第七卷 节水保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4&rec=116&run=13

泉水,是济南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的代表。千百年来,她滋润着这方土地,
养育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济南城市的发展,济南地域文化的形成,产
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泉水,维系着济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维系着济南人民对自
己家乡的钟爱和情感。泉水,与济南这座城市,与济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济南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于泉水及其补给源--地下水。随着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对泉水和地
下水的开采量逐渐增加。建国初期,市区日供水量仅1万多吨,到1980年, 剧增至
39万多吨。1980年,农用机井从1958年的140多眼,增加到4000多眼, 其中一半为
深机井。工厂企业自备水井日开采量高达28万多吨,农业日开采量18万吨。生活、
生产合计日开采量85万吨,超过了地下水的补给量(平均补给量每天80万吨)。1977
~1987年的10年间,经常发生水荒。市区地下水年平均最低水位为25.5米左右,低
于泉涌水位(27.5米)。1987年6月5日,达到最低水位24.04米。1986年5月至1987年
8月,长达一年零三个月泉水断流,泉城风貌严重受损。这不仅影响了济南的工业、
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节水保泉,刻不容缓,迫
在眉睫,引起了省市乃至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81年5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
来山东,十分关切地说:“从前,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现在趵突泉没水了”,
“什么时间趵突泉再恢复?一年能不能恢复?一年恢复不了两年,两年恢复不了三
年,三年差不多了吧?”省市领导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和工程
技术人员实地考查,制定了具体的节水保泉措施,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