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下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3&rec=7&run=13

一、建置
位置历下区位于济南市城区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9′45″,东经117°
1′37″。西与济南市天桥区、市中区接壤,东、南、北与济南市郊区接壤。总面积
24平方公里。
区划历下区古为历城县治所。1929年设立济南市后,为济南市城内第一、二、三
区。1949年3月,第一、二区合并称城区。1951年1月,为济南市第一、二区。1952年
7月,共设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居民委员会改为街道办事处。1955年1月
,济南市第一、二区合并,为第一区,同年9月始称历下区,辖东关大街、解放路、司
里街、朝山街、宽厚所街、院西大街、寿佛楼、钟楼寺、东门大街9个街道办事处。
1956年7月,泺源区撤销,所属正觉寺街、趵突泉街道办事处划入。1959年12月,原市
中区的普利门、西青龙街街道办事处划入(1961年10月复归市中区)。1960年5月,成
立城市人民公社,所辖街道办事处改称分社。1962年12月撤销城市人民公社,分社恢
复街道办事处名称。1966年8月改称红卫区。1973年7月复称历下区。1978年9月,历城
县的4个村划入。1985年,辖东关、解放路、司里街、解放阁、泉城路、明湖路、钟楼
寺、东门、趵突泉、正觉寺、千佛山、文化东路、建筑新村等13个街道办事处,146
个居委会。
历下区是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军区、山东省武装警察总队等46处省级机关和4个市属机
关单位的驻地。
人口·民族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历下区人口为249376人。其中汉族24
544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42%,回、蒙古、满、苗、维吾尔、壮、朝鲜、彝、布依、
侗、瑶、白、土家、锡伯、俄罗斯、赫哲等16个少数民族3932人,占1.58%。1985年历
下区有人口275885人,人口密度为11495人/平方公里。
二、经济
工业解放前,境内有文德机器铁工厂、泰华造胰厂、丰华制针厂、中华成记制针
厂等数十家私营工业企业和手工业作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
建国后,1953年前的工业基础主要是私营手工业户。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企业发
展很快。1957年有区属手工业社101个,从业人员5454人。1962年,有金属制品、建筑
材料、文教用品、化学、纺织、造纸、木材等52个工业企业,职工5881人,年产值218
0万元,固定资产2729万元,产品179种。1963年3月调整区属工业,33个企业转为市属,
同时将各街道办事处37个企业收归区属。1972年8月,又将23个街道办事处企业收归区
属。1978年10月,经调整合并,又有38个区属企业转为市属。区属工业按行业分为化工
、电器、五金、服装、印刷、食品、纺织等。1980年1月,全区街道办事处所属86个企
业单位转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5933名工人转为集体职工。1985年,有街办企业
86个,居办企业92个;职工11926人。全区工业总产值7008万元,其中街办工业5708.2
万元,居办工业1299.9万元。
1985年,驻区的市属及市属以上国营、集体工业企业95个,较大的有济南柴油机厂
、山东省无线电厂等。
商业历下区地处古城内外,向为商贾荟萃之地。据1930年《济南市市政月刊》载
,城区的布店、绸缎庄、银楼、杂货铺、饭店、书坊、山果行、古玩铺、中药铺、西
药房、粮行、客栈等市肆星罗棋布,有30多个行业,商店1999个,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
21.8%。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私营商业给予扶持,商业网点恢复到1752个,从业人员2802
人。其中坐商网点1429个,从业人员2437人。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立33个合作店、89个合作组,从业人员681人。1963年区属商业有百货、土产、蔬
菜、烟酒、饮食、煤炭6个行业,41个核算店,152个门市部。1981年有55个核算店、1
49个门市部,营业额2764.05万元,利润109.46万元。到1985年有64个核算店、143个门
市部,营业额3975.89万元,利润186.74万元。
街道办事处商业是从居办代营、代销、代购店发展起来的。1985年全区有街、居
商店202个,其中较大的有东关五交化商店、解放路丽华服装鞋帽商店等。全区街、居
商业1980年营业额543.6万元,1985年达到8369.1万元。
1985年全区商业网点(含省、市属单位)有2426个,职工19621人。其中国营219个
,职工7454人;集体617个,9504人;合作商店14个,143人;联营商店6个,264人;个体157
0个,2256人。
驻区省、市商业单位规模较大的有济南百货大楼、省二轻厅展销大楼、汇泉饭店
等。
交通运输解放前交通比较落后,交通工具主要靠人力车、马车。自清末到解放初
,人力车行业始终是自发分散的个体经营行业。建国后,成立国营的济南市公共汽车公
司,途经历下区的公共汽车有1、2、3、5、8、10、11、18路线和1、2路无轨电车线
。1982年后又增加了出租汽车、旅游客车。
解放初期,运输业由自由结合的散工、散车经营。1958年成立区搬运合作社,有职
工1326人,各种人力车辆1059辆。1960年改为区运输公司。1976年开始发展汽车运输
。到1985年,有铲、吊、罐、货运车辆175部,年运输量52.1万吨公里,周转量2907.4万
吨公里,利润13.3万元。
人民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据调查,城区居民人均生活费1965年为21
9.48元,1984年提高到626.1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65年增长1.71倍。1984年
辖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92台,彩色电视机4.7台,电冰箱1.3台,录音机34
台,洗衣机48台,手表252只,自行车206辆,电风扇82.7台,缝纫机79台。
三、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1949年辖区仅有沥青路9.66公里,石板路25公里,碎石土路9公里,路面年
久失修,坑洼不平。有桥梁34座,多为木石结构,路窄质差,疏通排水能力弱,山洪暴发
易造成水灾。建国后,相继兴建了许多新的市政设施。至1985年,辖区277条街巷,91
4223平方米路面全部建成沥青路。主要街道两旁人行道基本实现水泥砖铺装。贯通辖
区的主要干线泉城路、历山路等,宽度为30~50米。将山水沟填平并铺设水泥路面,
拓宽了护城河、圩子河等,减轻了雨季水灾的危害。
住宅建设解放前,官衙府第居于旧城中心,沿城边缘是居民土坯茅屋。建国后,旧
城区逐步改造,群众住房面积逐年递增。1979~1985年又建成甸柳庄、菜市等住宅小
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1985年,全区住宅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比解放初增
加7倍。
园林绿化历下区地处济南市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游览区。1985年又
新建环城公园,年末街头绿地739块,园林绿地132.18公顷,人均占有绿地6.3平方米,绿
化覆盖率30%。辖区驻有市园林科研所,有苗圃2处。
环境卫生1984年成立全民所有制专业保洁队,以人工清扫为主(人均4000平方米)
,同时配备3部扫路车和4部洒水车。全区设垃圾箱、筒、台、楼275个,果皮箱250个,
有垃圾清运车29辆,年清运垃圾81050吨。
四、文化事业
教育历下区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书院、义学、私塾
相继改为学堂。1928年有各类学校32处,1948年为39处。1985年全区有小学56处,在
校学生261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驻区中学18处,在校学生20227人;中等专业学
校26处,在校学生10677人;大专院校14处,在校学生23849人;幼儿园176处,在园幼儿1
0419人。辖区驻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山
东经济学院等14所高等院校。
科技1958年建立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全区各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活
动。1978年成立区科普技术学会,开展多种科普活动。1982年成立区职工技术学校。
1970~1985年,区属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37项,其中填补省内空白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的4项。区属单位有工程技术人员49人,其中工程师16人。1985年,驻区科研单位有30
个,科研人员2076人;厂办科研机构8所,科研人员91人。
文化历下区地处古城,历代文人名士辈出,留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建国后,各种文
化设施、文艺团体不断发展。1985年,有文化馆、站12处,影剧院2个,驻区专业艺术团
体6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还有报社2处,书店5处。1981年成立群众业余艺术团体
“明湖魔术曲艺团”和群众书法研究会,活跃了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历下区民间艺术
流传甚广,龙灯、高跷、彩船、竹马灯、四蟹灯、猫蝶富贵等民间艺术,技艺高超,一
般在节假日组织演出。辖区有山东省吕剧团、京剧团、话剧团、杂技团等文艺单位。
卫生历下区人民医院前身为1956年1月成立的区联合诊所。5月,改称联合医院。
1973年改为现名。1985年有区属医疗机构3处,有卫生技术人员349人,床位205张。辖
区驻有山东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山
东省结核病防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等省市医院10处。
体育解放后,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活跃。1958年被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区,济南一
中、皇亭小学被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历下区小学体育运动代表队在济南市历
年比赛中多次获第一名。常年参加锻炼的群众近万人。区内有体育场1处、体育馆2处
,游泳池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