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岩浆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3&rec=25&run=13

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其侵入和形成时代为
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中元古代和中生代;按岩石谱系划分为11个超单元,29个单元。
晚太古代侵入岩、早中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章丘-长清的南部地区,中生代侵入
岩、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区-历城-章丘北部地区。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
中酸性岩,普遍遭受变质作用与太古界变质地层一起构成结晶基底。中生代侵入岩和
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岩。
一、侵入岩
(一)晚太古代侵入岩
各单元侵入岩体一般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侵入于泰山岩群地层中或呈包体状分
布于元古代侵入体中。
1.万山庄超单元(1)安子沟单元角闪石岩:集中分布于长清县万德镇王仙庄一带,
岩体长约600米,宽约300米。岩性为绿泥滑石透闪阳起石岩(角闪石岩),灰绿色粗粒状
结构,粒径一般大于5毫米,块状构造。
(2)南官庄单元斜长角闪岩:集中分布于郊区北园镇北辛庄一带,其他地带呈包体存在
。区内岩体长1400米,宽200米,向南延至泰安市。岩性为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弱片
麻状构造。
2.蒙山超单元(1)望府山单元条带状英云闪长岩:在长清县万德镇朱家峪、上营、
万德村一带分布,岩体长5公里,宽2公里。有呈包体出现地段,岩性为灰白、灰色中细
粒半自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构造,条带由长英质矿物和暗色矿物相对密集构成,宽度一
般为

济南市侵入岩谱系
┏━━━━━━━━━━━┯━━━━━━━━━━━━━━━━━━━━━━━━━━━┓
┃年代单位 │岩石谱系单位 ┃
┠────┬──────┼─────┬──────┬──────────────┨
┃代 │期 │超单元 │单元 │岩石名称 ┃
┃ │ │ │ │ ┃
┠────┼──────┼─────┼──────┼──────────────┨
┃中生代 │燕山晚期 │沂南 │林 泉 │中细粒黑云母辉长 ┃
┃ │ │ │茶叶山 │苏长辉长岩 ┃
┃ │燕山早期 │埠村 │李家楼 │斑状含黑云母长岩 ┃
┃ │ │ │大 有 │中细粒闪长岩 ┃
┃ │ │ │西 杜 │辉石闪长岩 ┃
┃ │印支期 │济南 │马鞍山 │中粒辉石二长岩 ┃
┃ │ │ │金牛山 │中细粒辉长岩 ┃
┃ │ │ │药 山 │中粒苏长辉长岩 ┃
┃ │ │ │匡 山 │中粒含橄榄苏长辉长岩 ┃
┃ │ │ │无影山 │含橄榄辉长岩 ┃
┃中元古代│四堡期 │ │牛 岚 │辉绿岩 ┃
┃早元古代│吕梁期 │摩天岭 │斜 峪 │细粒二长花岗岩 ┃
┃ │ │ │兔耳山 │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
┃ │ │红门 │西房庄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
┃ │ │ │中天门 │中粒石英闪长岩 ┃
┃ │ │四海山 │狼窝顶 │中粗粒正长花岗岩 ┃
┃ │ │傲徕山 │调军顶 │细粒二长花岗岩 ┃
┃ │ │ │松 山 │中粒二长花岗岩 ┃
┃ │ │ │望母山 │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 ┃
┃晚元古代│五台期 │峄山 │窝 铺 │中粒英云闪长岩 ┃
┃ │ │ │大众桥 │中粒石英闪长岩 ┃
┃ │ │ │桃 科 │辉石闪长岩 ┃
┃ │阜平期 │南涝坡 │麻 塔 │角闪石岩 ┃
┃ │ │ │西店子 │蛇纹岩、透闪阳起石岩 ┃
┃ │ │蒙山 │上 港 │片麻状中粒奥长花岗岩 ┃
┃ │ │ │北官庄 │片麻状中粒角闪英云闪长岩 ┃
┃ │ │ │望府山 │条带状英云闪长岩 ┃
┃ │ │万山庄 │南官庄 │斜长角闪岩 ┃
┃ │ │ │安子沟 │角闪石岩 ┃
┗━━━━┷━━━━━━┷━━━━━┷━━━━━━┷━━━━━━━━━━━━━━┛

[LM]3~5毫米。(2)北官庄单元片麻状中粒角闪英云闪长岩:分布于历城南部下降甘、桃科、黄巢一带,岩体长5公里,宽18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岩性为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3)上港单元片麻状中粒奥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西营、锦绣川和长清南部马东乡-黑峪-杜家庄一带,岩体境内长5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和泰安市。岩性为灰白色半自形中粒鳞片粒状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HTK]3.南涝坡超单元[HT](1)西店子单元蛇纹岩、透闪阳起石岩:主要分布于长清南界首小辛庄一带,岩体长800米,宽200米。岩性为灰白-淡绿色纤维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2)麻塔单元角闪石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下降甘、桃科、柳埠、侯家庄一带。岩体长1~6公里,宽200~800米不等,岩体呈岩株、岩脉和岩瘤产出。岩性为黑绿色中粒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HTK]4.峄山超单元[HT](1)桃科单元中粒辉石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部桃科以北地区。桃科岩体长7000米,宽1200米,有分叉现象。岩性为暗绿色中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为主。 (2)大众桥单元中粒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于长清南部池子崖-白马寺-白石崖一带,岩体长8公里,宽6公里,向南延伸至泰安市。为灰色、灰黑色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3)窝铺单元中粒英云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窝铺、里卧龙池一带,岩体长4公里,宽1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岩性为浅灰、灰白色,中粒及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晚太古代侵入岩体赋存的主要矿产有饰面花岗石,如大众桥单元石英闪长岩产泰山黑白花饰材。均可做为建筑石材加以利用。桃科单元辉石闪长岩中赋存有铜镍铂矿。[
BT5](二)早元古代侵入岩 各单元侵入体多呈岩基、岩株、脉状产出。侵入于泰山岩群和晚太古代侵入岩体中,多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片麻理方向一致,规模一般较大。 [HTK]1.傲徕山超单元[HT](1)望母山单元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界首以北皮家店-油楼山一带,长8000米左右,宽6000米左右。为灰白色,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2)松山单元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南部孙家峪、桃尖山、大龙岗一带。岩体长8000米左右,宽1000米左右。历城南部北麻套、桃科一带也广泛分布。岩性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3)调军顶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北麻套以东地区,区内长3000米,宽1000米,向南延伸至莱芜地区。岩性为灰白色,以细粒为主,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HTK]2.四海山超单元[HT]狼窝顶单元钾长花岗岩:分布于历城南部柳埠窝铺一带,长6000米,宽1000米,向南延伸,呈脉状北西向展布。岩性为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片麻状构造。 [HTK]3.红门超单元[HT](1)中天门单元中粒石英闪长岩:分布于长清县张夏纸房一带,长约5000米,宽1000米。岩性为灰黑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西房庄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于长清南部西房庄-邱家庄一带,岩体长约14公里,宽约4公里,呈北西向展布。岩性为浅肉红色,半自形中细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HTK]4.摩天岭超单元[HT](1)兔耳山单元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南部兔耳山、石横、东龙湾、双泉一带。双泉岩体长4000米,宽2000米,其他处分布规模较小。岩性为灰色、灰红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2)斜峪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县万德镇孙家峪西地区,岩体长4000米,宽2000米。岩性为灰白色半自形细粒结构,块状-弱片麻状构造。 早元古代侵入岩体赋存主要矿产为饰面花岗石,如松山单元二长花岗岩产“鲁清红”花岗石和“龙岗红”花岗石;望母山单元斑状二长花岗岩产“长城白”花岗石。狼窝顶单元钾长花岗岩,调军顶二长花岗岩产“柳埠红”花岗石。西房庄单元花岗闪长岩赋存有“灵岩红”花岗石,兔耳山单元二长花岗岩赋存“肥城红”花岗石。[
BT5](三)中元古代侵入岩 牛岚单元辉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部桃科地区,呈岩脉状侵入于桃科单元岩体中,脉长2~10公里不等,宽一般20~50米。[
BT5](四)中生代侵入岩 中生代侵入岩体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区、历城流海、章丘茶叶山一带。呈东西向展布,岩体多呈岩基、岩株及脉状产出。岩性以中基性、基性岩为主。侵入于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中。 [HTK]1.济南超单元[HT](1)无影山单元含橄榄辉长岩:分布于济南西郊无影山及东郊卧牛山一带,长约2公里,宽约600米。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 (2)匡山单元中粒含橄榄苏长辉长岩:分布于匡山、标山、粟山、凤凰山、华山等处,大部被第四系覆盖。岩性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3)药山单元中粒苏长辉长岩:分布于济南西郊药山一带,长约1000米,宽500米。岩性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4)金牛山单元中细粒辉长岩:分布于济南北郊金牛山、鹊山一带,长1~5公里,宽0.5~2公里。岩性为暗灰色,中细粒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5)马鞍山单元中粒辉石二长岩:分布于济南西北郊马鞍山一带,长600米,宽400米。为灰白色,中粒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似斑状构造,块状角砾状构造。 该超单元中的矿产主要为饰面花岗石,如匡山、药山单元苏长辉长岩产“济南青”花岗石、济南卧牛山、匡山、华山一带都产优质“济南青”花岗石。其次在与寒武系、奥陶系的接触带中常形成中、小型接触交代型铁矿,如济南张马屯铁矿等。 [HTK]2.埠村超单元[HT](1)西杜单元辉石闪长岩:岩体位于历城东部顿丘、沙沟一带,出露面积约10公里。岩体呈北西向延长,长约4公里,宽约2.5公里,椭圆形。侵入于中下奥陶统石灰岩中。接触带发育强烈的矽卡岩化,并伴有铁矿产生。岩性为灰绿-暗灰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大有单元中细粒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泉,章丘大有、阎家峪-张家庄一带。历城高而也有出露。大有岩体长2公里多,宽500~1000米;阎家峪-张家庄岩体长约6公里,宽300~1000米。岩性为灰、灰黑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3)李家楼单元闪长玢岩、似斑状闪长岩:分布于章丘大有、六山圈及历城卧虎山、得泉沟一带。卧虎山岩体长约1.5公里,宽约500米。岩性为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该超单元有关矿产主要为矽卡岩型铁矿如沙沟、流海大有等铁矿床。 [HTK]3.沂南超单元[HT](1)茶叶山单元苏长辉长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孟白庄、十九郎庄、梭庄一带,茶叶山-孟白庄岩体规模较大,长达5公里,宽约1公里。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倾向北东,倾角60度左右。岩性为灰

黑-灰色,中细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 (2)林泉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辉长岩:分布于梭庄北部,岩体长约1公里,宽200米。岩性为暗灰绿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该单元矿产主要为饰面花岗石石材。[

BT5](五)脉岩 区内脉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具多期性,主要有辉绿岩脉、煌斑岩脉、伟晶岩脉、细晶岩脉、二长斑岩脉、辉长玢岩脉、闪长玢岩脉、辉绿玢岩脉等。 (1)伟晶岩脉:在历城、长清、章丘都有分布,长清南部一伟晶岩脉长约1800米,宽50米左右,呈北西向脉状产出,为肉红色巨晶文象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黑云母。 另在济南辉长岩体中常伴有辉长伟晶岩脉产出,一般规模较小。 (2)煌斑岩脉:分布比较广泛,呈脉状或岩床产出。长清南部一煌斑岩脉约长3公里,宽30~50米,呈北北西向脉状产出。岩性为灰黄色,煌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约25%,主要为透辉石、普通角闪石,基质为透辉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3)辉长玢岩:分布于章丘梭庄东南部一带,长3公里,宽约30~50米,呈北东向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灰-黑灰色,斑状结构。斑晶由斜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由斜长石、普通辉石、黑云母、石英组成。 (4)闪长玢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南部和梭庄北部,其中有长约500米,宽约400米和长2000米,宽50米者,脉状产出。岩性为灰色,具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组成斑晶由斜长石和少量辉石组成。基质以斜长石为主。另在历城、长清也有分布。 (5)二长斑岩:分布于章丘梭庄北部和丁家庄南部,长1~3公里,宽30~50米,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脉状产出。岩性为灰色、浅肉红色,中粒斑状、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基质以正长石为主,少量斜长石和石英。 (6)辉绿玢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东侧,长约1公里,宽约100~200米,呈北西向脉状产出,岩性为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辉石组成,有少量橄榄石斑晶。 (7)石英脉、细晶岩:主要分布于太古界变质岩地层和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岩中,一般规模不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宽数米至数十米。在章丘南明-十字口一带和南石屋一带有分布,历城柳埠、西营也有分布,常形成硅石和玻璃用原料。 与脉岩有关的矿产较多,如钾长石矿、硅石矿、饰面石材矿、铁矿、重晶石矿等。[
BT4]二、火山岩 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章丘梭庄、十九郎庄、孟白庄一带和历城北部魏化林-十里堡一带,后者呈隐伏产出。因具火山、沉积双重性质,也组成白垩纪青山群八亩地组,属陆相火山岩地层。为燕山晚期形成。火山岩种类有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和次火山岩。 [
BT5](一)章丘北部火山岩 (1)火山熔岩类: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4种。 (2)火山碎屑岩:有凝灰岩和角砾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角砾岩,火山集块岩3种。 (3)火山碎屑熔岩:有玄武质角砾熔岩、玄武安山质角砾熔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和粗安质角砾熔岩。 (4)次火山岩:有粗玄岩。[
BT5](二)历城十里堡-魏化林隐伏火山岩 呈隐伏状产出,长25公里,宽4~7公里,南北向分布,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根据钻孔揭露可见玄武安山质角砾熔岩、橄榄玄武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岩等。[
BT3]第三节构造 济南市南北跨鲁西断隆和华北断陷两个构造单元。两个构造单元之间,为齐河-广饶断裂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古老基底以褶皱为主,构造复杂,而盖层构造较为简单,以单斜为主。此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并且控制了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BT4]一、褶皱[
BT5](一)基底褶皱构造 区内南部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组成,发育一系列褶皱构造,褶皱轴向为300~340度,表现为一系列紧密的复背斜相间排列,近于平行分布。褶皱轴面多数向南西倾,倾角50~80度。复背斜核部由遭受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混合花岗岩、交代式花岗岩组成。本区主要分布有泰山-徂徕山-蒙山倒转复背斜(北段)。[
BT5](二)盖层褶皱构造 区内广泛分布着寒武、奥陶系,产状平缓,约10度左右,大致向北北西或北北东向倾斜,多呈单斜构造。石炭、二叠系覆盖在下古生界地层之上,亦成单斜构造,并且多隐伏于第四系之下。[
BT4]二、断裂 本区除了近东西向分布的齐河-广饶隐伏断裂带外,还有北北西向、北北东向两组规模较大的断裂。[
BT5](一)齐河-广饶隐伏断裂带 是鲁西断块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断裂。总体走向80度左右,向北西倾,倾角40~60度,落差900~1500米。沿断裂带有间歇性中、基性岩浆喷发和小规模的中基性侵入岩。其南侧章丘-邹平有辉长岩体及青山组火山岩系分布,北侧新生代拗陷中堆积有巨厚的下第三系含油建造。[
BT5](二)北北西向断裂 主要有五条。从西向东依次为长清断裂、千佛山断裂、刘志远-十八盘断裂、文祖断裂和白泉庄-五色崖断裂。 [HTK]1.长清断裂[HT]从长清县西侧通过,北越黄河,南至肥城以北,长达40公里以上。呈330度走向,向西南倾。它不但切穿古生界盖层,而且下切至泰山群。西盘下降。在季家庄附近见有断层角砾岩及破碎带。呈张扭性断裂。 [HTK]2.千佛山断裂[HT]出露于千佛山西南侧,长约25公里,呈320~350度走向,向南西倾,倾角78度。它切穿古生界盖层,并且西盘地层下降。断裂带内发育有张性角砾岩,宽者五六米,窄处仅数十厘米,角砾成份主要为两侧岩石,属于先张后压扭的断裂。断裂西盘近断层西处地层产状变化大,局部形成小型向斜褶曲。断裂北段有灰绿岩脉充填,沿断裂上盘的层间滑动破碎带,辉绿岩呈岩床产出。北部通过桑梓店的一条北西向隐伏断裂,可能是该断裂的北延部分。1978年9月25日泺口发生地震,表明该断层切过济南辉长岩体,至今仍有活动。 该断裂通过市内趵突泉一带,地下水沿断裂上溢,形成了该处的众多泉群。 [HTK]3.刘志远-十八盘断裂[HT]南自西营东,经十八盘、刘志远村,向北延至西沙河。断裂长约30公里,走向335~345度,向西南倾,倾角60~80度左右。在小汉峪处与北北东向大田庄断裂相交,交接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断裂切割古生界盖层,南段切割泰山群。主断裂西盘碎裂岩带宽30米左右,其中角砾岩带宽4米,角砾成份为灰岩、白云质灰岩,被钙质泥质胶结,多呈浑圆状。断层面比较平直规则,其西盘地层下降。属于先张后压并具扭动的断裂。 [HTK]4.文祖断裂[HT]北自枣园,向南经文祖延至莱芜上游庄,长约36公里(据煤炭系统资料,枣园以北隐伏断裂继续向北北西向延伸)。其走向330度左右,向南西倾,倾角72度左右。断裂西南侧地层下降并相对向南位移,产状变化较大,多和断层面倾向一致,东盘地层产状稳定。断裂两盘位移幅度南段大于北段。如南段鲁村一带,太古界直接与下奥陶统接触,而北段则在二叠系中通过。破碎带中角砾岩发育,角砾岩带宽度一般小于10米,宽处可达10余米。在南山寨至文祖一带角砾成分为石灰岩、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等,胶结物为钙质、泥质和少量铁质,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直径一般为3~5厘米,有的可达二三十厘米。 [HTK]5.白泉庄-五色崖断裂[HT]在文祖镇以东约3公里处通过,大致与文祖断裂平行,长度约80公里。走向330度左右,向西南倾。断裂切穿古生界盖层,至南段下切至太古界,北段可能切割侏罗系,西南盘下降。[
BT5](三)北北东向断裂 发育有大田庄-黑龙峪断裂、孙村断裂和埠东断裂。[LM]济南市地质图[LM][HTK]1.大田庄-黑龙峪断裂[HT]位于大田庄至黑龙峪一带,向北延至鱼山,北段被第四系覆盖,中段在港沟西南山坡见有出露。长约27公里,走向25度左右。向东南倾,倾角62~80度。东盘下降。在断裂带内石灰岩遭受挤压,形成5~7米的动力蚀变带,由角砾状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在港沟棉花山东南坡,断裂带内主要为灰岩碎裂岩,宽9米。至南段黑龙峪变为由两条相距700米左右、近似平行的断裂组成的地堑式断陷,破碎带宽约10米,发育断层角砾岩。该断裂以张为主,兼具扭性。后期有明显的挤压现象。 [HTK]2.孙村断裂和埠东断裂[HT]孙村断裂位于小龙堂、孙村一带,北段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长约7公里,走向25~30度,向东南倾,倾角80度左右,局部转向北西倾斜。破碎带宽窄不一,在小龙堂东北河谷宽度20~30米,发育张性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灰岩、泥灰岩,被钙质泥质胶结,胶结紧密。 埠东断裂西距孙村断裂800米左右,断层面向北西倾,西盘下降,倾角75度左右。两断裂走向平行。均以张性为主,后具压扭性质的断裂。[
BT4]三、凸起和凹陷 本区在中生代时期,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表现明显,南部隆起,形成泰山凸起,主要由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片理或片麻理,走向北北西。凸起北部为古生界,从西到东走向由北转为东西至北西,向济阳拗陷倾伏,地层倾角平缓,斜坡较大。本区位于其北缘,北部齐(河)广(饶)构造结合带开始活动,沿结合带在章丘以东发育有小型断陷盆地,其中堆积了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建造。[
BT3]第四节水文地质 济南市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均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貌及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控制。南部隆起区基岩裸露;北部沉降带广布巨厚的黄河冲积层;中部山前过渡带冲洪积物向北延展并与黄泛冲积层交错相接。区内地势自南而北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地下水赋存于各水文地质单元之中。 市境南部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系组成基底,盖层总体倾向为北,倾角5~12度,由南往北依次展布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岩层一般为单斜产状,褶皱不显,断裂发育,至山前逐渐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市区北部下伏中生代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东、西郊的北部地区下伏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与奥陶系灰岩成假整合接触;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广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其中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巨野河、绣江河和漯河形成冲洪积层。市境以北有齐(河)广(饶)东西向隐伏大断裂。区内断裂有三组:北北西向的东梧断裂、千佛山断裂、石马断裂、平安店断裂和马山断裂,近南北向的炒米店断裂,北东向的港沟断裂。这些断裂对济南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运移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变质岩山区,基岩裸露,表层普遍存在风化带,含孔隙-裂隙潜水,一般富水性不大。因处于岩溶水系统的至高部位,地下水位往往仅表现为降水补给,浅部循环,短途排泄,雨后以表流和地下径流形式流入岩溶水分布区,成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 寒武、奥陶系广布于南部山区及山前地带,呈东北-西南条带状分布。南侧的山地丘陵石灰岩裸露,且降水量较大,地表溶蚀现象明显,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普遍发育,地下岩溶裂隙发育亦较好,而且连通性强,为地下水直接补给区。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赋存裂隙岩溶地下水。在明水、历城和长清以北,地势逐渐低平,奥陶系灰岩大致向北倾伏于石炭、二叠系之下,地下裂隙岩溶发育,地下水接受南部裂隙岩溶水的径流补给,在受到煤系地层或岩浆岩体阻隔时,水位回升而富集,在济南、明水一带地势低洼处或构造有利出露部位,上涌成泉排泄,形成本区裂隙岩溶水的承压排泄区。该区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上游补给面积大,降水多,水量充沛,为裂隙岩溶水的强富水地段。 以碎屑岩为主的石炭、二叠及侏罗系地层,分布于章丘、郭店及长清以北一带,在构造上位于泰山隆起向济阳拗陷的倾伏部位。石炭系为一套砂、页岩夹煤层及石灰岩相间的煤系地层,覆盖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因砂、页岩裂隙不发育,石灰岩层厚度薄,岩溶发育较差,岩溶裂隙水不甚富。其补给源以接受奥陶系裂隙岩溶水顶托补给为主,在地形低洼及构
造发育地带亦往往成为奥陶系裂隙岩溶水之排泄带。二叠系、侏罗系的砂、页岩及砂砾岩具微弱的孔隙、裂隙,赋存不丰富的孔隙、裂隙水。其中二叠系奎山段砂岩及侏罗系砾岩孔隙发育相对较好,在裸露区接受降水补给,径流排泄于山前地带,并隐伏于冲洪积层之下。除降水补给外,还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补给,故富水性相对较强,成为此区具一定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 章丘县东北部的长白山为火山岩分布的低山丘陵,火山岩气孔不太发育,裂隙发育亦差,所以仅赋存不丰富的孔洞裂隙水。其来源唯大气降水。由于该区地势山高坡陡,降水大部呈表流形式泄于沟谷,地下水多沿地形坡降运移,水位浅,流泄较快,不易蓄存,所以赋存条件差,地下水贫乏。 在侵入岩分布地带,如济南北郊辉长岩体、沙沟闪长岩体、茶叶山辉长岩体等处,岩石结构致密,质地坚硬,很少裂隙,风化层薄。地下裂隙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贫乏。 平原区广泛分布第四系沉积物,岩性松散,孔隙发育,赋存孔隙水。在山前地带分布着冲洪积层,多有黄土状粘性土或砂性土组成。间夹透镜状碎石层,地下水赋存条件不好;北部平原区冲积层几经黄泛沉积而成,岩性松散,具较好的蓄水空间,富水性较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沿黄尚接受黄河侧渗补给,山前冲洪积层径流和河川径流的侧渗也是补给源之一。 黄河冲积平原深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及上第三系的松散岩类孔隙中。含水层分布广,埋藏深度大,层次多,单层厚度薄,累计厚度大,颗粒较粗,孔隙发育,有较好的蓄水空间。此类地下水静压力大,水头高,但运移迟缓,径流途径远,补给困难,可供开采的资源有限。[
BT2]第二章地貌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988.8米。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 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 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 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00米。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在齐河-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 辖内地貌可分为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堆积平原三个区。[
BT3]第一节侵蚀低山区 海拔在500~988.8米,切割深度在200~500米,主要分布在长清、历城、章丘的南部和章丘东北部。根据组成的岩性,可分为三个亚区。[
BT4]一、由变质岩组成的侵蚀低山亚区 主要分布在章丘县西南部垛庄以西,黄沙埠、湾湾沟以南。鸡爪顶及三平山最高,均为924米。地形坡度多在40~60度,山谷多呈V形,中等切割,水网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 在历城县境内分布于枣林、西角峪及下降甘、青相峪以南,东与章丘相接。梯子山最高,为976.2米。中等切割,地形坡度多在40~60度,峭壁较多,山脊多呈尖峭形,如梯子山,也有少数山脊呈浑圆形或方山,如跑马岭(885米)、亓城东南山(851米)。山谷多呈V形,如利岭沟等。 在长清县境内东南部分布于拔山顶(769米)、落鹰石(533.4米)以南,以摩天岭为最高(988.8米),是济南辖区的最高点。地形坡度在40~65度,多呈尖峭山脊。山谷多呈V形,如佛峪、黄连峪。 在长清县南部分布于与泰安市、肥城县分界处附近。东起犁铧尖南山(524米),往西为桃尖山(532米)、五花岩山(663米)、黄山(628.8米)、夹子山(600米)、槐树口(560米)、狼顶寨(553米)等。坡度多在35~55度,山脊部分为尖峭山,部分为浑圆状或方山。[
BT4]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及变质岩组成的侵蚀低山亚区 主要分布在一亚区的外围,以北侧为主,岩层倾向由章丘境内的北东、历城境内的北,转变为长清、平阴境内的北西,倾角多在8~15度,一般形成南坡陡,北坡缓的单面山。 在章丘县东片,东起霹雳尖(833米)、金牛[HT7”,5]立[DD(-*9][HT7”,5]不[DD)]坐[DD(-*9][HT7”,5SS]不[DD)][HT](gūdei,715.7米)、四鸡山(782.8米),北到胡山(693.8米)、大山(755.3米),西到南山寨(570米)、磨池岭(589.1米),南至笔架山(764米)、九顶山(833.5米)、青山(765.4米)。多呈单面山、方山,中等切割。地形坡度多在40~60度,多为尖峭山脊,如大山、磨池岭、青山、连叶寨等。山谷多呈V形,如西南峪、法家峪、相峪等。双凤山(795.2米)在中部,两个山头高出附近山头150米以上,周围沟谷深切,空气对流强烈,风速远较别处大,有黑风口之称。 在章丘县西片,东起锦屏山(563.5米)、大寨山(546.6米),北自仙仁堂(522米),西至文凤山(807.1米)、大寨(841.4米),南到北峪大顶(720.1米)、架子山(637米)。石柱子(702米)、磨二起(736.4米)、北峪大顶、大寨等为单面山或方山,地形坡度多在40~65度,沟谷切割深度在200~400米,多呈V形。如瓮口峪、小凹峪、圣水泉等地。 在历城境内,东接仙仁堂、文风山,西至老仙岭(592米)、杨家寨(705米)、黄山尖(606.4米),北自兴隆山(528米)、官山橛(534米)、白云山(545.4米)、瓦屋脊(554.6米),南到黑山寨(582.3米)、纪儿寨(676米)、黑牛寨(789米)、青岗寨(745.7米),多为单面山或方山。张夏灰岩等厚层灰岩,多形成悬崖峭壁,如锦绣川水库附近的轿子岭(560.8米)、鸡冠子山(536.5米)、葫芦崖顶(568米)、双尖山(571米),燕棚窝西南的黑龙寨(625.9米)、大王坝(605米),卧虎山水库以南穆格寨(525.5米)、天马寨(697米)等,切割深度在200~500米,多数沟谷呈V形,如龙洞庄西南的龙洞沟、佛峪沟等。 在长清县,本亚区东片与历城境内相连的有老仙岭(592米)、五老神(625.6米)、灵岩山(683.7米)、鸡冠山(513.3米)等;西片分布在张夏西部的青崖寨(552米)、黄山顶(565.5米)和与肥城交界处的玉皇顶(527米),也多为单面山或方山。V形谷在长湾村、积家峪等地发育。南坡陡,北坡缓,坡度多在30~50度,有些地段岩溶比较发育。[
BT4]三、由火山岩、岩浆岩组成的侵蚀低山亚区 分布在章丘东北部的长白山(最高峰沫湖顶826.8米)、跑马岭(667米)、白云山(728.8米)、茶叶山(612.1米),地形坡度多在35~60度,切割深度在200~400米,多呈尖峭山脊,跑马岭为方山。[
BT3]第二节剥蚀丘陵区 分布在侵蚀低山区的外围,海拔在500米以下,切割深度在200米以内,山麓有残积、坡积物。一般靠南部连续性强,靠北部无明显的脉络走向,坡度多在15~35度,水系密度1~3公里/平方公里。根据组成的岩石,可分为四个亚区:[
BT4]一、由变质岩组成的剥蚀丘陵亚区 主要分布在长清县的青杨、大万德以西,如西山寨(462.6米)、佛爷顶(460米)、凤凰台(471米),段家店、中红庙以东如隋家峪东山(432米)、高家西山(367.2米)、莲花山(392.3米)、青龙山(394.8米),约有300平方公里。[
BT4]二、由碳酸盐岩组成的剥蚀丘陵亚区 主要分布在一亚区的北侧及平阴县境内。在章丘县的孟家峪、朱家峪以北,至弓家湾、南辛庄、南涧溪以南,如大尖山(375米),马家峪、鹁鸽崖以西如马家峪西山(400米)、鹁鸽崖北山(477米),南明庄、东横河、寨山后以北如高山(442.1米)、寨山后北山(457米),北至西窑头、北曹范。 在历城县,分布在南泉庄、西坞、龙洞庄、兴隆庄一线以北,东与章丘县境相接。如黑峪山(498.2米)、偏石山(417.8米)、狸猫山(476.3米)、蝎子山(282米)、棉花山(337米)、橛子山(459.9米),仲宫至长清县的张夏以北,如卧虎山(353.6米)、大寨山(412米)、五老顶(459.1米)、大王寨(344.2米)、马武寨(305.5米),北至鸡山村、武家庄、义和庄、甸柳庄、王官庄、大杨庄、罗而庄。 在长清县内,分布于张夏、宋村以北,如馍馍顶(474米)、九女寨(408米)、卧牛寨(338米),宋村、段家店以西,如天台山(210米)、牛头山(404米)、石小子寨(440.4米)、大峰山(376.2米),北至石马、小柿子园、北河洼、翟庄、广里。 在平阴县,除孔村、孝直以东及沿黄部分地段外,均属此区。在西南部与东平县交界处地势高,如分界处的箔庄南山(419米)、大寨村南山(451米)、李山头南山(411.7米),最高峰为大寨山(494.8米)。 本亚区岩溶发育,有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溶孔、溶洞、石芽、钟乳石等形态。 溶沟、溶槽发育地段,如章丘的太平庄、没口村、山后寨、大寨村、甘泉庄、兴隆官庄等;历城区仲宫镇北岭向西,至寨而头、西渴马一带,南高而以北,中泉庄、涝坡、外石栏、东梧、西彩石;长清境内的讲书院一带,张夏东南及西部至东马庄;平阴县的旧县东南部、牛家庄、安城一带。 溶洞多发育在厚层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上。有些地段溶洞发育,较大溶洞有:章丘县甘泉庄东的白云洞(标高480米),矿井西南的马山洞(450米);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龙洞庄西南的龙洞(300米)、潘龙村的龙洞(320米)、九曲东北的老虎洞(270米)、蛮子庄南的羊洞、白云洞(240米)、二王寨西坡的八巴洞(210米);长清房头村南的溶洞(300米)、张夏西黄山顶的黄花洞(450米),平阴旧县北死儿山北侧的洞(200米)、旧县东北华山西侧的洞(210米)等。其中甘泉庄的白云洞,高2.5米,宽15米,可见深25米,沿灰岩层面发育,洞顶有少量石钟乳。 这些溶洞原是在地下水位附近形成的,后由于燕山运动,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使地面升起,溶洞才出露在今天的高度。 玉符河在西渴马一带潜入地下,到丰齐复出;东沙河河水在前大彦潜入地下,西沙河河
水在前平潜入地下,使河床形成干谷,为地下河。[
BT4]三、由火山岩及侵入岩组成的剥蚀丘陵亚区 主要分布在章丘东北部,火山岩、侵入岩组成的侵蚀低山亚区的西南侧,有母猪坡(277米)、玉泉山(469.7米)等,玉泉山最高。其他相对高度多在100~250米,地形坡度多在10~35度。[
BT4]四、由碎屑岩组成的剥蚀丘陵亚区 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等坚硬、较坚硬岩石组成。分布在章丘县内,有普集北部的卧牛山(257.4米)、鸣羊山(202米),普集南的青龙山(221.1米)、凤凰山(166.9米),绣惠东北的玉皇山(218.9米)、峰峪庵山(297米),埠村西北的危山(203.3米)、黄旗山(211.4米)、北曹范北山(246.2米)及赭山(154.5米)。多呈孤岛状分布,山脊浑圆状,坡度多在15~30度。 另外,在剥蚀丘陵区的外围,还有一些剥蚀残丘,呈星点状分布在堆积平原区内,以坚硬岩石为特征,如市区和历城县的华山(197米)、驴山(42米)、卧牛山(95.5米)、标山(55.2米)、凤凰山(44.4米)、金牛山(48.6米)、匡山(80.8米)、粟山(61.4米)、药山(114米)、马鞍山(85.9米)、无影山(51.5米)、黄台山(61.4米)、十里河西山(55米)、峨嵋山(68.6米)、康山(99.9米)、鱼山(101.5米)、烈士山(80.2米),章丘县的明水双山(175米)、普集西山(150米)、桃花山(90.1米)、女郎山(116.7米),长清县的平安店西山(50米)等。 在崮山西北的沙河上,还有剥蚀切割形成的基座阶地。[
BT3]第三节堆积平原区 分布在剥蚀丘陵区的外缘,包括三个亚区:[
BT4]一、山麓河谷堆积平原亚区 在剥蚀丘陵区的坡角与外缘普遍分布着由残积、坡积、洪积物形成的倾斜平原,属山麓河谷堆积,一般由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粘土夹碎石、砂砾石组成,地形坡度多在5~10‰,在章丘境内最为发育,分布宽度一般在3~10公里,冲沟比较发育,切割深度多在10~15米。 在一些河谷上发育有洪积扇,如绣江河在西皋以北,玉符河自罗而庄一直延伸到北店子黄河河床下;东沙河上的齐庄西北、西沙河上的前平西北。[
BT4]二、冲洪积平原亚区 主要分布在山麓河谷堆积平原亚区的外缘,北至小清河。组成物质主要由亚粘土、粘土夹砂组成,向北倾斜,坡度在3~7‰,沟谷多呈北西向发育,切割深度在4~10米。济南市地貌类型图[LM][
BT4]三、冲积平原亚区 主要分布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西北高,东南低,坡度在3‰左右,主要由粉砂、亚粘土、亚砂土组成,垂向层次多,水平变化大。 另外在西巴漏河大站南北有明显的二级内叠阶地;玉符河西渴马至筐李庄也有二级内叠阶地。阶地由粘性土夹砂砾石组成,一级阶地高出河漫滩2~3米,二级阶地高出河漫滩4~6米。 在济南北郊小清河沿岸,章丘白云湖、芽庄湖一带,有湖沼洼地。 在章丘枣园东北的摩天岭,有冰碛残丘,由粘性土夹砂砾石组成,砾石磨圆度好,砾径多在1~2厘米,砾石成分多为燧石或石英砂岩,压裂现象普遍,地形浑圆状,南北向延伸,标高在75米左右,高出巴漏河河床7~10米。[
BT2]第三章气候[
BT3]第一节气候特征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而济南市则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市被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市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 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平阴县为-18.9℃,长清县为-19.1℃,济南市北郊为-19.7℃,济南市东郊为-22.5℃,章丘县为-24.5℃),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为45厘米左右,最大积雪深度为20厘米左右。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日最高气温≥40℃的酷热日数均出现在夏季。夏季不仅炎热,且多降水,雨热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数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0%。
济南市四季天数分配

┏━━━┯━━━━━━━━━┯━━━━━━━━━┯━━━━━━━━━━┯━━━━━━━━━┓
┃地区 │春季(10-22℃) │夏季(大于22℃) │秋季(22~10℃) │冬季(小于10℃) ┃
┃ │ │ │ │ ┃
┠───┼─────┬───┼─────┬───┼──────┬───┼──────┬──┨
┃ │起止日期 │天数 │起止日期 │天数 │起止日期 │天数 │起止日期 │天数┃
┃ │(日/月) │ │(日/月) │ │(日/月) │ │(日/月) │ ┃
┠───┼─────┼───┼─────┼───┼──────┼───┼──────┼──┨
┃平阴县│26/3~20/5│56 │21/5~5/9 │108 │6/9~5/11 │61 │6/11~23/3 │140 ┃
┃长清县│27/3~22/5│57 │23/5~6/9 │107 │7/9~10/11 │65 │11/11~26/3 │136 ┃
┃历城县│7/4~25/5 │49 │26/5~22/9│120 │23/9~30/10 │39 │31/10~6/4 │157 ┃
┃章丘县│1/4~25/5 │55 │26/5~7/9 │105 │8/9~1/11 │55 │2/11~31/3 │150 ┃
┗━━━┷━━━━━┷━━━┷━━━━━┷━━━┷━━━━━━┷━━━┷━━━━━━┷━━┛

[BT3]第二节日照 济南市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0.9~126.7千卡/平方厘米,光资源比较丰富,位于山东省太阳辐射分布的高值区内。太阳辐射的年内变化较大,春季、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春季为37.7~39.4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31%;夏季为39.1~40.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32%;秋季为25.7~27.2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21%;冬季不足20千卡/平方厘米,占年总量的16%。年内高值出现在5~6月间,月平均辐射量为14.9~15.7千卡/平方厘米,此时正值雨季前期,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数多。年内低值出现在12月,平均为5.5~5.8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3~10月份,每月平均都在9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总辐射量为96~10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9%,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 济南市生理辐射量在59.3~62.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年内分布与太阳总辐射量相同。全市≤0℃期间的生理辐射量为7~1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生理辐射总量的12~16%。 全市年日照总时数在2491~2737小时之间,每日平均7.0~7.5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6~62%。济南北郊日照最多,平均为273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平阴县日照最少,平均为249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6%。全市日照百分率以5月份最多,平均为62~66%,7、8月份处于雨季,日照百分率较低,平均在48~57%之间。平阴县7月份最低,只有48%。济南市南部山区由于受地形影响,日照时数偏少,年平均为2121小时,每日平均5.8小时。 济南市光资源与作物需光时段配合较好,除7、8月份云量较多,日照百分率较低,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外,其他季节的光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全市光能利用率平均为0.5%,略高于全国的0.4%的水平。
历年日照总时数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无影山 │济南东郊小辛庄 │章丘县 ┃
┃ │ │ │ │ ┃
┠────┼───────┼────────┼────────┼────────┨
┃1951 │ │2727.4 │2727.4 │ ┃
┃1952 │ │2613.3 │2613.3 │ ┃
┃1953 │ │2681.3 │2681.3 │ ┃
┃1954 │ │2580.6 │2580.6 │ ┃
┃1955 │ │2926.3 │2899.9 │ ┃
┃1956 │ │2921.8 │2854.8 │ ┃
┃1957 │ │2786.9 │2784.8 │2758.8 ┃
┃1958 │ │2988.0 │2777.2 │2855.5 ┃
┃1959 │ │2829.9 │2596.2 │2709.7 ┃
┃1960 │ │2707.5 │2519.5 │2589.3 ┃
┃1961 │ │2660.6 │2520.1 │2504.3 ┃
┃1962 │ │2775.2 │2726.5 │- ┃
┃1963 │ │2791.8 │2668.6 │- ┃
┃1964 │2254.2 │2463.0 │2337.1 │2431.2 ┃
┃1965 │2765.9 │2992.1 │2702.0 │2944.6 ┃
┃1966 │2616.1 │2842.2 │2631.4 │2745.8 ┃
┃1967 │2803.9 │2852.6 │2755.1 │2807.8 ┃
┃1968 │2897.9 │2928.0 │2824.8 │2917.7 ┃
┃1969 │2683.8 │2813.3 │2715.1 │2743.9 ┃
┃1970 │2652.3 │2773.5 │2596.6 │2647.4 ┃
┃1971 │2725.0 │2804.1 │- │2696.4 ┃
┃1972 │2677.5 │2799.1 │- │2690.7 ┃
┃1973 │2525.0 │2565.2 │- │2550.0 ┃
┃1974 │2529.1 │2493.2 │- │2502.4 ┃
┃1975 │2468.4 │2486.5 │2448.0 │2437.1 ┃
┃1976 │2391.9 │2581.9 │2398.3 │2235.0 ┃
┃1977 │2557.4 │2663.6 │2526.5 │2586.3 ┃
┃1978 │2887.6 │2763.4 │2610.2 │2723.4 ┃
┃1979 │2658.3 │2045.2 │2563.7 │2553.9 ┃
┃1980 │2512.6 │2723.0 │2586.8 │2620.1 ┃
┃多年平均│2623.9 │2737.3 │2640.2 │2647.8 ┃
┃最多年份│2897.9(1968年)│2992.1(1965年) │2899.9(1955年) │2944.6(1965年) ┃
┃最少年份│2254.2(1964年)│2463.0(1964年) │2337.1(1964年) │2235.0(1976年) ┃
┗━━━━┷━━━━━━━┷━━━━━━━━┷━━━━━━━━┷━━━━━━━━┛

累年各月平均总、低云量小于2成的晴天日数
单位:日

┏━━━━━━━┯━━━━┯━━┯━━┯━━┯━━┯━━┯━━┯━━┯━━┯━━┯━━┯━━┯━━┯━━━┓
┃地区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
┃长清县 │按总云量│12.5│ 9.1│ 6.8│ 5.5│ 6.9│ 4.7│ 2.4│ 5.4│ 8.1│11.8│12.2│14.1│ 99.5 ┃
┃ │按低云量│25.6│22.3│24.5│21.5│24.2│19.1│12.5│14.4│ 1.9│24.0│23.8│25.1│258.9 ┃
┃济南北郊无影山│按总云量│13.4│ 9.3│ 6.2│ 5.3│ 5.9│ 5.4│ 2.5│ 4.9│ 7.6│12.1│11.5│13.3│ 97.5 ┃
┃ │按低云量│24.9│22.4│22.8│23.3│23.9│20.5│14.4│15.9│22.4│24.9│22.6│25.0│263.1 ┃
┃济南东郊小辛庄│按总云量│13.2│10.1│ 7.5│ 5.7│ 6.6│ 5.8│ 2.7│ 4.5│ 8.3│11.7│10.8│13.5│100.1 ┃
┃ │按低云量│23.6│21.7│21.7│19.2│21.9│17.5│11.0│12.0│20.1│20.8│20.8│21.5│231.4 ┃
┃章丘县 │按总云量│14.0│10.9│ 7.9│ 6.5│ 7.0│ 5.5│ 2.8│ 5.8│ 9.0│12.5│12.5│15.0│109.9 ┃
┃ │按低云量│25.6│23.2│25.3│23.1│24.8│20.4│14.4│17.3│23.8│24.2│24.2│25.2│272.0 ┃
┗━━━━━━━┷━━━━┷━━┷━━┷━━┷━━┷━━┷━━┷━━┷━━┷━━┷━━┷━━┷━━┷━━━┛
年各月平均总、低云量大于8成的阴天日数
单位:日

┏━━━━━━━┯━━━━┯━━┯━━┯━━┯━━┯━━┯━━┯━━┯━━┯━━┯━━┯━━┯━━┯━━━┓
┃地区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
┃长清县 │按总云量│6.2 │6.9 │7.8 │ 8.8│7.7 │7.8 │12.6│10.2│8.6 │6.9 │5.7 │5.4 │ 94.7 ┃
┃ │按低云量│0.6 │0.6 │0.5 │ 0.8│0.2 │0.3 │1.3 │ 1.2│0.4 │0.6 │0.5 │1.1 │ 8.3 ┃
┃济南北郊无影山│按总云量│5.1 │6.3 │7.0 │ 8.1│7.5 │7.9 │12.3│10.4│8.1 │6.3 │6.1 │5.2 │ 90.1 ┃
┃ │按低云量│0.7 │0.5 │0.4 │ 0.6│0.2 │0.6 │1.1 │ 1.2│0.5 │0.3 │1.0 │0.7 │ 7.8 ┃
┃济南东郊小辛庄│按总云量│6.4 │5.9 │8.0 │10.6│9.4 │9.0 │12.3│11.6│9.7 │7.5 │6.8 │6.4 │103.3 ┃
┃ │按低云量│1.6 │1.6 │1.7 │ 2.2│1.4 │1.4 │3.2 │ 3.1│2.4 │2.0 │2.2 │2.4 │ 24.8 ┃
┃章丘县 │按总云量│5.3 │5.5 │6.4 │ 7.5│7.0 │7.0 │11.0│ 9.3│7.4 │6.3 │5.4 │4.9 │ 83.4 ┃
┃ │按低云量│0.7 │0.3 │0.3 │ 0.5│0.0 │0.3 │0.9 │ 1.3│0.2 │0.2 │0.8 │0.7 │ 6.1 ┃
┗━━━━━━━┷━━━━┷━━┷━━┷━━┷━━┷━━┷━━┷━━┷━━┷━━┷━━┷━━┷━━┷━━━┛

第三节热量 济南市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年平均温度北部
高于南部,南北相差2~2.5℃;西部高于东部,东西相差1~1.5℃;济南市区西部和北部为温度高值区,年
平均为14℃。 因受季风转换的影响, 平均气温年内变化较大。全市1月份最冷, 平均为-1.4~-
3.5℃;7月份最热,平均为27℃。各月气温以2~5月升温最快,4~5月最为突出。9~12月降温最快,10
~12月更为明显。入夏后的5~8月和入冬后的12~2月气温变化比较平缓。各月的温度变化曲线基本
呈单峰型。7月最热,以7月为中心,两边各月温度变化比较对称,即2月和12月、3月和11月、4月和10月、
5月和9月、6月和8月。因此,常以1、4、7、10月代表冬、春、夏、秋四季温度变化。 全市日平
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平均在5000℃左右,北部多于南部,北部在5000℃以上,南部山区平均在4800℃
以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平均在4500℃左右,济南市区,历城县、平阴县和长清县北部地区
为4500~4800℃,章丘和长清、历城两县南部山丘地区平均在3900~4500℃。 济南市无霜期平均
为190~218天,西部多于东部,平原多于山区。无霜期的长短与热量资源的多寡趋势基本一致。南部山
区日照时数少,热量不足,无霜期只有170天左右。济南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
际变化。
累年各月平均温度
单位:℃

┏━━━━━━━┯━━━━┯━━┯━━┯━━┯━━┯━━┯━━┯━━┯━━┯━━┯━━┯━━┯━━┯━━┓
┃地区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平阴县 │平均温度│-2.0│ 0.8│ 7.4│14.5│20.8│26.0│26.9│25.7│20.7│14.9│ 7.2│ 0.3│13.6┃
┃ │平均最高│ 3.6│ 6.6│13.4│20.4│27.0│32.1│31.5│26.3│26.3│20.8│12.7│ 5.6│19.2┃
┃ │平均最低│-6.3│-3.8│ 2.2│ 8.7│14.6│20.2│22.8│15.7│15.7│ 9.9│ 2.7│-3.8│ 8.7┃
┃长清县 │平均温度│-1.9│ 0.3│ 7.3│14.6│21.0│26.1│27.0│20.8│20.8│15.2│ 7.4│ 0.4│13.7┃
┃ │平均最高│ 3.5│ 5.8│13.0│20.4│27.1│32.1│31.6│26.4│26.4│21.0│12.8│ 5.5│19.1┃
┃ │平均最低│-6.4│-4.3│ 2.3│ 8.9│14.9│20.3│22.7│15.6│15.6│10.0│ 2.6│-3.9│ 8.7┃
┃济南北郊无影山│平均温度│-1.4│ 1.1│ 7.6│15.2│21.8│26.3│27.4│21.7│21.7│15.8│ 7.9│ 1.1│14.2┃
┃ │平均最高│ 3.4│ 6.1│13.1│21.1│27.7│32.1│32.1│26.9│26.9│21.2│12.8│ 5.7│19.4┃
┃ │平均最低│-5.4│-3.1│ 2.8│10.0│16.4│23.2│23.2│17.1│17.1│11.1│ 3.8│-2.8│ 9.7┃
┃济南东郊小辛庄│平均温度│-2.7│ 0.2│ 6.9│14.5│21.1│27.3│27.3│20.7│20.7│14.6│ 6.6│-0.1│13.4┃
┃ │平均最高│ 3.6│ 6.6│13.2│20.7│27.3│32.1│32.1│26.9│26.9│21.4│12.9│ 5.8│19.4┃
┃ │平均最低│-7.6│-4.9│ 1.0│ 8.2│14.3│22.6│22.6│15.2│15.2│ 8.9│ 1.6│-4.8│ 8.0┃
┃章丘县 │平均温度│-3.5│-0.7│ 6.4│13.9│20.3│26.8│26.8│20.4│20.4│14.2│ 6.3│-0.7│12.9┃
┃ │平均最高│ 3.2│ 6.0│13.0│20.3│26.9│31.8│31.8│26.6│26.6│21.0│12.7│ 5.6│19.1┃
┃ │平均最低│-8.6│-5.9│ 0.3│ 7.2│13.0│22.2│22.2│14.7│14.7│ 8.5│ 1.2│-5.4│ 7.3┃
┗━━━━━━━┷━━━━┷━━┷━━┷━━┷━━┷━━┷━━┷━━┷━━┷━━┷━━┷━━┷━━┷━━┛

各农业界限温度

┏━━━━━━━┯━━━━┯━━━━┯━━━━┯━━━━┯━━━━┯━━━━┯━━━━┯━━━┯━━━━┯━━━━┓
┃地区 │温度 │平均 │最早 │最晚 │平均 │最早 │最晚 │间隔 │累计 │无霜 ┃
┃ │ │初日 │初日 │初日 │终日 │终日 │终日 │日数 │温度 │天数 ┃
┃ │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月) │(日) │(0℃) │(日) ┃
┠───────┼────┼────┼────┼────┼────┼────┼────┼───┼────┼────┨
┃平阴县 │≥0℃ │21/2 │3/2 │13/3 │9/12 │22/11 │28/12 │292 │5088 │ ┃
┃ │≥10℃ │5/4 │25/3 │29/4 │1/11 │16/10 │14/11 │211 │4550 │204 ┃
┃ │≥20℃ │18/5 │28/4 │3/6 │13/9 │22/8 │28/9 │119 │3029 │ ┃
┃长清县 │≥0℃ │26/2 │9/2 │13/3 │8/12 │24/11 │23/12 │287 │5106 │ ┃
┃ │≥10℃ │6/4 │25/3 │29/4 │1/11 │21/10 │14/11 │210 │4561 │215 ┃
┃ │≥20℃ │18/5 │28/4 │6/6 │12/9 │22/8 │28/9 │118 │3011 │ ┃
┃济南北郊无影山│≥0℃ │22/2 │30/1 │14/3 │12/2 │21/11 │30/12 │293 │5283 │ ┃
┃ │≥10℃ │3/4 │15/3 │29/4 │4/11 │9/10 │18/11 │216 │4760 │218 ┃
┃ │≥20℃ │14/5 │24/4 │31/5 │19/9 │31/8 │3/10 │128 │3292 │ ┃
┃济南东郊小辛庄│≥0℃ │24/2 │3/2 │14/3 │9/12 │20/11 │27/12 │289 │5066 │ ┃
┃ │≥10℃ │5/4 │17/3 │29/4 │31/10 │6/10 │12/11 │209 │4562 │192 ┃
┃ │≥20℃ │20/5 │28/4 │13/6 │15/9 │22/8 │28/9 │119 │3059 │ ┃
┃章丘县 │≥0℃ │27/2 │9/2 │14/3 │2/12 │13/11 │25/12 │280 │4901 │ ┃
┃ │≥10℃ │17/3 │5/3 │29/4 │28/10 │13/10 │9/11 │206 │4414 │192 ┃
┃ │≥20℃ │23/5 │3/5 │19/6 │12/9 │22/8 │26/9 │113 │2859 │ ┃
┗━━━━━━━┷━━━━┷━━━━┷━━━━┷━━━━┷━━━━┷━━━━┷━━━━┷━━━┷━━━━┷━━━━┛

累年各月光资源情况
┌────┬─────────────┬───┬───┬───┬───┬───┬───┬───┬───┬───┬───┬───┬───┬───┐
│地区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
├────┼─────────────┼───┼───┼───┼───┼───┼───┼───┼───┼───┼───┼───┼───┼───┤
│平阴县 │太阳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5.9 │7.1 │10.6 │11.9 │15.2 │14.9 │11.9 │12.3 │10.7 │8.6 │6.4 │5.5 │120.9 │
├────┼─────────────┼───┼───┼───┼───┼───┼───┼───┼───┼───┼───┼───┼───┼───┤
│ │生理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2.9 │3.5 │5.2 │5.8 │7.5 │7.3 │5.8 │6.0 │5.2 │4.2 │3.2 │2.7 │59.3 │
├────┼─────────────┼───┼───┼───┼───┼───┼───┼───┼───┼───┼───┼───┼───┼───┤
│ │日照时数(小时) │166.1 │164.9 │200.9 │213.0 │270.3 │264.8 │213.3 │222.5 │212.2 │209.9 │183.2 │170.2 │2491.4│
├────┼─────────────┼───┼───┼───┼───┼───┼───┼───┼───┼───┼───┼───┼───┼───┤
│ │日照百分率(%) │54 │54 │54 │54 │62 │61 │48 │53 │57 │61 │60 │57 │56 │
├────┼─────────────┼───┼───┼───┼───┼───┼───┼───┼───┼───┼───┼───┼───┼───┤
│长清县 │太阳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6.3 │7.4 │10.9 │12.4 │15.7 │15.1 │12.3 │12.4 │11.0 │9.1 │6.6 │5.7 │124.0 │
├────┼─────────────┼───┼───┼───┼───┼───┼───┼───┼───┼───┼───┼───┼───┼───┤
│ │生理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3.1 │3.6 │5.3 │6.1 │7.7 │7.4 │6.0 │6.1 │5.4 │4.5 │3.2 │2.8 │61.2 │
├────┼─────────────┼───┼───┼───┼───┼───┼───┼───┼───┼───┼───┼───┼───┼───┤
│ │日照时数(小时) │178.8 │174.8 │215.4 │226.9 │287.1 │276.3 │225.6 │229.0 │219.9 │218.2 │192.3 │179.7 │2623.9│
├────┼─────────────┼───┼───┼───┼───┼───┼───┼───┼───┼───┼───┼───┼───┼───┤
│ │日照百分率(%) │58 │57 │58 │58 │66 │63 │51 │55 │59 │63 │63 │60 │59 │
├────┼─────────────┼───┼───┼───┼───┼───┼───┼───┼───┼───┼───┼───┼───┼───┤
│济南北郊│太阳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6.5 │7.6 │11.0 │12.8 │15.6 │15.4 │12.9 │12.4 │11.2 │9.0 │6.5 │5.8 │126.7 │
├────┼─────────────┼───┼───┼───┼───┼───┼───┼───┼───┼───┼───┼───┼───┼───┤
│ │生理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3.2 │3.7 │5.4 │6.3 │7.6 │7.5 │6.3 │6.1 │5.5 │5.4 │3.2 │2.8 │62.0 │
├────┼─────────────┼───┼───┼───┼───┼───┼───┼───┼───┼───┼───┼───┼───┼───┤
│ │日照时数(小时) │189.7 │185.4 │226.0 │245.5 │287.3 │284.9 │243.6 │237.0 │232.9 │229.6 │189.9 │185.5 │2737.3│
├────┼─────────────┼───┼───┼───┼───┼───┼───┼───┼───┼───┼───┼───┼───┼───┤
│ │日照百分率(%) │62 │60 │61 │62 │66 │65 │55 │57 │63 │60 │62 │62 │62 │
├────┼─────────────┼───┼───┼───┼───┼───┼───┼───┼───┼───┼───┼───┼───┼───┤
│济南东郊│太阳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6.2 │7.8 │10.7 │12.6 │15.3 │15.2 │12.6 │11.9 │10.8 │9.2 │6.4 │5.5 │124.2 │
├────┼─────────────┼───┼───┼───┼───┼───┼───┼───┼───┼───┼───┼───┼───┼───┤
│ │生理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3.0 │3.8 │5.2 │6.2 │7.5 │7.4 │6.2 │5.8 │5.3 │4.5 │3.1 │2.7 │60.7 │
├────┼─────────────┼───┼───┼───┼───┼───┼───┼───┼───┼───┼───┼───┼───┼───┤
│ │日照时数(小时) │184.2 │185.1 │217.2 │238.5 │278.6 │278.5 │236.4 │222.4 │221.0 │223.6 │180.0 │174.6 │2640.2│
├────┼─────────────┼───┼───┼───┼───┼───┼───┼───┼───┼───┼───┼───┼───┼───┤
│ │日照百分率(%) │60 │60 │59 │61 │64 │64 │53 │53 │60 │65 │59 │59 │60 │
├────┼─────────────┼───┼───┼───┼───┼───┼───┼───┼───┼───┼───┼───┼───┼───┤
│章丘县 │太阳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6.4 │7.6 │11.2 │12.5 │15.6 │15.4 │12.1 │12.5 │11.2 │9.3 │6.7 │5.7 │126.2 │
├────┼─────────────┼───┼───┼───┼───┼───┼───┼───┼───┼───┼───┼───┼───┼───┤
│ │生理辐射量(千卡/平方厘米) │3.1 │3.7 │5.5 │6.1 │7.6 │7.5 │5.9 │6.1 │5.5 │4.6 │3.8 │2.8 │61.7 │
├────┼─────────────┼───┼───┼───┼───┼───┼───┼───┼───┼───┼───┼───┼───┼───┤
│ │日照时数(小时) │180.5 │183.7 │221.3 │236.4 │284.2 │267.8 │226.9 │227.7 │227.9 │219.8 │190.5 │181.1 │2647.8│
├────┼─────────────┼───┼───┼───┼───┼───┼───┼───┼───┼───┼───┼───┼───┼───┤
│ │日照百分率(%) │59 │60 │60 │60 │65 │61 │51 │55 │61 │63 │63 │60 │60 │
└────┴─────────────┴───┴───┴───┴───┴───┴───┴───┴───┴───┴───┴───┴───┴───┘

历年平均气温

单位:℃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无影山│济南东郊小辛庄│章丘县 │
├─────┼─────┼───────┼───────┼─────┤
│1951 │ │14.0 │14.0 │ │
├─────┼─────┼───────┼───────┼─────┤
│1952 │ │14.0 │14.0 │ │
├─────┼─────┼───────┼───────┼─────┤
│1953 │ │14.5 │- │ │
├─────┼─────┼───────┼───────┼─────┤
│1954 │ │13.5 │12.9 │ │
├─────┼─────┼───────┼───────┼─────┤
│1955 │ │14.6 │13.5 │ │
├─────┼─────┼───────┼───────┼─────┤
│1956 │ │13.2 │12.4 │ │
├─────┼─────┼───────┼───────┼─────┤
│1957 │ │13.5 │12.5 │11.7 │
├─────┼─────┼───────┼───────┼─────┤
│1958 │ │14.3 │13.4 │12.7 │
├─────┼─────┼───────┼───────┼─────┤
│1959 │ │14.6 │13.7 │13.1 │
├─────┼─────┼───────┼───────┼─────┤
│1960 │ │14.5 │13.6 │12.9 │
├─────┼─────┼───────┼───────┼─────┤
│1961 │ │15.1 │14.3 │13.6 │
├─────┼─────┼───────┼───────┼─────┤
│1962 │ │14.1 │13.4 │12.7 │
├─────┼─────┼───────┼───────┼─────┤
│1963 │ │14.0 │13.3 │12.5 │
├─────┼─────┼───────┼───────┼─────┤
│1964 │13.0 │13.3 │13.0 │12.4 │
├─────┼─────┼───────┼───────┼─────┤
│1965 │14.3 │14.8 │13.9 │13.3 │
├─────┼─────┼───────┼───────┼─────┤
│1966 │14.3 │14.8 │13.7 │13.4 │
├─────┼─────┼───────┼───────┼─────┤
│1967 │13.7 │14.4 │13.4 │12.9 │
├─────┼─────┼───────┼───────┼─────┤
│1968 │14.3 │14.9 │13.8 │13.5 │
├─────┼─────┼───────┼───────┼─────┤
│1969 │12.8 │13.3 │12.6 │12.1 │
├─────┼─────┼───────┼───────┼─────┤
│1970 │13.4 │13.8 │12.9 │12.6 │
├─────┼─────┼───────┼───────┼─────┤
│1971 │13.4 │14.0 │- │12.6 │
├─────┼─────┼───────┼───────┼─────┤
│1972 │13.5 │14.1 │- │12.8 │
├─────┼─────┼───────┼───────┼─────┤
│1973 │13.7 │14.5 │- │13.1 │
├─────┼─────┼───────┼───────┼─────┤
│1974 │13.4 │14.1 │- │12.7 │
├─────┼─────┼───────┼───────┼─────┤
│1975 │13.9 │14.7 │13.8 │13.4 │
├─────┼─────┼───────┼───────┼─────┤
│1976 │13.1 │13.8 │12.9 │12.3 │
├─────┼─────┼───────┼───────┼─────┤
│1977 │14.1 │14.9 │14.0 │13.5 │
├─────┼─────┼───────┼───────┼─────┤
│1978 │14.2 │14.9 │14.1 │13.4 │
├─────┼─────┼───────┼───────┼─────┤
│1979 │13.9 │14.6 │13.7 │12.9 │
├─────┼─────┼───────┼───────┼─────┤
│1980 │13.2 │14.1 │13.1 │12.3 │
├─────┼─────┼───────┼───────┼─────┤
│多年平均 │13.7 │14.2 │13.4 │12.9 │
├─────┼─────┼───────┼───────┼─────┤
│最高(年份)│14.3(1961)│15.1(1961) │14.3(1961) │13.6(1961)│
├─────┼─────┼───────┼───────┼─────┤
│最低(年份)│12.8(1969)│13.2(1956) │12.4(1956) │11.7(1957)│
├─────┼─────┼───────┼───────┼─────┤
│年际变化 │1.5 │1.9 │1.9 │1.9 │
└─────┴─────┴───────┴───────┴─────┘

注:年际变化即最高年与最低年之差。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单位:厘米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无影山│济南东郊小辛庄│章丘县 │
├─────┼──────┼───────┼───────┼──────┤
│1954~1955│ │39 │ │ │
├─────┼──────┼───────┼───────┼──────┤
│1955~1956│ │24 │ │ │
├─────┼──────┼───────┼───────┼──────┤
│1956~1957│ │30 │ │ │
├─────┼──────┼───────┼───────┼──────┤
│1957~1958│ │37 │45 │ │
├─────┼──────┼───────┼───────┼──────┤
│1958~1959│ │33 │34 │44 │
├─────┼──────┼───────┼───────┼──────┤
│1959~1960│ │35 │26 │40 │
├─────┼──────┼───────┼───────┼──────┤
│1960~1961│ │42 │37 │49 │
├─────┼──────┼───────┼───────┼──────┤
│1961~1962│ │23 │19 │22 │
├─────┼──────┼───────┼───────┼──────┤
│1962~1963│ │31 │27 │32 │
├─────┼──────┼───────┼───────┼──────┤
│1963~1964│37 │33 │26 │21 │
├─────┼──────┼───────┼───────┼──────┤
│1964~1965│16 │18 │18 │15 │
├─────┼──────┼───────┼───────┼──────┤
│1965~1966│25 │26 │25 │35 │
├─────┼──────┼───────┼───────┼──────┤
│1966~1967│40 │41 │42 │41 │
├─────┼──────┼───────┼───────┼──────┤
│1967~1968│45 │44 │45 │47 │
├─────┼──────┼───────┼───────┼──────┤
│1968~1969│38 │39 │34 │40 │
├─────┼──────┼───────┼───────┼──────┤
│1969~1970│33 │36 │38 │43 │
├─────┼──────┼───────┼───────┼──────┤
│1970~1971│32 │38 │- │42 │
├─────┼──────┼───────┼───────┼──────┤
│1971~1972│16 │26 │- │17 │
├─────┼──────┼───────┼───────┼──────┤
│1972~1973│12 │19 │- │13 │
├─────┼──────┼───────┼───────┼──────┤
│1973~1974│18 │24 │- │16 │
├─────┼──────┼───────┼───────┼──────┤
│1974~1975│10 │18 │14 │7 │
├─────┼──────┼───────┼───────┼──────┤
│1975~1976│32 │27 │30 │22 │
├─────┼──────┼───────┼───────┼──────┤
│1976~1977│39 │34 │42 │35 │
├─────┼──────┼───────┼───────┼──────┤
│1977~1978│13 │18 │20 │26 │
├─────┼──────┼───────┼───────┼──────┤
│1978~1979│16 │18 │23 │15 │
├─────┼──────┼───────┼───────┼──────┤
│1979~1980│32 │35 │43 │35 │
├─────┼──────┼───────┼───────┼──────┤
│1980~1981│26 │30 │31 │25 │
├─────┼──────┼───────┼───────┼──────┤
│最大 │45 │44 │45(1958年2月、│49 │
│ │(1968年2月) │(1968年2月) │1968年2月) │(1961年1月) │
└─────┴──────┴───────┴───────┴──────┘

累年11~4月最大积雪、冻土深度

单位:厘米
┌────┬─────────┬─────────┬───────────┬─────────┐
│月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无影山 │济南东郊小辛庄 │章丘县 │
│ ├───┬─────┼───┬─────┼─────┬─────┼───┬─────┤
│ │积雪 │冻土 │积雪 │冻土 │积雪 │冻土 │积雪 │冻土 │
├────┼───┼─────┼───┼─────┼─────┼─────┼───┼─────┤
│11月 │3 │9 │5 │15 │2 │11 │4 │13 │
├────┼───┼─────┼───┼─────┼─────┼─────┼───┼─────┤
│12月 │8 │39 │9 │37 │11 │33 │11 │42 │
├────┼───┼─────┼───┼─────┼─────┼─────┼───┼─────┤
│1月 │11 │40 │11 │42 │13 │43 │23 │49 │
├────┼───┼─────┼───┼─────┼─────┼─────┼───┼─────┤
│2月 │10 │45 │15 │44 │15 │45 │20 │47 │
├────┼───┼─────┼───┼─────┼─────┼─────┼───┼─────┤
│3月 │21 │34 │19 │39 │10 │40 │16 │37 │
├────┼───┼─────┼───┼─────┼─────┼─────┼───┼─────┤
│4月 │4 │ │5 │ │6 │3 │4 │3 │
├────┼───┼─────┼───┼─────┼─────┼─────┼───┼─────┤
│最大 │21 │45 │19 │44 │15 │45 │23 │49 │
├────┼───┼─────┼───┼─────┼─────┼─────┼───┼─────┤
│出现时间│1971年│1968年2月 │1971年│1968年2月 │1957年2月 │1958年 │1972年│1961年1月 │
│ │3月2日│ │3月2日│ │ │1968年2月 │1月3日│ │
└────┴───┴─────┴───┴─────┴─────┴─────┴───┴─────┘

第四节风
济南市风向随季节而变化。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造成了干冷、睛朗、降
水少的天气。夏季盛行东南、南和西南风,形成湿热、雨量集中、多雷暴的天气。春
、秋两季风向多变。
全市平均最大风速:济南市郊区为33米/秒(12级),长清县为24米/秒(9级),章丘县
为18米/秒(8级)。全年以4月份风速较大,平均最大风速在18~26米/秒之间。
累年各月平均大风(≥8级)日数及最多大风日数

┌───────┬──┬──┬──┬──┬──┬──┬──┬──┬──┬──┬──┬──┬──┬──┐
│地区 │项目│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长清县 │平均│0.9 │1.4 │2.4 │3.1 │1.2 │1.5 │0.6 │0.2 │0.1 │0.6 │1.0 │0.8 │13.9│
├───────┼──┼──┼──┼──┼──┼──┼──┼──┼──┼──┼──┼──┼──┼──┤
│ │最多│6 │5 │6 │6 │4 │5 │2 │2 │1 │3 │4 │3 │22 │
├───────┼──┼──┼──┼──┼──┼──┼──┼──┼──┼──┼──┼──┼──┼──┤
│济南北郊无影山│平均│2.5 │3.8 │6.0 │7.9 │6.0 │3.8 │3.1 │1.5 │1.4 │2.3 │3.0 │2.0 │43.3│
├───────┼──┼──┼──┼──┼──┼──┼──┼──┼──┼──┼──┼──┼──┼──┤
│ │最多│8 │12 │16 │17 │13 │9 │8 │6 │6 │6 │9 │6 │79 │
├───────┼──┼──┼──┼──┼──┼──┼──┼──┼──┼──┼──┼──┼──┼──┤
│济南东郊小辛庄│平均│1.5 │2.2 │3.7 │5.8 │3.2 │2.3 │1.9 │0.9 │1.0 │1.5 │2.2 │1.0 │27.2│
├───────┼──┼──┼──┼──┼──┼──┼──┼──┼──┼──┼──┼──┼──┼──┤
│ │最多│6 │7 │11 │15 │12 │8 │8 │6 │6 │6 │9 │3 │60 │
├───────┼──┼──┼──┼──┼──┼──┼──┼──┼──┼──┼──┼──┼──┼──┤
│章丘县 │平均│0.9 │1.0 │2.3 │3.8 │1.9 │1.7 │0.8 │0.2 │0.3 │0.5 │0.6 │0.4 │14.1│
├───────┼──┼──┼──┼──┼──┼──┼──┼──┼──┼──┼──┼──┼──┼──┤
│ │最多│5 │5 │7 │10 │5 │8 │3 │2 │2 │3 │3 │2 │45 │
└───────┴──┴──┴──┴──┴──┴──┴──┴──┴──┴──┴──┴──┴──┴──┘

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多风向及其频率
┌───────┬────┬──┬──┬──┬──┬──┬──┬──┬──┬──┬──┬──┬──┬────┐
│地区 │项目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
│长清县 │平均风速│3.5 │3.9 │4.4 │4.8 │4.0 │3.8 │2.9 │2.3 │2.5 │3.0 │3.5 │3.4 │3.5 │
│ │(米/秒) │ │ │ │ │ │ │ │ │ │ │ │ │ │
├───────┼────┼──┼──┼──┼──┼──┼──┼──┼──┼──┼──┼──┼──┼────┤
│ │最多风向│东北│东北│东北│南 │南 │南 │东北│东北│东北│南 │南 │东北│东北、南│
├───────┼────┼──┼──┼──┼──┼──┼──┼──┼──┼──┼──┼──┼──┼────┤
│ │频率(%) │21 │23 │18 │21 │23 │22 │13 │18 │17 │15 │18 │18 │17 │
├───────┼────┼──┼──┼──┼──┼──┼──┼──┼──┼──┼──┼──┼──┼────┤
│济南北郊无影山│平均风速│3.1 │3.5 │3.9 │4.3 │3.8 │3.4 │2.6 │2.4 │2.5 │2.9 │3.2 │3.0 │3.2 │
│ │(米/秒) │ │ │ │ │ │ │ │ │ │ │ │ │ │
├───────┼────┼──┼──┼──┼──┼──┼──┼──┼──┼──┼──┼──┼──┼────┤
│ │最多风向│偏东│偏东│偏南│偏南│偏南│偏南│偏南│偏东│偏南│偏南│偏南│偏南│偏南 │
├───────┼────┼──┼──┼──┼──┼──┼──┼──┼──┼──┼──┼──┼──┼────┤
│ │频率(%) │14 │17 │17 │19 │22 │19 │15 │15 │14 │18 │18 │15 │16 │
├───────┼────┼──┼──┼──┼──┼──┼──┼──┼──┼──┼──┼──┼──┼────┤
│济南东郊小辛庄│平均风速│2.6 │3.1 │3.6 │3.8 │3.1 │3.0 │2.2 │1.8 │1.9 │2.3 │2.6 │2.5 │2.7 │
│ │(米/秒) │ │ │ │ │ │ │ │ │ │ │ │ │ │
├───────┼────┼──┼──┼──┼──┼──┼──┼──┼──┼──┼──┼──┼──┼────┤
│ │最多风向│东北│东北│西南│西南│西南│西南│西南│东北│东北│西南│东北│东北│西南东北│
├───────┼────┼──┼──┼──┼──┼──┼──┼──┼──┼──┼──┼──┼──┼────┤
│ │频率(%) │12 │14 │13 │15 │19 │16 │12 │15 │14 │10 │13 │13 │12 │
├───────┼────┼──┼──┼──┼──┼──┼──┼──┼──┼──┼──┼──┼──┼────┤
│章丘县 │平均风速│3.0 │3.3 │3.6 │3.7 │3.1 │3.1 │2.3 │1.9 │2.2 │2.6 │2.8 │2.8 │1.9 │
│ │(米/秒) │ │ │ │ │ │ │ │ │ │ │ │ │ │
├───────┼────┼──┼──┼──┼──┼──┼──┼──┼──┼──┼──┼──┼──┼────┤
│ │最多风向│偏东│偏东│偏东│偏东│偏南│偏东│偏东│偏东│偏东│偏东│偏东│偏东│偏东 │
├───────┼────┼──┼──┼──┼──┼──┼──┼──┼──┼──┼──┼──┼──┼────┤
│ │频率(%) │19 │17 │15 │12 │11 │10 │12 │11 │15 │16 │17 │19 │14 │
└───────┴────┴──┴──┴──┴──┴──┴──┴──┴──┴──┴──┴──┴──┴────┘

第五节降水
济南市历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00毫米之间,有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的
特征。长清县的东南部山区和历城、章丘两县的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00~800
毫米;长清县县城以南、历城县中部的山前平原、章丘县南部丘陵地区以及济南市郊
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50~700毫米;平阴县、长清县西部沿黄一带,历城县北部沿黄及
章丘县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50毫米。
由于受季风影响,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季降水量一般在80毫米
左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2.0~12.8%;4月份以后,暖气团势力开始增强,降水量有所增
多。夏季由于东南季风盛行,暖湿气团活跃,季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占年降水总量的
65%以上;7月份东南季风达到盛期,降水比较集中,月降水量达200毫米以上。秋季北方
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湿气团势力随之减弱,降水量明显减少,季降水量平均在110~130
毫米,占年总量的18.0~18.7%。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气的侵袭,西北风盛行,雨雪稀少,
季降水量一般在20~25毫米之间,仅占年降水总量的4%以下。
降水的年际变化:由于历年夏季风发生的时间、强弱不同,致使全市年降水量很不
稳定。据资料分析,1964年全市各县区降水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而1968年是大旱年,

累年各季降水量

单位:毫米
┌────┬────┬────┬─────┬─────┬───┐
│地区 │春 │夏 │秋 │冬 │全年 │
│ ├────┼────┼─────┼─────┤ │
│ │(3~5月)│(6~8月)│(9~11月) │(12~2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阴县 │81.7 │423.1 │118.9 │19.9 │643.6 │
├────┼────┼────┼─────┼─────┼───┤
│长清县 │80.9 │422.4 │120.3 │20.8 │644.4 │
├────┼────┼────┼─────┼─────┼───┤
│济南北郊│86.9 │448.2 │124.9 │25.2 │685.0 │
├────┼────┼────┼─────┼─────┼───┤
│济南东郊│83.9 │461.9 │129.0 │23.8 │698.6 │
├────┼────┼────┼─────┼─────┼───┤
│章丘县 │79.5 │413.7 │113.3 │21.4 │627.9 │
└────┴────┴────┴─────┴─────┴───┘

市年降水量都较少,一般在300~400毫米之间。年降水量最多的为1962年济南北部11
60毫米,最少的为1968年长清县仅303毫米。由于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降
水量的年际变化大,丰枯悬殊,多寡不均,常与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造成矛盾。
济南市降水强度全年平均为8.0~8.8毫米/日。以夏季为最大,平均11.6~13.2毫
米/日;春季最小,为5.0~5.4毫米/日;秋季为6.3毫米/日。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多发
生在7月份,济南北郊无影山1962年7月13日为298.4毫米,为全市之冠;冬季平均为最小
,各地历年均未超过16毫米。
历年降水总量
单位:毫米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 │济南东郊 │章丘县 ┃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51 │ │ 651.9 │ 651.9 │ ┃
┃1952 │ │ 576.1 │ 576.1 │ ┃
┃1953 │ │ 922.0 │ - │ ┃
┃1954 │ │ 780.6 │ 803.8 │ ┃
┃1955 │ │ 437.3 │ 454.3 │ ┃
┃1956 │ │ 746.7 │ 887.1 │ ┃
┃1957 │ │ 518.0 │ 583.6 │ 548.4 ┃
┃1958 │ │ 567.8 │ 632.8 │ 505.0 ┃
┃1959 │ │ 546.7 │ 656.1 │ 467.9 ┃
┃1960 │ │ 460.5 │ 538.4 │ 460.8 ┃
┃1961 │ │ 984.3 │ 992.1 │ 900.8 ┃
┃1962 │ │1160.0 │1147.4 │ 689.9 ┃
┃1963 │ │ 996.2 │ 858.8 │ 740.6 ┃
┃1964 │1051.1 │1096.6 │1118.8 │1121.6 ┃
┃1965 │ 523.2 │ 433.0 │ 390.9 │ 313.4 ┃
┃1966 │ 550.7 │ 493.2 │ 445.8 │ 670.4 ┃
┃1967 │ 530.4 │ 532.6 │ 593.1 │ 655.6 ┃
┃1968 │ 302.8 │ 320.7 │ 314.0 │ 373.6 ┃
┗━━━━┷━━━━┷━━━━━┷━━━━━┷━━━━━┛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 │济南东郊 │章丘县 ┃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69 │ 799.8 │ 717.5 │ 719.0 │ 600.7 ┃
┃1970 │ 499.2 │ 502.9 │ 532.3 │ 578.8 ┃
┃1971 │ 702.2 │ 778.3 │ 779.7 │ 577.3 ┃
┃1972 │ 499.2 │ 683.2 │ 692.3 │ 580.9 ┃
┃1973 │ 741.1 │ 892.4 │ 994.4 │ 859.1 ┃
┃1974 │ 633.5 │ 716.8 │ 753.8 │ 685.8 ┃
┃1975 │ 554.7 │ 558.0 │ 600.1 │ 642.5 ┃
┃1976 │ 549.3 │ 768.4 │ 880.8 │ 635.9 ┃
┃1977 │ 769.9 │ 564.7 │ 563.3 │ 494.8 ┃
┃1978 │ 941.1 │ 874.9 │ 823.6 │ 494.4 ┃
┃1979 │ 514.2 │ 563.4 │ 512.4 │ 592.0 ┃
┃1980 │ 770.1 │ 706.0 │ 762.2 │ 680.0 ┃
┃合计 │10955.5 │20552.7 │20258.9 │15070.2 ┃
┃年平均 │ 644.4 │ 685.0 │ 698.6 │ 627.9 ┃
┃最多年份│ 1051.1 │ 1160.0 │ 1147.4 │ 1121.6 ┃
┃ │(1964年)│(1962年) │(1962年) │(1964年) ┃
┃最少年份│ 302.8 │ 320.7 │ 314.0 │ 313.4 ┃
┃ │(1968年)│(1968年) │(1968年) │(1965年) ┃
┗━━━━┷━━━━┷━━━━━┷━━━━━┷━━━━━┛
历年暴雨日数及降水量

┏━━━━┯━━━━━━━━━━━━━┯━━━━━━━━━━━━┯━━━━━━━━━━━┯━━━━━━━━━━━━┓
┃年份 │长清县 │济南北郊无影山 │济南东郊小辛庄 │章丘县 ┃
┠────┼────┬────────┼────┬───────┼────┬──────┼────┬───────┨
┃ │日数(日)│降水量(毫米) │日数(日)│降水量(毫米) │日数(日)│降水量(毫米)│日数(日)│降水量(毫米) ┃
┠────┼────┼────────┼────┼───────┼────┼──────┼────┼───────┨
┃1951 │ │ │1 │ 62.8 │1 │ 62.8 │ │ ┃
┃1952 │ │ │1 │ 57.5 │1 │ 57.5 │ │ ┃
┃1953 │ │ │5 │345.3 │0 │ - │ │ ┃
┃1954 │ │ │1 │ 54.0 │2 │112.9 │ │ ┃
┃1955 │ │ │0 │ - │0 │ - │ │ ┃
┃1956 │ │ │2 │135.8 │3 │195.7 │ │ ┃
┃1957 │ │ │1 │ 52.7 │1 │ 55.5 │1 │ 76.1 ┃
┃1958 │ │ │2 │125.8 │5 │297.0 │2 │122.6 ┃
┃1959 │ │ │1 │ 60.6 │1 │ 50.6 │0 │ - ┃
┃1960 │ │ │2 │154.2 │2 │204.7 │2 │168.7 ┃
┃1961 │ │ │4 │371.0 │6 │449.6 │4 │288.4 ┃
┃1962 │ │ │4 │545.2 │3 │455.9 │2 │134.4 ┃
┃1963 │ │ │4 │439.0 │4 │350.3 │2 │194.8 ┃
┃1964 │2 │152.8 │4 │312.0 │4 │292.8 │5 │400.3 ┃
┃1965 │1 │ 53.7 │1 │ 51.6 │2 │107.0 │0 │ - ┃
┃1966 │2 │137.5 │1 │ 54.2 │1 │ 50.2 │2 │127.2 ┃
┃1967 │2 │124.7 │1 │ 50.2 │1 │ 62.3 │3 │198.0 ┃
┃1968 │0 │ - │0 │ - │0 │ - │0 │ - ┃
┃1969 │2 │143.0 │2 │132.7 │4 │256.6 │2 │102.5 ┃
┃1970 │0 │ - │0 │ - │0 │ - │2 │129.0 ┃
┃1971 │1 │ 80.5 │4 │230.7 │2 │130.4 │0 │ - ┃
┃1972 │1 │ 56.8 │1 │169.8 │2 │236.7 │2 │169.9 ┃
┃1972 │3 │274.8 │6 │406.4 │4 │406.4 │3 │178.6 ┃
┃1974 │0 │ - │1 │ 59.4 │2 │125.3 │1 │ 60.2 ┃
┃1975 │1 │ 53.1 │1 │ 85.1 │3 │176.2 │4 │340.0 ┃
┃1976 │0 │ - │5 │334.4 │4 │335.9 │2 │123.9 ┃
┃1977 │4 │357.0 │2 │108.0 │1 │ 60.7 │1 │ 55.0 ┃
┃1978 │5 │438.6 │5 │363.1 │2 │153.1 │1 │ 57.6 ┃
┃1979 │1 │ 56.9 │2 │122.8 │2 │109.4 │1 │ 71.7 ┃
┃1980 │3 │258.2 │3 │295.9 │4 │364.4 │4 │228.0 ┃
┗━━━━┷━━━━┷━━━━━━━━┷━━━━┷━━━━━━━┷━━━━┷━━━━━━┷━━━━┷━━━━━━━┛

注:暴雨指日降水量≥50毫米。

累年各月降水强度及一日最大降水量

┌───────┬─────┬──┬──┬──┬──┬──┬───┬───┬───┬───┬──┬──┬──┬───────┐
│地区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全年 │
├───────┼─────┼──┼──┼──┼──┼──┼───┼───┼───┼───┼──┼──┼──┼───────┤
│长清县 │降水强度 │2.1 │2.5 │3.1 │5.4 │6.5 │8.1 │14.1 │12.9 │9.2 │7.0 │3.6 │2.3 │平均8.2 │
│ │(毫米/日) │ │ │ │ │ │ │ │ │ │ │ │ │极值134.7 │
├───────┼─────┼──┼──┼──┼──┼──┼───┼───┼───┼───┼──┼──┼──┼───────┤
│ │一日最大 │11.4│15.5│18.5│62.0│58.1│134.7 │129.1 │96.5 │94.6 │66.6│34.5│11.5│极值出现日期 │
│ │(毫米) │ │ │ │ │ │ │ │ │ │ │ │ │1980年6月29日 │
├───────┼─────┼──┼──┼──┼──┼──┼───┼───┼───┼───┼──┼──┼──┼───────┤
│济南北郊无影山│降水强度 │2.3 │2.6 │3.5 │5.6 │6.9 │9.9 │14.7 │12.9 │9.0 │7.3 │5.1 │2.5 │平均8.8 │
│ │(毫米/日) │ │ │ │ │ │ │ │ │ │ │ │ │极值298.4 │
├───────┼─────┼──┼──┼──┼──┼──┼───┼───┼───┼───┼──┼──┼──┼───────┤
│ │一日最大 │15.6│14.8│23.2│62.3│86.6│132.6 │298.4 │127.9 │102.3 │91.6│32.5│11.5│极值出现日期 │
│ │(毫米) │ │ │ │ │ │ │ │ │ │ │ │ │1962年7月13日 │
├───────┼─────┼──┼──┼──┼──┼──┼───┼───┼───┼───┼──┼──┼──┼───────┤
│济南东郊小辛庄│降水强度 │2.5 │2.3 │3.4 │5.9 │5.8 │10.5 │14.8 │13.0 │8.8 │6.9 │4.9 │2.4 │平均8.8 │
│ │(毫米/日) │ │ │ │ │ │ │ │ │ │ │ │ │极值249.9 │
├───────┼─────┼──┼──┼──┼──┼──┼───┼───┼───┼───┼──┼──┼──┼───────┤
│ │一日最大 │13.9│13.3│23.2│59.5│88.7│149.0 │249.9 │142.9 │110.4 │95.9│26.8│12.6│极值出现日期 │
│ │(毫米) │ │ │ │ │ │ │ │ │ │ │ │ │1962年7月13日 │
├───────┼─────┼──┼──┼──┼──┼──┼───┼───┼───┼───┼──┼──┼──┼───────┤
│章丘县 │降水强度 │2.1 │2.5 │3 │5.5 │6.1 │8.3 │14.0 │11.0 │8.0 │5.9 │4.2 │2.4 │平均8.0 │
│ │(毫米/日) │ │ │ │ │ │ │ │ │ │ │ │ │极值166.7 │
├───────┼─────┼──┼──┼──┼──┼──┼───┼───┼───┼───┼──┼──┼──┼───────┤
│ │一日最大 │13.1│14.4│23.2│51.3│38.1│71.7 │145.7 │81.9 │166.7 │70.2│25.4│11.5│极值出现日期 │
│ │(毫米) │ │ │ │ │ │ │ │ │ │ │ │ │1975年9月1日 │
└───────┴─────┴──┴──┴──┴──┴──┴───┴───┴───┴───┴──┴──┴──┴───────┘

第六节湿度和蒸发
济南市干燥度平均为1.15~1.24,属于水分不足的半湿润气候区。因历年降水年
际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历年湿润状况。1968年降水量少,属大旱年,干燥度最大为3.
26;1964年降水量大,干燥度最小为0.67(章丘县)。从湿润状况变化情况看,全市仅23
%的年份比较湿润,水份充足,而77%的年份比较干旱,水分不足。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
│年份│长清县│济南北郊│济南东郊│章丘县│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51│ │66 │66 │ │
├──┼───┼────┼────┼───┤
│1952│ │66 │66 │ │
├──┼───┼────┼────┼───┤
│1953│ │66 │- │ │
├──┼───┼────┼────┼───┤
│1954│ │62 │62 │ │
├──┼───┼────┼────┼───┤
│1955│ │55 │61 │ │
├──┼───┼────┼────┼───┤
│1956│ │57 │61 │ │
├──┼───┼────┼────┼───┤
│1957│ │58 │66 │68 │
├──┼───┼────┼────┼───┤
│1958│ │56 │64 │68 │
├──┼───┼────┼────┼───┤
│1959│ │58 │66 │66 │
├──┼───┼────┼────┼───┤
│1960│ │54 │63 │65 │
├──┼───┼────┼────┼───┤
│1961│ │57 │65 │65 │
├──┼───┼────┼────┼───┤
│1962│ │59 │67 │64 │
├──┼───┼────┼────┼───┤
│1963│ │58 │65 │62 │
├──┼───┼────┼────┼───┤
│1964│72 │70 │76 │73 │
├──┼───┼────┼────┼───┤
│1965│58 │54 │60 │60 │
└──┴───┴────┴────┴───┘

┌──┬───┬────┬────┬───┐
│年份│长清县│济南北郊│济南东郊│章丘县│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66│56 │53 │61 │59 │
├──┼───┼────┼────┼───┤
│1967│59 │55 │63 │63 │
├──┼───┼────┼────┼───┤
│1968│55 │53 │61 │59 │
├──┼───┼────┼────┼───┤
│1969│61 │58 │64 │62 │
├──┼───┼────┼────┼───┤
│1970│61 │58 │65 │64 │
├──┼───┼────┼────┼───┤
│1971│61 │57 │- │65 │
├──┼───┼────┼────┼───┤
│1972│62 │58 │- │64 │
├──┼───┼────┼────┼───┤
│1973│64 │59 │- │68 │
├──┼───┼────┼────┼───┤
│1974│61 │57 │- │65 │
├──┼───┼────┼────┼───┤
│1975│65 │60 │68 │69 │
├──┼───┼────┼────┼───┤
│1976│62 │57 │66 │67 │
├──┼───┼────┼────┼───┤
│1977│62 │56 │64 │64 │
├──┼───┼────┼────┼───┤
│1978│60 │55 │62 │64 │
├──┼───┼────┼────┼───┤
│1979│63 │57 │66 │66 │
├──┼───┼────┼────┼───┤
│1980│63 │57 │65 │65 │
├──┼───┼────┼────┼───┤
│平均│61 │58 │64 │65 │
└──┴───┴────┴────┴───┘

历年干燥度

┌──┬───┬────┬────┬───┐
│年份│长清县│济南北郊│济南东郊│章丘县│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51│ │1.37 │1.37 │ │
├──┼───┼────┼────┼───┤
│1952│ │1.69 │1.69 │ │
├──┼───┼────┼────┼───┤
│1953│ │0.93 │- │ │
├──┼───┼────┼────┼───┤
│1954│ │1.08 │0.94 │ │
├──┼───┼────┼────┼───┤
│1955│ │1.69 │1.59 │ │
├──┼───┼────┼────┼───┤
│1956│ │1.06 │1.67 │ │
├──┼───┼────┼────┼───┤
│1957│ │1.77 │1.47 │1.55 │
├──┼───┼────┼────┼───┤
│1958│ │1.52 │1.36 │1.37 │
├──┼───┼────┼────┼───┤
│1959│ │1.71 │1.35 │1.92 │
├──┼───┼────┼────┼───┤
│1960│ │1.72 │1.37 │1.58 │
├──┼───┼────┼────┼───┤
│1961│ │0.87 │0.82 │0.88 │
├──┼───┼────┼────┼───┤
│1962│ │0.71 │0.69 │1.14 │
├──┼───┼────┼────┼───┤
│1963│ │0.80 │0.89 │1.01 │
├──┼───┼────┼────┼───┤
│1964│0.73 │0.73 │0.70 │0.67 │
├──┼───┼────┼────┼───┤
│1965│1.53 │1.94 │2.09 │2.62 │
└──┴───┴────┴────┴───┘

┌──┬───┬────┬────┬───┐
│年份│长清县│济南北郊│济南东郊│章丘县│
│ │ │无影山 │小辛庄 │ │
├──┼───┼────┼────┼───┤
│1966│1.57 │1.83 │1.99 │1.18 │
├──┼───┼────┼────┼───┤
│1967│1.70 │1.84 │1.54 │1.33 │
├──┼───┼────┼────┼───┤
│1968│3.18 │3.71 │3.26 │2.29 │
├──┼───┼────┼────┼───┤
│1969│0.96 │1.12 │1.07 │1.29 │
├──┼───┼────┼────┼───┤
│1970│1.58 │1.62 │1.49 │1.34 │
├──┼───┼────┼────┼───┤
│1971│1.08 │1.10 │- │1.33 │
├──┼───┼────┼────┼───┤
│1972│1.58 │1.18 │- │1.32 │
├──┼───┼────┼────┼───┤
│1973│0.99 │0.89 │- │0.85 │
├──┼───┼────┼────┼───┤
│1974│1.33 │1.26 │- │1.18 │
├──┼───┼────┼────┼───┤
│1975│1.36 │1.49 │1.27 │1.16 │
├──┼───┼────┼────┼───┤
│1976│1.40 │1.03 │0.85 │1.16 │
├──┼───┼────┼────┼───┤
│1977│1.02 │1.44 │1.37 │1.60 │
├──┼───┼────┼────┼───┤
│1978│0.81 │0.94 │0.94 │1.12 │
├──┼───┼────┼────┼───┤
│1979│1.72 │1.65 │1.65 │1.40 │
├──┼───┼────┼────┼───┤
│1980│0.96 │1.06 │0.96 │1.09 │
├──┼───┼────┼────┼───┤
│平均│1.23 │1.23 │1.15 │1.24 │
└──┴───┴────┴────┴───┘

〔注〕干燥度指数与干湿情况分级的对应关系:≤0.49为很湿,0.50~0.99为湿润,
1.00~1.49为半湿润,1.50~1.99为半干旱,2.00~3.99为干旱,≥4.00为很干旱。

第四章水文
第一节地表径流
一、年径流量及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变化
降水是济南市河川径流最主要补给来源。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46.5毫米,折合水
体总量为36.4亿立方米,其中有近五分之四耗于蒸发,只有不足五分之一形成径流。全
市多年(1956~1988年)平均径流深102.5毫米。年径流深的分布由于受气候、降水、
地形、地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既具有水平地带性变化和垂直变化,也有局部地区的特
殊性。
我国按径流深等值线划分为丰水带(>800毫米)、多水带(800~200毫米)、过渡
带(200~50毫米)、少水带(50~10毫米)、干涸带(<10毫米)。济南市属于径流过渡
带,相当于降水的半湿润带。南部山地丘陵区年径流系数为0.2~0.3,而北部平原区年
径流系数一般在0.1左右。
济南市年径流的非地带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垫面的地形、地质、岩性等对径流
的影响特别显著。由于本市地处鲁中台背斜,高大的泰山山体构成水气输送的屏障,迎
风坡易凝云致雨,而济南位于背风坡和平原地区交界,于是形成了相对低值区。在山区
则具有随高程增加而增加的垂直变化规律。在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区,由于大量渗漏水
或从邻近流域得到大量补给,局部地区的年平均径流深往往呈现异常现象,如市区泉域
排泄区就大的多,而在曹范、港沟、彩石等地,由于节理裂隙和岩溶发育,易于降水下
渗和地下运移,则很少地表径流,形成“青石山”缺水区。
二、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季节变化
济南市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
南部山地丘陵区略小于北部平原区。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降水量的变化更为剧烈。本
市径流量不但年际变化幅度大,而且丰枯水期交替出现,并往往发生连续丰水、枯水情
况。据济南黄台板桥站73年(1916~1988年)资料分析,大于700毫米的丰水年23次;小
于580毫米的枯水年27次,其中400毫米以下的特枯水年6次;1939~1944年曾连续6年干
旱;1961~1964年曾连续4年洪涝。
济南地区河川径流量主要受降水补给,故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亦十分明显。全年
径流量有75~85%集中在雨季汛期,其中约有55~65%集中在7、8月份;最大月径流出现
在8月份;枯水期的8个月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5~25%,最小月径流量一般出现在5月份。
第二节河流
济南市的河流分属黄河和小清河两大水系。其支流除狼溪河、东泺河、西泺河和
绣江河为常年性河流外,余为排泄山洪之季节性河流。本市河流除黄河外,均为雨水补
给为主,按水文特征分山区型河流和半山区型河流两种类型。小清河属于半山区类型
,其余较大河流基本上皆属山区型河流。
一、小清河水系
小清河是山东省泄洪、排涝、通航、灌溉、排污等综合性大型人工河道。主干源
于济南市西郊,流经惠民、淄博等地市,全长237公里,总流域面积10572平方公里,是省
内唯一河海通航、水陆联运的河道。
小清河前身为古济水下游。济水,是古代黄淮之间横贯今山东中部东流入海的一
条大河,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至唐代,由于黄河浸淤,东平以西的济
水湮没,东平以下的济水改称大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
历城间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东北流至利津入海。为解除大清河北移后济
水下游故道年久失修、洪涝灾害频繁和交通不便之患,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
1137年),在历城东北华不注山阴筑下泺堰,将源于济南诸泉的泺水导入济水故道,
名小清河(别于大清河)。明清时期曾多次疏浚治理。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补充
水源以利通航,在历城西北的玉符河东堤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东流入小清河,使小
清河西延至睦里闸,形成现状。
小清河水系在济南市的汇流面积为282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汇流面积占该
河流域面积的54.7%。主干河道在市境内长度70.3公里。其支流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
里以上的有18条,绝大多数集中在主干河道南岸,呈单侧羽毛状分布,基本上属雨源型
山溪河流;北岸的支流较少,均属平原型坡水河道。沿河(主要在南岸)分布着众多的碟
状洼地,是历史上的美里湖、洋涓湖、腊山湖、华山湖、张马湖等湖泊,现存遗迹。
(一)小清河干流
小清河源于济南市区诸泉,并向西延伸至玉符河东岸大堤。该河干流流经槐荫、
天桥、郊区和历城县于章丘县水寨乡小贾庄出市境,流向惠民地区的邹平县境,又经高
青、桓台、博兴、广饶,由寿光县的羊角沟注入渤海。
小清河上游睦里闸至王炉段无堤防,河道窄浅,河槽宽20~30米,河槽深2~4米,一
般水深不足1米,河底比降约两千分之一;王炉至章历边界,两岸堤防残缺不全,堤距一
般60~80米,河槽宽30~50米,河槽深3~4米,水深1~1.5米,河底比降约三千分之一;
章丘县境河段已展宽河槽并切滩退堤,堤距330米,河槽宽70米左右,河底宽10~13米,
河槽深5~7米,水深1.5米以上,河底比降一万两千分之一。自黄台板桥以下可通航10
0吨一拖五驳船。
小清河干流黄台板桥水文站施测断面控制流域面积351平方公里,据该站1958~1
985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418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总量(1973年)3.610亿
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总量(1968年)0.999亿立方米,极值比3.61;年平均流量7.66立方米
/秒,实测最大流量(1971年7月30日)89立方米/秒,计算洪峰流量(1962年7月13日)201
立方米/秒,由于多处堤防决溢,断面实测流量仅70.5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达26.35米
,最小流量(1960年6月29日)0.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8.9万吨,以悬移质为
主,多年平均年悬移质每立方米为0.71公斤,最大达15公斤。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
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倾泻小清河,造成小清河
水的严重污染。
(二)小清河支流
小清河在济南段汇入的主要支流多在右(南)岸,为山洪及泉水河道;北岸支流很少
,且较小,均为平原坡水排涝河道。
1.市区和历城县入清诸河右岸诸河除工商河外,均有河槽上大下小、上陡下缓的
问题,一旦山洪直下市区,加之小清河干流行洪能力太低,易形成南冲北淹的局面。
腊山河。源于段店西南的腊山,在吴家堡以西入小清河,长8公里,流域面积56.7平
方公里。
兴济河。源于历城县兴隆山(玉函山)、大峪山等山谷,在兴隆峪汇流十六里河(又
名兴隆河),再北流经陈庄至西十里河,为天然山洪河道;再经谷家庄、段店、尧屯、杨
庄,至天桥区黄岗村西入小清河,为平原河道。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自
孟家桥至小清河段,原称柳塘河,1943年开挖新河,改名为“兴济河”。
西泺河。河源为趵突泉诸泉水,南起苇闸桥,向北经边庄,在五柳闸入小清河,长2
.9公里。
东泺河。河源为黑虎泉诸泉水,南起坦桥,向北经何家庄,至黄台板桥庄西侧入小
清河,长3.2公里。
大柳行河。南起城区东圩子壕北端(其上游支流有羊头峪西沟、羊头峪东沟、马
家庄沟、尧龙沟),至黄台板桥庄入小清河,长2.9公里。
全福河。源于郊区姚家镇龙洞庄西狸猫,北流经中井庄、下井庄、姚家庄,向北称
窑头大沟、七里河,至全福庄始称全福河,经历城县殷家小庄,至济南卷烟厂西入小清
河。全长11公里。
大辛石河,又名大辛河。源于龙洞庄以南诸山谷,向北经孟家庄、石河岭、十里河
庄,至大辛庄西向北入小清河,长22公里。
张马河,源于小汉峪沟、牛旺沟,在胶济铁路附近汇合,向北至小水坡庄东侧入小
清河,长13公里。
韩仓河,又名梁王河、港沟河、石河。源于历城县港沟燕棚窝以南诸山谷,向北经
东梧、田庄、章灵丘、梁王庄,至曲家庄以东入小清河。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54
平方公里。
工商河。系人工河道,1925~1926年开挖。从北闸子庄南小清河起,走向似U字型
,至凤凰山庄北复入小清河,长6.6公里。
赵王河,又名刘公河、土河、杨家石河。源于港沟镇南部丘陵。主河自王舍人镇
川流村东,向北经董家镇曹官庄、遥墙镇四凤闸,在鸭旺口入小清河,长7.5公里,其中
四凤闸至小清河一段长2公里,为赵王河下游,又称龙王沟。主河上接刘公河(长26.7公
里)、土河(长21公里)、杨家石河(长21.5公里)。三条山洪河道,为赵王河上游。总长
69.2公里,流域面积149.7平方公里。
巨野河,又名巨冶河、巨河水、龙山河、抬头河、全节河、遥墙河。是一条古老
河道,北魏《水经注》有载。源于历城县西营镇与彩石乡接壤处跑马岭之阴拔槊泉、
玉河泉,北流经虎门、潘河崖、大龙堂至两岔河村,与西南宅科峪水相汇,再向北经孙
村镇抬头河,右纳关卢水(界沟河)、武原水(权庄河),汇入章丘县杜庄水库,尔后西北
流,至历城董家镇潘新村复入历城县境,经唐王镇纸坊、司家和遥墙镇陈家岭、东河北
等村,在鸭旺口村西入小清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60平方公里。
左岸沟河均兼有排泄黄河侧渗和引黄灌溉尾水的任务。
南太平河,又名西太平河。源于郊区吴家堡镇北店子,向东经七里铺,至南吴家堡
村南入小清河,长9.94公里。
北太平河,又名东太平河。源于吴家堡镇周官屯村北,经西沙王庄、东沙王庄,至
北闸子庄东南入小清河,长11.5公里。
曹家圈河,又名虹吸干河。系人工河道,1957年开挖。西起吴家堡镇曹家圈,经陈
家庄、中赵家庄,至王炉村入小清河,长13.9公里。
2.章丘县入清诸河绣江河。源于明水诸泉,至绣惠镇的金盘村与西巴漏河汇合,流
经水寨,于辛丰庄注入小清河。长32.8公里,流域面积667.9平方公里。绣江河古称
河,其下游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也曾注入大清河。黄河于1855年夺大清河故道入海后,
原注入大清河的巨野河、绣江河等为黄河大堤所阻,水无泄处,潴积两岸,丰成泽国。
后于1891~1892年疏浚小清河,绣江河始注入小清河。
西巴漏河。源于垛庄镇长城岭北侧的山腰,于南明村汇入来自清港泉的横河水,北
流至埠村镇的月宫村,右纳来自东张的大寨水,在北凤处又汇入来自邓庄的大冶河水,
连大站水库,穿胶济铁路和济青公路,于金盘村汇入绣江河。长68.8公里,流域面积53
7平方公里。该河源短流急,河床宽大,暴雨导致山洪较多。
漯河,也称獭河,又名杨绪沟。其上游称东巴漏河,自相公庄镇寨子西龙湾头以下
始称漯河,北流,经刁镇,至万家口折向东流,于芽庄村北注入芽庄湖,然后由邹平县境
流入小清河。长62公里,流域面积360.3平方公里(内含淄博市35.3平方公里)。漯河在
历史上曾一度是小清河的上源,1598年泺水、巨野河、绣江河皆决口改入大清河,小清
河自章丘以西无上游,漯河仍沿小清河故道东流,故当地有称漯河为小清河上源之说。
1647年,该河山洪骤发,不循故道,决河万家口,洪水横溢,流入浒山泺;1694年在万家口
设滚水坝,河水平时由殷桥入小清河故道,洪水时经滚水坝泄入浒山泺。此后,万家口
北河道逐年淤高,遂废,河水全部东流入浒山泺。
东巴漏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镇门峪东南的青龙湾,于阎家峪乡的石门村入章丘
县境,经普集镇的刘家河洼折向西北流,至相公庄镇的龙湾头,以下称漯河。长34公里
,流域面积346平方公里。
二、黄河水系
(一)黄河干流
从平阴县旧县乡清河门进入济南市境,沿市境北部逶迤东北,流经平阴县、长清县
、济南市郊区、历城县及章丘县,于章丘县黄河乡的常家庄出境。流经市境长度172.
9公里。其支脉河流均从右岸汇入,主要有狼溪河、龙柳河、玉带河、平阴河、安栾河
、孝里铺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9条。此外,章丘县阎家峪乡西周峪为黄
河支脉大汶河的北支--瀛汶河的源头;流经平阴县的店子、孔村、孝直三乡镇的汇河
,是大汶河的支脉。市境内的入黄诸河总流域面积为2778平方公里。
黄河济南段现行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改道至利津注
入渤海时形成的。市境黄河流向自西南而东北,地面高程渐低,河面缩窄,比降渐陡,河
滩偏北,河槽靠南,河道弯曲,多险工,河势相对稳定。玉符河口以上的平阴、长清县境
,沿黄为山麓滩地,不设堤防;以下设堤防,段长98.86公里,特别是北店子曹家圈京沪铁
路桥等处,河槽狭窄,弯曲多险,南北岸大堤相距仅480米,为黄河下游最窄的河段。市
境沿河有顶冲大溜弯道16处之多。
黄河来水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亦不均匀。据泺口水文站1949~1985年
实测资料,平均年径流总量437.2亿立方米,最大年(1964年)为961.4亿立方米;最小年
(1960年)为105.8亿立方米,极值比为9.1;多年平均流量为139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
量(1958年7月23日)为11900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32.09米(大沽基点);30多年来河道
断流曾出现6次。
黄河年输沙量,多年平均为10.43亿吨,最大(1958年)21.5亿吨;最小(1960年)2.8
2亿吨,极值比7.6;多年平均河水含沙量为23.6公斤/立方米,历年最大含沙量为221公
斤/立方米,发生在1973年9月6日。
因黄河水含沙量高,槽滩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抬升,济南段早已形成地上“悬
河”。据1951~1985年实测,主河槽淤积厚度年均增0.05米;滩地年均抬高0.1米,因而
水位亦随之抬高。据泺口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统计对照,不同流量的水位升高值分别
为:3000立方米/秒时为2.48米,年均0.073米;5000立方米/秒时为2.32米,年均0.068米
;8000立方米/秒时为1.88米,年均0.014米。
黄河历来有桃、伏、秋、凌四汛,桃汛较小,伏、秋汛最大,暴雨洪水多集中在每
年的7~10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内分布上亦多集中于汛期,分别占全年的60.9%和
82.6%;冬季时有凌汛,此为山东黄河的一大特征。
黄河水质较好,矿化度低,硬度不高。据泺口水文站化验资料,PH值平均为7.9,矿
化度404.7毫克/升,硬度3.4毫克/升,适宜城乡生活及工农业用水。
黄河在给济南市带来水沙之利,用于给水、灌溉、通航、淤地改土等的同时,亦给
城市和滩区渡汛构成很大威胁,并为引黄河水带来了相当棘手的泥沙问题。
(二)黄河支流
黄河下游在济南段汇入的支流均为雨源型河流,除狼溪河、玉符河为常年性河流
外,其余均为排泄山洪的季节性河流。
1.平阴县入黄诸河狼溪河。源于洪范池乡南部山区,由三条较大的冲沟形成,其中
有两条源于南天观的东西两侧,另一条源于大寨山的东侧。于东阿镇的大河口注入黄
河,长18公里,流域面积118平方公里。流域内寒武系石灰岩地层和岩溶裂隙发育,形成
岩溶水,于山脚下溢出地面,有丁泉、白雁泉、书院泉等多处泉水。狼溪河受泉水补给
,常年流水,且水质优良。闻名遐迩的阿胶就是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
玉带河。发源于李沟乡西南山区晁峪一带,于刁山坡镇的外山处注入黄河,长27.
5公里,流域面积134.2平方公里。系雨源型山洪河道,汛期暴涨暴落,洪水流量可达15
0立方米/秒,枯水期断流。下游孔集以南一段为原济(南)平(阴)干渠合用河段,多年失
修,树株茂密,芦草丛生,且易受黄河水的顶托,积成内涝,甚或成泽。
汇河。系大汶河支脉,为黄河二级支流。该河为平阴县过境河道。汇河古名“坎
河”,《水经注》称“泌水”。其主流发源于肥城县陶山一带,在陈屯东入平阴县境,
流经孔村、店子、孝直三乡镇,于孝直东南的山谷楼东出境,流向东平县。境内长度1
2.5公里,集流面积220平方公里。该河全长94公里,流域1260平方公里,于东平县的黄
徐庄南汇入大汶河。
龙柳河。源于东阿镇东部山区,自桃园村南入黄河。因主要排泻山洪,又称桃园排
水沟。流域面积58.3平方公里。
平阴河。古名锦水河。源于平阴镇尹庄、胡庄、孙官庄一带山区,西北流经县城
又西北在阮二庄之东入黄河。流域面积57.2平方公里。
安栾河。源于安城乡东南部和栾湾乡东部山区,流经栾湾洼,至望口山村西入黄河
。来水面积74平方公里。
2.长清县入黄诸河孝里铺河。又称清水沟,系孝里镇境内的一条自然冲沟,主干短
,流域扇面状,源短流急。上游分东西两支,分别起源于大峰山东侧的马峪和西侧的方
峪,于孝里汇合,在老王坡南注入黄河。河长13.5公里,汇流面积107.8平方公里。
南大沙河。古称宾谷水。上游系变质岩(俗称沙石)山区,中游为石灰岩丘陵,下游
是黄河滩区,为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挟沙量较大,中下游淤积严重。其支流有三,主
干源于双泉乡与肥城县交界的桃花山;其他两支,一条起于马山乡的庄科,一条始于五
峰山乡的纸坊,于归德镇的村汇合,向西北连小屯水库,后于归德北穿过济(南)菏(泽
)公路,在董庄处注入黄河。该河长度37.2公里,集流面积406.3平方公里。
北大沙河。古称中川水。发源于武家庄乡南部的摩天岭西南脚下,小支流20余条
,主干流经万德、张夏、崮山、城关、平安店五镇,于老王府村南流入黄河。流域形状
狭长,河道弯曲较多。上游是变质岩山区,中游为石灰岩丘陵,下游是黄河滩区;河道上
游冲刷,中、下游淤积严重。该河长度54.3公里,汇流面积584平方公里。
3.玉符河《水经注》称“玉水”,源于历城县境内的锦绣、锦阳、锦云三川及泉
泸河。三川与泉泸河均属常年性山溪,三川于仲宫镇汇入卧虎山水库,出库后始称玉符
河,迤逦西北,流经仲宫、党家庄、段店、平安店、吴家堡等5镇,于北店子注入黄河。
河长40.4公里(全河包括锦绣川长达95.7公里),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该河主干河槽
自寨而头村以下明流逐渐减少,河水大量下渗补给岩溶水,渴马村以下变为季节性河道
,经常出现干河谷,而到丰齐以下河槽逐渐恢复明流。
锦绣川。又名北川,源于西营镇的佛峪、葫芦峪和天晴峪一带山泉,自东而西流经
枣林后,南接梯子山、藕池、逻伽三水,北纳黄泉峪水,经锦绣川乡的商家、刘家,于
仲宫镇的郭而与泉泸河相汇,过仲宫桥,入卧虎山水库。川长36公里,集流面积221.6平
方公里,为三川中最长者。
锦阳川。又名南川,源于长城岭之阴的长峪,流向西南东北,连黄巢水库,经窝铺村
东折转西北而行,流经柳埠镇,与东北峪的桃科之水合流并道,再与南来的亓城之水及
西南峪之水汇合,于大小并渡口注入卧虎山水库。川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
里。
锦云川。又名锦银川,源于长城岭之阴的高而乡核桃园,南北流向,流经出泉沟,至
高而与西南方来的丘庄峪之水相汇于八达岭水库,继续北流,于大小并渡口与锦阳川汇
合,注入卧虎山水库。川长16公里,流域面积仅55.2平方公里。
泉泸河。源于十六里河镇的义和、小侯家,流向西北,至涝坡村转向西南,在仲宫
镇东与锦绣川水汇合,流向卧虎山水库。河长20公里,集流面积60平方公里。
4.章丘县的瀛汶河北支瀛汶河北支源于章丘县阎家峪乡九顶山东坡的池凉泉,沿
峡谷南流,穿长城岭,于北王庄进入莱芜县境。该河在章丘县境内长度8.9公里,汇流面
积48平方公里。
第三节湖泊沼泽洼地
济南市地形南高北低,上陡下缓,汛期降水集中,易致山洪暴发;山溪河道,源短流
急,至平原洼地,洪水渲泄不及,于是水潴为湖沼。现存的湖泊有白云湖、芽庄湖、大
明湖、东平湖四处,均为浅水富营养型淡水湖沼。沿黄的山前一带,分布着众多历史上
的湖沼遗迹,今已为浅平洼地。
一、白云湖
白云湖位于小清河南岸的章(丘)历(城)边界,处于山前平原与黄泛平原两水文地
质区的交接带。北距小清河4公里,东到绣江河3.5公里。湖呈东西向,为长方形,长约
7.5公里,宽约2.5公里,全湖面积17.4平方公里。环湖地势稍高,地面高程19米,唯东北
部较低,约18米;湖内一般地面高程17.4米左右,湖心最低处16.2米。大湖围堤长18.6
公里。一般湖水面7.5平方公里,水深1米左右。
白云湖又名刘郎中陂,“白云英英出其中,湖因以名”。汉晋时期,湖区形成沼泽
。疏浚小清河时挖土筑堤,南部诸水无处渲泄,潴而成湖。明代最盛时设河泊所,置船
数百只。湖中盛产鱼、藕、菱、芡等。
建国后,于1958年筑堤围湖,堤顶高程22.8米,顶宽3~4米,内外堤脚有10~50米林
带或苗圃。1962~1964年连续三年滞洪蓄水,特别是1964年入湖滞蓄量达9680万立方
米,减少绣江河入小清河水量的63.7%。1984年核定该湖安全滞洪水位21.8米,相应滞
蓄水量为6450万立方米。70年代以来,水源日渐枯竭。1982年春,湖面几乎干涸,鱼虾
绝迹。80年代中期,筹划白云湖开发治理工程,利用联合国外资贷款,采用跨流域调水
,由胡家岸引黄河水,倒虹吸工程穿越小清河,入湖补源。计划每年引黄补湖水量3600
万立方米。
二、芽庄湖
芽庄湖位于章(丘)邹(平)交界处,有漯河汇入。西距刁镇4公里。成因与白云湖基
本相同。1953~1954年建成芽庄湖滞洪区,围堤长10.6公里,其中章丘县境内4.9公里
,堤顶高程20.3米,堤顶宽3米,滞洪区面积5.4平方公里。湖区一般水深1.9米左右;蓄
水位19.73米时,相应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在芽庄湖东面出浒山闸,于邹平县境内又
建一浒山泺滞洪区,与芽庄湖联合运用。
三、东平湖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与平阴县接壤处,这里又是东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地带。
汶水和古济水均流经这一低洼地带,民国年间就有“东平湖”之称,是近代所谓“北五
湖”中目前仅存的唯一天然湖泊。1958~1962年,该湖扩建为能控制蓄泄的平原水库
,共筑堤135.7公里,总蓄水面积632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近40亿立方米。1963年,老湖
区与滞洪区分两级运用。东平湖即指老湖区,面积213平方公里,负有调滞汶河洪水和
分滞黄河特大洪峰的使命。其中东北部的13.3平方公里属济南市的平阴县管辖。该部
靠近山丘,远离湖心且濒临出湖入黄口门,地势较高,汛期一般水深1~2米,非汛期大部
无水,可视机种植,基本上可做到一水一麦。
四、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西北,现有湖面46.5公顷,由珍珠泉、孝感泉、芙蓉泉、王府
池等20多处泉水汇集而成。湖水于东北出水门经泺水河注入小清河。该湖水位可由水
门调节,一般水深2~3米,平槽蓄水容量为83万立方米,一般调蓄水量仅32万立方米。
据1967年5~7月实测,入湖泉水为35.4万立方米,入湖污水仅0.1万立方米,清污比为3
3.2:1。70年代以来,由于城区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一降再降,泉涌量逐年减少
,甚至干涸。而入湖污水量却与日俱增,湖水污染相当严重。1980年5月引五龙潭水补
给大明湖工程实施后,可不定期引清水入湖,对改善湖水水质有一定作用。
五、其他沼泽洼地
济南市南依泰岱,北枕黄河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历史上黄河下游段的多处溃决,使
沿黄一带分布着众多的浅平洼地。加之黄河河床的逐年淀积抬升,抬高了原汇入黄河
的支脉河流的尾闾水位。因而汛期河道下游洼地潴水,汪洋一片。历史上济南北郊有
美里湖、洋涓湖、华山湖、张马湖等;在平阴、长清山前沿黄一带,也形成了许多沼泽
洼地。
市区北郊沿黄洼地大多已被近年来的引黄泥沙淤高填平,仅存的历史湖泊--美里
湖、洋涓湖、华山湖等湖心一带,亦逐年缩小或被开发成水产种植、养殖基地,已不足
600公顷;张马湖虽无引黄泥沙淤填,但因作为水源地开采,地下水位一降再降,昔日的
稻、荷、水田早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旱作粮田。
长清县的沼泽涝洼地集中分布于南、北大沙河等河道下游,沿黄平安店、城关、
归德、孝里四乡镇。其中较大者为许寺洼、孝里洼等,面积约10766.6公顷。
平阴县沿黄一带沼泽洼地计10处,面积约11493.3公顷。这些洼地互不连通,较相
应的黄河滩唇高程低3~4米。其中较大者有白塔洼、栾湾洼、城西洼、贵平洼等。另
外,在县境东南部的汇河沿岸孔集、店子一带,雨季亦经常汪洋一片,面积约2100公顷

济南市地表水体图

第四节地下水
一、济南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含水特征,济南市地下水的类型及含水岩组可划分以下
四种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特别是冲积、洪积砂砾石层中。主要分布于北部沿
黄冲积平原和中部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另在较大的谷地平原亦有少量分布,因残积、
坡洪积出露位置高、厚度小,相对贫水。
(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此类型地下水又可分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碎屑岩类碳酸盐岩孔隙裂隙水。前
者主要赋存于二叠系、侏罗系和上第三系地层中,仅在章丘县相公庄、普集、埠村、
文祖、明水及历城县孙村、郭店等地有零星分布;后者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煤系地层中
,受煤层影响,一般水质稍差,主要集中在埠村、文祖及明水的山前一带。此外在济南
西郊长清北部的黄河岸边亦有分布。
(三)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
此类地下水又可分两个亚类:一是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寒武
系上统凤山阶厚层灰岩中,在济南市分布较广,主要是在丘陵和山前石灰岩隐伏地带。
由于石灰岩厚度大,出露广,裂隙岩溶发育,彼此连通,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在重力作
用下常有较为统一的区域水位。在单斜构造南侧高、中部位地层出露,地表径流漏失
,为岩溶水补给径流区;北部为岩溶水径流排泄区,常形成上升大泉或泉群,多构成大型
水源地。二是碳酸盐岩类夹碎屑岩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中,此类多分布于位置上
较前一个亚类稍南一些,高程上稍高一等,含水量不及前一亚类。
(四)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岩浆岩和变质岩风化带及构造破碎带中。主要集中分布于章丘县垛庄
至长清县双泉的长城岭一带,水量少,水位随地形和季节变化而不同,水质好。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赋存富集规律
市境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严格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等条件的制约。从含水岩组的
分布、地下水运动规律等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黄河-小清河冲积平原与泰山北翼中
低山丘陵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1.黄河-小清河冲积平原的潜水-浅层微承压水以垂直方向的补给为主,其补给源
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入渗,次为地表水及灌溉水的回渗。其补给量受降水量、降水强度
、灌溉水量、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地貌及地表径流状况的控制。本区地势平坦
,包气带岩性以粘质砂土、粉土为主,结构松散,透水性良好,地下水埋藏浅,渗入途径
短,极利于垂直向渗入补给;其次为水平侧向的补给,沿黄地带常年接受黄河侧渗补给
,并以0.35~0.1‰的水力坡度背离黄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向小清河排泄。历史上的潜
水-微承压水埋

济南市地下水类型图
深2米上下,加之包气带岩性松散,所以蒸发作用强烈,为潜水-微承压水的主要排泄途
径。在农田灌溉季节,人工开采也是重要排泄途径之一。
本区域内浅水-微承压水主要富集于沿黄砂层的富集带,呈连续条带分布。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粉细砂、细砂,局部有中细砂、中粗砂,含水层厚度5~20米。浅层淡水底
界面埋深40~60米,降深6米的单井出水量1000立方米/日上下。
2.泰山北翼中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富集可划分岩溶水和山前倾
斜平原潜水-微承压水两种情况:
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往往以一系列单斜构造覆于古老基底片麻岩之上,每一构造块
断为一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具有相似的补径排特征。其内部一般可分为间接补给区、
补给径流区和排泄区。它们在岩溶水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相互依存,紧密相联
,构成了统一的补-径-排系统。间接补给区一般由变质岩或岩浆岩组成,多为中低山区
,处于岩溶水系统的地形至高部位,地下水表现为降水补给,浅部循环,短途排泄,雨后
迅速向谷沟汇集,以表流或地下径流形式流入岩溶水分布区,成为岩溶水的间接补给区
。而岩溶水补给径流区位于较高部位,主要由碳酸盐岩类组成的低山丘陵,岩溶裂隙发
育,水力坡度大,既是岩溶水补给区,也是岩溶水的径流区,其径流方向与地形和岩层倾
斜方向基本一致,在径流过程中,常有潜、明流的互相转换,形成河水渗漏、干河谷和
明流复出等水文现象。单斜构造前缘部位,则为岩溶水的排泄区,灰岩上覆厚度不大的
松散岩类,若沿岩溶水运动方向有阻水岩层或阻水构造,致使岩溶水在此储存与富集。
由于岩溶水受阻而产生壅水并承压,于地形低洼处往往出露岩溶大泉或泉群,如济南市
区泉水、泉群等;或进而形成表流顺河道下泄入海;或在静水压力作用下,通过弱透水
层顶托补给上覆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并以孔隙水地下径流或河谷潜流继续向系统
外排泄。如东郊白泉泉群,属顶托上补;而西郊地下水则有部分排泄出系统之外。
山前倾斜平原处于河流中、下游,潜水-微承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也
还常年得到地表水补给岩溶水水平方向径流和顶托越流补给,流向与地形倾斜方向基
本一致,水力坡度1.11~0.74‰,枯水期较陡,丰水期平缓,向小清河排泄。在山前平原
与黄泛平原交接处,冲、洪积扇边缘岩性变细,透水性能减弱,致使地下水壅高溢出,故
小清河南岸多有湖泊沼泽地,昔日既使枯水期,小清河等南岸河坡也多有细小明流渗出
。山前倾斜平原由一系列冲洪积扇组成,自东向西有巴漏河冲洪积扇、玉符河冲洪积
扇、南北大沙河冲洪积扇以及汇河冲洪积扇等。冲洪积扇形地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岩
性为砂、中粗砂及夹卵砾层,含水层厚度5~40米,有较大的储水空间,且有丰富的补给
源,故其水量丰富,一般扇顶部富水性强,中下部相对减小。地下水的富集程度与冲洪
积扇的规模大小、含水层厚度及颗粒粗细有密切关联:扇地规模大,含水层厚,颗粒较
粗,富水性越强;反之则弱。
三、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
地下水动态变化取决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气象降水因素对地下水动态影响
最为明显。从观测资料来看,对济南泉水动态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应是大气降水和人工
开采两个方面。春季雨水少,工农业用水多,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一般6月底地下水埋深
最大;汛期降水多,地下水得到补给,水位开始回升,一般10月中旬达到年内最高水位。
对于开采量较大或超采区,开采量大于补给量或采补量相当的情况下,如济南市城区,
地下水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呈连年下降趋势,泉水自涌量逐渐减少,进而枯竭,甚
至干涸。
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年内地下水变幅差异较大。在补给和径流区,变幅为30~6
0米,甚或更大;在排泄区年变幅则小得多,一般为2~4米;沿黄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年
变幅为0.5~2米。济南市城区及近郊工农业用水集中开采区,如王舍人庄、董家、黄
台、大金庄、党家庄等地区,已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1983年枯水期,黄
台地区地下水位比20年前下降了30余米。地下水位的失常和连年下降,不仅出现了污
水倒渗回补,地下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而且伴随而来的是地面沉降,给水度减
小,甚至出现地裂、房裂等一系列不良水文地质现象。
四、地下水化学性质
南部变质岩山区地下水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PH值在7.4左右,为弱
碱性水,总硬度在3~8德国度,属软水。但局部地区如孙家崖、杨而庄深层地下水含硫
酸根达1500毫克/升,不能饮用。
石灰岩地区裂隙岩溶水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PH值在7.2~7.6上下
,为弱碱性水,总硬度3~12德国度,属软水或微硬水,一般水温18℃左右,是比较理想的
水资源。
山前斜倾平原区的地下水属重碳酸盐水,矿化度0.5~1克/升,PH值在7~8左右,总
硬度10~20德国度,属微硬水。一般水温18℃左右,适宜农业灌溉。部分地区当与煤层
水混合时,水质明显变差,矿化度增高,饮用欠佳。
北部黄河冲积平原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水质具双层或多层结构。小清河沿岸是
地下水的排泄自流区。属硫酸盐-氯化物或碳酸盐-氯化物型水,矿化度1~2克/升,属
微咸水,PH值7.1~7.6,为弱碱性水,总硬度10~100德国度,属微硬水或硬水。章丘县
北部沿黄一带咸水普遍存在,地表亦有较多的咸水零星分布,矿化度大于2~3克/升,属
微咸水或咸水,水温18.5℃左右。
另外,长清南大沙河两岸的翟家庄、董洼的地下水溶解氧超标,不宜饮用和灌溉。
五、地热与矿泉水
济南地区地热已知点主要分布于济南岩体的北半部外缘。如在岩体东北部,四凤
闸井孔深685.8米,孔口水温28℃;陈家岭井孔深903.6米,孔口水温34℃;鸭旺口井
孔深771.1米、孔口水温42℃、孔内740米处温度达46℃。其储热层主要为奥陶系中统
灰岩,热储体盖层是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及第三、第四系碎屑岩。在岩体西北部
,吴家堡黄河北岸的油房赵井孔深643.6米,孔口水温34℃,储热层为奥陶系灰岩,埋深
193~330米,热储体盖层为第三、第四系粘土岩、粘土、亚粘土等。上述热水均能自
流,单井自流量多在500~1000立方米/日。
从现有热水点分布来看,相同深度,有越向北水温越高的现象。这与越向北地下水
运动滞缓,循环条件越差,越有利于吸收地热量有关。
济南市已发现的矿泉水有:郊区北园镇白鹤庄自流井,位于村西南侧,井孔深892.
3米,850米以上为辉长岩体,以下为寒武系上统灰岩、大理岩,孔口水温23℃,矿化度0
.4克/升,含锶0.85毫克/升,并含多种微量元素,是锶达标矿泉水,日可采量1650立方米
,已生产饮用矿泉水和矿泉水饮料;章丘县山后寨乡大驼沟井水,井深350米,达到锶矿
泉水标准;长清县归德镇胡同店,井孔深600.7米,孔口温度28℃,一次取样达到偏硅酸
饮料矿泉水标准;历城县柳埠镇泥淤泉,一次取样达到锶矿泉水标准;长清县马山乡大
李庄片麻岩大井水,一次取样锌、锶、偏硅酸均达矿泉水单独命名标准;历城县遥墙镇
鸭旺口深孔热水中,含锂、氟、锶、偏硼酸等,达到了医疗矿泉水标准。
第五章土壤
第一节土壤类型及分布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
为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
褐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72
个土种。
一、棕壤
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全市
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历城、章丘三县南
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石灰反应或表层有
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
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
(一)棕壤性土
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色随
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是山地丘
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米的草根层
(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高坡陡,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地,其中一部分已辟
为农田,是地瓜、花生的重要产区。
(二)普通棕壤
是棕壤土类中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亚类。它集中分布于章丘、历城、长
清三县南部砂石山缓坡或丘陵中下部及山麓地带,所处地形较平缓,土层比较深厚,除
部分土壤土层厚60厘米左右外,多在1.5米以上。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
化物的残坡积与厚层洪积物,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表层质地多为砂壤土或轻壤土,并
有较多的石砾和石英、长石风化碎屑。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
土壤层次明显,剖面构型为A-B-C型。淋溶层(A层)之下有较明显的沉积层(B层),淀积
层质地较上层粘重,粘粒胶膜明显;也常见黑色的铁锰胶膜;母质层(C层)为明显的半风
化母岩。普通棕壤绝大部分已经垦为农田,林地和果园面积不大。土壤肥力水平较好
,保水保肥能力中等,但因地形起伏,地块小而不平,受侵蚀威胁,又因灌溉条件差,作物
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褐土
褐土又名褐色森林土。这类土壤是在暖温带、半干旱及高温高湿同时发生的生物
气候条件下,发育在石灰岩(青石山)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济南市是山东典
型褐土集中的分布区。褐土面积3252.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74.1%,是全市
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此土壤,通体较强的石灰反应,PH值7~7.5,呈微碱性。此外,土
壤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钙化作用以及微弱的生物积累作用,还有潮化作用和旱耕熟
化作用。在宽广的褐土带中,从上而下,从南到北,分布着褐土性土、普通褐土、石灰
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5个亚类。
(一)褐土性土
俗称石渣子土、粗砂土、石皮土等。广泛分布于石灰岩或砂页岩以及基性岩组成
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多为荒草坡或岭坡梯田,是褐土中受侵蚀影响最重的亚类。成土
母质为岩石风化的残、坡积物,土层厚度均小于30厘米,并含有大量的母岩碎石,薄层
砾多特征明显。剖面构型为A-C型,表层质地多为砾质壤土,一般剖面无发育,薄层土壤
之下即为母岩硬石底。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
(二)普通褐土
是褐土中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土壤亚类。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山地丘陵和山前
倾斜缓平地上。成土母质为坡洪积、洪积、洪冲积物。该土壤剖面构型属A-B-C型,层
次发育完全,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都较明显。表层质地多为中壤,呈褐色;心土(B层)
质地较粘重,棕褐色。全剖面均含有游离的碳酸钙,耕作层下常见假菌丝或碳酸盐的新
生体。石灰反应较强,PH值7.5左右,呈微碱性。此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含量
较丰富,是济南市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部分土壤由于多次洪积的结果,土体较浅的部
位出现砾石、砂层或砂姜及厚层粘土等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对作物生长不利

(三)石灰性褐土
分布于石灰岩山地丘陵山体的中部及下部的近山阶地上。成土母质是钙质岩坡洪
积物及黄土母质,区别于普通褐土的主要性状是土壤剖面通体石灰反应强烈,耕作层下
的土壤中都有大量的假菌丝体,土壤通体碳酸钙含量较高。因土壤所处地形部位较高
,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土壤体仅厚60厘米左右,而分布于近山阶地上的土壤,虽
土体深厚,质地适中,但土壤含有较多的砾石,对耕种管理不便。
(四)淋溶褐土
零星分布于石灰岩低缓丘陵及山前倾斜平地上,与普通褐土镶嵌。成土母质为坡
洪积物和红土母质。在性状上属普通褐土与普通棕壤的过渡类型。区别于其他褐土亚
类在于淋溶作用较强,土壤通体无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甚微,一般在1%以下,无钙积层
。但PH值高于棕壤为中性至微碱性。此外,在底土层中粘粒胶膜也较明显。该土壤土
层深厚,质地中壤,下部稍紧,保水保肥,无障碍因素。
(五)潮褐土
俗称“夜潮土”。分布于山前缓平地褐土与潮土交接地带上。成土母质为冲积物
。土壤地下水位浅,平均4~6米,有时毛管水可达地表,土壤表现潮性,土壤剖面下部常
出现锈纹锈斑,其他性状与普通褐土相同。土壤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耕性良好,灌排设
施较完善,基本无干旱威胁,加之耕作比较精细,故土壤熟化程度高,是济南市最好的土
壤类型。
三、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是一种具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暗色土壤。济南市仅有石灰性砂
姜黑土一个亚类,主要分布于章丘、历城两县白云湖周围,在平阴县东部孝直镇和店子
乡亦有少量的分布。土壤面积4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1.1%。
此类土壤所处地形平坦低洼,地下水排泄不畅,地表常有积水现象。成土母质为湖
积物,分为“黑土裸露”和“黄土覆盖”两个土属。土体下部有灰白色的土层或黑土
层及砂姜,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济南市砂姜黑土多为黄土覆盖类型,表层质地适中,易
于耕作。通常在100厘米左右出现砂姜,下部有黑土层;砂姜多为面砂姜,不成层,一般
不影响耕作。因受人为耕作影响,部分土壤较肥沃,产量较高。局部土壤质地粘重并有
内涝危害。
四、潮土
分布于沿黄地区,为黄河冲积母质所形成的潮土。土壤面积586.1平方公里,占全
市总土壤面积的13.4%。此类土壤是受地下水潮化作用影响,经过耕作熟化而形成的土
壤类型。土体深厚,沉积层理明显,中下层有锈纹锈斑,表层质地则因沉积过程水流快
慢影响而有砂,轻、中、重壤之别。通体有石灰反应。共有普通潮土、湿潮土、盐化
潮土3个亚类。
(一)普通潮土
广泛分布于黄泛平原,是济南市潮土中面积最大的土壤亚类。其土壤通体有石灰
反应,呈碱性反应,PH值高于7.5。中下层有大量锈纹锈斑。因受黄河多次泛滥影响,质
地多变,依土壤质地分为砂、壤、粘及炉渣菜园土4个土属,土体构型多为砂粘相间的
多种多样的土壤层次。该土壤分布区是济南市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西瓜的主要
产区。局部引黄改种水稻、小麦,一年二作,土壤复种指数较高。但局部地区的60厘米
土层质地粘重,耕作管理都较困难,对作物生长不利。
(二)湿潮土
分布于黄泛平原靠近黄河的封闭洼地上,地下水埋深仅0.5米左右,是在较长期积
水或较高位潜水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色较暗,土质粘重,潜育化明显,氧化过程较差
,有较多的锈纹锈斑,通体石灰反应强烈。
湿潮土开垦利用晚,土壤熟化程度低,存在着湿、凉、粘、紧等不利因素,多种植
芦苇、莲藕等湿生植物。
(三)盐化潮土
分布于黄泛平原上,是潮土中附加盐化过程的土壤。因地下水位浅,多在1.5~2米
之间,加之地下水矿化度高,在1~3克/升之间,地下水在土壤毛管孔隙作用下,沿土体
上升到地表蒸发,水去盐留,使盐分积累在土壤的表层,地面常见盐霜或盐斑,尤以干旱
季节最为显著。土壤20厘米土层含盐量高达0.1~1.0%以上,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缺
苗断垄现象严重。盐化较重的地段,尚有柽柳、盐蓬等耐盐作物种植。耕作层下有锈
纹锈斑。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土壤呈碱性,是障碍因素较大的低产土壤。由于实行稻改
,灌排设施的改进和增施有机肥料,加强耕作管理,盐化现象有减弱趋势。
五、水稻土
分布在济南市郊区北园、东郊和章丘县明水镇,是经过泉水灌溉、人为生产活动
而形成的土壤,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水稻土。土壤面积8.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总面积
的0.2%。此土壤只有潴育水稻土1个亚类,下分冲积物、湖积物两个土属。土壤通体有
石灰反应,表层以下有大量的锈纹锈斑,55厘米以下有大量鳝血斑,95厘米以下土色呈
灰褐色的潜育现象。土壤质地为壤质。章丘明水镇稻土为粘质,生产性能较好,产量多
在400~500公斤/亩,是明水香稻的产地。
六、风砂土
零星分布在长清沿黄的河水决口处及郊区、章丘县的河滩地中。土壤面积92.4平
方公里,占土壤总面积的2.1%。此土壤是黄河泛滥决口处,由砂粒沉积而形成的,全市
只有半固定风砂土一个亚类,土壤通体为松砂土,除表层土壤有极少数作物根系外,剖
面中全为均质砂土。易随风飞扬,故名风砂土,是一种肥力极低,不适宜农用的低产土
壤。

济南市土壤资源
┌─────────┬───────┬─────────┐
│土壤类型 │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 │
├─────────┼───────┼─────────┤
│棕壤土类 │399.7 │9.1 │
├─────────┼───────┼─────────┤
│普通棕壤亚类 │249.6 │5.7 │
├─────────┼───────┼─────────┤
│棕壤性土亚类 │150.1 │3.4 │
├─────────┼───────┼─────────┤
│褐土土类 │3252.0 │74.1 │
├─────────┼───────┼─────────┤
│普通褐土亚类 │1874.9 │42.7 │
├─────────┼───────┼─────────┤
│石灰性褐土亚类 │285.9 │6.5 │
├─────────┼───────┼─────────┤
│淋溶褐土亚类 │51.6 │1.2 │
├─────────┼───────┼─────────┤
│潮褐土亚类 │344.5 │7.9 │
├─────────┼───────┼─────────┤
│褐土性土亚类 │695.1 │15.8 │
├─────────┼───────┼─────────┤
│砂姜黑土土类 │47.3 │1.1 │
├─────────┼───────┼─────────┤
│石灰性砂姜黑土亚类│47.3 │1.1 │
├─────────┼───────┼─────────┤
│潮土土类 │586.1 │13.4 │
├─────────┼───────┼─────────┤
│普通潮土亚类 │440.0 │10.0 │
├─────────┼───────┼─────────┤
│湿潮土亚类 │20.7 │0.5 │
├─────────┼───────┼─────────┤
│盐化潮土亚类 │125.4 │2.9 │
├─────────┼───────┼─────────┤
│水稻土土类 │8.9 │0.2 │
├─────────┼───────┼─────────┤
│潴育水稻土亚类 │8.9 │0.2 │
├─────────┼───────┼─────────┤
│风砂土土类 │92.4 │2.1 │
├─────────┼───────┼─────────┤
│半固定风砂土亚类 │92.4 │2.1 │
├─────────┼───────┼─────────┤
│合计 │4386.4 │100 │
└─────────┴───────┴─────────┘

济南市土壤图

第二节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它调节、制约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能反
映农业生产的综合性能。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
一、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的砂粘程度。全市土壤质地主要分为砾质壤土(马牙土)、壤质
砾石土(石渣土)、砂土(松砂土)、砂壤土(白糖土)、轻壤土(两合土)、中壤土(黄土
)、重壤土(鸡粪土)七种,可归并为三种基本土壤质地类别。
(一)砂质土
包括砂土、砂壤土,分布在黄泛平原河道决口处。面积183平方公里,占土壤总面
积4.2%。通气透水性好,容易耕作,易出全苗,后期脱肥,产量较低,尤其松砂土(风
砂土)结构很差,风蚀严重,适于种树,不宜农业耕作,砂质土是一种质地不良的土壤。
(二)粘质土
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洼地上。由河流静水沉积形成,面积114.8平方公里,占土壤
总面积2.6%。土壤特征为保肥、保水能力强,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但通透性差,易旱易
涝,适耕期短,不易拿苗,耕种管理困难。
(三)壤质土
包括轻壤、中壤、砾质壤土、壤质砾石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丘和平原的部分地
区,是济南市的主要土壤质地类型,面积4088.5平方公里,占土壤总面积的93.2%,土壤
质地介于粘质土和砂质土之间,含有适量砂粒、粉粒和粘粒,砂粘适当,耕种方便。砾
质壤土、壤质砾石土,土层薄,混有大量砾石,不宜农用,适于作林牧用地。轻壤、中壤
是比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土壤质地面积分布

单位:平方公里
┌─────┬───┬────┬───┬───┬───┬───┬───┐
│质地 │合计 │占土壤总│平阴 │长清 │郊区 │历城 │章丘 │
│ │ │面积(%) │ │ │ │ │ │
├─────┼───┼────┼───┼───┼───┼───┼───┤
│砂土 │97.1 │2.2 │- │21.7 │1.5 │- │73.9 │
├─────┼───┼────┼───┼───┼───┼───┼───┤
│砂壤土 │85.9 │2.0 │15.0 │7.7 │6.2 │28.1 │28.9 │
├─────┼───┼────┼───┼───┼───┼───┼───┤
│砾质壤土 │721.9 │16.5 │102.3 │143.8 │43.6 │228.0 │204.2 │
├─────┼───┼────┼───┼───┼───┼───┼───┤
│壤质砾石土│119.2 │2.7 │- │99.6 │- │19.6 │- │
├─────┼───┼────┼───┼───┼───┼───┼───┤
│轻壤 │578.5 │13.2 │36.1 │185.4 │44.4 │145.1 │167.5 │
├─────┼───┼────┼───┼───┼───┼───┼───┤
│中壤 │2668.9│60.8 │455.4 │538.4 │166.0 │648.2 │860.9 │
├─────┼───┼────┼───┼───┼───┼───┼───┤
│重壤 │114.8 │2.6 │46.9 │30.9 │6.1 │4.1 │26.8 │
└─────┴───┴────┴───┴───┴───┴───┴───┘

二、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是指从地表向下1.5米土体中各种不同质地和其他层次的排列。耕作土
壤土体分为四层,用表(0~20厘米)、心(20~60厘米)、腰(60~100厘米)、底(100~
150厘米)表示。济南市土体构型复杂,砂壤,粘土层相互交错,砂姜层不断出现,土体构
型有12种。
土体构型

单位:平方公里
┌────┬────┬────┬───┬───┬──┬───┬───┐
│土体构型│合计面积│占土壤总│平阴 │长清 │郊区│历城 │章丘 │
│ │ │面积(%)│ │ │ │ │ │
├────┼────┼────┼───┼───┼──┼───┼───┤
│极薄层 │179.9 │4.1 │- │36.4 │10.9│45.9 │86.7 │
├────┼────┼────┼───┼───┼──┼───┼───┤
│薄层 │661.1 │15.0 │102.3 │207.0 │32.6│201.7 │117.5 │
├────┼────┼────┼───┼───┼──┼───┼───┤
│中层 │469.4 │10.7 │76.8 │148.5 │- │110.3 │133.8 │
├────┼────┼────┼───┼───┼──┼───┼───┤
│砂均质 │172.0 │3.9 │13.5 │29.5 │4.2 │28.1 │96.7 │
├────┼────┼────┼───┼───┼──┼───┼───┤
│轻壤均质│271.3 │6.2 │12.5 │64.7 │26.8│72.7 │94.6 │
├────┼────┼────┼───┼───┼──┼───┼───┤
│中壤均质│1337.9 │30.5 │318.1 │290.9 │95.0│424.0 │209.9 │
├────┼────┼────┼───┼───┼──┼───┼───┤
│粘均质 │90.9 │2.1 │38.9 │16.4 │4.7 │4.1 │26.8 │
├────┼────┼────┼───┼───┼──┼───┼───┤
│上位夹粘│382.3 │8.7 │34.7 │121.2 │40.9│66.9 │118.3 │
├────┼────┼────┼───┼───┼──┼───┼───┤
│下位夹粘│679.1 │15.5 │44.9 │61.5 │35.1│109.4 │428.2 │
├────┼────┼────┼───┼───┼──┼───┼───┤
│上位夹砂│77.0 │1.8 │8.7 │35.0 │13.8│10.1 │9.2 │
├────┼────┼────┼───┼───┼──┼───┼───┤
│下位夹砂│51.9 │1.2 │5.4 │12.1 │- │- │34.4 │
├────┼────┼────┼───┼───┼──┼───┼───┤
│夹砾石层│13.5 │0.3 │- │4.4 │3.7 │- │5.4 │
└────┴────┴────┴───┴───┴──┴───┴───┘

三、土壤容重(土壤容重为单位体积土壤体(包括孔隙)的重量。)
土壤容重受质地结构、松紧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影响而发生变化。济南土壤耕
层容重一般在1.20~1.40克/立方厘米之间,平均为1.24克/立方厘米,棕壤性土容重较
重,为1.44克/立方厘米,潮土和水稻土较低,一般为1.16~1.19克/立方厘米。
各土类土壤容重

单位:克/立方厘米
┌────┬──┬──┬──┬────┬───┬──┐
│层次 │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平均│
├────┼──┼──┼──┼────┼───┼──┤
│表土层 │1.44│1.25│1.19│1.23 │1.16 │1.24│
├────┼──┼──┼──┼────┼───┼──┤
│亚表土层│1.44│1.44│1.44│1.39 │1.36 │1.43│
├────┼──┼──┼──┼────┼───┼──┤
│底土层 │- │1.45│1.42│1.40 │1.37 │1.44│
└────┴──┴──┴──┴────┴───┴──┘

四、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孔隙度良
好的土壤,能够同时满足作物对水分和空气的要求,有利于养分状况调节和植物根系伸
展。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壤耕层总孔隙度为50~60%,通水孔隙在10%以上。济南市土壤
耕层孔隙度平均为52.3%,通气孔隙度平均为10.6%。全市孔隙度适宜的土壤面积较大

土壤孔隙状况
┌───┬──────┬───────┬───────┐
│层次 │总孔隙度(%) │毛管孔隙度(%) │通气孔隙度(%) │
├───┼──────┼───────┼───────┤
│耕层 │52.3 │41.7 │10.6 │
├───┼──────┼───────┼───────┤
│犁底层│46.0 │39.7 │6.3 │
├───┼──────┼───────┼───────┤
│底土层│45.9 │39.5 │6.4 │
└───┴──────┴───────┴───────┘

第三节土壤化学性状
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因素之一,是农作物的营养物质基础。济南市土壤耕作培肥
历史悠久,养分含量较高,但不同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很不平衡。以城市附近最高,距
城市远的地方含量低,但总的状况是有机质含量不高,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
缺锌。
一、土壤有机质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5%。居全国四级中等水平,最高为5.96%,最低为
0.52%。其中郊区最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32%;长清县最低,平均含量为0.69%。
二、土壤全氮及碱解氮
土壤中的全氮含量,表示氮素的供应容量,是土壤中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的总和,
它与有机质含量及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全市全氮含量平均为0.073%,属全国五级,最
低含量为0.026%,最高含量为0.234%,相差9倍。其中郊区含量最高,为0.091%;长清含
量最低为0.059%。
碱解氮是土壤中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能反映近期氮素供应状况。各地
块中碱解氮差异较大,最低仅有7ppm(ppm为百万分之一。),最高达101ppm,全市平均含
量为56ppm,属全国五级,普遍缺氮是济南市农业生产中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土壤速效磷
土壤速效磷主要指水溶性与弱溶性磷酸盐。磷易被土壤中的钙固定成为难溶性磷
,而济南市土壤多为石灰性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全市平均为5ppm,属全国五级。最低
为1ppm,最高为54ppm。其中郊区含量最高,为8ppm,章丘为5ppm,历城、平阴、长清均
为4ppm。严重缺磷是济南市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土壤速效钾
济南大部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全市速效钾平均含量96ppm。其中潮土、
菜园土最高,在120ppm以上;山岭薄地土壤含量较低,在70ppm左右。部分土壤的速效钾
含量已降至50ppm以下,开始出现缺钾症状。
各亚类土壤养分含量

┌────┬───────┬───┬───┬───┬───┬─────┬───┐
│土类名称│亚类名称 │有机质│全氮 │速效磷│速效钾│代换量 │碳氮比│
│ │ │(%) │(%) │(ppm) │(ppm) │(me/100g) │(C/N) │
├────┼───────┼───┼───┼───┼───┼─────┼───┤
│棕壤 │普通棕壤 │0.80 │0.064 │4.7 │116 │15.8 │7.3 │
├────┼───────┼───┼───┼───┼───┼─────┼───┤
│ │棕壤性土 │0.90 │0.067 │3 │79 │- │7.8 │
├────┼───────┼───┼───┼───┼───┼─────┼───┤
│褐土 │普通褐土 │0.99 │0.075 │5.1 │127 │15.2 │7.7 │
├────┼───────┼───┼───┼───┼───┼─────┼───┤
│ │石灰性褐土 │1.6 │0.097 │4.2 │115 │15.6 │9.6 │
├────┼───────┼───┼───┼───┼───┼─────┼───┤
│褐土 │淋溶褐土 │1.4 │0.087 │3.1 │- │- │9.4 │
├────┼───────┼───┼───┼───┼───┼─────┼───┤
│ │潮褐土 │1.2 │0.076 │5.0 │130 │16.2 │9.7 │
├────┼───────┼───┼───┼───┼───┼─────┼───┤
│ │褐土性土 │1.73 │0.115 │3.5 │75 │- │8.7 │
├────┼───────┼───┼───┼───┼───┼─────┼───┤
│潮土 │普通潮土 │1.13 │0.064 │5.7 │122 │12.4 │10.3 │
├────┼───────┼───┼───┼───┼───┼─────┼───┤
│ │湿潮土 │1.50 │0.093 │10.8 │136 │- │9.4 │
├────┼───────┼───┼───┼───┼───┼─────┼───┤
│ │盐化潮土 │0.98 │0.068 │3.1 │148 │7.8 │8.4 │
├────┼───────┼───┼───┼───┼───┼─────┼───┤
│水稻土 │潴育水稻土 │3.45 │0.156 │10.6 │102 │12.4 │12.8 │
├────┼───────┼───┼───┼───┼───┼─────┼───┤
│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1.28 │0.077 │3.5 │76 │20 │9.7 │
├────┼───────┼───┼───┼───┼───┼─────┼───┤
│风砂土 │半固定风砂土 │0.15 │0.014 │3 │127 │9.1 │6.2 │
└────┴───────┴───┴───┴───┴───┴─────┴───┘

第六章植被

济南市植被按其起源和发生方式划分,可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按其
分布区域和植物组成划分,可分为森林植被、灌草丛植被、草甸植被和农业植被4个类
型。但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参与,这4个植被类型尤其是农业植被和森林植被并没有一
个严格的区域界限,常常是交互穿插存在,而又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济南市农业植
被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8%,森林植被约占17%,灌木草丛及草甸植被占18%。各类植被计
有区系植物1100余种,其中自然野生植物380余种,栽培植物790余种。
第一节森林植被
济南市现有的成片森林群落皆为人工栽培次生林。森林植被分为针叶林、落叶阔
叶林、竹林3大类。198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986.7平方公里,其中针叶林面积占60%以
上。
一、针叶林
针叶林主要由松林和侧柏林组成。松林主要分布在沙石山区,侧柏林主要分布在
青石山区。1985年,松林面积为78.7平方公里,侧柏林面积为513.3平方公里。
(一)松林
其组成树种主要有赤松、油松、黑松3种,以赤松为多。松林多为纯林,国营林场
有松树和麻栎、松树和刺槐、松树和侧柏的混交林。
松林下植物种类较多。灌木主要有绣线菊、胡枝子、溲疏、连翘、照山白、锦带
花、欧李、三桠乌药、锦鸡儿、铁扫帚、黄荆、酸枣等。藤本有南蛇藤、葛藤等。草
本植物有野古草、结缕草、羊胡子草、地榆、桔梗、铃兰、蕨类、百里香、鸡眼草、
蒿类、黄背草等。
(二)侧柏林
多为侧柏纯林。国营林场有小面积的侧柏与刺槐、侧柏与五角枫、侧柏与黄栌等
混交林。
侧柏林下植物种类少而稀疏。常见的灌木有黄荆、酸枣、胡枝子、连翘、本氏木
蓝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白羊草、狗尾草、结缕草、鹅观草、委陵菜、紫花地
丁、珍珠菜、地柏、苦菜等。
二、阔叶林
阔叶林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包括杨柳林、刺槐林、经济林及灌木林。
(一)杨柳林
建群树种由杨树、柳树组成。主要分布在沿黄平原及山前平原区。杨林由毛白杨
和各类杂交杨构成;柳林由旱柳构成。杨柳树多用以营造沿黄防护林、农田林网、围
村林及小片速生丰产林。
杨柳林下除有少部分人工栽培的紫穗槐、杞柳、白蜡条等灌木外,其他一般无野
生灌木层,草本植物亦很稀疏、纤弱。杨林下的草本植物主要有野古草、狗尾草、小
蓟、苦菜、马唐、鹅观草等。柳林下常见的草本植物有狗尾草、荻、白茅、木贼、旋
复花等。
(二)刺槐林
成片刺槐林均系人工栽植,主要分布在南山区的低山坡及沟谷一带,沿黄平原区
亦有成片人工林。1985年面积为93.3平方公里。刺槐林多为纯林,山坡下部的刺槐林
内有少量山槐、苦楝、臭椿等杂木混生。
刺槐林下灌木及草本植物皆稀疏。干燥山坡常见的灌木主要有黄荆、酸枣、铁扫
帚、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鬼针草、结缕草、委陵菜、石竹、黄芪、白头翁
、毛茛等。在湿润山谷处灌木,主要有胡枝子、芫花、草木樨状紫云英等;草本植物有
野古草、黄背草、鹅观草、马唐、小蓟、茵陈蒿、紫菀等。
(三)栎林
由麻栎、槲栎、栓皮栎数种组成,多为纯林,少数为松栎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沙石
山区。1985年面积为4平方公里。
栎林下灌木主要有黄荆、胡枝子、铁扫帚、吉氏木蓝、绣线菊、苦参等。草本植
物主要有野古草、大油芒、火绒草、鬼针草、鹅观草、黄花蒿、茵陈蒿、独活、唐松
草等。灌木与草本层的种类与数量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郁闭度有较大变化。
(四)经济林
主要由苹果、梨、桃、杏、李、樱桃、核桃、柿子、板栗、大枣、软枣、山楂、
葡萄等果树及花椒组成。核桃、柿子、杏、山楂、花椒等多在低山坡脚、梯田堰边散
植,形成层层梯田、行行果树的景观。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多在山坡下部及平
原区集中连片形成果园。
1985年全市经济林面积280平方公里,其中历城县占三分之一以上。
(五)灌木林
主要包括紫穗槐林、杞柳林、白蜡林三类,主要作条编之用。杞柳、白蜡灌木林
分布在沿黄平原区,紫穗槐林在平原及山区的梯田堰边和低山坡皆有栽培。
1985年全市有紫穗槐2286万墩,杞柳600余万墩,白蜡条200余万墩。
此外,平阴县有成片栽培的玫瑰园,1985年栽培面积8平方公里。
(六)四旁植树
主要指在“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栽植的小片树林。其组成树种丰富
多样,主要指杨、柳、榆、泡桐、刺槐、国槐、合欢、臭椿、香椿、悬铃木、青桐等
树木及桃、杏、李、石榴、樱桃、葡萄等杂果树。1985年全市“四旁”树木7000余万
株。
三、竹林
竹林栽培面积不大,除历城县柳埠林场有约1公顷成片淡竹林外,其他皆为在公园
、庭院及寺观周围的零星小块状栽植。
济南市竹林多为淡竹。淡竹林组成单纯,林中偶见毛白杨,枫杨等树混生。淡竹林
下一般无灌木,草本植物亦极稀疏,且生长纤弱。主要草本植物有鬼针草、龙牙草、紫
花地丁、车前等。
第二节灌草丛及草甸植被
灌草丛植被和草甸植被皆属野生自然植被,其分布区多为待开发的荒山荒滩区,总
面积为930多平方公里,其中灌草丛面积占85%以上。
一、灌草丛植被
灌草丛植被是一种森林经反复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多分布在山区。该植被类
型包括灌草丛、稀树灌草丛及天然灌木林3种。
(一)灌草丛
构成该群落的灌木主要有荆条、胡枝子、酸枣、草木樨状黄芪、木蓝等。草本植
物以狭叶型禾本科草类分布最多最广,其中以白羊草、黄背草占绝对优势。还有大油
芒、荻草、火绒草、圆枝卷柏及委陵菜、米口袋、紫菀、小蓟等。其分布规律是:山
区的阳坡、半阳坡是以荆条和白羊草为优势的植物群落,因这些地方日照强烈,土壤干
瘠,植物盖度往往不超过50%,该群落的其他植物有酸枣、胡枝子、火绒草、猫眼草、
远志、蒿类等。在山区的阴坡、半阴坡,分布着荆条、黄背草、圆枝卷柏占优势的植
物群落,这些地方立地条件比较好。植物生长较茂密,植物盖度一般可达60%以上。该
群落中其他植物还有酸枣、胡枝子、荩草、祁州漏卢、小蓟、委陵菜、山丹、蓬子菜
、马蔺等。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平缓处及岩石叠土处,则分布着荆条、胡枝子、大
油芒、苔草、圆枝卷柏群落,这些地方水肥条件好,植物生长茂密,盖度往往达80%以上

(二)稀树灌草丛
即残破疏林地,多是经滥伐、滥牧破坏后的人工林地。此类林地上原植树木很稀
疏(盖度在30%以下),酸枣、黄荆、黄背草、白羊草等各类灌木杂草丛生,树木低矮、
生长差。此类型多分布于山区离村落较近的山坡。全市有73.3平方公里,其中长清县
40平方公里。
(三)天然灌木林
是森林被破坏后,又经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次生杂木植被,其组成树种既有黄栌、黄
连木、绣线菊类大灌木,亦有山槐、白蜡、山榆、臭椿、栾树、小叶朴等小乔木。对
这类天然灌木林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以黄栌、黄连木、山槐、白蜡为主的乔
灌丛,以经营农具把和小农具材为主,称之为“镰把场”;一种是对以黄栌、绣线菊类
为主的灌丛,以砍取编条为目的。
天然灌木林中的其他小灌木还有盐肤木、锦带花、连翘、忍冬、照山红、照山白
、芫花、三桠乌药、黄荆、酸枣、胡枝子等。藤本植物有葛藤、南蛇藤等。草本植物
有黄背草、白羊草、狗尾草、鬼针草、苔草、结缕草等。
全市有天然灌木林1.3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章丘县的石灰岩山区。
二、草甸植被
(一)山地草甸
属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多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处。这些地段土壤
肥沃湿润,植物茂盛,其盖度常达80%以上。构成山地草甸的植物群落是胡枝子、苔草
群落。群落中胡枝子数量最多,生长最茂,其高度达50~80厘米。群落中的其他植物有
绣线菊、护山棘、阿木尔小檗及黄花菜、唐松草、地榆、乌苏里凤毛菊、拳蓼等。
(二)平原草甸
常见于湖边、河滩及平原区的小片荒地和田边地头。在河、湖边,平原草甸多为
较耐潮湿和耐盐碱的白茅群落、芦苇群落和马绊草、白茅、芦苇群落。除优势植物外
,其他植物有茵陈蒿、节节草、扫帚菜、紫菀、曲曲牙、紫花苦菜、狗牙根、水蓼及
罗布麻、柽柳等。在小片荒地和田边地头上,则为马唐、狗尾草群落,其伴生植物有鹅
观草、小蓟、地锦草、米口袋、蒺藜、苦菜及胡枝子、酸枣等。
第三节农业植被
济南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济南一带的平原区即被垦为农田。
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垦植范围不断由平原区向低山区扩展,低山坡上逐渐出现了
零散的小块农田,近代发展为较整齐的山坡梯田。人们在开垦的农田上种植粮食、蔬
菜,并有计划的种植果木,近代发展为农田林网、林(果)粮间作,农业植被中溶进了人
工栽培森林植被,使单纯、粗放的农业植被逐渐发展为良好的农林复合植被。
济南市的农业植被主要分布在沿黄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全市耕地面积2684平方
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8%。农业植被区中的栽培植物分为农作物、蔬菜、栽培果木三
大类,其中农作物和蔬菜栽培面积占90%以上。
一、农作物
主要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地瓜、谷子、水稻、绿豆、红小豆、
豇豆、豌豆、黍子等,经济作物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麻类、甜菜、黄烟、西
瓜、香瓜、药材等。山前平原区以种植玉米、地瓜、小麦、谷子等旱作物为主。沿黄
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谷子、水稻、棉花、西瓜为主。
二、蔬菜
蔬菜主要在市郊及各县郊一带种植。198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
基地菜田26.7平方公里,分布在市郊;非基地菜田80平方公里,分布在各县郊,其中章丘
县占50%以上;水生菜田13.3平方公里,其中历城县占60%以上。
三、果木类
在农业植被区中,有计划的栽培果木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北部沿黄
平原的树木栽培主要以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形式出现;在山前平原区主要是果粮间作
。1985年全市林网及林(果)粮间作树木折合覆盖面积200平方公里。
沿黄平原区栽培树木主要有杨、柳、刺槐、泡桐、桑、枣、香椿等。山前平原主
要栽培果木有核桃、柿子、花椒、山楂、软枣、樱桃、桑树等。
第七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土地资源(本节数字均为1985年土地普查数据。)
1985年,济南市总面积为563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4平方公里。
全市耕地率47.6%,高于全省47%、全国平均10.4%的水平。平阴、长清、历城及章
丘南部山区中有耕地1508.3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56.2%,因地势较高,田块支碎,
耕地质量较差,耕作困难,农作物产量较低。北部平原地区有耕地710.9平方公里,占总
耕地面积的26.5%,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粮菜精种高产区。因城镇及工矿企业的
排污,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黄、沿清地带有低洼耕地465平方公里,占总耕
地面积的17.3%,这部分耕地有内涝危害。
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低于全省人均0.1公顷、全国人均0.13公顷的水平。
全市城镇工矿、交通用地8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林地面积736.4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13.1%,人均0.02公顷。荒山荒地面积94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
1985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平方公里
┌───────┬───┬────┬───┬───┬───┬───┬───┬──┐
│类型 │总计 │占总面积│章丘 │历城 │长清 │平阴 │郊区 │市区│
│ │ │的% │ │ │ │ │ │ │
├───────┼───┼────┼───┼───┼───┼───┼───┼──┤
│总面积 │5633.7│100 │1721.0│1384.9│1213.7│785.6 │467.9 │60.6│
├───────┼───┼────┼───┼───┼───┼───┼───┼──┤
│耕地 │2684.2│47.6 │952.4 │569.4 │552.8 │414.7 │194.8 │ │
├───────┼───┼────┼───┼───┼───┼───┼───┼──┤
│水田 │100.0 │1.7 │3.0 │41.7 │ │0.6 │54.6 │ │
├───────┼───┼────┼───┼───┼───┼───┼───┼──┤
│旱田 │2499.4│44.4 │934.9 │500.1 │537.0 │413.5 │113.8 │ │
├───────┼───┼────┼───┼───┼───┼───┼───┼──┤
│菜田 │84.9 │1.5 │14.4 │27.7 │15.8 │0.6 │26.4 │ │
├───────┼───┼────┼───┼───┼───┼───┼───┼──┤
│园地 │62.7 │1.1 │14.7 │22.4 │10.7 │10.8 │4.2 │ │
├───────┼───┼────┼───┼───┼───┼───┼───┼──┤
│果园 │60.1 │1.05 │14.7 │22.4 │10.7 │8.1 │4.2 │ │
├───────┼───┼────┼───┼───┼───┼───┼───┼──┤
│桑园 │2.2 │0.04 │ │ │ │2.2 │ │ │
├───────┼───┼────┼───┼───┼───┼───┼───┼──┤
│玫瑰园 │0.4 │0.01 │ │ │ │0.4 │ │ │
├───────┼───┼────┼───┼───┼───┼───┼───┼──┤
│林地 │736.4 │13.1 │172.5 │278.8 │116.4 │126.3 │42.5 │ │
├───────┼───┼────┼───┼───┼───┼───┼───┼──┤
│森林地 │641.6 │11.4 │159.9 │264.6 │63.0 │114.1 │40.0 │ │
├───────┼───┼────┼───┼───┼───┼───┼───┼──┤
│灌木林地 │1.4 │0.02 │1.4 │ │ │ │ │ │
├───────┼───┼────┼───┼───┼───┼───┼───┼──┤
│疏林地 │77.4 │1.4 │8.4 │8.8 │46.5 │12.1 │1.5 │ │
├───────┼───┼────┼───┼───┼───┼───┼───┼──┤
│未成林地 │7.6 │0.13 │1.9 │2.3 │3.2 │ │0.2 │ │
├───────┼───┼────┼───┼───┼───┼───┼───┼──┤
│苗圃 │8.5 │0.15 │0.8 │3.1 │3.7 │0.05 │0.78 │ │
├───────┼───┼────┼───┼───┼───┼───┼───┼──┤
│工矿居民点用地│666.7 │11.8 │184.2 │169.6 │80.9 │61.8 │109.6 │60.6│
├───────┼───┼────┼───┼───┼───┼───┼───┼──┤
│城镇 │81.9 │1.4 │8.0 │0.9 │4.4 │4.3 │3.5 │ │
├───────┼───┼────┼───┼───┼───┼───┼───┼──┤
│农村居民点 │500.9 │8.9 │161.7 │166.3 │69.8 │54.5 │48.6 │ │
├───────┼───┼────┼───┼───┼───┼───┼───┼──┤
│独立工矿 │83.9 │1.5 │14.4 │2.3 │6.6 │3.0 │57.5 │ │
├───────┼───┼────┼───┼───┼───┼───┼───┼──┤
│交通用地 │175.8 │3.1 │43.7 │27.8 │40.0 │23.1 │41.1 │ │
├───────┼───┼────┼───┼───┼───┼───┼───┼──┤
│铁路 │7.9 │0.13 │2.1 │1.6 │2.0 │ │2.1 │ │
├───────┼───┼────┼───┼───┼───┼───┼───┼──┤
│公路 │20.9 │0.36 │5.5 │4.8 │3.1 │3.3 │4.0 │ │
├───────┼───┼────┼───┼───┼───┼───┼───┼──┤
│农林道路 │147.1 │2.61 │36.1 │21.4 │34.8 │19.8 │34.9 │ │
├───────┼───┼────┼───┼───┼───┼───┼───┼──┤
│水域 │358.2 │6.4 │113.5 │85.5 │63.7 │49.7 │45.7 │ │
├───────┼───┼────┼───┼───┼───┼───┼───┼──┤
│河流 │93.3 │1.67 │24.5 │14.0 │23.5 │18.1 │13.2 │ │
├───────┼───┼────┼───┼───┼───┼───┼───┼──┤
│湖泊 │20.6 │0.37 │9.7 │ │ │10.9 │ │ │
├───────┼───┼────┼───┼───┼───┼───┼───┼──┤
│水库 │20.7 │0.37 │3.2 │6.3 │6.2 │2.9 │2.0 │ │
├───────┼───┼────┼───┼───┼───┼───┼───┼──┤
│坑塘 │24.2 │0.44 │9.1 │7.8 │1.3 │1.2 │4.9 │ │
├───────┼───┼────┼───┼───┼───┼───┼───┼──┤
│苇地 │11.0 │0.2 │6.0 │ │ │5.0 │ │ │
├───────┼───┼────┼───┼───┼───┼───┼───┼──┤
│滩涂 │28.6 │0.51 │17.9 │5.1 │3.1 │0.3 │2.2 │ │
├───────┼───┼────┼───┼───┼───┼───┼───┼──┤
│沟渠 │159.7 │2.84 │49.1 │52.3 │23.5 │11.5 │23.3 │ │
├───────┼───┼────┼───┼───┼───┼───┼───┼──┤
│未利用地 │949.8 │16.9 │239.9 │231.4 │349.2 │99.1 │30.1 │ │
├───────┼───┼────┼───┼───┼───┼───┼───┼──┤
│荒山荒地 │892.0 │15.35 │222.6 │202.6 │341.5 │99.1 │26.2 │ │
├───────┼───┼────┼───┼───┼───┼───┼───┼──┤
│裸岩地 │56.9 │1.04 │17.3 │28.8 │6.9 │ │3.9 │ │
├───────┼───┼────┼───┼───┼───┼───┼───┼──┤
│其他 │0.9 │0.01 │ │ │0.9 │ │ │ │
└───────┴───┴────┴───┴───┴───┴───┴───┴──┘

第二节水资源
由降水及黄河侧渗补给形成的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6.4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8%;地下水9.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2%。在现状水利设施及
其正常运用条件下,结合天然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拦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
量为11.92亿立方米。占天然水资源总量的74.2%;其中地表水4.29亿立方米,地下水7
.63亿立方米。198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需水量12.48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及
城镇生活用水3.3亿立方米,占26.4%;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94亿立方米,占71
.6%;其他用水0.24亿立方米,占2%。
济南市天然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南部变质岩山区及平阴山区,年降水量及地表径流
均比平原区为大;从山区到平原,年降水量由710毫米,递减为645毫米;年径流深由197
毫米,递减为80毫米。山高坡陡水流失,成为全市的贫水区。中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富集
,泉水众多,未大量开采前,以泉的形式自然排泄。北部沿黄地区,有着丰富的客水资源
(黄河来水),浅层地下水也富集。
济南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部小清河两岸地区及平阴沿汇盆地,是济南市工农业
生产基地;由于地下水具有比地表水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长期以来把地下水作
为主要水源,进行高度集中的开采。特别是市区,日开采量由50年代的十几万吨,增加
到80年代的70万吨左右,导致采补失调,泉水断流。而在长清县的孝里、许寺一线及平
阴县的旧县、东阿条带状地区,蕴藏着丰富而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资源,有待于开发。地
表水的开发利用,受工程运用条件制约,同时地表水的污染状况也妨碍了对地表水进一
步的开发利用。境内地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地表水灌溉面积263.8平方公里,占全
市灌溉面积的21%。由于小清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在灌溉上有引黄取代引清的趋势
。自1965年引黄复灌以来,在积极慎重的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资源优势,为
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优质水源。

一、地表水
(一)小清河
历史上小清河是一条排涝、泄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济南泉水是
其主要的源泉。1904年,在玉符河右堤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入小清河以接济航运和
兵工厂用水。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小清河众多支流上兴建了垛庄、杏林、大站、
杜张、狼猫山等5座中型水库及53座小型水库,最大拦蓄能力1.1亿立方米。
境内小清河流域多均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为2.97亿立方米,支流上水库塘坝
拦蓄利用量年仅0.66亿立方米,占流域地表径流量的22.2%,77.8%的水量在汇集过程中
补给了地下水,蒸发、提用和排泄到境外。主要支流绣江河多均年径流量1.12亿立方
米,拦蓄0.33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29.5%;漯河年径流量0.41亿立方米,拦蓄0.19亿立
方米,利用率46.3%;巨野河年径流量0.26亿立方米,拦蓄0.14亿立方米,利用率53.8
%。
(二)境内入黄诸河
平阴的狼溪河、玉带河、龙柳河、平阴河、安栾河、长清的南大沙河、北大沙河
及市五区的玉符河。上述诸河汛期暴雨形成的河川径流皆从右岸汇入黄河一并注入渤
海。非汛期,只有狼溪河、玉符河上游三川由浅层基岩裂隙水以下降泉的形式补给河
道,形成河川基流;其他河道多是雨后断流。继50年代末在玉符河上修建了卧虎山水库
以后,又在其他支流上建成锦绣川、崮头、钓鱼台、石店4座中型水库以及120座小型
水库,最大拦蓄能力为2.63亿立方米。
境内入黄诸河多均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为3.44亿立方米,支流上塘坝水库拦
蓄利用量为1.32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为42%。主要支流玉符河多均年径流量1.3亿立
方米,拦蓄利用量0.75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57.7%;北大沙河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
拦蓄0.21亿立方米,利用率26.9%;南大沙河年径流量0.47亿立方米,拦蓄0.13亿立方米
,利用率27.7%。平阴入黄诸河年径流量0.69亿立方米,拦蓄仅0.11亿立方米,利用率1
6%,水库多漏水,仅起缓洪固沙的作用。
(三)白云湖
原是呈东西向的天然洼地,接受绣江河来水,水源充足。1958年人工围湖筑堤,为
人工控制的平原水库。湖围堤顶高程为22.8米,安全滞洪水位21.8米,相应蓄水量0.6
45亿立方米,湖面16.5平方公里。

二、地下水
灰岩分布的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是富水区,泉眼密集,属深层岩溶水,一般埋深
数十米至二百米;水质纯正,矿化度小于0.5克/升,是重碳酸盐类钙镁型的淡水。岩浆
岩变质岩分布的南部山区是贫水区,属风化岩裂隙水,埋藏较浅(十米以内),水量甚微
。沿黄沿汇冲洪积平原为中等富水区,属第四系松散岩类的孔隙水,从南往北,矿化度
增高,属微咸弱碱性的硬质水。
济南市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群众就用简易水具提取井水浇菜
园并饮用。1936年,市内建成提取地下水的自来水厂,日提取量1.1万吨。1980年已建
成9个水源厂,4个加压站,日提取量达39.26万吨。农村在50年代掀起打井高潮,土井、
砖井,畜力水车提取浅层水。70年代机井建设迅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长。1
985年全市纯井灌面积已达764.1平方公里,占全市灌溉面积的61.1%,有配套机井2.2万
眼,其中深井2154眼。由于开采量的增加,气候的干旱,有些地区采大于补,导致地下水
位大面积持续下降,农井报废,泉水干涸。历城寇家庄、林家村,章丘宁家埠、旧军、
水寨一带涝洼地已变成旱田;唐王地区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降水漏斗,坑底中
心水位1981年平均为16.08米,已比小清河柴家闸前正常水位18.7米低2.62米,出现倒
渗回补现象,地下水受到污染。
1.市区泉群市区泉水水质纯正,水温恒定,在18℃左右。无色无味,酸碱度适中,P
H值7.3~7.8,总硬度9~14度。据计算,市区泉群补给量多均年为1.93亿立方米,折日
补给量53万立方米。1958~1964年7年间实测,泉群涌水量平均年达1.46亿立方米,折
日涌水量40.1万立方米(未包括市内零星泉眼及西郊腊山等山泉的涌水量)。随着城市
人口及工业生产的增长,用水量也随之增加,1980年日实际开采量已达61.86万立方米
。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下降,泉群涌水量锐减,只有9.39万立方米/日。首先在
黑虎泉出现断流,相继趵突泉等亦间断出流。
2.东郊泉群多均年补给量0.89亿立方米,折日补给量24.4万立方米。东郊是济南
工业供水集中开采区。1983年工厂自备水井年采量达百万立方米的就有11家之多,年
开采量0.5683亿立方米,折日开采量15.57万立方米。设在裴家营、中李庄的自来水厂
同期开采量为0.4048亿立方米,折日开采量11.09万立方米。合计年开采量达0.973
1亿立方米,农用井开采量未计在内,就已超采,地下水位已形成下降漏斗,白泉枯竭

3.明水泉群明水泉(百脉泉)是建国初我省第一处中型自流灌区绣惠渠灌区及明水
镇居民、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多均年涌水量为1.3亿立方米,折流量4.2立方米/秒。
4.洪范泉群平阴县有27处山泉,常年不枯的18处,为狼溪河的河川基流。很早以前
,当地人利用此水熬制阿胶。1974~1975年实测,泉群涌水量年达500万立方米。其中
书院泉310万立方米,丁泉50.8万立方米,洪范池38万立方米,白雁泉31万立方米。
三、过境水
济南市北临黄河,有着丰富的客水资源。据泺口水文站1949~1985年37年实测径
流量平均年437.2亿立方米。随着引黄事业的发展,中上游开发利用的趋势日增,断流
机率也逐渐增多,据泺口水文站1949~1982年统计,有6个年份出现断流,分别是:1972
年6月20~29日,5天;1974年6月28~7月5日,8天;1975年6月23~24日,2天;1979年6月
29~7月2日,4天;1981年6月13~26日,14天;1982年6月9日,1天。据泺口水文站1968~
1981年统计,14年中8年出现全河封冻现象,1968年连续封冻期长达58天。
济南市水资源汇总

单位:亿立方米
┌───┬────┬───────────┬───────────┐
│县区 │多年平均│多均年水资源量 │多均年可利用量 │
│ │降水量 ├───┬───┬───┼───┬───┬───┤
│ │ │总量 │地表水│地下水│总量 │地表水│地下水│
├───┼────┼───┼───┼───┼───┼───┼───┤
│全市 │36.30 │16.07 │6.41 │9.66 │11.92 │4.29 │7.63 │
├───┼────┼───┼───┼───┼───┼───┼───┤
│章丘县│10.63 │4.81 │1.88 │2.93 │3.92 │1.72 │2.18 │
├───┼────┼───┼───┼───┼───┼───┼───┤
│长清县│7.67 │2.72 │1.37 │1.35 │1.69 │0.27 │1.42 │
├───┼────┼───┼───┼───┼───┼───┼───┤
│平阴县│4.93 │2.02 │0.69 │1.33 │1.40 │0.11 │1.29 │
├───┼────┼───┼───┼───┼───┼───┼───┤
│市五区│13.07 │6.52 │2.47 │4.05 │4.93 │2.19 │2.74 │
└───┴────┴───┴───┴───┴───┴───┴───┘

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早在1930年就着手进行,1933年11月18日建成山东省第一条虹
吸管工程--历城县的王家梨行虹吸管。建国后特别是1965年引黄复灌以来,现已建成
引黄闸4处,大中型电力排灌站3处,尚存虹吸工程6处,共计提引能力达125立方米/秒,
现状年引黄量2.35亿立方米,约占泺口站多均年来水量的5%。长清、平阴已引黄上山
,为解决山区饮水难提供了良好水源。1972年建成的北店子引黄站,截至1984年共计提
引水量达12.28亿立方米,年均0.945亿立方米,除灌溉2000公顷稻田外,约70%的水送入
小清河,接济小清河航运。由于黄河在境内是一条悬河,年均侧渗补给地下水约0.43亿
立方米。
为了改变济南市单一的开采地下水供水状况,恢复泉城风貌,1981年9月向省政府
呈报了《济南市引黄保泉供水工程计划任务书》。国家计委批复:按日供水40万吨进
行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第一期工程日供水25万吨。
第三节矿产资源
济南市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其中一些矿产资源潜力大,开发利用配
套程度高,如石灰岩、花岗岩、硬质耐火粘土、白云岩、钾长石、铁矿等具中型以上
规模,是济南市的优势矿产。
一、煤矿
煤系地层主要是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由此决定了煤炭的地理分布,即章丘、历城
、长清三县的山前平原黄河沿岸地带和胶济铁路沿线。
济南市煤田按其地质、地理特征,分属济东煤田(历城区)、章丘煤田(章丘县境)
、黄河北煤田(长清县、槐荫区沿黄地带)。赋煤层均分布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
西组地层内,有14层煤,其中可采煤2~6层,总厚1~5.4米,煤层垂深320~925米,煤的
质量较好,属多煤种区,由贫煤、瘦煤、无烟煤、天然焦、肥煤等组成。全市含煤面积
达2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产地16处,保有储量33155.1万吨,远景储量54529.0万吨。
煤矿是济南的优势资源,现已形成国营、集体开发生产体系,章丘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
之一。
二、铁矿
济南市铁矿资源比较丰富,分布集中,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接触交代型铁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的中-基性侵入岩(成矿母岩)与奥陶系中统
纯质灰岩(围岩)的接触带及其内外侧。产地及储量集中分布于东郊黄台-历城郭店间
胶济铁路两侧附近,这一地区构成全省三大富铁矿产区之一。已探明产地8处,即郭店
、张马屯、东风、农场果园、农科所、王舍人、徐家庄、机床四厂矿区,保有储量49
091千吨。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均属盲矿体。铁矿矿石铁含量3
0~50%,最高65%;钴含量0.01~0.037%。多数为富矿,矿石中钴可综合回收利用。
沉积变质铁矿在长清县分布的变质岩系中多有产出,具规模者为马山铁矿。该矿
为由磁铁矿及含铁石英岩组成,含铁量30%左右,矿石为含硫磷低、含硅高的贫矿。探
明矿石储量1318千吨,属小型矿床。
三、耐火粘土矿
系耐火度大于1580℃的粘土。是一种以高岭土或水云母高岭土类占优势的粘土矿
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耐火度而得名。济南市的耐火粘土矿主要属于硬质耐火粘土,章丘
县是全省的重要产地之一。软质粘土矿很少,仅有零星分布。
矿产地集中分布于章丘县山前平原区,赋矿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属陆相湖
盆胶体化学沉积型矿床。已探明矿产地6处,有章丘县的浅井庄、王伯庄西、王伯庄东
、吕家庄、白云院及埠村矿区,保有储量4057.1万吨。根据已开发矿山的分布及开采
量分析,矿产地及储量远不止上述所列,资源潜力很大。
章丘盆地硬质耐火粘土矿,成矿时代属于晚二叠世。另产于上奥陶统侵蚀面上,
石炭系底部的硬质、半软质耐火粘土矿,因含铁质较高,递变为铝土岩,常与铝土矿共
生,矿体一般很小。
硬质耐火粘土矿床,均有一定层位,矿体多呈层状产出,共生矿产往往是铝土矿或
煤层。矿体一般为1~2层,厚1~5米。矿石主要化学成分氧化铝含量一般为40%左右,
氧化硅含量44%左右,特级、I级矿石占较大比例。
四、石灰岩
石灰岩是经济发展中使用最广泛的矿产之一,按其用途可分为水泥灰岩、冶金熔
剂灰岩、化工灰岩及电石灰岩。济南石灰岩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钙含
量高,开采条件好,使用配套程度高,是优势矿种之一。
境内石灰岩均属下古生界海相化学沉积矿床。按不同层位和不同矿床特征可划分
三个赋矿层位:第一层位,奥陶系马家沟组;第二层位,上寒武统凤山组;第三层位,中
寒武统张夏组。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质纯,厚度大、夹层少,矿层稳定,是开发利用的
最佳矿床。
截至1989年底,全市探明水泥灰岩产地7处,保有储量12604万吨;熔剂灰岩产地2处
,保有储量27133.8万吨。这两种灰岩为本市的水泥生产、钢铁冶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
料和辅助原料。化工灰岩、电石灰岩虽已开发利用,但缺少专门地质勘查工作。
五、建筑石材
指包括装饰用石料在内的一切可供建筑使用或其他用途的天然产出的岩石原材料
。建筑石材类别按其地质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类(花岗岩、辉长岩、辉绿岩等)、
沉积岩类(石灰岩、砂岩、白云岩等)、变质岩类(混合岩、片麻岩等)。分为饰面石材
和建筑石材。
济南市花岗石类石材储量丰富,品种繁多,优良品种达10余种,其中“济南青”、
“柳埠红”、“鲁清红”等多种建筑饰材行销国内外,“济南青”系名贵石材资源。
已探明花岗石产区7处,储量3684.45万立方米,潜在资源量大,资源保证程度高,是优势
矿产。“咖啡黄”--条带状灰岩,产于平阴县洪范池乡。此外,在寒武系、奥陶系地层
中的豹皮灰岩、竹叶灰岩、生物化石灰岩、砖红色灰岩等,亦为很好的饰面石材和石
质工艺品原材料。
六、钾长石矿
钾长石是一种复杂的钾铝硅酸岩。钾长石矿体产出于太古代变质岩系中,为花岗
伟晶岩型矿床。矿体较具规模者集中分布于长清县张夏金家峪、万德、双泉柳杭、马
山宋庄等地,即泰山凸起西北侧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体之区域构造裂隙伟晶岩脉
内。矿体受变质地层、构造裂隙控制,其空间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大小
不等的脉状体,钾长石矿物主要赋存于伟晶岩脉内。矿石中氧化钾含量达10%左右,达
工业利用指标,可作为制造钙镁磷肥、陶瓷、玻璃的原料。长清县金家峪钾长石矿已
进行普查评价,矿石储量930.24万吨。
七、钴矿
全市的钴矿均伴生于境内分布的接触交代型铁矿中(含钴磁铁矿),不单独成矿,可
作为铁矿开发利用中的副产品综合回收。已探明产地的有张马屯、农科所、王舍人庄
和机床四厂4个矿区,储量883.6万吨。
八、冶金用白云岩
济南地区分布的系原生白云岩,矿体赋存于奥陶系下统地层中。已探明历城县港
沟1处矿床,储量1950万吨,该矿储量尚可扩大。此外,在市区南部的兴隆山亦有白云岩
产出。
九、泥炭
分布于历城县冷水沟。矿床属较大的洪积扇洼地型泥炭矿。赋矿地层为中全新统
。矿体一般为2~3分层式结构,腐植酸平均含量34.52%,有机质含量60.30%。
矿层主要在中上层,为灰黑色中灰分高分解泥炭,适用于医药、泥炭浴疗养和提取
腐植酸类物质。
十、石英砂岩
主要分布于历城县虞山和章丘县普集镇附近。赋矿地层为二叠系大奎山段,层位
稳定。石英砂岩呈中细粒、厚层状产出。普集砂岩矿体具一定规模且开采条件较好。
十一、铝土矿
山东的铝土矿主要产于黄河浅海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带,与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关
系密切,与耐火粘土矿相伴产出。
十二、水泥配料红土、黄土
为第四纪中、上更新世沉积矿床。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建筑原料,重要的水泥配
料。济南市水泥配料红土、黄土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已探明黄土矿区6处,保有
储量1308万吨;红土矿区6处,保有储量3849万吨。
十三、磷灰石矿
已知矿点均分布于章丘县的垛庄、埠村及普集等乡镇。有两种磷矿类型:一为沉
积型磷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徐庄组顶部及毛庄组底部,为磷酸盐化地层,氧化磷含量
2~4%,含磷量较稳定;一为岩浆型磷灰石,产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的层间裂隙或断裂
中,为呈多种形态产出的碳酸岩脉,氧化磷含量4%左右。已发现的磷灰石品位普遍偏低
,但含矿范围较大。
十四、蛭石矿
矿点分布在章丘县普集镇南部,赋矿地层是二叠系石盒子组。含矿岩石为蛭石化
黑云母岩,蛭石含量60~85%,膨胀性能好,易选矿。该矿没有进行地质评价。
十五、蛇纹岩
属蛇纹石化超基性岩矿床。本市与蛇纹岩有关的超基性岩体群集中分布于长清县
界首和李庄等地,为泰安南留-长清界首基性岩带的北端,系一富铁镁质超基性侵入体
,为橄榄石、辉石蚀变而成的产物。矿床围岩为泰山群山草峪组、雁翎关组黑云斜长
片麻岩。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和脉状顺层侵入,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带状
展布。蛇纹岩矿体已探明4个,储量为1873.5万吨。
蛇纹岩主要用于化肥工业,制造钙镁磷肥。矿体中尚有一部分色泽艳丽、结构细
腻柔韧、半透明者,可充作玉雕材料(泰山玉)或彩石、建筑内饰材料,探明储量55.5万
吨。
十六、脉石英
硅石的一种。济南市脉石英资源分散,规模小,地质工作程度低。历城西营-柳埠
间脉石英分布较多,长清万德、章丘南明亦有产出。石英脉围岩为片麻状混合花岗岩
,局部产于寒武系,矿体均呈脉状产出,受围岩构造控制,氧化硅含量92%以上,氧化铁含
量0.007~0.076%。普查储量15万吨。
十七、饮料矿泉水
济南市饮料矿泉水产地有3处:郊区白鹤自流井、历城县仲宫穆家、章丘县驼沟,
均系人工开发的地下水源。
济南白鹤矿泉水已开发外销。该矿泉取自深达900米的自流井,通过对水的物理性
质、毒理学指标、宏量元素、微量元素指标分析,特别是宏量元素中钙镁含量较高,钠
离子含量低,锶含量达地矿部饮料矿泉水标准,锌和偏硅酸含量接近标准。白鹤自流井
属优质饮料矿泉水,是理想的矿物质补源。
十八、地下热水
市境北部山前平原地带分布几处地热异常区,经钻孔验证遥墙镇鸭旺口富含地下
热水,泉口水温42℃,日出水量1277吨。鸭旺口地区位处济南辉长岩体北侧,附近分布
有火山岩体并处岩体多组断裂交汇处,地下热水通过深循环形成温泉,水中有近10种对
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尤富含铁、硫。

济南市矿产资源图

第四节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构成济南植被的区系植物计有1175种和变种,分属于149科。其中蕨类植物12科,
18种;裸子植物7科,21种;双子叶植物106科,870种;单子叶植物24科,266种。野生植物
382种,占植物种类的33%;栽培植物793种,占植物种类的67%。
济南植物区系以华北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他有亚热带成分,多是生态幅度较大的种
类。还有来自西北区系的成分,东北、日本的成分,欧美的成分等。
(一)森林资源
济南森林类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原始落叶阔叶林早已不复存
在。除局部地区尚保留少量次生天然林外,大部分为人工片林、行道林或散生阔叶树
。落叶阔叶林乔木优势种有12科、30余种,由其构成的片林主要有杨柳林、刺槐林、
栎林、泡桐林及杂木林等。针叶林耐瘠耐旱,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是主要植被类
型之一,有侧柏林、松林。还有少量人工淡竹林。
主要林种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主要是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分布于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主要树种是侧柏、松类和刺槐。农田防护
林,包括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及四旁植树。主要树种有杨、柳、泡桐、刺槐、榆、枣
等。用材林主要树种是刺槐、侧柏、松、杨、柳等,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经济林有
木本粮油林、水果林、特用经济林。木本粮油林主要有花椒、核桃、柿子、枣、板栗
等,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水果林有苹果、梨、桃、杏、山楂、葡萄、樱桃、李子、
石榴、花红等。特用经济林仅267公顷桑园和柞岚。
(二)草场资源
济南市宜林未造林或造林未成林及不宜造林的荒山荒坡66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
南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灌草丛和山地草甸。灌草丛是一种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的
次生植被,由草本植物、灌木组成,可分为野古草灌草丛、黄背草灌草丛、白羊草灌草
丛、结缕草灌草丛。山地草甸草场分布于800米以上的低山顶坡上,草本植物以苔草占
优势,灌木以胡枝子、绣线菊为主。
农林隙闲地草场资源。林间草场主要分布南部山丘区,当林间草场的森林郁闭度
较小时,林下则生长胡枝子等小灌木和野古草、黄背草、白羊草、荩草等大量禾草,产
草量较高,宜作割草场。农田隙闲地草场系指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生长草类地
段,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为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平原滨湖、河滩草甸草场
,分布于河漫滩、白云湖周围荒滩、各水库回水地、沿黄沼泽地,以多种湿生草本植物
为主。沿黄沙丘草场分布于沿黄沙丘,以白茅、蒿类、猪毛菜、节节草等沙生植物为
主。
(三)野生植物资源
济南野生经济植物有3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类植物、芳香油类
植物、淀粉糖类植物、鞣质植物、土农药植物、饲料植物等。
野生药用植物: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共80科220余种,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主
要有卷柏、银杏、柏子仁、麻黄、胡桃、紫参、土大黄、牛膝、马齿苋、瞿麦、芡、
莲、乌头、木通、小檗、威灵仙、白头翁、厚朴、杜仲、委陵菜、地榆、黄芪、葛藤
、扶芳藤、枳壳、楝、花椒、远志、枣、酸枣、柴胡、防风、前胡、珊瑚菜、连翘、
紫草、荆条、益母草、丹参、枸杞、地黄、车前、忍冬、瓜蒌、多花沙参、杏叶沙参
、沙参、桔梗、红花、土三七、旋覆花、蒲公英、苍耳、香蒲、芦苇、香附子、菖蒲
、天南星、半夏、土茯苓、黄精、玉竹、猪毛菜等。
野生纤维植物:可供纺织、造纸用的纤维植物有苎麻、芦苇、南蛇藤、胡枝子、
朴树、 草、羊胡子草、苔草、灯心草、白羊草等。
野生油脂类植物:含油率高,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有侧柏、播娘蒿、南蛇藤、苍
耳、小檗、野大豆、蒺藜等。
野生芳香油类植物:可直接做香料,或用于提取芳香油,是食品、化妆品、药用工
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主要有野花椒、菖蒲、野薄荷、香薷、藿香、莎草、罗勒、百里
香、黄花蒿等。
野生淀粉糖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果实或种子富含淀粉和糖,提取的淀粉可
直接食用或工业上用于酿酒、制饴糖、制点心、制胶水、制浆纱的原料。淀粉糖类植
物主要有绵枣儿、薯蓣、葛藤、芡、菖蒲、香蒲、莲等。
野生鞣质植物:鞣质植物是栲胶的重要原料,栲胶主要用于鞣革、染渔网。主要有
地榆、多花蔷薇、郁李、委陵菜、绣线菊、君迁子、槲树、赤松、丹参等。
野生土农药植物:这类植物的根、叶能提取和制造高效低毒土农药来代替化学农
药,防治植物病虫害。常见土农药植物有枫杨、臭椿、南蛇藤、苦参、猫儿眼、半夏
、菖蒲、毛桃、百部、瞿麦、牡蒿、银杏等。
野生饲料植物:饲蚕类植物主要有麻栎、槲、桑、蓖麻等。牲畜饲料植物有40余
种,主要是豆科、禾本科的一些种属,有达乌里黄芪、胡枝子、尖叶铁扫帚、野苜蓿、
野豌豆、羊草、白羊草、虎尾草、牛筋草、马唐、看麦娘、画眉草、千金子、六月禾
、狗尾草、稗等。
(四)淡水植物资源
浮游植物资源:浮游植物是鱼类的重要饵料,种类有绿藻门、蓝藻门、眼虫藻门、
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红藻门共8门31科50余属。浮游植物在数量上可
达1000万个/升以上,有的高达1亿个/升以上,大部水体属富营养型。
水生维管束植物:全市计有24科38属60余种。常见沉水植物有马来眼子菜、光叶
眼子菜、轮叶黑藻、菹草、金鱼藻、轮生藻、苦草等。漂浮植物有槐叶萍、浮萍、水
浮莲、水花生、绿萍、紫背浮萍、芜萍、凤眼莲等。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萍蓬草
等。
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莲、香蒲、莎草、慈姑、菰、芡、菱、菖蒲、千金子、荆
三棱、稗、旱苗蓼、软蓼等。大部分为可供食品、编织、造纸、入药等用经济水生植
物。
(五)农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谷子、地瓜、大豆、高粱等。明水香稻和龙
山小米是章丘特产,历史上经营香稻品种有“大白芒”、“大红芒”,龙山小米品种有
“黑汉腿”。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油菜籽、西瓜、芦笋、麻类、玫瑰
、瓜蒌、药材等。玫瑰、瓜蒌分别是平阴、长清县特产。
蔬菜主要有芹菜、菠菜、韭菜、甘蓝、黄瓜、茄子、白菜、青萝卜、蕃茄、芸豆
、豆角、冬瓜、辣椒、莲藕、莴苣等。优良蔬菜品种有济南大长茄、青园脆萝卜、章
丘大葱、唐王大白菜、叶儿三黄瓜、朱庄秋瓜、黄马蔺韭菜、一串铃冬瓜等。
(六)城市绿化观赏、环保、稀珍及古树资源
城市绿化观赏植物有62科、139属、304种,47个变种和18个变型,具有城市绿化观
赏价值的乔灌木有百余种。主要有银杏、雪松、白皮松、水杉、侧柏、毛白杨、垂柳
等。抗污染治尘能力强的环保植物有核桃、悬铃木、臭椿、皂荚、小叶女贞等。
珍贵树种有雪松、石楠、银杏、白皮松、桧柏、龙柏等。稀有树种主要有大叶菊
、榔榆、珊瑚树、青檀、白玉兰、紫玉兰、山东柯子等。
全市百年以上古树有1920株,300年以上的965株,千年以上的11株,古树群12处
,分属27科51种。具有五棵古树以上的种类有侧柏、国槐、青檀、皂荚、银杏、桧柏

二、动物资源
济南动物资源分属野生陆栖动物、淡水动物和饲养动物类群。其区系成分为华北
黄淮平原区。
(一)陆栖野生脊椎动物
共有212种,其中两栖类6种,爬行类10种,鸟类160种,哺乳类36种。
1.两栖类两栖类的生态地理分布受水生环境制约,济南气候干燥,两栖动物较少。
已知有大蟾蜍、黑斑蛙(青蛙)、金线蛙、花背蟾蜍、泽蛙、北方狭口蛙6种,均属无尾
目。两栖类全部以捕昆虫为食,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蛙类的食谱既包括危害作物
严重的蝼蛄、天牛、蚱蜢、水稻螟等,又包括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蛉、蛞蝓等。
两栖类动物大多夜间觅食,可以消灭鸟类白天不能捕食的昆虫。很多可供药用,具有较
高的经济价值。闻名的中药蟾酥便是由蟾蜍的毒腺加工制成,可强心镇痛、回苏抗毒
。蛙和蟾蜍还是供教学、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动物。
2.爬行类共有10种,皆属有鳞目,分为蜥蜴和蛇两个亚目。
蜴蜥亚目有:麻蜥、无蹼壁虎、石龙子。蛇亚目有:赤链蛇、黄脊游蛇、红点锦蛇
、白条锦蛇、棕黑锦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
麻蜥、无蹼壁虎均食昆虫,皆可入药。蛇类全是无毒蛇,除吞食一些蛭类外,还食
小型啮齿类和部分害虫。蛇类中不少种类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3.鸟类济南地处暖温带,地形复杂,植被丰富,鸟食充足,是鸟类良好的栖息地和迁
徙路径,鸟类资源丰富,有160多种,占全省鸟类356种的45%。按迁徙活动分类有留鸟、
夏候鸟、冬候鸟、旅鸟。①留鸟:麻雀、大山雀、喜鹊、灰喜鹊、秃鼻乌鸦、白颈乌
鸦、野鸽子、斑鸠、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灰椋鸟、老鹰、红隼、凤头百灵、翠
鸟、三道眉草、雕 。②夏候鸟:金腰燕、家燕、楼燕、白腰雨燕、夜鹭、小白鹭
、苍鹭、池鹭、大苇莺、嗄叭嘴、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黑卷尾、戴胜、黄鹂
、三宝鸟、山椒鸟、红角 、红脚隼、虎纹伯劳、红尾伯劳、灰伯劳、白  、棕腹
啄木鸟。③冬候鸟:长耳 、燕雀、寒鸦、黄鸦、斑、小天鹅、灰鹤、大、水鹨
、小、灰头、田、鹪鹩。④旅鸟:短耳 、黄眉柳莺、寿带鸟、黄  、、
蚁、小天鹅、白鹳、红胁蓝尾鸲、鸲、赤胸、白腹、北红尾鸲、蓝点颏、红
点颏。
济南地区鸟类大部分是农林害虫和危害林木种苗、农作物的啮齿类动物的天敌。
济南资源鸟类主要有:天敌鸟类、狩猎鸟类、珍稀鸟类。①天敌鸟类:黑枕绿啄木鸟、
斑啄木鸟、白背啄木鸟、棕腹啄木鸟、大山雀、喜鹊、灰喜鹊、小杜鹃、四声杜鹃、
戴胜、大杜鹃、灰椋鸟、老鹰、红隼、长耳 、短耳 、红角 、雕 、金腰燕、楼
燕、类。②狩猎鸟类:鹌鹑、野鸽子、鹬、环颈雉。③珍稀鸟类:大天鹅、小天鹅、
长耳 、短耳 、红角 、红隼、红脚隼、黄爪隼、老鹰、游隼、白鹳。
4.哺乳类:有36种左右,分为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兔形目和食肉目。食虫类
主要有刺猬、小麝、、麝鼹等。翼手类分为菊头蝠科和蝙蝠科,主要有大菊头
蝠、小菊头蝠、伏翼须鼠耳蝠、沼鼠耳蝠、水鼠耳蝠、大足蝠、东方蝙蝠、萨氏蝙蝠
、北棕蝠、棕蝠、绒山蝠、夜山蝠等十几种;捕食各种害虫,还可药用。啮齿类主要有
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中国北方鼢鼠等,以各种谷物、杂
草为食,在居民住宅中污染食物、破坏衣服用具、传染疾病。兔形目仅草兔1种,是农
林业的害兽。食肉目主要有赤狐、獾、黄鼬和貉等,果子狸、豹猫、豺在山区亦有分
布,狼仅在南部山区偶见踪迹。食肉目以鼠、蛙、昆虫为食,对农作物也有一定危害。
(二)陆栖无脊椎动物
1.环节动物有意义的环节动物主要有蚯蚓、蚂蟥等。
2.软体动物蜗牛是软体动物的一个科,是植物的敌害,某些种类可供食用。
3.节肢动物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门,主要包括多足纲(如蜈蚣)、甲壳纲(如虾、
蟹等)、蛛形纲(如蜘蛛、蝎等)和昆虫纲。多足纲的蜈蚣可入药。这些动物数量大,分
布广,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有一定意义。蜘蛛繁殖快、数量大、食性广,能消灭为数
众多的昆虫。每亩农田蜘蛛可达几十万只,利用蜘蛛进行虫害防治,前途极为广阔。
济南市昆虫种类很多,森林害虫100多种,农作物害虫60多种,天敌昆虫40余种。农
作物害虫主要有蝼蛄、金龟甲、金针虫、粘虫、麦蚜虫、玉米螟、东亚飞蝗、斜纹夜
蛾、棉蚜、稻纵卷叶螟、谷子钻心虫等害虫。森林害虫主要有:赤松毛虫、松梢螟、
松针卷叶蛾、松扁叶蜂、侧柏红蜘蛛、侧柏松毛虫、双条杉天牛、侧柏毒蛾、油松毛
虫、杨扇舟蛾、白杨透翅蛾、柳毒蛾、杨二尾舟蛾、杨天蛾、杨卷叶螟、杨白潜叶蛾
、光肩星天牛、刺角天牛、叶蝉、柳乌蠹蛾、桑天牛、木尺蠖、大蓑蛾、豆天蛾、
刺槐蚜、刺槐小皱蝽、榆兰金花虫、榆掌舟蛾、榆毒蛾、榆毒掌舟蛾、芳香木蠹蛾、
肖黄掌舟蛾、臭椿皮蛾、黄二星舟蛾、泡桐龟甲、草履介壳虫、核桃舟蛾、云斑天牛
、舞毒蛾、柿棉介壳虫、枣粘虫、枣皮银尺蠖、枣尺蠖、柿毒蛾、栗大蚜、栗瘤峰、
桃蛀螟。
主要天敌昆虫有:广腹螳螂、薄翅螳螂、华北大螳螂、敌、中华广肩步甲、东
方麻蝇、柞蚕饰腹寄蝇、蚕饰腹寄蝇、伞裙追寄蝇、日本追寄蝇、粘虫缺须寄蝇、广
大腿小蜂,次生大腿小蜂、毒蛾平腹小蜂、黑青小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
、松毛虫脊茧蜂、舞毒蛾黑瘤姬蜂、野茧黑瘤姬蜂、稻苞虫黑瘤姬蜂、夜蛾拟瘦姬蜂
、松毛虫黑瘤姬蜂、黑背长脚乌蜂、黄边胡蜂、舟蛾赤眼蜂、螟甲腹茧蜂、卷叶蛾黄
长距茧蜂、螟蛉瘤姬峰、天牛肿腿蜂、赤腹茧蜂、褐纹马尾姬蜂、异色瓢虫、中华草
蛉、点线脉褐蛉、虎斑食蚜虻、白头小食蚜虻、大食蚜虻、上海青蜂、刺蛾广肩小蜂
、刺蛾紫姬蜂、丽草蛉、牯岭草蛉、大草蛉、全北褐蛉。
(三)淡水动物资源
1.浮游动物是鱼类的重要饵料,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
。原生动物在大明湖内共计32种,15属,11科。主要是聚屋滴虫、各种变形虫、普通表
壳虫、放射太阳虫、各种吸管虫、螅状独缩虫、树状聚缩虫、各种钟虫、各种累枝虫
和喇叭虫等。它们可反映环境污染程度,是水污化的指标。轮虫类以臂尾轮虫、晶囊
轮虫、转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台杯鬼轮虫、腔轮虫、叶轮虫和龟甲轮虫为主。枝角
类则有象鼻蚤、蚤状蚤、模糊裸腹蚤、驼背盘肠蚤、柔状直蚤、晶萤仙达蚤、各种秀
肢蚤、长刺蚤等。桡足类则以其幼体和刽水蚤、镖水蚤、猛水蚤占优势。段店坑塘浮
游动物量为2867个/升,按镛鱼生产力计算,仅此一项就能提供鱼4.1公斤/亩。
2.底栖动物以螺类、水生寡毛类为主。
环节动物主要为尾鳃蚓、水颤蚓、水丝蚓、水蚯蚓等。
甲壳动物有沼虾、中华长臂虾、秀丽白虾、细足米虾、中华绒螯蟹等蟹类,水生
昆虫则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水蜘蛛为主。
软体动物以螺类占绝对优势。
3.鱼类1981年有淡水鱼类8目,15科,43种。
鲱形目有科1科,刀鲚1种。
鲤形目有鲤科1科7亚科25种。雅罗鱼亚科有草鱼、青鱼、赤眼鳟、马口鱼;鳊亚
科有三角鳊、团头鲂、长春鳊、翘嘴红、红鳍白、条;  亚科有  鱼;亚科
有麦穗鱼、棒花鱼、花鱼;鲤亚科有黄河鲤、丰鲤、镜鲤、红鲤、鲫鱼、日本鲫;鲢
亚科有白鲢、花鲢(鳙鱼);鲴亚科有细鳞斜颈鲴黄尾鲴、圆吻鲴。
鲶形目有3科5种。鳅科有泥鳅、花鳅;鲶科有鲶;科有黄颡鱼、河龙盾。
鳗鲡目有鳗鲡科1科,鳗鲡1种。
鲈形目有6科,8种。鳍科有鳜;鲡鱼科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攀鲈科有
圆尾斗鱼、叉尾斗鱼;鳢科有乌鱼(乌鳢);虎鱼科有虎鱼;塘鳢鱼科有黄鱼。
合鳃目有合鳃科1科,黄鳝1种。
刺鳅目有刺鳅科1科,剌鳅1种。
形目有科1科,鱼1种。
主要养殖鱼类有白鲢、鳙鱼、鲤、鲫、团头鲂、细鳞斜颌鲴、鳊鱼等20余种。其
中罗非鱼是国际粮农组织向世界推荐的四种优良养殖种类之一。
(四)饲养动物资源
区系成分主要分为当地的种类和引进的外来品种两部分。主要饲养动物有家畜牛
、马、驴、骡、猪、羊、兔;家禽鸡、鸭、鹅等,以鸡为主;另外还有鹿、蜂、貂等。
第八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旱灾
旱灾是济南市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情春旱为主,秋旱次之,夏旱再次,偶有春夏
连旱即为大旱。据1951~1980年30年的资料统计,济南市未成灾的轻旱几乎年年都有
,成灾的小旱1~2年一遇,中旱5~8年一遇,大旱15~20年一遇。因旱灾面积广,相连成
片,灾情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春旱几乎年年都有。春季正值春播,冬小麦返青、旺盛生长时期,根据冬小麦这段
时间对水份的需求,从历史上看,由于降水不足,全市几乎没有一年能够满足作物对水
份的需求量。根据历城县实验资料分析,3~5月小麦需耗水量350~400毫米(以亩产3
00~400公斤计算),除去一般年份底墒供应180毫米水分外,还需补充180~220毫米的
水量。
夏季旱涝比较均匀,历年季降水量小于累年平均季降水量的干旱季频率为29~37
%,平均3年一遇。
夏季,特别是初夏和伏期,正值夏播作物播种期,春玉米拔节抽穗和各种作物需水
较多,此时遇少雨高温天气,造成干旱,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
秋季正是大秋作物生育后期和冬小麦适时播种期,雨量过小形成秋旱,对玉米灌浆
成熟、秋作物的产量形成影响很大,同时影响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平阴、长清县秋旱
频率为18~24%,平均4~5年一遇;济南东郊及市区秋旱频率为37~42%,平均2.5年一遇

旱涝出现频率(%)
┌──┬───────────┬───────────┬───────────┬───────────┐
│ │长清县 │济南北郊 │济南东郊 │章丘县 │
│ ├──┬──┬──┬──┼──┬──┬──┬──┼──┬──┬──┬──┼──┬──┬──┬──┤
│ │年 │春 │夏 │秋 │年 │春 │夏 │秋 │年 │春 │夏 │秋 │年 │春 │夏 │秋 │
├──┼──┼──┼──┼──┼──┼──┼──┼──┼──┼──┼──┼──┼──┼──┼──┼──┤
│大涝│5.9 │23.5│5.9 │5.9 │6.7 │13.3│13.3│13.3│6.9 │10.3│10.3│10.3│4.2 │12.5│8.3 │12.5│
├──┼──┼──┼──┼──┼──┼──┼──┼──┼──┼──┼──┼──┼──┼──┼──┼──┤
│轻涝│11.8│ │29.4│23.5│20.0│6.7 │16.7│16.7│17.2│13.8│17.2│20.7│8.3 │16.7│20.8│12.5│
├──┼──┼──┼──┼──┼──┼──┼──┼──┼──┼──┼──┼──┼──┼──┼──┼──┤
│正常│58.8│23.5│35.3│47.1│43.3│36.7│33.3│33.3│51.7│44.8│41.4│31.0│62.5│25.0│41.7│33.3│
├──┼──┼──┼──┼──┼──┼──┼──┼──┼──┼──┼──┼──┼──┼──┼──┼──┤
│轻旱│17.6│47.1│23.5│17.6│26.7│36.7│33.3│20.0│20.7│24.1│24.1│24.1│20.8│37.5│20.8│20.8│
├──┼──┼──┼──┼──┼──┼──┼──┼──┼──┼──┼──┼──┼──┼──┼──┼──┤
│大旱│5.9 │5.9 │5.9 │5.9 │3.3 │6.7 │3.3 │6.7 │3.4 │6.9 │6.9 │13.8│4.2 │8.3 │8.3 │20.8│
└──┴──┴──┴──┴──┴──┴──┴──┴──┴──┴──┴──┴──┴──┴──┴──┴──┘

主要旱灾纪实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历城、章丘、长清、平阴大旱。
1851年(清咸丰元年)长清大旱,秋无禾。
1856年(清咸丰六年)历城、长清、章丘大旱。(全省大旱)
1857年(清咸丰七年)历城、章丘中旱,长清大旱,无麦禾。平阴大饥。
1859年(清咸丰九年)历城、长清大旱。
1876年(清光绪二年)全省大旱。历城、章丘、长清、平阴特大旱,灾荒严重。
1884年(清光绪十年)历城大旱,岁饥。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长清大旱,秋飞蝗蔽日。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历城、章丘、长清旱。
1920年长清春旱,至阴历五月二十八日始雨。平阴自上年八月至本年五月无雨。
秋长清河西涝,冬大饥。
1927年全省旱灾严重。平阴多灾,夏季苦旱,秋又早霜,青壮年流亡东北甚多。
1934年长清夏季大旱,禾将枯死,至阴历六月十四日始雨。
1943年平阴大旱,兼有蝗虫,逃荒要饭者众多,疾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1959~1961年,章丘县连续3年干旱。1959年6万公顷作物受灾,1960年春旱,井、
水库、泉大多干涸,山区人畜吃水困难,受灾面积6.6万公顷。1961年多种灾害并至,因
干旱绝产作物近0.87万公顷。
1960年平阴县旱情严重,1~6月全县平均降雨仅82.5毫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1
961年1~5月全县平均降雨62.5毫米,全县2.1万公顷麦田平均亩产仅20公斤。
1961年长清大旱,受灾面积2.3万公顷。
1966年全市性大旱,章丘县受灾面积3.5万公顷,粮食减产。平阴县全年降雨424.
8毫米,9月滴雨未落。长清县春、秋大旱。
1968年全市特大旱,年平均降水量在300~380毫米之间,其中长清县304毫米,历城
县389毫米,济南市区363毫米,均为历年最小值。春夏秋连旱,为少见的旱灾,造成粮食
严重减产。平阴县降雨387.9毫米,严重干旱,全县粮食亩产90公斤。
1972年章丘县春旱严重,3~5月份仅降雨39毫米,受灾土地2.6万公顷,64个生产大
队人畜吃水困难。
1972~1974年,平阴县连续3年干旱。1972年6月份仅降雨4.8毫米,麦前黄河断流
。山区人畜吃水困难。1973年春旱,70天滴雨未落。自1973年11月至1974年7月中旬,
仅降雨60.5毫米。
1981年章丘县全年降雨339毫米,春旱严重,3~5月仅降雨24毫米,水源短缺,2.47
万公顷农田受灾。
1981年平阴县全年降雨317.1毫米,为建国以来降雨最少的年份。自上年11月2日
至当年5月1日,181天无雨。全县粮食减产。长清县春、秋大旱,夏季偏旱。
1983年章丘县春旱,全县受灾面积6万公顷,2000公顷春播作物枯死,6666.7公顷需
要翻种。平阴县夏秋连旱,受灾面积2.5万公顷,其中0.76万公顷减产六至八成。长清
县全年夏、冬季大旱。
第二节水灾
水灾多因暴雨和黄河来水来冰,河道漫溢决口造成。据历史资料统计,济南黄河堤
堰自1879~1937年行水58年中,漫溢决口36年次。决口漫溢的时间,夏末秋初雨季最多
,凌汛和桃汛期也常有漫溢决口。涝灾则因内河排水不畅而形成。小清河是历城、章
丘县的主要排水河道,干支流泄洪能力严重不相适应,致使沿河耕地遇大雨即涝。长清
、平阴县的内河注入黄河,然而雨季受黄水顶托,积水往往排不出去,形成内涝,同时黄
河水又要在长清、平阴沿黄一带滞洪,时常造成大面积的耕地被淹。
济南市每年平均暴雨(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日数为1.7~2.4天。其中,平
阴县2.4天,济南东郊2.3天,济南北郊2.2天,章丘县1.9天,长清县1.7天。暴雨多出现
在6~9月份,7、8两月是暴雨集中期,平均为1.1~1.9天,占全年平均暴雨日数的65~
78%。由于暴雨强度大,往往造成洪涝灾害,直接威胁农业的丰产丰收,严重时给人民生
命财产带来危害。
暴雨山洪成灾纪实
1914年济南暴雨,河(小清河)溢。
1926年夏,长清淫雨三昼夜不止,房屋倒塌。
1930年夏秋之交,长清大雨如注,平地水深数尺,秋禾淹没。
1931年六七月,平阴大雨,坏民庐舍,禾稼淹没大半。
1935年七月初一晨,山洪骤至,章丘县文祖镇南大寨等7个村庄猝不及防,受害最重
,南大寨被冲毁房屋1000余间,淹死22人,黑峪口村20余户住房全部被洪水卷走。平阴
县秋季大雨不断,洼地受涝。
1937年汛期黄河涨水,与支流玉符河高水相交,于段店镇宋家桥附近溃决500米,黄
水倒灌,玉符河漫溢,济南北商埠及张庄飞机场一带均被水淹。历城、章丘各县村庄亦
遭波及。平阴县黄河大水漫滩,沿黄受灾。
1942年7月15日,济南市降暴雨,日降雨量146.9毫米,造成市区水灾。
1946年8月17日,章丘县西巴漏河山洪暴发,北凤段最大洪峰流量1030立方米/秒,
导致绣江河下游3处决口,淹没土地2700万公顷。
1949年7月3日,章丘县相公庄一带夜降大雨,平地水深半尺,冲塌房屋360间,砸死
3人,冲毁农田266.7公顷。7月11日夜又降暴雨,漯河决口10余处,23个村庄被淹。
1951年7月25日,平阴县降暴雨190毫米,洼地积水。汇河、黄河大水,全县水灾面
积1万余公顷,倒塌房屋1716间。
1952年6月7日,济南市区大雨两小时,南山洪水冲下,冲毁巽安水门,大水灌入东关
一带民房。自来水厂、发电厂受洪水侵袭,马鞍山以东的山洪冲塌齐鲁大学(今医学院
)以西民房10间,经西围壕直灌北坦,将林祥桥及以北木桥及数十间民房冲毁。四里山
以西的山洪,由王家庄漫过经十路,涌入西围壕,又由北坦及生产路溢出,冲毁北园农作
物。被水淹后的城区马路,淤泥达20厘米。
1953年7月中旬,平阴县大雨,汇河两岸南北长20里、东西宽3里一片汪洋,陈屯村
内水深1米多,洼地水深两米,淹地2700万公顷。
1955年7月11日黎明,章丘县突降暴雨,南山洪水骤下。横河、赵庄一带99座缓水
拦沙坝,除26座较为完整,其余皆被冲毁。29户居民被淹,冲倒房屋24间,沙石压地15.
5公顷,坍堰2800余条。
1962年7月13日,济南市区骤降特大暴雨,降雨量为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
的一次。据雨量站记录,无影山298.4毫米,黄台板桥231毫米,青岛路(水利厅)219毫米
,全市平均为250毫米。洪水成灾的地区有:槐荫区的营市街,市中区的至德街,天桥区
的北坦、工人新村及北园。历下区的山水沟及东关仁智街一带受灾最重。以上区域在
极短的时间内,被洪水淹没1~2.5米,一般街道的过水也达0.3米,径流水汇集的街道,
如经一路东端,水深达1米。因水情变化急剧,许多防洪建筑物失去控制,灾情逐渐扩大
。76家工厂被迫停产,26座桥梁、36座涵洞被冲毁,干线铁路火车停驶,城市一度停水
停电。历城县共淹没土地1.47万公顷,北园受灾最重,淹没土地1100余公顷,占全部耕
地的66%。
1962年自7月中旬始,章丘县淫雨46天,为10年来未遇。8月12日,胡山、文祖、垛
庄一带降雨200~300毫米,绣江河水暴涨,决口20处。同时小清河水位猛涨,多处决口
,造成道路阻隔,电话中断。全县受灾面积近4万公顷,成灾农田2.67万公顷,粮食减产
2391万公斤。
1963年7月15日历城县董家区遭暴雨袭击,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有11个公社积
水严重,最深处1米以上,一般为0.5米,积水面积0.39万公顷,倒塌房屋275间。
1963年7月22日早4时至11时,济南市普降暴雨,雨量分别为:柳埠190毫米,卧虎山
172毫米,狼猫山110.5毫米,黄台板桥132.1毫米,西郊120毫米,市区130毫米。因雨量
集中,山洪暴发,市区排洪沟水位陡涨漫溢,迎仙桥北坛一带水深达1米以上。纬十二路
南北大槐树、东关双龙街、报施街至北园一带积水1米以上。全市有6处河道决口,冲
毁水库1座、桥梁8座。5600余户进水,倒塌房屋1350间,死亡9人,砸伤10人。市区4家
工厂停产、13家半停产。津浦、胶济铁路路基冲毁两处,白马山站五股道毁四股,造成
停车6小时,市内公共汽车全部停驶近3小时。历城县淹没土地1.2万公顷。
1964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阴雨连绵,平阴县水淹面积近1.3万公顷,成灾1万余公顷
,倒塌房屋9148间,冲毁水库1座、塘坝37座、桥涵6座,冲毁地堰9800条。
1964年全市性大涝,平均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长清、历城、章丘县均为历史
最高值。当年7月末至9月中旬近50天内,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降雨量为1090毫米。9月
12日一次暴雨,大部河道漫溢,郊区水深达1米以上。
1973年7月4日暴雨,平阴康王河多处决口,沿黄洼地积涝,全县水灾面积0.31万公
顷。
1978年7月暴雨,平阴康王河决口,汇河大水,孝直、孔村、店子3个公社受灾面积
0.33万公顷。
1979年7月19日,章丘县文祖、胡山一带山区遭暴雨袭击,1小时降雨150毫米,山洪
倾泄,冲毁桥涵8座、地堰3800余条,冲走树木21万株,受灾梯田453公顷。
1980年7月27日,平阴县大到暴雨,洪范池两小时降雨185毫米,倒塌房屋600余间,
积涝面积2000公顷。
1983年4月25日,平阴县东阿、旧县两公社降雨186毫米,城关、栾湾、孔集等处降
雨130~140毫米,麦田积水3133公顷。同时大风,小麦倒伏4667公顷。
1985年7月24日长清暴雨,历时3小时,平均雨量160毫米,降雨中心在界首、北马套
、店台三村,雨量为200毫米。河水漫溢,山洪暴发,冲毁公路0.5公里,渡槽2座,护河堰
150米,地堰1451条,粮田20公顷,民房15间,厂房16间,经济损失5.7万元。
1985年7月29日历城县柳埠区突降暴雨,暴雨中心在窝铺,最大雨量为249.4毫米。
由于三川汇流,最大瞬时入卧虎山水库流量达639立方米/秒,库内水位猛涨。8月8日在
吴家堡镇北店子两处决口,长清县平安店镇50个村庄被淹,毁坏房屋835间,淹地0.34万
公顷,淹没机井228眼。
第三节风冻雹灾
干热风干热风是冬小麦生育后期的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
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在小麦灌浆期的5、6月份,全市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是程
度不同。干热风集中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一般有两个高峰区,分别在5月26~31
日和6月4~10日,平均每年出现日数为6.5~8.6天,其中重干热风平均为1.7~2.9天,
轻干热风平均为4.8~5.7天。总的分布是自西向东日数逐渐减少,平阴、长清两县最
多,济南市区、历城县次之,章丘县最少。

高温低湿型干热风指标
┌────┬───────┬────────┬────────┐
│ │日最高气温(℃)│14时相对湿度(%) │14时风速(米/秒) │
├────┼───────┼────────┼────────┤
│重干热风│≥35 │≤25 │≥3 │
├────┼───────┼────────┼────────┤
│轻干热风│≥32 │≤30 │≥2 │
└────┴───────┴────────┴────────┘

各旬干热风平均日数
┌────┬───────────┬───────────┬───────────┬───────────┐
│类型 │平阴县 │长清县 │历城县 │章丘县 │
│ ├─────┬─────┼─────┬─────┼─────┬─────┼─────┬─────┤
│ │5月 │6月 │5月 │6月 │5月 │6月 │5月 │6月 │
│ ├──┬──┼──┬──┼──┬──┼──┬──┼──┬──┼──┬──┼──┬──┼──┬──┤
│ │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
├────┼──┼──┼──┼──┼──┼──┼──┼──┼──┼──┼──┼──┼──┼──┼──┼──┤
│重干热风│1 │12 │20 │- │- │12 │19 │18 │1 │9 │9 │16 │- │4 │14 │16 │
├────┼──┼──┼──┼──┼──┼──┼──┼──┼──┼──┼──┼──┼──┼──┼──┼──┤
│轻干热风│9 │34 │38 │- │5 │18 │36 │37 │6 │32 │33 │42 │4 │31 │28 │37 │
├────┼──┼──┼──┼──┼──┼──┼──┼──┼──┼──┼──┼──┼──┼──┼──┼──┤
│合计 │10 │46 │58 │- │5 │30 │55 │55 │7 │41 │42 │58 │4 │35 │42 │53 │
└────┴──┴──┴──┴──┴──┴──┴──┴──┴──┴──┴──┴──┴──┴──┴──┴──┘

大风大风系指瞬时风速≥17米/秒(即风力≥8级)的风。大风在春季导致土壤风蚀,墒
情锐减,加大作物蒸腾,影响春播并造成禾苗枯萎;在夏、秋两季,容易造成作物倒伏、
植株折断、果粒脱落而减产。
主要风灾纪实
1961年6月7日大风,连刮五六小时,章丘县1.67万公顷小麦受灾,减产187万余公斤

1962年8月,长清县一次大风,2000多公顷作物减产三成以上,刮倒树木3000多棵。
1966年5月,章丘县一次干热风,2万公顷小麦受灾,减产20~30%。
1968年5月下旬,章丘县重干热风,连刮13天,2.67万公顷小麦减产20%以上。
1971年5月13日,济南东郊大风10级以上,小麦倒伏80~90%,小树连根拔起,电线杆
刮断。
1982年3月22~23日,章丘县大风8级,刮倒房屋4877间、树木790棵,砸伤2人。
198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出现重干热风3~6天,迫使小麦提
前收获,千粒重平均下降4~5克。
1982年8月16日,历城县遭龙卷风袭击,仅遥墙公社谷家村就刮坏房屋157间,刮倒
树木100余棵、电线杆6根,伤2人,砸死马1匹。
冰雹济南市冰雹日数每年平均0.5~0.8天。冰雹常出现在4~10月间,以春、夏之
交的4~6月间为最多,占年总日数的63~80%。降雹时间多集中在13~18时之间。冰雹
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灾害性天气。在多冰雹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一次冰雹过程
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乡镇,范围比较小,俗称“雹打一条线”,全市性降雹机会基本
无。据调查,冰雹路径大都是西北-东南向,全市主要路径大体有5条:(1)自西北方向东
阿县进入平阴县栾湾乡东北部,经北贵平、兴隆镇移入肥城县石横。(2)自西北方向齐
河县进入长清县归德乡,经李官庄和马山乡的关王庙、季家庄移入肥城县。(3)自西北
方向齐河县进入济南郊区吴家堡镇新河,经段店镇老屯、七贤镇八里洼、历城南部山
区,经梯子山口移入泰安县。(4)自济阳县进入章丘水寨乡,沿西巴漏河南下,经平陵城
向西,绕过历城县董家镇的谢家屯,再向东南经孙村镇庄科一带,再进入章丘埠村镇南
部、文祖镇移入莱芜市。(5)自邹平县进入章丘县辛寨乡,沿长白山南下经普集镇移入
淄博市。
多年平均冰雹日数
┌────┬──┬──┬──┬──┬──┬──┬──┬──┬──┬────┐
│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全年│备注 │
├────┼──┼──┼──┼──┼──┼──┼──┼──┼──┼────┤
│平阴县 │ │ │ │ │ │ │ │ │0.5 │二年一遇│
├────┼──┼──┼──┼──┼──┼──┼──┼──┼──┼────┤
│长清县 │ │0.1 │0.1 │0.2 │0.2 │ │0.1 │ │0.7 │三年二遇│
├────┼──┼──┼──┼──┼──┼──┼──┼──┼──┼────┤
│济南北郊│ │0.1 │0.1 │0.2 │0.1 │ │ │ │0.5 │二年一遇│
├────┼──┼──┼──┼──┼──┼──┼──┼──┼──┼────┤
│济南东郊│ │0.2 │0.1 │0.1 │ │ │ │0.1 │0.5 │二年一遇│
├────┼──┼──┼──┼──┼──┼──┼──┼──┼──┼────┤
│章丘县 │0.1 │0.2 │0.1 │0.2 │0.1 │ │ │0.1 │0.8 │三年二遇│
└────┴──┴──┴──┴──┴──┴──┴──┴──┴──┴────┘

主要雹灾纪实
1964年6月历城县一次冰雹,使0.4万公顷小麦损失数万公斤,蔬菜损失7万公斤,春
苗全部被砸坏。
1964年6月12日,长清县双泉、归德、张夏、孝里等处降冰雹,受灾作物面积0.24
万公顷,减产三成以上的成灾面积133余公顷。
1972年5月,章丘县水寨公社苑李管区一次降雹,使640公顷小麦几乎全部绝产。
1973年4月24~25日,历城县和济南郊区降大冰雹,为全省受灾较重地区。7月22日
,长清、章丘县降雹,受灾较重。
1982年6月7~12日,济南市区(6月12日)和历城、章丘县降冰雹,粒大的如鸡蛋,小
的似杏核、玉米粒,并伴有7~8级大风,地瓜、花生秧被砸成光杆,玉米、高粱被砸成
乱麻,并有倒树、塌屋现象。
1985年7月3日,济南市区遭大风、冰雹袭击,风力约10级,冰雹最大直径约6~7厘
米,破坏性严重。
霜冻通常以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或最低气温低于2℃为霜冻指标。霜冻是济南市
春、秋期间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由于全市地形、土壤条件较复杂,因此,霜冻的地域性
差异较大。低洼地及部分山谷,初霜冻出现的较早,终霜冻结束的较晚,危害较重。山
脉之向阳坡受热多,危害较轻;山后坡则因受热少,危害重;沙土、河滩土、黄土等比较
疏松干燥的土壤,在同样条件下,较易出现霜冻。
从当年10月至次年4月,全市平均霜冻日数:济南东郊及章丘县最多,为173天;平阴
县162天;长清县150天;济南北郊最少,为147天。
第四节地震
济南地区褶皱不显,断裂发育,区内有多条断裂带通过。另外济南东临我国东部巨
型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西临山东省西部最大的断裂带--聊考断裂带。这两条断
裂带的强震、大震,会对济南产生很大危害。济南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并经常
受周围地区强震波及。
主要地震纪实
1852年12月16日(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六日),济南地震。次年三月复震。
1858年6月11日至7月10日(清咸丰八年五月),平阴地震。
1887年6月21日(清光绪十三年),长清地震。
1888年6月13日(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历城地震。
1904年3月3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十七日),长清地震。
1909年1月14日(清宣统元年十月初二日),历城地震。
1909年12月14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二日)夜半,长清地震,有声似雷。
1937年8月1日,菏泽地震(7级)波及济南,无数房屋倒塌,伤3人。平阴县政府房屋
倒塌。
1948年5月29日,菏泽发生5.5级地震,于14时和23时10分两度波及济南。第一次极
微,第二次持续20秒钟,玻璃窗、地板均被震颇剧。
1966年3月22日,邢台地震波及济南。市区的房屋倒塌109间,损坏312间,裂缝425
间,烟囱损坏59个;郊区倒塌损坏房屋173间,损坏烟囱53个。
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地震波及济南,震感强烈。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波及济南,损坏房屋144间,烟囱5个。
1978年9月25日,济南泺口发生3.1级地震。
1981年7月19日,济南西郊发生2.9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