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槐荫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3&rec=10&run=13

一、建置
位置槐荫区位于济南市城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7′~36°45′,东
经116°47′~116°59′。东、南与市中区接壤,西、北分别与郊区、天桥区相连。
东西最大横距4.2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公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
区划1929年设立济南市后,为济南市第七区。1951年1月,改为第六区。1952年12
月,建立7个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7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改为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
,始称槐荫区,辖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
7个街道办事处。1959年12月,原属市中区的8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槐荫区,全区辖15个街
道办事处。1960年5月成立槐荫人民公社,下辖11个分社;同年6月,7个分社划归市中区
;同时,历城县西郊人民公社及南郊人民公社部分地区划入,增设1个分社。1962年6月
,调整为9个分社。1963年各分社改称街道办事处。1966年8月,改称东风区。1973年7
月,复称槐荫区。1978年9月,历城县的两个生产大队划入。1979年9月增设南辛庄街道
办事处。至1985年底,全区辖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
、北大槐树、五里沟、青年公园、南辛庄10个街道办事处,106个居委会。
人口·民族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辖区有202598人。其中:汉族196424人
,占总人口的97%;回、蒙、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满、白、土家、仫佬、锡
伯族6174人,占总人口的3%。1985年人口有208360人,人口密度为16028/平方公里。
二、经济
工业40年代,辖区仅有少数私营企业。据1948年统计,全区有18个行业、113家企
业,主要为大章铁工厂、益华火柴厂、中东造胰厂等。1955年,辖区私营工业、手工业
有23个行业、235户,主要为火柴、卷烟、织布、榨油、粉房等,多以加工、维修为主
。后经社会主义改造,陆续转为公私合营、集体经营或国营。1958年,在居办生产厂组
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街办工业。从1961年开始,陆续将成型生产厂、组交区管辖。19
62年底,有区管企业15个,街办企业29个。1964~1965年,各街道办事处陆续办起一批
生产厂、组。1965年底,区街工业总产值788.2万元,实现利润59.07万元。1976年底,
区属工业企业达41个,职工12126人,生产226种产品,全年产值8841万元,实现利润692
.5万元。1985年,全区有区街小型集体厂、组108个。其中,街办企业55个(含骨干企业
10个),职工6041人;居办企业53个。主要行业为机械、化工、电器、食品、印刷、建
材、服装等。生产低压锅炉、建筑涂料、剪切机、低温起动装置等30余种产品。年总
产值6822万元,实现利润1171.11万元。
驻区市属及市属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有铁道部济南机车工厂、济南第二机床厂、济
南试验机厂、济南铅笔厂等。
商业20世纪初,随着津浦铁路货场的开辟,辖区商业日渐繁荣。1910年前后,辖区
东部(经三路小纬六路)建成“萃卖场”。1911~1915年,牛栈、花行业兴起,主要集中
于经二路纬六路至纬十二路一带。1917年后,逐渐形成以第一楼为中心的书寓业及各
类杂货店铺。1928年后,纬十一路、纬十二路一带商贩兴起,同年开辟“西市场”,成
为商埠西部商业中心。至40年代后期,各种行业的店铺摊贩分布全区,著名的有十大货
栈、八大花行、十大酱园,多集聚于经一路、经二路与纬七路、纬十二路一带。
1954年7月,辖区商业网点发展到1149个,其中国营3个,私营1146个。主要经营食
品、薪炭、杂货、国药、烟酒、山果等。1957年,成立行业区店(中心店),全区共有网
点1651个,从业人员5147人。1965年1月,成立区百货、烟酒、饮食、服务、蔬菜、土
产、煤炭合作管理处,全区共有网点381个,从业人员4400余人。1980年成立区百货、
烟酒、饮食、服务、土产、副食、煤建公司。1985年,纬十二路、营市东街商业街相
继开业。年底,辖区有区属商业网点1331个,从业人员6327人,年营业额9815.96万元。
交通运输1953年,辖区有槐村街、经七路两个民工队,民工300余人,大地排车40余
辆,小地排车100余辆,主要运输建筑材料。1958年,在搬运组、三轮车运输组的基础上
成立槐荫区搬运联合组,有职工1846人,人力车(地排车、三轮车)1532辆,年货运量
39.95万吨,货物周转量175.5万吨公里。1965~1966年先后实施机动板车、拖拉机
运输。1981年全部实现汽车运输。1985年,槐荫区运输公司有营运汽车194辆(合1336
个吨位),生产辅助车41辆,机动三轮车23辆,年货运量83.8万吨,货物周转量3724.3万
吨公里,实现利润112.2万元。
驻辖区市属运输单位有:济南市第一运输公司、济南市第三运输公司。
人民生活据1985年区属商业、城建、交通、工业、卫生5个系统统计,职工年人均
工资为991.81元,比1980年增长56.55%。1984年抽样调查居民600户,平均每百户居民
家庭拥有自行车179辆,摩托车2辆,黑白电视机82台,彩色电视机2台,收音机88台,收
录机29台,照相机4架,机械手表209只,电冰箱1台,电风扇70台。
三、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解放前夕,辖区铺装道路仅29.87公里,其中碎石路和土路占82.8%;下水
道总长22.44公里,其中石板沟和明沟占94%。解放后,市政建设发展较快。1960~198
5年,先后完成纬十二路、经十路、堤口南路、道德北街、南辛庄街、辛西路及经十路
、纬十二路立交道等重大建设项目。自1982年开始治理小街小巷,至1985年,改造街巷
总长46922米,面积132760平方米。1985年,辖区道路基本实现沥青化,铺装道路总长1
68.97公里;安装下水道总长113.46公里,其中暗管式排水道占92.8%;有桥涵75座,其中
公、铁立交道2座,钢筋混凝土板桥5座,混凝土拱桥1座。
住宅建设解放前,辖区建筑多为平房,北部、西部棚户连片,群众居住条件很差。
1949~1957年,济南机车工厂、济南铁路局、济南面粉厂、山东省立医院等企事业单
位兴建了部分职工宿舍,全区公房净增49913平方米。1979~1985年,住宅建设有很大
发展,竣工面积达1260051平方米,辖区住宅总使用面积达到91221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
积为4.38平方米。先后建成机床二厂、南辛庄中街、营市东街、槐荫街四个较大住宅
区,总使用面积418761.09平方米。
园林绿化解放前夕,辖区有公园1处(胜利公园,即今青年公园),部分主干道种植
少量白杨、刺槐。解放后,绿化面积不断扩大。1985年,辖区有区属公园(青年公园)1
处;绿化干道24条、街巷38条,植树14552株;街头绿地74块,面积11902.4平方米;草坪
2291.92平方米。辖区人均绿地0.6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21%。
环境卫生1982年10月,辖区环卫工作由市转归区管理,逐步增加人员和设施。198
5年,辖区设垃圾箱124个,垃圾台44处,公厕137处(其中水冲式8处)。有垃圾清运车17
部,洒水车4部,环卫人员257名。
四、文化事业
教育1985年,辖区共有区属幼儿园31所,教师291人,入园幼儿3058人;小学19处,教
职工985人,在校学生12920人;中学11处(不含厂办中学),教职工1075人,在校学生
8485人。1985年小学升学率为100%。驻辖区省、市属学校有: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济
南卫生学校、山东省立医院护士学校、济南市供销学校、山东省劳动局技工学校。
科技1959年5月设区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78年后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并
制定了《1978~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至1985年,共建立厂办科研机构9个,19
83~1985年取得科研成果13项;共有区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78人,其中获专业技术职
称的387人。
文化自30年代开始,西市场即成为辖区文化中心。1978~1985年,区属单位共创作
各类文艺作品983件(不含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举办艺术展览18次,举办文艺会演
13次、调演26次。1985年有区属文化机构34个,其中,文化馆、少年之家各1个,文化站
10个,图书室22个。驻辖区市属文艺单位有济南市歌舞团、吕剧团、杂技团等。
卫生槐荫区人民医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联合诊所,1956年改称联合医院,198
0年改为现名。1985年有医务人员336人,病床177张。该医院所属的痔瘘医院,有医务
人员23名,病床60张,各种痔瘘病人治愈率达99%以上,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1985年
,辖区有区属医疗机构9处,其中区医院1所,街道办事处卫生院5所,基层单位卫生室3个
。驻辖区省、市、厂企医疗单位有: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济南市第
五人民医院、济南机车工厂职工医院、济南第二机床厂职工医院等共125个。
体育解放后,区属小学体育活动开展广泛,以小篮球、田径、体操、航模等项著称
。1985年,辖区有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区体育传统项目
学校8所。区体委附设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所。有青年公园体育场、槐荫区游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