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7&run=13

孙光祀(1614~1698)字溯玉,号祚庭。清代兖州平阴人,作官后迁至济南历城。顺治十
二年(1655年)中进士,改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曾上疏奏陈慎选举、核镇将、
核赎锾、剔衙蠹、禁滥征、酌科议六事,皆切中时弊,部议允行。后历任刑、兵、户
、吏四科都给事中,6年中上奏20余疏,均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深受顺治皇帝赏识。期
间,曾典试湖广。康熙元年(1662年),补授四译馆少卿,例兼翰林职。他修葺馆署,考
校译字生,成绩斐然。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科举殿试读卷官,晋升太常寺少卿。后
历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官至兵部右侍郎。吴三桂叛乱时,孙光祀
秘密上疏,建议将正在京师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处死,以杜绝内患。平叛过程中,积极
出谋划策,为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康熙十八年(1679年)充任殿试读卷官。是
年以年老乞归,岁遇大饥,捐粮500石,救济灾民千余人。著有《胆余轩集》、《胆
余杂著》传世。
朱宏祚(1630~1700)字徽荫。清代济南历城人,朱昌祚之弟。清顺治五年(1648年)乡
试中举,授盱眙(今江苏盱眙)知县。上任后,针对当地好勇斗狠,争讼繁多的旧俗,制
定律文,明令禁止,风气为之大变。还主修《盱眙县志》。某年大旱,朱宏祚赈饥得法
,不但本县民众安居乐业,邻县到这里逃生的也超过万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朱宏
祚升刑部广东司主事。后历任刑部员外郎、兵部督捕郎中、直隶天津道佥事、直隶守
道参议。在直隶任内,平抑盐价,凡旧例累民者力为请免。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破格
擢升为广东巡抚。过庾岭时,察知夫役因往来使者需索太多,负担非常沉重,便下令将
额外的勒索摊派全部革除,并致牒兵部,以后凡有使者过境,一律由驿站供应,不得再额
外勒索。广东自三藩之乱以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人民苦不堪言,朱宏祚将其全部革
除,并整顿盐政,惩治诬枉,安定社会。还疏请蠲免吴川、临高、澄迈三县积欠赋税十
二万多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调任闽浙总督。康熙三十三年,逢朝廷对官吏进
行考核,朱宏祚疏言“福建地瘠民佻”,康熙帝阅后极为不满,斥责朱宏祚失言,下部议
处,结果被罢官。三十九年(1700年)又被任命监修河南河工,因积劳成疾,卒于淮南高
良闸工地。
朱宏祚遇事敢做敢当,曾称:“当为人所不肯为、不敢为者。”时人谓其“无愧斯
言”。撰有《清忠堂奏疏》。子朱绛、朱纲,分别官至广东布政使和云南、福建巡抚

田雯(1635~1704)字紫纶、子纶、纶霞,号山 子,晚号蒙斋。清代济南府德州人。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乡试,康熙三年(1664年)中进士,授秘书院中书,累迁户部主
事、员外郎,工部郎中。时常与在京为官的王士 等人切磋诗文。康熙十九年(1680
年)督学江南,每次巡察考场,只有两仆人相随,禁止官员铺张接待,所取之士多异
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授湖广督粮道。后回京历任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卿。康熙
二十六年(1687年)出任江苏巡抚,又调任贵州巡抚,见贵州经济文化落后,致力发展
当地文教事业,增建县学,整修书院,奖掖黔中人才。公余暇日,亲至书院督课,黔
省文风日盛。时黔省东南的苗民偶有骚乱,广东总督建议合兵会剿,田雯以“制苗之
法,犯则治之,否则防之而已,无庸动众劳民也”,力阻之。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
月,因母丧离职。丧期满后起补刑部侍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调任户部侍郎,
主管宝泉局。康熙四十年以病乞休回籍。因羡慕济南风景,卜居于济南大明湖畔,对
济南名胜古迹多有题咏。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卒于家。
田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自成一家,与文学大家王士 、施闰章等
人同享盛名。一生著述甚丰,有《古欢堂集》36卷、《长河志籍考》10卷、《黔书》
2卷、《黔苗蛮记》1卷、《蒙斋年谱》4卷、《幼学编》4卷、《诗传全体备义》等行
于世。
朱缃(1670~1707)字子青,号橡村。清代济南历城人,朱宏祚长子。学识渊博,尤其致
力于诗歌。家有园亭之胜,常与宾客以饮酒赋诗为乐。学诗于文坛盟主王士礻真,与
淹博之士朱彝尊、文学家蒲松龄等相切磋,深得诗人田雯赏识。著有《橡村集》、《
枫香集》、《云根清壑山房诗》、《观稼楼诗》等。
朱缃为人不喜交结权贵,曾遵从父命到京城,不进权贵之家,只与朋友切磋诗文,
从师学习,为时人所称赞。一生未曾入仕,筑室于章丘明水,曰“橡村”,颇具水竹之胜
,每日在此与四方名士 咏为乐。其父卒后,朱缃扶榇归葬。其弟朱绛、朱纲皆在外作
官,朱缃在家侍奉老母。母病,朱缃煎药侍奉,无微不至。母去世后,朱缃因劳累而病
倒。后援例授候选主事。
王士礻真(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洋山人。清初济南府新城县
(今桓台县)人。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自幼聪颖,8岁即能诗。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
进士。十四年八月,邀济南名士游大明湖,创秋柳社,所赋《秋柳诗四首》,名闻遐迩。
顺治十六年(1659年)授扬州推官,任职五年,兴利除弊,多有善政,且“日了公事,夜接
词人”,人称“天才”。康熙三年(1664年),被举荐为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因博
学善诗文,赋诗称旨,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迁侍读,入值南书房,后擢国子监祭酒。康
熙三十八年(1699年),历官至刑部尚书,兼任国史馆总裁,编修类书《渊鉴类函》454卷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故罢官还乡,潜心著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官复原
职。次年,病逝于故里。乾隆三十年(1765年),补谥“文简”。
王士礻真是继钱谦益、吴伟业之后,康熙时的文坛盟主,被誉为“泰山北斗”。诗
、词、散文皆善,传世著作达数十种。创“神韵”说,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
诗之最高境界,强调“兴会神到”,“神韵天然不可凑泊”,提倡清新淡远、蕴藉含蓄
的诗风。著有诗集《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词集《衍波词》。另有《居
易录》、《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分甘余话》、《渔洋诗话》等。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初济南府淄川
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出身商人家庭,幼年从父读书,经史过目辄了。顺治十
五年(1658年)中秀才,得县、府、道试第一,为山东学政、著名诗人施闰章赏识,声名
大振。后屡试不中。康熙九年(1670年),因“家贫不足自给”,应江苏宝应知县孙蕙之
聘作幕宾,后随其至高邮州署(今扬州),同年返乡。此后在家乡为塾师。其间仍不辍科
考,皆未得中。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70岁始成贡生。五十四年(1715年)辞世。
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穷困潦倒,深感“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
达于圣明”,心中郁闷不平,穷数十年精力撰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假借狐鬼
,抒其孤愤”。全书共491篇,内容丰富,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批判了科举制度弊
端,大胆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爱情。《聊斋志异》一问世,即受到广泛欢迎,致“家有
其书”,且“风行逾百年,慕仿赞颂者众”。
蒲松龄一生著述甚丰,除《聊斋志异》外,流传下来的有《日用俗字》、《农桑经
》,戏曲《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闲馆》,通俗俚曲14种,《墙头记》
等,分别集于《聊斋文集》、《聊斋俚曲》、《聊斋诗集》中。今人辑《聊斋全集》
、《蒲松龄全集》行世。在他的诗文中,有关济南的题咏保存数十篇之多,明湖轻舟、
佛山翠嶂、鹊华烟云、趵突涌泉,都展现在他的笔下,并洋洋洒洒写了千余言的长篇
《古历亭赋》。
王苹(1659~1720)字秋史,号蓼谷山人。因其诗作中有“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
自著书”的名句,时人称之为“王黄叶”。清代济南历城人。祖籍临山卫(今属浙江)
,后迁居历城。王苹年轻时性情狂放,酷爱诗歌,“人以狂士目之”。少年时曾至山西
,中进士前后两度至江浙,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诗篇。康熙四十五年(170
6年)中进士,被授任知县。王苹为人至孝,因母亲年老不愿远行,遂改任成山卫(今属山
东荣成)教授。此间讲习诗文,与诸生研讨学问,赢得学生们的敬爱。因成山卫僻处海
隅,不便奉养老母,一年后弃官还乡。在趵突泉西元代万竹园旧址结庐潜居,专注于诗
文写作。因其庐舍筑于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二十四位的望水泉之上,故将所居称之
为“二十四泉草堂”。一生赋诗3000多首,传世诗集有《二十四泉草堂集》,其中收诗
1000多首。其文集乾隆年间由胡德琳删订后,称《蓼村集》。
朱纲(约1674~1728)字子骢。清代济南历城人,朱宏祚之子。自幼随父宦游四方,讲
求经世之学。13岁时补高唐州诸生,后捐得兵部武库司主事之职。父母去世,朱纲服丧
停职,服丧期满补原官职,后转任刑部江西司郎中、天津道副使。因晋见皇帝时奏对称
旨,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擢直巡道。两年后,调任河南按察使,平反许多冤案。雍
正元年(1723年),调任湖北按察使,旋又调任湖南布政使。在湖南期间,兴利除弊,颁
布崇尚节俭、慎于用人等六条训令以约束属吏。朱纲往来于洞庭湖,目睹覆舟之惨,命
置十余艘救生船分布于九马嘴、布袋口等险要地带,以备不测。
雍正五年(1727年),朱纲晋升为云南巡抚。时正值西藏用兵,朱纲尽忠职守,保持
了地方秩序稳定。后调任福建巡抚。雍正六年(1728年)病卒。诏加兵部尚书衔,谥“
勤恪”。归葬济南城东祝甸庄。曾师从王士礻真,能赋诗,著有《济南草》、《苍雪
山房稿》。又长于法医,著《检尸考要》。
王世睿(1674~1745)字道存,号龙溪。清代济南章丘县相公庄人。康熙五十二年(171
3年)乡试中举,五十四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教习,后在吏部任职。雍正四年(1726
年)出任四川卢山知县。后跟随四川巡抚平定凉山叛乱,以军功委任为天全宣慰司使
。天全自唐代归苗族土司管理已千余年,王世睿恩威并施,采取委任官吏、稽核户口
、丈量地亩,划清疆界、编定保甲、追缴军器等六项措施,顺利完成了天全地区的改
土归流,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政治,受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雍正十年(1732年
),擢泸州知州。即将赴任,奉旨进藏,向藏王颇罗鼐转交朝廷赏赐的封印、金币。
是年九月从成都出发,经打箭炉(今四川康定)、里塘、巴塘、江卡、乍丫(今西藏察
雅)、昌都、拉里(今西藏嘉黎)、江达(今西藏工布江达)、墨竹工卡等14个小番邦,
备尝艰辛,历时4个多月到达拉萨,受到藏王和达赖喇嘛隆重接待,为密切清廷与西
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西藏归来后,在泸州任知州两年,兴利除弊,颇有
政声。后遭人诬陷,回归故里。在家乡设立乐育书院,教书育人,并将进藏所历所闻
,写成《进藏纪程》一书,记载了沿途山川形势、气候物产、藏民风情、交通险隘、
佛寺城堡等。乾隆五年(1740年)得重新起用,补授江苏江浦知县,后调任上海知县,
捕蝗赈灾,为民称道。曾于乾隆六年和九年,两任江南乡试同考官。乾隆十年(1745
年)去世。尚著有《龙溪草堂集》10卷和《纪遇诗》、《捕蝗纪事》若干卷。
李慎修(1685~1753)字思永,号雪山。清代济南章丘人。身材矮小,而“胆大于身”,
以直言敢谏闻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后迁主事。雍正四年(
1726年)出为杭州知府。翌年入京为刑部郎中,居此职十余年,多次平反冤狱,执法如山
,有“白面包公”美誉。曾有一官员侵吞公款,刑部欲以挪用公款案从轻发落,李慎修
坚决不同意。有人示意这样处理是圣上的旨意,李慎修说:圣上的旨意也不行,必须依
法办事。最终依照法律处理了此案。乾隆初年,先后任河南南汝光道、湖北武汉黄德
道、江南驿盐道。后被人引见给乾隆帝,乾隆帝曰:“李慎修老成直爽,宜言官。”遂
被任命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任后,上书论述户部征钱办法苛急繁琐的弊端,朝廷参
照其奏疏进行了改革。
李慎修好为诗,才情纵逸,下笔千言立就。一日,乾隆帝召见李慎修,问他会不会作
诗,李慎修趁机进言:“皇上一日万几,恐以文翰妨政治,祈不以此劳圣虑。”帝曰:“
真看不出你这个小矬子,却能直言若此!”他回答说:“我虽面貌丑陋,但心地善良。”
后任湖南衡郴永道道台,乾隆十二年(1747年)告老还乡。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李
慎修与另一担任御史的山东高密人李元直齐名,号称“山东二李”。京师人称元直为
“戆李”,慎修为“短李”。著有《吏治卮言》、《伦理至言》、《劝民俗话》、《
立继说》、《内讼编》、《恤囚说》、《检验说》、《雪山诗草》等。
杨大凯、杨大立杨大凯(生卒年不详),字又苍。清代济南历城人。身高力大,能骑善
射。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武进士,列二甲第三名,
授御前侍卫,后补温州水师营游击之职,不到一年又升山西潞泽营参将。恰逢准噶尔叛
乱,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备边选将,杨大凯以本职应选。雍正帝召见十余人,唯对大凯比
较满意,加永固副将衔。出塞后,杨大凯常为先锋,抵达鄂尔坤后,奉命修建受降之城以
扼叛军之要冲,按期竣工。当时叛军假装投降,乘机偷袭清军右部。在右部清军行将溃
败之际,杨大凯率左部清军横扫叛军而胜。在和布多一役中,天有大雾,即使近在咫尺
也难以看清。杨大凯预料叛军已近,便令发石炮攻打,叛军因伤亡惨重而投降。凯旋时
,论功行赏,杨大凯名列第一,授宁夏总兵之职。
在塞外时,杨大凯治军严整,令士卒不可骚扰地方,是以“食货倍值”。同时,杨大
凯教他们“节缩营贸,采植为持久之计”。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唯杨大凯所部潞泽营
归有余财。因此,当时军中有人叫他“杨碎碎”。后竟以地震被免宁夏总兵之职。卒
于家。
杨大立(1701~1754),字叶如,杨大凯胞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19岁时,在乡
试中获武举第一名,次年殿试以一甲第二名及第,中武榜眼,被选为御前侍卫。雍正元
年(1723年)升为乾清门头等侍卫。二年,授广东提标中营参将,又升四川化标协副将。
雍正六年加总兵衔,随吏部尚书查良阿远征西藏阿尔布巴等地。杨大立率兵爬雪山,渡
泸水,深入敌后作战,战功显著。平定后,被委以重任,驻防泰宁建城。
雍正十一年(1733年),杨大立随定边大将军平敏郡王福彭围剿准噶尔叛乱。乾隆
元年(1736年),授直隶督标中营副将,历任张家口、金华协副将。又升江西南昌镇总兵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巡边时染瘴气致病而辞官。翌年病愈,授陕西河州镇(治所
今甘肃临夏县)总兵。所管辖地带绵延数千里,回汉各族杂处,下属众将对少数民族的
性命多有轻视。杨大立奏请黜免游击、都司各一人,鞭罚守备、千总数人,诸将始有所
收敛。后逢伊犁用兵,杨大立日夜巡边毫不懈怠,操劳过度,致旧病复发,乾隆十九年
(1754年)三月死于军中。
任宏远(生卒年不详)字仔肩,号泺湄。清代济南历城人。喜爱搜集文物,游览古迹,
尤其关心本乡名胜的兴衰。他见趵突泉的文物古迹经风雨剥蚀,久而必毁,便立志编
纂一部《趵突泉志》。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发凡起例,历20余年,至乾隆七年(
1742年)刊印成书。该志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为宸游图经、源流、基址沿革、古
迹、灾异、人物、仙迹、幽怪,下卷为艺文、碑版、额联等内容,是一部有较高史料
价值的地方文献。任宏远性好吟咏,数游大明湖、鹊华桥,留下不少诗篇,如《明湖
杂诗十首》、《鹊华桥诗》等。另著有《鹊华山人集》、《山亭杂记》等。
陈玉 (生卒年不详)清代济南历城人。以荫生补光禄寺署正,出为江西赣州府同知。
乾隆三年(1738年),擢贵州遵义府知府。遵义多槲树,原只用于烧薪炭,陈玉 见此
,便想利用此树种以富当地百姓。翌年冬,他派人回家乡历城取野蚕种,并请蚕师。
但使者回返时刚到沅水、湘江一带,蚕蛹便出,没有成功。乾隆六年冬,又遣人取。
第二年(1742年),将蚕子放于遵义府衙西面的小山上,收获甚少;又将其分给当地的
百姓做秋种,因秋日阳光烈,百姓又不知遮阳,成茧者十无一二。次年烘种,因技术
原因断蚕种,复派人到历城取。让蚕师教民缫丝、织丝,并亲自到乡下教授百姓。秋
,蚕茧丰收,于是“遵绸”之名大振,附近各省争相购买。五年后,正安州吏目徐阶
平亦从浙江购得蚕种,仿陈玉 教民养蚕。正安和遵义的老百姓由此获益,所织之绸
又被誉为“陈公茧绸”。遵义人郑珍按陈玉 流传下来的养蚕办法著有《樗茧谱》一
书。
朱伦瀚(1680~1760)字涵斋,号亦轩,又号一三。先世济南历城人,明崇祯末年清军攻
破长城南掠时,被虏至关外,入籍汉军正红旗。朱沦瀚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
武进士,官正黄旗汉军副都统。他武艺高强,兵马娴熟,能左右开弓射箭。亦工书法绘
画,其绘画名震当时的画坛。幼时某日爬上石炭车取石炭摔了下来,伤右手中指。痊愈
后,中指的指甲特别厚且尖锐,有微凹能容墨,于是便以指代笔,从指画名师、其舅父高
其佩学习指画之法。擅画山水、人物,作品为时人所推崇。康熙皇帝曾在朱伦瀚所画
的扇子上题诗,并将扇子赠给高丽国王,高丽国王非常喜欢扇子上的画,特意以重金乞
画,一时传为美谈。朱伦瀚的书法,吸收众家之长,又有独创之处,无论是蝇头小楷,还
是擘窠大字,都各尽其妙,为当时人所称道。朱伦瀚还善作诗,著有《闲清堂诗集》。
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一字书愚,号林汲山人。清代济南历城人。自幼好学,过
目成诵。曾在历城白云山佛峪般若寺中读书,故名其书屋为“林汲山房”,自号林汲山
人。少年时即喜好藏书,就读于济南泺源书院时已有藏书数千卷之多,并编有《水西书
屋藏书目录》(“水西书屋”乃周永年自命其书斋名)。泺源书院主讲沈起元对周永年
特别赏识,称“其文娇然,其气凝然,百无嗜好,独嗜书”,并特意为其藏书目录撰写跋
记。周永年爱书之心甚切,见书必得,甚至不惜典当衣物。经苦心搜辑,其藏书竟多达
十万卷。曾作《儒藏说》十八篇,文中强调儒家也应仿照道、释二教的“道藏”、“
释藏”,有自己的“儒藏”以聚集儒家图籍,供需者阅览。为达到使藏书尽量为他人所
用的宏愿,周永年与友人桂馥等在五龙潭畔创办“借书园”。为方便读者,还特意编写
《借书园书目》,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为此书目撰序。借书园是最早的私立图书馆,后
因财力单薄而作罢。
周永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后在京任官,与著名学者朱筠、纪昀、刘
墉相交游,以博学贯通受到推崇。乾隆三十八年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以编纂《四
库全书》,周永年被特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年(1775年)入四库馆任翰林院编修
,文渊阁校理,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搜辑、校勘工作。
因年代久远,宋元遗书多残缺不全,周永年翻阅《永乐大典》九千巨册,从中摘出宋、
元人文集十余家,“皆前此所未见者,咸著于录”。周永年还负责撰著《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子部,尤对佛教典籍论述精到。
周永年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虽学识渊博,但不慕虚名,自谓“文拙不存稿,亦不著
书”。早年与好友、山东益都人李文藻一起编修《历城县志》,该志纂集旧文,不自著
一字,并均注明出处,以示征信,开一代志书编纂风气,为方志界纂辑派的代表作之一
。周永年尚辑有《古文养蒙集》5卷,审择精确。曾潜心研究《仪礼》,但未能成书。
赵慈(生卒年不详)字雪庭。女,清代山东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出生于
书香门第,是清初著名诗人赵执信之女。幼承家学,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与熏陶,擅
长吟咏诗词并且风韵不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其父赵执信因在佟皇后丧期观看
《长生殿》一案,被革职罢官,家境逐渐衰落。到她出嫁时,竟无多少嫁妆陪送。赵
慈嫁济南儒生朱崇善,居于大明湖畔,清贫度日。
赵慈大约生活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她常把悲忧伤感之情寄托于诗中,格调哀
婉工丽。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载,赵慈有《灰心断肠诗词集》抄本,已不完整。后
此抄本失传。赵慈受其父指导,还曾写过诗论著作《诗学源流考》1卷。由于家贫,
著而未传。《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将赵执信、赵慈父女与东汉蔡邕、蔡文姬父女相提
并论,评价甚高。
朱文震(生卒年不详)字青雷,号去羡,又号平陵外史、玄羡道人。清代济南历城人。少
孤贫,以太学生充方略馆誊录,授西隆州同知,有政声。授詹事府主簿,会开四库全书馆
,充篆、隶校对官。善治印,《续印人传》有载。好学不倦,尤肆力于六书八分。独游
曲阜时,遍观孔庙秦、汉碑刻,连续数月布毯坐卧于碑刻间。后临摹太学《石鼓》。
又到京师,饱览古人书画,眼界遂宽,并从师于书画名家“紫琼岩主人”爱新觉罗·允
禧(康熙帝二十一子),故自号“紫琼弟子”。喜搜集石印,工篆刻,曾为袁枚镌小印20
余方,人惊其神速,文震笑曰:“以铁画石,何所不赡?凡迟迟云者,皆故作身份耳。”亦
擅画,初学写意花鸟,师事郑板桥,后专精山水,几夺王原祁、王之席。素与郑板桥交
好。一天,郑板桥在扬州为八人会,在座的有程绵庄、黄瘿瓢、王梦楼、金 亭、于石
乡、张仲谋等八人。板桥画兰八叶以符人数,误多画一撇,笑道:“今日岂有后来者乎
?”午后,朱文震不期而至。郑板桥大喜,乃画九畹兰以纪其盛,并作诗道:“何须芍
药夸金带,自是千秋九畹青”。曾仿吴伟业作《画中十哲歌》一篇,为时人所称道。
朱文震卒年60岁。著有《雪堂诗稿》。
陈嘉乐(生卒年不详)又名陈嘉荣,字子显,号东原。清代济南历城人。善诗,工书画
,尤长于山水。画学王原祁风格,乾隆年间闻名于画坛。后被道光皇帝第九子、孚敬
郡王奕 请到京邸,跟其学画。陈嘉乐与同邑人、书画家朱文震为诗文书画上的好友
。朱文震十分赞赏他,曾效仿吴伟业作《画中十哲歌》,把陈嘉乐列为十哲之一,即
后来人们所称“画本十哲”。陈嘉乐性情耿介,廉正自持,去世后,家贫如洗。乾隆
年间参与编修《历城县志》,实地察勘,编绘该志地理图。著有《历城县志图说》1
卷、《翠篁书屋诗草》。
方昂(1740~1800)字叔驹,号 庵,又号坳堂。清代济南历城人。童年时便习诗书,稍
长则博览经史。18岁补授博士弟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三十六年(1771年
)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郎中,掌管秋审及督促要案的审理事宜达十余年之久。性
耿直,每遇事有疑必与同僚、上司力争,不屈不挠。时秋审更换新条例,规定凡以金刃
杀人都定为情实,于是秋审册内的案件骤然增至180余件。方昂对同事道:“秋审是为
慎重民命而设立的,本应该从必死之中求其可生之人,怎么能于可生中求其必死呢?”
要求根据案情轻重以核罪。后乾隆帝颁旨更正此条例,但终被同僚所忌。乾隆五十四
年(1789年),任江西饶州(今波阳)知府。时安南(今越南)阮光平新降,到朝廷觐见,所
经州县、驿站皆供物。一入江西境内各州县亦均有馈赠,独方昂令其下属不给,说:“
国家以威德服四夷,非夸以靡丽。”翌年升任江苏苏松道(治今上海市),3个月清理积
案300余件,后以疾归。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任松太道。海盗屡犯境,总督、提督会
于宝山商讨剿灭事宜,方昂陈八条策略,得以施行,消除了隐患。次年补江宁(今南京)
盐巡道,除强暴,平盗贼,“砥砺民风民俗,屏绝酬酢”,受到同僚的敬重。嘉庆三年
(1798年)擢贵州按察使,又迁江宁布政使。不久,以病辞官。著有《坳堂诗集》传世。
朱孝纯(1735~1801)字子颖,号思堂,一号海愚。因他须髯如戟分两枝,故人呼之为戟
髯。朱伦瀚第六子。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曾任四川叙永知县,乾隆三十
九年(1774年)任山东泰安知府。后官至两淮盐运使。因病辞职。朱孝纯少承家学,工
于诗文,与王文治、姚鼐交往颇多。还善于绘画,时人谓之“不愧家风”。朱孝纯为人
风流倜傥。晚年做官扬州,创办“梅花书院”,培养士人。卒于嘉庆六年(1801年)。著
有《海愚诗钞》20卷。
张 (1734~1803)字虎子,一作虎人,号雪鸿、芷园、木者等,晚号止止道人。清代济
南历城人。祖籍江宁(今江苏南京),其父于清康熙年间在山东为官,迁至济南。张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官湖北房县知县。天姿高迈,幼从师读书顽皮,老师曾
以手指点其额呵斥,张 偷偷地将此情景画图一幅,神情逼肖。性潇洒,遇权贵则意气
兀傲。在京师友人处游玩,有一高官来访,张 避入内室不见。高官见墙上悬挂的张
 画,十分喜欢,托主人索画并许以重金。张 听说后,怒而不应。任义乌知县时,浙江
布政使面索其画,应之,但却始终未给。一天,到省城见布政使,布政使问道:“你的画
如此难求?”张 对道:“朝廷让我来作官,不是让我来做画。”布政使无话可说。
张 能书,工诗,善画。作山水、人物、花卉、禽虫,白描设色,无不工妙,随意
挥洒,笔墨纵逸,韵致萧然。其写真尤为神肖。往往不带图章,率笔作印。书法真、草
、篆、隶均佳,以左手或竹箸、指头书画,无不造极。传世作品有《花卉》、《墨蕉
图》。张 弟兄三人,张 工文,张敉善书,张 妙于画,时称“三绝”。
桂馥(1736~1805)字冬卉,号未谷。清代山东曲阜人。少嗜读,博涉群籍。乾隆三十三
年(1768年)入国子监,补长山县(今属邹平)县学训导。曾与历城友人周永年在济南五
龙潭畔创立潭西精舍、借书园,藏书万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进士,任云南永平
县知县。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任上。
桂馥精通文字学,经40年努力,写出《说文义证》50卷,对字义有独到研究,成为清
代著名的文字学家,与同时代的另一文字学家段玉裁并称“桂段”。另撰有考证经义
、文字、名物的专著《札朴》10卷,援据宏富,辨证精详。其著述还有《说文谐声谱
考证》、《说文统系图》、《晚学集》、《缪篆分韵》、《毛诗音》、《历代石经考
略》和《未谷诗集》等。擅书法,尤工隶,笔力雄劲。今济南千佛山历山院《历山铭
》隶书石刻,即由其所书。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忠叙,号覃溪,又号苏斋。清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19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始,历充江西、湖北乡试主考官,广东学政。在广东,考察金石碑刻,编定
《粤东金石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两年后,擢国子监司
业,不久晋詹事府司经局洗马。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江西学政,所著《两汉金
石记》在江西问世。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擢内阁学士。次年出任山东学政。未及半
年,足迹几乎遍及山东,所到之处,观览名胜古迹,搜求金石碑刻。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秋任职期满,离开济南。在山东、特别是在济南写下了不少清新自然的诗文
,并先后编定《通志堂经解目录》、《小石帆亭著录序目》,完成学术著作《经义考
补正》、诗集《小石帆亭稿》。
嘉庆元年(1796年),翁方纲赴千叟宴。嘉庆四年迁鸿胪寺卿。后又参加鹿鸣宴、
琼林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终年85岁。翁方纲居官清廉,不事产业。平生著
述丰富。精研群经,考订训诂,明辨义理,所得并入《经义考补正》。尤精于金石之
学,其《两汉金石记》,剖析纤细,考证至精。工于诗,作品凡70卷,6000余首,论
诗主“肌理”说,在其倡导下,形成以学入诗的“学问诗”派。所著结集为《复初斋
全集》、《苏斋丛书》及《礼经目次》、《苏诗补注》等。擅书法,与刘墉齐名于京
师。
魏祥(生卒年不详)字致和。清代济南历城人。年少时家境贫苦,寄居他人屋下,靠出卖
苦力、为人盖房奉养老母。虽目不识丁,但善于思考,匠心独运。一次,修建山东巡抚
院署澄虚榭,工匠头的建筑设计不合巡抚意,魏祥散工饭后悉心钻研,在地上划来划去
进行设计。巡抚见其设计颇合己意,便令其承建工程。魏祥遂成为著名工匠。乾隆十
五年(1750年)皇帝东巡,盐运司曾多次让其修建皇帝行宫。乾隆帝驾临天津时,在柳园
的行宫门外设宴款待安南(今越南)国王,直隶总督令魏祥结一座彩楼。一夜间,彩楼搭
成,魏祥声名远扬。嘉庆十四年(1809年),应聘督修山西清凉山行宫,因工程完美无误
,特邀赏,捐六品衔。
魏祥品德高尚,多行义举,山东许多大的建筑工程,如曲阜孔林、孔庙,邹县孟庙
和泰安岱庙等,郡守都要倚重他。济南的府县学宫、节孝祠、魁星楼、文昌阁、城隍
庙、贡院号舍以及齐河的大清桥等建筑,也由魏祥设计营造。尤擅居室设计,能于窄狭
处觉其宽敞。魏祥虽已有六品官秩,但施工时仍同贫贱时一样勤劳不辍。
刘凤诰(生卒年不详)字丞牧,号金门。清代江西萍乡人。家境贫寒,勤奋好学。清乾隆
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
升为侍读学士。五十七年出任广西学政。嘉庆五年(1800年)充任湖北乡试正考官。翌
年主持山东乡试,随即受任山东学政。任职期间(1801~1804年),以学识取人,发现、
培养了不少博学多闻之才,其中科场文馆中扬名者不计其数。后迁为内阁学士兼礼部
侍郎。嘉庆十一年(1806年)迁为兵部侍郎,十月,调任吏部侍郎简修。著有《五代史记
注》、《存悔斋集》,参与纂修《高宗实录》。
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刘凤诰山东学政任满离职时,山东巡抚、书法家铁保等
人设宴于济南大明湖沧浪亭为其送行,席间刘凤诰赋得吟颂济南景色的联句“四面荷
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由铁保手书,刻为大明湖铁公祠楹联,至今传诵不绝。
董芸(生卒年不详)字香草,号书农。清代济南府平原县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
人。董芸博学好文,教授生徒终日无倦容。文章诗作清和宛转,情词动人。中年曾创立
景颜书院,毕生致力于讲学著书,以诗名世。董芸经常寓居济南,或居于华山之阳,或
居于芙蓉泉畔。继王象春《齐音》后,又作《广齐音》(又称《济南诗咏》)百首,吟咏
济南的优美风光。还著有《历下山水纪略》、《半隐园诗集》。
郭敏磐(生卒年不详)字小华,号云门外史。清代济南历城人。嘉庆九年(1804年)举人
。工诗文,善书法绘画。文学称誉于当时,曾任山东益都县(今青州)教谕。长于隶,
为书法家桂馥的弟子。工山水画,深得督学山东的著名学者阮元赏识,被其誉为“山
左第一”。曾为阮元作《  访篆图》的小幅,颇具山海之势。作品不轻易送人。某
次出游江苏,当地一大官闻其名,托人向其索画,遭到郭敏磐的拒绝。其仆人将他偶
然所作之画相送,郭敏磐知道后,挺身索回。与同乡另一画家郑士芳合作的《铁松金
石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
郑士芳(生卒年不详)字兰坡,号柳田。清代济南历城人。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曾入
乡塾学习,不久,其父去世,家贫无力继续供其读书,遂辍学。父亲逝前,嘱托其以
学画养家糊口。郑士芳买来观音像临摹,然后卖出以为生。同乡著名画家张 见之,
嘉其笔意超俗,招收郑士芳为徒跟自己学画。后郑士芳终以画闻名于齐鲁。每作画,
必附写一诗。求画者众,甚至于纷集迫索。善画山水,曾为书画家、浙江钱塘人陈鸿
寿作《水西感旧图》,深得著名学者阮元赞赏。兼善花卉,又工写照。曾游任城(今
山东济宁),遭当地一行贿案牵连,被诬入狱。滕县知县冯潮(嘉庆十四年至十六年在
任)知其冤,宽厚待之。不久,实情大白,郑士芳获释。此后,闭门作画,隐迹不游
。晚年声价益重。与同乡画家郭敏磐合作的《铁松金石图》,即由其写照,郭敏磐补
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子郑谟,字小痴,亦精画山水,颇有父风。
成 (1763~1842)字肃中,号 园。清代济南府邹平县人。少嗜读书,博学强识。嘉庆
六年(1801年)中举人。会试不第,专心于著述。于经学、文字训诂学之外,兼治史学,
曾佐修《会典》。著有《 园日札》,对经籍史书,掇漏刊误,存真辨伪,颇多新见。与
《癸巳类稿》的作者俞正燮为至交。俞认为成 在《尚书》研究方面的见解,可以补
正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缺失;对古时漯渠、洚水、枯渠及黄河故道的考证,可以
补正胡渭《禹贡锥指》的阙失。成 又精于算术,对《周髀算经》及汉代尺度权量都
有精当的研究阐述。道光十三年至十五年(1833~1835年),与其弟成琅(字宝西,号西
园,嘉庆十二年举人)应济南知府王赠芳之邀,至省城济南编修《济南府志》,于道光
二十年刊刻出版,凡72卷,约180万字。成 还曾在家乡续修《邹平县志》。著述今存
尚有《成氏丛书》、《 园医说》等。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 经老人。清代江苏仪征人。乾
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翌年授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超擢少
詹事,入值南书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到六十年(1795年)八月,提督山东学政,
提携后人,倡导学风。期间,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
,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的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
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官浙
江学政,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浙江、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
大学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谥“文达”。
阮元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
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编著有《十三经校勘记》、《经籍 诂》、《皇清经解》
、《畴人传》、《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石渠随笔》、《 经室集》等;组织重修
《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编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值乾嘉文
化鼎盛之时,阮元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
李廷 (1789~1849)字戟门,号萼村。清代济南章丘人。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翌
年中进士。先后任直隶新城、玉田、宛平知县和深州知州,自奉节俭,颇有政绩。道
光二十一年(1841年)以贤员被皇帝召见,授广州知府。翌年改任雷州知府,升湖北荆
宜施道。道光二十四年长江水患,率属下抢护粮仓,安顿灾民。不久调任直隶霸昌道
,又擢顺天府尹,以道员用。道光二十七年授直隶通永道,多年积案,一讯而结。次
年畿东大水,通州、宝坻、香河、宁河等地受灾尤重,李廷 夜以继日查勘灾情,组
织赈灾。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任。
李廷 为官廉洁勤勉,勇于任事,平反了许多冤狱。闲暇之余不辍创作,著有《
纫香草堂诗集》、《纫香草堂文钞》、《纫香草堂诗余》等。藏书甚富。曾与好友吴
连周辑《绣水诗钞》,收录章丘籍诗人作品800多首。
李敷荣(生卒年不详)字春晖。清代济南历城人。岁贡生,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赐举
人。授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儒学训导。学有根底,能文工书,并善长医理,尤其精于
痘科,救活了许多危急病人。著有《救劫论》一书,精确简易。他力排当时医界攻毒
消热之法,而采用发、透、托三法,十分见效。以行医实践中所试之方辑为《痘科经验
随笔》1卷,附于《救劫论》后。尚著有《三余斋备急秘方》1册。其岳父艾雨村,山
东济阳人,亦为名医。
余正酉(生卒年不详)字秋门。清代济南历城人。道光五年(1825年)举人。曾任镶白旗
官学教习、山西潞城知县等职。道光十六年(1836年),奉命赴怀仁、朔州赈灾,悉心
擘画,两县灾民赖以全活。后历任山西河曲、榆社知县,吉州知州和平陆知县,皆有政
声。返乡后卒。著述颇富。积数十年之力,辑《国朝山左诗汇钞》、《国朝山左诗汇
钞后集》,共39卷,是一部鸦片战争前的清代山东诗歌总集。另自著《秋门诗钞》等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清代济南历城人。原籍章丘县,曾祖父时迁居历
城县南权府庄(今济南市全福庄)。父马名锦,官至知县。马国翰自幼随父在山西读书
,学习勤奋。19岁在家乡考中秀才,以教书为业。先后开馆于古祝、冶山及鲍山黄石兴
隆寺等地,当私塾先生20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历任陕西敷
城、石泉、云阳知县。后以“去家既久,坟墓庐舍均须修治”为由,辞归故里。道光
二十四年(1844年)出任陕西陇州(今陇县)知州。
马国翰生活的时代,汉学盛行。受此学风之影响,马国翰早年即对许多珍贵古籍的
散失深为痛惜,决心做一番大规模的古书辑佚工作。他在乡间教书时,每见异书便抄录
下来;中进士后,步入官场,薪俸多用于购书,日积月累,所购之书达57000余卷。他“殚
心搜讨,不遗余力,晚归林下,犹复  孜孜,纂辑无虚日”,把唐代以前已经散亡、毁
失的古书,从各种著作注释和引文里,从许多有关文献保留的片辞只字中,剔抉出来,加
以考证,辨别真伪,尽可能保存亡佚古书的面貌,然后分门别类汇纂成册,名《玉函山
房辑佚书》。分为经、史、诸子3编,700多卷,共辑佚书594种,并自作序录冠于每
种之首。居家期间,马国翰还利用闲暇,收集流传民间的谚语,编成《农谚》1卷;撰写
出《月令七十二候诗自注》、《夏小正诗自注》等有关农业季节、物候的诗文著作。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马国翰离家就任陇州知州时,《玉函山房辑佚书》已基本完成
。在陇州知州任上,他请人开雕,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刻成经、子2编。同年,还
写成读书札记《目耕帖》31卷。咸丰三年(1853年),因病辞官回乡。七年(1857年)去
世,葬历城九里山南麓。
同治九年(1870年),济南泺源书院山长(即院长)匡源,请山东巡抚丁宝桢协助,从
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书板,经过进一步整理,于4年后连同《目耕帖
》一并印刷,分订100册行世。这一巨著不仅是辑书史上一项空前成就,而且解决了当
时学者苦于翻查大量古籍的烦难,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因而很快风行全国。马国翰
留传后世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
诗集》等。
侯功震(1793~1866)字百里。清代济南历城县洪家园人。家贫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
,苦读不辍,但科场屡试不中,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始中举人。善作古诗文,著
有《囊中集》1册。长于医学,尤精痘科。曾治愈许多疑难病症。他数十年之力,“
搜罗群书,采择要言,选集良方”,汇为《痘疹大成》4卷,首刊刻于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后又分别于同治十年(1871年)、光绪二年(1876年)再刊,行于世。尚著有
《百里囊中集》一册,未梓。平生多义举,捐资不惜倾囊, 孤恤寡,排难解纷,好
善乐施。
张积中(?~1866)字子中,号石琴。因排行第七,人称张七先生。清代江苏仪征人。贡
生出身,后屡试不第,遂绝意仕途。道光年间拜周太谷为师,传习太谷学派,合儒释
道三家为一,被官方斥为“妖教”,周太谷被捕死于狱中。咸丰六年(1856年),张积
中以扬州战乱,携家眷北上济南,不久迁居于长清县黄崖山,以避乱相号召,讲学授
徒。所授以儒家学说为主,旁及道藏、释典、医药、武术等,听者甚众。咸丰十一年
(1861年),黄崖山中迁入逃难、避乱的官绅眷属和百姓已达8000余众。为免受溃兵骚
扰,张积中命弟子修筑山寨,购置武器以自卫;凡入山者以其半数财物归公,又派人
在肥城、济南等城市设立商号,以所赚归山寨。这些措施引起当局怀疑,认为张积中
聚众图谋不轨,上书告变。同治五年(1866年),山东巡抚阎敬铭命张积中出山投案对
质,遭拒绝,遂派大军万余人围攻山寨。11月,山寨被攻破,张积中及其亲眷举火自
焚,所众几近全部被杀,无一人投降。张积中一生著述颇丰,现存《张氏遗书》、《
白石山房文集》等19种。
毛鸿宾(1811~1868)字翊云(一作寄云),号菊隐。清代济南历城人。道光十八年(18
3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之职。二十年(1840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二
十七年任会试同考官,后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二十八年,山东刑捕事务松懈,与御史
陈坛、王东槐先后上书奏议。二十九年二月,升任礼科给事中,上书请求严禁各省流
摊名目。八月,转任兵科给事中。不久,回乡为其母守丧。咸丰二年(1852年)补任礼
科给事中。三年,奉命回籍办理团练,抵御太平天国起义军。次年,弹劾山东钦差大
臣胜保12条罪状,请严旨查办。五年(1855年),任湖北荆宜施道。次年调任安襄郧荆
道,在襄三年,为官正直,有胆有识,调度合宜,深得胡林翼赞赏。十年(1860年),
擢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十一年春升任湖南巡抚,率部截击太平天国石达开义军
。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两广总督,令按察使张运兰镇压英德农民起义。同治四年(
1865年),因在湖南巡抚任期内失察之事被降一级调用,回籍。时丁宝桢任山东巡抚
,采用毛鸿宾建议,在省城外围首次修筑石圩以防捻军。捻军攻城时,毛鸿宾率领民
团协力守城。同治七年(1868年)病故。
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经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朝廷复毛鸿宾官职,入祀乡贤
祠。生前支持洋务运动,曾上《开设教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等折,提出兴办洋务若
干建议。著有《毛尚书奏议》16卷、《澹虑斋诗文集》2卷。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 叟,别号东洲居士。清代湖南道州(今道
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是知名藏书家。何绍基于道光十
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等职,曾充福建、贵
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因开罪权贵,受谗
害,遭降官处分,遂辞官家居。创立草堂书院,以讲学授徒为事。咸丰六年(1856年)由
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泺源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
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咸丰十年(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而
离济南。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并主讲浙江孝廉堂,教授生
徒。何绍基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工诗文,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
,后直抒性情,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其书法成就颇高,艺术风格独特,自成
一家。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著有《东洲草堂诗钞》30卷、《东洲草堂
文钞》20卷、《说文段注驳正》4卷。
萧培元(1816~1873)字钟之,号质斋。清代云南昆明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
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迁赞善。同治元年(1862年)任济南府知府。在任期间,捐
修济南府文庙和闵子祠墓,在济南府所属16州县捐设义学并设育婴堂,施衣给食,全
活甚众。同治五年,为坚固城防以抵御捻军,主持将省城东西南三面土圩改筑成石圩
,沿圩辟建海晏、永靖、永固、岱安、永绥、永镇、济安7座城门,筑炮台14座。还
监筑黄河北岸大堤数百里,挑挖府境内的徒骇河等大工程。同治七年(1868年)升任济
东泰武临道道员。是年秋,赴东平、齐东、临邑、济阳赈灾,力绝胥吏借机贪占救灾
钱物之弊,受到好评。时当局兴办军务,有人建议设立房捐、铺捐名目以征稽钱款,
萧培元认为此事扰民,向上司婉言陈述不可,设捐之议遂被搁置,商民闻后深为感激
。同治十一年(1873年),擢署山东按察使。同年卒。能诗,著有《思过斋诗抄》。
陈恩寿(1837~1883)字伯平。先世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随父入顺天府宛平县(
今北京市)籍,迁居济南。其父陈显彝曾任山东候补道及登州、莱州、青州兵备道。
陈恩寿随父宦游山东,性机敏,号知兵。清咸丰、同治年间,历任山东莱阳、恩县、
长清知县,所在皆有政绩。后因长清县“黄崖山惨案”愤而辞官。黄崖山介于肥城、
长清两县之间,民间太谷学派张积中来黄崖山讲道,并以躲避捻军号召士绅,依山建
寨,盘踞其间,省城官幕中人及济南百姓纷纷携家眷投奔,人众愈杂,风声愈大。山
东巡抚阎敬铭闻讯后,以书喻之。答辞稍慢,遂令恩寿前往察看。恩寿率随从登山,
恰逢放炮,误毙恩寿从役一人及伤所骑。阎敬铭以为叛变明显,派兵进剿。恩寿流涕
谏曰:“(张)积中虽迹近谋叛,余皆无罪。前日误毙勇丁耳,请分别治之,勿玉石俱
焚。”几日后清军攻破山寨,寨民不战而溃,张积中自焚而死,而依山以居的官民死
者无数,无辜妇女皆裸身以处。恩寿与登州知府豫山见而怜悯,派人星夜赴省城买棉
衣棉裤,人各一套以蔽身,又驰书至省城,使其亲友认领,保全妇孺400余人。恩寿
“既痛死者以无罪而横罹凶惨,又憾官吏之不能先几安抚”(清宣统《山东通志·补
遗》),遂萌生归田之意。翌年辞去官职,侍奉其父于济南寓所。光绪九年(1883年)
,黄河在山东决口,历城、齐东、利津等县泛滥成灾,许多灾民无家可归。陈恩寿拿
出家中钱财,辅佐官府赈济灾民,一时“善人”之名传播远近。是年冬,卒于济南家
中。葬于历城县十里河村。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清代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653年)进士,选
庶吉士。母丧居乡期间,变卖家产召募乡兵镇压汉族和苗民起义,授编修。咸丰十年
(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擢山东按察使,奉
僧格林沁命带兵镇压宋景诗黑旗军起义,因“擅议招抚”,被革职留任。次年,迁山
东布政使。同治四年,因僧格林沁率军镇压捻军殁于山东曹州(今菏泽)一事,遭追究
,得旨留任。同治六年(1867年),由阎敬铭举荐,升任山东巡抚。与淮军李鸿章合力
“围剿”入鲁东路捻军。次年,西路捻军向定州进军,近畿震恐,丁宝桢率兵驰援,
保护了京城安全,皇帝益器重之,数次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八年(1869年
)秋,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途经山东,一路大肆张扬,招纳权贿
,无人敢触之。至泰安时,丁宝桢以太监出都门违犯清朝祖制将其抓拿,押至济南正
法。此事轰动朝野,颇为人称道。是年,在济南金线泉南倡建尚志书院,招收各府州
县儒生来院讲习,兼收愿学天文、地理、算术者。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于山东郓
城侯家林决口,交通阻塞,多数州县被淹。负责治河的大臣建议第二年动工堵筑。丁
宝桢力请即时于水涸时动工,并请命亲自督修。同治十一年二月,未及两月工竣,费
半而功倍。后黄河又决于石庄户,河水夺溜南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为灾,运
河交通废弃,朝廷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同治十三年,丁宝桢毅然奏请督工堵筑,
河水专注于大清河入海。时日本构衅,谋以武力侵略中国,丁宝桢密陈海防计策,在
烟台、威海、登州(今蓬莱)等处构筑炮台,加强海防建设。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
奏请在济南北郊新城购买民地,创设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
制造枪炮弹药,积极参加洋务运动。
光绪二年八月,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四
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岁增帑金百余万。任蜀督十年,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
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侵犯云南和西藏时,丁宝桢加紧筹划西南防务,
不久病故。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光绪十三年,归葬于济南华山
之阳。一生为政清廉,丧归时,赖僚属集资方成行。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
。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子五人,其长子丁体常,官至广东布政使;次子丁体勤,任山海关通判。孙丁道
津,曾任刑部主事,宣统元年(1909年)以道员衔在济南创设官商合办的山东泺源造纸
有限公司,任公司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出任山东布政使。
李庆翱(生卒年不详)原名李 ,字公度,又字小湘。清代济南历城人。咸丰二年(18
52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逢太平军北伐至山东境内,李庆翱奉命回籍
,与给事中毛鸿宾一同办团练,抵御太平军。太平军北伐失败后,李庆翱被授为山西
大同知府。不到一年,调任蒲州(今陕西隰县)知府。蒲州地处秦、晋、豫咽喉要冲,
如有失则山西、陕西不保。同治初年太平军打到关中,回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李
庆翱调兵镇压,在黄河两岸与太平军激战,多次击退太平军,致使太平军未能入蒲州
。不久,李庆翱被调往颖河,同治七年(1868年)升任河东道,不久又升山西按察使、
布政使。光绪元年(1875年)授河南巡抚职。身正严明,各项事务秉公处理。光绪三年
,河南出现饥荒,李庆翱奏请十万两白银解困,并自行截留漕米五万石以救灾民。不
久,朝廷以“报灾事迟”为由,将其参处,被降三级调用。遂辞官归里,“优游林下
”。时黄河水灾频仍,连年歉收,几任巡抚遇有难解事宜都到其宅寻访,而李庆翱则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且无一涉及私事。宣统元年(1909年),经山东巡抚袁树勋奏请
,撤销李庆翱的处分。著有《来青馆诗钞》。
陈钦、陈汝恒陈钦(生卒年不详),字子敬。清代济南历城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
。由内阁中书考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时对外交涉事务繁多,陈钦认真收集资料
,及时掌握情况,费尽心机出谋划策,颇有政声。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曾向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申请免除广州海关的进口货物税,被陈钦驳回。澳门本是中国国土,被葡
萄牙占去,赫德、妥斯玛建议中国政府用白银交换澳门。陈钦识破了他们以此为例,
将来得寸进尺、欺骗挟制中国政府的图谋,予以驳斥。咸丰十年(1860年)《北京条约
》订立时,英国人又提出减免重税货物税收的要求。经陈钦反复核议,仅减轻钟表、
胡椒等税而增加西药、湖丝税,每年实际税收赢大于减约三分之二,维护了国家利益

同治元年(1862年)后,陈钦擢升郎中。不久以海关道记名。同治九年(1870年),
赴天津办理教案。面对洋人的无理挑衅,义正辞严。曾国藩称赞陈钦“正而不迂,介
而有为,理势并审,体用兼全”,奏请皇帝授陈钦天津道。适逢新设天津海关道,李
鸿章乃奏请补授陈钦为天津海关道。陈钦上任后,各国来访者络绎不绝,凡有所请,
陈钦均力持正议,使其无隙可乘。日本遣使臣伊达宗成、柳原前光等来商议条约之事
,要求条件与欧洲诸国相同,遭到陈钦严词拒绝。签订条约不久,日本又提出废除条
约,陈钦责其言而不信。后来换约之时,日本再次提出前议,陈钦仍然拒绝,于是日
本易约之事不得不搁置。又曾参与跟俄国谈判勘分西北边界之事,陈钦极力坚持国权
,但终因朝廷软弱而割地44万平方公里。陈钦自言此为生平一大恨事。国势的衰微使
其心灰意冷,不久以体弱多病乞归。家居近10年,卒年58岁。
陈汝恒(?~1889),字友三。陈钦长子。性慷慨好施,有济世利民之心。光绪八
年和九年(1882~1883年),黄河泛滥,山东连遭水患,灾民遍野。陈汝恒出家资放急
赈,购造救生船20余艘,昼夜穿梭搭救灾民。又分别在黄台山、花园庄东建房500余
间和300余间,以栖灾民,并设粥厂,施棉衣,救济无家可归者。光绪九年冬,受山
东巡抚陈士杰委任,办理齐东黄河南岸70余里大堤修筑工程,又捐巨资,采用以工代
赈之法,使工程得以按期竣工。光绪十年夏秋之交,黄河在齐东上游萧家道口漫溢冲
决,陈汝恒再次出资赈济,并添购船只,连同以前自购的救生船,用于抢救灾民、运
送堵口材料。堵口工程进入合龙阶段,水口流急势威,众人惊愕胆怯,关键时刻,陈
汝恒登上大堤,带动众人冒死奋战,堵口工程胜利告成。事后,被委任为河工总稽核
。先后督工修筑北店子八里堤、齐东护城大堤等。从事河工以来,从未支领薪水。又
创办慈善机构广仁善局、全节堂、育婴堂,修缮曲阜孔庙和省城泺源书院,并捐资生
息以作书院生童膏火费,在城厢设立义塾10余处等。诸凡善事,无不力为,综计所捐
各款“不下十万金”。小清河黄台桥一向不设税卡,有地方胥役藉端在此设卡收税,
苛扰百姓。陈汝恒闻后,立即向山东巡抚反映,税卡被罢除,受到商民的称颂。历任
山东巡抚均敬重他的为人,以河工积劳,多次保其为道员。光绪十五年(1889年),陈
汝恒病故于家中,年仅40余岁。经张曜奏请,加授太仆寺卿衔。
张曜(1832~1891)字朗斋。清代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咸丰初年,因出谋镇压捻军
有功,为僧格林沁收入所部,后又以御捻护城之功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咸丰十
年(1860年),擢升知府,又晋升道员。第二年,设计击败陈大喜、张风林所部捻军,
被任为河南布政使,不久即被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弹劾,降为总兵,仍归僧格
林沁节制。自此张曜发愤读书,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佩戴身上以自励。同治年
间督师抵抗捻军及太平军,多次获胜,其所部被人称继湘、淮军之后又一劲旅。光绪
二年(1876年),以提督名义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俄归还伊犁。
光绪六年(1880年),诏帮办军务,四年后又命其入关移防北路,特赏巡抚衔。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曜调补山东巡抚。当时山东河患日深,张曜上任后首重
河工,认为治河如治病,用人力疏浚海口、挑挖引河已非万全之策,而应采用西法,
应用机器船只节节疏浚;黄河漫口而专事堵筑也只能解燃眉之急,也必须变通办理。
当时张村、殷河、大寨、西纸坊、高家套先后漫决,张曜令人规度地势,依王景八渠
法建水门三座,随时分泄。又因牡蛎口河水入海不能通畅,改浚韩家垣海口,以疏其
尾。张曜一年中呆在河上几乎三百天。有言河务者,即使平民百姓,张曜也要请来咨
询。在山东任内,还在青州设立海岱书院,修复曲阜洙泗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年
),慈禧太后下懿旨命张曜帮办海军。第二年又降旨加太子少保衔,命其会阅南北洋
海军。光绪十七年(1891年),张曜疽疾发作,回省城济南就医,未几日医治无效而卒
。病危之际,仍致书李鸿章,指出山东为北洋门户,应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测。光绪帝
命将张曜入祀贤良祠,并在其立功的省份建立专祠。
陈士杰(?~1892)字隽丞。清代湖南桂阳人。以拔贡身份考取小京官,被选拔入户部
任职,以忠厚朴实著称。其父去世,回家守丧,正值太平天国起义爆发,陈士杰召集
团勇抵抗起义军,应聘为曾国藩的军事幕僚。后升迁主事,辅佐粮运。咸丰五年(18
55年),永州、桂阳一带太平军再次兴起,陈士杰回籍办理团练,并改团为营,号称
广武军。九年(1859年)春,因在桂阳大败太平军石达开部擢升为知府。同治元年(18
62年),由曾国藩推荐,受任江苏按察使。四年(1865年)加封布政使衔。在湖北境内
平定太平军余部,朝廷赐号刚勇巴图鲁。十年(1871年),任命为山东按察使,因母丧
回家守制,光绪元年(1875年)始到任。后晋升福建布政使,因巡抚文格被弹劾,遭牵
连,被罢官。不久,台湾军务紧急,受任福建按察使。六年(1880年),迁任布政使。
次年擢升浙江巡抚,巡视海口,增筑镇海笠山港及定海乍浦炮台。
光绪八年(1882年),陈士杰调任山东巡抚,沿海设防。当时吴大 办理北洋防务
,到登州、烟台一带考察、学习广武军的壁垒防守,并奏请颁行各海口。时山东境内
黄河常年决堤,百姓苦不堪言。陈士杰悉心治黄,奏请整治小清河,加修长清至蒲台
黄河两岸长堤,使全省大部河段形成第二道防线。十年(1884年),拟订黄河防守事宜
章程15条,设立河务总局,专事黄河河务,并在黄河长堤上每隔3里设置堡房1座,实
行官民协防等。十一年(1885年),以10营防勇分守黄河两岸,后来又增至18营,汛期
随时调遣。任内还奏准将津沪电报线路引至济南,设立电报房,开济南有线电报之先
河。后因病,经多次要求辞官还乡。十八年(1892年)在家中去世。
陈冕(1859~1893)字冠生。陈恩寿之子,生于济南。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幼承
家训,博习经史,从师于山东举人、翰林院编修王芷庭。17岁时(光绪元年),以顺天
府籍参加乡试中举,留在咸安宫任教习,在国子监任学正学录。陈冕以文章好而名声
大噪。光绪九年(1883年)殿试,一举夺魁,成为状元,年仅25岁。在济南城里鞭指巷
住宅建状元府第,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光绪九年,其父陈恩寿因赈灾操劳过
度病倒。陈冕闻讯回济南侍奉,父亡,在家守制。次年,黄河又发大水,陈冕禀承父
训,再捐家财赈灾。带领亲友,坐着小船,给灾民送饭送水,选择高处建简易民房多
处,供灾民栖身。三年丧满,陈冕回京任职。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南乡试主
考官。十八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五月,陈冕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
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今丁家庄小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9月26日,
病逝于济南,葬城东丁家庄。
朱红灯(1862~1899)原名朱逢明。清代山东泗水人(一说长清县朱庄人)。光绪二十四
年(1898年)因避水灾至长清县大李庄(今属齐河)其舅刘亭水家,以治病为业学习“神
拳”,深得当地农民拥戴。曾率领拳众攻毁徐家楼教堂,成为当地义和拳重要首领。
后因地主民团的压迫,率众退至茌平及平原、高唐一带活动。茌平义和拳迅速发展,
习拳者多至八百余处。朱红灯又与禹城义和拳重要首领心诚和尚(又名本明和尚)联络
,互为声援。光绪二十五年十月,朱红灯率领拳众千余人至平原县杠子李庄,打退平
原知县蒋楷所率捕役和马队进攻。旋又在森罗殿地方击败山东巡抚毓贤派来镇压的清
军,使鲁西北义和拳声势大振。不久,因内争被同伴砍伤,避居于博平(今茌平)五里
庄,为清军游击马金叙部逮捕。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24日),与心诚和尚等在济
南被杀害。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祖籍山东,清乾隆年间由福山县迁至奉天(今辽宁)海城
。捐资县丞出身,历任直隶(今河北省)完县、枣强、宁津知县,蔚州(今蔚县)、冀州
(今冀县)直隶州知州,永平府知府和山西平阳知府。每到一地均精心吏治,深入了解
下情,百姓“口碑载道”,称为“北直廉吏第一”。后被擢升为广东高廉道员、浙江
按察使。未到浙江上任,于光绪十年(1884年)调补为广西按察使,奉命前往镇压思恩
莫梦弼起义。光绪十一年(1885年),暂任护理广西巡抚,不久兼任布政使。中法战争
时负责龙州西运局,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功绩卓著。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
93年),因病离任回乡。
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秉衡受任安徽巡抚,未到任,即调任山东巡抚。任鲁抚
五天,即八月十八日(9月17日),黄海海战发生。他驰赴烟台、威海等地,统率陆军
守御胶东半岛,并命令登莱各县举办团练,以防日军入侵。在省城济南也采取了精简
机构、减少官府开支、招募营勇、添办军火、严明纪律、杜绝循私等筹防御敌措施。
因对敌情判断失误,造成威海失守,受到朝廷谴责。在山东任内,每年二月到五月,
都出驻河工,奔走于黄河各险口,勤加防察,排除积弊,许多隐患得以解决。光绪二
十三年(1897年)巨野教案发生后,力主增兵青岛,抗拒德军侵略,引起德国公使海靖
的嫉恨。清政府迫于压力,将李秉衡降二级以示惩处,徙任四川总督。海靖再次施压
,李秉衡被免去四川总督之职,寓居河南安阳。后得刚毅举荐,奉诏巡阅整饬长江水
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时,李秉衡由江苏统兵北上,极力
主战。受命帮办武卫军事务,统率四军保卫北京。8月在杨村(今武清县治)战败,退
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清廷赐谥“忠节”。
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清代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徐寿次子。受其
父影响,自幼热爱自然科学。17岁随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其父研造中国第一艘轮船
“黄鹄号”时,徐建寅“屡出奇思以佐之”。同治六年(1867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
任提调,协助其父研究制造“惠吉”、“澄海”等多艘轮船,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
。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译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
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
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光绪元年(1875年),徐建寅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至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今山
东化工厂),被委任为总办。从选择局址、设计规划、采办机器到装备投产,均由徐建
寅“亲操规尺”、“躬身布置”,“一切皆系自出心裁”,其能力与用心“一人足抵洋
匠数名”。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光绪五年(1879年)6月,徐建寅奉调北上,以驻
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2卷,成为中
国第一个被派出国进行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会办金陵机器
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抬枪。光绪十五年(1889年),一度任维新变法政府的农工
商督办。之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湖北保安火药局、汉
阳钢药厂督办。光绪二十七年二月(1901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一同试制无烟药时,
失事殉职。一生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
等40多种。
毓贤(?~1901)字佐臣。汉军正黄旗人,监生出身。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选用同
知捐纳知府派分山东。十五年(1889年),署曹州知府。任职期间,不分良莠,一以诛
戮为事,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颇得上司赏识。二十一年(1895年)升授山东兖沂
曹济道,二十二年补山东按察使,奉命镇压曹县、单县大刀会起义。二十四年(1898
年)升山东布政使,同年八月调湖南布政使,十一月署江宁将军。次年二月授山东巡
抚。
毓贤“为官东省二十余年”,对山东情况非常了解。他眼见列强侵略步步深入,
教士教民仗势欺人,民教冲突频繁发生,又揣测到当权的慈禧太后对列强干预清廷皇
帝废立之事心怀不满,因而逐步对当时已呈风起云涌之势的义和拳运动采取了由剿到
抚的政策。光绪二十四年,即提出“化私会为公举,改拳勇为民团”的主张,以实现
其排外仇教的目的。任山东巡抚后,明确表示“民可用,团应抚”,并特意在省城济
南设场招纳拳民,令义和拳民教授兵勇拳艺。他任凭平原、高唐、茌平一带朱红灯、
本明和尚等义和拳领袖设场授徒,攻击教堂,打击教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7月
,平原县杠子李庄教民李金榜欺压拳民,知县蒋楷袒护教民,派兵捉拿拳民,引发杠
子李庄和森罗殿等地的武装冲突。毓贤闻讯后,一面派兵弹压,一面将蒋楷等人撤职
查办,又派济南知府卢昌诒“亲往抚绥”平原义和拳,并通令山东各地义和拳、大刀
会等一律改称“民团”,允许朱红灯所部义和拳建旗帜,皆署“毓”字。自此,山东
义和拳声势愈张。帝国主义列强对毓贤在山东的作为极为不满,强迫清政府调换山东
巡抚。清政府遂将其撤换。毓贤离职前二天,下令在济南杀害了已被诱捕的山东义和
团首领朱红灯和本明和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毓贤出任山西巡抚,仍坚持仇教排外。八国联军攻陷天
津后,毓贤率兵勤王,并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八国联军与清政府议和开始后,毓贤
被列强指为“祸首”之一,迫使清政府将其处死于充军新疆途中的兰州。
松年(1837~1906)字小梦,号颐园。清代蒙古镶蓝旗人,姓鄂觉特氏。初师从画家如山
,有出蓝之誉。自光绪二年(1876年)始,在山东昌邑、汶上、博山、单县、长清县或
署或任知县。虽为官,但性爱书画艺术,整日浸临书画之间,无意仕途。罢官后寓居济
南,以书画自娱。此间在济南创办“枕流画社”,被推为“盟主”,一时从学者甚众。
松年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兰竹、果蔬、草虫、虾蟹及民情风俗画。作画尤
善用水,作品秀韵脱俗;书法爱用“鸡毫笔”,行字矫健不群。他将在“枕流画社”讲
课的讲稿写成《颐园论画》一书。在济南从事艺术活动20多年,大量的书画作品留在
民间。
刘鹗(1857~1909)原名刘孟鹏,字铁云。清代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少精算学,好读书
,但放旷“不守绳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河南参加治黄,得到河道总督吴大
 的赏识。又负责测绘豫、鲁、直(今河北省)三省黄河图。翌年,河患移至山东,刘
鹗应山东巡抚张曜之邀至济南,帮办治黄。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荐至京城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以候补知府任用。刘鹗主张利用外资修铁路、开矿山。个人先后开设书
局和织布、制盐等企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劾流放。次年卒于新疆。
刘鹗通医学、数学、理学、佛教、金石学、水利学等,更擅长文学,以小说《老
残游记》而闻名。书中记述了老残在山东一带的游历见闻,暴露了清末的政治腐败和
人民生活的悲惨。书中对济南大明湖、千佛山等众多名胜作了出色描写。“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一语即源于该书。所著除《老残游记》外,还有数学著作《勾股天元草
》、《弧角三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
;收藏甲骨文,辑有《铁云藏龟》;还辑有《铁云藏陶》、《铁云泥封》。今齐鲁书
社辑有《铁云诗存》一集。
周彤桂(生卒年不详)字复卿。清代济南历城县艾家庄人。性豪迈,博通群籍,尤好经
世之学。28岁入长清县学。后游学济南,以文会友,人称“书簏”。光绪十七年(18
91年)乡试中举。二十一年(1895年)春赴京参加会试。时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清
廷派全权代表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周彤桂响应康有为发
动的“公车上书”运动,闻中日和议将成,于5月2日率130名山东在京会试举人联名
上书都察院,坚决反对议和,力主变法自强,认为“倭人不足畏,和议不足恃”,建
议朝廷统筹全局,启用良将,严明赏罚,则“破倭不难”。周彤桂由此闻名,山东巡
抚李秉衡慕其名,多次派人密访,听其对时事及地方政务的见解。周彤桂性格坦直,
虽与官府往来但不乐于仕途。某知县欲求官,知其与巡抚有交往,便贿以重金。周彤
桂严词拒绝,并据实予以举报。曾与志同道合者集资,在趵突泉前宣讲圣谕,数年不
怠。巡抚欲举荐他,力辞不受。著有《下学梯航》、《农桑浅说》及注释保甲诸书。
60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周彤桂连遭丁忧,哀毁成疾,不久病故,终年66岁。
赫士(WatsonM.Hayes,1857~?)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基督教神学博士。清光绪八年(1
882年)来华,在山东传教。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1896~1901年),任教会办登州
文会馆校长,将西洋学术与中国文化相综合,开设中国历史、四书五经、数学、物理
学、心理学、伦理学、基督教义等课程。光绪二十七年应山东巡抚袁世凯邀请,率刘
锡九等6名文会馆学生至济南,帮助创办山东大学堂。学堂一切新学的教授章程,均
出自赫士等人的筹划安排。同年11月,山东大学堂(后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开学,赫
士任总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后称齐鲁大学)成立后,任
该校神学院教授。译有《对数表》、《热学揭要》、《声学揭要》、《光学揭要》、
《天文揭要》等24种科学书籍,并创办山东第一家中文报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