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6&run=13

于钦(1284~1333)字思容。元代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少年勤学,以才闻名。初任国
子监助教,又奉命任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使司照磨。延六年(1319年)山东饥荒,人
相食,于钦奉命赈恤济南六县及盐灶饥民,甚得民心,但屡遭上司斥责。后任翰林院
编修、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詹事院长史、御史宪台都事、中书左司员外郎等,官至兵
部侍郎、益都田赋总管。至顺四年(1333年)卒于任。
于钦晚年周游山东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参考书籍,撰写了《齐乘》一书,共6
卷,记叙除鲁西南外的山东大部分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山东现存最早的省级地方志书
。此书“叙述简核而淹贯”,考证详赡。书中据金人《名泉碑》,对济南七十二名泉
进行编列,对后世影响颇大。
张起岩(1285~1353)字梦臣,号华峰。元代济南历城人。先世章丘人,五世祖时迁禹
城,高祖张迪随张荣起兵反金,被授为元帅右监军辖权济南府事,始徙家至历城。起
岩幼从父学(其父张范,官至四川行省儒学副提举),颇具才名。弱冠时察举为福山县
学教谕。时逢蝗灾,县官率众捕蝗,委任起岩处理县事。起岩处事公正,听断明允。
因政绩显著,升为安丘县令。仁宗延二年(1315年)中进士第一名,出任同知登州事
,后特旨改集贤院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泰
定帝时,起岩母卒守制,服除后起为监察御史。后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
兼经筵官,拜太子右赞善,改燕王府司马。
文宗即位后,拜起岩为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元统元年(1333年),中书省铨
选官员,起岩因荐人失悦于丞相,被迁为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明宗、
文宗、宁宗三朝实录。后来一度外放,历任江南行台侍御史、中台侍御史、燕南廉访
使。任职燕南期间,不畏权势,打击豪强及不法之徒。时滹沱河水患真定,真定官民
祭天拜神,各种巫术大兴。起岩撰文抨击封河神为侯爵等迷信活动,并下令疏浚河道
,修筑堤防,水患方平息。遂升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不久又拜为翰林学士承旨、知
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
时朝廷诏修辽、金、宋三朝史,命起岩为总裁官。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宋史
》、《辽史》、《金史》,虽以丞相脱脱等蒙古大员领衔于前,但实际的主撰者为张
起岩等人。起岩博学多识,对金代典故、宋儒原委多有研究,每每史官恃才自傲、立
言不当时,他皆能据理改定。三史修成后,起岩已65岁,即上书求退。4年后卒于故
里济南,谥号“文穆”。
起岩为官清廉,凡获俸赐,皆分于故人宾客,身后廪无余粟,家无余财。为人外
和内刚,不受人笼络。起岩博学多文,除参与编修《宋史》、《辽史》、《金史》三
史及《明宗实录》、《文宗实录》、《宁宗实录》三朝实录外,尚著有《华峰漫稿》
、《华峰类稿》、《金陵集》等。
岳伯川(生卒年不详)元初济南人(一说江苏镇江人)。其剧作,今知有《吕洞宾度铁拐
李》和《罗公远梦断杨贵妃》两种。前一种现有存本传于世,后一种仅在明人编辑的
曲选《盛世新声》、曲谱《北词谱》中,保留有残曲片断,而究竟是否即《罗公远梦
断杨贵妃》中的曲子,尚有争议。《吕洞宾度铁拐李》一剧,写神仙吕洞宾奉法旨度
脱六案都孔目岳寿,岳寿死后还魂为铁拐李的神话故事。岳伯川借助这段八仙传说的
神仙度脱故事,描绘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情状,将元朝的腐朽揭露得淋漓尽致,批判得
尖锐有力。
潘昂霄(生卒年不详)字景梁,号苍崖。元代济南历城人。历官昆山县尹,世祖至元二
十六年(1289年)任南台御史,不久升为闽海宪佥。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转任南台
都事,累官翰林侍读学士、通奉大夫。雄文博学,为世所重。谥号“文僖”。
潘昂霄著有《河源记》1卷,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遣官员都实至星宿海寻
找黄河源头之事。潘昂霄据都实之弟阔阔出所言,撰成此书,对黄河源头一带地形、
水系、动植物、人口分布等风情物产记述较详,被视为第一部黄河源头的风土志。后
来,临川朱思本从上都所藏的梵文图书中,摘录有关部分译成汉文,以补该书之不足
。明初,宋濂等修《元史》,其《地理志六》中的《河源附录》,就是节录的该书原
文,而将朱思本的译文不同处附注于有关文句之下。
潘昂霄还著有《金石例》10卷,采集秦汉及唐宋诸大家金石文例,发凡起例,编
纂而成。原为讲明古代金石文体,以匡正当时萎靡不振的文风,但由于取材多为金石
文制及碑碣墓铭等史料,成为后世金石学家编纂考订金石文物之书的重要参考书。尚
著有诗文集《苍崖类稿》、《苍崖漫稿》各数卷。
张宓(生卒年不详)字渊仲。元代济南历城人,张荣之孙。张氏自张荣起兵反金,一门
荣贵,蝉连数代,为济南的豪门华宗。张宓之父张邦宪是张荣第七子,为淮安路总管
,死后追封为济郡公。张宓年幼时就以质子身份入侍皇太子海山(即武宗),赐名蒙古
台。武宗即位(1307年)后,授尚沐奉御。武宗曾于便殿召见张宓,垂问古圣人中可效
法者。张宓回答说:帝王之德,莫大于孝,臣济南人,济南有舜祠,舜是圣人,事父
母可法者,莫如舜。后来山东大旱,遭遇蝗灾,武宗命张宓到济南舜祠祭祀。仁宗即
位(1311年)后,张宓出知滕州,后入为度支监丞,转拜兵马司都指挥使。不久任彰德
路总管,着力缉盗,境内安然。
天历(1328~1330年)初,张宓改任保定路总管。时紫荆关戍卒至保定劫掠,城内
居民持械自卫,杀数十人。知枢密院事也先尼赶到保定,扎营城外,捉拿居民百余人
至营中,一番拷打后全部杀掉,并扬言即日屠杀全城居民。张宓当时告病在家,闻讯
急忙赶到也先尼帐下,陈述事件原故,晓以利害,愿代民赎罪。也先尼听后气馁,又
杀掉几人后撤军而去。城中居民听说张宓安然而归,奔走相庆保定城免遭屠杀之祸。
张宓后调任平江路总管。平江积压旧案700余件,张宓到任数日就处理殆尽。时东南
诸路富户将田佃于他人,徭役赋税全由贫户缴纳,百姓苦不堪言。张宓将此情言报行
省,并着力清查,百姓负担有所减轻。
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张宓升为吏部尚书,次年改任岭北行省参知政事。至正
三年(1343年),拜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时益都路油税为4500锭,超出正常税额10倍,
张宓获知后,立即下令予以废除。益都百姓十分感激,特刻碑纪念此事。不久,张宓
因病辞官,66岁时谢世。赠授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济南郡
公,谥号“宣懿”。
张绅(生卒年不详)字仲绅,一字士行,自称云门山樵,亦曰云门遗老。明初济南人。
自幼从军,勇略兼备,长于政论。洪武年间,礼部主事刘康称其为明经老儒,达于治
体,可备顾问。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召至京,授县(今陕西户县)教谕。洪武十七
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翌年迁浙江左布政使。张绅富有才气,工大小篆,精于赏鉴
,法书名画,多所品题,撰有《法书通释》一卷。其诗风格清健,自为一家。作品多
似漫不经心随意而成,绝少雕琢痕迹,有古人之遗风。清初朱彝尊所辑《明诗综》收
录其诗,且评价甚高,谓“齐东自周公谨(周密)后复有此人”。
铁铉(1366~1402)字鼎石。回族。明代河南邓州人。性情刚决,聪明敏捷,有“非常
之才”。洪武中期由国子监生选授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其才干深得明太
祖朱元璋器重,赐字“鼎石”。建文帝即位(1398年)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负责督
运粮饷。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
位。行至济南时,朱棣命人把敦促铁铉投降的书信以弓箭射入城池,铁铉则将《周公
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大怒,命强攻济南。铁
铉与诸将奋力抵抗,两军相持三月,朱棣被迫自动解围。建文帝闻讯,遣官赐金慰劳
铁铉等将士,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东昌
(今聊城)大败朱棣。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即位。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
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朱棣亲自审问,铁铉背立庭中,大骂朱
棣叛逆无道,被割掉耳鼻,后被凌迟处死。行刑时,仍连声大骂朱棣。清乾隆五十七
年(1792年),在济南大明湖北岸建铁公祠。
师逵(1365~1427)字九达。明代兖州东阿(今地属平阴县东阿镇)人。自幼丧父,与母
亲相依为命,非常孝顺母亲。洪武年间,以国子生随御史出任外省,被御史弹劾,遭
拘捕。明太祖朱元璋见他相貌伟岸,堂堂正气,当即释放,贬为御史台书案牍。后提
升为御史,外放陕西按察使。时西安牢狱囚禁千余名未经审理的犯人,师逵到任后,
仅用十数日,便一一审理,分别按律治罪,无罪释放。后因母丧离官守制,在其母墓
侧盖一茅舍居住守孝,三年不食酒肉。
成祖即位后,召师逵为兵部侍郎,不久又改为吏部侍郎。永乐四年(1406年),成
祖建北京宫殿,分派大臣到各地采办良木。师逵被派往湖湘,征发十多万人入山伐木
,因律众甚严,引起民夫反抗,受到左中允周 弹劾,朝廷以因系成祖派遣,未予深
究。仁宗即位(1424年)后,进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宣德二年(1427年)正月卒于
任。
师逵为官清廉,从不敛财,禄赐皆随意分给幕友;其子8人,师逵身后竟至生计
蹇难。成祖曾对众臣说:“六部扈从臣,不贪者惟逵而已。”
李纲(生卒年不详)字廷张。明代济南长清人。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授御史,历
按南畿、浙江,弹劾浙江污吏达400余人,执法不阿,时有“铁御史”之誉。后奉敕
整编陕西延绥士兵,返京后,升为太仆寺少卿,按巡畿辅马政,多次谢绝有司馈赠。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为右佥都御史,不久转升左佥都御史,出督漕运,与总督漕运
陈锐共事。陈锐独断专行,肆官虐民,而李纲峻直耿介,两人常常不和,李纲曾多次
弹劾陈锐。次年,李纲卒于任上。陈锐为李纲料理后事,翻检其箧笥,仅有书籍若干
、破旧衣物几件而已。陈锐深感愧疚,挥泪叹道:“想不到在掌管财货的官府里竟有
如此铁御史!”遂如实奉报朝廷。明宪宗感其刚正廉洁,清节可嘉,特命赐祭葬,破
格入乡贤祠。
张鼐(?~1510)字用和。明代济南历城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进士,先授襄陵知
县,不久入京为御史。时宪宗皇帝厌恶言官,曾多次传旨杖责。张鼐冒死劝谏,并多
次上疏弹劾宪宗宠信的妖僧、方士等,引起宪宗皇帝的不满,被贬出京,巡按江西。
他协助巡抚王 摧抑豪强,受诬获罪,被贬为郴州判官。弘治初年,升为河南佥事,
不久擢为参议。弘治十五年(1502年),再升转为河南按察使。张鼐在河南任官多年,
治理黄河水患颇见成效,河南百姓为其建生祠。是年秋,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针对辽东军备废弛、粮饷困难的实际,提出定马制、核屯粮、清隐占、稽客户等主张
,获准推行。还亲自监修从山海关至开原的千余里边墙。经过整顿,辽东的边防有很
大改观,张鼐获得朝野上下的好评。
武宗继位(1505年)后,张鼐奉旨巡抚宣府(治今河北宣化)。正德元年(1506年),
被召还回京,进右副都御史并署都察院事。有一知县因贪赃杀人当判死罪,宦官刘瑾
受其贿赂为其减刑,张鼐据理力争,遭刘瑾忌恨,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刘瑾
遣给事中王翊赴辽东核查粮饷,王翊回京奏报仓粟多霉烂。刘瑾以此为借口,将张鼐
等一批曾任职辽东的官员逮捕入狱,罚张鼐米2000石,命输往辽东。由于无力承办,
被充辽东苦役,三年后放还为民。后刘瑾伏诛,世宗诏张鼐复原官,时张鼐已卒。
边贡(1476~1532)字庭实,自号华泉子。明代济南历城人。出生于官僚世家,自幼受
到传统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年仅20岁中进士,初授太常博士,又升兵科给
事中。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苗逵、统兵将
帅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弘治朝,官至太常寺丞。武宗继位后,迷耽游乐
,朝政全由宦官刘瑾把持。边贡清正高洁,不善逢迎,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很快
又改授湖北荆州知府。不久,刘瑾伏诛,边贡被改授为山西提学副使,因父丧回乡守
制未到职。
正德九年(1514年)仲冬,边贡起为河南提学副使,因未能返京,心境仍十分忧郁
。但他尽心奉职,秉公办事,赢得了清正廉明的赞誉。正德十二年,有感于朝政日非
,以身体羸弱上疏求退,未准。适值母亲病故,边贡扶柩回乡守制。丁忧期间,读书
教徒,与友人诗文唱和,流连于家乡湖光山水之间,写下大量吟咏诗作。
嘉靖元年(1522年),边贡复职为南京太常寺少卿,6年后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
他厌倦仕途,再次辞官,仍未获准,反被拜为太仆卿,又迁南京户部尚书。公暇之余
浪迹于山水间,写下大量吟咏南京一带山水的诗歌。嘉靖十年(1531年)罢官归故里。
在济南大明湖畔筑“万卷楼”,将一生收藏的金石书籍纳于其中。不幸第二年“万卷
楼”遭火灾,几十年心血化为灰烬。边贡仰面大哭:“甚于伤我也!”由此大病不起
,郁郁而终。
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
。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边贡仕兵科给事中
期间,李、何等人先后进士及第,在各部供职。他们结为诗友,力图改变当时颓唐的
“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学
复古运动。这次运动,对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胡应麟《
诗薮》谓其诗“兴象飘逸而语尤清圆”,陈子龙《明诗选》则云其“才情甚富,能于
沉稳处见清丽”。嘉靖年间,济南刘天民将其诗文编为《边华泉全集》14卷。
边贡子边习,在乡里教徒谋生,也善写诗,受到清初著名文人王士 的称赞,把
其诗作附刊于所编的《华泉集选》卷后行世。
张茂兰(1471~1535)字德馨,别号东谷,人称“东谷先生”。明代济南章丘人。弘治
十一年(1498年)中举人,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先后任京师巨鹿、任丘县(今属河
北省)知县。后为户部主事,先后在辽东征集军饷,在临清监督兑换,在九江征收榷
税。日日经手钱财无数,却不为物欲诱惑,不染指公款,时京师有“天下清官张茂兰
”之誉。后被任命为督察边关宣府(治今河北宣化)粮储的官员,以疾病推辞不就。朝
中官员以此上疏弹劾,被降职为汝宁府(治今河南汝南)通判。上任三月,弃官返乡。
后屡被推荐任职,均坚辞不就,不再出仕。隐居于家乡长白山中传经授徒,所授学生
大都学有所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月病卒。
刘天民(1486~1541)字希尹,号函山。明代济南历城人。幼时随父刘绪在京城读书,
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授户部福建司主事,不久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历任吏
部员外郎、稽勋司郎中,出任寿州知府,河南、四川按察副使等职。嘉靖十四年(15
35年)辞官家居。刘天民为官清正。任职吏部期间,曾因谏南巡、大礼两次遭廷杖。
嘉靖三年(1524年)因上疏指斥某官,评议朝政,谪任寿州。旧时凡京官外谪,出都门
时以眼纱遮目。刘天民过吏部时,吏部大小官吏皆在衙门外聚集,簇拥上前道别。刘
天民摘下眼纱扔到地上:“吾无愧于衙门,使诸君得见吾真面目耳。”在外省为官,
皆躬身尽职。
刘天民善诗文,与边贡、李攀龙并称“历下三杰”。其诗多关时事,颇有杜甫之
风。辞官家居后,专工词曲,“日聚宾友,啸傲山水间”。素与边贡交好,其女嫁边
贡之子、诗人边习为妻。家居后又与李开先交游。李开先评价他:自少至老,有风趣
,善谈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黄卿(山东益都人,明正德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
)称赞说:同一件事,别人言之或无意味,一旦由函山说出,没有人不愿意倾听。刘
天民的诗文稿甚多,后集刊为《函山集》。晚年词曲之作,杂俗兼雅。其散曲集《酸
咸构肆》今佚,但从李开先在《词谑》中著录他的〔胡十八〕、〔仙吕〕套数和〔叨
叨令〕等,可体味出其滑稽而寓不平的风格。
李冕(1490~1563)字端甫,号脉泉。明代济南章丘县明水人。少年时以聪敏而闻名于
乡里。正德十一年(1516年)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授魏县(今属河北
省)知县。时魏县连年灾荒,百姓流亡就食于河南,年老体弱不能行者,自缢于林间
。李冕到任后,冒死自作主张,开仓散粮赈济灾民,县仓不足,又向知府借粮赈灾,
救活了许多饥民。在任期间,漳河泛滥,堤岸多处溃决。李冕奋然而前,乘一小舟指
挥属下堵塞决口,避免了灾害发生。他遍访全县各乡,革除不分贫富均徭纳税的弊政
,创行地丁之法,深得百姓拥护,被上司推行于他县。嘉靖十年(1531年)擢为都察院
御史。受党争牵连,两年后贬为钧州(今河南禹州)同知。后历任永平府(治今河北卢
龙)同知,南京户部员外郎、郎中,杭州知府。杭州盛产丝绸,单为朝廷织造龙衣一
项,每季即开支白银数万两。按惯例,每开支百两,知府可克扣一两,一季可得白银
数百两,并可将织造的龙衣样品留下归为己物。李冕廉洁自持,均不留不扣,吏民皆
服其廉。嘉靖十七年(1538年),李冕因母丧回家守制。嘉靖二十年服满,补授处州(
今浙江丽水)知府。境内有两条干渠,兴利甚大,但堙塞已三百余年。李冕组织人力
疏浚,重兴其利,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后升任大名兵备副使兼河南按察司副使,参
与镇压山东巨野白莲社红罗女起义。有宦官解湖南皇庄银晋京,路经河南新乡被劫,
上司震怒,命限期捕盗。有奸滑之人诬良民为盗以邀赏,李冕力辨之,使其阴谋未能
得逞。越三年,迁陕西参政。两年后,擢陕西按察使,又任山西右布政使。因辨冤狱
而遭弹劾,降为四川参政。后冤情大白,复用为贵州按察使。不久,任云南右布政使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遭属官陷害,以年老体病辞官还乡。李冕为官俭约,拒绝馈
赠不下万金。回乡后与李开先等结为林下之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卒于家。
袁崇冕(1486~1566)初名衮,号西野。明代济南章丘人。生于科第之家,父亲袁弼、
兄袁公冕、弟袁轩冕均为进士。袁崇冕富有才气,为人正直。与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志
趣相投,关系极为融洽,常在一起作词赋曲,并组织“富文堂词会”,共同研究创作
词曲。袁崇冕对词曲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一次,有人以己作《黄莺学画眉词》拜谒李
开先,在座客人均言极佳。崇冕晚到一步,李开先要他评论。袁崇冕阅毕应道:只有
词首五字为词家语,余则无足取。与李开先所评一字不差,众人皆叹服。
袁崇冕的词曲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时人评价其词曲足与杂剧名家康海、
王九思的作品相并列。李开先认为其词曲“语俊意长,雅俗兼备,声中金石,色兼玄
黄”。著有《春游》、《秋怀》、《拾闲野意》、《西野乐府》诸集。
李开先(1502~1568)字伯华,号中麓,自称中麓子、中麓山人或中麓放客。明代济南
章丘人。自幼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醉心于金元散曲及杂剧。嘉靖七年(1528
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在户部云南司任主事,先后两次奉命运军饷去宁夏边防。
曾针对边患严重、防备废弛的情况,上奏朝廷,提出澄清吏治、富国强兵、扫除边患
的主张,但未引起朝廷的重视。嘉靖十三年,调往徐州监管广运仓。在任上大力整顿
粮政,由于触犯宦官的利益,整顿受到抵制和破坏,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不久,调入
吏部。先后任考功司主事、司勋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等职,官至太常寺少卿。嘉靖
二十年(1541年)夏,为权臣夏言所忌,被削官罢职,放归故里。
李开先回乡后,在章丘绿原山与同乡好友结成“词社”,又组织成立“富文堂词
会”。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闲居集》问世,收录诗词四卷、文章八卷。他还
非常推崇民歌,认为“真诗只在民间”,先后编刻《烟霞小稿》、《傍妆台小令》等
民歌集。
李开先一生“三好”:一好戏曲,二好藏书,三好交友。曾改定元人杂剧数百卷
,用金元院本形式写成杂剧《园林午梦》等六种,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词谑》。其散
曲《中麓小令》,流传很广,当时乡村街头到处有人歌唱,为这部曲题“跋”的名流
达84人之多。其传奇剧作品以《宝剑记》为代表。该作品以林冲故事为题材,是明代
中期的三部重要传奇之一,对当世及后世戏曲界影响颇大。李开先做官时,其薪俸主
要用来购书。回乡后,修建“藏书万卷楼”,所藏以词曲话本最多,有“词山曲海”
之誉。后人称赞他的藏书“甲于齐鲁”、“名闻天下”(《明史·李开先传》)。李开
先极为好客,凡志趣相同者均视为知己。曾至陕西拜访著名的戏曲家王九思和康海,
三人一见如故,诗曲唱和。
李开先在当时文坛上颇受人所重,与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
翰、吕高等号称“嘉靖八才子”。还善长棋艺,著有《象棋歌》流传至今。新中国建
立后,中华书局出版《李开先集》。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自号沧溟。明代济南历城韩仓人。出生于农民家庭。9
岁丧父,母亲靠缝补纺织供他念私塾,自奋于学。18岁时为县学诸生。益厌训诂学,
常与好友许邦才、殷士儋等到山涧丛林中吟诗作赋,被人指为“狂生”。嘉靖十九年
(1540年),考取乡试第二名,四年后中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顺天府乡试
同考官。随后在刑部历任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山西司郎中等职达六年。在任期
间,公平执法,不冤枉无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出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知府
。3年任期内,请蠲民税,除弊兴利,刷新政治,政绩斐然。嘉靖三十四年升任陕西
提学副使。抵任后,与陕西巡抚殷学不和,于是以母老归养为由辞官回家。在华不注
山(今济南东北郊华山)脚下、大明湖畔百花洲上筑“白雪楼”,闭门谢客,独与故交
殷士儋、许邦才过从甚密,互相切磋,专意于读书和写作。隆庆元年(1567年),被推
荐出任浙江按察副使,改浙江参政。隆庆三年,升任河南按察使。旋因母亲病故,奔
丧回家。次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乡去世,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
麓。
李攀龙自幼爱好诗歌,酷爱古代文辞,其创建的“历下诗派”在文学上独树一帜
。在刑部做官时,与好友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结成“诗
社”,晨夕唱和,倡导师法古人,时人誉为“后七子”,名播天下,李攀龙“为之魁
”(《明史·李攀龙传》)。他们与“前七子”所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
古运动相唱和,反对当时萎靡的“台阁体”文风,成为左右文坛的人物。
李攀龙一生著述颇丰,编选有《古今诗删》、《白雪楼诗集》等多种,又著《沧
溟文集》30卷,今有多种排印本行世。
殷士儋(1522~1581)字正甫,又字棠川。因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明代
济南历城人。自幼勤奋好学,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
,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充任裕王朱载 (即穆宗隆庆皇帝)的讲官。后又迁
为右赞善,进官洗马,仍负责教育裕王。隆庆元年(1567年),升为侍读学士,掌翰林
院事务,进礼部右侍郎,不久又任吏部右侍郎。翌年春,升为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
事务。冬,又回礼部掌理部务。隆庆三年,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后晋升少保,改为武
英殿大学士。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发生日食和月食。殷士儋借此上疏言事,提出
“布德、缓刑、纳谏、节用”等建议,令大小官员关心民间疾苦。不久,进为太子太
保,一年四季进讲《祖训》、《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深得隆庆帝嘉许。但
遭到首辅高拱的排挤打击。隆庆五年,殷士儋多次上疏请求辞官返归故里,获隆庆帝
旨准并赐给道里费,仍领薪俸。
殷士儋回济南后,选定元代万竹园故址为栖身之处,取名“通乐园”,在园内垒
山叠石,疏泉筑亭,构舍植花,著书讲学,从者如云。居家11年,于万历九年(1581
年)去世,葬于历城党家庄东凤凰山南麓。朝廷追封太保,谥号“文通”,后改谥“
文庄”。
殷士儋在诗坛颇负盛名。明代嘉靖年间,历下诗人号称“边(贡)、李(攀龙)、殷
(士儋)、许(邦才)”。其诗结集为《金舆山房稿》。
谷继宗(生卒年不详)字嗣兴,号少岱。明代济南人。幼年家贫却勤奋好学,常去寺庙
拣取未燃尽的木条,由母亲捆扎成束,供其晚上读书照明之用。正德八年(1513年)乡
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积忧成疾,导致双目
失明。为避乡人,赴章丘投奔好友李开先。章丘士人闻之,纷纷携带礼品前去慰问,
与之切磋诗文。居章丘三个月就作诗数百首,赠李开先的律诗长达170句。后幸遇良
医,以针刺目,从而复明。卒于宜兴知县任上。
谷继宗才思敏捷,长于文词,乡人碑传多其所作。其诗集未及刊刻,崇祯十二年
(1639年)毁于火,故传世作品较少。卒后,乡人建坊曰“海岱精华”。
许邦才(生卒年不详)字殿卿。明代济南历城人。居济南府城布政司街。年少读书时与
同县李攀龙、殷士儋为友。他们志趣相投,对八股文不感兴趣,而对唐以前的古诗文
却极喜爱,常一起到山涧丛林吟诗作赋,乡人目为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许邦
才举乡试第一,先授赵州知县,未到任,又上疏改调永宁知县。后迁德府长史,勘验
牢狱。四十二年(1563年)转周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许邦才善于诗文,常题诗于
山林庙宇,内容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其诗风格追随李攀龙。作品有《瞻泰楼集》、
《海右倡和集》、《梁园集》。
何海晏(生卒年不详)字治象,号敬庵。明代兖州平阴人。少负才名,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以弱冠考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四川顺庆府推官。处理政务英敏详明,声
名大震。巡按闻其名声,欲试其才学高低,以“嘉陵晚望”为题目,让何海晏作诗一
首。何海晏不假思索,拔笔在手,一挥而就。三年后,升为礼部主事。累官文选司郎
中、太仆寺少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辞官归里后,畅游林下,寄情于花木竹石,
悠然生活三十多年始卒。著有《敬庵斋集》、《候虫鸣诗集》藏于家。曾编修《平阴
县志》8卷。
袭勖(生卒年不详)字克懋,一字懋卿。明代济南章丘人。少时家境贫寒,以为人牧羊
为生。手不释卷,每有闲暇,即诵读诗书。曾因此遭主人毒打,愈益发愤读书。袭勖
潜心研读经史、诸子百家、稗官小说等各类书籍,30岁时,已名声大震。当时,同县
的文人袁崇冕、李开先都以填写优美的唱本词曲而声名远播。而袭勖认为填写这种词
曲有伤大雅,不屑为之。他与历城人殷士儋、许邦才、李攀龙等人崇尚填写古文词。
李攀龙恃才自傲,目空四海,却对袭勖钦佩有加,两人成莫逆之交。袭勖仕途不顺,
年六十始以岁贡生任江都训导。不久,调任威县教谕,再迁开平卫教授。后辞官归里
,颐养天年。五年后卒。著有《懋卿集》、《太极图解》、《性命辩》诸书流传于世

雪蓑(生卒年不详)名苏洲,自号雪蓑、雪蓑道人、雪蓑渔者、八都散人、五湖散人兼
三十六洞牧鹤使者。明代河南杞县人。年少时移居山东曹县,随其伯父卖酒为生,后
因官司逃散,当时才11岁。极为聪颖,学无不会,每学必精,作字、弹琴、蹴 、唱
歌均首屈一指。曾游历巴中,嘉靖、隆庆年间游访历下、章丘,与李开先交游,来往
于淄川、益都,被人们视为“神仙”。曾自作诗“雪里披蓑,寒动一天星斗;云间补
衲,暖回大地阳春。”擅长写大字,字迹龙蛇飞舞。历城、章丘均有其碑刻。章丘龙
藏洞洞口南壁有其字刻“通天透地”,中间横书可以卧人。
高应 (生卒年不详)字仲子,又字仲纯,号笔峰。明代济南章丘人。贡生出身,著名
戏曲家李开先的得意门生之一。隆庆年间曾任元城(治今河北大名)县丞,为政廉洁,
有“清白”之誉。李开先辞官后,在家乡组织“词社”、“词会”,高应 为积极参
与者之一。罢会十余年后仍笔耕不辍,日积月累,所作词曲数量大为可观。经慎选约
取,结集为《醉乡小稿》,取“不酒而醉,居城而乡”之意,由其师李开先作序。时
名家王世贞读后,赞叹不已。还著有《笔峰诗草》、《归田稿》等诗文,另有杂剧《
北门锁钥》。
王见宾(1534~1605)字懋钦。明代济南历城人。少负英姿,博览群书。万历二年(15
74年)中进士,授河南南阳推官。时南阳盗贼为害多年,地方官束手无策,为应付上
司,竟滥捕平民抵罪。王见宾得知,亲自审理,全部无罪释放。万历八年(1580年)升
户部主事,对所管案件一一详细复核,释放了不少受冤之人。
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见宾升刑部郎中,旋赴开封任职。开封濒临黄河,常遭
水患威胁。时潘季驯奉旨治理黄河,王见宾鼎力相助、悉心筹划。万历十五年,河南
大灾,第二年灾荒更甚,加之黄河决口,冲走百姓无数。王见宾亲赴下游组织打捞,
遍设粥厂,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河南副使治霸州。
王见宾素有治边才能,御史荐其任职密云京辅重地。王见宾抵任后选将练兵,整
饬边备,军事力量大为增强。在密云任职八九年而边境不闻警,因功升按察使,又进
左布政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河套。某部落
贵族乞赏逾额,王见宾力持旧制并晓之以利害,他们竟举兵叛乱,王见宾率部将其击
退。第二年,其部落发生瘟疫,王见宾不计前嫌,与之结盟,输粮救灾。王见宾久任
外职,积劳成疾,遂上疏辞任。返乡6年后因疽而卒。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又字无垢。明代兖州东阿(今地属平阴县东阿镇)人。嘉
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初年,参修实录,事竣后,升为修撰,充皇帝日讲官。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一
次讲课完毕,神宗拿出御藏书画,令众讲官分别赋诗题字。于慎行作诗后请人代题,
并当众承认自己不擅书法。神宗很赞赏,当即写“责难陈善”赐予他。御史刘台因弹
劾首辅张居正被逮入狱,亲朋好友惧怕牵连不敢前往探视,于慎行却常去探望。后因
上疏阻止张居正丁忧夺情而遭张的忌恨,被迫称病返乡。张居正死后,于慎行复出。
时张居正被抄家,于慎行不计前嫌,请求照顾张居正的老母及未成年的孩子。后于慎
行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不久升任礼部尚书。于慎行谙熟典制,朝中典礼多由其
裁定,曾作太庙祧迁考,以纠正混乱的皇帝世系。万历十八年(1590年),上疏要求早
立太子,以定国本,忤神宗皇帝旨意。后因山东乡试漏题事件,于慎行引咎辞官返乡
。居家十余年中,朝野上下多次荐他出山,终未获神宗皇帝批准。万历三十五年(16
07年),太子已立,朝廷荐举内阁大臣,于慎行名列被推举的7人之首,诏加太子少保
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这时,于慎行已重病缠身,勉强进京。不久卒于官邸。赠
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于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明史·于慎行传》),在文学上造诣很深,神
宗时,词馆中以其与冯琦并称“文学之冠”。在家闲居的十多年间,探讨当世得失之
故,旁搜博采,属词比事。著有《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
读史漫录》14卷、《兖州府志》52卷、《谷山笔 》18卷。
赵世卿(?~1618)字象贤。明代济南历城人。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授南京兵部
主事。翌年执掌朝政的张居正进行改革,有些措施过分严厉,赵世卿上《匡时五要》
疏,建议增加取士名额,放宽驿传限制,去除大辟之条,放缓催征赋税、广开言路等
。张居正以“不谨”罪名将其落职回籍。
张居正死后,赵世卿复职,先任户部郎中,后迁陕西副使。又迁户部右侍郎,督
理国家仓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为户部尚书,直至万历三十八年辞官,担任
此职9年。赵世卿忠于职守,事无巨细,必自躬亲,出入算计,酌有调剂,致力于明
代财政的整顿。神宗皇帝嫌拨给皇室的银两少,经常下诏从国库中提取银两供皇室使
用。赵世卿多次上疏要求神宗遵守定制,不要额外搜刮国库。同时还请神宗拨内库银
100万两及太仆马价银50万两以济边防。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神宗派出大批
矿监税使,以收税和开金银矿为名横征暴敛,引起社会动荡。赵世卿多次上疏,要求
罢除矿监税使。在朝野上下的呼吁下,神宗被迫于万历三十四年下诏罢除矿监税使。
时值西北干旱,国家财政困难,赵世卿接连15次上疏请拨内库银两以资军用,终未获
神宗批准。福王大婚时,户部拨银27万两,神宗嫌少,多次遣人往户部拿取,均被赵
世卿挡回。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公主下嫁,神宗要户部拿银数十万两,赵世卿
援引长公主例不允,神宗只好下诏减掉三分之一。
赵世卿为官尽职尽责,注意操守。晚明党派林立,国事日非,赵世卿心灰意冷,
曾十多次请求辞官,均未获准。万历三十八年,径自挂冠封印,弃官归家。在家闲居
7年后病故,葬济南城东仁合庄。追赠太子少保。
鲁钦(?~1626)字承宇。明代济南长清人。出生于武将家庭,青年时期袭任父职,以
府军卫身份中武进士。万历年间任山西副总兵,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改任神机营
副将,不久署都督佥事,任保定总兵官。天启二年,彝族土司首领安邦彦、奢崇明在
贵州发动叛乱,总理川贵湖广军务杜文焕畏怯称病不出。是年十月,明廷命鲁钦总理
川、贵、湖广军务,南下平乱。天启三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在陆广兵败。鲁钦身
先士卒,率部支援王三善,历五次血战,贵州局势得以安定。天启四年正月,王三善
轻敌冒进,兵溃被杀,鲁钦被迫率残卒败退。明廷将其革职,命戴罪治事。安邦彦乘
机围困贵州战略要地都匀、凯里,鲁钦奉命率军救援,在汪家冲一带将叛军击败。天
启五年,鲁钦率军回撤,中叛军埋伏,部下死伤甚众,再次被贬,命立功自赎。是年
春,叛军之间发生分裂,鲁钦乘机兵分三路进行围剿,在米墩山一带生擒叛军头目天
保和阿买,破焚174寨。因此役被官复原职。天启六年(1626年),安邦彦率部再犯,
破明军营垒,明军溃败,鲁钦拔剑自刎。
鲁钦勇敢善战,为西南诸将之冠。崇祯皇帝继位后,追赠少保、左都督,世荫指
挥佥事,并为其建“旌忠祠”,谥“忠烈”。
王象春(1578~1632)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虞求,别号 湖居士。明代济南府新城
县(今桓台县)人。出生于仕宦家庭。曾祖王麟,赠官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祖父王重
光,官太仆少卿,户部员外郎。父王之猷,历任淮扬兵备道、浙江按察使。清代著名
文学家王士 (渔洋)为其堂孙。全家五世皆为进士出身。
王象春年少聪颖好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万历四十年任顺天乡试同
考官,因另一同考官被揭发舞弊,使王象春遭受牵连,经刑部追查审理,历时两年,
方弄清事实。王象春饱受精神折磨与迫害,只得告病回原籍新城。万历四十三年(16
15年),故乡灾乱不宁,于是变卖田产出走。先至沂蒙、徐州等地,又北返兖州。次
年来济南,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上购得明“后七子”之一李攀龙的旧居为家,又筑
“问山亭”以自娱。自此徜徉于济南的湖光山色中,脱离世俗。写有《齐音》(又称
《济南百咏》)107首,对济南的山、水、湖、泉题咏殆遍。每首诗后附有注释,以抒
诗中不尽之意。该书内容丰富,涉及济南名胜古迹、节令时俗、神话传说、历史人物
等,当时人称:“况历(指历城)旧无专志,今百咏所载,千秋之作备矣。”
万历四十五年,王象春重回官场,先至北京任上林苑典簿,后长期在南京任职,
历任大理寺评事,兵部、工部员外郎,擢至吏部郎中。遇事持正,又“意气太盛,肝
肠太热”,招致魏忠贤等“阉党”的嫉恨。天启五年(1625年),被“阉党”削职回籍
。抑郁数年,于崇祯五年(1632年)含恨病逝。
王象春以诗闻名于万历间。其山水诗,生动活泼,清新自然,读罢回味无穷。钱
谦益评价王象春“以诗自负,才气奔轶”。除《齐音》外,还著有《地理俯察备要》
、《 湖集》、《问山亭集》等。
刘亮采(生卒年不详)字公严。明代济南历城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翌年中进
士第六名,授河南鹿邑知县。明代军民分治,但县内却军籍、民籍混杂,给收税、派
役带来很大麻烦。刘亮采抵任后,首先令军民分籍,然后清查户口,平均赋税。他还
善决疑难案件,有“包公再世”之誉。后因父丧回籍守制。期满后补河南兰阳知县。
兰阳(今兰考)濒临黄河,水常为患,刘亮采经仔细勘察,在险要处加筑堤坝,对河道
进行清淤疏通,18天即告竣工,此后河水不再为患。刘亮采还劝课农桑,与民休息,
颇得当地百姓好评。后升户部主事,不久因病辞官归里。于长清灵岩寺筑“面壁斋”
,常年葛巾道服优游林间,慕名前来与之相游者络绎不绝。后卒于家,年65岁。
刘亮采曾撰《历城县志》,惜未就。工诗、善画,长于大书,时称“三绝”。其
文泼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诗稿传世。还善口技,通音律,以舌抵颚作韵,可与
丝竹合奏,为当时一大奇人。
刘敕(1560~1639)字君授。明代济南历城人。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后考进士不第
,任陕西富平知县,未满一年即辞官。母亲病故,刘敕极为伤痛,结庐于墓旁。后虽
多次荐举,终未再入仕。一生砥砺名节,爱好诗词,好著书,80岁高龄仍手不释卷。
著书数十种,其中以注解忠孝二经最为有名。两经注解进呈御览后,由礼部颁行天下
,为必读之书。崇祯五年(1632年),编著《历乘》(即历城县志)18卷,崇祯七、八年
刊刻出版,是为历城县志中最早的刻本。刘敕从此名扬海内,时称“真儒名世”。崇
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陷济南,刘敕不屈被杀。其后乡人为其建坊曰“三齐文献
”。
焦馨(?~1642)字宁考,号蘅芷。明代济南章丘人。自幼聪慧,相传7岁时即能过目
成诵。15岁为博士弟子,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二十九年中进士,授知县,不
久升中书舍人。焦馨为官清廉,曾两次奉旨督运粮饷,对下属馈赠一无所受。三十八
年(1610年),迁驾部员外郎,掌东宫旗尉。焦馨抵任,定规章,严军纪,将随便使用
驿传、邮符和虚领饷银的弊端一一革除。四十三年(1615年),转任河南按察司副使,
备兵大名,辖顺德、广平、大名三府。时三府豪右结党,横行不法,为害地方,焦馨
将首恶一一法办,地方遂平定。经一番整顿,三府成为畿南的有力屏障,号称“河朔
重镇”。天启元年(1621年),焦馨升为按察使,仍管边事。旋改河南布政使,备兵磁
州。天启七年,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当地有汉唐二渠可引黄河水灌田,但
因年久淤塞,已无法正常使用,焦馨下令将二渠疏浚,恢复灌溉之利。时魏忠贤专擅
朝政,各地趋炎附势之人纷纷为其建生祠,独焦馨不为所动,下属惧祸,再三敦请,
焦馨毅然说:“吾头可断,祠不可建。”直至魏忠贤败亡,宁夏始终未建其祠。崇祯
帝即位后,焦馨遭人诬告,遂坦然辞官东返,在家乡闲居13年。死后赠工部左侍郎。
著有《栋云斋文集》。
叶承宗(1601~1648)字奕绳。明清之际济南历城人。少年时代喜读古书,善做文章。
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曾游济南城东北的华山,留下诗作《登华不注》。崇祯
十三年(1640年),在刘敕所编《历乘》基础上,纂修成《历城县志》16卷。该志“考
据博洽,词理  ”,当时被认为是山东的一部上乘县志。
顺治二年(1645年),叶承宗中进士,授江西临川知县。时逢饥荒之年,百姓缺粮
,生计困难,叶承宗下令开仓赈济,救活了不少百姓。知府督促缴纳租税,叶承宗极
力陈述民情,得以缓征。为培养人才,成立香南社,教授本县诸生,选其文章优秀者
数百篇刊刻,入社生员后多人成名。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江西赣镇金声桓反清,
攻打抚州(治临川),城破,叶承宗被俘。金声桓威逼其投降,叶承宗坚决不从,自杀
身亡。尚编著有《耳谭》2卷、《泺函》10卷、《少陵诗选》6卷。
朱昌祚(1628~1666)字云门。清初济南历城人。原籍山东高唐州,其父朱美先明代时
迁居历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入关,攻破济南,年仅12岁的朱昌祚被虏出关
,入籍汉军镶白旗。后随清世祖入关。顺治初年,官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十八年(166
1年),以工部侍郎巡抚浙江,为政清廉,处事沉着而刚毅。他严厉镇压抗清义军的活动
,执行清廷发布的“迁海令”,徙沿海居民入内地,以孤立、瓦解郑成功为首的东南沿
海抗清力量。同时,拨出荒地,令内迁居民开垦,免其所弃田亩丁粮,并严禁部属借端向
百姓苛敛。康熙元年(1662年)擢福建总督,因丁忧未到任。康熙四年,授直隶、山东、
河南总督。时辅政大臣鳌拜擅权,在直隶重新推行“圈地”,致使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
。朱昌祚奉命同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巡抚王登联督理其事。康熙五年(16
66年),朱昌祚与王登联以圈地扰民实情,分别疏请停止圈换土地,言甚痛切;苏纳海亦
上疏言其不可。鳌拜大怒,以藐视圣命罪,将三人革职处斩,弃于市。康熙八年(1669年
)鳌拜伏法,康熙帝亲政。翌年七月,朱昌祚获平反昭雪,谥“勤愍”,赐祭葬。子朱绂
以父荫入国子监,累官大理寺卿。
朱鼎延(1603~1668)字元孚。清初兖州平阴人。明末避乱,奉母徙居聊城。明崇祯十
六年(1643年)考中进士。清顺治初年被举荐为礼部主事,又迁郎中,考选云南道御史
。上疏言治平、戡乱之策,建议广开言路,分辨忠佞,名声大振。顺治三年(1646年),巡
查河东盐务,复安抚宣大(今河北宣化、山西大同一带)兼学政,又督学顺天(今北京),
所到之处,持正自律,大张风纪。后任太仆寺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工
部左右侍郎,督修乾清宫,竣工后晋升工部尚书。以母病乞归,奉养十余年,潜心研究程
朱理学,不经营家产。康熙七年(1668年)卒。曾多次上书朝廷,谈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
针,主张治理国家要法与礼并存,五刑与八议共施,文武并用。著有《奏疏》、《知年
初集》、《蘧未庵集》等。
袁声(生卒年不详)号荆阳。清初济南章丘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清顺治
年间,任山西岚阳知县。当地屡经战乱,民生凋敝,袁声亲至各村抚慰,劝课农桑,恢复
正常的生产生活。后调任刑部贵州司郎中,任职三年,又被任命为太平府知府。在太
平府兴利除害,为政清廉。
袁声善诗文戏曲,著述颇丰。有《春秋鼎麟经》、《汇海》等多种著作藏于家,惟
《荆阳诗记》一书流行于世。见于著录的戏剧本有《领头书》,写金定与刘翠翠的故
事,因有缝诗衣领内传送之情节,故而得名。剧本今已失传。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出身书香门第和仕宦之家,聪颖好学。明天启六年(1626年)中
秀才。曾参加复社。明亡,奉嗣母避兵常熟。清兵南下,从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举兵抵抗
,福王授其为兵部司务。事败后,嗣母绝食殉国,遗命勿事二姓。自清顺治二年(1645
年)起十余年,顾炎武往来于南京、苏州及太湖沿岸,考察山川形势,图谋匡复明室。
顺治十四年(1657年)起,顾炎武尽鬻家产,弃家北游。曾在山东章丘长白山下开荒
垦田。至顺治十八年往返于直隶、顺天、山东之间。康熙元年(1662年)游踪扩至河南
、山西、陕西各地。此后十余年,频频往来于山东、山西、直隶、顺天之间,以二马二
骡载书卷,进行金石考古工作,完成《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营平二州史
事》。康熙五年(1666年),与友李因笃等人垦田于山西五台山下。康熙七年(1668年)
,因山东即墨黄培诗案株连,在济南入狱达7个月。出狱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对
济南风物多有题咏。康熙十六年(1677年),定居陕西华阴,精研经籍考证。次年,诏开
博学鸿词科,荐修《明史》,均誓死不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逝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一生著述宏富,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
、音韵训诂都有研究,流传著作达50种。倡导力戒空疏,注重实用,征实去伪,开清代朴
学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性命,置国家与社会安危于不顾的坏风
气,主张“经世致用”,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著作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徐夜(1611~1683)初名元善,字长公。因敬慕曹魏文学家嵇叔夜(嵇康)的为人,改名夜
,字嵇庵,又字东痴。清初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县)人,明末诗人王象春的外孙,诗人王
士 的外从兄弟。青年时为诸生。明亡丧母,流浪于江南各地。归来后寓居于济南,
“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康熙十八年(1679年)被推举为博
学鸿词,以年老有病为由推辞,仍写诗自娱。其诗大量抒写山水之趣和田园生活,曾与
乐安李焕章同在山东通志局修撰《山东通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故乡去世。
徐夜与顾炎武、张光启交往密切,纵论世事,曾与顾炎武同赴昌平参拜明诸帝陵墓
。隐居之后,闭门谢客,只与王士 兄弟来往,其诗也是靠王士 的宣扬才被世人所知
。王士 在京师多次向徐夜索稿,却称谢不予。后来渡浔阳时,诗稿尽殁于水。王士 
在徐夜住所搜集到所藏徐诗二百余首,编集付梓。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晚号矩斋,又号蠖斋。清初宣城(今属
安徽)人。父母早逝,养于祖母,事叔父如父,从同里名士沈寿民游,博览群籍,善诗赋及
古文辞。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顺治八年授刑部主事。十三年(1656年)擢山东学
政,取士“崇雅黜浮”,有“冰鉴”之誉。又修葺孟庙、闵子庙、伏生祠墓等。在济南
居官五年,对济南风物多所题咏。十八年(1661年)任江西参议并分守湖西道,为官干练
亲民,公正无私,注意兴学,深得民心,人称“施佛子”。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裁撤
道使,被罢官,归乡闲居十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诏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侍讲,参
加纂修明史。后充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转侍读,病逝于官署。
施闰章诗与莱阳宋琬齐名,并称“南施北宋”,主东南诗坛数十年。著有《学余堂集
》、《矩斋杂记》、《蠖斋诗话》等。
靳辅(1633~1692)字紫垣。祖籍历城,后迁辽阳,隶汉军镶黄旗。清顺治九年(1652年
),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此后历任内阁学士、安徽巡抚。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
河道总督,负责治理苏北水患。到任后,经过实地考察,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治理水患
8条措施,于康熙十七年动工,疏堵并用,全面治理。为节省费用,还利用退水所得土
地招民屯垦。原计划三年完成,靳辅虑长远而不求近功,工程力求坚固耐久,三年后只
完成十之六七。靳辅上疏请罪,被革职留任。次年,黄河终归故道,遂因功官复原职。
康熙皇帝在南巡途中视察河务,作《阅河堤诗》相赐,予以勉励。
在治理江苏中部水患时,靳辅与另一治水大臣于成龙产生分歧:靳辅主张于上游
筑堤束水,于成龙主张开挖下游河道、疏通海口,二人争执不下,廷议亦未决。不久,给
事中刘楷、御史郭等交章弹劾靳辅等治河久而无功,屯田反而累民,靳辅再被革职。
此时,其任内督修的新运河“中河”宣告竣工,这段运河不但疏减了减水坝的积水,保
护了两岸的农田,而且大大便利了漕运,于是赞颂靳辅之声渐起。朝廷两次派员实地勘
验,回报“商贾舟楫不绝”,漕运畅通无阻。康熙帝肯定了靳辅功绩,召在身边以备顾
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靳辅以老病之躯再次出任河道总督,继续主持河务。三
十一年(1692年)去世,谥“文襄”。后追封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
唐梦赉(1627~1696)字济武,别字豹岩。清代济南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自
幼聪明颖悟,13岁自学古文,作碑记石刻。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官至翰林院检讨。因议论朝事得罪权贵,被罢官回乡,当时不到30岁。后外出游览名
山大川,写下大量诗作,诗风雄浑流畅,不加雕琢。归来后筑“志壑堂”,堆土为山,上
栽翠竹,经常在此读书著述,谈古论今。与王士 、高珩交往密切,研讨学问,博学广览
。康熙年间主持编写《济南府志》54卷,为最早的济南府志,传世不多,是清代山东方
志中的珍本。此外还有《志壑堂集》24卷、《志壑堂后集》8卷、《淄川县志》、《
借鸽楼小集》2卷、《林皋漫谈录》各若干卷及经济类著作《铜钞疏》、《禁粜说》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