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4&run=13

道希(生卒年不详)梵名室利提婆,唐代求法高僧。齐州历城人。出身于缙绅之家,年少
时就皈依佛门。唐初,由陆路西南行,经吐蕃赴印度,到达摩河菩提,在印度佛教最高
学府那烂陀寺(位于恒河右岸的王舍城,在今比哈尔邦腊贡)长住数载,学大乘佛教。庵
摩罗跋国王(其地在西印度)对道希非常敬重。在其王寺,道希与居王寺研习佛经的另
一西行求法的齐州人师鞭法师偶遇。异国逢同乡,两位高僧“申乡国之好”,同居一夏
,不久师鞭染疾而终。道希又往输婆伴娜(亦称般涅 寺,为释迦涅 之地),专攻律藏
,复习声明。道希文采溢扬,善草隶,曾在大觉寺(距王舍城不远,释迦成道之处)造唐碑
一座,“所将唐代新旧经论四百余卷,并在那烂陀寺矣。”(《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后病逝于庵摩罗跋国,年50余岁。
齐州的另一位高僧义净在道希离开那烂陀寺不久,也来到该寺研习佛经。他来到
道希曾住过的禅房,留诗叹其未能在他国与道希相见,诗曰:“百苦亡劳独进影,四恩在
念契流通。如何未尽传灯志,溘然于此遇途穷!”
郭虔 (生卒年不详)唐代齐州历城人。开元元年(713年),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
护。开元二年,西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精骑围北庭都护府,虔 率众固守,
伏兵于城外;同俄单骑亲逼城下,伏兵突起,将其斩首。同俄兵众至城下后,见失主帅
,相率乞降,请以军中所有衣资器仗赎同俄;及闻同俄已死,恸哭而去。默啜之婿火拔颉
利发石阿失毕时与同俄共同领兵,闻同俄死,不敢西归,遂与其妻降唐。虔 因功拜冠
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进封太原郡开国公。不久转安西副大都护、四镇经略安抚
使,进封潞国公,赐封一百户。奏请募关中兵一万人往安西击讨西突厥余部,朝廷许之
,但无克获之功。返回后授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大使,进右威卫大将军。开元四年,奏
家奴八人有战功,求为游击将军,宰相劾其恃功乱纲纪,不果。后又奉诏为安西副都护
。病死于军中。
崔从(761~832)字子 。唐代齐州全节人,崔融曾孙。少时孤贫,与兄崔能寓居太原(
今山西太原市),隐于山林,刻苦读书。德宗贞元初年,崔从进士登第,出为山南西道推
官。因母丧回乡守制,结庐于墓旁。后被西川节度使韦皋引为西山运务使,又奏迁为节
度判官,权知邛州事。邛州狱中有盗在押,前刺史已定其案,崔从疑其有冤,不治其罪,
后果然捕获真盗。韦皋死后,节度副使刘辟举兵反,欲并东川。崔从寄书阻止,刘辟怒
,发兵攻之。崔从绕城守御,终不服从。朝廷派兵平刘辟后,从刘辟反者皆伏法,唯崔从
得免,宣歙池观察使卢坦举荐其为副使。
宪宗元和初年,崔从入朝,累迁吏部员外郎。裴度为御史中丞,奏以崔从为侍御史
知杂,守右司郎中。裴度入相后,又以崔从代己为御史中丞。不久崔从改任给事中,数
月又出任陕州大都督府长史、陕虢观察使,兼御史中丞。后回朝任尚书右丞。元和十
二年(817年)八月,出为兴元尹、御史大夫、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等职。宪宗欲任其为
相,监军使(宦官)揣知此事,向崔从为朝中权贵求取贿赂,崔从不肯,由此不得为相。穆
宗即位,召拜尚书左丞。长庆二年(822年),任检校礼部尚书、州刺史、坊丹延节
度使等。其属地之内,神策军镇相望,骄横犯法者甚众,历届节度使皆不敢治;崔从到任
后,皆绳之以法,由此境内肃息。其属地内又常有党项羌族等携带羊马前来互市,历届
节帅皆受其贿赂;崔从到任后,概不收受,党项也不敢兴兵犯境。长庆四年,崔从入为吏
部侍郎,改太常卿。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出任检校吏部尚书,充东都留守。文宗太和
三年(829年),入为户部尚书。宰相李宗闵因其与裴度、李德裕等友善,改其为尚书右
仆射,太子宾客,分司东部。太和四年拜检校左仆射、兼扬州大都府长史、御史大夫,
充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按旧制,扬州境内凡交易资产、奴婢皆须按值纳税,百
姓养羊须按口纳税,官府还通过酒曲专卖以获利,崔从到任后皆罢之。太和六年(832年
)病卒,赠司空,谥号“贞”。
孙璋(870~930)五代齐州历城人。出身行伍,最初隶属后梁大将杨师厚麾下,不久候补
为奉化军吏。后唐建立(923年)后,累官至澶州(治今河南清丰西)都指挥使。李嗣源(
即后唐明宗)镇据常山时,颇器重孙璋,擢为裨校。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邺城兵变,孙
璋辅佐李嗣源有功。翌年李嗣源即位后,授孙璋为赵、登二州刺史,后又转任齐州防御
使。明宗天成四年(929年)王都叛乱,袭据中山,时孙璋为定州行营都虞候,随军讨伐,
立有战功。王都叛乱平定后,孙璋被加封为检校太保。明宗长兴初年,授州节度使
。后卒于洛阳。追赠为太尉。
高汉筠(872~938)字时英。五代齐州历城人。早年就读于长白山书院,致力于科举功
名。唐末政治腐败,藩镇纷战不已,高汉筠感叹乱世书生无用,遂投笔从戎,充为卫州(
治今河南汲县)牙校。唐昭宗天年间,升为氵名州(治今河北永年东南)都校。后唐建
立(923年)后,庄宗李存勖改常山为北京,任高汉筠为皇城使,检校兵部尚书、左骁卫将
军同正。明宗即位(926年)后,授高汉筠为德州节度副使,后移镇襄州,权知军州事。明
宗长兴年间(930~933年),历任曹、亳二州刺史,检校司徒,行左金吾卫大将军。高汉
筠为官清廉,在襄州供职时,一贪官私赠白金500两,高汉筠说:“吾有正俸,此何用焉?
”将500两白金悉数上缴朝廷,并警戒该官不可再献。在亳州三年,每年用自己薪俸代
纳百姓拖欠的赋税。
清泰末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踞太原反叛,后唐明宗派晋昌节度使张敬达率军围
攻太原,委高汉筠巡抚晋昌(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张敬达战死后,晋昌节度副使田承肇
率部围攻节度使府署,企图加害高汉筠。高汉筠大开府门坦然相迎,田之部将敬服汉
筠为人,掷刀于地,曰:“不可枉杀。”田遂率部而走。石敬瑭建立后晋(936年)后,连
传数诏征召汉筠,授为左骁卫大将军、内客省使。天福三年(938年)正月,高汉筠病故
于东京(今河南开封)私第。
冯瓒(914~980)字礼臣。宋初齐州历城人。其父冯知兆为后唐司农卿。冯瓒以恩荫得
官秘书省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出为诸城县令。任满后,授太子右赞善大夫。显德元
年(954年),迁刑部员外郎,充三司判官。在任一年后,又改祠部郎中,充集贤院直学士
。后汉建立初期,冯瓒改任监察御史。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迁殿中侍御史。
北宋建立后,冯瓒转为兵部郎中。冯瓒风神俊爽,谈论风生,颇得宋太祖赏识,擢
拜为左谏议大夫,出知舒州(今安徽潜山)。舒州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居民采捕以自给,
由来已久,防御使司超到任时,横征暴敛,致使民怨沸腾。冯瓒一到任,认为不应夺民
之利,乃奏请朝廷豁免,舒人大悦。建隆四年(963年),改任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
乾德三年(965年),冯瓒以本官充任枢密直学士。此时后蜀散兵亡命相聚为盗,蜀
地混乱不安,朝廷命冯瓒知梓州(今四川梓潼)。数日,后蜀军校上官进率众3000余人,
掠民数万,夜攻梓州城,城内异常慌乱。冯瓒曰:“贼乘夜奄至,此乌合之众,以 挺相
击,必无固志,正可持重以镇之,待旦自溃矣。”当时城中仅有云骑兵300人,冯瓒亲自
坐于城楼以鼓舞士气,并密令更夫提前打更,未午夜,已击五鼓,后蜀散兵以为天将明,
于是撤走,冯瓒乘夜纵兵追击,生擒上官进,斩于市,招降千余人,梓州境内转危为安。
冯瓒灭上官进之举,赢得宋太祖欢心,而宰相赵普却深嫉之,讼瓒有奸事。太祖急
召瓒回京,并亲自审问,瓒认罪。赵普又派亲信至潼关清查瓒之行装,发现内有金带珍
玩,皆已封好,系拟送开封尹赵光义幕僚刘 ,瓒亦服罪。赵普力主处死冯瓒,太祖免其
死罪,削官流放登州(今山东蓬莱)沙门岛。冯瓒流放海岛,10年不得归,开宝九年(976
年)遇赦放还。宋太宗即位后,授瓒左赞善大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太宗征太原
,凯旋后任大理卿兼判秘书省。因足疾请退,不允,诏免朝请。冯瓒复抗章请退,拜给
事中后辞职。翌年病卒。
王沔(950~992)字楚望。北宋齐州(今济南)人。太平兴国初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王沔得宋太宗召见,被授予著作郎、直史馆
,又升右拾遗,出任京西转运副使。翌年,升右补阙,知怀州(今河南沁阳)。太平兴国
八年春,与宋白、贾黄中同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每读所试进士辞赋于帝前,皆“音吐
明畅”,故被读者多中高第。后来,又历任膳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同签
书枢密院事、左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深得太宗赏识,得赐崇德坊
住宅一处。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升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成为副相,参预国政。太宗
欲建上清宫,云为百姓祈福,不用国库钱,王沔上奏曰:“土木之工,必有劳费,不免取百
姓脂膏耳。”太宗不听,后果数年未成。淳化三年(992年),太宗欲整顿吏治、黜陟百
官,乃命王沔与谢泌、王仲华共同主持对京官的考核。王沔严加考察,以犯赃及公私罪
将官员分三等上奏太宗,朝野震恐。不过十日,暴死,赠工部尚书。
王沔聪敏善辩,颇有才干,对皇帝言事,能委屈敷绎。但时人称其性苛刻,少诚信。
执政时,对谒见有求者必甘言以待,事后却不兑现,故人多怨之。王沔对人苛刻,却放纵
亲族。其弟王淮,曾掌管香药榷易院,因犯赃当处死,王沔力救,仅杖一百,降为定远主
簿。
田诰(生卒年不详)亦作田告,字象宜,号睽叟。北宋齐州历城人。田诰是开宋代讲学
风气的先驱者。先隐于嵩山,后隐居于济南明水,聚徒授学,从学者常有数百人之多
。生徒中进士至显达者数十人,宋惟翰、许衮皆为其高足。田门弟子登朝,自然盛称
其师,故田诰闻名于当朝。开宝五年(972年),黄河决于濮阳,加之淫雨不住,洪水
为患,宋太祖下诏求疏导之策。时田诰纂有《禹元经》十二篇,太祖闻后,召田诰至
宫廷,询问治水之道。太祖对田诰的治水才能很欣赏,欲将其留下并授以官职,田诰
以父母年老需在家奉养为由辞归。淳化年间(990~994年),太宗召其赴宫廷。恰诏书
及门之时,田诰辞世。
田诰笃学好文,理致高古。就学于名士陈抟(号希夷先生)时,陈抟教授以《诗评
》,故田诰诗文清丽。与当时著名学者徐铉、诗人王禹 等交游甚密,多有诗文往来
。好著述,每每构思作文时,匿藏于深草中,绝不许他人打扰,一会儿自草中跳出,
已成佳作一篇。著述后多散失。皇年间(1049~1054年),济南瞿书耽收集其散逸之
作48篇,成《睽叟别传》3卷。
李惟清(942~998)字直臣。北宋齐州章丘人。原籍下邑(今河南夏邑),其父李仲行任
章丘主簿,遂迁家章丘。李惟清于开宝年间(968~976年)以三史及第,出任涪陵尉。蜀
民崇尚巫术,有病不去求医问药,唯知求神问卦。李惟清派人抓来巫师,鞭笞一顿,并治
其假冒神灵之罪,同时又教蜀民使用医药治病,涪陵风俗稍有改变。时朝廷派遣一宦官
押运造船木,该宦官纵恣不法,李惟清上疏历陈其罪,奏请杀之,由此名声大噪,不久升
为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惟清转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后历官左赞善
大夫、转运副使、转运使、监察御史兼总南路。某次上朝奏事时,宋太宗垂问:“荆湖
累年丰稔,又无徭役,民间苏否?”惟清答道:“臣见官卖盐斤为钱六十四,民以三数斗
稻价,方可买一斤。”太宗乃下诏每斤盐减钱十文。
雍熙三年(986年),朝廷拟大举发兵幽州。李惟清以为兵粮不足,不可轻举妄动,
但朝中业已兴师,惟清所奏按压不报。判度支许仲宣建议实行通盐法:向农户征收盐税
,与户税一同交纳。李惟清奉旨往荆湖诸路实地考查,回奏不宜实行,此议遂罢。太宗
又问起荆湖民间疾苦,惟清回奏说酒务官卖酒价太高,百姓多转买私酒,致使税收减少
。太宗遂下诏仍恢复旧价。不久,惟清出任京东转运使。时朝中下征兵令,惟清坚决反
对,并接连三次上疏,朝廷折中处理,将募丁范围限制在河北路。
淳化三年(992年),李惟清升为给事中,充盐铁使。后因私减茶价,左迁卫尉少卿
。至道初年,拜为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997年)后,历任刑部
侍郎、御史中丞。咸平元年(998年)去世,追赠户部尚书。
王杲(939~1002)北宋齐州人。后周显德年间应募从军。周世宗北伐攻取三关时,王杲
任先锋。宋初,随太宗赵光义远征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平定扬州
,以战功升散指挥使,后累迁至马军副都军头,屯驻并州(今山西太原)。雍熙元年(984
年),为龙卫右第二军都虞侯,奉命护送羌族首领赵保忠(原名李继捧,宋赠名赵保忠,授
夏州刺史、定难节度使)还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事毕返回时,赵保忠送他地方
特产,拒而不受。太宗闻之,诏赐白金百两,迁右第一军都虞侯,领兵屯驻镇州(今河北
正定)。一日,契丹来犯,他正在北门,率兵击退敌军。又奉命督粮草援助威虏军,返回
抵达徐河时,突遇敌军,亲闯敌阵,杀其将,夺其马,敌大败。宋太宗召见嘉奖其忠勇,升
马步军都军头,领勤州刺史,命守河北。契丹惧其声威,不敢来犯。不久,又受命阅教
定州(今河北定县)诸军骑射,事毕,回京升任领军头引见司。
淳化四年(993年)初,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发动起义。翌年,王杲被任命为西
川招安使,统兵由剑门南下入川,镇压了起义军,因功拜唐州(今河南唐河)刺史。至道
元年(995年)还京师,又出任灵州(今宁夏灵武)、并州(今山西太原)副部署。后历任夏
州、石州(治今山西离石)知州,石隰副部署。不久,因转运河西军粮误期,降为右千牛
卫大将军。咸平五年(1002年),出为亳州永城县都监。受诏入京,因病未至,旋卒。
范正辞、范讽范正辞(936~1010),字直道。北宋齐州人。其父劳谦为获嘉县令。正
辞自幼习《春秋》三传,因擅治《春秋公羊》、《春秋谷梁》而登第。初任安阳(今
属河南)主簿,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官国子监丞,知戎州(今四川宜宾),改
官著作佐郎。时淄州(今山东淄川)民户欠税者众多,正辞受命至淄州追还欠税,因才干
出众,被荐为淄州知州。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正辞通判棣州(今山东惠民地区)、深州(今河北深县),迁
官国子博士。时值饶州(今江西波阳)多狱讼,久而不决,御史中丞刘保勋荐正辞知饶州
。正辞立即赴任,大刀阔斧,积案即行解决。朝廷诏令饶州兵将调往京师,有王兴者,怀
恋故土不愿调遣,用刀故意砍伤脚,正辞下令处斩王兴。王兴妻投诉于朝廷,太宗赵光
义召见,正辞据理力辩,认为饶州等东南地带虽比较繁荣,但人心不稳,王兴煽动军心,
非严惩不足以镇人心。太宗称赞其勇敢决断之举,特迁正辞为膳部员外郎,任江南转运
副使,赐钱50万。饶州有民甘绍,其家财万贯,被群盗所劫掠,州捕14人入狱,经逼供,
被判死刑。正辞回饶州,觉察此案不实,于是重新审讯。民有告群盗所在者,正辞密令
监军王愿追捕,但王愿还未到达,群盗即逃走。正辞单骑出城20余里追赶,扬鞭击中一
贼双目,遂被捕获。正辞载其归来,医治后,伤愈伏法。前所捕14人全部释放。
端拱二年(989年),授范正辞为仓部员外郎,后为考功员外郎,通判扬州、定州、杭
州。咸平二年(999年),出为河东转运使。后因过被贬为滁州团练副使。遇赦,复为仓
部考功员外郎,膳部郎中。因年老请求监兖州商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病卒

范讽(生卒年不详),字补之,范正辞之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献《东封赋》,迁
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文,出知平阴县。时黄河决口于王陵埽,水消退后,土地肥沃,但田
界混乱不清,为此诉讼不断,并且久而未决。范讽主持辨疆界,立券分于田主,争讼遂息
。范讽为政,济贫扶弱,事必躬亲,凡有不法者皆痛加治之。
后范讽举进士,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时淄州发生大旱,蝗虫滋生,危害百姓。蝗
虫不食菽,因此百姓希望补种菽,但苦于无种。范讽巡视邹平县,决定开官仓贷种于民
。县令以为不可,范讽道:“我负全责!”即贷出3万斛。到秋季,百姓都如数还官仓。
后知梁山军,范讽以母老相辞,于是改作郓州(今山东东平)通判。徙知广济军(治今山
东定陶),凡出徭役者,悉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以病监舒州(今安徽潜山)灵仙观
。时尚御药张怀德至灵仙观,范讽与之结交。张怀德返朝,向章献太后举荐范讽,于是
,范讽被召回朝廷,升右司谏,为三司度支判官。某日,玉清昭应宫失火焚毁,太后下令
追究原因,严惩宫人。范讽上奏,称失火乃上天之诫告,应减刑以应天。太后采纳范讽
建议,狱始解。又议修复,范讽上书劝谏,于是下诏罢修。后改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
御史知杂事。曾出使契丹。又升任天章阁待制、知审刑院,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
时山东发生饥荒,青州人、宰相王曾家中粮食颇多,范讽议决发王曾家藏粮数千斛赈济
灾民,受到百姓的欢迎。范讽在青州不足一年,即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遇事
率直陈谏,改授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后遭非议,不久转为龙图阁学士,以疾免三
司使,改授翰林侍读学士,复改阁学士、给事中,出知兖州。广南东路转运使庞籍弹劾
其交通贵戚等事,范讽又为宰相吕夷简所恶,被贬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知临江军、保
信军。范讽受此打击,心灰意冷,以母丧归乡守制,日饮酒自纵,为时所讥。守丧期满,
起用为将作少监,出知淮阳军,迁光禄寺卿,又出知陕州改潞州,官至给事中,病卒。
范讽性旷达豪放,任情不羁,家乡的一些名人隐士,如张 、石介、李冠、徐遁
等,慕其所为,与其交游,时号“东州逸党”。
张揆、张 张揆(生卒年不详),字贯之。北宋齐州人。擢进士第,授北海县尉,改任
大理寺丞。后因病辞官归家,十年足不出户,苦读《易经》,通晓扬雄《太玄经》。陈
执中安抚京东时,力荐张揆人才难得,召为国子监直讲、徙诸王府侍讲。以尚书度支员
外郎入直史馆、荆王府记室参军。荆王府裁撤后,权三司户部判官。将所著《太玄集
解》数万言,上呈仁宗皇帝。在迩英阁受到仁宗召见,应对称旨,擢升为天章阁待制兼
侍读,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太常寺判官。后加翰林侍读学士、
知审刑院,出知齐州。张揆性情刚狷,阔于世务,爱好读书,老而不倦。与弟张扌炎相友
爱。
张 (995~1074)字文裕。张揆之弟。幼笃孝好学,曾割股肉疗父疾。后举进士,
任益都县令,甚有政绩。不久父丧归家。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发生饥荒,御史中丞
范讽举荐张扌炎为掖县令。时值百姓诉旱于莱州府,被拒绝,张扌炎闻之,奏准免除登
州、莱州百姓税收。后任永兴军通判,集贤院校理,四次迁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
。英宗即位(1063年)后,改任太常寺、司农寺判官,官至户部侍郎。熙宁七年(1074年
)卒。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嘉二年(
1057年)进士。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奉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为实录检讨官。出任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年),调任齐州(治所在今济南)知州。
后历任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知州。元丰三年(1080年)在三班院任职,翌年迁
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在知齐州期间,调整赋税,惩治豪霸,兴修水利,颇有政绩。当时河北调集
民工修黄河,齐州应出二万丁,按当时户口册应当三丁抽一,但曾巩在核实户口、清
查隐漏之后,改为九丁抽一,减轻了百姓负担。对王安石推行的抑制豪强、富国强兵
的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也积极在齐州实施。还组织疏浚大明
湖,建北水门(汇波门)、环波亭、北渚亭、百花堤,写了《齐州北水门记》;于趵突
泉修建泺源堂、历山堂,并写下《齐州二堂记》。因为百姓除害兴利,深受百姓爱戴
。后人为纪念他,曾于明代在千佛山建曾公祠。清道光年间,在大明湖畔修建“南丰
祠”,成为济南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曾巩文采出众,诗文集有《元丰类稿》、《隆平集》。在齐州的诗作有70多首,
多是吟咏风光,历下名泉、名山、大明湖等名胜无不收入笔下。他的散文以明快、平
易、朴实著称。其文“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巩传
》),对后世文学的繁荣发展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
李格非(约1045~1106)字文叔。北宋济南章丘人。幼年时俊异聪颖。北宋以诗赋取士
,李格非偏用意经学,曾著《礼记说》数十万言。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
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调任郓州教授。郡守怜李格非家贫,想让他再兼任其他官
职,李格非固辞不受。后入补太学录,再转为太学博士,颇有文名,受知于苏轼,与
廖正一、李禧、董事号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朝廷设局编元章奏,任李格非为检讨,未就任。时朝
中党争纷纭,李格非因与当朝执政有隙,改任通判广信军。境内某道士好占卜吉凶祸
福,宣称自己已“成仙得道”,每每外出,必乘车而行,趾高气扬。某日李格非偶遇
道士,当即喝令左右将道士揪出车外,斥责其妖言惑众,将其杖责出境。不久,李格
非应召为校书郎,累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
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执政,以恢复王安石新法为名,打击所谓“元党
人”。李格非和司马光、苏轼、苏辙等皆列名党人碑,遭罢黜。后病卒于故里,年6
1岁。著有《李格非集》45卷、《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辨志》5卷、《咏洛城记》
1卷和《历下水记》等,均已散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女李清照,为宋代杰出
词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
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为中国古典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19岁时与兄苏
轼同登进士。又同策制举,因直言置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神宗时,王安石以执政
领三司条例,命苏辙为下属。王安石行青苗法,苏辙力陈不可,被贬为河南推官。哲
宗时召为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初年因上书谏事被贬,
筑室于许(今河南许昌),名曰“遗老斋”,作《颍滨遗老传》万言,自述生平经历。
此后10年间终日默坐,不与外人相见,直至故去。
苏辙曾于熙宁六年(1073年)冬任齐州掌书记,居官三年。当时齐州连年大旱,赤
地千里,社会秩序很不安定。掌书记为知州从官,虽不需四处奔波,却也“官事成林
”,劬劳辛苦。苏辙是因久慕济南山水而要求来齐州的,到任后遍历齐州名胜,写下
了大量诗篇,流传后世。
苏辙的文章以议论为主,文势汪洋,笔力雄健,说理清晰有力。其诗境界开阔,
多步苏轼后尘。著有《栾城集》50卷、《栾城后集》24卷、《栾城三集》10卷、《应
诏集》12卷、《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
《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并传于世。
李昭 (?~1126)字成季。北宋济南人。自幼聪颖,善为文章,与后来成为著名文学
家的晁补之并称为神童,深为大文学家苏轼赏识。李昭 少年中进士,授徐州教授,
与知州孙觉相知。后被荐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加秘阁校理。不久,任潞州(今山
西长治)通判。当地民俗人死不葬,李昭 划出官地,置备棺材、寿衣,并写文章四
处宣传,当地百姓遂渐用土葬,风俗为之一变。又历任秘书臣,开封推官,提点永兴
、京西、京东路刑狱等职。曾校试高密,得侯蒙。后来,侯蒙位居高位,念及李昭 
旧恩,派人去拜见他,询问有何困难和要求,李昭 只求秘阁法帖而已。在陕西为官
时,延安有一名叫车吉的小将被诬为盗,李昭 细察,为之洗冤,车吉后来立下战功
,官至皇城使,曾遇李昭 于京师,车吉以名马相赠,以表谢意,李昭 坚辞不受。
元符年间(1098~1100年),坐党祸免官。徽宗即位后,召为右司员外郎,又迁太常少
卿,出知沧州(今河北沧州)。崇宁初年,再次免官,从此一直在家闲居。晚年曾二次
起用知歙州,起居舍人职,均辞不就。这期间,写下大量诗文,现有《乐静集》(或
作《李昭 集》)30卷流传于世。靖康元年(1126年)卒。绍兴初,追复直徽猷阁。
徐遁(生卒年不详)字正权。北宋齐州人。北宋时齐州学风甚浓。“徂徕先生”石介出
于范仲淹门下,与欧阳修同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后在泰山建书院,聚徒教授。
徐遁是石介的入室弟子,又是他的乘龙快婿。其家住齐州城西,建“溪亭”为居。苏
辙在齐州任掌书记时与徐遁交好,曾为他的溪亭题诗。后人认为李清照《如梦令》中
的“常记溪亭日暮”之“溪亭”,即是指徐遁的故居。
徐遁自幼习医,医术高明。欧阳修的《石徂徕先生墓志》及苏辙的《乐城集龙川
略志》记载有关徐遁的一件轶事:某年齐州发生大饥荒,人相食,有一人皮肉被食尽
而骨脉尚存。徐遁专程前往探视。只见那人右肾下有一手掌大的脂膜,正与膀胱相对
,有二白脉自脂膜出沿脊背上贯至脑。徐遁知道白脉即夹脊双关,却不解如掌大小脂
膜为何物。后来苏辙某次偶然提到当时名医单骧曾提出“三焦有形可见”,徐遁联系
当日所见,恍然大悟:脂膜即为“三焦”。徐遁不由大喜过望,单骧之言与他亲眼所
见相吻合,据此可纠正时人认同的王叔和的“有脏无形”说。
王衣(?~1134)字子裳。宋代济南历城人。以门荫出仕,中明法科,历任深州、冀州法
曹属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升寺正。后因得罪受宠幸的道士林灵素,被罢官。不久为
陕西都转运司主管文字、详定敕令的官员,袭庆府(治今山东兖州)通判。又任濠州知
州,未到任,召为刑部员外郎。
南宋建炎初年,王衣迁大理寺少卿。建炎三年(1129年),扈卫将领苗傅、刘正彦
因发动政变被捕,御营左军统制韩世忠押槛车百余辆,打算将所有囚犯都斩首于市。
王衣上奏说,按照法律,这些人都应处死,然而其中妇女多数是雇买或者被虏掠相从
的,不应该一概而论。皇帝准其奏,下诏除苗傅、刘正彦妻子外,其余一律释放。范
琼因罪被关入大理寺狱,王衣奉诏审理。范琼初不认罪,王衣历数其在靖康之变时逼
迁上皇、迎立张邦昌的罪行,使范琼不得不服罪。范琼伏法后,未株连其亲属、将佐
,均获释。建炎四年,王衣升任大理寺卿。当时,大理寺审案实行三问提取认罪供词
的制度,被审者在严刑逼供下,没有敢申辩的。王衣上奏说:服罪与申辩是一件事的
两个方面,若一切只凭供词,不听其辩白,并不是法制的本意;请求对三问而未承认
罪状的,听其申辩。皇帝批准其奏请。王衣又根据律令详细删订杂犯死罪47条,书成
,皇帝称赞王衣议法详明。绍兴元年(1131年),王衣任刑部侍郎。次年,授集英殿修
撰奉祠。后复召为刑部侍郎。绍兴四年(1134年)卒于家。王衣断案神明,决狱公允,
《宋史·王衣传》评价其“质直和易,持法不阿,议者贤之”。
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祖籍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后迁齐州。宋元九年(
1094年)中进士,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司户参军。建炎元年(1127年),任扬州知州,
与名将韩世忠将金山起义军张遇部一万余人劝归朝廷,因功升吏部尚书。建炎二年,
金兵逼扬州。宋高宗赵构驾临镇江,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吕颐浩坚决反对投降,并
请求留守镇江,抵抗金兵,受到高宗赏识。建炎三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
制置使,屯兵镇江。同年三月,禁军将领苗傅、刘正彦起兵叛乱,逼迫高宗退位。吕
颐浩联合张浚、韩世忠、刘光世及其他将领,起兵勤王。吕颐浩与张浚统率中军,韩
世忠、刘光世分别统率前、后军,由平江起兵。苗、刘叛军望风披靡,作鸟兽散。高
宗复位后,拜吕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不久,迁尚书左仆射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是年冬,金兵再次大举南侵,突破宋军防线,高宗南逃,金兵紧追不舍
。吕颐浩献策,请高宗登船,避敌海上,高宗得以脱脸。
吕颐浩一贯主张抗金,坚决反对投降,曾多次请求用兵北方,收复中原失地。绍
兴二年(1132年)四月,任都督江、淮、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以神武后军及御前忠锐
二军从行,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岳飞等抗金名将皆归他节制。同年,再任宰相。
曾与右相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作坚决斗争。不久,秦桧被罢相,主战派在朝廷中占据
了主流。
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以老病辞官。不久,卒于台州(治所今浙江临海)。赠
太师,改封秦国公,谥“忠穆”。一生好为诗文,有《忠穆文集》15卷传世。
刘豫(1073~1146)字彦游。宋代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北宋元符年间中进士。政和
二年(1112年)召拜殿中侍御史,宣和年间判国子监,任河北西路提点刑狱。金军南下
即弃官躲避在仪真(今江苏仪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因中书侍郎张悫推荐,刘豫
任济南知府。同年冬,金兵攻打济南。刘豫在金军的利诱下,杀害守城的抗金将领关
胜,投降金军。金天会七年(1129年),金大将兀术(完颜宗弼)率军南下侵宋,命刘豫
改任东平知府,充京东、京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天会八年九月,金册封刘豫为“大
齐皇帝”,建立伪齐政权,黄河以南归其统治,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刘豫奉金朝的
命令,改元“阜昌”,以明年(1131年)为阜昌元年。阜昌二年,迁都于汴京。刘豫屡
次派其子刘麟、侄刘 等人配合金兵攻打宋朝,但屡为宋将韩世忠、岳飞等人所败。
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帅完颜昌进驻汴京,废刘豫为蜀王,取消伪齐政权。后又
令其与子刘麟徙至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旗附近),改封曹王,赐田居之。
刘豫任济南知府期间,曾下令在历城华不注山以南筑堰,引导泺水沿济南以下济
水故道单独流入渤海,称“小清河”,便利了济南水运。
王次翁(1079~1149)字庆曾。宋代济南人。早年入太学学习,甚贫,夜间借别人房舍
透出的灯光读书。曾聚徒授业,从学者遍齐鲁。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中礼部
别头试第一,授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司理参军,历婺州(今浙江金华)教授、辟雍博士
,出知道州(今湖南道县)。燕云之役,地方州县的免夫钱不能按时征集。王次翁取属
邑丁籍,根据百姓资产多少定所输之钱,定期交纳,不扰而集。授广西转运判官。召
对,论事不合,出知处州(今浙江丽水西)。乞奉祠,归居于婺州。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吕颐浩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今湖南长沙),举用王次
翁为参谋官。不久,王次翁辞职。后为宰相秦桧所召,任吏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
授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绍兴九年(1139年)八月,任工部侍郎兼侍讲,为秦桧所
荐,改任御史中丞。次年,金破坏盟约,大举攻宋,朝议皆怨秦桧,独王次翁为秦桧
开脱,奏曰:“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于前人,
而排斥异党,收召亲故,纷纷非累月不能定,于国事初无补。愿陛下以为至戒,无使
小人异议乘间而入。”高宗遂不罪秦桧,秦桧相位亦安,由是感恩于次翁。
王次翁依附秦桧,多次为其所用。他力主和议,排斥打击主战派不遗余力。曾经
力劾宰相赵鼎出朝。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王次翁任参知政事。又与秦桧合谋,罢
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力促宋金议和。次年底,绍兴和议达成。绍兴十二
年四月,王次翁为奉迎扈从礼仪使,赴宋、金边境迎接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因未
得秦桧之命,且惧秦桧疑其私相结纳,不肯偿还太后向金使所借之金,相持境上凡三
日,副使王 代偿始得归。太后归,泣诉于高宗,高宗怒欲诛之,因秦桧极力营救得
免。九月,秦桧又奏其充大金报谢使以避帝怒,然高宗终恶之。秦桧劝王次翁退位以
避祸。王次翁遂辞参知政事位,以资政殿学士奉祠,又以年老辞官,归居明州(今浙
江宁波)。秦桧怜之,馈问不绝。绍兴十九年(1149年),王次翁卒于明州,赠宣奉大
夫。秦桧专权19年,凡当权者,只有王次翁一人始终与其串通一气,未生嫌隙。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女,宋代济南人。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
士”之一。其母王氏,为北宋名臣王拱辰之孙女,工诗能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
照日后的文学成就有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明诚不仅诗文俱佳,还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
。二人情真意笃,志同道合,唱和诗词,共同搜集考辨金石文字,十分美满幸福。王
安石变法后,北宋政坛纷争不已,赵李两亲家分属两个派系。明诚之父赵挺之投靠蔡
京,青云直上,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而李格非身为“元党人”则屡遭贬斥
。清照在嫁后一年即面对家中这种复杂局面,内心十分痛苦。所幸明诚与其父异趣,
同情元党人。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因与蔡京争权,气愤成疾而死,明诚丁忧,
与清照一起返青州故里守制。清照借陶潜《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句,称居室
为“易安室”,厅堂为“归来堂”。在青州的12年,是她诗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此间
写下大量词篇,还帮丈夫整理完成30卷本《金石录》初稿。宣和二年(1120年),赵明
诚为朝廷重新起用,出知莱州。李清照留青州,一时的离别,为她的词作增添了相思
之愁。翌年秋,李清照赴莱州丈夫任上,后又随夫转淄州。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入
侵,北宋覆灭,北人纷纷南渡,李清照一家也随之南迁。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病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李清照没有生育儿女
,丈夫的去世,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开始了孤苦无依的凄凉生活。后随南宋
朝廷辗转至镇江、苏州、越州、明州、温州、台州等地,最后定居于杭州。一路的转
徙奔波,随身携带的书籍文物所剩无几,寄存在洪州的二万多卷图书及许多金石器物
也因一场大火化为乌有。半生积攒的文物丧失殆尽,使清照在精神上更加痛苦。约绍
兴二十五年(1155年),在孤苦凄凉中悄然病逝。
李清照的词作成就甚高,其清丽浪漫的词风被称为“易安体”。亦擅诗。南渡前
的作品多写少女、少妇对爱情的追求和倾吐相思离别之苦。南渡后的作品主题、内容
更加广阔。既有叹喟身世愁苦和抒发思念故国亲人的词作,又有怀念故土、痛斥南宋
当局偏安偷生的爱国诗篇。其词作成就一向为论家所赞许。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士 认
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等大部已失传。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等。济
南趵突泉公园和章丘明水百脉泉公园分别建有“李清照纪念堂”和“清照园”。
耿京(?~1162)宋代济南人。农民出身。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
军南侵,一路烧杀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纷纷组织义军,耿京联络李铁枪等6人
,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东),竖起抗金大旗,队伍很快扩至百余人,攻克莱芜、泰安
等地。不久蔡州贾瑞领众来归,耿京将部众分为诸军,义军迅速发展,不久即聚众数
十万人。是时,王友直起兵大名,也表示愿意受其节制。耿京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
节制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耿京遣诸军都督提领贾瑞、掌书记辛弃疾等人奉表南下,寻
求南宋朝廷的支持。宋高宗嘉其忠义,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知东平府,下属也各授
官职。辛弃疾等尚未北归复命,耿京即于是年闰二月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大部溃
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