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3&run=13

舜(生卒年不详)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
帝王(五帝)之一。传称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
”,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一说冀州之人),生于姚丘(一说生于诸冯,即今山东诸
城)。相传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弟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
,孝敬父母,爱护胞弟,故深得百姓赞誉。舜曾辛勤耕稼于历山(在今何地说法不一
,一说即今济南千佛山),渔猎于雷泽(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
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
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颇有威望。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
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时部落联盟领袖尧年事
已高,欲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
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
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尧去世后,舜即位。他选贤任能,举用
“八 ”、“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
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
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
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
自虞帝始”。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
鲍叔牙(?~前644)春秋时齐国大夫,亦称“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
为姒姓之后,鲍敬叔之子。鲍敬叔仕齐,采邑于鲍(今历城鲍山一带),故为鲍氏。鲍叔
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曾一同在南阳一带经商,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
襄公弟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
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
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
称霸诸侯。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能知人为世人所称
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
闵子骞(前536~前487)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为人特孝。兄弟二人幼年丧母,父亲娶后母,又生二子
。后母虐待子骞兄弟,其父知道后,欲将后母逐出家门,子骞极力劝阻,父亲于是留下
了后母。后母受到感动,以后待子骞兄弟亦如同亲生二子一样。故孔子称赞说:“孝
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子骞为人沉稳持重,平时少言寡语,然而一
旦讲话就讲得很中肯。孔子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子骞注重“仁”的
道德修养,淡漠仕途利禄。鲁国执政季氏曾使其为费宰,辞而不就。后代统治者感闵
子骞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
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北宋始传闵子骞葬于历城县
城东五里。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今历城洪家楼镇仍存有所传闵
子骞墓。
邹衍(约公元前340~前260,亦说前305~前240)亦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传说其墓
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舞
台。邹衍是稷下学宫有名的学者,他知识丰富,“尽言天事”,时称“谈天衍”。司马
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宏辨”。邹衍到过赵、
魏、燕等诸侯国,均受到各国国君礼遇。
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
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五德始终
”的历史观。他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是通过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来实现的。人类社会历史的改朝换代与自然界一样,也是
一种客观必然。自开天辟地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每
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时,它对应的那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衰时,
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着循环。该
学说对秦汉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
说。齐地濒海,这启发了他对宇宙空间广阔性的联想。邹衍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
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乃禹时所分九州,而中
国之外如同赤县神州的还有九个州,各有裨海环绕,每州内又各有九州,语言风俗皆不
相通。这种对世界地理的推论性假说,在当时及后世有扩大人们地理视野的意义。
邹衍一生著述甚丰。《汉书·艺文志》在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
始》56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著有“《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并另作有《主运》。邹衍在音乐、方技方面也颇有造诣。
扁鹊(生卒年不详)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齐国渤海卢(今长清)人。因其医术高明,人
们便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称呼他。相传他的医术得自一位名叫长桑君的奇人
。学成后,扁鹊周游列国,东起齐鲁,中经东周、赵国,西至秦国,到处治病救人。扁鹊
总结自己的医疗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精蕴,最早提出“望、闻、问、切
”的诊断方法,创造了脉学理论,是我国切脉治病的先驱。著有《扁鹊内经》和《外经
》,已佚;今存《难经》一书,系后世托伪。
扁鹊医术全面,善用针石、服汤、熨等各种医疗方法。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可
以通过患者的病象,准确判断其病情。史载,有一次,扁鹊一望蔡桓公之色,便看出“君
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但桓公不以为然。五天后,扁鹊提醒他,病已入“血脉”;
再过五天,扁鹊警告他,病已入“肠胃”。桓公依旧讳疾忌医。又过了五天,扁鹊一见
桓公掉头便走。后对桓公派来的人说,桓公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不几天,桓
公果然病发,不治而死。扁鹊治病有“六不治”原则,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
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
,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扁鹊以其卓越的医术,赢得人们的赞誉,也引起一些人的忌妒。他到秦国后,被该
国的太医令李醯派人刺杀。
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秦汉之际济南人。伏生系孔门弟子 子贱后裔。秦统一后,
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后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
重破坏,伏生逃回故乡,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
秦亡汉兴,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文帝又求能治
《尚书》者,当时无人能传。后闻济南伏生善治《尚书》,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
学《尚书》。伏生向晁错口授《尚书》时,因年迈齿落,言语不清,晁错听不懂,便由伏
生女羲娥一旁代为解说。如此,伏生讲授,其女转述,晁错笔录,终将《尚书》整理记录
下来,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伏生口
传28篇,合后得《泰誓》篇,今文《尚书》共29篇。
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以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尚
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一书,属“外传”之体。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
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西汉思想文化界,是今文经学的
天下,在文、景、武、昭、宣诸帝统治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皆为今文经学派
,其中《尚书》一经所立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博士,悉出于伏生门下。
由于伏生对传授《尚书》的特殊功绩,后世今文经学家将其与在汉武帝时期提倡“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相提并论,合称“董伏”。济南伏氏,自伏生至献帝皇后
伏寿,在秦汉时期,历四百余年,世传经学,号为“伏不斗”。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
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娄敬(生卒年不详)汉初齐国卢(今长清)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王朝完成统一后
,打算定都洛阳。时娄敬作为齐国的戍卒,正被发往陇西(今甘肃一带)戍边,经过咸阳
时,他穿着破旧的羊皮外套去拜见同乡虞将军,要求面见汉高祖刘邦。虞将军见他穿着
寒酸,想给他换一套体面些的衣服,娄敬却道:“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见了
汉高祖,娄敬直言道:洛阳虽处天下之中,然“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经济残破,民怨
沸腾,定都于此,利小弊大;而关中一带地腴民富,且被山带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娄
敬的建议得到张良的支持,刘邦最终决定建都长安。为表彰娄敬,赐姓“刘”,号“春
申君”。
西汉初年,匈奴为汉王朝北方的最大边患。汉高祖七年,韩王信勾结匈奴反叛,刘
邦率军亲征。军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派出使者赴匈奴,探听虚实。匈奴将精壮的
士兵和牛马隐藏起来,示以羸弱之师,以迷惑汉朝使者。使者回来皆言匈奴易击,唯娄
敬独持异议,指出匈奴将“伏奇兵以争利”,认为汉军不可出击。刘邦不听,结果大败
而归,始信娄敬见识超人,擢升他为建信侯,并向他问计。娄敬分析了当前形势,认为“
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武胜也”,只有把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实行“和
亲”方是上策。后“和亲”之策成为汉王朝对匈奴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汉高祖七年七月,娄敬向刘邦提出迁徙山东豪强以实关中的建议,指出这样“无事
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以率以东伐”。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并命娄敬负责实施。娄
敬所提定都、和亲、迁豪三项计策,对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终军(约前133~前112)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
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18岁被举荐为博士弟子,赴京师。过函谷关时,守关吏卒
交给他一件帛制的“”。终军初不识此为何物,当得知这是一个返回过关的凭证时
,慨然掷之于地,自信地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还。”守关吏卒为之瞠目。到长安后
,终军以上书称旨官拜谒者给事中,奉命巡视东方郡国。他手持朝廷符节,骑高头大马
,再过函谷关,守关人员认出此人正是前次弃的青年,叹服其志远才高。有一次,朝廷
需要遣使赴匈奴,终军上书自荐,博得汉武帝赏识,升他为谏大夫。武帝时,南越(今广
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归附,他又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
越王而致之阙下”(“请缨”一词即典出于此)。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
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时
人称之为“终童”。
终军死后归葬何处,史书说法不一。今济南南部仲宫即终军出生地。终军著述见
于史载有8篇,其后散佚,清代学者马国翰辑得4篇,流传于世。
王讠斤(?~前76)西汉济南人。初为郡县小吏,积功升为被阳(今山东高青)令。汉武帝
末年,绣衣御史暴胜之奉命巡察郡县,有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吏的大权。经过被阳,认为
当地治理不善,要杀王讠斤。王讠斤伸长脖子,准备就戮。忽又抬头对暴胜之说:您有
生杀予夺之权,威震郡国,但今天斩我王讠斤一人并不足以增加您的威力,不如视情有
所宽恕,以表明您的恩德,使臣下拼死效力。暴胜之对他这种临危不惧的精神颇为赞赏
,同时也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破例赦免了他。暴胜之回朝,向武帝推荐王讠斤,王讠斤
被任命为右辅都尉,代理右扶风。武帝出巡北边,经常路过此地,认为这里的宫馆、道
路管理得都很好,于是面加赏谕,正式任命王讠斤为右扶风。
至昭帝时,王讠斤先继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后继车千秋为丞相,封宜春侯。昭帝元
凤五年(前76后)病逝,谥曰“敬侯”。
王贺(生卒年不详)字翁孺。西汉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一带)人。齐国田氏之后,祖上
曾为王,乃以官名为氏。汉武帝时官至绣衣御史。时天下征伐不断,民不堪驱使,群起
抗争,王贺奉命巡查魏郡(今河南临漳),监督地方官逐捕“盗贼”。他行事平和厚道,
遇畏葸不前、临阵脱逃者往往纵而不杀。而别处御史如暴胜之等人,诛杀二千石以下
官吏及连带处死者不下万人。王贺遂以奉使不称职被免官。曾自我解嘲道:“吾闻活
千人有封子孙,吾所活者万余人,后世其兴乎!”
因与东平陵终氏家族有怨,王贺举家移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委粟里,在当
地颇受人尊重,举为乡老。后来,王贺之孙女王政君,嫁汉元帝刘,即汉孝元皇后。
孝元皇后之侄王莽,以外戚专政,后于初始元年(8年)篡汉称帝,建立了新王朝。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
大官僚家庭。少机警,有权术,极好学,特别喜好兵法。20岁时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
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任骑都尉,参加镇压黄巾
军。后被擢升为济南相。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
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兴兵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从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
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贵族,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
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退回北方,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被封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五月又被封
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葬于高陵(在今河北临漳县)。其子曹丕建立魏朝后,追
谥为魏武帝。
曹操早年在任济南国相期间,即初步显露出政治才华。汉末济南国治东平陵,下辖
十几个县,国中官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以前国相不敢检举,曹操到任后,奏免了其
中八县长吏。于是豪强震怖,窜入他郡。当时,济南广建汉初城阳景王刘章祠堂,至六
百余祠;有些商人身着郡守官服,行郡守仪制,寻欢作乐,奢侈日甚,百姓因此而贫穷
,历任长吏视而不见,竟没有敢禁绝的。曹操来到济南,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
祠祀。及至秉政,尽除奸邪鬼神之事,淫祀由此断绝。还在济南改革任人唯亲的选官制
度,罢除无德无才的贪官污吏,公平地举荐贤能之人。济南国在曹操的治理下,“政
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
曹操自幼通晓诗文,文采出众。其诗歌现存20余首,均为乐府歌辞,气魄雄伟,慷
慨悲凉。曹操还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遗著《魏武帝集
》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孙邕(生卒年不详)三国魏朝济南人。少年时曾师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术士王和平,
随王和平来到京师,以儒雅知名于世。在魏朝任侍郎时,因妻死未有继室,魏文帝曹
丕欲把已故尚书令、长沙人桓阶(字伯绪,又作伯序)的遗孀伏氏介绍给孙邕为妻。伏
氏柔婉年少,有国色。孙邕以曾与桓阶为同僚而婉言辞却。此举深得文帝夸奖,下诏
予以褒扬。后孙邕出为渤海(治今河北南皮)太守,任职十余年,政化大行,社会秩序
井然。魏明帝时,经卢毓举荐,诏入京师任侍中。(清道光《济南府志·人物志》载
,召为吏部尚书,用人多选老成干练之人)后封光禄大夫、关内侯,改封建德亭侯。
曾与何晏、郑冲、曹羲、荀 等人共集《论语》诸家训注,加以厘订,纂为《论语集
解》,书成,上之于朝廷。
竺僧朗(生卒年不详)佛教高僧。北朝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俗姓李,西晋高僧佛图澄
(232~348)弟子,与南渡并产生很大影响的道安同门。于前秦苻健“皇始元年(351年
),移入泰山”(唐代惠皎《高僧传》)。在琨瑞谷(又作金舆谷、琨瑞山、琨瑜山、昆
仑山、金驴山,在今历城柳埠)聚徒讲经,创建佛寺。亦往来于灵岩(即今长清灵岩)说
法。时天下初定,北魏道武帝拓拔 好黄老之学,亦颇览佛经,招延僧众。闻僧朗与其
徒隐于泰山之琨瑞谷,便遣使致书,赠以缯、素、  、银钵等。南燕主慕容德为资助
僧朗建寺,赐给他两个县的租税。竺僧朗受到南燕、北魏帝王的尊崇支持,在琨瑞谷“
大起殿舍,连楼累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使得柳埠很快成为山东一带最兴盛
的佛教盛地。僧朗筹资所建寺庙被称作“朗公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4年)改名为
神通寺。唐以后渐衰落,今只存遗墟。
曹世表(475~528)字景升。北魏东魏郡(治今历城)人。出身读书世家,幼年丧父,自小
博览群书,擅长词章。早年历任国子助教、司徒记室、左将军府司马,皆非所愿,不久
即辞官。延昌年间(512~515年),拜为清河太守,为官清廉公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后随大将军王继西征,为从事中郎,勤勉能干,特别善于处理复杂繁巨的工作,初步显示
了较高的为政才能。
孝昌年间(525~527年),青齐一带连年变乱,曹世表奉朝廷命前去劝慰,回来后以
劳绩转为尚书右丞,不久加封征虏将军,任豫州刺史。当时,南朝萧梁大将湛僧珍攻陷
了东豫州(治今河南息县),该州刘获、郑辩等人率众在州界附近举事以为内应。一时
间,形势颇为紧张。朝廷命曹世表为东南道行台,率军征讨。世表抱病主持军事,发奇
兵一举击溃刘获部,湛僧珍闻讯不战而退。朝廷宣旨嘉奖;还朝后,加封为左将军兼尚
书东道行台。不久去世。永熙时(532~534年),追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房豹(生卒年不详)字仲干。北齐齐州(治今济南)人。本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
六世祖房谌时迁至齐,遂落籍为齐州东清河郡绎幕(今淄川西)人,居于历城,视“清河
”为其族望。房豹出身于世家大族,17岁被聘为齐州主簿。早年随北齐大将慕容绍宗
出征,任开府主簿兼行台郎中。绍宗自谓将有溺水的厄运,日思消弥之方,或浴于船中
或自投于水,如此反复不已,以求水神因厌倦而放过他。房豹颇不以为然,劝道:死生有
命,若真有水灾,所谓的辟邪之术又岂能违抗天命,而且如今您身膺三军之任,须知兵事
乃凶事也,只有认真办理军务争取克敌制胜,才是免灾的真正法宝;再者,若躲避水灾
,哪有比在陆地更安全的呢?
北齐河清年间(562~564年),房豹被授谒者仆射,拜为西河太守(治所在今山西汾
阳)。为政主张清静无为,任职期间不扰民,扶贫济弱,深得当地百姓好评。后迁博陵(
治所在今河北安平)太守、乐陵太守,皆能普行教化,与民休息,百姓因之安居乐业。
北齐亡后,房豹回归故里,堆山筑池以为园,躬耕自养。北周曾多次征召,均以老病
为由固辞,终老于家。其所居被后人称之为“历城房家园”,园内杂树森竦,泉石崇邃
,誉为历城名胜。
房彦谦(544~613)字孝冲。隋朝齐州人,房豹之侄。父房熊,曾任郡守。房彦谦幼年
丧父,在母亲、兄长抚养下成人。他天资聪颖,好学强记。18岁时,任北齐齐州刺史王
孝珩主簿。北周灭齐后,归家闲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授承奉郎,迁监察御史
。隋灭南陈后奉命安抚泉、括等10州,颇有政绩,受到朝廷重赏,升秦州总管录事参军
,任满又迁长葛(今河南长葛县北)县令,甚有惠政。仁寿年间(601~604年),文帝遣使
巡行全国考察官吏政绩,房彦谦被评为天下第一,升任 州(今湖北荆门)司马。离长葛
任时,百姓依依不舍,哭送于路,并竖碑铭其功德。任职 州期间,因久无刺史,全州事
务都由其一人处理,却井井有条,人称“异政”。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东都,开挖运
河,修筑长城,远征高丽,穷奢极侈,民怨沸腾。房彦谦见朝纲已乱,遂辞官。后又被征
为司隶刺史,因正直无私,敢于弹劾不肖,刺贪刺虐,遭当权者嫉恨,被贬出朝廷。不久
病卒。其子房玄龄,为唐朝名相。
房彦谦一生为官清廉,生活极为简朴,所得俸禄多用来周济亲友,所剩无几,却怡然
自得。曾对其子房玄龄说:“别人皆因仕而富贵,我独因为官而贫困,我遗留给你们的
,只有‘清白’二字。”唐朝建立后,被追赠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谥号“定”。墓
在今济南历城彩石乡。
孟让(生卒年不详)隋末齐郡(治今济南)人。隋末,隋炀帝几次进攻高丽,国内征发不断
,国家财力耗尽,民不聊生。山东作为攻伐高丽的主要后方基地,受害尤烈。大业九年
(613年),孟让率众揭竿而起,拒绝当兵卖命。曾一度与首举义旗的邹平人王薄联合,占
据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与邹平交界处),攻打周围的郡县。隋炀帝遣大将军张须陀前来
围剿,孟让率部转战到江淮地区。第二年,占盱眙(今江苏盱眙),部众发展到十余万人
。后分兵南攻,与隋江都(今江苏扬州东北)丞王世充相遇。王世充先以羸弱之卒示弱
,坚守不战,继之趁孟让轻敌松懈之机,大举进攻。孟让猝不及防,损失六七万人,被迫
向北转移,入瓦岗军,任总管,封齐国公。
大业十三年(617年),孟让部攻破隋东都(洛阳)外廓,烧丰都市,并与裴仁基联合攻
克隋的主要粮仓--回洛仓,烧天津桥,纵兵掳掠。隋军乘机反扑,孟让失败而去。
王薄(?~622)号“知世郎”。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齐郡邹平(今邹平北)人。隋炀帝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以长白山(今邹平、章丘交界处)为据点发动农民起义,自称“
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军。活动在齐郡、济北郡(今平
阴、东阿一带)之间,山东农民纷纷响应。大业八年,起义军扩大至数万人,声势浩大,
屯于泰山下。由于麻痹轻敌,为隋齐郡通守张须陀所败。王薄率军北渡黄河,又被张
须陀追至临邑击败。王薄被迫北上与孙宣雅、赫孝德等起义军会合,众达十余万人,再
次南下回到章丘城(今章丘北)。张须陀率兵两万增援章丘城,再次击败起义军。此后
,王薄率起义队伍转战于山东中部地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王薄率众投奔宇文化及,驻守聊城。窦建德攻聊城时,王
薄开门引窦军擒宇文化及。同年降唐,被任命为齐州总管。武德五年(622年)为仇家所
杀。
罗士信(595~622)唐初齐州历城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
业年间,罗士信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因一举击溃齐
郡长白山王薄、左才相、孟让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而成名,颇受张须陀器重。后随张
须陀镇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兵败,张须陀被杀,罗士信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被
授以总管之职。在率部征讨王世充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
与王世充为伍,不久,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士信作战勇猛,带兵有方,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行军作战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拥戴
,部下作战时均能尽力用命。随秦王攻伐王世充,屡战屡胜,名震一时。因功授绛州总
管,封郯国公。
平定王世充之后,罗士信再从秦王镇压刘黑闼义军。武德五年(622年)在氵名水城
(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罗士信一军陷于义军重围,城破被俘拒降,为刘黑
闼义军所杀。谥号“勇”。葬于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
杜伏威、辅公 杜伏威(598~624),隋末齐州章丘人。自幼豪放,有胆气。辅公 (?
~624),隋末齐州临济(今章丘黄河乡)人。少年时代与杜伏威友善,杜伏威家贫,常得
辅公 接济,二人遂为刎颈之交。
隋末,炀帝荒淫无道,天下反叛,杜伏威与辅公 在家乡聚众起事。时杜伏威年仅
16岁,因作战勇敢,被推举为首领。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辅公 率军进入长白山
(今章丘、邹平交界处),投靠左君行起义军。不久,二人又率军转战至江淮一带,杜伏
威自称将军。为对付隋军的镇压,辅公 来到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对当地的起义军首
领苗海潮言明联合抗隋大义,苗海潮欣然率军归附,起义军声势日壮。不久,隋江都(
今江苏扬州)留守派校尉宋颢领兵前来镇压,杜伏威用计将隋军引入芦苇荡中,放火将
其步兵、骑兵全部烧死。尔后,又与赵破阵领导的海陵(今江苏泰州)起义军合并,力量
进一步壮大,并以六合(今江苏六合)为根据地,不断扩展武装,逐渐成为江淮地区三大
起义军之一。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亲征江淮,派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进攻杜伏威
起义军,双方战于盐城(今江苏盐城),公孙上哲军队全部被歼。翌年正月,炀帝又派右
御卫将军陈 率精兵八千再来讨伐。陈 曾率军打败过许多支起义军,又曾远征流求
(今台湾),是隋朝名将。杜伏威用激将法引其出战,大获全胜,又乘势攻克高邮等地。
从此,杜伏威起义军兵威大振,江淮地区许多小股起义军纷纷前来归附,杜伏威自称总
管,以辅公 为长史。杜伏威善于治军,与将士同甘共苦,战斗所获资财全部赏给将士
,因此每次战斗,将士们都奋勇冲杀,争效死力。起义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赢得人民
的拥护。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将宇文化及杀炀帝于江都,隋太原留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各地农民起义军及割据势力纷纷建立政权。为减少对手,以求更大发展,杜伏威向在
东都(今河南洛阳)称帝的越王杨侗上表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次年九月,
又降唐,被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拜为东南道行台尚书
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封吴王,赐姓李氏。辅公 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
国公。
杜伏威志在夺取天下,一面佯向隋、唐称臣,一面加紧吞并周围势力,扩大地盘。
武德四年,杜伏威遣辅公 与阚棱、王雄诞等人率军进攻江淮地区另一支较大起义军
--李子通起义军。李子通屯兵据守江都,拥兵数万,兵锋甚锐,而辅公 仅带兵数千,兵
力悬殊。两军对阵,辅公 挑选勇猛善战甲士千余人,手执长刀,在前冲锋,于其后安排
千余人督阵,并下军令:怯战后退者斩。两军开战,辅公 军皆奋力死战,以一当十,对
方阵乱。辅公 兵分两路,左右夹攻,李子通部大溃,投降者数千人。不久,辅公 又率
军兼并了昆山(今江苏昆山)闻人遂安起义军。至此,杜伏威起义军尽有江东、淮南之
地,其境南接五岭,东至大海,为江淮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
武德五年(622年),唐王朝先后镇压了河北刘黑闼起义军和山东徐圆朗割据势力。
七月,召杜伏威入朝,封其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表面上
恩礼有加,实际上是将其软禁。杜伏威入朝后,江淮起义军由辅公 领导。武德六年八
月,辅公 起兵反唐,称帝于丹阳(今江苏丹阳),建国号“宋”,署置百官,大修兵甲
,转漕军粮,并与占有豫章郡(治所今江西南昌)的张善安联兵,准备共抗唐兵。这时,北
方起义军已全部被平定,为统一天下,唐朝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齐州总
管李世 等率水陆大军向江淮进击,于武德七年(624年)三月击破辅公 军数道营垒,
直逼丹阳城下。辅公 向会稽退却,退至武康(今浙江武康)时,为地主武装所俘,执送
丹阳,壮烈牺牲。辅公 举兵反唐后,杜伏威亦于武德七年二月被鸩杀于长安。
秦琼(?~638)字叔宝,唐初齐州历城人。年轻时曾在隋将来护儿军中任职,深得赏识。
隋末,天下大乱,秦琼从齐郡通守张须陀先后平定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卢明月起义军和
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孙宣雅起义军,因功授建节尉。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又随张须
陀进攻瓦岗起义军,张须陀战死,秦琼率余众归附隋将裴仁基。翌年,随裴仁基归降李
密领导的瓦岗军,李密待之甚厚,任其为帐下内骠骑将军。隋义宁二年(618年),李密为
盘踞东都(今河南洛阳)的王世充所败,秦琼被俘,被署为龙骧大将军,但他厌恶王世充
为人多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降唐。
秦王李世民素闻秦琼勇猛善战,对其厚加礼遇,拜为马军总管。秦琼从此追随秦王
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唐武德二年(619年),大破尉迟敬德于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境
内),功居第一;武德三年平定宋金刚、窦建德,消灭王世充;武德四年,平定刘黑闼。每
逢征战,秦琼总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敌闻风丧胆,相望归顺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秦琼协助李世民诛李建成、李元吉。事后,因
功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封七百户。贞观十二年(638年)去世。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封
胡国公。秦琼生平征战二百余阵,战功累累,贞观十七年(643年)与长孙无忌等24人图
形于凌烟阁。
段志玄(?~642)唐初齐州人。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
郢州刺史。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
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
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
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
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
,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
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
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
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见志玄为秦王府勇敢之将,便赂以金帛,企图诱其归顺。
志玄不为所动,拒而不纳,并将此事告知秦王,李世民对其更加信任。武德九年(626年
)六月“玄武门之变”中,志玄与尉迟敬德等共同讨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李世民即
位后,被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封九百户。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
孙皇后)病逝,出葬时,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守肃章门。太宗于夜间派遣使者到达
他们两人驻所,士兵欲开营门让使者进入,志玄却坚持闭门不纳,曰:“军门不可夜开。
”使者说:“有皇上手敕在此。”志玄道:“夜间难辨真伪。”使者无奈,只好待到天
明。太宗听说此事后,称赞道:“这是真正的将军,周亚夫也不过如此。”
贞观十一年,段志玄被改封为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
将军。十六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忠壮”。十七年,图
形于凌烟阁。著名文学家、《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为其裔孙。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自幼勤奋好学
,博览经史,擅长词章。18岁中进士,授羽骑尉,在隋朝秘书省校勘图书,后任隰城(今
山西汾阳)县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遣其子李世民巡行渭
北。玄龄于此时归李世民,被授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尽心谋划,
知无不为。每战胜利后,诸将都争夺珍玩宝物,唯玄龄忙于收揽人才,结交谋臣猛将,
使其能为李世民效力。
唐武德四年(621年),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加文学馆学士。太子李建成为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先后奏请唐高祖李渊将秦王府的
谋臣猛将陆续调出。玄龄提醒李世民:“他人调出,不足为惜,唯杜如晦为王佐之才,大
王如要经营四方,非有此人不可。”秦王遂竭力留住了杜如晦。武德九年(626年),李
建成召秦王饮酒,酒中暗下毒药,秦王幸得不死。玄龄当机立断,对长孙无忌说:“现在
仇恨已经积成,祸乱一旦爆发,不仅危及秦府,也是国家的忧患,现在当劝秦王‘行周
公之事’”。两人联合劝李世民立即举事。是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兵发动政变,在
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世民(太宗)继承
皇位,大封功臣,玄龄等5人功为第一,玄龄被进爵为邢国公。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
令。奉太宗之命,并省官吏,修定刑律,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
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又厘订典
制,主持编著《大唐新礼》。贞观三年(629年),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翌年任尚
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改封魏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又改封梁国公。与尚书右仆
射杜如晦密切合作,共掌朝政。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二人
与魏徵共同为实现“贞观之治”做出贡献。太宗晚年派兵征伐高丽,玄龄多次劝谏。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二月,玄龄已经病重难愈,知太宗仍有征伐之心,便对其子说:“
臣下没有敢犯颜直谏的,我如果也知而不言,那就要抱愧入地了。”于是不顾年迈体病
,再次上表劝谏。
玄龄文才也很出众。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
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后,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
《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程知节(?~665)原名程咬金,后改名知节。唐初济州东阿(今平阴东阿镇)人。少年骁
勇,善用马槊。隋末,炀帝暴政,天下皆反,知节聚众数百,共保乡里。后投靠李密领导
的瓦岗军,李密待之甚厚,拜为内军骠骑。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与盘踞东都(
今河南洛阳)的王世充决战,兵败,知节被俘。王世充知其骁勇善战,署其为将军。知节
厌恶王世充为人多诈,不愿为其效力,不久即与秦琼等数十人降唐。秦王李世民素闻知
节之名,授其左三统军,恩礼有加。知节感激不尽,从此追随秦王征南伐北,破宋金刚、
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每战率兵冲锋在前,举旗先登,为唐王朝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被封为宿国公。
唐朝开国,秦王李世民身边汇集了一大批贤才猛将,为太子李建成不容。知节事奉
秦王一向忠谨,尤为所忌,武德七年(624年)被谪为康州刺史。知节劝李世民早下决心
,采取行动自保。李世民当机立断,发动“玄武门之变”,知节随护李世民左右,与其
他将领同力除掉了李建成、李元吉等政敌。事后,官拜太子右卫率,不久迁右武卫大将
军,食封七百户。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改封卢国公,
授普州刺史,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知节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657年),授葱山(葱岭)道
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连破其葛逻禄部、处月部、鼠
尼施等部,后因疏忽致使沙钵罗可汗逃遁。大军回师之后,知节以逗留追贼不及罪减死
免官。不久,起为岐州(治所今陕西凤翔)刺史,上表乞归,朝廷许之。麟德二年(665年
)病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太宗昭陵。程知节骁勇善战,为灭隋兴唐以及
巩固大唐西部疆域,屡建伟功,昭著史册。
李君球(生卒年不详)唐初齐州平陵(今章丘平陵)人。其父李义满,隋末曾纠合宗族,自
保村闾,以功累授齐郡通守。武德初年降唐。唐于平陵置谭州,拜义满为总管,封平陵
郡公。君球通经史,贞观十七年(643年),齐州都督、齐王李 起兵反,平陵人不从,君
球与兄子李行均守县城。事平之后,唐太宗嘉其忠节,授君球为游击将军,并改其本县
为全节县。累补左骁卫、义全府折冲都尉。龙朔三年(663年),高宗下诏讨伐高丽,君
球切谏,认为讨伐高丽,疲中国之民,倾国家之财,使男子不得耕耘,女子不得蚕织;如高
丽被灭亡,又要发兵镇守,士兵又要疲于转戍,百姓将不聊其生;若如此,则国家就有破
败的危险。高宗不听。不久迁兴州刺史,后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为政严肃,吏民畏
惮,境无盗贼,高宗下诏慰勉。吐谷浑常犯边,朝廷因君球素有威望,转其为灵州(今宁
夏灵武西南)都督。不久病卒。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
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圣
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
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圣历二年,授著作郎
,兼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被贬为
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不久,又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长安二年(702年),再迁
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
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长安四年,任
司理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
后,崔融被贬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
《则天实录》的功劳,封清河县子。
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
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
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唐代求法高僧。齐州山茌(今长清东部)人,祖籍范
阳(今北京)。14岁出家为僧,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学习道宣、法砺两家律部文疏五年
,又赴洛阳学《对法》、《集论》、《摄论》,赴长安学《俱舍》、《唯识》。义净
出家后即仰慕法显、玄奘等高僧坚韧不拔西行求法的精神。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
,义净决意西行。是年从长安返回齐州,请命并告别师尊,然后出发,途经丹阳,次年
到达扬州。在扬州,得到赴龚州(治今广西平南)任职的州官冯孝全的资助,与其同赴番
禺(今广州),并于此年十一月从番禺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此时只有其弟子善行相
随。海行20天后,抵达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停留半年,学习声明(语言、文学之学)
。此时善行因病返国,义净即孤身赴海前行,经末罗瑜、羯荼等国,于咸亨四年二月到
达中印度耽摩利底国,与另一住该国多年的唐僧大乘灯相遇,在此停留一年,学习梵语
。其后,他俩随商旅赴东印度,瞻礼各处圣迹,历30余国。在此期间,义净留学那烂陀寺
11年,接触过此寺著名高僧宝师子等,研究过瑜伽、中观、因明、俱舍等宗派的经卷,
并屡入坛场,最后求得梵本佛经近400部,合50余万颂,并试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颂》及《一百五十赞佛颂》等经书。
武周垂拱元年(685年),义净离开那烂陀,登程归国。重经室利佛逝时,在此居留
10年,从事译述。为求得纸墨与写手,曾于永昌元年(689年)随商船回到番禺,旋于当年
十一月返回室利佛逝。此后义净随授随译,并补抄梵本。天授二年(691年),遣人回国
,把自己在室利佛逝新译的经论及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送回国。《南海寄归内
法传》一书共4卷,记述了印度等地佛僧日常行仪法式。在此期间,义净还撰有《大唐
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该书共2卷,记述了从唐初至义净时至印度求法的56名佛僧的
事迹,最后为义净本人自传。
证圣元年(695年),义净离开室利佛逝归国,抵洛阳时,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义
净备受朝廷优礼,武则天赐予“三藏”之号。归国后,义净在洛阳与长安继续从事译
经活动,至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共译抄佛经56部,230卷。为中国古代佛教四大译经
家之一。所译经、律、论诸书,虽然在文字方面偏于直译,润饰不足,因而时有生涩欠
畅之处,但他对于梵语音义的翻译极其认真,一丝不苟,常于译文下加注以作分析说明
,并对一些名物制度进行了考核,颇有其独到之处。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在长安大荐
福寺翻经院去世。其《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书,为研究佛
教史及中印交流史的重要资料,国外有多种译本。
员半千(621~714)字荣期,唐代齐州全节(今章丘)人。原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刘氏,其
十世祖刘凝之,为南朝刘宋起部郎,刘宋灭亡后逃奔北魏,自以忠烈比伍员(即伍子胥)
,北魏皇帝因此封赐其姓氏为“员”。半千本名余庆,因拜学士王义方为师,义方非常
欣赏余庆的才能,对他说:“五百年有一贤者降生,你对此当之无愧。”因此改名为“
半千”。义方死后,半千与同学何彦先为之修墓植松柏,庐墓三年始去。
半千父早亡,由伯父抚养,自幼熟通经史,客居晋州(今山西临汾)时,被举为童
子。唐咸亨年间(670~674年)初,连中八科制举,授武陟县尉。逢连年旱灾,他建议县
令赈济饥民,不从。后趁县令外出之机,开仓放粮,百姓得以稍免饥馁。但此事却惹怒
了怀州刺史郭齐宗,将其下狱。后河北道存抚使薛元超巡察至此,被无罪释放。不久,
应岳牧科制举,在武成殿应对兵书天阵、地阵、人阵之说,博得高宗李治赞赏,对策擢
为上策。后历任华原、武功县尉。垂拱年间(685~688年),任左卫胄曹参军,充宣慰吐
蕃使。辞行时,武后(则天)慕其才学,留他在朝中,以备顾问,旋即入 供奉。证圣元年
(695年),为左卫长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佐郎路敬淳分日待制显福门下。撰《明
堂新礼》3卷,则天封禅中岳(嵩山)时,又撰《封禅四坛碑》12首,皆献于则天,前后
受赐绢帛千余匹。长安年间(701~704年),累迁正谏大夫,兼右控鹤内供奉。因古无控
鹤之职,当时任此职者又皆轻薄少年,半千不屑与之为伍,遂上疏请罢此职,因此违则天
旨意,左迁水部郎中,预修《三教珠英》。不久为棣州刺史,复入朝为弘文馆学士。又
受宠臣武三思(则天侄)等嫉忌,出为濠、蕲二州刺史。在州不专任胥吏,注重教化。睿
宗即位(710年)后,征拜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馆学士,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平原郡公。
晚年自请辞官,定居于尧山、沮水间(在今陕西省),放情山水,仍励清白之节。开元二
年(714年)卒,享年94岁。死后吏民哭于野。其诗文多散失,《全唐诗》仅存其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