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29&run=13

李凤祥(1922.12~1986.12.28)平阴县东阿镇南坦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
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辽沈、平津、渡
江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立大功1次,二等功3次,获战斗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
中负伤致残。1954年7月复员回乡,同年10月组织18户群众成立全镇第一个互助组。1
955年任初级社党支部书记兼社长。1956年任高级社社长兼民兵连长。由于社里资金
不足,他把300余元的复员费拿出来,给社里买了2头牛和1部双铧犁,并为一特困户解决
了47元生活费。同年,所在高级社当选为全县走合作化道路的一面红旗。在发展生产
的同时,李凤祥积极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经他训练的民兵在县、地区、省人武部门
组织的比武观摩大会上,多次获优异成绩。他本人1959年先后出席县、地区、省召开
的群英大会,1960年4月出席全国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国防部授予其半自动步枪1枝
。1957年9月李凤祥带领12名民兵建成山东省最早的小型水力发电站之一--东阿水电
站,为国家节约资金3.6万元。后任水电站党支部书记兼站长。1960年在电站安装粉碎
机、磨面机,使电站成为全县第一个机电粮食加工点。1974年为适应群众生活的需要
,他自筹资金,改装面粉加工设备。先后试制成功打毛机、洗麦机、升降机等,使粮食
筛洗加工成龙配套,提高了面粉质量,降低成本35%,利润提高40%。1976年调任东阿人
民公社工业党总支副书记。1984年到区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作。1986年12月28日病逝。
章益(1901~1986)字友三,安徽滁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2
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成绩列当年文科毕业生第二名,获金质奖章。至1924年,
在复旦大学附中任英文教员。其后至1927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深造,并曾赴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先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9月回国后,历任
复旦大学文科教授兼预科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兼教育系
主任,其间还兼任上海劳动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上海
各界师生组织的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1936年起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38年
至1943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1943年至1949年任复旦
大学校长。淮海战役后,顶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拒绝南迁,保护学校,迎候解放,
将一个完整的复旦大学交给了人民。因抵制迁校和拒赴台湾,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
遭通缉。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外文系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著书立说和
培养青年学生上。1952年至济南,历任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1
984年退休,1986年病逝。建国后还曾任民革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常
委,政协山东省第一、四、五届常委,山东省心理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章益为人聪敏,学贯中西。他治学严谨,在心理学、教育学、外国文学等方面造
诣深厚。早期研究从教育心理和学科心理开始。曾在美国进行关于横直行排列和新旧
标点对阅读效率的影响实验,得出统一采取横行排印并加注标点更有利于阅读的结论
。1927年回国后,仍继续学科心理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令人信服的实验成果。1
978年以后,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史的研究。主要心理学论著有:《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讲话》、《新行为主义学习论》、《批判地吸取西方心理学的成果和经验》、
《略论冯特创建心理实验室以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赫尔心理学述评》等。他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曾产生
过重大社会影响。主要教育学论著有:《教育与国家》、《教育与社会》、《教育与
文化》、《教育与法律》、《中国的教育思想及其制度》、《教育名著选读》、《从
高等教育任务论通才与专才》等。
章益精通英文,粗通俄文、法文,在致力于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同时,还涉猎
外国文学的研究,曾发表《劳伦斯著〈查太莱爵士夫人的恋人〉的研究》等论文,并
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剧本上、中、下集,司各特的《艾凡赫》和《中
洛辛郡的心脏》等外国文学名著。
王辩(1906~1987.4.11)字慧琴,化名黄秀珍,曾用名宫琦。女。山东诸城人。1917年
随父亲王翔千至济南读书。1920年夏,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秋随
同父亲参加了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学校秘密成
立“读书会”,组织进步同学有计划地学习革命理论。1923年秋,经王尽美、王翔千介
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省立济南女师团支部宣传委员。1924年秋,转为中共党
员,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此后,相继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委临
时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学生委员,“消寒社”、山东济南妇女学术协进会负责人,山
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执行委员,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等职。
1925年王辩于济南女师毕业后,到济南竞进女校任教员。经常深入到鲁丰纱厂接
近工人群众,开展妇女工作。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参加声援青岛、上
海工人罢工的活动。同年11月,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
国,被分配到芜湖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后被捕入狱,坚持斗争。1930年夏出狱
,被党组织派遣到沈阳、哈尔滨、安东(今丹东)、穆陵等地从事地下斗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辩回到山东工作,曾任《沂蒙导报》记者、中共沂南
县委宣传干事、山东省妇联儿童保育部部长。全国解放后,调北京图书馆工作,任苏联
图书室主任。1978年离休后,抱病撰写20余万字的革命回忆录,为中共党史、妇运史研
究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1987年4月11日在北京病逝。
宋子元(1924~1987.4.27)长清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
至1945年8月先后任乡青年抗日救国团团长,昆山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昆山县
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任豫皖苏军区政治部秘书,中共泉
南县委组织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五十四师政治部保卫科长。1949年10月任
川南宜宾专区公安分处处长。1951年进藏,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先遣支
队总支书记,拉萨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拉萨市委副书记,中共昌都地委第一书记,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秘书长、副书记,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西藏自治区顾
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7年4月27日在北京病逝。
陈中民(1918~1987.5.5)济南市段店镇人。1935年参加革命。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七七”事变后受党的派遣到鲁西北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
日游击队,后发展为鲁西北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任连长。赴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
,任鲁西北筑先纵队副营长、营长。1941年起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团参谋长、
副团长、团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五旅
参谋长,先后参加了陇海、定陶、巨野、滑县等战役。在参与指挥阻击向鄄城进犯的
国民党军队的战役中,浴血奋战11天,保证了主力部队作战的胜利,受到野战军首长的
通令嘉奖。1948年任五旅副旅长兼鄂豫军区一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淮海战役。194
9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二十八师师长,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进
军大西南和成都战役。1950年任二十八师师长兼川南军区宜宾分区司令员、宜宾地区
专员。1951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底赴苏联,先后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伏罗
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1958年任中国人
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科研部副部长,1963年后任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兼战役教研
室主任。1969年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1972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
兼军事系主任、军事学院副院长。曾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5月5日因心脏病
突发逝世。
张维华(1902.11~1987.6.6)号西山。山东寿光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后入邻村教
会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潍县一所教会中学。四年后,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历史系。
1928年毕业,到济南济美中学执教。一年后回齐鲁大学任助教。1931年入燕京大学研
究院深造。1933年夏获硕士学位,回齐鲁大学,任讲师。其硕士论文《明史佛朗机、
吕宋、荷兰、意大利亚四国传注释》翌年由燕京哈佛学社出版。1936年夏,应顾颉刚
之邀到北平编辑《禹贡》半月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赴河南大学教书,被聘为
副教授,主编《经世》杂志。1938年秋到昆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考古研究所从事研
究工作。1939年秋到已迁至成都的齐鲁大学执教,被聘为教授,与顾颉刚共同主办齐
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其间,开设中国通史、秦汉史、中西交通史等课程,编辑《责善
》半月刊、《国学季刊》和《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4年到四川江津国立女子师范
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于1948年返回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学研究所所
长。
1952年齐鲁大学解散,张维华被分配到山东大学,历任该校历史系教授、中国古
代史研究室主任。先后开设中国古代史、历史文选、中国古代经济史等课程。1964年
赴北京参加国务院组织的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承担了《陈书》的点校任务。回校后
任新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室主任。教学之余撰写论文10余篇,其旧著也先后整理问世

张维华是我国早期研究中外关系史的少数专家之一。三四十年代写成专著《明清
之际中西关系简史》,因战乱未及出版,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明代海外贸易简
论》于1957年出版。对秦汉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亦赢得较高的赞誉,主要成果有《汉
史论集》、《论汉武帝》两部专著及数十篇论文。对历史地理、地方史的研究亦很有
创见,其《中国长城建置考》1979年出版,《明辽东边墙建置沿革考》收入其《晚学
斋论文集》。还主编了400余万字的《曲阜孔府档案资料选编》。历任山东省文联委
员、省史学会理事等职。1987年6月6日在济南逝世。
高兰(1909.10.14~1987.6.29)原名郭德浩,曾用名黑沙、郭浩、齐云等。黑龙江瑷
珲人。早年在齐齐哈尔读书,1926年至北京崇实、汇文中学补习功课。1928年考入燕
京大学国文系,1932年毕业,曾在郭绍虞、郑振铎、冰心等门下学习。1933年起,从
事教书及诗歌创作,曾在天津、汉口等地中学和重庆中央大学附中、国立剧专任教,
此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以抗战为内容的朗诵诗歌,代表作有《我的家在黑龙江》、《我
们的祭礼》、《哭亡女苏菲》、《东北作家群》、《雪夜忆萧红》等。建国后,历任
华东大学文艺系教授、副主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1953年作为第三批赴朝
慰问团成员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创作朗诵诗《英雄的朝鲜,我为你高
歌》等。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山东省郭沫若
研究会会长,山东省现代文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
表,省政协常委。他积极倡导朗诵诗,在新文学史上颇有影响。著有《高兰朗诵诗》
、《朗诵诗选》、《用和平的力量推动地球前进》、《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和《李
后主评传》等。
龙启经(1925.10~1987.7)又名龙武、龙德臣。山东荣成人。1941年入东海中学和文
荣威联中读书。194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2月后历任荣成县八区民教助理
员、寻山区委宣传干事、俚岛区宣传委员。1947年3月任荣成县指挥部宣传干事,6月
任东海武装部干事。1948年4月任文登县武装部代部长。8月入中央团校学习,一年后
,到山东省团校任班主任。1950年5月后历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济南市委干部科科长、
济南重工业局团委书记、团市委青工部部长。1954年6月任团市委副书记,1958年任书
记,旋即调任中共历下区委书记。1963年6月任济南市第一商业局局长。1965年6月任
市财贸办公室主任兼市一商局局长。1967年2月,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指挥部,
以革命干部身份被结合到后勤部任副部长。1969年10月任市革委计划组副组长。197
2年11月起先后任市革委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75年5月任市革委财办主任。1
978年8月任济南市革委会副主任兼财办主任。1979年12月,当选为济南市副市长。19
83年4月,当选为济南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7月,同时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
书记。1987年7月病逝。
刘效扬(1918.12.29~1987.8.7)山东昌邑人。1936年离开家乡赴印度谋生。1941年被
选为孟买山东同乡会理事。1945年后参加过同乡会驱赶国民党派驻华侨学校校长的活
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参与悬挂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活动,并向北京致电,祝贺
新中国的诞生。1954年回到祖国,先后在济南公私合营信生机器厂、济南小清河航运
局船舶修理厂当工人。1955~1978年,先后12次被评为厂、局先进生产者,曾出席济南
市群英会,参加首都国庆观礼。为济南市第二至第九届人代会代表,全国侨联一至三届
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侨联一至三届副主席,济南市侨联一至三届主席。1987年8月7日病
逝。
牛瑞符(1905~1987.8)又名王均。山东沂南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莒县县委组织部部长,沂水县第一区区长,莒沂临
独立营副营长兼党总支书记。1943年调至济南任山东军区情报处济南情报委员会(济
张泰情报委员会)主任兼书记,分管济南、张店、泰安三点和津浦、胶济铁路两线的战
略情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济南市委情报部副部长、山东省公安厅政保处
副处长。在负责济南地区的情报工作中,积极建立和发展情报网点,英勇机智,千方百
计地开展对敌侦察工作。1948年在侦察国民党济南守军的防御工程中,为华东人民解
放军解放济南提供了准确情报。建国后,历任华东公安部政保处科长、华东公安局劳
改处处长、国家公安部十八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政法部副部
长兼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哈尔滨市监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
公正对待,平反后任哈尔滨市房地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中共哈尔滨市委视察研究
室正局级视察研究员等职。1982年离休。1984年回济南定居。1987年8月在济南病逝

王翰卿(1908.8.25~1987.8.31)原名王贵林。山东沂水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沂水县
师范讲习所毕业。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深入农村,发
展党员,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沂水县四支队连政治指导员
,中共沂水、沂北、沂中县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鲁中四地委组织部
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鲁中三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中共鲁中南三地委
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泰安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泰安地委委员
、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兼泰安专署专员。1954年12月调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党
组书记。1956年9月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8年10月,泰安专区建制撤销,原泰安
专区的所属县、市划归济南市领导。同年12月,王翰卿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书记处
书记兼中共莱芜县委第一书记。1961年后历任聊城地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地委副书
记、专署专员。1964年9月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1977年12月任政协山东
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1980年1月当选为山东省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曾当选为中共
山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8月31日病逝

田勤耕(1921.5~1987.9)又名杨士昌。山东莱芜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
0月任和庄镇委会主任、抗敌动委会委员。1940年10月任中共莱芜县第六区委统计干
事。1941年7月任中共莱芜县委组织部统计干事。1942年8月任中共博莱县白龙区区委
书记。1945年2月任中共莱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同年11月调任中共历城县委组织部
部长。1947年12月入中共华东局党校学习。翌年2月结业后任中共泰西地委组织部组
织科长。1949年3月调任中共历城县委副书记。1950年4月任中共泰宁县委书记。195
3年6月起历任中共泰安地委秘书长、地委副书记。1958年12月任中共泰安市委第一书
记。1959年至1961年4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1961年6月任中共泰安地委书记处书记
兼泰安市委第一书记。1963年4月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1964年1月调任山东省科委副
主任。1972年2月至1973年7月,历任中共惠民地委常委,惠民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兼政
治部副主任,中共惠民地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惠民地委副书记。1979年
6月调任山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1980年9月任山东省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
。1982年12月离休。1987年9月病故。
刘芳仪(1932.8.1~1987.11.12)原名刘秀英。女。山东寿光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
14岁来济南,在中山中学(现济南二十中)上学。1951年考入济南红十字会助产学校。
1954年毕业,先后在昌乐县医院、沾化县妇幼保健所、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济南市第
三人民医院工作,历任助产士、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职。1963年被
评为济南市“三八”红旗手。1973年,主动报名参加支援西藏的医疗队。赴藏后,分配
到日喀则地区医院工作,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藏族妇女儿童防病治病,被当地医院
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9月以来,又先后三次参加赴坦桑尼亚医疗队。据不完全统计
,在坦桑尼亚6年时间里,她诊治病人29416人次,做大小手术228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
132人次。从坦桑尼亚的辛吉达、木索马到多多玛,到处都流传着“妈妈刘”救死扶伤
的动人事迹。一次,刘芳仪为一名坦桑尼亚农村妇女切除了一个7.5公斤重的子宫肌瘤
,由于病人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但医院血库只剩下250毫升血,刘芳仪当机立断,抽自己
的血输给病人,使病人转危为安。1983年,坦桑尼亚尼雷尔总统的儿媳难产住院,情况
十分危险,刘芳仪精心抢救,当婴儿出现二度窒息情况时,她不顾脏污,口对口地吸出了
羊水,使婴儿得救。尼雷尔总统亲切地接见了她,并设家宴盛情款待,称赞她是“坦桑
尼亚的好朋友”。坦桑尼亚报纸也多次报道她的模范事迹,誉之为“传播友谊和慈爱
的医疗大使”。
1987年,刘芳仪已到退休年龄,仍向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打报告要求再次留队,
国家卫生部第四次批准了她的请求。1987年7月发现身患晚期肺癌,被护送回国治疗
。卫生部授予她“白求恩式援外医疗队员”称号,对外经贸部授予她“全国对外经济
贸易行业劳动模范”称号,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她“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中共济南
市委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山东省卫生厅、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卫生局分
别作出向刘芳仪学习的决定。同年11月12日去世。她的先进事迹被评为1987年全国卫
生十大新闻之一,被评为中国妇女1987年国内十位新闻人物之一。
张治安(1917~1987.11.13)原名张泰祥。长清县庄家庄人。1934年毕业于长清县立中
学,任小学教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同年10月加入长清县各
界人民抗敌后援会。1938年初,参加马湾起义。后编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
大队。4月,部队进驻大峰山区,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连指导员、营总支书记、教导员,齐河县大队教导员,齐禹县大队副政委,中共齐禹
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领导齐禹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团政委
、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委等职,率部队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新
中国成立后,历任铁道兵第六师副政委、政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与组织领
导了中国西南和东北林区的铁路建设和黎湛、鹰厦、沙通等新铁路线建设。1987年1
1月13日病逝于北京。
许萍(1917.10~1987.11)山东牟平人。1937年11月在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在山东省沂水县、沂水专署、淄博专区任文教科长、民政科长等职。
1950年12月,任中共济南市委秘书处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1月任济南市商业
局局长、市财办副主任等职。1956年4月至1960年12月,任济南市副市长。后调宁夏回
族自治区工作,曾任自治区商业厅副厅长、重工业局局长等职。1980年离职休养回济
南定居。1987年11月病逝于济南。
孔庆珊(1931~1987.12.25)笔名山青。祖籍山东菏泽,生于济南。1945年抗战胜利后
,在济南上中学。1950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4年毕业后曾在北京、乌鲁木齐、
聊城等地做文学编辑、中学教师等工作。1960年调济南第一中学任教。“文化大革命
”期间,被诬为“黑诗人”、“反动文人”,遭迫害。1978年被选为济南市文协(作协
)副主席,1984年任济南市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1987年任济南作家协会主席。曾
被选为济南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六十年代曾创作《列车上的诗》、《叩唤
》、《泉城之泉》、《我爱这些简陋的小屋》等。1978年后,先后创作《献给几只再
生的歌》、《我的期待》、《掌声》、《寻找翅膀的诗》等,其中《我的期待》获山
东省文学创作奖。同时期创作的散文、杂文等也有一定的影响。1987年12月25日病逝
。去世后,其诗集《寻找翅膀的诗》出版。
李学孔(1914.10.9~1987.12.30)历城县港沟镇东梧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1年
随父母来到济南南关,以糊火柴盒谋生。1926年入张宗昌部当童子军。1930年经人介
绍到济南清泉池当看门人。1934年6月至1936年4月先后在济南浴德池、温泉池干茶房
。1936年7月又到浴德池当招待员。1948年9月济南解放,李学孔开始了新的生活。在
服务工作中,总结出“一观”(观察顾客的年龄、职业)、“二快”(手、脚要勤快)、
“三琢磨”(琢磨顾客的心理)、“四主动”(主动把服务工作做到顾客需要的前面)、
“五个一样接待”(顾客穿戴好与差一样接待,职务高与职务低一样接待,城市与农
村的一样接待,忙与闲时一样接待,大人和小孩一样接待)的服务经验。1959年被评
为济南市先进工作者,同年参加全国群英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翌年
又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4月,担任济南市饮食服务公司历下区店副经理
。同年10月任浴德池经理。1965年7月任温泉池核算店经理。工作中以身作则,生活上
关心职工群众。1962年7月13日天降大雨,他不顾自己住的亦是危险房,冒着大雨出去
查看职工的住房,一连跑了十几家,一一安排妥当后才赶回自己家,此时他的住房已经
倒塌。自1962年始,李学孔把所得奖金存在银行里,专门用于帮助有困难的职工。198
7年12月30日病逝。
孙墨佛(1884~1987)号眉园、剑门老人。山东莱阳人。早年毕业于青岛赫兰大学。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先入山东军官讲习所学习,后
赴大连秘密联络讨袁。1916年任北方护国联军总司令部秘书主任。1918年赴粤参加孙
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任海军总司令部参议。在陈炯明叛变的危急时刻,冒着生命危
险,帮助孙中山脱离险境。1924~1930年先后任胶澳商报总经理,河南省民权县县长
,山东省禹城县县长。1930年后寓居北平,编纂《书源》56卷,《孙中山先生年谱》
16卷。1936年在陕西省宝鸡县益门镇居住,因西临剑门山,遂自号“剑门老人”。抗
日战争爆发后,从事学术研究及抗日宣传工作。建国后,于1953年6月被聘为中央人
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历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
自幼酷爱书法,早年从师刘大同,并得到王 、康有为等名家指导,形成质朴、洗炼
的艺术风格。年过百龄,仍孜孜不倦。1987年10月,其亲属将他的一批书画作品捐赠
济南市,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大明湖南丰祠内建立“剑门书画馆”,陈列其作品,
10月2日,书画馆开馆。
陈济生(1905.5.3~1988.1.1)河北唐山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习武,在继承武
术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尤以八卦掌为佳。建国后,任济南正谊中学兼职
武术教师。嗣后,在山东省体育分会进行武术研究工作。1953年应聘为南京药学院体
育讲师。1964年返济,任济南市体委武术教练、市武术馆馆长。1984年赴日本,访问了
6个城市并教授太极推手和对打。1986年被聘为国家教委主办的助教进修班教授。晚
年整理、出版《静功缠丝太极拳》、《太极拳108式》两书。曾任南京市武术协会副
主席、济南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政协委员。
夏页文(1918~1988.1.2)原名夏芳林。长清县城南门里人。早年就读于长清县立中学
、聊城省立第三师范、济南省立师范学校。1936年加入中华学生救亡联合会和抗日救
亡团体“文化友联社”。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党组织派回长清,在县立
中学组织“母校同学会”,联络进步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8月,建立长清“中华民
族解放先锋队”队部,为负责人。10月,与魏金三、张耀南等人建立长清县各界人士抗
敌后援会,任宣传队长。1938年1月,任中共长清县临时支部委员。2月参与发动“马湾
起义”,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5月部队改编为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
十支队独立营,夏页文任一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发展、巩固大峰山
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后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鲁西支队组织
股长、营教导员,抗大一分校总支书记、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教导大队政
委、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四团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陇海线出击、
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1949年5月后,任西进支队七大队政治部主任,进军贵州。建
国后,历任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长,贵阳市教育局局长,共青团贵阳市委书记,中共贵阳
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贵阳市政协主席,贵阳市市长,贵州省农业厅厅长、党组书
记,贵阳市革委主任,中共贵阳市委常务书记、第一书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等职。曾当选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1988年1月2日病逝。
丁君羊(1901.9~1988.2.21)又名丁群、丁基实。山东日照人。自幼靠叔父丁惟汾资
助上学读书。1918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9年在周恩来等领导下参加“五四”爱国
运动。1921年毕业后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一年后转入大学预科。1924年2
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经陈为人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并负责学
校青年团和国民党的工作。中共山东党组织的负责人王尽美、王翔千等人考虑丁君羊
的身份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开展山东的工作,便写信邀请他来山东。经组织同意,丁君羊
于1924年下半年到达济南,任国民党济南临时党部秘书、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党部执行
委员。1925年2月任共青团济南地委委员、学生部主任。3月,任济南学生运动委员会
书记,统一领导全省的学生运动。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发动济南学生积极
投入反帝爱国运动。8月,代理共青团济南地委书记。1926年1月,作为山东代表出席国
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月,任共青团济南地委宣传部长。6月,任共青团济南地委
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夏经陈为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任中共山东
省委委员。8月,中共山东省委改组,他负责组织工作。10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1
928年6月,以山东代表团书记的身份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
大会。1929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遭到破坏。3月,他调离山东到上海另行分配工作
。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到东北。1930年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因叛徒告密,被
捕入狱,后脱党。1931年赴德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市工务局局长。1945年
10月至1949年1月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
事。1988年2月21日病逝于上海。
于增仁(1921.2~1988.3)山东文登人。1941年11月参加革命,194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先后在山东军区胶东第三、第六兵工厂任机工部班长、主任、政治指导员、总支
书记等职。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奉命率军事管制小组接管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器工
厂,组建山东工矿部济南工业局第四厂,并任厂长。组织全厂员工迅速恢复生产,抢修
军事器械,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研制生产了40公斤炸药发射筒,在淮海、渡江战役攻坚
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翌年工厂转为民品生产,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组织研制
出我国第一台5英尺马达车床,并先后试制生产了8英尺、12英尺马达车床和20英寸牛
头车床,奠定了产品发展方向。1953年工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定名为“济南第
一机床厂”。该厂以C616普通车床和C616A精密车床为主导产品,列入全国18个重点机
床厂的行列。1962年后,相继任第一机械工业部二局办公室主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和
济南第二机床厂厂长等职。1965年1月,为支援三线建设,赴青海省,历任一机部西宁地
区指挥部总指挥兼工委书记,青海省第二机床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青海省机械工业厅
副厅长、厅长等职。1983年10月,离休回济南定居,后被聘为济南第一机床厂顾问。1
988年3月病逝于济南。
王国田(1923~1988.5.14)山东牟平人。1943年2月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排
长、连长、营长等职。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在白马关战斗中(时任四连
副连长),作战勇敢、灵活,毙敌20余名,3次负伤不下火线,立特等功一次,并被嘉奖为
师特等战斗模范。同年秋在临朐战斗中(时任四连连长),带领连队与五连协同作战,打
垮敌人一个团兵力的12次进攻,歼敌500多名,胜利完成作战任务。华东野战军授予其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的称号。1950年出席全国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1955~1971年先后
在沂蒙、章丘等地劳改队和济南第八机床厂任副政委、政委等职。1971年任济南山泉
机械厂(现济南复合材料构件厂)党委书记。1982年离职休养。1988年5月14日病逝。
咸荣海(1950.2~1988.8.11)山东安丘人。出生于工人家庭。1965年加入共青团。19
68年8月初中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第二机床厂一车间当清砂工。1970~1975年连续六年
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厂劳动模范。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当选为中国
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以来,利用节假日进行技术革新24项,改善
了工作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自1980年起连续五年被命名为济南市
模范共产党员。1981年任一车间大炉工段总工长后,长年坚持顶班劳动,受到职工群众
的赞誉。为改变大炉工段的落后面貌,他制定措施,狠抓劳动纪律,明确岗位责任制,制
定了经济考核标准,使大炉工段成为车间的先进工段。同年,兼任大炉、开箱两个工段
的党支部书记。198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当选为济
南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任
车间副主任、工会分会主席。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8月
11日病逝。
刘子久(1901~1988.8.28)原名刘俊才,曾用名刘干。山东广饶人。1923年冬加入中国
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到津浦路济南机厂,恢复被军
阀解散的工会。1925年2月建立济南地区第一个工厂党支部--中共津浦路济南机厂支
部,任支部书记。3月任中共山东地委执行委员。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
,发动组织济南人民开展支援青岛、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926年以山东代
表团团长的身份赴广州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1927年8月,中共青岛支部遭敌
破坏,受省委派遣到青岛恢复党的工作。9月调回省委,负责农运工作。10月任省委监
委书记。后多次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获释,到河南开封做党的
地下工作。先后任中共豫西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等
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华全国
总工会文教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教育工会代主席、国家劳动
部副部长等职。1988年8月28日病逝。
高启云(1914.3.10~1988.9)原名高启方。山东临朐人。1934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
一乡村师范。在校期间,加入读书会,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抗日救
亡活动。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济南乡师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中共
济宁乡建干校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下,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秘密发展党的组织。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郓城中心县委书记、临朐县独立团政委、新泰县委书
记、莱芜县委书记、鲁中区党委一地委副书记、华东党校副科长、华东局组织部组织
科长等职。建国后,于1952年2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市委工业部部长,1953年1月
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市委工业部部长,1954年12月至1955年11月任中共济南市委
第一书记,1952年11月任济南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三届协商委员会主席,1955年4
月当选为政协济南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后历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省计划委员会主
任、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书记等职。1988年9月在济南逝世。
朱琳(1904.7~1988.10.20)原名诸葛金亭。山东平邑人。自幼求学,毕业于费县乡师
。其父诸葛子范(中共党员)从事教育工作,在当地颇有名望。朱琳青年时代接受进步
思想,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31年在平邑县西皋村小学任教员,翌年7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以小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革命工作。参与和组织领导了费县教
师要求提高薪金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学校,投身抗战工作,先后任平邑县参
工队民运干事、中共平邑县五区区委书记兼动委会主任。1940年7月至1945年,先后任
蒙山县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武装部科长、分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建立中共乡、村支
部10多个,成立了鲁南第一个抗日民主区政府。1945年2月至1949年,先后任沂蒙专署
干部股长、实业科长,新泰县粮食局长,新泰县副县长、县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共新
泰县委副书记、书记。1953年8月调泰安地委工作,先后任中共泰安地委统战部副部长
、部长,泰安专署副专员。1958年11月后历任政协济南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
席、党组书记,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1982年离职休养,1988年10月20日在
泰安病逝。
李仙洲(1894~1988.10.22)原名李守瀛,字仙洲。长清县大马头村(今属齐河县)人。
早年曾在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后任小学教员。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
11月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排长。1925年参加东征,升任七连连长。1926年
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四团一营营长。1928年4月参加第二期
“北伐”,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教导团团长,担任蒋介石的警卫工作。北伐完成后,任
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1930年5月,参加中原大战,任第三师第九旅十三团团长,1931年
任三师九旅旅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后调任第二十一师副师长。1934年,升任
二十一师师长。1935年率部进入山西。1936年2月,率部参加阻截中国工农红军东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仙洲奉命开赴华北,增援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先
后参加南口、忻口战役。1938年任第九十二军中将军长兼二十一师师长。1939年秋,
率部由湘北移防鄂西北的襄阳、随县等地。1941年春,移防皖北阜阳,在涡阳、蒙城
、太和一线同日军作战。同时,所部还与皖北新四军彭雪枫部发生武装摩擦,进攻新四
军根据地。1942年2月,升任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九十二军军长和鲁西挺进总
指挥。1943年4月,率部进军山东,在鲁西、鲁南地区对日军作战。同时执行蒋介石的
反共政策,不时进攻鲁西及鲁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调至济南
任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长官。1947年2月指挥整编四十六师和七十三军从明水、淄
川南犯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李仙洲所率
七个师6.5万余人全部被歼,李仙洲本人被俘。此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教育,于196
0年1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释放。此后,历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
常务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78年2月起任五、六、七届全
国政协特邀委员。1983年12月,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
为中央委员会顾问;后又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1984年6月,黄
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被推选为理事,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1988年10月2
2日在济南逝世,终年94岁。
张华亭(1920.9.25~1988.11.4)曾用名张荣富。山东济阳县回河乡北郭村人。自幼父
母双亡,随兄嫂长大。12岁入济阳小学读书,因生活困难,15岁辍学务农。16岁入济南
郭天成机器木工厂学徒,后因眼疾离职。1938年在伪济南市建设局工程事务所当工人
,后调到汽碾房当练习生汽碾助手。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城市建设局工程
事务所汽碾司机。在完成市政建设任务中,为提高汽碾的机械效率,他改装汽缸油压机
,缩短了压油时间,一年四季可往汽缸内注油,保证汽缸润滑;改进拉杆接头,克服了拉
杆易断的弊病,延长了拉杆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资金;将汽碾由每天点火启动的传统模
式,改为班后焖火,不仅节省了点火时间,而且每年单车节煤1500公斤;鉴于车少司机
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建议并实施“歇人不歇马”的两班倒工作法,充分发挥机械的
作用,提高了工效。1954年被市政府授予济南市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被省政府授
予山东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58年12月任中
共济南市政公司机修车间支部副书记。1963年5月调任市政公司第一工程队党支部书
记。1971年7月任济南市政公司总务科科长。1988年11月4日在济南病逝。
酆云鹤(1900.4~1988.12.14)字琴舫。女。济南市人。1927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到美国学习化学工程,1931年获化工博士学位,成为美国俄亥
俄州大学第一个取得化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学生。1933年赴德国,历时两载,用草纤维
发明出人造丝。1936年回到上海,转向麻类纤维研究。1939年,在重庆创建西南化学工
业制造厂,制造出麻纤维产品“云丝”及糸列产品,倍受民众赞誉。1949年参加开国大
典。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上海纺织工业局毛
麻纺织工业公司顾问、国家纺织工业部顾问等职。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第
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14日在广州逝世。
殷孟伦(1908.4~1988.12.14)字石 。四川郫县人。193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文
系。1935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研究院。1937年“七七”事变前回国,1941年
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5年兼任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53年调任山
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语言研究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文
史哲》编委会委员。1980年后当选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山东语言学会理
事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汉语音韵学研究会顾问。
殷孟伦治学严谨,在文字、音韵、训诂以及版本、目录、校勘和史地考证等方面
,均有很深的造诣。早在建国前就有《谢灵运诗》、《中国语言学概说》、《程瑶田
〈果裸转语记〉疏证》等著作出版问世,新中国建立后,又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
辞注》、《训诂学概论》、《古汉语简论》、《子云乡人类稿》等10余种专著、数十
篇论文传世。其《程瑶田〈果裸转语记〉疏证》、《〈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解释》
、《尔雅简说》、《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
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莫友芝与〈韵学源流〉的关系
质疑》、《试论碎叶城在唐代的地理位置》等论文和专著,在海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
响。
孟云桥(1904.9~1988.12.30)章丘县人。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先后任中学教
员、图书馆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后公费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哲学系,又入英国牛津
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历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乐山国立武汉大
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山东大学、国立政治大学教授、系主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
、南京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1949年7月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山东省工业技
术学校(后改为济南机器制造学校)、山东机械工业学校任教员、教授。曾任民革山东
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届常务委员会顾问,山东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四、
五届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与经济理论之关系》等
。1988年12月30日病逝。
黑伯龙(1915.3.24~1989.1.14)原名黑元吉,字伯龙。山东临清人。回族。1922年至
1923年就读于潍县小学,1923年6月至1924年6月在济南进德小学读书,后又回潍县小
学。幼年起即从师学画,15岁受教于画家赵望云,20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受业
于画家汪声远、顾坤伯、潘天寿等。1936年6月毕业后回到济南,先后在济南正谊中
学、爱美中学任教并从事艺术创作。1946年7月在济南创办南华艺体专科学校(后更名
为震华文学院),任艺术系主任兼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国画教师。
1948年济南解放后,黑伯龙到济南育英中学任教10余年,其间,他的作品多次参
加展览,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1960年,被调入成立不久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
山东艺术学院前身)国画系任教。晚年,多画苍松古柏、顽石劲竹、高山飞瀑、泰岱
云烟,以陶冶性情,抒发胸襟。他的山水画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杂志,《千里江山万
年春》、《泰山云海》等作品被选入《山东国画选》。他为济南辛弃疾纪念祠、李清
照纪念堂绘制的画像,苍浑老辣。1987年5月赴日本参加“山东书画展”,他挥毫立
成的《宋人山水》、《仿宋人山泉松风图》等佳作深受赞誉。曾任山东省政协常委、
山东画院院长、齐鲁书画院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美协副主席等职。198
9年1月14日去世。
李绍信(1931.7~1989.2.23)山东陵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5年5月任德县民主政
府通讯员。1946年在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荣立一等功。1947年11月入渤海卫校学习。
自1949年1月,先后任垦利和平医院、惠民专区疗养院、山东省银行疗养院护士。195
7年7月选调烟台银行学校学习。1959年1月入山东省财经学院学习。1960年3月任济南
市结核病院护士。1965年1月任济南市卫生防疫站医士。1978年4月退休。退休后,他
主动要求参加社会治安工作。先后担任济南市大观园和泉城路地区联防治保会主任。
1982~1987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历下区治保先进个人。1986年10月11日上午,3名罪犯在
济南泉城路儿童用品商店抢劫后逃窜。李绍信闻讯,冲上前去抓住一人。罪犯持刀反
扑,刺伤其手指。他毫无惧色,与罪犯扭打在一起,将罪犯制服。尔后,又配合公安干警
将另2名罪犯抓获。翌年2月27日,李绍信患病期间,惊悉泉城路一饭店发生凶杀案,他
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联防队员奔赴现场,将正在继续行凶的犯罪分子打倒在地,抓获归
案。1989年2月23日下午,2名扒窃分子在泉城路蓝天服装店作案,被人发现后企图逃窜
。上班路过此地的李绍信见到后,丢下自行车,冲上前抓捕罪犯。2名持刀歹徒扑上来
向李绍信的腹部、胳膊连剌5刀后逃窜。他奋力追赶出50多米,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
。同年3月10日,山东省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4月5日,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
他“优秀治保主任”的光荣称号,记大功一次,并号召全市人民向其学习。
吴敬新(1919.5.20~1989.3.30)曾用名吴秀全。台湾新竹人。出身于贫民家庭,1933
年考入新竹中学。1939年考入青岛东亚医科大学,1944年毕业留校当妇产科研究生,后
任助教。在中共青岛地下党指引下,1945年6月毅然奔赴抗日根据地,被分配在胶东军
区卫生部附属医院任军医。1947年解放海阳时,因昼夜完成抢救伤员任务,荣立二等功
。同年任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兼外科副主任。1949年12月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2月,吴敬新任山东军区后勤部直属医院妇产科主任。1951年被军区授予
“模范医务工作者”的称号,并荣记一等功。1954年任济南军区总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4年任济南军区军医学校教研室主任。在此期间,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分会常
务理事,中医学会山东省分会第一、二届理事,济南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济南军区后勤部《医药卫生》杂志副总编辑等职。从事医疗工作40多年中,为不少疑
难病人解除了痛苦,挽救过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发表《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与
治疗》等学术论文14篇,著《中医学基础说》、《中医常见病讲义》、《中医学浅说
》、《日语基本翻译公式九十六则》等。1982年8月,当选为济南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
一届理事会会长。1985年后,任山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名誉会长。曾任政协山
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89年3月30日病逝。
郑鹤声(1901.5.19~1989.4.20)字萼荪。浙江诸暨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
文史地部(1921年该校合并于南京东南大学),1924年毕业时将论文《汉隋间之史学》
撰成10余万字专著,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25年起先后任教于云南高等师范、东陆
大学(今云南大学),1929年任南京教育部编审处编审、教育部编译馆专任编译兼人文
组主任。国立编译馆转为国史馆后,任纂修兼史料处处长。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
史馆改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他任研究员。此间,曾兼课于中央政治学校和中
央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史部目录学。1951年初调山东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
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西交通史研究室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
郑鹤声从1919年起即在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治史60余年
,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尤长于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和中西交通史。他勤奋治学,
一生出版和发表著述160余种,20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世史》、《近世
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民国建国史》、《汉隋间之史学》、《中国史部目录学》
、《中国文献学概要》、《司马迁年谱》、《班固年谱》、《杜佑年谱》、《袁枢年
谱》、《郑和》、《郑和遗事汇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与郑一钧合撰)、《
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与海外诸国关系史料》等。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
作者。1989年4月20日在济南病逝。
方荣翔(1925~1989.4.22)北京市人。7岁学艺,1942年拜名净裘盛戎为师。1951年参
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京剧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入山东省京剧团
。师承京剧“裘派”艺术精髓,嗓音洪亮,韵味醇厚,形成刚柔并济、含蓄细腻的艺
术风格。在《铡美案》、《赤桑镇》、《姚期》、《将相和》、《盗御马》等传统剧
目中,扮演包拯、姚期、廉颇、窦尔敦等角色,被观众誉为“裘派弟子之魁”。198
2年先后赴新加坡、日本演出。1988年率山东省京剧团到香港公演。多年来,经常为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访的外国友人演出,赢得赞誉。他演出的十多出裘派名剧,被中
央及省、市多家电台、电视台播放。已出版的《裘盛戎唱腔选》即由他整理、主编。
1986年,山东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纪录片《方荣翔舞台艺术》。1988年被授于山东
省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理事、山东省文联名誉主
席。1989年4月22日因心脏病复发在济南逝世。
党葆实(1931~1989.5.18)历城县东渴马村人。1948年考入华北白求恩医学院,1950年
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化验员、教学助理员等职。1956年入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学
习,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聊城专区人民医院任医师。1973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76年
当选为山东省白血病研究协作组副组长。1983年任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同
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聘为学会委员。1986年晋升为
副主任医师,参加了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内科学》的编写工作。长期从事血液病
的研究与临床治疗。1976年在国内首次研究发现毛细胞性白血病。1979年首次从两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发现大量类高雪式细胞。1982、1984年连续发现两个家族出
现“家族性白血病”。有关白血病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血液学术会上交流,受到专
家学者的重视。发表论文《慢性白血病并发淋巴肉瘤一例》、《含神经磷酯细胞的染
色分型及细胞化学观察》、《急粒白血病出现类高雪式细胞二例》等20余篇。1989年
5月18日病逝于聊城。生前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福聚(1910.11.24~1989.8.21)河北武强人。少时家贫,父早逝,与母亲靠打短工度
日。十六七岁时徒步下关东寻求生路,入本溪煤铁公司当高炉出铁工。1948年本溪解
放,他走家串户,动员工友回厂恢复生产。当时,高炉的设备全部被国民党军队拆除,主
要设备被扔进太子河中。他带领工人不顾严寒,在无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从太子河中把
设备全部捞出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将高炉主要设备安装完毕。1949年9月,终于炼出
了本钢解放后的第一炉铁。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本溪钢铁公司第一
炼铁厂高炉车间主任。1950年10月,他加班加点忘我劳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
争的模范事迹,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在全国放映。1953年任炉前技
师,成为本钢也是全国第一批工人技师。1956年参加本溪钢铁公司第二炼铁厂的投产
工作。1958年9月,来济南参加创建济南钢铁厂。为了高炉早日出铁,他日夜战斗在工
地上,几次累倒在炉前。在他的带领下,济钢一号255立方米高炉从破土建设到流出第
一炉铁水,只用了176天,创造了高炉建设史上的奇迹。1959年在一次出铁时,由于铁
流过大,炽热的铁流冲出铁水沟溢满炉台,流向炉台上的氧气瓶,危及众人的生命与设
备安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不顾一切跃过铁水抱起氧气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
一次恶性事故的发生。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群英会,并应邀出席建国
10周年国庆宴会。1989年8月21日病逝。
李兆亭(1924~1989.8.22)长清县孝里镇南黄崖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
3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区队长、纠
察队长、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作战科长、团长,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甘南、武都、临夏军分区和兰州警备区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冀鲁豫边区工
作,曾参加山东阳谷县七集战斗,机智勇敢,负伤不下火线,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解
放战争时期,参加延安保卫战,曾4次参加榆林、洛川等战斗,杀敌英勇,多处负伤。新
中国成立初期,参加甘川剿匪、川北及甘青川平叛战斗。自1952年6月始,在条件艰苦
的大西北甘南地区工作20余年,为当地的部队建设、民兵工作等项事业做出贡献。曾
任兰州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9年8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杨毅(1916.2~1989.11.21)原名杨春融,曾用名杨裕和、杨力耕。河南偃师人。1934
年5月在家乡参加并参与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联盟(1935年初改为民
族解放大同盟),在偃师二中发展组织,参加编辑《晨钟》半月刊。1936年初在本村小
学以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偃师县城
北区委书记。1937年7月,被派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半年。后历任中共豫南特委巡视员
,沟竹地委组织部长,豫中地委组织部长,淮北地委委员兼凤台县委书记,淮北军区政治
部组织科长,淮北一地委组织部长,盱凤嘉县委副书记、书记,淮北三地委组织部长。
1945年9月任华中七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8年2月调任渤海二地委组织部部长,1949年
2月任泺北地委副书记。1949年全国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人事处处长,山东
省人委人事厅副厅长、厅长,中共菏泽地委书记,济宁地委书记,山东省委财贸部部长
,山东省人委财办副主任,山东省委城市办公室主任。1963年9月至1967年1月任济南
市市长,并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1967年2月至3月,一度主持济南市革委会工
作。后于1969年12月任济南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组长,1970年7月后历任市革委会
副主任、生产指挥部副组长,市革委会副主任、生产指挥部组长,中共济南市委副书
记、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济南市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共济南市委
副书记、济南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曾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五届人大常
委会委员。1983年11月离休。1989年11月21日病逝。
鲁平(1919~1989)又名刘志东。平阴县李沟乡大峪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平阿山区抗日自卫队队长,平阴县特务队指导员,鲁西抗战筑先学院特派员,齐滨县
公安局长兼社会部长,齐滨县县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兵团西进支队运输司令部办公室
主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政权处副处长、处长,交际处处长,侨务处处长,贵州省人委
办公厅副主任、主任,省直机关党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副书
记兼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等职。
董力生(1923.4~1990.1.3)女。江苏赣榆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逃荒到
青岛,在日本人办的中原纱厂当童工。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她和穷人家
的男孩子一样靠挑盐、推小车谋生,锻炼出一副宽肩膀,一身好力气,被乡亲们称为“
假大妮”。1940年,八路军到赣榆县(时称竹庭县,属山东滨海地区)建立根据地,董
力生参加了土地改革。1943年秋,在滨海劳模大会上被选为劳动英雄。1947年春,国民
党军队向鲁南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进行反击,赣榆县人民组织担架队支授前线,董力
生在庄上第一个报名参加。赣榆县担架团4000多名民工,她是唯一的女担架员。孟良
崮战役结束后,被评为“钢铁担架团一等功臣”。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后,她推着独
轮车,送给养、运弹药,奔跑在战火纷飞的支前路上。其支前小车后被陈列在北京中国
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1949年春,董力生出席全国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1950年,作为列席代表出席全国
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0月,到山东广北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一年后,成为华东
地区第一名女拖拉机手。1952年4月,参加中国农民参观团,赴苏联参观。10月,参加全
国第三届赴朝慰问团。1959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1960年3月,被全国
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出席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
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第一至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并任执委。1959~1985年先后任历城
县八一拖拉机总站副站长,历城县妇联副主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等职。
1985年9月离职休养。1990年1月3日在济南病逝。
田采庭(1916.9~1990.1.30)曾用名田兴亮。长清县平房村人。1923年入本村学堂读
书,后考入长清县立第一高小。1931年高小毕业后,到青岛做苦工。1933年考入长清县
乡村简易师范。1934年12月,因家庭经济困难退学。后任小学教师。1937年5月由共产
党员魏金三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参加长清县民众抗敌后援会。
1938年初,参加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不久随部队开进大峰山区,任山东六区抗日游
击十支队大峰山独立营参谋。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任平原纵队黄河
武装工作团团长。同年10月,任长清县抗日自卫队司令部动教科科长。11月入抗大一
分校学习,任区队长。1940年1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一团,先后
任宣教干事、股长、代理教导员。1947年任鲁中军区总医院一分院政委。在孟良崮战
役中,带领500百余名重伤员,在敌机不断扫射下,越过青州、胶济铁路封锁线,安全转
移到鲁北阳信县。1948年淮海战役中,带领一个战斗组阻击黄伯韬部一个连的突围,并
迫使其投降。战后荣立二等功。后调到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工作,参加了渡江战役。19
49年5月,任三野后勤干部学校组织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
直政科科长、主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组织处处长,南京军区护士学校政委,中国
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政委等职。1990年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刘特夫(1910~1990.2)原名鲁冠洲。山东德州人。1930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山东省立一师支部书记,共青团济南市委主要负责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
支队指导员、教导员、卫生处政治委员,中共莒北工委书记,青岛工委书记兼滨北城工
部长,青岛中纺公司军代表、党委副书记,青岛纺管局党委书记,中共青岛市委常委、
工业部长、市委书记处书记、市委第一书记,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60年代初曾受到错误处理,长期蒙受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迫害(后平
反)。1976年6月离休。1990年2月病故。
王兴南(1916.1~1990.3.28)历城县孙村镇刘海庄人。1932年到济南三乐居饭店学徒
。1936~1947年,先后在紫云亭饭店、洞天福饭店、什锦斋饭馆、紫阳春饭店操厨。
1947年8月,王兴南等14人集资5000元在已停业的紫阳春饭店旧址开业,竖起“聚丰德
”饭店的招牌,以经营闽、粤菜为主。后因经营不善,于1950年4月停业。同年9月,王
兴南与程学礼等7人合资在旧址开业,仍延用“聚丰德”字号。开业不久,即名声大振
,生意红火。1956年聚丰德饭店实行公私合营,王兴南为主负责厨房的案头切配,后
任厨师长。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东省饮食业著名的特一级烹调师。近60
年的烹饪生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烹制技艺。他精通鲁菜,旁通其他菜系,能制作各种
大型宴席。精于刀工,擅长各种切配技法,垫布切肉丝是他的拿手绝活。他和师兄程学
祥等人在烹饪技艺上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他们精心研制的“油爆双脆”、“九
转大肠”、“干烧鱼”、“蟹黄鱼翅”、“烤鸭”、“葱烧海参”等几十种菜肴已成
为聚丰德饭店的特色菜,被收录在《中国菜谱》、《中国名菜谱》内。1983年任山东
省烹饪协会常务理事;1980、1985、1989年,任山东省商业系统技术考评委员会烹调主
考、评委;1987年任济南市烹饪协会常务理事。参加了《中国名菜谱》、《中国菜谱
》、《山东菜谱》的编写工作,到各地讲课、示范,向青年厨师传授技艺。他的徒弟有
的出国献艺,有的成为特级厨师。
陈明达(1915.4.28~1990.4.30)原名亓宗禹。山东莱芜人。早年就读于莱芜颜庄高小
、县立师范讲习所、长山中学、济南省立一中。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7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莱芜县委宣传部长,新泰县委书记,山东分局党校总支书记,
泰山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民运部长,淄川县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先后任中共淄博地
委委员、工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山东省委工业部副部长,山东省轻工业厅厅长、党组
书记。1961年8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1965年5月调上海,任第八机械工业部
华东内燃机拖拉机公司经理。1968年5月调回济南,任济南市“五七”干校校长。197
1年6月任中共历城县委副书记。1972年5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常委。1973年12月任中共
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共历城县委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
974年11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4月至1983年8月任山东
省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3年7月当选为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
年4月离职休养。1990年4月30日病逝。
陈村农(1924.6~1990.5.13)曾用名陈继荣。长清县孝里镇潘庄村人。自幼入本村小
学读书,1936年毕业于长清县东障高小。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
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在长清县第一抗日高小做青年
工作。1941年调泰西军分区学习,后调中共长清县委工作,曾任县委机关支部书记,县
委宣传部、组织部干事。1946年6月,调县大队三连任指导员。1947年11月,任军分区
七团二营副教导员。1948年9月,任泰西军分区特务连指导员,参加了济南战役。同年
12月,任冀鲁豫独一旅二团二营副教导员,参加了淮海战役。建国后,历任水利部三总
队科长,水电部水库工程局副局长,河北省公路工程局副局长,河北省地方铁路管理局
党委书记等职。1990年5月13日在天津病逝。
刘先志(1906.4~1990.5.20)山东高密人。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9年毕业于德
国柏林工业大学。1945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柏林工
业大学理论力学研究所主任助教、研究员,瑞士苏利希约康透平机制造厂工程师。1
946年回国,历任上海市工务局正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无锡开源机
器厂设计部主任,山东工学院(今山东工业大学)一级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山东省
工业厅副厅长,山东省第五届人民政府副省长,第四、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二
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山东力学学会名誉
理事长。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大会个人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热传导、流体力学、振动与平衡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不少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
术界的重视。主要论著有《机械振动导论》、《刘先志论文集》等。1990年5月20日
病逝。
彭瑞林(1912.4~1990.6.28)原名彭澍兴,又名彭仲起。山东益都人。1930年就读于益
都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同年冬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互济会”、“反帝大同盟”、“左
联”等。1931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益都十中团支部书记。同年8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任益都十中党支部书记及益都县委组织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
与组织领导当地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8月参加益都暴动。暴动失败后,遭
当局通缉,转移至济南,负责济南乡师、小清河航运局等单位地下党的工作。1933年
2月,因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遭破坏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
革命气节。1937年11月,根据国共双方谈判协议,被无条件释放。出狱后,不顾体弱多
病,立即返回益都筹建抗日武装,参与领导当地的抗日武装斗争。历任中共益都县委组
织部长,益(都)、寿(光)、临(朐)、广(饶)中心县委宣传部长,沂水县九区区委书记
,冀鲁边区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渤海区委济南工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
任中共渤海区委委员兼民运部长、渤海区农会筹备处主任、渤海四地委书记兼军分区
政委等职。1949年3月,随军南下,任华东干部南进纵队四大队政委,参加了沿途和浙江
的解放战斗。历任中共浙江省丽水地委、温州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委员、组织部副部
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秘书长、第二办公室主任,省检察
院检察长,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全国老年体协副主席、顾问,浙江省顾委常委,第
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彭瑞林一生坎坷。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他受到
错误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严重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共浙江省
委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和政治名誉,重新走上省级领导岗位。1990年6月28日在杭
州病逝。
王象(1911.1~1990.6.29)又名王望云,曾用名王相。台湾台中人。1932年毕业于台中
师范。后任小学教员。194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都早稻田大学。回国任山西省体育协会
常务理事、田径指导等职。1949年4月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同年6月进入中国人民
解放军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951年3月任台盟上海总部干事。1954年调入济南,任山东
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1964年任山东体工大队田径教练。1980年4月调任山东体科所
副研究员。1982年成立山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被选为理事,后又连任两届省台联理事
。198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振兴山东体育”荣誉证章。198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
“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同年被选为山东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985年任济南
市第三届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1986年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务委员。曾两次当选为
济南市人民代表。1979、1980年先后在国家科技刊物上,发表有关短跑技术论文。精
通日语,曾多次编译体育专业文献资料。1990年6月29日病逝。
朱树林(1917.1.12~1990.7.18)曾用名朱树修、朱树茂、王新。山东寿光人。幼时家
贫,靠种菜及给人打短工贴补家用。20岁到国民党十五旅修械所学徒,习铣工、车工、
钳工、翻砂工。因不堪压迫出逃。1942年12月转至八路军渤海军区兵工厂。1943年1
0月日军扫荡垦利县时被俘,被押送至济南“新华院”,半年后又被押送青岛转乘轮船
去日本,被囚禁在北海道煤矿当劳工。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返回原籍务农。1953年
入济南柴油机厂干车工,从事90马力柴油机桃子轴的加工。加工桃子轴共需26道工序
,他一人承担了21道。其间,他加工的2540件产品没有一件废次品,没有发生过人身、
设备事故,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在技术革新工作中,他苦战一个月,试制成功13种设备
和工具,实现了优质高产。1959年11月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命名为“全国质量标兵”称号。
此后一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至1971年又创出连续12年无废
品的该厂最高纪录。1982年退休。1990年7月18日病逝。
王静波(1901.7~1990.10.15)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1932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学院体
育系。后任济南青年会体育干事,中、小学体育教员。建国后在济南黎明中学(后改为
济南第六中学)任教。1956年7月任济南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为国家级田
径裁判员。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山东
省分会筹委会常务委员,政协济南市第一至七届委员会常委等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
中,创造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育,从不呵斥。在其精心培
养指导下,济南市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体育人才,如创造全国女子铅球、铁饼纪录的王灿
华,国家体操队总教练宋子玉,国家女篮运动员胡英信等。1990年10月15日病逝。
陈维信(1918~1990.12.22)号诚斋,笔名陈实。山东阳信人。少年时即喜爱诗文书画
艺术。1939年考入北平故宫国画研究所,同年又进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于1942年毕业
。曾得周怀民、萧谦中、于非 、黄宾虹诸名家的指授,对石涛的艺术研究尤深。40
~50年代,在济南教育界勤奋耕耘,声誉颇佳。后到文艺界专门从事国画创作,除大批
佳作问世外,又培育了众多当今已成名的弟子。1976年,沿红军长征之路跋山涉水,体
验生活,半年多的时间,行程1.5万公里,画了近千幅速写资料,创作了一批黄河画稿,尤
其与吴泽浩、王本诚共同创作的大型《长征组画》受到国内外的好评。以山水画创作
为主,亦擅花鸟。其作品气魄雄伟,用笔重而显其力,用墨浓而显其厚,淋漓酣饱,神充
意浓。代表作有参加中日联展的《重如泰山》,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泰岱旭日
》等。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画展,曾到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及欧洲一些国家
展出,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日本出版的《中日合同美展画集》、《中国现
代美术作品展》收其佳作。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中国书
画研究会理事。1990年12月22日去世。
牛淑琴(1905.10~1990.12.30)又名刘淑琴。女。山东桓台人。自幼读书,1924年考入
济南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入校后,秘密参加“读书会”等革命活动。不久,加入社
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山东省第一个妇女党支部--中共济南
女师支部书记。同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她发动女师学生积极参加募捐声
援活动。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任妇
女主任。1927年6月至1935年6月,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任文书、统计及交通主任等职
。1935年6月因党组织遭受破坏,失掉组织关系。1936年夏与其丈夫李宇超商定,她回
山东原籍生孩子,李宇超留在上海继续找党的关系。牛淑琴回到山东后,相继在济南、
桓台、诸城居住。1940年5月至10月,步行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接上党的关系。1941~
1945年,先后在延安行政学院、延安高等法院、延安大学、延安交际处等单位工作和
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晋冀鲁豫中央局、中央局招待所、邯郸中学、中原局
后方留守处、冀中八地委党校等单位任教导员和子弟小学校长等职。
建国后,牛淑琴被调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党委副科长、机关学校校长,山东分
局统战部机要秘书,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山东省人委办公厅综合
办公室秘书,山东省建筑设计院党支部副书记,上海市妇联福利部副部长。1965年5月
,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机关党委帮助工作。1972年5月离职休养。1990年12月30日
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