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22&run=13

赵笃生(1899.7~1964.1)原名赵培祥。山东泰安人。早年在家乡读书,后就读于北京
中国大学。毕业后曾任山东省立九中、七中、十中教员,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向学生灌
输爱国思想,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爱国运动,被学校当局视之为“激进”分子而辞退。1
925~1927年到济南育英中学任教。1925年5月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
支持组织学生罢课,上街示威游行,声援青岛、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反日斗争。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学生赴南京请愿。在“一二·九”运动和援绥抗战的
爱国活动中,他印制察绥抗战形势图,向学生讲述救亡必须坚持抗日的道理。还以学校
训育员的身份抵制了训育主任对学生的迫害,使进步学生免遭开除,深受进步师生的爱
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赵笃生回到泰安地区工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
,任泰安各界抗敌后援会副主任,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联
络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山东省委及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
队统战工作,任募集部主任。1939年后,先后任泰山地区、沂蒙地区专员等职。1945
年8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济南市政府市长。1946年2月后,任中共泰山地委常委
、泰安专区专员,山东救济分会副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以后,赵笃生历任中共昌潍地委常委、昌潍专区专员,中共山东分局、
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并兼任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山东
省政治学校校长等职。1964年1月病逝。
徐智雨(1907~1964.2)又名徐庆云、徐庆余、徐如。河南潢川人。1924年在南京东南
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肄业后,历任南
京中学教师,下关五州工人子弟学校校长,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干事、重工委员会主任
,共青团汉口市委组织部长。1927年调回河南工作,在潢川、固始一带组织农民武装起
义。1930年任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师-OO团指导员。后受“山头主义”错误影响被排除
红军部队,又遭河南军阀通缉,于1930年底来济,在山东省建设厅运河工程局任课员。
1935年12月,在中共济南市委领导下,建立济南(山东)各界救国会联合会,徐智雨为联
合会主要负责人。1938年2月调任徐州第五战区总动员会组织部总干事、委员。同年
6月到河南潢川组织抗日游击队,负责中共潢川县委的工作。1941年4月被捕,与组织
失去联系。1943年出狱后,曾任潢川县人民政府秘书、县立中学副校长。1951年7月至
1964年2月,先后任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济南师范、济南一中、
济南九中历史教员。1964年2月病故。1986年12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恢复其党籍
,党龄从1924年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算起。
贾乃甫(1900~1964.5)字石亭。山东齐河人。济南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毕业。192
0年11月参加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1921年9月参加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
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任社青团济南地方团宣传部主任。1923年8月
出席社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0月任社青团济南地委委员长。后回齐河县开
展工作。1924年在齐河仁里村建立中共支部,任书记。1927年5月被捕后脱党。1928
年曾在国民党齐河县党部任职。1929年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任教。1935年因
阅读进步书刊第二次被捕入狱,后经王祝晨保释出狱。抗日战争期间,流落洛阳、西安
。先后在西安育德中学、西安工人子弟中学、省立西安中学等校任教。1957年1月加
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7月调云南民族学院工作。1964年5月病故。
花淑娟(1923~1964.7)本名魏宝玉。女。原籍天津,后定居济南。出身于梨园世家,自
幼拜著名评剧艺人白光杰为师。学艺刻苦,十几岁便在唱、做、念、身训、水袖等功
法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工花旦、闺门旦兼青衣。1941年随父母来济南搭班唱戏。扮
相秀丽,嗓音甜润,唱腔缠绵,表演情挚,20来岁便挑大梁演出,深为济南观众称道。建
国初期,积极参加排演了一批配合形势的现代戏,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妇
女形象,如《白毛女》中的喜儿、《小女婿》中的杨香草、《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
、《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娥、《刘巧儿》中的刘巧儿等。195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戏
曲会演中主演《归来》,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中,主演的优秀传
统剧目《蝴蝶》获优秀集体演出奖。1959年在济南市第一届戏剧会演中主演的《马寡
妇开店》获优秀表演奖。自1954年起历任济南市、泰安地区、长清县评剧团团长等职
。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7月在济南病逝

刘奎官(1894.9.21~1965.10.15)艺名小奎官。历城县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民间艺
人家庭。6岁随父刘长清学戏。8岁开始登台演出。曾先后从师京剧演员刘寿臣、葛文
玉、张仲福、梁俊甫等学戏。清宣统元年(1909年)又拜范宝亭为师。工红生、武净、
架子花脸,后随父在豫北一带演出。宣统三年入河南武备学校学习一年,后任河南巡防
营巡捕。1913年后,历任河南省陆军司令部武术教官、河南宏卫军司令部武术连长。
1919年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0年参加直奉战争,任卫队营营副。1921年重返舞台,先
后在汉口、上海、天津、成都、兰州、西安等地演出。1922年参加上海伶界会演,与
著名京剧红生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夏月润、赵如泉、林树森等合演《过五关》,每
人演一关,轰动上海剧坛。后到四川、云南演出。1950年先后在昆明大众京剧团、劳
动京剧团任主要演员。1951年任昆明劳动人民京剧团团长。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
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主演的《通天犀》获大会特等奖。1959年参加云南省京剧团,同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云南省京剧团团长。后任云南省、昆明市政协委员,昆
明市人大代表、中国剧协理事、云南剧协副主席。
刘奎官从事舞台生活60余年,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武生、武净直至红生,身
兼三任,三门皆精,京剧界奉为红生宗师。红生戏尤以关羽戏见长,擅以目传神,嗓音
高亢洪亮。报刊称他为“驰誉南北的京剧演员”,与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赵如
泉、赵树森、赵君玉、白玉昆等7位著名京剧表演家誉为京剧界“八骏马”。其代表
剧目及扮演的角色有《通天犀》中的徐世英,《状元印》中的常遇春,《古城会》、
《单刀会》、《水淹七军》、《走麦城》中的关羽,《拿高登》中的高登,《醉韦》
中的典韦,《芦花荡》中的张飞,《收关胜》中的关胜,《铁笼山》中的姜维,《九
江口》中的张定边,《金钱豹》中的金钱豹等。1956年与人合作整理并发表了《通天
犀》剧本。1963年出版《刘奎官京剧脸谱集》。1982年出版《刘奎官舞台艺术》一书

袁舒(1910.2~1965.12.6)长清县袁庄村人。自幼读书,1934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立第
一师范,同年7月在长清县许寺完小任教。1937年10月参加长清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
10月调长清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任动委会分配股长。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10月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5月结业后,任山东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
。1942年11月调寿张抗联工作。后调冀鲁豫第七专署财务科工作。1945年9月,任张秋
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6年2月,调济宁工作,任区长。后任东平县县长,冀鲁豫七地
委办公室主任、专署民政科科长。1949年10月,任中共城武县委书记、城武县县长。
1954年8月调任菏泽专署副专员。1958年后,历任菏泽农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中共菏泽地委文教部长、统战部长、宣传部长、地委常委。1965年12月6日病逝。
辛铸九(1880~1965)名辛葆鼎,字铸九,以字行。章丘县辛寨乡辛寨村人。出身于地
主家庭,兄弟排行老九。自幼聪颖敏达,19岁即通晓“四书五经”。后就读于章丘县优
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教私塾。除教书外,温经读史,习练书法,亦写点“八股”和时
论文章。1915年任益都(今青州市)师范校长,并在益都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兼课。1919
年后,相继被选为章丘县议员、山东省议员。1923年,因临城劫车案发生,峄县县知事
被撤,辛铸九继任。他处理了这起中外瞩目、错综复杂的大劫案之后,峄县枣庄中兴煤
炭公司又发生了井下瓦斯爆炸,矿工125人丧生。资方对此重大事故持不负责态度,辛
铸九大怒,据理斗争。迫使资方赔偿每个死难工人银币200元。任职期间,清正廉明,深
得民心。离任前,当地民众赠送万民旗、万民伞。到清平县任县知事2年后,回济南任
商会会长。他身为官绅,不弃贱耻贫,历次回籍,均和贫民促膝谈心。1937年12月济南
沦陷前夕,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责令军法处处长魏汉章将多年没收积存的鸦片,交济
南商会按市价销售各商店,以发横财。辛铸九严词拒绝。魏汉章恼羞成怒,欲逮捕辛铸
九。辛闻讯到洪家楼天主教堂避难脱险。济南沦陷期间,汉奸、伪济南维持会会长马
良,企图拉辛铸九任副会长,辛铸九拒任。日伪以辛铸九之子辛葭舟是“共匪要员”为
把柄,进行威逼。辛铸九从容对答:“我和葭舟虽系父子,但分居多年,人各有志,天各
一方,世事维艰,互不通讯,至于他从事什么活动云云,我一概不知。”日军无奈,只好
对外声明:“辛铸九先生因事不能就职”。不久,即捏其罪名,将辛铸九拘押于日本宪
兵队,后经同仁出面调停获释。1939年9月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山东红 字会
统长。其间,借职务之便,多次秘密接待来自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共工作人员,把他们
转移到安全地方。
辛铸九还致力于慈善事业,曾任山东红 字会赈务会会长。对孤儿院、寄良所及
各地灾民,经常救济抚恤。并数次亲自押车送救济粮款到灾区。在一次赈济中,他捐献
3万元,深受民众赞扬。对小商小贩无本开业或折本亏损无力周转者,只要向他求助,便
解囊相济。有的小户人家遇丧葬无钱购置衣衾棺木,求到他门下,从不回绝。辛铸九在
济南估衣市街设有“经文”布店,专销绸缎布匹。其资金额和经营额虽不能与孟洛川
之“瑞蚨祥”、孟扬轩之“隆祥”相比,但其经营之信誉,生意之兴隆与之不分轩轾。
辛铸九善书法,先学何绍基,后摹翁同 ,采两家之长融而为一,形成独特风格。尤
善欧体,笔力刚劲,结体沉稳,曾写有不少匾额墨刻。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辛铸九组
织红 字会员进入战地,救死扶伤,掩埋处理尸体,受到人民政府嘉奖。新中国成立后
,被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1965年在济南病故。
李华萱(1895~1965)原名李荣寿。济南市人。自幼喜爱音乐,随父学二胡。1912年免
试入山东高等师范艺体科,从师古琴家王心葵,为其得意门生。1915年任青州山东省立
第四师范音乐教员。1929年因不满校方迫害,去湖北任教。1932年受聘至济宁,任山
东省立第七中学教员。翌年被设于曲阜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艺术科聘为科主任。抗日
战争爆发,困居济南。1939年任青岛第一中学音乐教师。1944年发起组织青岛市国乐
研究会。1955年调至济南,先后任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科主任、代理系主任,为中国
音协会员。曾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著作有《教育唱歌集》、《俗曲
集》、《音乐奇令》、《中国古乐舞》、《新编鼓号进行曲》、《谈萧友梅博士所作
“卿云歌”的奏法》、《斫铜集》、《玉鹤轩琵琶谱》、《霓裳羽衣舞曲》、《论键
盘乐器怎样配民族色彩合声》等。对曲阜孔庙大成乐典的考证,颇得音乐界的好评。
王泊生(1902~1965)河北遵化人。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曾组织“美
生社”话剧团,男女同台演出,引起轰动。后学习京剧昆曲,组织“晦鸣社”京昆剧
团,并任主演。历任北平国剧学会教务主任、南京戏曲音乐研究院研究员、北平燕京
大学文学系讲师、汉口民乐团艺术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戏剧事业委员会委员等。
1929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在济南成立,王泊生应聘担任教务主任。翌年夏该
院停办,1934年夏重建,易名为山东省立剧院,王泊生任院长。该剧院以“整旧创新
,创造新中国戏剧”为宗旨,面向全国招收学生,是当时国内较大规模的新型戏剧艺
术专业学校。王泊生积极进行戏剧创新与改革,亲自编创剧目、登台演出,曾被周信
芳赞为戏剧界的“北方怪杰”、“革新家”,为山东戏剧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创作
的哑剧《国文》、京剧《文天祥》、歌剧《岳飞》等在当时较有影响。上海百代公司
曾灌录他的京剧唱片《子胥逃国》、《打金砖》、《四郎探母》等。1937年11月因日
军南侵,王泊生离开济南,随剧院南下,辗转于开封、汉口、长沙、、重庆等地,在
重庆任国立歌剧学校校长。
安波(1915~1965)原名刘清禄,笔名牟声。山东牟平人。早年入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读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一二
·九”运动爆发后,组织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成立“抗日救国会”,出刊《救国》校
刊,并上街示威游行。1937年1月被党组织派往鲁南费县,以费县师范教员身份为掩
护开展地下工作。同年10月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
938年毕业后留校,历任校教务科长、主任及研究员等职。其间,常深入农村向民间
歌手和艺人学习民间音乐,编写了《怎么办》、《八杯茶》、《夜摸营》等歌曲,迅
速在群众中传唱,他被誉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有名的小调大王。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和1943年春的新秧歌运动,由他填词并配曲的秧歌表演《拥军花鼓》受到群众欢迎。
还为《兄妹开荒》作曲。1946年到冀察热辽解放区,历任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冀
察热辽军区文工团总团长、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及音乐部长
,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院长、辽宁省音协主
席、中共辽宁省委文化部长及宣传部副部长。1964年转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
协常务理事。著有《秦腔音乐》等。创作与改编的歌曲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就义歌》(与时乐 合作)、《雷锋颂》、《草原烽火》等100余首。曾任音乐
舞蹈史诗《东方红》音乐组组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等。
王玉符(1900.10.10~1966.1.27)原名王命珂。长清县仁里庄(今属济南市历城区)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村塾,1922年留任塾师,授课之余,博览中医典籍,在老中
医李公田启迪下,自学造诣日深,暇时兼为乡邻治病。后至本乡董家庄任塾师,亦兼行
医,屡起沉疴,名声鹊起。即辞教职,返乡专事医业。1931年,到济南剪子巷怀恩堂药店
坐堂应诊,不索诊费,且详记患者居址,随访治疗,广受赞誉。翌年,被经四纬四路明德
堂药店聘为坐堂先生,后举家迁居济南。1942年,合股开设成德堂药店,以其高尚医德
和精湛医术饮誉省城,40年代跻身济南“四大名医”(吴少怀、韦继贤、王玉符、王兰
斋)之列,慕名求诊者络绎于门。无论官民贫富,一律精心诊治,且不附权贵,尤恤贫病
,常送诊于寒家,赠药于赤贫。
1949年7月,王玉符加入济南中医学会。1950年任济南市第六区防疫站站长,团结
同仁,倡议走合作道路,与刘英华老中医携手筹措,以个体诊所为基础,于1952年11月投
资建立第六区联合诊所(今济南市槐荫区人民医院前身),担任副所长兼内科医师。其
间,入中医进修班进修年余。1955年6月,调任山东省立中医院妇科医师。1956年8月,
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工作者、省先进工作者。同年加入山东省
中医学会,曾任常务理事。1958年,被选为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蝉联第
三届代表。1960年3月,升任内科主任。1962年1月,升任副院长,主管业务。1965年10
月,调任山东医学院(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晚年不辞劳苦,收带徒弟众多
,1966年1月27日,因患急性心肌梗塞逝世。王玉符从医凡40余年,治学严谨,术有专攻
,尤精于内科妇科。处方遣药主张“方内套方,法外有法”,“一法未备可兼用一法,一
方未周可兼并一方”,故组方稳而下药活,素以用药轻灵,药少量轻,方小效大而著称于
世。其巧方妙医,多成杏林范例。其随诊学员详录150个病例及丰富经验,先后辑成《
王玉符临床验集》和《王玉符老中医医疗经验拾零》两书,刊行问世。
刘庆祥(1919.8.7~1966.1)济南市人。幼时家贫,靠祖父卖菜为生。9岁读私塾,14岁
入济南华兴铁厂学徒。16岁时因不堪忍受老板的打骂,同师兄弟11人离厂,相继在济南
玉记铁厂、兴顺福铁工厂做工。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济南铁路大厂做工。后入
私营济南高桥铁厂和华丰铁厂做工。1945年日本投降后失业在家,靠钳工手艺维持生
活。后考入济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当钳工。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被安排在济南工业
局五厂当钳工。翌年调入济南工业局二厂(今济南第二机床厂)。1950年,该厂奉命生
产“六О”炮、炮弹和修理各种大炮。此项工作的关键工具是对板,没有对板生产不
出样板,没有样板做不出统一规格的零件。对板当时国内生产不了,只有靠进口。面对
此种情况,刘庆祥毅然提出自己试制对板精磨机,加工出合格对板。在一无图纸二无样
机的情况下,他边琢磨,边画图,边加工,边装配。没有新料用旧料,试验失败了,不气
馁。常常为了一个数据,彻夜不眠;生病20多天也不曾休息。经多次反复试验,在当年
9月2日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对板精磨机。这台对板精磨机磨出的对板和进口设备磨出
来的对板一样精美,误差不超过一英寸的百万分之八,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机械展览会上
,博得科学界、工业界的好评,也受到苏联专家的赞誉。刘庆祥还创制了磨光器、分离
卡架子等6种磨对板附件。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
任厂工会副主席,1952年2月任副厂长,1954年8月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0年
12月出席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副市长。1964年任济南市总工会副主席。1966
年1月病逝。
王玉珍(?~1966.3.14)山东东阿人。自幼读书。1933年考入姜楼高小,在代课教师姚
梦令(姚仲明)帮助下,积极要求进步,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东阿姜楼
高小支部书记,与姚梦令等人发动爱国师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还组织读书会,创办
流动“大众图书馆”,发动会员学习革命理论。1934年夏,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
。在中共济南市委的领导下,学校建立党支部,他是支部负责人。1935年秋,组织演讲
队,深入近郊农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同其他支部
成员一起发动学生罢课,声援“一二·九”爱国运动。1936年11月,成立学校援绥抗敌
后援会,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抗日宣传,到商店募捐,并派学生代表赴绥远前线,慰问抗日
将士。“七七”事变爆发后,按照党组织指示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开展抗日
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阿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汶东工委书记、中共平
阴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冀鲁豫边区泰运地委民运部长等职。在解放战争时期,担
任中共东平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省委秘书长,荆州地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武汉市委第二书记等职。196
6年3月14日病逝。
释隆海(1893~1966.8)原名赵庆源,法号悟泉。山东临清人。幼年读私塾5年,1920年
在临清赵家圈村大宁寺出家,次年在北京法源寺受道阶法师传戒后,入佛学院参学7年
。1928~1938年在哈尔滨极乐寺参学。1938~1945年在天津居士林讲经说法。1945年
3月在济南延寿寺挂单,任济南崇实佛学会研究组长。他主持的崇实佛学会成为济南市
佛教活动中心。1952~1966年任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住持。建国后,先后被选为济南
市救济分会执行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中苏友好协会山东分会理事,山东省
第一届和济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政协委员。1966年8月去世

老舍(1899.2.3~1966.8.24)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常用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
。生于北京。7岁入私塾。1912年入北京第三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6
年毕业后历任北京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北京教育会文书等职。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先后写成《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三部长篇小说。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
929年夏回国。1930年春到上海。同年7月,应聘来济南私立齐鲁大学执教,任文学院
教授兼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同期还担任齐鲁大学综合刊物《齐大月刊》编辑部主任
。至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整整居住了4年多。此期间,他娶妻养女,教书交友,
深入民间,参加社会活动,勤奋地创作,先后写成《大明湖》、《猫城记》、《离婚
》、《牛天赐传》等四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杂文、诗歌和短篇小说。老舍对
济南怀有深深的感情,称之为“第二故乡”,并留下大批描写济南的作品。除以济南
“五三惨案”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外,还有《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
》、《趵突泉的欣赏》、《大明湖之春》等散文25篇,其数量比写北京的还多。此间
的作品《猫城记》、《离婚》、《微神》、《一些印象》成为他的代表作,为他赢得
了世界声誉。
1934年暑假后,老舍应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聘请任该校中国文学系讲师,全家移居
青岛,翌年任教授。1937年8月,再次应邀前来济南,拟担任齐鲁大学国文系两门课
程。时值“七七”事变爆发,在济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受请列名山东文化界
抗敌后援会发起人。同年11月,因形势紧迫,转赴武汉。1938年3月,参与创立中华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1940年9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
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应邀赴美
国讲学。1949年11月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市人民
政府委员,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
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
者协会理事等职。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
,小说《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优秀作品。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不堪凌辱,于1966年8月24日在
北京投湖自尽。一生写作达800万字,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
点,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京味”文学语言特点更受后起者的仿效。有《老舍文集》
行世。
王大彤(1916.1~1966.8.31)笔名陈叔哲。山东潍坊人。父王象五是早期同盟会会员
。少年时随父由潍县迁居济南,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实验小学。1932年在济南高中读
书时,追求进步,与管大同、于笑虹等积极参加领导济南中学生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
愿和反会考斗争,并因此被学校开除。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在系主
任黄松龄、李达教授等影响下,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
与北平文艺青年救亡协会刘曼生(谷牧)、魏东明、刘御、鲁方明(余修)等人组建北方
“左联”,出版刊物,成为北平学联负责人之一,参与领导了“一二·九”、“一二
·一六”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民先西城区总务。之
后,调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同年9月,因劳累过度,肺病加
剧,回济南养病,从此与组织失掉联系。
1943年,王大彤在济南正谊中学教书时与中共山东分局城市工作部地下党员赵鼎
夫取得联系,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做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并输送十几人赴抗日根
据地参加革命。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王大彤按中共济南市委的指示,打入国民党
的国民公报社做编辑,冒险为解放区提供重要情报。1946年因从事策反工作暴露,遭
敌人追捕,转入渤海解放区。194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济南市委工作。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科长,中共济南市学校委员会委员
,华东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7月改称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校长,济
南市教育工会主席等职。1952年,调任济南齐鲁大学教务长兼党组书记。同年高等学
校院系调整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党委委员、教务长、副院长等职。从事教学和学校
管理工作30多年,经验丰富,作风朴实,在山东省教育界有较高的威望。“文化大革
命”期间,遭到残酷批斗、毒打,不幸于1966年8月31日被迫害致死。
王大彤自幼喜爱文学,自高中起便在报刊上发表诗文。在《国民公报》任编辑时
,常化名发表时事政论。济南解放后,曾用笔名和本名在《渤海日报》、《大众日报
》、《解放日报》、《青年文化》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
苗海南(1904~1966.10.3)又名苗世循。山东桓台人。13岁入索镇高等小学,毕业后考
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毕业后在济南一家私营银行当职员,一年后又考入南
通纺织学院,1928年毕业。1931年在英国皇家纺织学院毕业后,曾到英国各大纺织中心
考察纺织业的生产经营情况。1932年与其兄苗星垣在济南共同创办成通纱厂,任经理
兼总工程师。1937年“七七”事变后,工厂被日军强行接管。1938年他被日军逐出厂
外。1939年集资在南京创建普丰面粉厂,任经理。1944年该厂又被日军强行征为军用
,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才收回自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接
收委员会委派苗海南为监理人,从日商三田省三手中接收成通公司。1946年任成通纱
厂经理兼总工程师、济南市纺织业工会理事长、市商会常务理事。1948年9月济南解
放,仍任成通纱厂经理。他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
建设。1950年1月曾一次认购“国家胜利折实公债”15万分(每分旧人民币24867元)。
1952年初,捐款15亿元(旧人民币),购买战斗机“成通号”1架,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到
公私合营前,成通纱厂已拥有3万纱锭、214台织机、2432名职工。1954年他率先参加
公私合营。1954年6月6日《大众日报》登载了他写的《以愉快的心情接受社会主义改
造》的文章。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
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届中央委员、民建山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一、
二、三届人大代表、山东省副省长,政协山东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
协二、三、四届委员,山东省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1966年10月3月去世。
张公制(1876.12.18~1966.10.29)名介礼,字公制,以字行。山东安丘人。早期曾在
原籍办学,出任县劝学所首届学董,主持创办学堂多处。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选为
山东咨议局议员。后因抗议当局镇压莱阳农民起义愤而辞职,被社会进步舆论赞为“
鲁东六君子”。1912年,赴济南参与创办慈善公所,同年加入共和党山东支部,被选
为部长。1913年3月,山东省议会成立,被选为议长。后历任山东省第二届议会副议
长兼育英中学校长等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公制在北京走访蔡元培,并将从
其处得到的“救国十人团”章程带回济南,交给学生联合会,自此,“救国十人团”
在济南普遍建立。1922年7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采取同情支持态度的张
公制与共产党员王翔千等改组《大东日报》,创办《山东劳动周刊》。1925年至抗日
战争期间,返回家乡安丘,后又至青岛养病,抗战期间多次拒绝担任伪职。国民党中
央和山东当局曾三次邀请他出任山东省参议会副议长、议长,也均予拒绝。抗日战争
胜利后,国民党青岛市长、市党部主任委员等人,力邀张公制出任该市参议会议长,
国民党山东省当局亦敦请他赴济南出任省议会副议长,均以年老体衰谢绝。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张公制在退出政坛20余年后,又以古稀之年出任公职,历
任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社会救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
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等职。1966年10月29日在青岛病逝。
李又 (1913.7~1966.12.20)原名丁景宇,曾用名丁九荣。山东汶上人。出生于地主
家庭,自幼上学。1929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受进步教师和中共地下党组
织的影响,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校组建了社会科
学研究会,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宣传活动,并培养发展了一批革命力量。1934年乡师毕
业后,返回汶上县城任小学教师,后任校长,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8年1月参加
山东泰西区抗日武装起义。八路军山东纵队组建后,任六支队一团民运队队长,后任八
支队参谋处股长。1939年3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连队指导员,后任教导四旅代
教导员。1940年10月任湖西军政干部学校指导员兼政治教员。1942年1月,调一一五师
情报处工作,根据组织决定更名为李又 。同年7月被委派到徐州建立情报站,任党支
部书记,后兼任站长,负责徐州、连云港、兖州一带的情报搜集工作。1946年1月后任
华东情报部外勤科股长、副科长,参加了解放潍县的情报搜集工作。潍县解放后参加
清理国民党党团特务组织的工作,后随军参加济南战役和徐州战役。于1949年8月后
历任徐州市公安局长,检察署检察长、徐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等职。1952年5月,调济
南工作,任济南市公安局长。1954年12月任济南市副市长,中共济南市委常委。1955年
6月改任市长。1956年10月,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8月任济南市委书记
处书记兼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66年12月20日病逝。
夏继泉(1883~1966)字溥斋,号莲居、渠园、夏一翁。山东郓城人。清末名宦夏辛酉
之子。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18岁参加院试,名列榜首。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任直隶静海县知县。次年因父去世,回乡守制两年。宣统二年(1910年)到京,在
通州毅军充当营务处,并在吏部候选。因接受新式教育,渐有进步思想,面对清廷的
腐败,主张改革。辛亥革命爆发后,应邀回济南,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直接参与领
导了山东的独立活动,并被选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失败后,曾赴北京
与进步人士联络举事,因遭到严密监视未果。1913年1月至1914年4月任山东岱北道观
察使。后任河南豫西道观察使、河洛道道尹,1914年10月至1916年9月任河南汝阳道
道尹。1919年11月任山东盐运使,1922年6月去职。1923年任济南东鲁学校校长。19
25年冬,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遭军阀张宗昌通缉,遂东渡日本躲避。在日本无心
于政治,专心研究佛学。军阀张作霖、段祺瑞等先后函请他回国做事,都被其婉言谢
绝。1927年回国在天津养病,后蛰居于京津。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于北京,积极参加政
协学习组活动。抗美援朝时捐款4亿元(旧人民币,下同),为支援国家建设认购公债
5亿元。1955年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
夏继泉虽出身于封建官宦之家,但一生俭朴。他珍惜祖国文化遗产,遇到有价值
的文物不惜重金收买,为著名的收藏家、鉴别家。1963年,将其珍藏的文物、字画分
别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9件、山东省博物馆60件、郓城县文化馆300件。爱好绘画和
写作,著有《辛亥革命山东独立前后记》、《论砚》、《秀丽辞》等。1966年病逝于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