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1&rec=15&run=13

孟洛川(1851~1939.9.7)名孟继笙,字洛川,以字行。章丘县旧军镇人。祖辈为地主
兼商人,清嘉庆年间已负有“直隶一集(辛集),山东一村(周村)”的财东声望。父孟
传珊,字海林,捐职试用中书科中书候补主事,早逝;母高氏,系章丘城西关资本家高赤
诚之妹,知书达理,深通闺训。孟洛川幼年除接受四书五经教育外,得母教良多。其母
曾对孟洛川说:“家不发至××万两银子,不准穿绸缎。”孟洛川18岁时,即颇有心计
,为其三伯父孟传 所器重,让其到北京掌理庆祥、瑞生祥等企业。孟洛川从此掌管企
业70年,除到各埠分店巡视外,多住北京、济南、章丘和天津。
孟洛川涉足企业最初的20余年间,生意有较大发展。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和二
十二年(1896年),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
、百货,数年间获利颇巨。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门一带被焚,瑞蚨
祥成为一片瓦砾。孟洛川闻讯,一度打算结束北京瑞蚨祥,将资金并入济南。经北京
瑞蚨祥经理孟觐侯劝说,始坚持在北京天桥设摊营业,居然生意兴隆。二十九年,北
京瑞蚨祥新营业楼落成,比前更为华丽。瑞蚨祥商号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有新的发展
。此后至1918年,孟洛川相继在北京增设瑞蚨祥鸿记绸缎店、西鸿记茶店、东鸿记茶
店、鸿记新衣庄。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青岛设立瑞蚨祥缎店。次年,在天津增设
瑞蚨祥鸿记缎店。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1925~1928年张宗昌督鲁,济
南瑞蚨祥受到一定影响,“济南惨案”发生后,曾一度停业,不久即复业。至1934年
,已分别在北平、天津、济南、青岛、烟台、上海等地设立商号达24处,有员工千余
人,房产3000余间。资本总额光绪二十六年以前约40万两银子,到1927年年利收入即
已达300万两白银。孟洛川除投资于企业,还广置田宅。在章丘有田产2300余亩,另在
山东沾化、利津、泰安、莱芜置有庄田。章丘之住宅为六进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
房共近百间。在原籍,孟家佣人达百余人。
孟洛川善于经营。进货注重质量,经常研究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货物品种;销售做
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礼貌待客,服务周到;用人注重能力,管理十分严格。各店号按
旬报告,重大事项亲自决定,从不假手于人。孟洛川不嗜烟酒,不喝茶,不修边幅,食宿
穿戴不甚讲究。书房内不摆书籍,闲暇以翻阅账册自娱。而对理财却一丝不苟,锱铢必
较。企业利润按东七西三分配,购置修葺房产和设备从管理费中开支,不列资产,既不
需东家投资,又可成为东家财产;对代理人的使用不签订任何合同,随时有被辞可能,因
此被称之为“水牌上经理”。孟洛川曾遇到不少意外损失。1925年被张宗昌敲诈10万
元;张宗昌滥发“军用票”,士兵以此买货,商家不敢拒收,收后无处兑换,成为废纸;
1928年土匪张鸣九占据章丘,意欲抢掠孟家财银,孟洛川与族人约孙殿英部来章丘剿灭
,但孟洛川不肯破钞,孙殿英部化装夜袭旧军镇,孟家细软被掠一空,孟宅被烧;“七七
”事变后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实行全面经济控制,瑞蚨祥各企业备受掠夺。
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诸如设立社仓,积谷备荒;修文庙,建尊经阁
;设义学,经理书院;捐衣施粥及捐资协修《山东通志》等。因此在当地以至在较远范
围内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而在他的每次捐赈之后,清地方大吏必
为其奏请封赏。光绪十七年至二十年(1891~1894年)福润任山东巡抚期间,为他奏准
江苏即用候补道之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山东受灾,巡抚毓贤委孟洛川为平粜局总
办,孟洛川与其兄孟继箴认赈款1.4万金,毓贤为其奏准知府补用道二品顶戴;光绪三十
四年(1908年)山东劝业道成立后,被任为济南商务总会协理;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
(1906~1909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期间,为其奏准头品顶戴;朝廷还诰封其为奉直大夫、
诰授为光禄大夫。孟洛川还好结交权贵,其中最著名者为袁世凯。袁父死后,他作“三
多九如”贡席,亲往路祭;袁母出殡,他担任治丧总管。袁世凯于1914年7月18日任命
孟洛川为参政院参政。孟洛川还吸收许多官僚的个人存款,用以发展企业。晚年孟洛
川无力驾驭诸代理人,各店号走向萧条。1939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年88岁。
祁延霈(1910~1939.12.22)又名祁天民,字霈苍。原籍山东益都,生于济南。满族。
其父祁蕴璞是爱国知识分子,在济南师范等校任教,有较多译著。受其影响,自幼怀有
爱国之心,学习刻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
救亡活动。1933年毕业后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后潜心于田野考
古,曾参与负责殷墟发掘工作,写出大量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后到延安。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被选派到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工作,周恩来亲自送行,并题字留念。到新疆后,任新疆学院秘书兼教育系主任。以“
抗大”为榜样,整顿校风,使全院面貌焕然一新,被誉为“抗大第二”。1939年春任哈
密区教育局局长。参与毛泽民的币制改革。同年12月22日在哈密病逝。
张实庵(1908~1939.12.24)原名张培华。长清县徐家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7岁上
学,16岁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济南读书二年即逢军阀混战,他离校回乡。1
929年带头在本村成立农民协会。1930年,阎冯倒蒋,他参加冯玉祥的部队,失败后回原
籍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辞去小学教员职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同年
10月,加入长清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参加抗日宣传和筹组抗日武装等活动。1938年初,
赴肥城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回长清做抗
日发动工作。不久,带领部分青年参加长清县独立营,任班长。中共长清县委成立后,
随部队转做地方工作。1939年1月,任中共长清县委组织部部长。是年9月在二区李官
庄同敌人相遇,不幸被捕。在狱中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咬破手指用血在狱墙上
书写“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1939年12月24日就义

陈隐仙(1907~1939)又名陈逸仙。云南昆明人。少年时代在广州求学。辛亥革命后报
考国民党军事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北伐战争。后随朱培德在河南与韩复榘作战,亲眼
目睹了蒋介石的反革命真面目,决计脱离国民党军队,重新找一条真正革命的道路。
1930年,来到济南,在其堂姐帮助下任化育小学音体美教员。1931年“九一八”事
变后,积极投身反日爱国运动。1931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学校“总理纪念周”大会上
慷慨陈词发表抗日讲演,会后发动全校师生募捐。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中国共
产党,留在市内,任中共济南市工作委员会书记。他利用化育小学印刷机印制标语传单
,散发到娱乐场所、街头巷尾,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罪行。由于积极工作,市内党组
织有一定发展,先后建立徐家花园和北大槐树两个支部,分别有党员8人和3人。还以北
大槐树支部为基础,建立外围组织“抗日大同盟”,发展盟员十几人。由于“抗日大
同盟”的负责人在发展盟员时警惕性不高,致使日特分子混入。1939年2月25日,日军
济南宪兵队将陈隐仙等十几人逮捕。日特反复用刑,但陈隐仙仍坚守党的机密,终被
折磨致死。临终前对狱中战友说:“同志们,你们死不了还要继续干。中华民族是不会
亡的,四万万同胞的血不会白流的,它会淹没东京三岛。干下去,抗日!抗日!鬼子一天
不消灭,我们就要干一天。”
石哲(1911~1940)又名石吉亭,字子明。山东德州人。1925年小学毕业后,随其父来
济南,后入山东兵工厂(亦称新城兵工厂)做工。在大革命高潮的鼓舞下,石哲积极参
加厂工会工人夜校和工人俱乐部的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担任中
共新城兵工厂支部书记。在此前后,中共省、市委多次遭到大破坏,石哲带领同志,以
巧妙隐蔽的方式壮大组织,坚持开展对敌斗争。是年6月,新城兵工厂工人为反对当局
将制药厂的机器拆运汉口,掀起一场震动全国的集体罢工事件。以石哲为首的兵工厂
党支部,团结群众积极开展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撤换了厂长,并停止拆运机器。193
4年后,在省市党组织连续遭破坏、与上级断绝联系的情况下,兵工厂党支部设法与济
南乡村师范学校党组织秘密联系,利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宣传抗日活动与红
军反“围剿”的斗争,扩大党的影响。
1936年12月11日,由于工人刘某泄露,石哲被捕,关押在山东高等法院看守所。在
狱中,坚贞不屈,并参加赵健民等组织发动的绝食斗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
当局迫于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于是年10月将石哲等人释放。石哲即受党组织派遣赴
鲁南、胶东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后因身体虚弱不支,由组织安排回德州原籍治疗。
其间仍抱病往返于运河一带,联络同志,参加活动。由于过度疲劳又染上伤寒,于1940
年初逝世。
朱庆澜(1874.3.11~1941.1.13)字子桥(一字子樵)、紫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山东
历城。父朱锦堂游幕于山东,历受聘各县主刑名,宽厚有仁声。朱庆澜5岁丧父,恭
承母训,勤奋读书。14岁丧母,翌年家贫辍学。后随山东按察使兼河工督办松林奉调
出关。历任典史、发审员、同知、巡防队、统领、巡警总办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
07年)任陆军步队第二标标统。同年入陆军将校研究所,充督练公所参议。宣统元年
(1909年)奉调入川,任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简授第十七镇统制,特给陆军副都统衔
。宣统三年(1911年)川省保路运动兴起,总督赵尔丰主剿,朱庆澜竭立劝阻,周旋其
间,免于难者甚众。武昌首义后,各省响应,朱庆澜被推为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后因
巡防队索饷哗变及川籍军人反对,不得已离川。1912年,被袁世凯聘任为临时总统军
事顾问。1913年8月,职司黑龙江省都督府参谋官。10月,任该省护军使兼民政长。
1914年6月,以陆军中将衔任镇安右将军督理黑龙江省军务兼巡按使,并督办滨黑铁
路。
1916年7月,总统黎元洪令朱庆澜出任广东省长。朱庆澜一如在黑龙江时,澄清
吏治,严禁赌博,整理币制。迎孙中山回粤,以警卫营交其指挥支持护法运动。后遭
地方军阀排斥,乃辞职北行。此后专注民生大计,创建华成泰和盐垦公司。1922年,
出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兼哈尔滨特别行政区长官。平息匪患,收俄人占地百十万
亩,设广益、崇德男女两中学及俄文学校。1925年脱离政界,皈依佛法,致力于赈济
事业。创办平津、关外义赈,出任豫陕甘赈灾委员会委员,晋察冀绥赈灾委员会委员
,全国赈灾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组织华北慈善联合会等,以“三元钱救活一命”
倡募捐,灾民受惠近百万众。还在陕西设儿童教养院、怀幼农场等。
1931年,长江大水灾,沿途五省成泽国。朱庆澜又就任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
,全力主持灾区工作,。他亲赴灾域,奔走呼号,以至积劳成疾险丧性命。“九一八
”事变后朱庆澜筹建抗日后援会,自任会长,支持上海十九路军抗日;设辽吉黑热民
众抗日后援会,为东北各抗日队伍筹集饷械药品,慰劳喜峰口大捷的将士,援助抗日
同盟军,营救爱国人士等。曾于1931年2月至1932年5月任监察院委员,1931年10月至
1933年4月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3年4月任全国航空建设会委员。1935年7月
起,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6年2月至1938年4月兼任全国赈务委
员会委员长。1938年8月,任全国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主持第五救灾区工作。常年
奔走于山陕豫之间,惨淡经营,辛苦备至,终致成疾。1941年1月13日,于西安灾童
教养院去世。
高盘之(1881~1941.3.3)原名高守铭,号亦吾。章丘县城(今绣惠镇)西关人。7岁入学
读书,13岁读完四书五经,人皆称为神童。17岁自设学校,教育童蒙。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进入省城济南高等学堂读书。他秘密阅读进步报刊、,申请加入同盟会,并参
加同盟会的宣传活动,奋笔疾书《伊奴出关》一文,被当局通缉。高盘之连夜只身流
落关外,辗转到奉天(今沈阳)。
宣统二年(1910年),高盘之经友人介绍,到奉天东关模范小学任史地教员。翌年
,随伯父来奉天的周恩来正好转学进入这所学堂读书。高盘之见周恩来品学兼优,少怀
大志,遂经常向周恩来推荐国内外的进步书刊,对周恩来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进行
爱国主义的教育。
1913年夏,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小学毕业后南归天津,准备报考南开中学。高盘之为
周恩来命字“翔宇”,祝愿他前程远大,并代师生写诗五首,文一篇,其中有句云:“
沈水饯别同洒泪,邮传书信莫迟捎。读书只重性情坚,莫学浮夸那少年。”以古人勤学
立德相勉,作为临别的赠言。周恩来也挥笔题词以回赠师友:“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
日登”,“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周恩来入天津南开中学不久,形势恶化,高盘
之离开学校到北京京兆尹公署任一等科员。其间,周恩来两次赴京拜望老师。五四运
动时期,周恩来在天津被捕,高盘之多方奔走,呼号营救。
1923年后,高盘之离京返回山东,应邀在山东省建设厅任一等科员。1937年“七七
”事变后,辞去公职蜇居乡里,闭门读书,誓不参与日伪事。1941年3月3日,因患脑膜
炎去逝。
张芹香(1890.9~1941.夏)字泮藻,号自强。济南市北园镇大杨家庄人。出身于书香门
第。早年加入同盟会,在省立一师上学时,“五四”运动爆发,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
和学生游行示威,罢市、罢课、抵制日货,并营救被日军逮捕的爱国人士。后继续四处
奔走,兴办学校,开办农民讲习所,倡导教育救国。集资集物先后开办大张庄、杨庄、
沃家庄、黄台山、张公坟、黑和尚庙、角楼庄等小学和聋哑学校。1937年“七七”事
变后,参加济南“抗日铁血锄奸救国团”,参与刺杀伪山东省长唐仰杜、伪山东省法院
院长,爆破北关火车站货场等重大活动。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被日兵逮捕。在狱中
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1941年夏,殉难于济南经四路纬三路日本宪兵队内。
梁仞千(1912.3~1941.9)原名梁于振。山东郓城人。自幼读书。1930年考入菏泽山东
省立第六中学。1933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高中学习,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任中共济南高中支部书记。同年10月任中共济南市委组织
部长,负责领导全市的学生运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立即组织师生罢课,要
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由于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繁忙的工作,积劳成疾,染上
肺病,常住学校病号室。利用校内外进步师生前来探望的机会,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
部署党的工作。同时,还担任《新亚日报》副刊的主编,经常写文章揭露蒋介石的内战
阴谋和卖国行径。1937年8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郓城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救亡活动
。为解决经费困难,动员父亲卖地80多亩,支援游击队的抗日斗争。1939年4月,担任中
共运西地委书记。同年8月,被选为郓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不久,郓城成立专
员公署,他任秘书长。1940年,作为山东的党员代表,奔赴延安参加中共的第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历经8个月,穿越敌人的严密封锁线,行程三、四千公里,于1940年11月到达
延安。由于“七大”延期召开,被分配到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又调至中央研究院工作
。因染伤寒病,于1941年9月在延安逝世。
苗杏村(1871~1941.12.14)名苗世远,字杏村。山东桓台人。幼时家贫,无缘上学,在
索镇街做面食生意。15岁时,买一头毛驴外出赶脚送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跟
二哥苗世厚到济南泺口,开办恭聚和粮栈,开始当伙计,后任恒聚和粮栈副经理。苗家
第一个独资企业公聚和粮栈开业时任经理。因经营得当,于1912年进入济南商埠,创办
恒聚成粮栈,成为苗氏企业主角。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济南,谣
言四起,人心大乱,市场物价下跌,许多粮栈急于拍卖。苗杏村认为战争不能马上打到
济南,恰是存粮的好机会,便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你抛我收”的决策。到1912年1
月1日恒聚成粮栈库存粮食达200万市斤。民国成立后,市面依然如故,津浦铁路很快通
车,南方粮商云集济南购粮,恒聚成的粮食很快售出,净利8000银元。后恒聚成粮栈生
意越做越大,在济南商埠经一路纬四路北首盖起营业大楼,在津浦、胶济两条铁路沿线
设立分庄30余处,为全国各地客商代购代销各种粮食。
1915年,广东帮首领罗叔羲(丹麦宝隆洋行买办)一行10人来济南采购花生米和花
生油,住进恒聚成粮栈。恒聚成粮栈的优质经营服务,博得罗的信任,将其在济的生意
全部委托苗杏村办理。自此,苗家独揽“广帮”生意达22年之久,由此形成“恒聚成
”对花生米交易的垄断地位。同年,无锡面粉厂经理荣宗敬(当时已有“面粉大王”美
称),因原料缺乏,要求“恒聚成”代购小麦200车,30天以内运到。苗杏村按时把小麦
发到无锡,引起荣宗敬的重视。1917年荣宗敬来济考察设立茂新面粉厂,聘请苗杏村为
经理,苗杏村因自己也有建厂的打算,婉言谢绝。
1921年苗杏村与堂弟苗星垣合作,通过无锡荣家的关系,向英商赊购机器,在济
南创办成丰面粉厂。这是苗氏企业家族从商业转向工业的开始。建厂投产后,苗杏村
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32年又租赁民安面粉厂的全部设备(后来苗杏村买下了该厂),
组建成记面粉厂,苗杏村任董事长,侄子苗兰亭任经理。这时,苗杏村根据成丰、成记
两个面粉厂的需要,又提资5万元,创办恒聚成北记面袋厂。后逐步扩大,成立恒顺泰面
袋厂。这样以来,不仅控制了济南面粉市场,而且还向张家口、邯郸、蚌埠、郑州、南
京等地供货。同年,苗杏村、苗星垣再次合作,发起组建成通纱厂。于1933年5月建成
投产,苗杏村任董事长,侄子苗兰亭、堂弟苗星垣等任常务董事,苗海南任经理。
1936年,靳云鹏主办的鲁丰纱厂倒闭,失业工人连日到省政府请愿,韩复榘为避免
闹事,促成苗杏村承租鲁丰纱厂,并改名为“成大纱厂”。1937年2月,法院公开拍卖鲁
丰纱厂还债。5月,苗杏村以85万元购买该厂全部固定资产,成为苗家的独资纱厂,苗
杏村任董事长,苗兰亭任经理。12月济南沦陷,成大纱厂被日军管制。苗杏村积愤成疾
,于1941年12月14日在济南病故。
苗杏村还擅长社会活动。民国初年,即担任济南粮食同业公会会长、济南商会常
务董事。1924年任山东督办公署咨议。1930年任国民会议代表。1934年任中华工业总
联合会济南分会会长。翌年,任山东省政府参议、山东省赈务委员、济南红十字会名
誉会长等职。
辛锐(1918~1941.12.17)女。济南市人(祖籍章丘县)。出生于资本家家庭。早年就读
于济南正谊中学。受祖父辛铸九诗文书法的影响,善绘画、工木刻。1934年曾在济南
举办个人绘画和木刻作品展览。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
随父亲辛葭舟到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八路军,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山东省妇联秘书、“姊妹剧团”团长等职。1
938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创办《大众日报》,辛锐连续突击几昼夜,刻好报头和
毛泽东像,使报纸按原计划于1939年1月1日出版。在“姊妹剧团”工作期间,带头实干
,亲自编写剧本、担任导演、登台演出。剧团演出的话剧《雷雨》、《李秀成之死》
、《血路》等深受部队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1年11月,日军对沂蒙山区实行“大扫荡”。辛锐的丈夫陈明不幸牺牲,怀孕五
个月的辛锐也身负重伤,被群众隐藏在一个山洞里。12月17日,日军发现了辛锐藏身的
山洞。同志们把她抬上担架,冒着弹雨突围。由于山路崎岖难行,刚跑出100多米,日军
就追了上来。辛锐担心继续抬着她会蒙受更大损失,焦急地喊道:“放下我,你们快走
!”抬担架的同志坚决不肯。她厉声说:“我用手榴弹掩护你们突围,要执行命令!”说
着,向敌人扔出第一颗手榴弹。敌人步步逼进,辛锐又扔出第二颗手榴弹。这时,一个
日军军官上来,命令士兵冲上去抓活的。就在日军往前冲的一刹那,辛锐奋力扔出第三
颗手榴弹,炸死日军多人。被炸伤的日军军官暴跳如雷,大声喊:“枪毙!枪毙!”一阵
枪声响过,辛锐倒下了。当日军围拢过来时,她又挣扎着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壮烈牺
牲。
李文昌(1882~1941)字灿章。济南市人。上海南洋公学毕业。济南青年会最早的体育
干事。1913年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获五英里跑第三名;191
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获880码、1英里跑两项第二名;1915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获440码和1英里跑两项第二名、880码第三名,为我国夺得总分第
一名做出贡献。1920年在济南、青岛首开达武体育用品商店。1924年始到齐鲁大学执
教,培养了不少体育人才。
魏金三(1913~1942.9.30)原名魏福品,别名魏晋。长清县阎家楼村人。其父魏正勤是
位为人正直,急公好义的小学教师。1929~1934年,魏金三先后在长清县立第一小学
、初级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便在长清县匡李庄小学任教
,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
1936年初,魏金三辞去农村教师的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到省城济南考入
公费的济南警察学校。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阅读了大量的
进步书籍,尤与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即董云超)交往密切,经常促膝谈心,探
讨时政和国家前途等问题。同年下半年,先后加入济南抗日救国会和“民先”。1937
年初,和几位青年共同发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刊物《联系》,宣
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罪行。
1937年4月,经韩丹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警察学校结业后,他根据党组织的指
示,留在警察组织内部,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曾多次回到长清指导抗
日救亡工作,并发起成立“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
。1937年12月初,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在全省加快抗日武装起义”的指示,把长清
县抗日活动中心由县城转移到南坦山阎楼村。1938年1月,与万晓塘、冯乐进、袁振等
人在闫楼村成立中共长清县临时支部,他任支部委员。2月,在马湾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公开打出长清抗日游击队的旗帜。不久,长清抗日游击队加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
团,编为四大队,他任三中队长。同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建立,他任县委委员。不久,接
任县委书记。11月,任长清独立营政委兼县委书记。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为
巩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立下了功勋。1940~1942年,历任鲁西军区第四团第三营教导
员、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鲁西军区八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
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2年9月30日,日伪军数千人对第八军分区进行“铁壁合围”,
魏金三在率部突围时牺牲。
熊善隆(1911~1942.10.7)字荆州,号盛甫。平阴县李沟乡胡家坡人。1929年冬,考入
平阴云门高小,1930年底考入聊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
日救亡宣传活动。1934年夏考入曲阜山东省第二师范学校。在进步师生帮助影响下,
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努力寻求革命真理。1937年夏毕业后,到平阴县牛角店高小任教
。同年12月济南失陷后,回到家乡,投入抗日斗争。
1938年秋,中共泰西特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在平阿山区举办训练班,在训
练班上,熊善隆经万里(泰西特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振(泰西特委组织部副部长)介绍
加入中国共产党。训练班结束后,他深入到黄河北毕庄一带活动,发展党的组织。193
9年2月1日,根据中共泰西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平阴县委,熊善隆任书记。同年春,成立
平阴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熊善隆兼任主任。同年9月,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熊善隆
被选为县长。县政府成立后,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和
扩大抗日武装力量。
平阿山区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日伪“清剿”的重点地区之一。1941~1942年,日伪
连续四次大规模地“围剿”平阿山区,熊善隆带领全县军民同日伪军进行了顽强的斗
争。1942年3月,日军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中共平阴
县委建立联络线站,开展对敌斗争。10月7日,熊善隆和一区区长朱大全带领5名同志,
渡过黄河将罪大恶极的伪镇长卢绪汉处决,当夜住宿钱官庄村。由于坏人告密,被敌人
包围,激战两小时,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与朱大全等人一起壮烈殉国。
李竹如(1905.1.5~1942.11.2)原名李贻萼,字世华,又名李一凡。山东利津人。早年
就读于惠民山东省立第四中学、南京高等师范附中,后转入济南正谊中学。1927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
日救亡运动,任中央大学中共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党组织遭破坏后,到济南山东省立第
一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利用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抗日救国,揭露蒋介石的反
动面目。1934年,同友人创办《新亚日报》,任编辑,宣传革命思想。后转赴上海,在朋
友的支持下办起《文化报》。1937年8月赴延安。1938年任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机关报
《中国人报》社长。1939年1月任《新华日报》(华北报)副总编辑。后曾任中共中央
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兼任《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1940年冬,当选为山东文化界救亡
协会会长。1942年初,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同年11月2日,在鲁中反
“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张启垣(1877.2.26~1942.11.28)字星三。山东桓台人。1916年来济南,在锦缠街经营
东元盛染织厂,是为济南第一家机器印染企业。1918年增加自卖白布、自染自销业务
,创出“白猿”、“群英会”牌等各种色布,畅销省内外。1929、1930年两次增添设备
,产出“190阴丹士林”、线哔叽等新产品,远销西安、甘肃、青海一带。1933年在北
园买地30亩,扩建新厂、更新设备。后东元盛发展成一个设备先进、日产千匹布的机
器染织工厂。各种名牌产品经久不衰,博得消费者的好评。1938年春至1940年,日商凭
借侵略军的势力,多次提出与东元盛“投资合作”,他不畏利诱威胁,拒绝合作,保持了
民族气节。1942年11月28日病逝。
王鸿钧(1876~1942)字荫堂,号乐天、乐天老人、老荫。历城县遥墙镇王家楼人。幼
年因家贫失学。但聪慧过人,自修书文。早年当过学徒、文书、录事。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转入山东河道衙门专司文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河道出资捐监,实授
江苏邳县知县。民国后,辗转江南、福建等省督军衙门作幕僚。1918年辞官回到济南
,专心习练书法。1926年3月,朋友曲仪兰(王舍人镇曲家村人,时任直隶政务厅厅长
)之邀,赴天津,历任直隶省财政厅秘书长、代厅长、厅长等职。1933年5月,华北局
势动荡,回济南定居,以习字作画、与人研讨书道自娱。1937年底济南沦陷后,日军
逼其出任重要伪职,王鸿钧不为所迫,坚拒不从。王鸿钧为书,先习张玄墓志等北魏
碑帖,后习王羲之书法,中年后专习《书谱》,善行草,精榜书。字体开张。多为济南
商号书匾,亦为市民挥毫,故时有“泉城无匾不王书”佳誉。
穆华亭(1876~1942)济南市人。回族。壮年从戎,曾任北洋政府边防第二师副长官。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目睹师长马良(回族)残酷杀害穆斯林爱国志士马云亭等
人,愤然离马而去,潜心于伊斯兰教义的研究。1921年自费徒步赴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
觐。经一年之久,历尽艰辛,跋涉于数国之间,考察了各国伊斯兰教活动情况。朝觐归
来获得“哈吉”称号。后捐出私宅一处,做礼拜寺和学校用,并立碑碣作证,寺称穆家
车门清真寺。1925年在此建立成达师范。同时,又将开设窑厂三亩地的地租和四所房
的租金拿出来,作为寺内经费开支和建学应用。“七七”事变后,马良任伪省长,邀穆
华亭共事被拒绝。后到南乡并渡口庄清真寺隐居。后仍有人纠缠,又迁往徐家庄清真
寺,数年后回到济南市。此举深受穆斯林们的尊敬。
史文彬(1887.11.19~1942)原名史银子,字志卿,化名石志清。山东青城(今高青县)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河决口,洪水泛滥,随父母迁往济南,靠亲友资助,全家
以开小杂货铺为生。13岁时,家中受欺诈遭官司,一贫如洗,被迫搬进一座关帝庙栖身
,父母相继在忧愤贫病中去世。为寻求生路,年仅14岁的史文彬到济南公益学校半工半
读。学徒期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到济南一家铁厂做工。1912年,他发动铁厂
工友同工头、厂主展开斗争,厂主勾结警察要将其逮捕入狱,他闻讯逃到北京,考入京
汉铁路长辛店铁路机厂,仍团结工友,同工头、厂主斗争。
1920年4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邓中夏带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来长辛店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史文彬等代表长辛店的工人前往迎接。1921年2
月,史文彬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唯一的工人成员。5月,当选为长辛店铁路机厂
工会委员长。7月,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被推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
记部北方书记部的成员。1922年8月10日,出席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
第二次会议,并被选为全路总同盟罢工筹备会副主任委员,接受了领先发起罢工的任务
。8月24日上午,罢工开始,史文彬带领罢工队伍上街游行。京汉铁路中段、南段的工
人也相继举行了罢工,拉开北方工人运动的序幕。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议在郑州召开,史文彬当选为副委员长。2
月4日,史文彬等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7日,吴佩孚调集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血
腥屠杀,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惨案发生后,史文彬等人被押解到保定监狱关
押,在狱中领导难友同敌人顽强斗争。1924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继续从事工人
运动。1925年2月继续当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副委员长。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史文彬奉共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北伐军铁道大队,负责维持秩序,抢修铁路。10月,北
伐军攻克武昌,史文彬率铁道大队进驻武汉,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副司长,领导全
国的工人运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史文彬随中共中央迁往上海,从事地下斗争,负
责中央的交通工作。1928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
委员。192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31年1月,受王明一伙的打击迫害,
被开除出党。为了一家6口人的生活,不得已于当年夏天携家眷返回家乡青城县。尽管
与中共失去了联系,但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多次借去济南购买钟表零件的机会打听党
的消息。敌人以“来路不明,思想可疑”为由,将史文彬逮捕,毒打审讯。他坚不吐实
,保守党的机密。后经朋友保释出狱。1941年,八路军地方部队在青城邻近开展抗日活
动。史文彬闻讯,冲破日伪封锁线和国民党顽军布防区,同八路军取得联系。经中共中
央批准,被接到清河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初冬,在博兴县病逝。1984年遗骨迁葬于滨
州烈士陵园。
王兰斋(1878~1942)江苏扬州人。自幼习医于扬州。清宣统二年(1910年)携夫人来济
南行医,初居兴隆店街,后迁至东西菜园子居住。王兰斋治医严谨,受江南温热学派
影响,尤善治温热病及妇科病。曾自行配制成药,治妇女产后受寒症颇佳。行医30余
年,誉满济南全城,为民国间“济南四大名医”(王兰斋、吴少怀、韦继贤、王玉符
)之一。
王兰斋行医,每日上午坐堂应诊,下午出诊,凡有病者求诊,不问贫富贵贱,随
请随到,亦常代为贫民赊药,深得民众赞誉。晚年出诊,自备人力车一乘,挂灯四盏
,以示俨然,由两人一拉一拥,时人谓:“王氏乘车,前拉后拥”。晚年年高体衰,
因诊务繁忙,偶染伤寒,经调治渐愈。时有病家延请,王兰斋出诊,遭寒凉侵袭,致
前疾复发,于1942年冬去世。其葬日四方城乡官民云集,人数之多为济南少见。
于寿亭(1901~1943.2.6)山东泰安人。回族。自幼上学,先后在泰安萃英中学、北京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至济南,在英美烟草公司任推销员,后任泰安县政府秘
书。1935年任济南惠鲁工商专门学校事务主任。1937年5月,任济南仁丰纱厂(现第三
棉纺织厂)事务主任。12月济南沦陷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2月,经中
共济南工委书记王见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利用职务之便,接触敌伪上层人物,
收集情报,传递秘密文件,往返于济南、泰安之间。同时,还积极为党筹集、保存经费
,护送干部到抗日根据地,在工人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
了中共济南仁丰纱厂支部委员会。1940年9月,他任中共济南工委组织委员。按照中共
山东分局的指示,继续在市内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1941年1月底,分别建立城内支
部、商埠支部、郊区支部,还建立外围组织“新生”篮球队,以联络进步青年。1942
年1月,工委遭到破坏。当时,他已去泰安,返济后于12月18日被日特逮捕。在狱中,敌
人对其严刑拷打,引诱逼供,但他坚贞不屈。1943年2月6日,在济南八里洼英勇就义。
徐维中(1917~1943.2.6)又名徐子常、徐志刚。山东烟台人,寄居济南。在学生时代
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后在济南莪雅坊小学任教。1939年4月,由打入济南的中共济
南工委书记王见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王见新身份有所暴露,决定撤
离济南。撤离前对工委领导成员进行调整,由赵新任工委书记,徐维中任委员。1941年
1月7日,赵新被日特逮捕,供出工委组织名单并交出一部分党的文件。敌人为了“放
长线,钓大鱼”,暂时放出赵新。赵新自首后十分后悔,遂同徐维中商量对策,并打算通
知党员撤出市内。徐维中认为即时撤离没有可能,可以采取“将计就计,稳住敌人,进
行反间谍斗争”的策略。为了及早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汇报济南工委被破坏的情况,
粉碎敌人破坏整个中共山东城市地下工作的企图,徐维中让赵新向敌人提出派人到山
东分局联系的要求。敌人同意了赵新的要求,济南工委便派徐维中前往中共山东分局
。徐维中到山东分局汇报了济南工委被破坏的情况及敌人的阴谋。山东分局指示济南
工委“将计就计,稳住敌人,相机撤出”。1942年4月,山东分局对济南工委领导班子
进行调整,任命徐维中为工委书记,以领导同日特的特殊斗争。徐维中回到济南后,立
即向工委作了传达。但是日特想了解徐维中这次去山东分局的真实情况,遂于1942年
6月将其逮捕。敌人利用已自首的郭介娱(徐的未婚妻)劝说徐维中投降,遭到徐维中的
怒斥。1942年9月2日,中共济南工委组织18名党员和群众关系撤出市内,这一行动大大
激怒了敌人。敌人在市内进行大逮捕,并于1943年2月6日将徐维中和工委组织委员于
寿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