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民间戏曲与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0&rec=68&run=13

一、民间戏曲
济南地区民间流传的地方戏曲主要有吕剧和五音戏。吕剧是在地方民间化妆扬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吕剧具有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
无华、优美华丽的特点,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
它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
恋爱婚姻等, 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小姑贤》 、 《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
《蓝桥会》、《拾玉镯》、《刘海砍樵》等。大部分戏的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
众语汇丰富,表演生活化。更由于吕剧运用济南方言乡音表现民间生活和民俗民情,充
满生活气息, 而为广大群众喜爱。20年代到40年代化妆扬琴演出班社的著名演员时克
远,艺名“脆甜瓜”, 在济南庆和班、义和班唱戏,所演《王华买父》颇有影响,被群
众称为“活王华”。薛金田, 绰号“旺相”,唱腔流丽,扮相俊美,表演生气盎然,20年
代中期,在济南风顺茶园演出,颇具盛名。其得意弟子李同庆,嗓音宏亮,唱腔诙谐,表
演幽默自然, 在现代戏《小女婿》中饰杨发,传统戏《逼婚记》中饰历城县令,深得群
众好评。建国后,济南建有省、市及章丘县吕剧团,著名艺人郎咸芬在《李二嫂改嫁》
中饰李二嫂, 林建华在《蓝桥会》中饰蓝瑞莲,形象感人,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吕剧这
一地方剧种,得以继承发展,广泛流传。
五音戏,原称“肘鼓子”(俗称“周姑子”),又名“秧歌腔”、“五人班”、“
五人戏”等,因其多五人搭班演出而得名。它由民间花鼓秧歌发展而来,属肘鼓子系统
的一个分支流派。清末民初以来,章丘县民间艺人靳成章、靳成花、李德兴、邓洪山
、明洪钧等,先后成立戏班,在章丘、历城一带的山会庙会演出。50年代进入济南市区
。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尤其关注农村妇女命运,鞭笞封建道德,为妇女鸣不平,心理
刻划细致入微,表演真切感人。旦角的唱腔缠绵婉转、吐字清楚、旋律优美、尾音较
长,后尾用假嗓翻高,谓之“云遮月”,令人心荡神移,获得农村妇女的极大喜爱,故章
丘、历城一带的群众把五音戏叫作“拴老婆橛子”。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剧目有《王
二姐思夫》、《王小赶脚》、《彩楼配》、《赵美蓉观灯》等。五音戏的著名演员邓
洪山,艺名“鲜樱桃”,自幼学戏,9岁登台演出,14岁进济南挑班演出,一举成名,在济
南演出达30余年。30~40年代在济南唱“红”,并曾应邀到北平、天津等大城市短期
演出,到上海灌制唱片,被誉为“五音泰斗”和五音戏的“名旦”。
二、民间曲艺
曲艺进入济南始于元明期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
东快书、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相声和评书等。第一个进入济南的是梨花大鼓(原称
犁铧大鼓,后改称山东大鼓),艺人是清代同治年间的郭大妮(名密香,武定人);继有
光绪初的黄大妮(临清人),再后是《老残游记》里所说的白妞、黑妞姊妹俩,白妞的
名字叫王小玉。山东大鼓在济南的兴起,始于王小玉,她对唱腔进行了改革。山东大
鼓在济南共传四代。第一代是在王小玉之后,较有名的女艺人有“洋长果仁儿”、“
上半截”、“下半截”等(这些均为艺名或诨号,其真名无传)。据说,“洋长果仁儿”
因生得白胖而得名,“上半截儿”因容貌俊俏而脚粗脚大而取号,“下半截”则脚小而
周正但面貌黑丑。第二代是谢大玉、赵大玉、李大玉、孙大玉,称为“四大玉”。另
有白菜心,名杜畹君。她从光绪末一直在趵突泉演唱了10个年头。第三代是王大玉、
关丽芳、鹿巧玲、谢文英、姬家班及李家班等。第四代为谢大玉于50年代收的几个徒
弟李鹤珍等人。20世纪初,济南曲艺阵地几乎为山东大鼓所独占,民间称之“大鼓书”
,称演员为“说书的”。山东大鼓的曲调在民间达到脍炙人口的地步。在四大玉中,谢
大玉居首,曾名盛一时。其唱法不同于他人,除嗓音清脆甜润之外,改革了王小玉的某
些唱腔,唱腔简短,吐字连贯,较老山东大鼓的唱法推进较快,称之为“快口”,因而其
演唱特别吸引听众。到了40年代,其他曲种逐渐繁盛,山东大鼓渐趋冷落。
山东琴书原为民间小曲联唱体,最早叫“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
名“打扬琴的”,30年代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唱者1~6人。以敲打扬琴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别唱角色兼奏筝
、坠琴等乐器。曾称山东洋琴、改良洋琴、文明洋琴,20年代初,殷田昌(菏泽人)等
琴书艺人进入济南。琴书在发展中形成南路、北路、东路三个流派。北路以济南为中
心,创始人是邓九如,又称“邓派”。邓九如将南路的明快唱腔改为庄重稳健的唱腔,
将京、评、大鼓等唱腔融入琴书腔调,改顶板为闪板,观众观其演出,对其唱腔之优美
、表演之亲切,经常报以热烈掌声。邓九如的儿子邓立仁也是很受群众欢迎的琴书艺
人,他在继承其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广采博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唱腔,表演以滑稽著
称。山东琴书的传统曲目有《白蛇传》、《梁祝姻缘记》、《小姑贤》、《杨家将》
、《岳飞传》等,现代曲目有《大兰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
西河大鼓于30年代进入济南。先辈艺人有刘太清、傅泰臣、张太荣、马兴旺等人
,后有周春泉、李文成、张立武、安和顺等人,再后有关丽芳、黄翠兰、傅桂如等。西
河大鼓传入济南后,其发音吐字全改为当地方言,使济南观众听得亲切。济南的山东大
鼓演员多有改唱西河大鼓者,故西河大鼓又融有山东大鼓的余韵,济南人听来更感悦耳
。所以此曲种在济南发展最快,到60年代,十家说书场里就有六七家唱西河大鼓。它取
代了山东大鼓的繁盛地位。成为济南最兴旺的曲种。最有创造性的演员是安和顺。他
的表演评多唱少,善于加“包袱儿”,惯说的一部书《黄九龄》,自头至尾加进了接连
不断的“包袱儿”,使书场里笑声迭起,令人百听不厌。
河南坠子在30年代中期传入济南,开始有著名演员乔清秀到济南演出,但留在济南
的演员不多。后来,徐玉兰、郭文秋、毕玉峰、申桂凤等,在济南安家落户,其中在济
南最拥有观众的是郭文秋。郭文秋小时曾学山东大鼓,后改学坠子。建国初,她在乔
派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新唱腔,达到因人设腔的程度,形成自己的风格。郭文秋创作演唱
的《送梳子》、《韩英见娘》等曾风靡济南。
相声是20年代由京津进入济南的。最初,济南演员有崔金林及其弟子黄景利、吴
焕文、吴景春等人。外来演员颇多,京津的著名相声艺人张寿臣、马三立等人都曾在
济南演出。40年代初济南晨光茶社建立后,相声开始在济南繁荣。相声的内容和形式
不断革新,如从坐说到立说,从穿大褂到着制服,从放桌子到取消桌子等等。济南的相
声演员孙少林,在表演上有新的突破,不受固有的说学逗唱规范的约束,吸收生活中真
实的东西加以夸张后搬上舞台。如表演的《粥挑子》、《剃头》、《卖布头》等,使
人如闻如见;学唱麒麟童的《徐策跑城》、《追韩信》,不仅腔调酷似,而且动作无异
,最后来一个“吊毛”的动作,都显示了孙少林独有的艺术特色。
评书进入济南在1920年前后。评书,也叫评词,民间称“说书”,称评书艺人谓“
说书的”。说者一人,只说不唱,手拿一折扇,并以醒堂木(民间称“惊堂木”)作道具
渲染气氛。传统书目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如《三国演义》、《水浒》、《精
忠岳传》、《七侠五义》、《西游记》、《济公传》、《杨家将》、《雍正剑侠图》
、《三侠剑》等,新书目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评书自入济南之日,就受
到群众的欢迎,说书艺人,从之如流,甚是风行。傅泰臣是济南最有代表性的评书艺人
,后来又有史庆余、孔祥玉、刘延广等人说评书。评书本是北京的曲种,傅泰臣等改用
山东口儿,说济南方言,因此,其包袱笑料都具有地方特色。傅泰臣的拿手曲目《秦琼
下海州》最为脍炙人口。
山东快书在济南流传甚广。因其内容多说《水浒》中的英雄武松,民间称之谓“
说武老二的”。据传,清道光咸丰年间即已形成。当时演员敲打两块瓦片击节演唱,现
多使用铜板,使用竹板的则称“竹板快书”。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唱词多为七字
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传统曲
目有以武松故事为题材的《武松传》,包括《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
《十字坡》等12个曲目;还有《鲁达除霸》、《李逵夺鱼》等。现代曲目有《一车高
粱米》、《抓俘虏》、《侦察兵》等等。山东快书著名艺人从清朝至今有傅汉章、赵
震、戚永立、于小辫儿、高元钧、杨立德等人。当代著名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杨立
德,分别被称为“高派”、“杨派”。高元钧嗓音宏亮,表演风趣生动,被称为“滑稽
快书”;杨立德唱白吐词甚有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动作干净,自成一家。两
派将传统剧目中的淫词秽语净化,改“荤口”为“净口”,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健康的
乡土艺术。
济南民间说书唱戏的风格,多是有固定的演出场地。清末至民国初年,济南就有“
大舞台”、“富贵园”、“明湖居”、“鹊华居”、“风顺茶园”等。这些茶园既是
艺人演出的场所,又是供人们休息喝茶的茶社。著名的梨花大鼓艺人王小玉姐妹,就曾
在明湖居演唱。清末光绪年间辟为书场的趵突泉书场,民国初年最盛,人们在望鹤亭
、观澜亭、四面亭内,品茗听书,格调高雅。梨花大鼓名艺人“四大玉”,著名河南坠
子演员乔清秀等均曾在此演出。此外,在趵突泉周围开设的玉兴茶园、民生茶园等,亦
有各种曲艺演出。至1935年,全市先后开业的茶园、戏园达30余家。20年代兴起的劝
业场书场、南岗子书场,是各路艺人常年演出的地方。也有的搭布棚摆桌凳,撂地演出
,热闹非常。40~50年代兴起的大观园书场、人民商场书场,也是曲艺集中演出的场所
。大观园内的晨光茶社则是济南唯一专演相声的场所。各种曲艺和戏曲还常赴山会庙
会演出,有的也被办寿庆婚礼人家雇去出堂会。建国前,济南曲艺艺人多个体经营搭班
演出。建国后,组成了济南曲艺队,后改建为济南曲艺团。1980年,市政府拨专款在大
观园建立大观曲艺厅,为曲艺团提供了较好的表演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