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传统节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0&rec=63&run=13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旧时,进入农历腊月,人们即筹划准备过年物品,农历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也称“过小
年”。从即日起, 开始清扫房屋,称“除尘”,置备新衣,办年货,大量蒸馒头、粘糕、
枣糕、包子等春节食品及制作酥菜、熟肉、炸货等菜肴, 农村有做豆腐、摊煎饼、制
茶汤面(炒熟的小米面)等食品的习俗。
除夕日,俗称“年三十”(时为农历腊月三十,有时为二十九)。此日,大门及院内
贴吉祥词句的春联(服丧期间不贴春联),室内贴年画,灶间贴新灶王像,门两侧贴门神
像,济南多贴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作门神。家人都要在此日回家团聚,在外地者也要赶
回家来。黄昏时,由年长的男家长率家人,手执燃香到大门外空地,向西南方呼着已故
长辈的称谓,接引他们回家过年,在堂屋摆先人的神主牌位,设供品及香烛祭祀。入夜
,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喝团圆酒,阖家欢聚,说吉利话。饭后,人们团坐包饺子,午夜前不
眠,谓之“守岁”。饺子多素馅,寓意来年全家平安素净;有的饺子内包上小铜钱,谁
吃到寓意就会增福发财。午夜已过,长辈率子孙祭拜天地、祖宗及各路神祗,焚纸上香
,燃放鞭炮,室内外灯火通明,在农村则有撒芝秸和烧谷草“庭燎”的习俗。然后,至堂
屋,在祖宗牌位前,按辈份依次向祖先及长辈叩头拜年,家长分发“压岁钱”。四更或
五更时分,全家团聚吃饺子,放鞭炮,俗称“吃五更饺子”。是夜,说话只能悄悄说,不
能大声说话,而且要说吉利话,如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不能说“破”字;摔碎了
碗盘,要说“岁岁(“碎”之谐音)平安”。
年初一,人们着新衣,女子戴绒绢花。男子清早要外出给亲友邻居们拜年(服丧期
间不外出给人拜年),年长的子侄要有礼貌地接待来拜年者。路上遇到相识的人,要互
相拜年,拱手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吉庆话。儿童则放鞭炮和嬉戏玩耍。
年初二,出嫁的闺女和女婿携带礼品回娘家,岳父母设酒宴款待。初三、初四两天,亲
戚好友互相宴请。初五,称“破五”、“五马日”,全家不出门,吃饺子。初三或初五
黄昏,各家撤去祖先牌位,叩送祖先回去。过了初五,各店铺开张营业。旧时,年初二以
后,劝业场、大观园、新市场等公共娱乐场所热闹非凡,游人如云。正月初七,称“人
日”,俗称“人七日”,有“此日天气好坏,主一年人丁兴衰”之说。旧时,文人墨客
多在这天吟诗作画,宴饮聚会;老年人出户散步,踏街过桥,谓可不害腰疼;农村有在
家休息不见生人之俗。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各行业职工放假三天。春节期间传统的庆贺活
动如贴春联、办年货、清扫房屋、置新衣、吃年夜饭、吃饺子、守岁、拜年、初二走
娘家等,依然盛行不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有增无减,只是烧香祭拜天地、祖先、
神祗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渐无,走访拜年之俗仍存。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十五”、“灯节”。旧时灯
节从正月十三日(称上灯节)开始,历时五天。济南城关和近郊居民挂出鱼灯、龙灯、
元宝灯、聚宝盆灯、顺风船灯等各种花灯。大商店、公共场所及庙宇,还悬挂绘有各
种历史故事的走马灯、宫灯、盒子灯,并设有“灯迷”,称“猜灯虎”。各街区群众
组扮的高跷、四蟹、龙灯等开始上街亮相。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最热闹的一天。家家吃
元宵、设酒宴、食水饺、放鞭炮、焚纸香祭祖先神祗。入夜,万家灯火齐明,各主要街
道人海如潮,上街观灯者前后相拥,万头攒动,临街店铺,张灯结彩。各路龙灯、高跷、
四蟹、狮子舞、猫蝶富贵灯、跑旱船的、抬芯子的等扮玩队伍,锣鼓喧天地穿过街道
,不时停下打开场子,表演一番,此时商家要焚纸、放鞭炮、放礼花。迄今,吃元宵、扮
灯戏等传统活动依然流传。近年济南城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市区各大公园举办大
型花灯会,有些街道办花灯一条街比赛,章丘县的“抬芯子”、商河和济阳县的“鼓
子秧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演十分精彩。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俗谚。意为龙兴治雨,风调
雨顺,五谷丰登。此日,城乡居民早起,炒食年糕块及炒黄豆,称吃“蝎子爪”,寓炒蝎
以除毒害。还在院子用草木灰划大圆圈,称“打屯”,祈五谷丰登。近年来,“打囤”
之俗渐无,而吃“蝎子爪”之风仍存。
四、清明节
清明节有插柳、踏青、放风筝和上坟祭祖的习俗。清明节前一日称“寒食”,也
称“一百五”(即冬至到清明105天)。旧时,此日插柳枝于门户,不动烟火食冷饭,传说
为纪念春秋时晋国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清明节人们上坟祭祖,为坟茔添土,称“春祭
”。济南人有清明节吃煮鸡蛋、单饼、凉拌合菜的习俗,还多到郊外郊游,放风筝,称
“踏青”,城乡也盛行荡秋千。
建国后,清明节上坟祭祖、郊游踏青、放风筝等习俗沿袭至今。而清明节期间,组
织人们及青少年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广大公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风
气形成。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日”,俗称“五月端午”。旧时,这天清晨要
在门上插艾枝,食粽子和加入艾叶煮熟的鸡蛋。妇女用各色丝线缠制小彩粽,用鲜艳绸
布缝制各式小香袋,佩戴腋下或胸前。成年人喝雄黄酒,儿童耳朵抹雄黄,穿印有五毒
(蛇、蝎、蟾蜍、蜈蚣、壁虎)图样的衣服,谓可消瘟避邪。各戏院多在此日上演《白
蛇传》。至今,端午日食粽子、插艾枝、缝佩香包等习俗仍流行。
六、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传统节目。是日,家家吃芝麻酱凉面,意为防暑,有“冬
至包子夏至面”之说。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日,俗称“晒衣节”。这天,人们要取出棉衣及毛皮衣服晒晾,士人
还要晒书和书箱,农民晒麦种等粮食,有“晒晒不生虫”之说。济南有在这日吃炒面的
习俗。城内居民黎明时将面粉炒至微黄,加糖及开水冲食;农村则将新麦炒熟磨成粉
,用糖水冲食。传说食炒面可防暑和补肚子(止泻)。此俗在农村迄今尚存。
八、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夜称“七夕”,
他们一年一度于是晚度鹊桥相会。旧时,青年女子于是夜集一处,设瓜果香案,拜织女
乞巧,穿七孔针,先穿完者为得巧。此间,济南一些剧院上演《牛郎织女》戏剧。此俗
建国后渐无。
九、中元节
俗称“七月十五”,又称“鬼节”。城乡居民一般于此日备纸香、包水饺为供品
上坟祭祖,农村插谷穗、高粱穗于门,以示让祖先看到年景丰收。旧时,济南有些道观
此日设坛打醮诵经,超度孤魂。建国后此俗渐无。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为民间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历
来十分重视此节日。这天家人团聚,设家宴,故又称“团圆节”。节前购置月饼及其它
食品,亲友之间互相馈赠。旧时,街头有卖“兔子王”泥塑者,为孩童节日玩具。是夜
,家家设供桌于院内,摆设月饼和各种水果。月亮东升,全家团聚桌旁分食月饼、水果
观月,称为“赏月”。文人还饮酒赋诗。旧时传说有“看月占雪”之预卜,流传“八月
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谚。建国后,中秋节食月饼、家人团聚的习俗依然盛
行,拜月之俗渐无。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旧时,济南多有食菊糕、饮菊花酒,携酒馔登千佛山的习
俗,以为此日登高可祛晦气得吉利。文人墨客相约登高饮酒赋诗。清代以来,重阳节期
间又是千佛山传统的山会,四乡农民至此摆摊出售山货,商贩叫卖日常百货及各种风味
食品,赶山会的人群如潮,许多人到山上兴国禅寺进香朝拜。建国后,山会盛况空前,并
持续数日,市民携老带幼登山赶会。1988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开展多种形式
的尊老敬老活动。
十二、小阳节
农历十月,时属初冬,许多日仍温暖如春,有“十月里小阳春”之称,因而十月初一
称作“小阳节”,俗称“十月一”。旧时,城乡居民于是日上坟祭祖,焚烧纸扎彩衣或
“衣包”,称给亡者“送寒衣”。建国后,上坟祭祖之习在市区渐少,农村中尚流传。
十三、冬至节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自此日起开始交九。旧时,文人学士有人于此日画九九
消寒图,写上每个字都是九划的九个红色字: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等。自交九之
日起,每日用墨笔涂一划,以此计算数九的日数;也有的画染梅消寒图,即画上有81个花
瓣的不染色的梅花,每天涂染一个花瓣,至九九染完。有的在此日组织消寒会,后逢九
聚一次,轮流作东饮酒消寒。冬至日,市民都要吃水饺,有“冬至包子夏至面”之谚。
此俗建国后仍存。
十四、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俗称“腊八”。相传是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各佛寺
于此日诵经,并沿街“化缘”,捐敛“腊八米”熬粥供佛。有的寺院向施主送吃斋的素
菜等,施主要捐款布施。此时,天气寒冷,谚云“腊七腊八,冻死叫化”,故市民于此日
食“腊八粥”以祛寒,有的富裕人家还向贫苦人施粥。腊八粥多用黄米(或糯米)、红
小豆、大枣、花生米等熬制,讲究者还再加入莲子、核桃仁、桂元肉、栗子等,称作“
八宝粥”。济南居民还多于这天泡制“腊八蒜”,将去皮蒜瓣放入醋中浸泡,味酸辣鲜
美,供春节时食用。此俗建国后仍存。
十五、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祭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灶神画像贴
在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酒水,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马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
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以示给灶王喂马。旧灶马烧了以后,新灶马到
除夕再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