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婚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0&rec=51&run=13

建国前,济南民间的婚姻嫁娶,多是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女
子出嫁后,必须“从一而终”,丈夫死后不能改嫁,称“守志”、“守寡”。如若改嫁
,则被歧视,称“二婚头”、“过门坎儿的”等。男子则可以纳妾,称“二房”、“三
房”;丧妻后可再娶,称“续弦”、“填房”。婚礼程序因家境贫富不同而简繁不一
。清末民初,一般婚姻习俗要经过:议婚、定亲、迎娶、上拜、回门、拜亲、祭祖等程
序,称之为“大娶”;贫穷人家的婚姻程序则极为简化,有的定亲后只是拜天地、祭祖
了事,俗称“小娶”。
一、议婚
男十五六岁,女十七八岁,即有媒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男
女通婚讲求“门当户对,八字相合”,双方均很重视对方的品貌和仪表。年龄以女大为
贵,忌女方大一岁,有“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之说。经媒
人说合(俗称“说媒”),双方父母有意即互换庚帖,亦称“换小柬”,庚帖上书写男女
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干支所纪的年月日和时辰),两家均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是“
福命”,婚事就基本定下。也有的在互换小柬前先相亲,即女方家长先相看男方,男方
家长再相看女方,双方家长中意后,再换小柬。旧时,男女双方多有属相忌讳,如“白
马怕青牛,鸡猴不到头,蛇鼠如刀锉,虎羊一旦休,龙猪难为配,最怕犯兔狗”等封
建迷信之说。
二、定亲
男女两家的婚事议定后,即行换大柬、下定礼,举行较隆重的定亲礼仪。换柬所用
的印有金色龙凤和双喜字的大红书帖称龙凤柬。男家在书帖上书写着“敬求金诺”和
“天作之合、福禄鸳鸯、天配良缘、百年好合”等四句吉语;女家在回柬上书写“谨
遵玉音”和四句吉言为允婚。男方随同龙凤柬一起送去定礼,亦称“下聘礼”。定礼
有首饰、衣物和喜点等,有4色礼或8色礼,通常备有礼单,均要雇人用抬盒抬着,由媒人
带领送往女家,少数富有官商人家,有的送12台至48台各色定礼。女家的回礼有靴、帽
、衣料和文房四宝等。换柬后,两家婚姻即正式订立,双方皆不能悔约。
三、迎娶
定婚后,选定吉日,俗称“看日子”,准备迎娶。迎娶前,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和亲
友发出喜柬。接到喜柬的亲友都要带贺礼前来贺喜。迎娶前一天,女方家长雇人用抬
盒抬嫁妆送到男方家中,视家庭贫富,有4抬、8抬、16抬,富有的官商人家多的有32抬
、64抬的,一般人家多送衣服被褥、家用器具,富有的官商人家则是送锦衾罗帐、金银
首饰、雕屏彩瓶等贵重物品。迎娶日,男方大门贴喜字和对联,挂彩绸,大门顶上要放
一对扎着筷子和用红纸包着的砖。富有的官商之家还要在院内扎彩棚,大宴亲友。院
内设花堂,花堂供桌上设天地诸神位,福禄寿三星瓷像和花瓶香烛,桌前设红毡拜垫。
女方家中也悬灯结彩,招待亲友。男方要请一位迎亲女客,女方要请一位送亲女客,迎
亲和送亲女客均要选择盛年仪容好的,而且父母公婆儿女俱全的“全奂人”充当。上
午10时,新郎穿马褂,十字披红绸,骑马或乘轿和迎亲女客引导鼓乐队和花轿到女家迎
娶。女家在花轿到达前要关闭大门,等花轿来到。新郎在乐队鼓乐的伴奏下,下轿叩门
递名帖(名帖是用大红纸正楷书写“御轮甥某某谨拜”)后,方开门引新郎入堂屋。新
郎要向女方祖宗神位行一跪三叩礼,再向岳父母行一跪三叩礼,岳父母旁立作揖以答。
礼宾再引新郎到新娘门口,新郎向屋门拱揖。请新娘后,再至客房,岳家设茶点酒菜款
待新郎,当上大件菜时,新郎告辞,此时吹鼓手乐声大作,新娘由送亲女客相扶登坐花轿
,一路唢呐乐声不停。花轿到男家,送亲女客和迎亲女客扶新娘下轿时,燃放鞭炮,新郎
亲自挑开轿帘。新娘头蒙红布,右手抱一如意,被搀扶下轿。一人高举明镜,从对面照
到新娘,新娘踩着红毡走向花堂,众亲友纷纷向新娘抛撒谷粒和麸子等物,后演变为撒
彩纸屑,称“撒谷豆”,俗称撒穗的谐音“祟”,示将“邪祟”撒出之意。并设粘糕包
和马鞍让新娘迈过去,并随着喊出“步步高升”,“岁岁平安”等吉语。新郎新娘在陪
伴人搀扶下北面站立后,由赞礼人高声唱念“祥年瑞月,吉日良辰,授室成礼”等喜歌
祝词。(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里挂红灯外挂绸,今日大喜吉星照,花轿抬到大门
口。大门口,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亲朋好友两边站,新娘下轿贵人搀。顶红袱
,穿红袄,柽子酒壶拿两边,贵人搀着新娘走,迈过火盆迈马鞍。进大门,喜气添,
进二门,保平安,一走走到当院里,八仙桌上摆的全。一斗粮,一杆称,三支箭,一
张弓,又烧高香又摆供,敬着天地老祖宗。新娘来到当院里,叫来新郎拜天地。一拜
天,二拜地,三拜公婆都满意,四拜四季大发财,五拜五福临门第,六拜六六大顺利
,七拜七星大紫气,八拜八仙来贺喜,九拜九赐大加官,十拜事事都如意。)尔后,
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礼,称“拜天地”。新郎新娘再相向对立三拜,称“交拜礼”。拜
天地礼后,新郎用红绸牵引新娘步入洞房,新郎手执红筷(章丘习用擀面杖),挑去新娘
蒙头红布,然后与新娘对坐吃交杯酒,酒中掺蜜,要有人在旁问“甜不甜?”,新娘要答
“甜!”,因谐音为“添”(即生育)。然后端上水饺,新郎新娘吃的第一对水饺,用红
丝线拴着,以示“好姻缘一线红线牵”,吃时要问新娘“生不生?”回答要说“生”,以
示能生育儿女。此称“合卺礼”。农村多有吃下轿面之俗。长清县还有将吃剩的面条
倒入床席后,以示留给未来的儿女们吃的习俗。合卺礼毕再行“撒帐”和“坐帐”,
将花生、红枣、栗子、莲子撒在新娘床上,取早立子、男孩女孩花着生、连生贵子等
吉祥之意。撒后,新郎新娘并肩坐在床沿上。坐帐后由一女“全奂人”给新娘绞脸(即
用线绞去脸上汗毛)、梳头、插戴头饰,此称“开脸”。随后,即开始“闹房”。闹房
时由迎亲女客护劝。是夜,友人、弟侄等要在窗外“听房”,并有“无人听房,后嗣不
旺”之说。
四、上拜
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叩拜祖宗神位,再叩拜公婆、伯、叔等长辈,称“拜见礼”,俗
称“上拜”。公婆及长辈亲属要赠给新娘钱币、首饰或衣料等礼品,有“新人不磕空
头”之说。
五、送小饭
婚后第二天清晨,女方家长差新娘之弟或侄,携食品到男方家中,先向男方家长道
喜,再去新娘房内送食品,称“送小饭”。目的是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婚后情况。
六、回门
婚后第三天清晨,新娘先去厨房祭灶并做饭菜侍奉公婆。而后,新娘和新郎同去娘
家。新郎在岳家被称为“贵客”,新郎要去岳家祖先的神位前行叩头礼,再向岳家长辈
们行礼,岳家设酒宴招待。当天日未落即回,谓之“躲瞌睡”。此称“三日回门”。
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去岳家,俗称“六日遛腿”。第九天和第十二天,再去岳家,新
娘1人可以在娘家住1夜,也有的人家,必须1个月后,新娘方可1人回娘家“住对月”,并
有“一月不空房”之说。婚后第七天,新娘开始做衣服、鞋袜等针线活。住对月时,要
把裁好的衣料带回娘家去做,其中必须要给新郎做裤子1条。
婚后第四五天,新娘由婆母带领,前往曾来贺喜的各亲友家回谢和认亲,各亲友赠
给新娘见面礼,称“拜亲”。再选一好天气的日子,领新娘到婆家的祖坟莹地祭祖,在
坟头上压以粉红色的坟头纸,称“上喜坟”。
40年代,繁琐的婚嫁礼俗渐少,济南市区的中上层人家,多举行“文明结婚”。迎
娶时,租用汽车或马车迎娶新娘,小汽车和马车车前挂大红彩绸,车身上挂满各色绢花
,鼓号队(民间称“洋鼓洋号”)吹打相随车后。举行婚礼时,新郎西服革履,新娘着白
色或粉红色西式纱衣裙,头披一薄纱拖至地面,戴墨镜,有女傧相(亦称伴娘)陪伴,女童
为其牵纱。有主婚人、证婚人参加,新郎新娘行三鞠躬礼。但仍有闹房、听房、回门
、拜亲等新旧掺半的一些礼俗。
建国后,50年代,崇尚婚事从简。多是自由恋爱或经介绍人介绍相识,各自同意后
,男女同去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为正式结婚。再利用节假日举行婚礼,男女均在
胸前戴大红花,在毛泽东像前行鞠躬礼,备喜糖、喜烟招待亲友,即完成婚礼。70年代
,结婚讲阔气、讲排场之风渐长。男方家长初次与未婚的儿媳见面,要赠见面礼,多是
赠钱。婚前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要带丰盛的礼品,以多为好。结婚时,亲友们赠送钱
物。女方家长购置嫁妆,男方购置家具衣物。有的女方在婚前向男方索要财物,农村更
甚。城市人家,多是索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俗称“三转一提溜”。在
农村,有的直接索要金钱若干。80年代,结婚时,男女双方家长都要为子女购置较高档
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结婚前一天,女方送去嫁妆。结婚
时,新娘着艳装,男方用小汽车迎接新娘,新娘下汽车时,燃鞭炮,办酒席若干桌宴请亲
友。婚后三日回门,女方家长设宴款待。有的结婚时外出旅游,称“旅游结婚”。近年
来,政府及有关社会团体倡导节俭办婚事,并组织集体婚礼仪式,但社会上大操大办婚
礼之风,仍盛行不衰。
建国前,济南城乡有招赘、童养媳、冥婚等特殊婚俗,建国后均已绝迹。
七、招赘
旧时,有女无子的富裕人家,为了养老送终和传宗接代,有招女婿到女家成亲的习
俗,称“招赘”,俗称“招养老女婿”、“倒插门”等。行此俗者多为农村人家。被招
赘者多是较贫穷家庭中的男子。结婚后,男方要改为女方的姓氏,并立有招赘字据。
八、童养媳
旧时,贫穷家庭未成年之女,被父母送至夫家生活,多受虐待,俗称“团圆媳妇”。
到成年后为其“圆房”,即为结婚。
九、冥婚
俗称“招阴亲”。旧时,未婚的男女青年死后,其家长要为其找一个已死的未婚异
性青年结亲,举行结阴亲仪式,男女两家各设灵牌,上搭红绸,用轿抬女方灵牌至男家,
供祭3日后烧掉,破坟将女方棺木与男方棺木合葬。即日起,两家为亲家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