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回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0&rec=4&run=13

一、迁徙和分布
济南回族的迁入始自13世纪元朝初年。最初迁入的回族大都住在历山顶附近的“
乌满喇”(穆斯林别称)巷一带,即今历下区按察司街,并建有礼拜寺。元代元贞元年
(1295年)春,因在寺址营建盐运司,将礼拜寺迁建至锦缠沟以东,即今市中区西青龙
街礼拜寺巷清真南大寺,回族居民随之迁往。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西北起义的回族
实行镇压,加之自然灾害,大批回民逃荒避难,纷纷迁入济南。
济南回族以赛、马、金、周、穆姓氏为多。其他姓氏有:丁、米、左、宛、沙、
李、杨、崔、陈、王、邱、韩、赵、黄、吴、郑、冯、唐、钱、朱、于、贺、展、黑
、洪、云、刘、白、彭、宫、顾、萧、袁、张等。回族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常以姓氏
命名驻地。如永长街的“左家胡同”、“穆家车门”、“金家店”,杆石桥外的“马
家台子”、“杨家大门”,仓巷的“杨家场”,旧新街的“朱家花园”,麟趾巷的“
金家花园”,南关的“穆家园”等。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历来靠近清真寺居住。在杆石桥以东1000米长的永长街,东
西两侧有6处清真寺:清真南大寺、清真北大寺、永长街女寺、金家店清真寺、穆家
车门清真寺和城顶下崖清真寺。这里一直为回族聚居地区,有回族的园田和多处墓地
,如“崔家园畦”、“陈家园畦”、“陈家林子”、“丁家林子”等。民国初年,在
杆石桥外经七纬一路修建了清真西寺,回族居民也随之增多。在正觉寺街、趵突泉一
带回民聚居区,有明嘉靖年间修建的南关清真寺,即今正觉寺街清真寺。在北大槐树
街和纬十一路公义街回族聚居区,分别建有北大槐树清真寺和纬十一路清真寺。在农
村,自成村落的回民村有:郊区堤口村、小金庄、孟王庄;历城县党家庄、刘家林、
并渡口东村;长清县赵家营、青杨北村、凤凰庄;章丘县杨家巷、大冶、阎满庄等。
这些回民村均有清真寺。
长期以来,回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散居、杂居,逐步形成居住地小聚集、大
分散的特点。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回族59008人,占全市总人口1.54%。其
中,市中区16179人,天桥区6380人,槐荫区5973人,历下区3580人,郊区8825人,
历城县8235人,章丘县5913人,长清县3757人,平阴县166人。
二、政治生活
(一)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
1919年5月4日,北京政府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传到济南后,为捍卫山东主权,济
南回族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爱国志士马云亭、朱春涛、朱春祥等,在清真南大寺
秘密集会,组织济南回教救国后援会,下设“救国十人团”,并于7月21日组织参加
了砸《昌言报》馆的行动。济南镇守使兼戒严司令马良,以回民“暴乱”为由,于7
月22日派兵捣毁后援会,深夜将会长马云亭及朱春涛、朱春祥逮捕,以“煽惑军警,
危害治安”罪名,于8月5日上午,在南圩子门外将马云亭、朱春涛、朱春祥杀害,制
造了震惊全国的“济南血案”。这一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抗议,要求北京政府严惩罪
魁马良。8月7日,周恩来在天津主持召开各学生报社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各
校出版物于8月8日一律印蓝色,以资哀悼山东被马良枪决诸烈士。”周恩来在其主编
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上以“飞飞”笔名发表文章,抨击反动军阀的罪恶,支持
山东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济南血案的发生,再一次激起各省人民晋京请愿的高
潮,迫使北京政府始终不敢就山东问题与日本重开谈判,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
图通过“直接交涉”夺取山东权益的阴谋。
抗日战争时期,济南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斗争。193
8年在市内秘密建立徐家花园和北大槐树两个中共支部。1942年,为发动回族群众参
加抗日斗争,成立回民抗日救国会。在1943年8月召开的冀鲁豫回族上层人士座谈会
上,确定历城党家庄东村张廷勋、十二马路周茂林两家为中共地下联络站,张廷勋担
任联络员。张廷勋、周茂林分别以阿訇身份和开客栈(称“周公馆”)作掩护,散发传
单宣传抗日,组织津浦铁道游击队,护送鲁中区高级干部过路到延安学习,为鲁中军
区敌工部从济南购买军用物资、药品等。
(二)反歧视斗争
1932年6月,上海北新书店、南华文艺社先后刊载有辱回族的文章,激起回族人
民的极大愤慨。北平组织华北护教团,推举马玉英等人为代表,济南公推穆华亭为代
表,一同赴南京请愿,并提出三项条件:①罢免《南华文艺》主编、国民政府铁道部
次长曾仲鸣职务;②严惩北新书店负责人及《南华文艺》该文章的撰稿人;③勒令《
南华文艺》停刊、北新书店封闭等。南京政府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作出处理,除曾氏
因不属名义主编,并连次道歉,不予究议外,其他条件均予答应,并通令全国尊重宗
教信仰。是年秋,济南《华北新闻》报也登载有辱回族的文章,引起济南回族群众强
烈不满,有数百人到魏家庄华北新闻报社质问,将报社捣毁,该报被迫停刊。后经调
处,报社负责人亲自到清真北大寺向回族群众赔礼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此类事
件,始复刊。
1945年冬,济南市市长张金铭在火车站对新闻界谈话中,表露有损于回族人民的
语言。记者第二天在《经纬日报》上登出市长的谈话。当日,有数百名回民到市政府
示威请愿,要求市长出面向回族群众解释其讲话用意,迫使张金铭派秘书出来赔情,
又到清真寺向回族群众道歉认错,方得了结。
(三)社会政治地位
解放前,济南的大多数回族群众遭受民族歧视,社会政治地位低下,跻身政界者
极少。
解放后,回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民主、平等权利,参与国家大政,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回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各有
济南回族代表1人;第一、二、五、六届山东省人大,各有济南回族代表3人,第三届
有回族代表2人;1954年第一届济南市人大有回族代表14人,第二至第六届分别有回
族代表20人、21人、21人、17人、18人,第八届有33人,第九届有26人;第八、九届
市人大常委会中,各有回族委员4人。在历届市政协委员会中,均有回族委员,第一
至第七届分别有7人、11人、12人、6人、14人、16人、18人;历届市政协常委会中,
均有1~3名回族委员。区县政协亦均安排有回族委员。
三、经济生活
解放前,回族被称为“穷回回”,生活无保证。市区回民大部分依靠肩挑小贩为
生。解放初市区有回民4435户、17672人,其中有3107户、12428人做贩卖山果、青菜
、饮食和经营牛羊肉等小生意。手工业仅有制革、羊皮加工、磨香油等家庭作坊十几
处。有少部分人在工厂做工谋生。工厂中回族工人较多的有:济南仁丰纱厂,解放前
夕有回族工人357人,约占全厂工人的20%;济南振业火柴厂,有回族工人400人,约
占全厂工人的50%,其中10岁左右的女童工为数甚多。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落
后,回民生活极为困难。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回族人民生活非常关心,尽力解决其就业和生活困难等问题
。解放初,济南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以单位与个体合办等形式,先后建起火柴厂、
制杆厂、铁工厂,安排80多名回民就业,同时安排回族治黄工324人;对生活极其困
难者进行救济,仅永长街、西青龙街、仓巷、西小仓就有237户回民得到国家救济。
1953~1954年4月,市区共有6247名回民接受救济款17540元。1954~1956年,各县区
利用政府拨出的少数民族扶持款建起缝纫、制鞋、切药、制盒、磨粉、图钉、拔丝、
编蒲包等生产组,有220名回民就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回族群众生活
有了可靠的保证。
1979年后,回族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较快。1985年,市区永长街1064户回民、339
1人,人均月收入49.7元,比1980年增长1倍多;西青龙街道办事处55个厂组、1300多
名回族职工,人均月收入87元,比1980年增长1倍多。在农村,全市46个回民村,有
9个村人均年收入在580元以上,超过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有15个村人均年收入500元
,达到和接近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其中郊区小金庄人均分配584元,公共积累300万元
,每年向城市提供蔬菜500多万公斤;章丘县杨家巷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带动工副业
生产,人均收入超千元。
附:回民特色行业
1.牛羊肉食业解放前夕,济南市区有回民牛羊肉商户250家,摊贩120户,有“回
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杀一千,宰一万,住了刀子断了饭”的说
法。
解放初期,建立济南市回民牛羊肉贩卖业同业会,从业450多人,并组织成立了
4个回民牛羊屠宰场。1954年将4个屠宰场合并为济南回民牛羊屠宰场,场址在经一纬
十二路,从业人员85人。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国营单位,迁至白马山,即今济南
回民牛羊肉经营部。到1985年底,市区分别设有纬十一路、城顶、万紫巷、北坦、工
人新村、道德北街、西门、杆石桥、人民商场、北大槐树、南门、西青龙、天桥牛羊
肉门市部和杆东大街清真食品店牛羊肉部等供应网点。
2.饮食业解放前夕,市区有回民饭馆80家,回民饮食摊贩800多户,主要经营甜
沫、油条、马蹄烧饼、馓子、绿豆切糕等。较大的回民饭馆有:大观园春光回民饭店
(原老马家馆),建于1933年,经营羊肉水饺、马蹄烧饼、烧牛肉、蒜爆羊肉等回民传
统名吃;历下清真楼(原雷家粥铺),建于民国初年,经营甜沫、油条、馍馍、烧饼等
;西市场马家馆,建于民国初年,经营牛羊肉水饺、焖饼、各种炒菜;国货商场锦泉
饭店(原金家回民饭店),经营大众饭菜;还有新市场回民马家馆、城顶街的宝泉居、
万紫巷的西域斋等。
解放后,在人民商场内开设了4家回民饭馆,公私合营时合并为人民商场回民馆
店;万紫巷商场的10余家回民饭馆,公私合营后并入五里沟路南回民饭店等。到198
5年底,全市有回民饭店30余处,职工391人,其中回民职工占33%;回民饮食个体户
225个,其中,市中区88个,天桥区17个,槐荫区15个,历下区5个,郊区21个,历城
县33个,章丘县37个,长清县9个。
3.糕点业解放前,经营回民糕点的业户有十一马路义顺成清真点心铺。该铺建于
1929年,有一间门头,两间生产房,数名生产人员,手工作业,产量很少。1956年实
行公私合营,在公义街扩建厂房,改为义顺成回民糕点厂。1981年改为济南回民糕点
厂,职工303人,其中回民30人,固定资产61万元,年产量300多万公斤,产品有红、
白蜜食,红、白蛋糕,萨其玛,蛋卷等15个品种。1985年,市区设有纬十一路、杆石
桥南、杆石桥北、共青团路顺兴、西门、国货商场、新市场、人民商场等20多个回民
糕点门市部。
四、文化教育
(一)教育
民国初年,济南回族聚居区西关一带开设有徐家花园、斜街、旧新街、永长街私
塾馆等,仅少数人入馆求学。1913年,回族人陈愚在徐家花园窑胡同集资创办历城县
立第五小学,自任校长,招收学生60多人。“五四”运动后,回族的教育有所发展。
到1933年,开设的回民学校有:私立金氏小学,校址徐家花园,学生200人(内有少数
汉族学生);私立新育初级小学,校址永长街,学生100人;私立第六初级小学,校址
杆石桥街,学生80人;市立第十二初级小学,校址南大寺内,有学生80余人;市立第
五初级小学,校址堤口庄,有学生80余人,其中回族学生占1/3;私立清真小学,位
于南关清真寺内,经费由该寺支付,学生20人;济南成达师范,建于1925年,校址在
永长街穆家车门清真寺内,由该寺阿訇马松亭创办,学生12人,开设阿拉伯文、汉文
、史地、数学等课,1928年该校迁至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1940年,创办私立伊光小
学,校址清真北大寺,学生100多人,分6个班。同时,在清真南大寺创办私立穆汉小
学,学生100多人,分6个班。这两所回民小学均开设阿拉伯文和汉文课,经费开支靠
筹集和学费。1945年8月两校合并为穆光小学,校址在北大寺,学生100多人,分6个
班,经费来源于南、北两寺房租。
解放后,开展扫盲运动,举办回族扫盲学习班,成立回民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济
南仁丰纱厂于1949年成立职工业校,全厂357名回族职工,有206人达到高小、138人
达到初中、7人达到高中文化程度,1人考上大学。成通纱厂、振业火柴厂、伊兴火柴
厂等也办有回族职工业校。在回族聚集的街道还成立起妇女夜校。1951年,市区回族
青壮年计5722人,有5150人摘掉文盲帽子。永长街、西小仓、西青龙街、徐家花园居
委会被评为市扫盲先进单位。
1951年,济南市有3所回民小学和4所回族学生较多的小学,回族在校生1200人,
回族教师48人。同年9月,在清真南大寺内成立济南回民中学,设初中班3个、初师班
1个,学生214人,教师25人。1952年该校迁至经六纬一路永庆街(原私立崇新中学址
),招生范围除本市外,还有益都、临清、聊城、德州、泰安、兖州以及河北沧县等
地,学校设有回民食堂和学生宿舍。1957年,济南回民中学增设高中班2个。1958年
市人民委员会拨款征购民生大街霸王涯土地1.8公顷,建回中新校。同年,市区回民
小学调整为4所。1959年秋,济南回民中学新校建成,回中迁至新址。“文化大革命
”期间,回民中、小学被取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在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恢复、改建、新建1
3所回族中小学:1981年12月19日恢复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1983年该校被山东省教
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到1985年,有学生1218人、教师138人;1981年恢复永长街
回民小学,1985年有学生329人、教师32人,学生中回民占80%以上,设9个班,198
4~1985年升学率达100%;西青龙街小学,1985年有学生286人,其中回民占74.55%
;各县区恢复回民小学10所。在各回民小学中,还陆续附设了一年或两年制的学前班
。1984年,济南市办起第一所市级回民幼儿园,地址在清真南大寺后院,招收100多
名回族儿童入园。一些回族聚居的街道、村镇和回族职工较多的企业,也都相继建立
了回民幼儿园或有清真灶的幼儿园。
(二)文化生活
每逢节日,回族同汉族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西关(杆石桥一带)回民高
跷队、老妈妈秧歌队,长清县青杨北村独创的手笼舞等,都有多年历史;纬十一路、
北大槐树、堤口回民的龙灯、耍狮子、耍四蟹、跑旱船、骑驴等,别具一格。西关还
有回民业余京剧团、话剧团。各回民村普遍设有广播站、文艺宣传队、俱乐部、青年
民兵之家和图书阅览室等。
五、卫生体育
(一)卫生
解放前,回族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没有单独医疗机构,仅有正觉寺街“保安
堂”药店、西青龙街陈家药铺、纬八路于龙德眼药店等。
解放后,成立回民卫生医疗诊所,设有中西医科。1966年回民诊所被取消,并入
市中医医院。1978年恢复建立回民医疗门诊部,设有内外各科和中西药房。自恢复以
来,该门诊部保健科每年登门送医送药3500人次,查体450人,预防注射7000人次。
市区回民聚居的街道都设立了卫生组织。西青龙街、共青团路两个街道办事处设卫生
总站8处,有医务人员44人;西青龙街、永长街、杆石桥街居委会设卫生站17处,有
医务人员17人。农村各回民村均设有卫生室。
(二)体育
济南回族有爱好体育、擅长武术的特点,民间习武、摔跤活动十分普遍。民国初
在西关建立的济南俊英体育社,义务教授武术,2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其中
杨法武、马裕甫、杨松山参加1928年全国第一届武术国考,均列最优等。30年代回族
群众中摔跤运动十分兴盛。市区有永长街清真北大寺等9个摔跤场,各摔跤场少者几
十人,多者上百人参加训练。1933年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济南回族运动员张登魁
、周子和分获摔跤、散打第一名。
解放后,回族的传统武术、摔跤运动受到重视。1983年建立了济南市少数民族体
育社,培养少数民族武术运动人才。回族运动员多次在市级以上运动会上取得武术、
摔跤项目的好名次。回族业余摔跤运动员马清宗在全国比赛中三次获得摔跤冠军。另
外,在田径、球类等项目上,回族运动员也多次在全国、省、市的比赛中获奖。长清
县青杨北回族村,198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业余体育先进单位。历城县党家庄金延喜被
国家体委命名为“千名业余优秀武术辅导员”。
六、风俗和宗教信仰
(一)风俗
济南回族在长时期同汉族密切交往中,至今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一些传统风俗习
惯。
1.语言文字在回族内部还保留使用某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如“多斯提”
(朋友)、“赛阿布”(施舍)、“赛伯布”(机会)、“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者)、“
海里凡”(学生)、“埋斯志代”(清真寺)、“阿訇”(学者)等。有些老年人对阿拉伯
文字还粗识一些,特别在宗教和婚丧活动中还在使用,如写“依扎布”(结婚证词),
扯“开凡布”(亡人用的白布),在回民住宅、饮食店门口或摊点张贴或挂着“都哇”
(祈祷吉祥的意思)等。
2.饮食以米面为主食。但所用肉食有明显的特点,禁止食用一切自死物、血液和
猪肉。此外,还禁食骡、马、驴、狗、猫、虎、狼、熊、狐等非反刍动物和无鳞鱼类
,以及乌鸦、鹰隼、猫头鹰等凶鸟。
3.服饰服装穿戴一般与汉族相同。所不同的是,男人在参加宗教活动和参加其他
社会活动时,喜戴圆顶白帽(或黑帽);女人在作礼拜时戴白布盖头。
4.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举行婚礼时,有的还请阿訇到场证婚。
5.丧葬实行土葬,不用棺材,三日内出殡。男死者由男阿訇、女死者由师娘用清
水洗净尸体,撒放卫生香料,用12米白布包裹,在阿訇主持下深埋地下。亡者头北脚
南,安放妥后以“护门石”堵住洞口,最后用土填满,堆起北高南低鱼脊形的坟墓。
1982年,成立济南市回民殡葬服务站,专门办理回族殡葬服务事项。
6.节日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每年都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
大节日。按国家规定,开斋节回族职工放假一天。
(二)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基本教条是“念、礼、斋、课、朝”,即念古兰经
、礼拜、封斋、按教规交纳课费、朝觐,称之为“五功”。建国后,实行宗教信仰自
由政策,阿訇和广大信教群众可在清真寺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