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佛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0&rec=14&run=13

佛教传入济南地区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相传前秦皇始元年(351年),竺僧朗公至
泰山后从事佛教活动,在朗公山前说法,听者千余人。永兴元年(357年),在泰山后始建
精舍10余处。先后建立灵岩寺、神通寺、神宝寺和华岩寺等。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济南逐渐盛行。济南附近及南部山区开始出现石窟造像
和摩崖造像。位于城南约2.5公里的黄石崖造像,系北魏正光四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2
3~540年)开凿,现存大小佛龛19个,佛、菩萨等浮雕85尊。在距城15公里的龙洞与东
佛峪,也保存有东魏造像。此外,在长清县五峰山西崖峭壁上,尚有莲花洞石刻造像,
凿刻年代约在东魏至隋之间。
隋唐时代,佛教在济南已有相当规模,这一时期共创建寺庙20余处,较著名的有兴
国禅寺、开元寺、正觉寺、安 寺等。这时期,济南附近的石窟和摩崖造像开凿得最
多,著名的有柳埠、千佛山、玉函山、龙洞东佛峪、青铜山以及灵岩寺。隋代开皇年
间(581~600年),在城南的历山(又名舜耕山),镌刻佛像遍布山崖,因此俗称千佛山。
在柳埠青龙山南麓,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四门塔。在相邻的白虎山崖上,凿有唐代
千佛崖造像,有大小窟龛100多个,佛像200余尊。在青铜山南麓悬崖上,唐初开凿的大
佛寺造像高9.05米,是济南最大的一尊石窟造像。
宋、元、明时期的佛教造像遗存主要分布在佛慧山、柳埠、黄花山、云台山、赵
八洞等处。佛慧山石刻造像(俗名大佛头),在城南3.5公里外,窟在峭壁间,开凿于北宋
景 二年(1035年),翌年竣工,造像高7.8米,宽4米。金代造像有历城黄花山造像、潘
龙村东龙洞石窟造像和长清的圣佛洞造像。元代石窟造像有章丘赵八洞造像。明代主
要有历城云台山、天井峪造像。
清代,府、县分别设有佛教机构“僧纲司”、“僧会司”,由僧官主持。清末,济
南寺庙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香火地”之说。
民国初年,济南地区寺庙日益减少,有的变为废墟。农村部分僧人流入城市以做佛
事谋生。1914年,在中华佛教总会提出的“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口号影响下,济
南成立了以居士为主组成的佛教团体--佛学社和研究佛学的济南佛学社阅经处,以及
修养团体济南女子莲社。时有寺院310处,僧众1000余多人。1918年,由德馨老和尚主
持扩建了净居寺,成为当时济南城区最大的寺院,前来礼拜朝奉的和尚最多达到150多
人。1938年1月,由张云彩等人发起,在县学街成立崇实佛学会,平时研究佛理,主要节
日请法师讲经。但因战争频繁,济南寺庙或被炸毁,或被拆除修筑工事。如泺口兴隆寺
、王舍人庄的圣阁寺等均被拆毁,净居寺亦遭到严重破坏。免遭毁坏的寺庙,佛像多已
残破不堪,仅有兴国禅寺和白衣庵两处的神像尚属完好。寺庙的经卷所剩无几,仅在净
居寺存有藏经1套,其他寺庙均已无存。崇实佛学会也仅保存俗本两藏及一般的佛学书
籍。只有僧人释隆海及三四名居士继续从事佛学研究。
至解放初期,全市剩有寺庙45处,和尚32人,尼姑19人,居士300多人。为便于从事
劳动,僧众一般都脱去原来的服装,有的蓄起头发;多数僧人仍住在原来的寺庙里,按时
做佛事的寥寥无几,香火基本断绝。人民政府在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废
除了佛教团体及寺庙内部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禁止抽签算卦、“拴
娃娃”等迷信活动,揭露和打击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镇压了佛教界的
个别败类。1951年,市政府拨专款1万元维修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对僧人中的老弱者,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每月发给一定的生活费用,有的被送进福利院安度晚年。对僧
众,在经济上提倡农禅并重,动员他们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参加生产劳动
和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实践;有80%以上的僧众从事耕种手工劳动、做小生
意等,生活基本自给。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佛教人士的地位也有明显提高。隆海法师
1952~1960年先后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历下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白衣庵尼
姑续道1952年被选为中国佛协理事、济南市政协委员,1956年被授予济南市劳动模范
称号。
1958年,一些寺庙被改作他用,将兴国禅寺作为佛事活动的重点场所,其他寺庙交
房管局管理。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白衣庵、太平寺、福慧禅林、慈仁院、准提庵
、兴隆庵、菩提寺、弥陀寺、佛山院、安 寺、速报庙、观音堂等20多处寺庙的僧人
合并,和尚集中于千佛山兴国禅寺,尼姑集中于白衣庵。保留崇实佛学会,隆海为常住
方丈。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受到严重冲击,许多有价值的佛像和法器被毁。兴国禅
寺的大雄宝殿和钟鼓二楼被拆除,保存千年的隋鼎被砸,使寺庙失去了原貌。僧人被送
到农业生产队劳动,有的被迫还俗,兴国禅寺交园林部门代管。1966年8月白衣庵被街
道生产组占用,1972年建立市电焊设备厂时将庵拆除。崇实佛学会的佛像被砸,经卷被
焚,房产划归历下区房管局。
197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宗教工作得到重视。1983年8月,市
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千佛山兴国禅寺,由国务院和省、市财政部门拨款40万元,进行修葺
。1984年10月25日,兴国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同年11月8日,僧人正式上山
管理寺庙,重新购置供桌、佛龛、佛像、法器,整修寺内殿堂,建立寺院食堂、接待室
、僧人宿舍等。为充实寺内僧侣,先后请回僧人9名(包括沙弥4名),原寺院僧人通宝为
方丈,佛庵为监院。
1985年1月2日,成立济南市佛教协会筹备办公室。此外,先后选送部分年轻僧人
进入北京佛学院、南京栖霞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学习,并有2名佛学院毕业生分
配到兴国禅寺。1985年1月20日(相传这天为释迦牟尼成道日),在兴国禅寺开始恢复佛
事活动,以后每逢佛教节日都在此举行法会、佛事。一年一度的千佛山庙会(农历九月
初九),赶山会群众进入寺院的流量近10万人,寺院香火旺盛。1985年末,全市有僧人8
名、尼姑4名、居士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