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2&rec=4&run=13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及重要的政治地位,使济南逐渐成为山东省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中心。
济南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就已达到一定水平。至明代,则成为全国
33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济南真正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则始于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立的山
东机器局。1904年胶济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05年,济南第一家电力企业--济南电灯公司开业。随后,
印刷业、染织业、造纸业、榨油业、铜锡业、翻砂业以及窑业、建筑业相继发展起来,但规模都比较小,多以手工
操作为主,仍带有明显的、旧的作坊式生产方式的痕迹。民国建立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济南近代工业发展较快
的时期。这一时期,除原有工业继续发展外,一些新兴工业,如化工业、面粉业、火柴业也蓬勃兴起,尤其以面粉
业和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1923年,济南仅面粉厂便有9家,日产量达4万余包,除满足当地4000余包的需要外,多
数外销。20年代初,济南的纺织印染业户数已达60余家,产品也比较齐全。1933年,济南工业已有35个行业,各类
企业449个,职工2.5万余人,资本和产值分别占全省的20.5%和29.7%,济南已成为全省的工业重心。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的十余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侵吞破坏,使济南的工业陷入绝境。1949年,全市仅
剩12个工业行业,生产16种主要产品,百人以上的企业不过30家,而且多系纺织、火柴、面粉、制革、造纸等轻工
企业,机械工业只有几家修理厂,重工业基本上是空白。全年工业总产值仅1.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及采取对关系国计民生企业重点扶持的措施
,轻、重工业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批大中型能源、加工骨干企业有计划地建成。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建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济南工业发展的非常时期,在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的
思想指导下,建成一批钢铁、电力、机械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电子、汽车制造、化学纤维等一些新兴工业也开始
兴办。但此时轻重工业比例开始失衡。经过调整,到1965年,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全市规划、建设了以冶金、化工
为主的东郊工业区,以纺织为主的北郊工业区及以机械工业为主的西南郊工业区等3个重点工业区;市区则主要是轻
工、电子和食品工业。与此同时,塑料、造纸、玻璃搪瓷、汽车工业亦得到较快发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期间,使已步入正轨的工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济
南工业终于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市工业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技术
改造和技术引进,生产效率和效益均获得大幅度提高。1985年,济南市已建成冶金、电力、煤炭及焦炼、石油、化
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十四大工业门类,主要行业发展到
36个,拥有工业企业1769个,其中大中型企业77个,全部职工42.7万人,工业固定资产41.4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
产值70.7亿元,形成机械、冶金、化工、造纸、纺织、日用轻工业六大行业为支柱、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
济南农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早在八九千年前的西河类型文化时期,远古居民的经济生活便进入以农业为主的
时代。经济南先民数千年辛苦劳作,农业虽不断发展,但在旧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下,速度极其缓慢。直至济南解放
以前,仍是生产规模狭小,劳动工具落后,依然停留在小生产的水平上。1949年,全市粮食作物总产3.13亿公斤,
单产55.7公斤,农业总产值仅1.32亿元。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曾取得较快的
发展。但由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然灾害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干扰,“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片面强调“以粮
为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致使农村经济不稳定,农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率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长期以来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得到
破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济南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由过去的单一经济转
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 1985年,全市粮食作物总产达11.22亿公斤,单产259公斤;棉花总产9
72.5万公斤,单产54.5公斤;花生总产2822.5万公斤,单产160公斤。畜牧业生产增长幅度较大,产值达1.8亿元。
建立了一批商品鱼基地,渔业产量达1553吨。蔬菜品种丰富,细菜比重增加,蔬菜总产5.65亿公斤。全市共有各型
水库198座,塘坝798座,总库容6.11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6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6.4万千瓦,
全市机耕作业面积为15.96万公顷。济南农业作物中的著名土特产:明水香稻,龙山小米,章丘大葱,北园白莲藕,
唐王大白菜,平阴玫瑰,柳埠红玉杏,历城泰山小白梨、鸡爪绵核桃等,均驰名省内外。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
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和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10925处,实现总产值12.36
亿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类专业户、重点户不断增多,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则促使农民在资金、
劳力、技术等方面,组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进一步推动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从而形成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地上、地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闻名遐迩。然而,千百年来,
济南的城市建设却一直处于自然发展、自然形成的状态,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致使城市建设的步伐十
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城市建设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79年以后,先后拓宽修建了
经十路、纬二路等70多条主次干道,修建了5座铁路立交道,至1985年底,市区铺装道路达到330公里,初步改善了
市区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的状况。城市公用事业迅速发展,1985年,自来水管网长度883公里,年供水总量15794万
吨,市区用水普及率为100%;居民燃料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兴的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的用气人口普及率已
达25%;公共交通已成网络,1985年末共有营运汽车835辆,营运线路33条,线路长度1337.5公里。生活服务设施与
公共设施建设发展协调。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住宅建设,1952年兴建了工人新村、二七新村、邮
电新村3个居住区。1978年后,更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住宅建设的步伐,至1985年,先后建成七里山、菜市庄、甸柳
庄、毕家洼等居民小区,全市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10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21平方米。新修、改造了一大批中
小学校,建成济南剧院、省图书馆阅览楼、省体育中心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及齐鲁宾馆、舜耕山庄等一批高中档
旅游服务设施。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地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建国后,新建、扩建
了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人民和金牛5个公园,1978年后,又先后建成总面积40余公顷、融湖山泉水胜景于一体
的环城公园。1985年,市区公共绿地面积362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3.2平方米。
济南自1904年开辟商埠、修通胶济铁路以来,铁路运输不断发展。济南是京沪、胶济两条干线的交会点,在全
国路网中占有重要位置,并担负津浦、胶济干线的列车中转和当地客货运输任务。1985年济南站货物发送561.1万吨
,货物到达985万吨;旅客发送744.9万人次。随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1985年,
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373.7公里,客运量213万人次,货运量1112.5万吨。1982年建成通车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是
当时全国已建成的跨径最大的吊索斜拉桥。济南市已逐步形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运输工具也由解放前
的马车和人力车全部被机动车所替代。与此同时,水上、航空运输的能力也不断增加。济南自1899年开设邮政局以
来,近现代邮政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85年全市有邮政局、所156处,邮电及农村投递路线总长19771公里。济南已
形成以铁路、公路、航空组成的立体交叉邮运网络,是全国重要的邮政通信枢纽之一。电信事业的发展已足百年,
但从1885年济南电报局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发展十分缓慢,仅有人工和话传电报电路17条,长途电话电
路13条,市内人工电话用户不足三千。建国后、尤其1978年以后,电信事业发展迅猛,1985年,全市电报电路已有
94条,长途电话电路678条,市话容量24900门。不仅实现与国内各地直拨通讯,还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电话、
电报业务。
济南自古以来便是一座商贸发达的都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20世纪初已成为鲁、豫、晋三省的货物集散地和
华北的重要市场。泰康食物公司、瑞蚨祥绸布店、宏济堂药店、大观园商场等均建于二三十年代。但是,30年代末
至济南解放的十余年间,由于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商业市场呈一派萧条景象。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市场逐渐复苏并趋于繁荣。 1978年以来,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城乡市场日益兴旺。198
5年,市区的大观园商场、人民商场、百货大楼、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和舜井、朝山、顺河、天桥等商业街
,以及各类农贸市场,已形成纵横交织的商业网,方便了人民生活。济南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的主要发源地
,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等历史悠久的名店均以自己独特的传统名点、名菜饮誉省内外。济南又是山东省对外贸
易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成为山东内陆最大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集散地。建国后,对外贸易曾一
度徘徊不前,1978年后伴随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经外贸也迈开了大步。 1985年,全市出口商品有12类260余个
品种,完成外贸商品收购总值3.3亿元。济南市的财政收入建国后随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增长。从1949年至1985年
,济南市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累计为116.3亿元,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工商税收收入,共87.5亿元。济南市的社会
主义金融体系是在建国后人民政府对私营银行、钱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银行的社会主义国有化进程后,逐
步建立起来的。1978年后,相继恢复和建立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分
支机构,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使得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日趋完善。198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金融机构26
7个,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3亿元。另外,济南作为全省的金融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济南被列为半开放城市,外事往来不断发展。1973年又被列为全面开放城市。1978年以后,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1978~1985年间,已同世界五大洲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发展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
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83年后,相继与日本国和歌山市、英国考文垂市、美国萨克拉门托市、日本国山口市结为友
好城市。对外开放的深入,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1987年,市属各旅行社共接待游客24824人次,其中国际游客143
2人次,客源国20个。
济南教育事业源远流长。20世纪前,旧式教育的儒学、书院已延续了千百年。1901年,济南第一所高等学府--
官立山东大学堂的建立,成为新式教育的发端。随后,各学科的专门学校相继建立。至1949年,市区共有包括高等
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聋哑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167所,在校学生总数60049人。建
国后,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同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合格人才。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各类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停课闹革命”,教育秩
序一片混乱,建国17年建起的已基本合理的教育结构被彻底打乱。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
,教育事业又走上全面振兴的道路。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职工教育
成绩显著。至1985年,济南市业已形成包括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比较完
整的教育体系。198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4364所,其中市区908所;在校生604788人,其中市区274762人。全市
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在校生164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使济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蜗行状态的近代科技逐步向
现代科技迈进。1985年,济南市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共104处,科学技术已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
科技成果。1978~1985年,济南地区获市级以上各级奖励的科技成果共1534项,其中获国际级奖的4项,获国家级奖
的105项,获部级奖的25项,获省级奖的1021项,获市级奖的379项。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古代,中华传统医学在济南民间广为流传,中医大夫以药店坐堂或摇铃串乡之方式散见于济南城乡。19世纪末
,西方医学传入济南,即得到迅速发展,至1945年,西医已在济南医疗卫生界占据主导地位。但医疗卫生力量薄弱
,城乡疫病流行,劳苦群众因生活窘迫,患病无力就医。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全市共有医院40家,多设备简陋,
名不副实;有病床500余张,卫生技术人员500余名。市民的平均寿命仅35岁。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
群众的身体健康,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病治病
。1985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93个,病床13140张,卫生技术人员24669名。农村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得到明
显改变,市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平均寿命已达70岁。
济南历来为文化艺术荟萃之地,不仅有一批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表演团体,而且拥有一批卓有
成就的专业艺术人才。但在济南解放前夕,社会动荡不安,使得文化事业一片萧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
定,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开始繁荣。文艺队伍迅速发展,演员素质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吕剧、舞蹈、杂技等专
业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节)目,并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
图书、档案等项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群
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勤劳、智慧、文明称著于世的济南人民,曾用奋斗的双手书写了灿烂的历史。在步入改革开放的今天,400万
泉城儿女,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伟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