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9&rec=3&run=13

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稽可考的名医--战国时期的扁鹊,即济南长清县人。西方
医学传入之前,济南的历代中医以其药店坐堂或摇铃串乡方式行医。鸦片战争以后,济
南始有教会诊所,但城乡医疗仍以中医为主。
1890年,美国传教士来济南创办华美医院。随之,英、德、日、加拿大等国相继在
济南开办医院,创建医校,使西医在济南迅速发展。至1945年,外国人在济南创办的医
院、诊所已达30余家,占据了济南医疗卫生的主导地位。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著称华
北,而齐鲁大学医科则与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
齐名,蜚声海外。此时,中国人在济开办的中西医诊所、医院,虽为数众多,但因资本薄
弱,技术落后,门庭日渐冷落。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管同仁会济南医院和伪市立医
院。其后内战频繁,世事纷扰,经济不振,卫生事业混乱不堪,各种传染病肆行无忌,人
民群众惨遭疫疠涂炭,旧政府虽曾数度颁布卫生法规,但因无经费,见诸实施者甚少。
至1948年8月,济南市仅有卫生技术人员512名,病床525张。医疗机构虽有40余处,但多
属破败不堪,医疗设备简陋短缺,全市只有6台X光机,最大者仅200毫安。1949年,全市
人口死亡率达12.5‰,平均寿命仅为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
乡卫生面貌迅速改观,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相继绝迹,其它传染病发病率也
显著减少。市卫生局对旧的医疗机构进行改造,并组织了联合性质的医疗机构,省、市
卫生防疫、科研、妇幼保健、医学教育机构也相继建立。至1957年,全市卫生机构发
展到718个,床位增加到5925张,卫生技术人员发展到7352人。
1958~1965年,通过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城乡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性病和吸毒现
象绝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肺结核、麻风病等,通过群防群治基本得到控制。市级医
院成功地进行了肺叶切除、食道切除、二尖瓣分离等高难手术。为了继承和发展祖国
医药学,除组建市立中医院外,各医院相继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吸收民间100多名中
医药人员进医院工作。中西医结合工作也在一些医院展开。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1965年市区有346名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回医疗,培训乡村医生800余名、不脱产卫生员
2326名、接生员1000名,帮助建立生产大队卫生室954个,初步形成了县、公社、大队
三级医疗保健网。市区也充实加强和新建了部分卫生机构。1965年,全市已有卫生机
构1126个,床位8746张,卫生技术人员10415人。其中,市属卫生机构19个,床位2287张
,卫生技术人员221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冲击了卫生界各项正常工作和多年来逐步完善起
来的管理制度。大批医疗骨干下放农村,虽使农村医疗条件一时改善,但从全市来看却
是医务人员和先进设备相互脱节,造成人才和设备的双重浪费;由于医护不分,责权不
明,大搞自成搭档的所谓“医护一条龙”,人员素质明显下降。在复古、倒退的罪名下
,中医队伍日见涣散、后继无人。1976年底,全市卫生机构比1965年减少248个,病床减
少353张,卫生技术人员虽增加到4704名,但其中多为未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回城知
识青年。广大医务人员,克服困难,保证了门诊、住院病人的治疗。市级医院成功地进
行了断肢再植;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脉管炎和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达到省内领
先水平;进行了26万人次的老年性气管炎、妇女病、丝虫病、职业病、肺结核病的普
查普治;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激光医学的研究;白喉实行计划免疫后,1972以来未发现新
病人;农村全部实行社队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制度;1976年唐山地震后,济南及时派出
医疗队,共治疗伤病员26180名,各医院收治震区伤病员1939名。
1978~1985年,济南市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医疗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各医
疗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推行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
的积极性。在改革的推动下,卫生系统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新建了一大批病房楼、门
诊楼、科研楼,配备了包括全身CT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仪器。在医院管理和科研方面,较
广泛地应用了微电脑技术,显微外科及器官移植手术有了很大进展;脑血管搭桥术、大
网膜带蒂游离颅内移植术治疗脑缺血临床效果良好;人工心脏瓣膜的研制和置换手术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工喉研制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属单位“六五”期间共
取得41项科研成果,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济南市
采取一系列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措施,90%以上的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和中医病床,中医队
伍由建国初期的3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逐步形成医疗、科研相配套的比较齐全的中
医药体系。在卫生防疫方面,济南市的计划免疫质量名列全省第一,提前3年达到了普
及儿童免疫的指标;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被检查的各区县均提前达到国际卫
生组织规定的指标要求。克山病、地甲病等地方病基本消灭,麻疹、疟疾、脊髓灰白
质炎等传染病已属罕见。由于实行了系统化管理,妇幼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随
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群疾病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已居各类死因前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传染病死因退居次要地位。广大
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和学习,技术水平普遍提高。1981年,有5809人被评定职称,有
3706名乡村医生经考核获得《乡村医生证书》。
1985年,全市有卫生机构1093个,病床13140张,卫生技术人员24669名。平均每千
人口占有病床3.28张、卫生技术人员6.44人、医生2.97人,在省内及国内同类城市中
均属前列。市属14处医院有11处实行了横向联合,组成网络医疗机构42处,医疗联合体
和技术协作关系36个。开辟家庭病床8000余张。全市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口
死亡率已由1949年的12.5‰下降到6.56‰,平均寿命达到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