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疾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9&rec=22&run=13

一、地方病防治
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系济南地区发病最多的地方病。1965年,省卫生防疫站首
先开展了对该病的研究。1975、1976、1978年,普查或抽查表明,在历城、章丘、长清
3县45个公社中,有22个公社患病率超过3%的病区标准。其中历城县有9个公社,长清县
有10个,章丘县有3个,总人口94万人。历城县西营公社北商村发病率达65.9%。市区抽
查了1万多名中小学生,其患病率为2.02%。同时,对市区20份自来水和历城、章丘、长
清3县的273份饮用水样进行分析检测,发现其含碘量均在2~3微克/升之间,低于国家
规定的10微克/升的标准,确定患病系缺碘所致。1976年开始在历城县柳埠公社试用含
碘食盐进行预防和治疗。1978年之后,相继对历城、长清县病区供应特制的含碘为二
万分之一的食盐。1980年,历城、章丘、长清3县有23个公社为高发病区,共有病人72
206人,患病率7.89%。历城县8个病区17457例病人,已有9500例治愈,7039例好转,总有
效率达85.89%。至1985年3月,全市已消灭地甲病。
克山病1973年以前,济南向无克山病报告。1974年,历城县医院柳埠分院先后收治
5例小儿心肌病患者,疑为克山病,其中3例经省立医院等复查,认为基本符合亚急性克
山病指征。1975、1978年,市卫生局两次组织医疗队,对柳埠公社窝铺管理区4个自然
村的2641名15岁以下儿童进行全面查体,有16名儿童确定为亚急性克山病人,以后未再
发现新患者。至1985年,16名患者中仅存活3人。
地方性氟中毒本病在济南的发病情况历来鲜为人知。1980年,在历城、章丘、长
清3县进行普查,发现有296个生产大队的农民,氟斑牙患病率在30%以上。经对饮水化
验,发现水氟含量超过1毫克/升。其中章丘县辛寨公社有7个大队水氟含量达2毫克/升
以上。1984年,对这7个大队的饮用水进行改良,病情有所控制。长清县对1980年氟斑
牙患病率超过30%的26个村进行普查,共查学生1482人,患病628人,平均患病率为42.3
8%,仅有3个村患病率低于30%。1981年,章丘县依靠国家拨款7万元,集资9万元,用于改
水。改水后,水含氟量为1.3毫克/升,仍高于国家标准。
二、职业病防治
尘肺济南市的工业防尘工作于1956年始,1958年展开。确定矿山粉碎、玻璃拌料
等7个工业行业为防尘工作重点,从中选出矽含量最多、浓度最高的3个矿石粉碎厂和
济南钢铁厂、水泥厂等单位为防尘试点单位。分别采用湿法生产、密闭排尘、净化除
尘等方法,制定操作制度和防护措施。市卫生防疫站、市结核病防治所、职业病防治
部门组成尘肺诊断小组,依据各有关行业的粉尘情况,分别规定每隔一、二、三、五年
对粉尘作业工人查体1次。1961~1985年,全市先后有3万多从事粉尘作业者,累计拍片
查体69760人次,共查出各种尘肺患者270例,其中23例死亡。1975年,市职业病防治院
对确诊为尘肺的病人均收住院治疗。1980年普查,全市1080个尘毒作业点仅有301个点
符合防尘标准。1985年又对全市400多个单位1334个尘毒作业点监测,合格点有798个
。全市尚有尘肺患者246例,其中Ⅰ期患者169例(合并结核者138例),Ⅱ期患者60例(合
并结核者5例),Ⅲ期患者17例(合并结核者9例)。另有疑似病人897例。
铅中毒1960年春,济南市进行铅中毒普查,发现中毒及可疑中毒病人占从事铅作业
工人总数的34.5%。1963年8~12月,对存有铅尘、铅烟作业的工人再次普查,发现51个
铅作业单位的889名工人中,中毒及可疑中毒病人占30.1%。1979年,济南市有含铅作业
的工厂134家,经过对4182名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查体,查出铅中毒患者126人,并全
部收入市职业病防治院治疗。1985年对25个有铅作业的单位进行实地监测,41个作业
点中有21个达到卫生标准,76份监测样品中有35份合格。
苯中毒1960年,济南市对全市有苯作业的工厂采用改善作业环境、改良工艺技术
、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降低苯蒸气浓度,收到良好效果。1979年,经对270个单位的
840个作业点进行检测,符合国家标准的占42.70%。对6181名接触苯的工人进行体检,
发现中毒者67名。1985年监测128个有苯作业点,有90个点的苯浓度达到标准;测样品
185份,合格者131份。
汞中毒济南市使用含汞仪器的单位20余家。1979年,在254名接触汞的工人中,查
出中毒者26名,随即给予治疗。
三硝基甲苯中毒只有山东化工厂(后转产于456厂及军区后勤156厂)有接触此类毒
物的作业。1956年9月,测定山东化工厂手工筛药室和粉碎室,分别超标173.9倍和143
.9倍,作业工人中有52名定为中毒者,检出率高达30.41%。经加罩密闭及增强通风,三
硝基甲苯浓度有所下降。1979年,车间空气中三硝基甲苯浓度最高值为9.2毫克/立方
米,超标8.2倍。查体172人,轻度中毒者5例,中毒性白内障40例;观察对象14例,中毒检
出率为34.3%。
三、皮肤病防治
性病1918年,齐鲁医院设花柳病(性病)科,医治性病患者。1925年,性病成灾,济南
各大小医院及私人诊所均设有花柳病门诊。1929年,济南已有专治性病的诊所,以“六
0六”、“一天淋”为时髦用药,大发“时代疾病”之财。1933年,省立医专附院对梅
毒、软硬性下疳、淋毒性关节炎及附睾炎等已能分类诊治。1934年,对市区14000名妓
女进行检查,患病者230人。1934~1941年,齐鲁医院“梅检”门诊及住院病人,性病阳
性率为22.5%。1942年4~7月,市立医院皮肤科、内科、妇科门诊共诊治性病患者336
人次。1948年,省立医院皮肤科在9个月内,诊治性病患者近5000人,其中梅毒患者占5
0%。
解放后,政府取缔妓院,消灭暗娼,开展性病普查普治,性病患者锐减。1958年,山
东省性病防治所于济南建立。市卫生局重点检查5万人,发现性病患者1万人。次年又
对市区30~55岁成人进行梅毒调查,血清化验阳性率5%,仍有1万名患者。1961年,济南
市基本消灭性病,至1985年未再发现新病人。
麻风病1926年,济南麻风病疗养院建立,以对住院病人注射大枫子油为唯一疗法。
1934年起,加静脉注射金制剂,至1940年,该院共收治257人,其中济南城区患者7人,治
愈出院者52人。其时,散在于社会上的很多麻风病人得不到医治。1941~1944年,因药
品短缺,住院病人病情恶化,失明者10余人,有的病人服用煤油,中毒几乎致死。1946~
1948年,除对病人注射大枫子油外,大依松、普洛明也开始试用。1948年,齐鲁医院皮
肤科主任尤家骏出席第五次国际麻风会议,作了题为《麻风病分类》的发言。
解放后,民政部门在药山设收容所,收容了一批外地流浪来济的麻风病人。1950年
,济南铁路局发现职工中有麻风病患者后,在西郊设济南铁路局麻风医院。1955年市麻
风医院、药山收容所、济南铁路局麻风医院合并,收治病人122名。1956年,历城、长
清、章丘3县均建立麻风病防治站,开展麻风病普查工作,共查出病人144名。1958~1
960年,3县又先后建立了麻风村,将病人收容起来统一治疗。市麻风病院改为市腊山疗
养院后,广泛应用氨苯石风,60年代该药成为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
1949~1985年,济南市累计发现病人1575名,其中1252人治愈,240人死亡,37人外
迁,现症病人46名,患病率由1958年的32/10万下降到1.1/10万,接近基本消灭的标准;
历城、章丘、长清县累计发现病人957名,大部分痊愈回家,少数未愈病人转入市皮肤
病防治院继续治疗。
头癣解放前,头癣病人比比皆是,农村患者更多,无防治措施。1961年,济南市区开
始在幼儿园及小学调查,发现有的幼儿园发病率达2.84%。1978年,济南市成立了头癣
病防治领导小组,以皮肤病防治院为主,组成头癣病防治技术组,在市区和历城县开展
了头癣病普查,印发头癣病防治手册1500份,对基层医务人员和部分小学教师、保育员
进行了技术培训。市区共查儿童9211人,未发现患者;郊区和历城县共查出头癣患者2
66名。1979年,郊区和历城、章丘、长清3县再次普查,患病率0.2%,山区较多,涝洼地
区次之,共确诊病人699名,在农村黄癣占92.3%。1980年,全市已无头癣患者。
四、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痨病)解放前广泛流行于济南城乡,为多发病。因无有效预防措施,又无特
异疗法,民众饱受其害,素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之说。1934年,市区共死亡2895人,其
中633人死于结核病。1942年,市立医院门诊病人中,以肺结核最多。1951年,山东省结
核病防治所在济南成立,开展卡介苗接种及门诊治疗,对病人主要强调休息、加强营养
,有的进行人工气胸。1956年,市区患病率2.85%,农村为1.32%。1958年,市结核病防治
所建立。全市逐步形成“网(建立防痨网)、查(透视检查)、治(治疗)、卡(为病人建
卡)”的综合防治体系。1972年,市疗养院改为市结核病防治院,并开始收治肺结核病
人。治疗药物为内服雷米封、肌注链霉素,配合应用PAS(派司)。1975年起,各县陆续
建立结核病防治所(站),利福平成为首选药物。历城、章丘、长清县结核患病率较19
56年下降82%。1979年,市结核病流行调查组对全市调查,结核病患病率城市为0.52%、
农村为0.16%。1980~1985年,为保证新生儿为主的卡介苗接种,在市妇幼保健院及各
医院妇产科设立接种点,接种率达90%以上。各专门防治机构坚持以控制传染源病人为
主,对初复诊及排菌病人实行全程规则化管理。著名防痨专家王德理探索的“网、查
、管、治、卡”防治措施,普及到全省。1985年,全市各区县均已建立结核病防治专业
机构,历下、市中、槐荫3区及章丘县成为计划免疫达标先进单位。全市初治排菌病人
投药率达100%,规则服药率及疗程结束后痰菌阴转率达到95%以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建卡率达100%。
五、寄生虫病防治
丝虫病济南市、县两级卫生防疫站在1970年成立专业队,开展丝虫病调查,发现长
清、历城两县的微丝蚴感染率超过10%,将844个(历城307个,长清537个)生产大队定为
流行区;市区共调查68955人,有76人受感染,阳性率为0.11%;章丘县未发现感染者,定
为非流行区。1970~1978年,历城、长清两县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先后
查治15万余人次,均给予海群生4.2克7日疗法、3~4个疗程的正规治疗。1978~1979
年,又对发病较多的长清张夏、崮山和历城的邵而、西郊、吴家堡等公社的24个生产
大队采血2万多人份,阳性者9人,平均阳性率为0.041%;长清县考核了万德公社的14个
大队,采血1万多人份,阳性者24人,平均阳性率为0.23%,均达到了省规定的基本控制发
病的要求。章丘县仍未发现病人,再次确认为非丝虫病流行区。
1981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对历城及长清两县丝防工作考核验收。历城县检
出阳性患者3人,阳性率为0.019%;长清县阳性者10人,均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规定指
标。1985年,历城县仍存活晚期病人23人。
肝吸虫病1974年,章丘县对22所学校和16个生产大队共5000余人进行调查,查出患
者62人,经治疗均痊愈。1976年,历城县对7~14岁有吃不熟鱼虾史并患有肝病和消化
不良症状的儿童进行了粪检。1980年又在重点地区进行普查,共查12万余人,阳性者1
636人,平均阳性率为1.29%,经用血防-846治疗,治愈1542人,治愈率94.77%。此外,对
该病的中间宿主103条鱼(5个种类)进行囊蚴感染检验,平均阳性率为63.11%,其中感染
率最高的是麦穗鱼,为82.14%。长清县于1979年对归德、城关公社的21个生产大队24
26名中、小学生做感染调查,仅查出阳性者2人,定为非流行区。章丘县于1980~1982
年对12万人进行调查,查出阳性903例,经用血防-846治疗,3个月后,抽查的178例中有
141例转为阴性。1984年,章丘县基本消灭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