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妇幼保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9&rec=15&run=13

1890年,济南始有新法接生,至20世纪30年代,新法接生得以提倡。1929年,济南市
政府印制了记载产妇姓名、年龄、住址、产次、婴儿性别的接生簿,作为接生记录,并
保存备查。1930年2月颁布的《济南市助产士施行细则》规定,市公安局卫生科负责助
产士考试,助产士考试合格后方准开展接生业务。1931年10月,齐鲁医院儿科病房与妇
女内科病房分开,并增加床位。1932年3~4月,市区凡实行新法接生的婴儿,无一死亡
。1937年,王国栋、唐郁德在《齐鲁医刊》发表文章,对济南市1000例初生婴儿做了衡
量记录,其中,平均体重男婴为3140克,女婴3040克;平均身高男婴49.9厘米,女婴49.1
厘米。1938年,济南市区共有助产士21人,接生婆32人。1940~1948年,济南各私立产
院、接生所中仅备有产床,最多者不过十几张,条件较好者有一二台显微镜。
1948年11月,市卫生局设立保健科,负责妇幼卫生工作。1949年,市卫生局将公、
私立医院及诊所的妇幼卫生人员和私人开业的助产士组织起来,建立市妇幼保健学会
。市医务进修学校成立了妇产学部,专门培训妇幼卫生人员。1950年,省卫生厅成立妇
幼卫生工作队,11月赴历城县张马区改造旧产婆19名,训练接生员41名,同时对马家桥
村的婴儿死亡率做了调查,发现该村婴儿死亡率达50%,其中70%死于破伤风。同时,在
市区举办第一届妇幼卫生展览会,7天中观众达3万余人,123名参观展览的孕妇接受了
产前检查。1951年,在市区开始建立联合妇幼保健站和地段接生站,年内共建17个联合
妇幼保健站,有职工84人,其中助产士占90%。同年12月,在济首次创建的妇幼保健机构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正式开诊。1952年,市卫生局保健科改为妇幼卫生科,对全市23个
妇幼保健站进行了整顿,新法接生在全市得到普及,年内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38.2%
。同年,对各纱厂女工进行了妇女病调查及保育员培训,在城乡广泛宣传改变旧法育儿
。1953年,市区14个无医无药的托儿所与设有儿科的医院建立特约关系,由医院进行育
儿常识教育及儿童保健指导,并协助保健站解决难产问题。年内,80%的工厂建立月经
纸消毒制度,40%的工厂建立女工卫生室,10个工厂建立妇幼保健站(组)。同时,在全市
推广无痛分娩法,成立了推行委员会。省妇幼保健院移交济南市管理,其附设儿童保健
所改为独立机构,称济南市儿童保健所。全年印发儿童保健宣传单2.5万份,画片1万张
,挂图100套;儿童健康检查5989人,并针对沙眼、肠寄生虫病等进行了矫治。1954年,
全市妇幼卫生机构达53处,除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所外,公立妇幼保健站8处,联合妇
幼保健站22处,工厂保健站(组)10处,省属驻济企业系统及市属综合性医院11处。共有
产床461张,儿科病床219张;有妇产科医师44人,助产士225人,接生员379人,儿科医师
54人。同年,市卫生局试办工人家属妇幼卫生知识训练班和街道妇幼卫生基层干部训
练班,受教育孕产妇600余人次。市儿保所成立地段工作组,建立家庭访视制度,对3岁
以下儿童试行新法育儿指导。全年新法接生26448人,住院分娩者占30%,新生儿破伤风
发病率为1.25%。1955年,市区共有托儿所86个,保教人员699人,受托儿童2498名,托儿
所大都配有医务人员。1956年,市卫生局对10个女工较多的工厂进行滴虫病普查,共查
4334人,患病率为31.27%。提出女工在浴池洗澡、洗衣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
改浴池为淋浴等建议。全年举办托儿所业务讲座5次,听课者600余人。市区平均每个
孕产妇免费产前检查、产后访视4~6次。全市训练妇幼卫生干部13668人。新法接生
率达95%,新生儿死亡率为2.2%。郊区复训接生员210人,每村都有1~2名接生员,
共建以乡为中心的接生站47个,先后训练822名保育员,建立了村级托幼组织。1958年
,对农村妇女推行“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
不调远)的劳动保护办法,受到群众欢迎。市妇幼保健院婴儿室对1380例活产初生婴儿
作了衡量记录,其中,男婴平均体重3280克,女婴平均体重3120克;男婴平均身高51.3厘
米,女婴平均身高50.6厘米。1959年,除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及工矿妇
幼保健组织外,各县、区共有妇幼保健机构29处。全市共有托幼机构13165处,保教人
员39526人,保健人员5175人,收托儿童233521人。其中,农村托幼机构10212处,收托儿
童125975人。同年,市妇幼保健院组织工作队,到市属8个县进行妇女病普查,共检查1
085人,其中,子宫脱垂发病率占受检人数的6.08%,对三、四度患者采用无水酒精注射
治疗23例,严重者手术治疗,其他病人以中医、针灸治疗为主,治愈率为74%;市儿童医
院将95%的苦味药改为加糖制剂。1960年2月,市妇幼保健院举办防治子宫脱垂训练班
,培训医师102人。6月,市卫生防疫站对儿童身高体重进行调查,与1939年的记录相比
,同年龄组男性儿童身高增加5.56厘米,女性增加5厘米;男性儿童体重增加2.31公斤,
女性增加0.4公斤。1961年,市妇幼保健院组织医疗队到莱芜县对营养不良性水肿、妇
女病进行了4个月的防治;派出医疗队到市区部分工厂、学校检查妇女病患病情况,共
查21683人,对女学生继发性闭经进行了治疗。至1970年,各区、县均建立了妇幼保健
站(所)。各公社医院设妇幼保健医生,各大队设妇女乡村医生和接生员,基本形成了农
村妇幼保健网。市区妇女保健工作则通过各医院保健科开展。1973年,市卫生局开始
组织各医院小儿科对儿童进行以防治小儿佝偻病为重点的健康查体,发现疾病及时治
疗,每年平均体检10万余人次。妇幼保健以防治子宫脱垂和尿瘘为重点,每年普查约1
4万人次,凡查出上述两种病者,免费治疗。在农村,主要宣传妇女“五期”(经期、孕
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的保健要点;在城市,除普及“五期”保护知识外,还在妇
女较多的工厂设立了女工冲洗室、孕妇休息室和孕妇食堂。1975年,对全市489处托儿
所、幼儿园的24000多名儿童进行健康查体,共查出佝偻病15800人,其中6~12个月的
婴儿发病率达80%以上;沙眼9900人,个别托儿所沙眼发病率高达90%。针对发病原因,
分别采取了预防和治疗措施。通过晒太阳,改善饮食,体操锻炼和服用维生素D丸、
钙片,85%的佝偻病患儿病情好转。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的市卫生局妇
幼卫生科、市儿童保健所恢复建制。市妇幼保健所随之成立。同年,全市共查出子宫
脱垂1570人,给予手术或上托治疗。在“国际儿童年”活动中,省拨出专款,为7岁以下
儿童免费投服驱蛔药,全市共有30万人次接受治疗。继山东医学院之后,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1996年)市妇幼保健院开展雌三醇测定,了解
胎儿胎盘功能。1980年,卫生部确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是防治小儿“两病”(佝偻病
、营养性贫血),市儿保所为此举办了儿童保健师资学习班。济南市组织了1977~197
9年婴儿死亡原因回顾调查,结果为:农村婴儿死亡率为33.42‰,城市为14.52‰。死亡
原因,农村以早产为主,城市以窒息为主。妇幼保健工作开始通过社会、医疗方面的综
合措施,避免患有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的婴儿出生。全市各级医院相继设立优生门诊
。市妇保所及部分医院妇产科设立遗传咨询门诊。为降低围产儿(妊娠满28周至产后
一周)死亡率、病产儿发生率、孕产妇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围产期保健工作也在全
市展开。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围产期保健门诊,各医院及工厂卫生室抽调专职医生负
责产后访视,向产妇介绍母婴保健常识。每个产妇一般访视3次,遇有特殊情况,增加访
视次数。1982年,市儿童保健所受省卫生厅委托,举办了全省第一期优生暨防治智力
低下学习班,来自14个地市医院的45名儿科主任参加了学习。省卫生防疫站分析对比
济南市中小学生身高资料,以1939年和1962年最低,认为营养条件是其主要原因。市儿
保所、市中心医院等单位组成佝偻病防治研究小组,对2200多名儿童进行观察,研究成
果受到1982年10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北方片第二次会议的肯定
。同年,济南通过对3000例哺乳妇女调查,发现母乳喂养率为75.01%,混合喂养率为33
.37%,人工喂养率为9.62%。1983年,市卫生部门对7岁以下健康儿童各年龄组的生长发
育情况进行调查,在市区查体4177人,受测3810人;在郊区查体4850人,受测1980人。同
年,全市治疗子宫脱垂1461例,其中手术484例,上托977例。产后访视率达到80%,全市
新法接生率达到99.8%,基本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产妇死亡率降至万分之三以下。19
84年,市儿保所应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对208名4~6岁正常儿童进行智商
测定,发现散居儿童语言、操作分数低于集体儿童,提出应加强对前者语言训练的建议
。济南市婴儿死亡率为30.01‰,其中,城市为9‰,农村为35.14‰。槐荫区为2451名散
居儿童查体,查出佝偻病1863人,发病率达76%,明显高于集体管理的儿童,这一结果引
起社会关注,妇幼保健门诊开始重视对散居儿童的管理和保健工作。是年初,长清县成
立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管理委员会,决定全面解决乡村女医生报酬,为省内妇幼
卫生工作的新尝试。1985年,济南市在妇幼卫生统计中,开始统一使用“四卡”、“四
簿”,即新生儿出生报告卡、出生登记簿,妇女病查治记录卡、孕产妇围产期管理登记
簿,围产儿、新生儿、婴儿死亡报告卡及登记簿,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登记簿。为缓
解产妇多、产床少的矛盾,由省卫生厅拨款30万元,在市属综合医院增加产科床位17
0张。同时,动员部队、厂矿企业医院对社会开放,鼓励开办家庭病床等。1985年,市妇
幼保健院被定为联合国基金会合作项目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