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创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8&run=13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的《大东》诗出自周代谭国 (今济南市章
丘县一带) 大夫之手。济南自出现《大东》诗以来,历经汉、魏、南北朝及隋、唐,代
有诗人。到宋出现了杰出的词人李清照与辛弃疾。李、辛之后到明代,边贡、李攀龙、
王象春等人陆续崛起,使济南的诗歌成就及影响又在全国范围内领先。清初,王象春堂
孙王士祯(号渔洋山人)超过前辈,成为一代诗宗。与王士祯同时的济南诗人,在全国有
影响者尚有田雯、王苹等。
市民文学从宋代始得到很大发展。据载,元代的礼乐是由东平府保存提供的,因而
除宫庭礼乐外,流行于宋、金的俗乐大都集中在东平一带。济南与东平毗邻,东平府的
文风影响到济南。东平府学生,杂剧家武汉臣、岳伯川等,均系济南人。彼时,济南戏
曲之盛多与金末散曲家杜仁杰有关,他同严实(当时辖制东平)同是长清人,交情甚笃,
为两地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由杜仁杰、刘敏中师徒提倡,济南散曲十分流行,到张养
浩达到高峰。张著有《归田类稿》28卷、《三世忠告》4卷。明代济南的戏曲作家应
首推李开先(章丘人),他的著名剧本《宝剑记》中“林冲奔夜”一折,至今仍在舞台上
演。到清康熙年间出现了署名西周生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该作品以济南府绣
江县(章丘)明水镇的狄希陈与薛素姐为主要人物,以两世姻缘的因果报应为主要情节
,展现了17~18世纪济南府各州县以及邻县的风土人情,亦是明清长篇小说中较好的一
部。晚清,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了济南名胜、古迹、街巷、商店和人物,逼真地
反映了济南的自然和社会风貌,且笔端感情横溢,文字优美,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波及济南之后,涌现出一批作家、学者并逐步走向全
国文坛。这一发展势头尽管受到当时尊孔复古思潮及白色恐怖的压制和迫害,但随着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及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蓬勃兴起,尤其是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
和带动下,仍以势不可挡之势迅猛发展,形成30年代济南文坛的“中兴”。
30年代,济南文坛涌现的文学新人,大多是从青年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其中,以在
北京等地深造后重返济南者为主力。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统照、臧克家、季羡林、李长
之、郭绍虞、严薇青等。在济时间长、影响大的,当推诗人、作家李广田。20年代后
期,他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30年考入北大,3年后毕业返济执教于省立一中
。在济期间,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仅1936年就有《画廊集》、《银狐集》出版,其精美
的文字代表着他在文学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30年代济南文坛的另一类作家是来济前
就有一定声望和成就的作家,其中较著名的有老舍、董秋芳、卞之琳、董每戡、胡也
频、李俊民等。他们来济后创作了大量作品。胡也频1930年来济,在济南高中任教。
他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唯物史观,宣传进步的文艺理论和普罗文学,很快成了具
有革命观点和进步思想学生的核心。成立了一个有四五百人参加的文学研究会,并征
得校方同意,由学校出资创办刊物,点燃了济南文学青年的心头之火,并直接带出冯毅
之等一批青年作家。老舍于1930年来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此前他已发表过《老
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老舍称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
这里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和《微神
》、《黑白李》等几十篇短篇小说。济南在老舍的创作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老舍
的两部长篇小说《大明湖》、《文博士》均是以济南为背景的,几部短篇如《歪毛》
、《上任》、《牺牲》等也是写济南的,还有一组散文是专门描写济南风土人情的。
有赞美、有批评,写得妙趣横生,是有关济南的现代文学佳作。其他还有董秋芳及其弟
子。董在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员,课外组织爱好文艺的学生组成“趵突社”,在山东《民
国日报》上编辑出版文艺副刊“趵突”。先后在该刊发表作品的有该校学生季羡林、
蔡超尘、王峻岭、韩连琪、李瑚等人。同一时期,戏剧家董每戡与济南高中第三届部
分学生组织“浅草社”,在报纸上办“浅草”副刊。发表作品的有李树慈、金灿然、
王谔、岳炳照、王世芳等。此外,30年代济南的部分大中学生,虽未发表作品或尚未出
名,但都在这一时期受进步文学的熏陶,很快成长起来,积极投入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
成就。其代表人物有梁斌、李淦、翟向东、王希坚、项 、仲曦东等。
除以上三类作家外,还有东北和北平、天津等地流亡到济南,并在此积极从事文学
活动的荒煤、胡采等人。
30年代,在活跃的济南文坛出现的作品大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如杨振
声(山东大学于1930年自济返青时任该校校长)的短篇小说《济南城头》,直接描写了
济南“五三”惨案;老舍的《大明湖》也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反映了这一事件。另外
,老舍的中篇小说《月牙儿》,王统照以济南为背景的《湖畔儿语》,都以强烈的感情
和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城市下层劳动妇女的沉重苦难。再如老舍的诗作《长期抗战》
、散文《吊济南》,臧克家的散文《济南三日》,金默然的特写《升平圈外》,都将矛
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投降分子,激发了人民的抗日救国斗志。
抗战胜利后,济南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未产生较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济南市属的文学创作力量较弱,因而作品较少,有影
响的作者也寥若晨星。50年代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的主要作者有韩笑天(《夫妻
俩》发表于《山东文艺》1950年一卷四期)、李成才(《芙蓉花盛开的时候》载《前哨
》创刊号)、李扬州(《桂花》载《前哨》1957年7月号)、李肖虹(《紫玉儿》载《海
燕》1958年1月号)。1959年,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济南日报》文化组编选的济
南市作者的小说集《下第一场春雨的时候》。到60年代,又相继有郭震(《除夕之夜》
载《山东文艺》1961年4月号,他与山青合写的中篇小说《水上巡逻》)、王欣(《湖上
》载《山东文艺》1962年10月号)、徐志刚(《步枪》载《山东文艺》1962年9月号)、
赵梦霆(《黑姐》载《山东文艺》1963年7月号)、孙慈忠(《两任班长》载《人民日报
》1964年10月7日)、王安亮(笔名葵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小说《鬼算盘》、《交
易》)等。
诗歌创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家有任远、山青、刘文华、于志宏、郭廓、
唐兆迪、王韶钟、李肖虹等。其中,刘文华的《药店营业员的歌》、郭廓的《东岳云
梯》等3首、唐兆迪的《钢花赞》,曾先后载于《工人日报》、《诗刊》和《人民文学
》。散文方面有周裕苍的《夏天青岛的海滨》、金伯璞的《我爱早晨》、任远的《柳
埠景色》及《骆淑芳和丁长久的故事》、徐北文的《关于林汲山人》。
这一时期省驻济南的著名作家有:刘知侠、王安友、翟永瑚、于良志、苗得雨、
孔林、张岐等,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济南市的文学创作受到很大冲击。市文联筹委会被摧垮,建
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学队伍遭到致命创伤,不少专业和业余作者被戴上“三反分子
”、“黑线人物”等“帽子”,济南市的文学创作陷于全面瘫痪。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战线上的拨乱反正,经济建设欣欣向荣,
济南市属的文学创作开始出现转机。诗歌方面,肖倜以《唱给红石的歌》率先在《诗
刊》(1977年11期)发表。随后,山青、郭廓、孙国璋、郭树荣、张振声、红路、艾平
、刘胜春、李朝晖、魏敬群等也相继发表了很多有份量的作品。1977年山东人民出版
社出版了济南出版办公室编辑的诗集《泉城激浪》。小说创作也呈现好兆头,到1979
年市文代会召开前,除“文化大革命”前的老作者重操旧业外,又有赵和琪、孙涛、严
民、李小萍、张洁贵、鲁风等文学新人相继出现。老诗人李根红也发表了小说《表》
。散文方面,出现了荷笙、戴永夏、宋家庚、李蒙、彭雁华等人。
1979年3月,济南市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其后不久成立济南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市
文联于1984年充实文学创作研究室,建立了济南市第一支文学创作专业队伍。另外,在
市级机关从事宣传、新闻、出版等工作的干部和各区县文化馆、站从事文学创作辅导
的工作人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济南文学创作事业出现蓬勃发
展的好形势。至80年代末,创作的作品主要有:
小说。冯德英的《山菊花》(下)、《染血的土地》,丛耸的《异国漂零记》、《
谁是幕后者》,郭震的《通往海关的小路》、《飞天和野鸽子》,王欣的《王欣儿童短
篇小说选》、《包泉胡泉和牛泉》,赵和琪的《泰山石》、《泰山侠女》、《牛画家
与女警察》,张法贵的《飘在水上的学校》,刘玉民的《八仙东游记》,崔苇与人合作
的《混世魔王张宗昌》,徐志刚的《燕子李三》,李中杰的《法网》,李中杰、丛耸的
《特字一号巨案》,罗珠的《“福尔摩斯”的失误》,张振声的《秦琼传》,声辉改编
的《燕山罗成》,李昕的《菊部轶文》,于志宏等的《古刹怪影》,王金年的《B市肥胖
症》,李传信与人合作的《泰山疑案》等24部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相继出版,结束了济
南市属创作队伍自建国后至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之前基本未出版过长篇小说的历史。此
外,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张开镰的短篇小说《错弄的婚事》在《小说选刊》转载后
,王延平、艾平的短篇小说也先后在该刊转载。陈杰的《小站》,严民的《小雨滴、小
雨滴》,李小萍的《香飘梳子巷》,张海迪的《黄河女儿》,王洪荣的《伤心的海滩》
,宋曰信的《踏过雷区》,兰兰的《天山雪深》,李良森的《黄草坡风情》,孙立宪的《
故魂》等中短篇小说也都有一定影响。
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辛戈以《珊瑚》首登《诗刊》(1980年4期)。尔后,山青
的《掌声》、艾平的《我的师傅》(外一首)、刘延林的《1981,中国工业巡礼》、刘
长海的《啊,我有一把大提琴》、阎建中的《希望,从这里延伸》、商叔航的《母亲》
,祁放的《我的父亲》、李根红的《祖国》(外一首)、郭廓的《工厂印象》(二首)、
王成龙的《都市之晨的和弦》、李存宽的《雪姑娘》(外一首)、丁荣耀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等优秀诗作,相继登上全国一流报刊。郭廓的《芳草集》(二人集)、孙国璋
的《颤音》、红路的《竖琴》等诗集先后出版,填补了市属创作队伍建国以来诗歌著
作个人专集的空白。散文方面,任远的《雨》(三人集),戴永夏的《乡情》(三人
集),张海迪的《鸿雁快快飞》,李永祥的《济南名山》,宋家庚等的《稷下学宫人物故
事》,李奎元等的《济南民间故事》等散文及民间故事集的出版,为济南文苑增色添彩
。徐北文等撰写的《济南风情》,任远编选的《现代名士话济南》,任方桐编的《金章
丘》,亦不乏精美篇章。郭树荣的《石趣》,获全国“体育文学奖”和全国“铁道文学
奖”。李小萍的系列散文《美丽富饶的烟台》被国外报刊选载。郭慎娟的报告文学多
次在全国和省级报刊发表。
学术著作、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徐北文的《先秦文学史》,徐北文、乔、李
永祥等的《可爱的山东》丛书之一《灿烂的古代文化》,获省级学术奖。文学批评方
面,侯林、侯琪、高夙胜、赵鹤翔、李永祥、王宜生、赧然的评论文章,有的在全省获
奖,有的被国家级刊物选登。影视文学也有长足的发展,李根红、张法贵等改编的电影
《生活从这里开始》是济南市属作者创作的第一部故事片。李肖虹、刘玉民、罗珠、
高夙胜等的电影剧本,曾在《红岩》、《中外电影》、《电影创作》杂志上发表。张
家滨、赵远智、刘玉民创作的电视剧,任远、李肖虹、戴永夏、赵远志的电视风光片
,开济南市属电视文学创作之先河。任远等人的《泉城风光》获全国对外宣传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