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67&run=13

现存济南最早的雕版印刷物,可上溯到五代(907~960年)。明清以来,济南出版
事业有较大的发展。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山东布政使司雕印出版的农书与医
书,官刻《山东通志》,家刻《白雪楼集》、《边华泉集》等,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声
誉。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历城马国翰搜集整理出版的文献巨著《玉函山房辑
佚书》,受到海内学者的重视。1869~1870年创设的山东书局,是省内最大的官办出
版机构,大量刻印“御纂”、“钦定”经典古籍。此时,私家刻书蔚然成风,盛况超
过官刻。许多刻书家,既是编著者,也是藏书家。坊刻也极兴盛。1821~1900年 (清
道光至光绪年间) ,济南的雕印出版,出现了官刻、家刻、坊刻同步发展的局面,达
到了刊刻的极盛时期。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书刊出版开始由手工雕印,转变为铅印、石印。1903年(光
绪二十九年),《济南汇报》半旬刊创刊,开创了济南期刊的先河。1904年出现了翻
译出版新书的明溥书局。1907年商务印书馆在济南设立分馆,开始有了资本主义性质
的新式书店。
“五四”运动以后,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中,出版事业有了蓬勃发展。
1919年冬,济南第一家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齐鲁书社开业。1920年,以王尽美、邓
恩铭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创办了《励新》半月刊。1921年5月1日,又出版了《济南劳
动周刊》(后为《山东劳动周刊》)。以及后来陆续创刊的《十日》、《现代青年》、
《齐鲁青年》、《济南工人》等,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济南出版的各种期刊有300多种,新开设经营新
书的书店有世界书局、大东书局、东方书社、北洋书社等40多家,书刊印刷业也比较
兴盛,多达80余家。
日伪统治时期,出版事业遭到野蛮摧残。原有的书店有些被迫停业,有的改营文
教体育用品,余下的则多以经营古旧书和文具支撑门面,维持生存。抗战胜利后,国
内政治、经济危机四伏,图书出版发行业更加不景气,到济南解放前,已处于凋零状
态。解放时,可称为书店的仅12家,其余是贩卖旧书或租赁图书的书摊和小铺。
济南解放后,军管会接收了国民党官办的5家书店和14家官僚资本印刷厂,建立
起人民的出版事业。1948年10月1日,华东新华书店济南分店成立。1949年6月,山东
新华书店总店在济南建立,统一领导全省的编辑出版和图书发行。济南成为全省出版
事业的中心。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济南的出版事业发展比较迅速。1956年基
本完成了对私营图书发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图书发行市场。
到1956年底,市新华书店有门市部8处,服务部2处,院校书亭7处,县新华书店4处,
公私合营书店门市部6个,书亭2个,职工194人。1956年图书销售865.75万元,比19
51年增加291.06%。
1959年济南人民出版社成立,市属4个区都建立了区新华书店,市属各县普遍建
立起供销社售书点。进入60年代后,由于经济困难和“左”的错误影响,尤其是“文
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出版事业遭受严重损失。新华书店售书点减少7处,人员减
少20%,厂校书店全部停办,图书品种减少90%,形成严重的“书荒”。
1976年7月,济南市出版办公室成立,1978年12月以后,实行编、印、发统一管
理,促进了全市出版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支编辑和作者队伍,编发了一批思想
内容健康、富有地方特色的书刊。图书发行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从1983年到1985年,
济南的出版工作加快了改革步伐,济南市出版办公室改为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
书刊出版品种和数量都有很大增长。至1985年底,省属出版社有11家,当年出书100
0多种,济南分社编发出版图书20种。全市出版期刊109种。新建了一批规模大、品种
多的综合书店和专业书店,全市有国营图书发行网点51处、商业和供销社售书点51处
、集体和个体书店(摊)160处,一个以国营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渠道的
城乡发行网基本形成;全市从事图书发行的人员达1200多人。全年国营书店图书发行
额2387万元,比1978年增长2.2倍,等于1950年发行额的9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