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群众文化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46&run=13

一、音乐
建国初期,群众音乐活动仅限于学校和企业中的歌咏演唱,以及少数自发的“国乐”
小组。各区文化馆成立后, 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辅导传授。市工人文艺辅导队深入工厂
调查研究后, 创作演出了男女声二重唱《杜鹃花》、对唱《缅桂花开十里香》、女声
表演唱《女民兵》、独唱《在泉边》、笛子独奏《喜相逢》、手风琴独奏《阻击兵进
行曲》、器乐小合奏《新民主进行曲》等受群众喜爱的节目。到50年代末, 群众音乐
活动已普及到企业、学校和街道。进入60年代, 各文化馆(宫)举办各种类型的声乐、
器乐、作曲学习班,开展大唱革命歌曲活动,群众音乐艺术水平明显提高。1980年市群
众艺术馆合作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泰山颂》, 参加山东省文艺会演获创作一等奖。中
国唱片社及联邦德国分别灌制了唱片, 香港民间乐团排演后在港公演。济南工人业余
艺术团1979~1984年间,创作排练歌曲、器乐曲400多首。1981年9月,该团参加“山东
省第一届泉城之秋音乐会”, 整台统为新创作节目。其中民族管弦乐曲《玫瑰花开》
由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82年,市总工会举办“济南市第一届工人之声音乐会”,
有191件作品参加演出。1983年10月,由市工人业余艺术团同济南钢铁厂合唱队组成济
南工人代表团, 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泉城之秋音乐会”。该团290名演员来自100多个
基层单位,在开幕式上做首场演出,节目有大合唱、男女对唱、独唱、器乐、声乐套曲
等。1984年7月,山东省总工会、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山东省职工建设者之歌”歌
手调演,济南业余歌手演唱的5支歌曲分别获得创作、表演奖。
二、舞蹈
50年代初期,各区文化馆致力于群众舞蹈活动的普及,舞蹈形式以秧歌、腰鼓、边
唱边舞及民间传统扮玩为主,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即组织大规模的基层或街头演出。1
953年后,每年举行一次全市职工文艺会演,由市总工会、市文教局、团市委联合举办
。市工人文艺辅导队深入工厂同工人作者一同创作排演了一批贴近生活的舞蹈。195
4年,民间舞蹈《猫蝶富贵》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1958年,市群众艺术馆
创作的《在公园里》,参加省歌舞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并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1960年4月,在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中,济南的《唱灯》、《英雄的矿工》受到奖励;《巧
姑娘》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剧照刊登于《人民画报》封底,并由中
央歌舞团移植出国演出。1979年后,创作的《三毛哥哥好》等分别在全省及华东舞蹈
比赛中获奖。各文化馆(宫)为满足群众需要,还举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班,传授交谊舞和
集体舞等。
三、戏剧
1952年,市工人文艺辅导队深入机车工厂等单位,创作和排演了一批深受职工群众
喜爱的剧目,其中有歌剧《文化翻身喜盈盈》,秧歌剧《卖杂货》,话剧《保险箱》、
《归来》、《妇女代表》,黄梅戏《夫妻观灯》,吕剧《拾玉镯》、《墙头记》。60年
代初,市工人俱乐部演出的话剧《雷锋》、《抓壮丁》,吕剧《姊妹易嫁》均在省职工
文艺会演中获奖。市群众艺术馆创作人员深入工厂、农村辅导业余文艺表演,创作演
出了话剧《班主任》、《卖菜》等优秀剧目,其中《医生的职责》由专业剧团加工后
赴上海、北京演出。1964年,吕剧《三连环》参加华东地区戏剧会演受到好评。1982
年,市工人业余艺术团根据《工人日报》刊登的通讯《工人阶级的女儿--赵春娥》,编
排了大型报道剧《永远燃烧的煤》,受到好评。1983年,该团以张海迪的事迹为题材,
编排出皮影戏《心恋》,在中小学校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