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3&run=13

济南素为名士荟萃之地。宋代的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养浩,明代的边贡、李
攀龙,清代的蒲松龄、王士祯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晚清,作家刘鹗的《老残游记》对济南的风俗人情、自然风貌、文艺盛况作了绘
声绘色的描写。民族民间戏曲的流入、发展、演变,形成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妍的局
面,而最有代表性的曲种则是梨花大鼓。京剧班社在徽班进京之后,也陆续在济南兴起
。20世纪初,电影艺术传入济南。1904~1906年间,建立了济南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
电影院。1909年,山东省立图书馆成立,公共图书馆事业肇始。省立图书馆建馆后,收
集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物和山东地方文献。
“五四”运动前后,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波及济南。兴办各种文化
事业、建立文学艺术团体、出书办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成为社会时尚。1912年济
南府东讲演所举办的“化妆讲演”与以后兴起的“文明戏”有着紧密的承脉关系。1
916年济南中学学生排演了话剧《云南起义》。1917年山东易俗新剧社成立,开设“文
明戏”课程。1920年元旦,山东学生联合会在济南大舞台举办话剧演出。一批进步知
识青年通过办报、演讲等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新文化。在此期间,文学社
团活跃起来,齐鲁大学的“未央社”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而这时期市井文化主
要是以“茶园”为娱乐场所,使民间戏曲的表演得到一席之地。
20年代后,一批文学新人从青年学生中脱颖而出。尤其在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
,革命文化、进步文化迅猛发展,形成30年代济南文化的“中兴”。主要代表人物有王
统照、臧克家、季羡林、李长之、郭绍虞、严薇青等。在济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当
推诗人、作家李广田。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五三”惨案(济南惨案),全国
著名作家、文艺家77人自由联合发表对“济南惨案”的三个宣言,鼓舞了济南文化界
的斗志。1930年,著名作家老舍来济南任教,一方面培养文学人才,一方面创作了大量
作品,其中的长篇、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革命作家胡也频也
来济任教,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介绍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成立文学研究
会,会员多达四五百人。文学社团“文化研究”、“趵突”、“浅草”、“嘉树”、
“齿轮”、“柔锋”等亦纷纷成立,大学、中学内的校刊、校报纷纷出版,发表了大量
文章,宣传进步思想。在济南任教的王绍泺(上海MK研究会成员),积极举办木刻展,宣
传“左联”文艺观点。
30年代的话剧舞台经历了一段兴起、发展的过程。1929年成立的山东省民众教育
馆举办化妆讲演,为以后的文明戏、话剧发展打下了基础。30年代中期,济南拥有话剧
团体10余个。山东省立剧院成立后,除话剧外,兼学京剧、昆曲,艺术教育走在全国前
列。1935年在院长王泊生“创造新歌剧”的倡导下,编排演出了新歌剧《岳飞》等,对
新歌剧艺术做了有益的探索。戏曲班社的发展,与名目众多的“茶园”并举,经营方式
也各自不同。京剧、扬琴、曲艺、五音戏等受到市民的喜爱。书法、绘画也随之流传
起来。
30年代中期,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大批平津流亡师生来济,推动了革命
文化的发展。在“学联”与“民先”等进步青年学生组织的领导下,成立革命文艺团
体“博文学会”,编辑出版《文艺俱乐部》月刊、《时代文艺》周刊。1937年7月,博
文学会与国防诗歌协会合并,成立“山东文艺青年协会”。同年9月,成立“山东文艺
界抗敌救亡协会”,该会既有共产党人、著名作家学者、无党派人士,也有国民党人士
,对推动山东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化对济南地区的血腥统治,在文化领域推
行“奴化教育”,文化事业遭受摧残。作家、艺术家、演员大多被迫逃离、息演。在
白色恐怖下,爱国教师组织起“济南教联歌咏队”,以合法的手段,演唱音乐精品,与日
本帝国主义强行教唱的伪《国歌》、《满洲姑娘》相对抗。以爱国学生、进步青年为
主要成员的“山东青年剧社”,相继演出过《雷雨》、《日出》等剧。这一时期,济南
周边的县郊山区,遍燃抗日烽火,革命文化蓬勃发展。如历城南高而的儿童剧团、长清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和平阴县的抗日高小、黄河北岸的八路军恒泉剧团等,他们组织秧
歌队、演新戏,朝气蓬勃。
抗日战争胜利后,济南的消费市场畸形发展,文化娱乐行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但国
民党军队进驻济南后,横征暴敛,物价飞涨,文化娱乐业的短暂繁荣很快消失了。在这
一期间,话剧成了主要的文化活动,话剧组织有“中国实验剧团”、“山东青年”、“
济南青年”、“革新”、“春蕃”、“大陆’、“古国”、“警钟”、“创型”、“
昆仑”、“正气”、“正风”等10余个剧团或剧社。所演剧目要经国民党第二绥靖区
新闻处“戏剧检查委员会”审查,他们经常刁难设障,使话剧演出越来越困难,至1948
年下半年,除“正气”、“昆仑”、“社教工作队”3个官办剧团外,所有民间剧团全
部销声匿迹。
1948年济南解放,济南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空前的复苏与发展。一批革命的
文艺团体进城,为济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形成文艺骨干队伍。其中有省人民文工团、
省青年文工团、济南文工团、济南少儿文工团等。在济南舞台上公演歌剧《白毛女》
、《王秀鸾》和秧歌剧、新歌舞,有力地配合了人民政府的政权建设。1949年济南市
京剧团建立,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闯王进京》。人民政府在戏曲班社实行民主改革,对
艺人进行思想、业务培训,使他们从政治上翻身,文艺舞台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50年
代初,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团前身)和山东省吕剧团相继成立。他们排演的
吕剧《李二嫂改嫁》、《金光大道》参加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并获奖。解放后
到50年代初期成立的剧团还有:山东省京剧团、济南新声京剧团、济南市共和京剧团
、济南市评剧团、山东省话剧团。1956年,国家对私营戏院实行民主改革,济南市戏曲
演出场所、电影院、开放俱乐部共23处。与此同时,群众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1956
年在各区文化馆和工人文艺辅导队的基础上,筹办组建了济南市群众艺术馆。济南市
文坛也一度活跃起来。“黄河诗社”、“文学研究会”以及高等学校的文学团体相继
建立起来。省驻济南著名作家刘知侠、王安友、翟永瑚、于良志、苗得雨、孔林、张
岐等以及济南市的任远、山青、徐北文等时有作品问世。省创办的文学期刊《前哨》
成了较有影响的刊物。
1958年至60年代初期,文化艺术事业经历了一个发展与调整的阶段。山东省歌舞
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和济南市曲艺团、歌舞团、话剧团先后成立,同时各区、县
曲艺队伍也形成规模。1962年市吕剧团编排的吕剧《逼婚记》晋京演出获得成功。1
965年济南市文工团将业余文艺会演的话剧《医生的职责》进行加工,赴上海参加华东
地区汇报演出获得成功。
“文化大革命”中,文化艺术界是重灾区。文化管理机构陷于瘫痪,一部分文艺团
体被撤销,大批老艺人、艺术家遭受迫害,文艺创作按照统一模式的路子越走越窄,文
艺舞台呈百花凋零之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化艺术事业迎来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春
天。1979年3月,济南市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下属各协会建
立,展开了正常的文化活动。济南市属作家的文学创作继冯德英的长篇小说《山菊花
》(下)出版后,又有24部长篇小说陆续出版。中、短篇小说也有一定影响。诗歌、散
文、报告文学、学术专著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时期的文学社团也如雨后春笋
般地建立起来。如市“文学学会”、“济南诗社”、“明湖诗社”等影响颇大。城乡
民间的社团也活跃起来。创刊于1977年的《济南文艺》(双月刊)于1981年改为《泉城
》月刊,1985年改为《当代小说》,为繁荣济南文学创作,培养作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9年12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市吕剧团编演的吕剧《逼婚记》拍成戏曲艺术影片。
1986年12月市杂技团的《蹬板凳》节目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
赛,一举夺得团体冠军和特技项单项冠军,赢得最高奖“英航杯”。另外,在省、市各
界的积极支持下,新建、改建了济南剧院、济南画院、济南市图书馆等,一大批影剧院
、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