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杂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28&run=13

一、沿革
济南的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 演出形式多为流散性
的民间杂技艺人在街市撂地设摊,卖艺求生。
20世纪30年代以前,济南的杂技活动比较冷落,除在游艺园、新市场等地偶有个体
戏法杂耍外,几乎见不到正规杂技团体。直到30年代以后,杂技演出活动才渐趋活跃,
著名魔术师张敬夫率领杂技魔术团长期在济公演,聊城、吴桥的马戏班也常来济献演
。此外,分散于大观园、新市场、西市场、劝业场等地的流散杂技艺人也十分活跃。
杂技种类有:大型魔术、古典戏法、马戏、杂耍、小武术、气功等。
解放初期,在济南较有影响的民间杂技班社是李又来、张会文的“双全杂技组”
。50年代中期,该社自行解散。
同期,天津市青年魔术杂技团转为济南市所属的杂技专业团体,李又来等原双全杂
技组的骨干演员加入该社。50年代末,山东省杂技团在济成立。杂技艺术开始正规管
理、健康发展,改革创新出一批优秀节目。“文化大革命”中杂技艺术遭受摧残,后逐
步恢复发展。进入80年代,杂技艺术率先步入国际艺术领域并多次获奖,为国家争得荣
誉。
二、专业团体
济南市杂技团前身是天津市青年魔术杂技团。1956年初,以著名魔术杂技演员郭
少泉为主演的天津市青年魔术杂技团来济南公演,受到济南观众的好评。时值中央文
化部指示对流动于当地的杂技曲艺团体进行登记,经该团申请,遂转为济南市所属的艺
术团体,于1956年底正式更名为济南市青年魔术杂技团。1959年12月,改称济南市杂技
团。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曾先后巡回演出于东北、华东、华北地区的各大中
城市,产生较大影响。1958年8月与1960年4月,先后两次在济南交际处(今济南国际旅
行社)小礼堂为毛泽东作专场演出。1959年10月,在济南交际处为朱德作专场演出。
1970年该团解散,大部分演职人员被迫转业改行,一小部分业务骨干被调往市文工
团组建为杂技曲艺队。1972~1975年杂技队充实了人员。1977年从文工团中分离出来
,成立济南市杂技曲艺团。1980年,杂技、曲艺各自建团,济南市杂技团恢复。1982年
9月,应邀赴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在山口等7个城市访问演出
。1983年10月,应邀赴美国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商业性演出,共演出170余场,观众达1
5万余人次。1986年9月4日至12月25日,随中国山东杂技团赴东欧友好访问演出。先后
在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苏联、蒙古等国的29个城市演出,
轰动欧洲杂技艺坛。同年12月4日,以邓宝金、孟燕为主要演员的该团《蹬板凳》小组
,应邀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杂技锦标赛,荣获团体冠军和特技项冠军。
翌年2月,该小组又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届世界“明日”杂技马戏节大赛,赢得
金奖。
山东省杂技团1959年建团。1985年有演职员146人。建团后,演出的主要节目有《
舞马技巧》、《扇碟子》、《顶竿》、《马术》、《古装马术》和《大型高空节目》
等。1959年毛泽东曾观看该团演员李凤英表演的《蹬人》节目。1962年参加影片《齐
鲁英豪》的拍摄。1976年参加全国杂技调演。1984年赴加拿大访问演出,受到加拿大
总督、总理、议长的接见。同年12月10日,该团演员卢立新和沈凝在第十届摩纳哥蒙
特卡罗国际马戏杂技节上演出《蹬板凳》,荣获最高奖--“金小丑”奖。
振业马戏团系平阴县后寨村靳德仁创建的家族马戏班社。成班于1910年前后,解
散于1952年。领班靳德仁(1870~1954)与其妻贾德兰是身怀绝技、一生从事杂技艺术
的老艺人,其六子四女均是该团的业务骨干。主要节目有马戏、爬竿、蹬技、杂耍等
。男演员多擅长马术、爬竿等硬功;女演员则以蹬技、杂耍等见长。靳德仁有一绝活
儿称“仙人簸米”,在腋窝、肘弯、领下共放置五只生鸡蛋,双手端一簸箕,簸箕中再
放置一摞瓷碗,然后从三张桌子叠起的高台上倒翻筋斗而下,鸡蛋不碎不坠,瓷碗安然
如初。贾德兰虽系缠足,但蹬技绝妙,足蹬坛缸如玩具在手心翻转,有时双足各蹬一轮
,轮在足上飞旋急转,两名幼童还在飞轮上表演技巧。其长子靳绪东擅长马术爬竿,尤
以爬大竿著称。他沿绳爬上十数码高大竿顶端后,骤然放手疾下,在即将落地时嘎然而
止,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七七”事变后,靳绪东目睹国土沦丧,辍演归耕,直到
抗战胜利后才重振旗鼓恢复演出。三四十年代,振业马戏团除在省内享有声誉外,在东
北、华北、江南各地也有一定影响。
50年代初期,靳德仁因年高多病,难以继续掌班经营,于1952年秋率班在平阴县文
庙前做了最后一次献演后宣告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