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25&run=13

济南的民间舞蹈历来为自发的扮玩活动,尤逢喜庆节日,更为群众所喜爱。民国以
后,沿其流传的各种形式,初步形成各自的风格,象堤口庄和泺口的《四蟹灯》、北坦
的《猫蝶富贵》、大明湖的《鹰雄彩门灯》、黄台的《鹿鹤同春》、段店的《五福捧
寿》和《牛虎斗》、小金庄的《狮子滚绣球》、张庄的《蛾子灯》、长清许寺的《手
龙舞》、章丘的《扛芯子》、平阴的《十八大姐斗王皮》和《打长板》,以及较为普
遍的《龙舞》、《狮子舞》、《跑旱船》、《竹马灯》、《七巧灯》、《云彩灯》等

解放后,舞蹈艺术有新的发展。在挖掘整理民间舞蹈的同时,汲取外地舞蹈的优点
,开辟了舞蹈艺术的新领域。1948年10月,入城不久的革命文艺团体在街头演出延安秧
歌,并深入工厂、学校进行传授,很快遍布全市,男女老幼,手舞彩绸走街串巷,抒发解
放后的喜悦之情,这种秧歌舞,被群众称为“翻身秧歌”。之后,各专业文工团建立,舞
蹈艺术经过创作搬上舞台。1949年8月,济南市少儿文工团排演了“腰鼓歌舞”。同年
冬,山东青年文工团演出《东方红》、《咱们工人有力量》、《劳动胜利》、《进军
舞》等舞蹈,塑造了工人、农民、战士形象。1950年底,济南市文工团向内蒙古文工团
学习排演了《献花舞》、《春耕舞》、《牧马舞》、《马刀舞》、《雁舞》,创作演
出了中型歌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该团组成6个工作组,深入工厂体验生
活,创作了《郝建秀工作法就是好》等作品,成为建国后济南的首批新型舞蹈。50年代
初各文工团奉命撤销,20多名舞蹈专业人员被分别充实到区、县文化馆及其他文化单
位。1953年,在工矿、企业、学校和街道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舞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
余文化生活。业余舞蹈队伍逐步壮大,民族、民间舞得到普及,经常演出的节目有福建
的《采茶扑蝶》、河北的《跑驴》、黑龙江的《小车舞》、山东的《鼓子秧歌》、蒙
古族的《鄂尔多斯》、藏族的《藏民骑兵队》、维吾尔族的《摘葡萄》等。1954、1
956年,济南市工人业余歌舞团和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先后成立,挖掘、整理、创作了一
批题材、风格和形式各异的舞蹈作品。到60年代,济南市歌舞团、山东省歌舞团、济
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全市舞蹈活动的繁荣,涌现出《巧姑娘》、《
看庄稼》、《簸粮忙》、《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试新车》等一批影响较大的作品
。1978年后,舞蹈创作更加活跃,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问世,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