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20&run=13

清同治年间始,梨花大鼓等曲艺曲种相继传入济南。至20世纪30年代,济南曲坛汇
集了洋琴、河间大鼓、木板大鼓、河南坠子、评词、相声、双簧等曲种。1929年6月,
济南书词研究会成立, 会长黄春元。该会组织酷似封建宗族,艺人拜门后俨如一家,曾
开办书词训练班数期。1931年6月,济南书词艺员联合会成立,会长马立元,后任会长李
百川。此会以“改良词曲,化世庸俗,得以辅助社会教育之不足”为宗旨。1932年全市
曲艺场所39处,艺员240人(其中女艺员88人),常年演出于趵突泉、南岗子(现新市场)、
西市场、劝业场、大明湖等处的茶园、书场以及庙会和堂会,曲目多为旧词,如《长坂
坡》 、 《金鞭记》、《三娘教子》、《五代残唐》, 并有少数新书词《戒毒器》、
《提倡国货》等。解放前夕,说唱艺术萧条。艺人生活极端贫困。建国后,在党和政府
的扶植下,说唱艺人以个体形式陆续恢复演出。1950年,济南书词研究会成立。全市有
曲艺场所24处, 艺人105名。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艺人学习政治和文化,使曲艺得以发展
并注入新的内容,说新、唱新曲目已占相当比重,如新编曲目《全国解放》、《战胜黄
河》、《李文龙参军》, 改编曲目《新春联》、《劝子归队》、《王桂岭拥军》等。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艺队伍进行了民主改革。1957年,全市有曲艺队(组)7个:国
营济南市曲艺工作队、民间职业明湖曲艺队、明湖曲艺二队、人民曲艺队、群众曲艺
队、晨光茶社、西市场曲艺互助组。演职人员共167名。1957年6月, 由国营和民间职
业演员组成济南代表队,参加山东省首届曲艺会演,邓九如、杨立德、王凤久、筱秀英
分别获一等奖, 谢大玉获荣誉奖。1958年,在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邓九如演唱的山
东琴书《黄忠大战穆桂英》,郭文秋表演的河南坠子《送梳子》被评为优秀节目,由中
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纪录片。1960年,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对各曲艺组织施行全面整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健全规章制度。到1966年,市
区有曲艺团(队) 8个,其中国营的有济南市曲艺团、山东省曲艺团,民间职业团体有明
湖曲艺队、历下区曲艺队、市中区曲艺队、天桥区曲艺队、槐荫区曲剧团、晨光茶社
相声曲艺队。演职人员达260人。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西河大鼓、
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竹板书、数来宝、单弦、相声、评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曲艺团体被迫解散,全市仅保留1名演员和1名琴师(河南坠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市曲艺团,新建大观曲艺厅,许多老曲艺工作者重返舞台,
中青年演员成为业务骨干。1979年3月, 济南市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选举郭文秋为主
席。同年6月,在山东省曲艺会演中,济南市有6个节目获奖。1980年9月,市文化局举办
著名评书艺术家傅泰臣艺术生活75周年纪念活动。到1985年, 相继创作演出了许多优
秀曲目, 其中在全国、 全省获奖的有《武松打狼》 、《亲上亲》、《海上重返》、
《景阳岗》和《握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