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石窟寺与石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28&run=13

自北魏以来,佛教开始盛行,兴建寺庙,开凿石窟、摩崖风靡。济南地区是齐地至
中原及南北交通要冲,自古至今是山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保留大量的佛教遗迹,就石
窟寺而言,举凡北魏、隋、唐、宋(金)、元、明各代造像齐全,堪称国内石窟艺术的编
年大全,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黄石崖石窟造像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之南,罗袁寺顶山阴。1979年被公布为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山海拔350米,造像分布在距山脚500米处的悬崖平台上,因
岩石呈黄色,故称黄石崖造像。造像范围长40米,呈一字形排列,造像区域最高高度5米
,最低高度70厘米。开凿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至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前后计17年
。全部造像集中在天然石窟及左、右崖壁上。洞窟内造像32尊,立式8尊,坐式17尊,飞
天7个。最高者156厘米,最矮者11厘米。洞外造像69尊,其中飞天9尊。最高者78厘米
,最矮者7厘米。造像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外衣,跣足。衣纹多用直平阶梯式刻法,刀法
纯熟洗练,均为高浮雕。此处尚有北魏至明代题记8则,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孝昌
二年(526年)、孝昌三年(527年)、建义元年(528年)和东魏元象二年(539年)、兴和二
年(540年)造像题记6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及明天启元年(1621年)2则。
黄石崖造像为济南最早的石窟群,是研究山东佛教的重要史料。造像头大部都有
不同程度的损伤。
龙洞造像及石刻位于历城县港沟镇龙洞山(亦称禹登山)。199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的西峰悬崖上有一天然喀斯特溶洞,高约2.7米,阔1.3米,
深约500米,呈东西走向,传为神龙蛰居处,故名“龙洞”。洞口旁镌一联:“真气森喷
薄,神功接混茫”。造像群集中在洞口及洞外的石壁上,主洞呈天然穹窿状,如巨钟覆
盖,内有东魏天平四年(537年)造像8尊,均为立姿高浮雕,其中高约4米的大佛3尊,法相
庄严,宽衣博袖作无畏印状。据清代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载:造像者为汝阳王□
叔,而后有东骑将军乞伏锐及征北将军衔名。乞伏锐时为齐州长史,元象二年(539年)
在黄石崖造有佛像。在洞外石壁及另一狭窄的天然石洞中,多雕刻隋唐造像。大洞门
外雕元代佛、菩萨、天王、力士以及护法狮子等造像龛。共计石刻50余躯,其中有梁
师都永隆四年(620年)及元延五年(1318年)题记。
龙洞下方谷底,有宋代古刹“寿圣院”(亦名龙洞寺灵虚宫)遗址。宋司马光《稽
古录》载:宋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诏民间先前和造寺观,及三十间者悉存之,赐名“
寿圣”。锦屏岩北石壁上有“敕龙洞寿圣院”6个大字,为熙宁十年(1077年)刻,乾隆
版《历城县志》载为苏轼书。院内还存元丰二年(1079年)封龙洞神敕牒碑,封龙神为
顺应侯,现存敕封及重修碑记7通。
龙洞山势雄伟,风光旖丽。在锦屏岩的岩壁上刻有“辟立千仞”、“白云无尽”
、“锦屏春晓”等摩崖大字。由锦屏岩至独秀峰的石壁上有隋唐至清历代摩崖刻石数
十处。鹫栖岩巅有建于宋代政和六年(1116年)的报恩塔,高12米,石筑,方形,七级,内
供奉林棣开元寺大圣院宗义法师的舍利子。
在龙洞村东南马蹄峪东山峰(俗称“鸡窝沟”)顶北向岩壁上凿一佛龛,内有高浮
雕造像3尊,中间主像为结跏趺坐式,高40厘米,两旁为站姿胁侍,高29厘米。
莲花洞石窟造像位于长清县五峰山乡石窝村东的五峰山西端顶部,1992年被公布
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窟平面呈“凸”字形,宽4米,深3.98米
,高3.10米。平顶刻有42朵莲花作平棋,莲花涂朱。窟室北、东、南三壁有一宽0.30米
、高0.40米的二层台。东壁(正面)有一铺五躯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置于
当中,高2.12米,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螺髻,面部端祥,身披袒右袈裟,作禅定印像
。身后为舟状火焰形背光,头后一圆形光圈,内饰莲花。两侧为阿难和迦叶,其外两侧
各立菩萨,均跣足立于莲花座上。菩萨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在南北壁及其他壁上凿25
9座佛龛,刻千佛(千佛是小佛龛内造像的名称)211尊;在窟外有14龛,造像31尊;在洞口
北壁下方有北朝时期铭文(无年款)和“大宋嘉九年(注:北宋嘉年只有八年)”题
记二则,洞口上刻尖拱形门楣。据造像特征,此窟时代为北朝晚期。窟外砌券门,门额
镌有“圣佛莲花洞”大字,题款为明“天启六年五月”。
玉函山西佛峪摩崖造像隋代凿刻。位于历城县十六里河镇玉函山西侧山崖上,19
95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造像区长约60米,分四层,现有大小造像95尊,有隋代开皇四年至二十年(584
~600年)题记6则,元代题记2则,在西北面山腰的巨石上有元至元元年(1264年)刻“佛
峪”大字。在造像的山梁上残存“灵官阁”、“南天门”、“转轮藏”等清代石质建
筑物。清碑数通。这些石刻造型优美,刀法洗练,技巧纯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隋代摩
崖造像之一,为研究隋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惜“文化大革命”中造像的面部
被破坏。
东佛峪摩崖造像位于历城县港沟镇龙洞村东约1.5公里白云峰下。1992年被公布
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紧傍龙洞名胜的另一景区。入口处有一南向木制
四柱三楼式牌坊,上横书“佛峪胜景”四个大字。循坊内曲径上长约百米的悬崖,东西
壁立,上有诸多题刻,皆清晰可辨,其中有清光绪癸卯冶山居士书“凝神讷息,讷息凝神
”和光绪六年张玢书“云殿泉厨”。最高处有刻于光绪九年的巨大“佛”字。崖壁间
凿刻摩崖造像数层,约有造像20余尊。大者高约1米,小者高40厘米,螺髻,面庞清瘦,结
跏趺坐,作禅定印状,并有隋开皇七年(587年)和唐乾元二年(759年)等造像题记多处,
崖下原有般若寺,为隋文帝时所建,早已毁圮。旁有露华泉、林汲泉。前有宽2米,长2
0余米的廊亭。另在西南方向山坡高处,建有观音殿三间,内原祀观音像,早已毁圮。其
东南方为钓鱼台,上有四角凉亭,登临可俯视佛峪全景。
千佛山石窟造像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阴悬崖上,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帝舜耕稼于此,故又名舜耕山。隋开皇年间因岩石
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现存有9个造像石窟。最早的雕像距今已有1400多年,为开皇七年(587年)刘景茂
的造像。此外,还有初唐贞观年间的造像130余尊。崖下极乐洞、龙泉洞、黔娄洞内也
有佛造像。“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该石窟群是国内少有的隋代造像群之一
,对于研究隋唐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崖下尚有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创建的兴国寺,该建筑为清代所建。
千佛崖石窟造像亦称“神通寺造像”,唐代开凿。位于济南市历城县柳埠东北白
虎山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总长65米。原有
大小造像220尊,现存210尊。造像题记43则,其中有纪年者10则,包括武德、贞观、显
庆、永淳、文明5个年号,另有5则是后人的题名或重修题记。造像主要集中在千佛崖
的南半部,多为坐佛。
南端第一窟,是南平长公主显庆二年(657年)造像窟。内刻坐佛一躯,面型丰满,清
秀安祥,口角眉梢微露笑意,衣纹细密,刀法流畅。是公主南平为其父太宗李世民祈福
所造。其夫刘玄意,时任齐州刺史,亦于显庆三年(658年)造像一龛,位置在千佛崖中部
偏南处,佛像有造像题记一则,并刻有竹节状门楣,外有力士、狮子守护,龛内佛像一尊
,垂腿而坐。
南平造像窟往北,依次有二大窟,为显庆三年(658年)和贞观十八年(644年)造像窟
。显庆三年窟内大佛,面容丰满圆润,为僧明德所造,窟内壁上还有一些零星小佛龛。
贞观十八年窟内有两尊大佛,亦为明德所造,脸形上广下收。窟内上方及左右侧,罗列
许多小窟和佛龛,是千佛崖造像最丰富多彩之处。
贞观窟稍北石壁上,有武德时期僧沙栋造像记一则,惜剥蚀太甚,斯时造像已难以
确认。
中部悬崖,有一群体造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共35尊。
北部造像稀疏,最后是两座大窟。南面大窟迎门两尊大佛像,北边像高2.8米,南边
像高2.65米,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所造,题记云:“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佛
弟子赵王福,为太宗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
。”四周佛像19尊,有刘操、王玄亮等题记。窟门中间石柱上的小型造像和题记,为永
淳二年(683年)当地民众史同、王方等百余人因天旱祈雨所造。
北端最后大窟,造像6尊,正中大佛高2.65米。千佛崖石窟约在唐初开凿,高宗时达
到最盛期,至睿宗时已近尾声。
大佛寺造像唐代凿刻。位于历城县锦绣川乡老庄村北青铜山阳悬崖上。1977年被
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窟平面呈方形,平顶。宽5.4米,深5
.1米,高9.25米。主佛形体高大,高9.05米,占居窟中主要位置。头挽高髻,佛面相方圆
,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作禅定印状。在主佛四周窟壁上尚有唐天宝年间题记一则
,造像数尊。东侧有菩萨、罗汉各一:菩萨高2.2米,右手持枝条,左手持净水瓶(已残
),面容丰满,发髻分梳,上有坐佛,两侧各梳花髻,璎珞由两肩下垂,至腹部与腿部各两
条;罗汉高1.8米,着袈裟,面向佛,两侧上方有造像1尊,高不过半米,据窟前碑记,明嘉
靖十五年(1536年)及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拱门,后圮。1989年新增建石券门,加以保护。
大佛寺石窟造像,是山东地区现存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躯。从造像风格看,大佛应
雕于初唐,在大佛右肩上方还雕有几尊小佛,最大者仅数十厘米,雕工粗糙,和菩萨与
罗汉均为盛唐雕刻。
开元寺摩崖造像位于济南市郊区姚家镇佛慧山北部山腰。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道光版《济南府志》及乾隆版《历城县志》载:开元寺始建于
唐,北宋景及南宋建炎年间,曾重修。以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已圮废。在寺庙遗址所
处的东、南、北三面约50余米长,高6米的峭壁上,刻有佛造像75个,有的地段分二至三
层乃至数层造像,有的一龛一躯。大多数为结跏趺坐,作禅定像,少数为站姿。其中南
壁佛龛一无首造像通高3米余,其他身高为50~60厘米。从雕刻技法看,人物比例适中
,刀法娴熟洗练,多为唐代作品。另外尚存有玄武碑趺一尊。寺内崖壁上现存宋、明、
清、民国题记13方,文字大部清晰可辨。
由于年久风雨摧蚀,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严重破坏,全部造像都有残损。
积翠证明龛唐代石窟造像,又称证明功德龛、证明殿。位于长清县灵岩寺方山之
阳近顶崖壁处,灵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龛是灵岩寺附属
文物。石窟依山凿成,平面呈半圆形,面阔6米,进深5.5米。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
萨并两护法狮子。正中雕释迦牟尼佛坐像,通高5米,像作高肉髻,面容硕圆自然,身着
袈裟,体态丰满,结跏趺坐,左手半握置膝上,右手屈肘上举,作施无畏印状。左弟子,面
有皱纹,神情肃穆,拱手而立,应为迦叶;右弟子,神情自若,两臂置胸前。两弟子皆着双
领下垂袈裟,立于座上。两菩萨头戴高冠,宝缯垂带飘至双肩下,五官端正,上身帔皂下
垂斜向身体外侧,身饰璎珞。下身罗裙及地,跣足立于座上。左胁双手合十,右胁两手
交叉捧胸。位于方形台座前方的两侧龛壁上凿有两个护法狮子,皆前腿直立,后腿蹲伏
,颈部较长,作扭头侧视状。佛座刻有唐长安二年(702年)、大中八年(854年)等题记。
龛内游人题记甚多,有唐兴元元年(784年)、贞元十三年(797年)至长庆四年(824年)铭
刻,宋元、熙宁、绍圣年间的题咏镌刻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龛外增置方形
石室,室作叠涩出檐,拱券朱墙,故又有“红门”之称。
神宝寺四方佛唐代石刻。位于长清县张夏镇小寺村内。该村为唐代神宝寺遗址,
现存该造像及部分石刻。该遗址于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佛为一巨石圆雕,头部及手臂残损,残高1.30米,四佛大小相同,按东、南、西、
北4个方向, 向外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四佛颈部中心均有一卯孔,系为后人按置佛头所
致。袒右胸, 着通肩大衣,形体丰满,衣纹轻薄贴体,左手扶膝,右臂前伸,手部残损,似
作说法印状。南面造像为善跏趺坐, 余者均为结跏趺坐。佛身下为束腰须弥座。座四
边为下垂密褶桌布, 束腰部南面为半圆小龛,龛内浮雕3尊伎乐天;北面素面无饰,东西
两面浮雕5个半球状宝珠, 宝珠周围有花牙子式包皮。束腰上下均出叠涩层,再上下为
仰覆莲花瓣。据佛教内容,四佛应分别为“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门众佛,南方欢喜世界的
宝相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佛,北方莲花世界的微妙声佛”。该造像造型稳健有力,
比例适度,装饰精美华丽,堪称唐代雕刻艺术中的杰作。
神宝寺遗址原有圆首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一通,本世
纪60年代迁到泰安市岱庙中保存。
大佛头造像北宋景二年(1035年)凿刻,单体摩崖造像。位于济南市郊区姚家镇
羊头峪村南佛慧山北侧崖壁上。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7.8米,宽
5.35米,结跏趺坐,佛面方圆,眉间饰白毫,作禅定相。1923年增建石房保护,平面方形
,拱形顶,高9米,拱门上方镌刻清末御史张英麟书“大雄宝殿”四字。像西侧刻有“李
思重……万历丁未三月吉日重妆”,像东侧刻有明人李伯春题“大慈大悲”字样。像
东约15米的山崖上尚存唐代风格方形密檐式砖塔两座,高约2米,塔间嵌北宋景三年
(1036年)碑记一块。
黄花山石窟造像金承安二年(1197年)凿刻。位于历城县仲宫镇朱家庄西约1公里
的黄花山顶西南侧,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窟口朝南,原有石墙,已
圮。窟内平面作梯形,深6.67米,口宽3.52米,底宽2.55米,高4.20米。在东、西、北
三壁分上下二层刻有浮雕造像及单体造像25尊,计有罗汉像18尊,佛像5尊,其他造像2
尊,多为结跏趺坐或善跏趺坐,少数站姿;还有墙壁题记19则。窟内破坏严重,大部分造
像面部已残损。窟外立有清碑,山下躺卧金碑一通。在该窟东北约40米处有清代观音
堂一座,为方形四角攒尖顶石建筑,券门,室内为穹窿顶,墙有壁画;在观音堂北约25米
有方形四柱钟楼一座。
赵八洞石窟寺造像宋、元代凿刻。位于章丘县阎家峪乡赵八洞村南800米的山岭
西北麓,197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坐西朝东,平面呈不规则形,口宽
8米,深约50米,高5~20米,为自然石洞,进洞5米处南北两壁始有浮雕造像,有关公、关
平、周仓、如来、观音、罗汉等像。北壁造像44处,南壁造像37处,保存基本完好。进
洞口1.5米处南壁有石匾一方,上书“通天透天”四个大字,落款为“明嘉靖巳酉岁四
月雪蓑子苏洲为中麓山人龙洞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