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衙署祠庙及其他建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27&run=13

齐长城东周时期齐国修筑。今济南市地段的长城为古时齐长城的西端一段, 其遗
迹西起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附近的黄河东岸, 沿山脊向东经至石小寨子山再向北转
进入双泉乡,再向东至马山乡旋庄进入平地,过旋庄向东上山,然后向南转至茂山,从茂
山向东南转至长清县与肥城县搭界的莲花山, 从莲花山向东再向东北至万德镇长城村
下山, 过曹庄上山向东南大寨山、北顶山延伸至武家庄乡摩天岭西侧。过摩天岭出长
清县进入泰安市与济南市历城县搭界的牛头山, 再向东北向延伸至历城与泰安搭界的
长城岭, 由历城县葫芦峪庄进入章丘县垛庄乡,经文祖镇、阎家峪乡境内的长城岭,进
入淄博市博山区。
墙身以石垒砌,筑在山阳一侧,山阴一侧地势平坦,或利用悬崖峭壁而不筑墙。山
口之间平坦地区筑夯土墙,夯层12~15厘米不等,或土、石墙二者兼用,就地取材,并不
定规。墙身高矮宽窄,亦无定数。今济南市保存最好的长城地段,系长清县武家庄乡北
顶山至摩天岭西侧一段,长度约1.5公里,墙现存高度3~5米,宽6米,上窄下宽,石块垒
筑。
在重要交通线所经之处设关隘。在今章丘文祖镇有锦阳关,在淄博以东地区有青
石关、穆陵关。
长城从章丘阎家峪乡东南方向出济南市境,经博山、沂源、沂水、莒县、五莲、
诸城等县(区),至青岛市小珠山东徐山之北的于家河庄入海。历经13县(市、区),沿泰
沂山蜿蜒两千里。
齐长城的始建年代,其说不一。据考,齐长城系由西而东逐步修成。最早修筑的是
西端建于平原上的“钜防”,建筑年代约在春秋后期,主要是防御鲁与中原各国的入侵
。东段建于战国时期,旨在防楚。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一条长城。它将泰山、
鲁山、沂山等百数十个山峦连成一体,构成齐国南境的重要屏障。对于防御鲁、楚和
中原各国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对泰沂山脉南北两侧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齐长城的修筑开中国长城建筑之先河,在长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长清县孝里镇孝堂山(原名巫山)顶。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
~105年)的墓地祠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讹传
为西汉孝子郭巨祠,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据祠内画像内容,祠主
可能是曾任诸侯王傅、相的二千石官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
祠堂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
米。祠堂内外壁面,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最早的一条为东汉顺帝永建四
年(129年)。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年)《 东王感孝颂》。
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
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场面宏伟的“大王出行
图”,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的 簿活动;北壁下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则表示了
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还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等神话以及周公辅成王
、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画面,隔梁石的底面刻有日月星辰,画面中主要人
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孔子”、“二千石”、“成王”、“胡
王”等7条榜题。雕刻技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形象简朴生
动,是汉画像中少有的精品。
济南府学文庙明代建筑。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小学院内。据志书记载: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
1077年)。现存建筑物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历明、清、民国各代均有重修或
增修。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
总长247米,最宽处为66米。
照壁为砖砌一字型,琉璃瓦顶,长9.85米,宽0.95米,从建筑风格判断,似为清
代遗物。
大成门面阔三间,通阔10.8米,进深一间,通深6.33米,单檐歇山顶,上挂黄色
琉璃瓦,门窗为砖石砌筑拱券形。其外檐斗拱,明间平身科两攒,次间一攒,并有4
5度斜出拱、侧面无平身科,所有斗拱均为五彩重昂斗拱。室内地面用方砖铺墁,台
明用青石铺就。
泮池池呈半圆形,五孔石拱桥从中间纵跨南北,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双心桥拱
,均用加工规整的青石砌成。桥面宽2.88米,用青石铺墁,泮池深约2米。石制望柱
、栏板绕池一周,起着维护池岸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大成殿面阔九间,通阔34.5米,进深三间,通深13.75米,高约13米。单檐庑殿
顶,上挂黄琉璃瓦,房架为抬梁式结构,前后施双步梁,此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一些
特点,柱有收分、侧角及升起。明间斗拱平身科为两攒,其他各间均为一攒,柱头科
、平身科外拽均两拱重昂,昂下有阴刻的华头子,斗拱及拱垫板绘有彩画。大殿内设
有不同标高的天花,尽间、梢间高,次间及明间低,现天花只存支条,梁檩绘有旋子
彩画。大成门、泮池、大成殿为明代遗物。大成殿后面原有明伦堂,60年代大明湖路
小学扩建时拆除。大成殿气势雄伟,是济南市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山东省
仅有的一座单檐庑殿顶式大型古建筑物,是研究山东儒学的重要实物资料。
永济桥位于平阴县东阿镇中部,横跨于狼溪河上,为东阿故城惟一的东西向通道。
1995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东阿县志》载:“永济桥,原名狼溪桥,
在城中跨狼溪上。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县秦昂修建,叠石为三空,因水坏。嘉靖
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董锦改建,以木为空,高四丈,更名永济。隆庆二年(1568年),
知县田乐重修,稍减其高。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坏,知县李时馥乃叠石为一空,平坦
如地。国朝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闫廷槐、孟尚泰、刘万鳌、于万英等募修”。
永济桥为单孔拱券形石桥,宽5米,长40米(包括两端的引桥),高3.5米。桥洞由青
石拱券砌成,孔径水上最大跨度为8米,两侧桥洞上端各砌一浮雕龙头,桥面铺石板,中
部高,两端低,成弧形状。桥两侧由方体望柱和栏板构成桥栏。望柱计32根,其中16根
柱头雕以形态各异的坐狮,16根雕以球形。栏板30块,上刻花卉图案。在桥栏两端引桥
部砌石墙,与桥栏相接。
此桥保存基本完整,仅个别望柱上石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残,引桥的石墙
被拆除。
历下亭又名古历亭,以临近历山(千佛山)而得名。1979年公布为济南市第一批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大明湖中的方形岛上。最早名“客亭”,在五龙潭附近,
即唐代杜甫陪李邕宴饮处。后亭址多有变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济南知府李
兴祖将亭移至湖心岛,成“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李杜诗廊”的
格局。后经雍正、乾隆、道光、咸丰等历代增修改建,始成现存之布局规模。主亭中
立,附以前门、游廊、名士轩、四面亭等。
亭平面呈八角形,基座边阔4米,通高9米,全木结构,重檐攒尖顶,外环八柱承
下檐额枋斗拱。内八柱承下檐角梁及上檐枋椽,顶覆青瓦。内顶由对角枋重叠拉接,
顶端下悬垂柱。檐下南向悬乾隆御笔“历下亭”朱地金字木匾。名士轩乃袭用宋代旧
称,居主亭之后,轩内西壁嵌线描石刻李邕、杜甫画像,东壁嵌清何绍基书《历下亭
诗碑》。
前门正对主亭,门框嵌何绍基手书“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楹联,门厅高悬
“海右古亭”楷书木匾。门外西侧四柱碑亭,内立乾隆戊辰御题诗碑。
铁公祠在济南大明湖北岸。1979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一座具有民族形式的庭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铁
铉而建。铁铉(1366~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县)人。明惠帝时任山东参政
。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起兵,当时铁铉镇守济南,因屡破燕王有功,升为兵
部尚书,后燕王攻破南京,自立为帝,铁铉惨遭杀害。为敬其忠烈,建祠祭祀。院内
楼台亭榭,错落有致,居中最高者为八角亭,小沧浪亭濒临湖边,为山东盐运使阿雨
窗于清乾隆末年修建。匾额是清代学者阮元所书,此处向为文人墨客游宴观景,饮酒
赋诗之所,对小沧浪亭多有题咏。登亭四眺,全湖在目,清明之日,可在此观赏素称
济南八景之一的“佛山倒影”,在铁公祠西门两侧镶嵌着清代刘凤诰所作、铁保所书
的石刻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巡抚院署大堂位于济南珍珠泉东侧。1979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昔时为清山东巡抚及民国山东军政首脑施政、断狱的场所。该建筑面阔五间
,进深16米,歇山九脊,翘角飞檐,前为卷棚式,六根大红柱支撑着错落的云头斗拱
。各间均有扇门,檐角脊端,皆饰吻兽,整个建筑,金碧交辉,宏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