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古文化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23&run=13

济南自远古以来,人类活动频繁,绵延不绝,保留下大量的遗迹。迄今已查明汉
代及以前的古遗址达200余处。从空间分布上看,自浅山区至山前平原地带,遗址的
数量最多。它们大都位于河流两岸地势较高之处,或平原上地势隆起之处,当地群众
往往呼之为“台”、“城”、“岗子顶”、“鳖盖子”等。在沿黄低地,古遗址则多
已深理地下,发现不多。从时代上看,自目前山东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距今八九千年的后李文化,以及其后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
化、商、周、秦、汉,各时期的遗址均有发现,其间已无大的缺环。就单个遗址而言
,一般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代的遗存。在遗址类型上,以各时期的聚落遗址最为
多见,其他如古城址、冶铁遗址、寺庙遗址等,亦有发现。
西河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距今约八九千年)为主要遗存的遗址。199
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龙山镇西北约400米。遗址
地处巨野河支流(俗称“西河”)东岸的平原上,东距城子崖遗址1公里,济青公路从
遗址中间通过。遗址呈漫坡状隆起,周围渐低。西部向河凸出。东西约500米,南北
约3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3米。1987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
处和章丘县博物馆于文物普查时发现。由于窑场取土,遗址已被破坏约6000平方米。
1991年7~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房址、墓葬、灰
坑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时代分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后李文化、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唐代。这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是清理了两座后李文化的房址
。房子均为半地穴式,面积40余平方米。房子西半部地面和部分墙壁先用黄泥抹光后
经火烤而成,地面干燥坚硬。房子中心建置有三组由三个石质支架组成的灶,其中西
北一组的支架上还留有一件陶釜。出土遗物有陶釜、盆、罐、壶、碗等,石器有磨盘
、磨棒、铲等。此外,文物普查时还于遗址上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遗物。
小荆山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
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刁镇茄庄村南。地处小荆山以北的平原上。遗址东西、
南北各长350米以上, 总面积大于12万平方米。1991年秋,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章
丘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结果表明,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5~2米,
内涵较为单纯,主要为后李文化遗存,具有明显的氏族聚落特征。聚落内区域分工明
确。居住区里有众多的房子、窑、灰坑等遗迹。房址一般长5~5.5米,宽4~4.5米,
呈圆角方形。圆角部分有烧痕,居住面中部有石支架灶坑2~6个不等。挖出的两座圆
角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室内周壁皆有柱洞。居住区东南为墓葬区。墓坑东西向密集
排列有序,为南北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墓。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大都为北
偏东6°~18°, 基本无随葬品,个别手握一蚌壳。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石、骨、
蚌、陶器。石器有斧、铲、磨盘、磨棒,陶器有釜、罐、钵、碗、壶和猪、人面陶塑,
骨、蚌器中有许多饰物。此外,在遗址边缘地带,还可零星见到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
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迹、遗物。该遗址是山东省目前
所知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遗址中较为重要的一处,对于了解和认识海岱地
区、乃至国内同时期文化的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王官遗址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6100年)至战国时期的遗址。1992年被公布为山
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刁镇王官村南、西,东南距小荆山遗址约
3公里。漯河从遗址以东经过。遗址地处平原,西部略高,中部的局部地块因窑场取
土已被破坏。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8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遗址进行试
掘。试掘区域内主要为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历年调查、复查的情况
表明,王官遗址面积广阔,时代跨距较大,文化延续性较强。采集遗物属北辛文化的
有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中既有与临淄后李二期文化相似的泥质红陶钵、小口双耳
壶等器形,又有与属北辛文化鲁北类型中较早阶段的邹平西南村遗存类似的因素,如
饰附加堆纹、状似花瓣的刺点乳钉纹、刻划纹等的夹砂黑褐、红褐陶鼎、罐及支脚等
器物。大汶口文化遗物有夹砂红褐陶鼎、泥质灰陶觚形杯、泥质红陶钵、壶、彩陶片
等。龙山文化遗物有夹砂黑陶、灰黑陶、白陶、红褐陶及泥质黑陶陶片,器形有鼎、
、 、罐、杯、盘等。岳石文化遗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灰褐陶及黑皮陶、灰褐皮陶
陶片,器表装饰除素面及素面磨光者外,可见绳纹,器形有鼎、罐、盆、豆等。西周
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等。春秋遗物中含夹砂红陶素面鬲、泥质灰陶豆、泥质红陶罐
等。战国陶器中有泥质灰陶豆、盖豆、暗纹盒、绳纹洗等。该遗址是泰沂山系以北的
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其早期遗存,对于北辛文化鲁北类型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张官遗址时代约相当于北辛文化的遗址。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位于长清县归德镇张官村北。遗址东、北濒临南大沙河。临河之处地势略
高,向南至村逐渐低平。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约200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19
88年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长清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从遗址北部濒河断崖处
观察,文化堆积厚约1.5米,黄褐色,土质较坚硬。暴露有灰坑、红烧土块等遗迹。
采集遗物皆系陶片,未见石、骨、蚌器。陶片以夹砂或夹蚌末褐陶居多,泥质黄褐陶
次之。器表多为素面或素面磨光,亦有相当一部分饰刻印痕的圆条状附加堆纹、蛹状
堆纹等。可辨器形的有扁圆形鼎足,尖唇卷沿深腹罐、红口钵、尖唇小折沿球形腹小
口双耳壶、蛹形器等。遗址时代单纯,文化面貌独特,保存良好,对于鲁北地区北辛
文化阶段文化类型和谱系的研究,较具意义。
周河遗址以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和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为
主的遗址。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阴县洪范池乡周
河村北。遗址西临狼溪河,北濒扈泉河,东界东(阿)洪(范池)公路,为一临河高台地
。东西宽约400米,南北长约70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88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
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筹建处于文物普查时发现。从遗址西侧、北侧临河断崖处观察,
文化堆积厚约1.5米。遗址地表因历年平整土地,局部受破坏,暴露有大量遗物。采
集的标本中有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夹砂灰褐陶附加堆纹陶片。大汶口文化的陶系分为夹
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大类,器表多为素面或素面磨光,器形有鼎、罐、钵、豆等。龙
山文化的陶器中多见夹砂陶,陶色以灰为主,亦见白陶、红陶,器表皆为素面,器形
有鼎、、 等。还有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陶鬲、罐、豆、盆,汉代的卷云纹瓦
当、布纹瓦等。
大柳杭遗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少量汉代遗存。1992年被公布为山
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清县双泉乡大柳杭村西约100米处。遗址地处
南大沙河支流东岸的二级台地上,东部为乡村路及村庄。暴露范围东西约150米,南
北约100米。1988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长清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从遗
址西侧临河断崖处观察,文化堆积厚约2~3米,并暴露有灰坑,红烧土块等遗迹。采
集陶器标本中属大汶口文化的有夹砂红陶鼎、夹砂灰陶鼎、泥质红陶壶、泥质黄褐陶
盆、泥质灰陶罐等。属于龙山文化的有夹砂黑陶鼎等。汉代的有夹砂灰陶瓮、罐,泥
质灰陶盆、罐、纺轮等的残片。遗址保存较好。
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兼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山东地区夏代文化,距今
4000~3500年)和商代、汉代的遗存。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位于章丘县党家乡焦家村西约800米处。遗址南与董西遗址相望,中部微隆起,
四周低平。因传说地下为古代运粮河道,故当地称之为“河身地”。其东西长约900
米,南北宽约700米,西部一直延伸至历城县境内。1987年春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
章丘县博物馆于文物普查时发现。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遗址文化
堆积厚约2.5米,色灰,其上覆盖着0.2~1.1米厚的黄褐色耕土及扰乱层。采集的遗
物有石器、陶器,以及鹿角、蚌壳等。石器的器形有斧、锛、铲、镰、刀等。陶器中
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有 、鼎、壶、背壶等,均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物。陶色有灰、
黑、黄褐等色。器表装饰以素面、素面磨光最为多见,亦有附加堆纹、捺窝纹、锥刺
纹、篮纹等。龙山文化的陶器有鼎、罐、杯、器盖等。岳石文化遗物发现较少,采集
的陶器标本中有盘内和柄部带凸棱的浅盘豆等。属于商代的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及
泥质灰陶豆等。属于汉代的有绳纹砖、筒瓦、板瓦等。遗址保存较好。
马安遗址大汶口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遗址。1995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明水镇马安村西南约250米处。为一临河高台地。南、北两面
高出临近地块约1.5~2.5米,西部凸出,濒于西巴漏河,东部临西巴漏河的支汊罗圈
沟。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7年春济南市文化局
文物处和章丘县博物馆于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西北临河处地势最高,灰土层厚达2
米以上,俗称“灰山”。从其西侧断崖观察,暴露有灰坑、墓葬等遗迹。遗址地表散
布大量陶片。按地域划分,纵贯遗址南北的机耕路以东,多见龙山文化陶片;西北部
“灰山”处多见商周时期遗物,其文化堆积下部,亦见龙山文化陶片;西南部主要为
商周时期的遗存,亦有少量岳石文化陶片。遗址西南部因填河造地被破坏约4000平方
米,其余保存较好。
采集的各个时期的遗物中,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有泥质红褐陶素面磨光壶,夹砂黑
陶篮纹鼎。龙山文化遗物最为丰富。陶器主要为轮制,有夹砂及泥质两大类,颜色有
黑、灰、白数种。器表装饰以素面或素面磨光为主,有的兼施陶衣,有弦纹、附加堆
纹、篮纹等,流行盲鼻、鸡冠耳饰及铆钉饰。器形有鼎、、 、罐、 、器盖及纺
轮。石器有斧、 等。岳石文化陶器有夹砂黑灰陶、,泥质灰褐陶浅盘豆、绳纹
罐等。商代遗物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瓮及石斧。西周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类,纹饰以
绳纹为主,器形有鬲、罐、盆、豆,以及素面鬲等。春秋陶器仅见一泥质灰陶豆。战
国陶器有泥质灰陶豆、绳纹洗等。
马安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文化连续性强,内涵丰富,是
邻近地区仅次于城子崖遗址的又一重要遗址。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汉代的遗存。1
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龙山镇以东武原河
畔被称为“城子崖”的台地上。东距平陵故城近2公里,北与孙家商周遗址连成一片
。东西约430米,南北约5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台地现存范围东西约200米,
南北约350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为重点保护区。1928年春,吴金鼎在山东作考古调
查时发现。
1930年11月和翌年10月,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先
后两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上层为周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遗存,下
层是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因陶器烧成温度较高
,胎质坚实,颜色较纯正,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
别,被称为“黑陶文化”,又因遗址与龙山镇毗邻,遂正式以“龙山文化”命名。出
土的陶器多为光洁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黑陶,其次为灰陶、红陶,还有少量白陶。轮
制技术发达,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器表和器底常留有规律的轮旋纹和同心圆切割痕
迹。器表多为素面,纹饰常见弦纹、划纹、铆钉纹、附加堆纹和镂孔,还有少量篮纹
、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类有鼎、 、、甑、罐、盆、三足盆、杯及各种器盖,平
底器较多,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以粗颈冲天流袋足 、三足盆、高柄豆、鸟首形足
鼎、肥袋足、单耳和双耳黑陶杯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
杯,工艺高超,烧成温度可达1000℃。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骨、蚌器。石器多为磨
制,有加工精致的钻孔石铲、钺、刀,以及斧、 、凿、镰、箭镞等;骨器有锥、针
、镞、鱼叉等,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狗、兔、马、猪、
獐、鹿、麋、牛、羊等,以猪、狗的数量最多,马、牛次之,反映了家畜驯养和狩猎
情况。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卜骨,系用牛、鹿肩胛骨修制而成,或只灼不钻,或
钻灼皆施,标志着原始宗教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遗址下文化层包含的部分岳石文化遗存,由于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未能加以区
别。上文化层发现了6座陶窑和一部分陶器、铜器、石器、卜骨等,有的陶片上发现
陶文,主要是商末和东周时期的遗存。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厚约10米的城墙遗址,发掘者
确定为下文化层的同期建筑。但其后几十年间学术界对此颇多疑问。
1989~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4个月的勘探和试掘,发现
了分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
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方形,东南西三面城垣比较完整,北面城垣弯曲并向北外
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内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处约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
。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厚8~13米。城墙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
部位在沟濠淤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
筑,表明城垣有早晚之分,也反映出夯筑技术的发展过程。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
筑城被局部破坏。四面墙基完整地保存于地下。这是是时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最大
城址,面积是边线王城址的3~4倍,平粮台城址的20倍。发掘者据城内深厚的文化堆
积,丰富纷杂的遗迹叠压和打破关系,以及出土的精美陶器和石器等分析,认为城子
崖龙山文化城址可能已超出单纯防御动物侵害作用的范畴。
岳石文化城址,平面与龙山文化城址基本一致,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东南西
三面城垣都在龙山文化城垣以内夯筑,北面则筑在龙山文化城墙之上,也有早晚之分
。城垣夯筑规整,厚8~12米,夯土坚硬,采用成束棍夯筑,夯窝密集清晰,使用夹
扳挡土的夯筑技术已与商周时期无大区别。
周代城垣筑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内侧或叠压其上,已残存无几。
此次勘查,还在遗址中找到了1931年发掘的4条探沟的坑位,并重新挖出了4号探
沟。发掘者认为,当年确认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堆积,应是岳石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城
址,应是岳石文化城址,即夏代城址。
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在中国近代考
古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认识和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居全国
领先地位,是中国早期文明中心之一。夏代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城市发展关
键环节的空白。
王推官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汉代遗存。1992年被公布为山东
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宁家埠乡王推官村南,向北可延伸至村内。
东西约800米,南北大于2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积厚约2.5米。受近代
人类活动的影响,遗址地表变化较大。依现地貌可将村南自东向西分为三个区域:苹
果园、王推官小学、桃园及场院。
遗址于1987年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章丘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
春、秋季,山东省文化厅济青高速公路考古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
古系曾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试掘,共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
下依次为耕土层、扰乱层、战国层、商周层和岳石文化层。清理的遗迹有房址6座、
灰坑96个、墓葬16座、灶1个等。房址多数已残,形状难辨。灰坑多为圆形,也有的
为椭圆形。墓葬均为竖穴式土坑墓,多数挖有放置随葬品的壁龛。出土各类陶器30余
件,主要器形有鼎、鬲、罐、盆、盂、豆、壶等。部分陶器上带有戳印文字。铜器8
件,器形有剑、镞、带钩等。骨器3件,为针、匕等。这些遗物以岳石文化和战国时
期的居多。
邢亭山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存。199
5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曹范乡邢亭山村西北约20
0米处。遗址南、北部地势略高,向东为缓坡,西濒郝家涯(又称“夜猫子沟”)。属
于河边台地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在30000平方米以上。遗
址文化层厚约2.5米,最深处达3米以上。土色灰黑,含灰较多。遗址于1982年发现,
1985年北京大学和章丘县博物馆进行试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的灰
坑等遗迹。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有石、骨、蚌、陶器。石器多为通体磨光,亦有器身
琢制,只在刃部磨光的。器形有斧、刀、 、镰等。骨器有锥、针、镞等。蚌器有蚌
镰等。陶器一般均为快轮制作,只部分器物的流、把手、足等用手制。陶色以黑色最
为多见,也有灰、白、褐等色。器表装饰多见素面、素面磨光,亦见弦纹、乳钉纹等
。器形有鼎、、 、罐、盆、盘、盒、器盖及蛋壳陶杯等。器类丰富多彩,造型优
美别致,制作工艺精良。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有鼎、罐、盆、瓮等。岳石文化遗物
有浅盘豆、盆等。商周时期遗物有鬲、簋、盆、瓮等。
该遗址是一处以典型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为主要内涵的遗址。对于进一步认识典
型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辛庄遗址商代中晚期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济南市郊区王舍人镇大辛庄东南。地势由西南向北逐渐下倾,中间有一条东南斜
向西北的自然沟壑,俗称蝎子沟,将遗址分作两部分,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探得文
化层厚约2米,最深处4米。自1935年遗址发现至本世纪80年代间历经多次调查、勘探
和试掘。发现房址12座,水井8眼,墓葬42座。出土陶、石、骨、蚌、铜器等700余件。
陶器有高档锥足鬲、矮足鬲、圜底尊、大口尊、假腹豆等,还发现釉陶和刻纹白陶;
石器有斧、 、刀、镰等;骨器有镞、笄、匕等;还有卜骨和卜甲,但未见刻辞;铜
器为镞、针、锯等小件器物。有的墓葬有殉狗,这种葬俗同郑州二里岗、安阳的商代
墓葬相同。1970年,济南市博物馆在此收集到一批历年出土的青铜器,包括、觚、
等酒器,戈、镞等兵器及斧、 、刀、车具等;1984年,又收集到一批器物,青铜
器有鼎、觚、爵、戈等;玉器有钺、虎、 等,均为随葬品。出土和收集的器物,与
安阳殷墟殷代典型器物并无区别,也有一些与郑州二里岗上层出土器物近似。该遗址
是迄今发现的商代中期中原地区商文化向东推进最远的据点,对于商文化及商代夷商
关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屯遗址商周时期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长清县归德镇小屯村东,前平村西南的濒河高地上。地势西高东低,南大沙河自南而
北将遗址分割为两部分,东部高地位于大沙河东岸,西、北两侧受河水冲刷较严重;
西部高地位于大沙河西岸,东侧受河水冲刷,南侧受自然冲沟侵蚀。小屯水库将大沙
河拦腰截断,大堤东端即坐落在东部遗址上。遗址现存范围,西部高地东西约150米
,南北约100米;东部高地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57年
小屯水库修筑过程中,在东部高地发现一批青铜器,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即派员前往调
查、征集,共获青铜器70余件。1961年冬,修建水库溢洪道时,在东部高地南端又发
现青铜器20余件。两次共获99件,其中容器16件、兵器58件、车马器14件、生产工具
11件。此外,还发现陶器和石器等。1964年该村村民将匿存的第二次出土的5件青铜
容器出售给山东省文物总店,连同县文化馆征集的10件,共得青铜器114件。据村民
反映,当时出土的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被古董商人携走,下落不明。所获铜容器有圆
鼎、方鼎、爵、觚、觯、提梁卣、贯耳卣、、豆等,其中17件带铭器分别刻“戈”
、“ ”、“ ”和“  ”形徽识,后者还带有亚字形铭刻。除少数小件时代稍晚
外,均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葬所常见。该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山东古国史有着极
重要的价值。
让庄铺遗址岳石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位于平阴县栾湾乡让庄铺村。遗址可分
为两个部分:其一在让庄铺村西北。苇河自东向西流经遗址南部。遗址原为一高约7
米、直径约50米的圆形台地,俗称“小灰山”。70年代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被夷平,现
地表仍可见大片灰土及遗物。1981年平阴县文化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采集的遗物中
属岳石文化的有泥质灰褐陶尊形器、绳纹罐及石铲。属于商代的有夹砂灰陶、红陶绳
纹鬲、泥质黑陶豆等。属于西周时期的有夹砂黑陶绳纹鬲等。其二在西距“小灰山”
约300米的让庄铺新村村东的山坡上,当地人称“朱家林”。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
8年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筹建处发现。从村民辟土造地形成的断崖上
观察,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暴露有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采集的遗物有西周夹
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簋、绳纹罐等。属战国时期的有泥质灰陶壶、豆等。此外,
1983年村民曾于这里的一墓坑中掘出商代铜方鼎、觯,泥质灰黑陶簋、、尊等器物

陈庄遗址商周文化遗址,另有少量大汶口文化及岳石文化遗存。1995年被公布为
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清县城关镇陈庄村村南,西部紧靠济(南)兖
(州)公路。遗址所处地势平坦,因未钻探,面积不详。1985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和济南市文化局文物科调查发现。从村南东西向机耕路以北的取土场断崖观察,文
化堆积厚1.5米以上,内含遗物极为丰富。采集的遗物中有大汶口文化的泥质红陶片
等。岳石文化陶片中可辨器形的有夹砂黑灰陶、泥质灰褐陶绳纹罐、浅盘豆等。商
周时期的陶片中夹砂陶多于泥质陶。陶色以红为主,次为灰色,亦见少量黑灰陶。纹
饰以绳纹最为常见,亦有附加堆纹、弦纹、三角划纹等。器形有鬲、罐、盆、瓮、假
腹豆等。初步观察属于商代殷墟中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遗物。
遗址保存良好。商周时期的遗存既有中原地区商、周文化的因素,又带有明显的
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商周之际当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东平陵故城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章丘县龙山镇驻地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
。城址边长约1900米,略呈方形,总面积360余万平方米。
城址四周可见残存的夯土城墙,宽10~30米,高1~4米,地下保留的墙基宽40米
,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城内地貌南高北低,地面到处可见砖、瓦和陶器残片。遗址
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铁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
的冶铁遗址。南面为陶窑群。东部偏北处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和铺砖、石的路面,
为当时的宫殿遗址。历年采集的遗物有陶、铁、铜、石器和钱币等。陶器有瓮、罐、
豆、壶,以及建筑砖瓦、地下排水管道等。花纹砖图案有菱形、花卉、龙虎、钱币等
。瓦当多饰云纹,少数为鹑禾纹、双鸟纹和人面纹,还有“千秋万岁”、“万岁富贵
”等文字瓦当。铁器有锄、锨、铲、锯、锛、斧、刀、剑、戈、犁和铸范等。钱币有
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洼村民在东墙附近发现1座古墓
,出土5件青铜器,其中铜洗内有“延平元年制”铭和双鱼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