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22&run=13

济南是一座古城,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这里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济南地
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重要石刻4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
处;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8处。当代考古学研究揭示了
早在9000年前这里已成为古人类劳动、栖息、繁衍的地方。192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
章丘城子崖发现的以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是全国最早发现的两支史前文化之一,
对探索华夏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国40多年的考古活动已基本确立
了由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文化至两周文化的先秦文化
序列,成为山东地区乃至全国古文化发展脉络最清晰的几个地区之一。
济南,自古以来就有收藏先人遗物,修缮古迹名胜的传统。秦始皇焚书,济南学
者伏生冒死将《尚书》藏在夹壁中。秦亡汉兴,他收拾残存藏书,传授于齐鲁大地,
成为著名的《尚书》大师。北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穷年累月,悉心搜求,所获古籍
、铭刻等物“几案罗列”、“盈箱溢箧”。明代,边贡在大明湖畔筑万卷楼,收藏书
籍、金石甚丰。嗣后,李开先在绣江河畔,筑起万卷藏书楼,贮南北词典甚富,有“
词山曲海”之誉。清代学者周永年,极嗜藏书,脱衣典质,必得为快,积书5万余卷
。曾与好友桂馥,出两家藏书,在济南五龙潭附近筹办借书园,成为中国第一个公共
图书馆创议人。他还编修《历城县志》,与李文藻合撰《历城金石志》三卷。清代学
者,古籍、金石收藏家马国翰,家贫好学,每见异书自抄录;为官后,廉俸所入悉以
购书,所积至5.7万余卷。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成《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史
、诸子三编,677卷,辑宋以前佚书629种。收藏金石,尤重古泉,以精博著称,还著
有《目耕帖》、《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玉函山房诗集》等,对保存古代典籍,作
出颇大贡献。清末,山东提学使罗正钧设立山东金石保存所。民国后陈崇昌掌山东学
务,特筑博物馆。1929年王献唐任职后,收集先贤遗书、文物古籍、碑碣石刻、砖瓦
构件,藏品丰富。该所是山东第一个由国家征集、收藏金石文物的机构。
自北宋以来,济南金石学、文献学以及史志方面的研究代不乏人,历代有著述,
在著录、保存和研究古代文物、文献资料方面卓有贡献。宋代曾巩的《齐州二堂记》
、赵明诚的《金石录》,金代元好问的《济南行记》,元代潘昂霄的《金石例》、于
钦的《齐乘》,明代刘敕的《历乘》、王象春的《齐音》,清代阮元的《山东金石志
》、马大相的《灵岩志》、任宏远的《趵突泉志》、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近现
代的《济南大观》、《济南名胜古迹辑略》、《济南市山水古迹纪略》、《济南市情
》、《潇洒济南》丛书等,均对济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锦绣山川、文物古迹作
了记载、叙述、题咏、吟赞。
东周时期,齐国为防御鲁及中原各国的入侵,修筑齐长城。同时,齐国在龙山一
带设平陵邑,汉置平陵县,即东平陵故城。济南历来就有尊崇儒学及古圣先贤的传统
。汉代建了孝堂山郭氏祠,宋代修了闵子骞墓及祠堂。宋以来,建府学文庙、历城县
学文庙、长清县学文庙、平阴县学文庙。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曾巩任齐州知州时
,为御水患,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大清河(今黄河)。元初,在水门上建楼,即汇波
楼。1829年(清道光九年),历城知县汤世培捐款重建南丰祠;在此祠西,明末建成晏
公祠;再西为清末山东巡抚张曜祠,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建成。建国后,“三祠”
统称南丰祠。1068~1077年(北宋熙宁年间),曾巩在趵突泉北建历山堂、泺源堂“二
堂”。后将“二堂”改为吕公祠。明都转运使张奎光等改吕公祠为吕祖阁。第三殿为
斗母宫。现统称吕祖庙“三大殿”。明代中叶建了“七忠祠”。1792年(清乾隆五十
七年),山东盐运使阿林保复建,并新建清山东巡抚佛伦祠附在铁公祠东。1929年,
陈调元主鲁时,重修铁公祠。为纪念名人贤士、革命先烈及重大历史事件,1929年建
有蔡公时烈士殉难纪念碑,1934年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1949年始建英雄山革命烈士
陵园,1954年建史元厚烈士纪念堂,1956年建李清照纪念堂,同年始建“解放阁”。
1979年在原西顺城街,辟建“五三”纪念园,并竖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此外
,历代还保护维修了一批古陵墓。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中,济南有张养浩、马国翰、李攀龙、房彦谦、李开先、殷士儋、杜仁杰、于
慎行等81处古先贤墓葬。1957年济南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扁
鹊墓、卫青墓等32处古墓葬。
北朝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建筑与造像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此时,济南
成为山东西部佛教的中心。先后建有神通寺、四门塔、龙虎塔;灵鹫寺、九顶塔;神
宝寺、灵岩寺、五花殿、千佛殿、大雄宝殿、辟支塔;开元寺、四禅寺、龙兴寺、南
泉寺、安 寺、兴国寺、兴福寺、正觉寺等寺院建筑。其造像遗迹有自北魏至隋唐宋
元的黄石崖、玉函山、千佛山、千佛崖、灵鹫山、太甲山、大佛寺、莲花洞、丈九佛
、王泉、龙洞、赵八洞、大佛头、黄花山等石窟摩崖造像。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地区
现存的石窟摩崖造像达20余处,计1100余尊。另建有道教建筑迎祥宫、华阳宫、青帝
宫、玉皇宫、北极阁、星宿庙、长春观、洞真观;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南大寺、清真北
大寺、党西清真寺、党东清真寺、堤口路清真寺等。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19世纪末
以降,济南还建有洪家楼天主教堂、基督教礼拜堂、将军庙街天主教堂、胡家庄露德
圣母院、白云峪教堂等欧美式宗教建筑。由于民俗乡情的需要,明代以来,建有督城
隍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火神庙、龙神庙、镇武庙及山陕会馆、浙闽会馆、辽宁
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万竹园等古代建筑。凡此种种,多数都留有修葺或重建
的文字记载。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不息的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文物
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另外,私人收藏文物,由于收藏家去世,文物散失在所难免

新中国建立后,济南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财政状况并不
富裕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并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文物普查,公布
了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冲
击,在破“四旧”的恶浪下,文物古迹遭到惨重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公布
的12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2处毁于一旦;1957年公布的75处市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52处已荡然无存,其他不可移动文物被毁的不计其数。传世和流散文物损
失更惨。千佛山、玉函山石刻造像幸存无几;灵岩寺宋至清的150余块碑刻被砸;齐
长城的锦阳关和两侧城墙被拆除500余米,公、私收藏的古籍字画不少被付之一炬。
1978年以后,济南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逐步形成了以
文化(文物)部门为主,公安、司法、工商、民政、园林、海关、外事、宗教、旅游、
城建等部门密切协作的局面。保护管理的范围,也由传统的文物古迹,扩大到近现代
遗迹、遗物。文物管理机构,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1984年,济南市在文化局内设
文物科,1987年改为文物处,历城、章丘、长清均建有文物管理委员会或文物管理所
,平阴县也在文化馆内配备了专职文物管理干部。
70年代后,各文物单位普遍加强了文物安全防护工作,同时破获了一批走私、盗
卖文物和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案件。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文物市场的管理,根
据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有关法律、法令,济南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制定了
《文物保护管理的暂行办法》和《文物市场管理的暂行办法》。1989年制定了《济南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56~1989年,全市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文物调查。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共
有不可移动文物677处,截至1995年,经国家和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
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建立科学保护档案资料、建立专门保护机构的措施,收到良好的
保护利用效果。全市文物(文化)部门收藏文物达24700余件(组),其中多数为60年代
后接收、征集和发掘出土的。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藏品有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龙
山文化的典型石器、陶器,历代钱币,汉代瓦当、画像石,隋唐墓志,宋明瓷器,明
清书画,济南战役文物等。进入80年代,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在鉴定
、分级和科学保管方面进展较快,保管条件有所改善。经鉴定分级,全市共藏三级以
上各类文物1946件(不含省级馆),逐步进行了分类建档工作。
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济南境内开始了以近代考古学方法进行的田野发掘工作
。1928年春,学者吴金鼎在章丘龙山镇武原河东岸之城子崖发现“灰土层”文化堆积
,并采集到石器和黑色陶片。1930~1931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山东学
者共同主持下两次发掘城子崖遗址,确认了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的存在,后来命名为“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成为龙山文化的
代表遗址和命名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山东省政府合组的“山东
省古迹研究会”还对章丘东平陵故城、大辛庄商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其中大辛庄遗
址是30年代山东省发现的两处商代文物遗存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对上述两个遗址又做
过多次调查和试掘。遵照国家“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
建设有利”的文物保护方针,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一系列田野调查和抢救性清理
发掘工作。1958年修水库时发现长清小屯遗址,出土大量殷代青铜器。1959年修京沪
铁路复线,宁阳县(当时属济南市)堡头村西暴露出一部分文物,济南市文物工作者对
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4500~5000年,使
该遗址成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和命名地。1969年市区无影山汉墓出土的陶鸠、陶
车马、乐舞杂技陶俑等器物,为中国陶塑艺术的瑰宝。1977年发掘岗辛战国墓,出土
有铜鼎、钫、盘、 等近百件随葬品。1984~1986年先后发现、发掘马家庄北齐壁画
墓、新屯汉画像石墓、孟庄汉画像石墓、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八里洼北朝壁画墓
。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和发掘了大量的各类各时代遗址,填补了济南地区各时
代考古学文化的缺环。如1982年发现含大汶口、龙山、岳石和商周遗存的乐盘遗址,
龙山文化遗存的邢亭山遗址;1987年发现兼有龙山、岳石、商周和汉代遗存的王推官
遗址;1988年发现北辛文化遗存的张官遗址及发掘宁家埠遗址。1989~1990年,山东
考古工作者对城子崖遗址再次进行勘探试掘,发现了分属龙山文化时期、岳石文化时
期和周代的3个城址,这次发掘成果被列为“七五”期间及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之一。进入9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小荆山遗址和西河遗址,遗址出土的器物及
房址证明,在距今8000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1993年,清理了明代德王墓群中第
一代德王庄王朱见墓。1995年,发掘了长清五峰山乡北黄崖村仙人台遗址及墓葬,
首次发现 国这一文献记载极少的两周时期东方小国的贵族墓,出土大批随葬的青铜
器、玉器和陶器,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年内还在灵岩寺内发掘了
隋唐时代的进寺山门鲁班洞,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拱券建筑结构遗迹。
文物维修是文物保护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即拨出小米,用于
维修长清灵岩寺罗汉像。以后,又对四门塔进行整体加固,对正觉寺实施大修。多年
来,中央和省、市财政拨出专款,本着“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九顶塔等古
代建筑,千佛崖造像等石窟寺及石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等近现代遗址,房彦
谦墓等古墓葬进行重点维修。另外,还利用信士和群众捐款维修了一批文物。对于社
会流散文物的管理,是通过建立国营文物商店进行的。截至1990年,济南市共收购社
会流散文物13万余件,销售8万余件,为博物馆、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文物藏品
660余件。
博物馆事业,本世纪初即在济南设立了广智院及山东金石保存所。建国后,于1
956年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1958年筹建济南市博物
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博物馆事业进入空前发展的新时期,相继新建了一批博
物馆(纪念馆),不仅数量增多,类型也不断丰富。至1995年,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
馆)由1976年的6处,增至26处。全市文博系统干部职工人数达2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