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京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2&run=13

一、沿革
京剧传入济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的同治年间(1862~1874年),济南的
京剧班社及其演出活动就比较活跃。当时称徽调皮簧。较有名的徽班有“高升班”和
“如意班”。高升班的名丑葛四, 与当时蜚声京都的“同光十三绝”之一的名丑杨三
齐名。
清末民初,济南曾出现不少京剧班社,有全胜科班、福森和班、老太平和班、庆乐
班等。京剧与其他剧种同台合演为当时常见的现象,人们称其为“两下锅”。庆乐班
就是一个兼有河北梆子和京剧两个剧种的班社。自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后,济南
与京、津、沪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闻名遐迩的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其他
名角都曾多次到济演出,济南剧坛呈现出一派争奇斗妍的局面。
20年代之前至30年代中期,济南曾两度出现致力于京剧改革的新型京剧团体--山
东省易俗新剧社和山东省立剧院。两团体试图从人才培养、剧本、演唱技巧、音乐伴
奏、舞台美术等方面对传统京剧进行改革实验,编演了许多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新
历史剧,如《指鹿为马》、《风波亭》、《看看新知县》、《岳飞》、《文天祥》、
《郑成功》等。尤其是《岳飞》一剧,从剧本到演唱技巧以及舞美服装等许多方面都
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果。
三四十年代济南的业余京剧活动也比较活跃,较有影响的业余京剧团体有:济南市
国剧研究社、公余国剧研究社、余兴票社、津浦铁路票房、济南银河歌剧社等。40年
代中期至济南解放前夕,济南的京剧活动表现出衰微趋势,专业京剧团体大致有三种类
型:一类是依靠邀请外地名角维持演出的“坐包班”,如北洋戏院的京剧班底;一类是
借助机关布景演出连台本戏的“彩头班”,如第一剧场(现大众剧场)的太平京剧社;一
类是茶社里的京剧清唱班。各类班社的经营状况都不景气,但为了营利,投合一部分人
的庸俗趣味,致使艺术上流于低级粗劣。
济南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和戏曲改革,京剧界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行民主制的戏
曲团体,京剧界人员的思想艺术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济南戏坛
出现了一批思想内容进步、艺术水准较高的新编京剧,如《闯王进京》、《木兰从军
》、《三打祝家庄》、《猎虎记》等。50年代中后期,以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为标志的
京剧改革拉开序幕,济南市的专业京剧团体先后排演了现代京剧《白毛女》、《林海
雪原》、《刘连仁》等。50年代末期,市文化局对所属3个专业京剧团(济南市京剧团
、新声京剧团、共和京剧团)进行整顿改编,将3个团改编为两个团。1960年,济南市京
剧二团调往新汶,改为新汶市京剧团。市京剧一团改名为市京剧团。
60年代初期,以表现现代题材为中心的京剧改革兴起。1964年1月,山东省首届京
剧现代剧目汇报演出在济南举行,济南市京剧团演出的创作剧目《打布车》(根据小说
《铁道游击队》改编),得到充分肯定。设立在济南的山东省京剧团也演出了《奇袭白
虎团》、《红嫂》等现代剧目。此后,京剧舞台逐渐为京剧现代戏所独占,传统剧目渐
次销声匿迹。
“文化大革命”中,济南的文艺舞台完全被“样板戏”垄断。京剧和其他剧种几
乎全部照搬照演样板戏。自1978年开始,对优秀传统剧目开始解禁,恢复上演了《逼上
梁山》,一度出现传统京剧热,但不久便冷却下来。到80年代初,虽经社会各界竭力呼
吁振兴京剧,但仍未真正走出低谷。1984年,市属各专业艺术团体实行经营管理体制改
革,给京剧专业团体注入一定活力。
二、专业团体
庆乐班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系河北梆子和京剧两剧种的科班兼演出团体
。创始人为董希珍(河北献县人)。该班共传三科(每科8年),科名分别为大庆乐班、小
庆乐班、小小庆乐班。大庆乐班以教授、演出河北梆子为主兼演皮簧(即京剧);小庆
乐班河北梆子与皮簧并重;小小庆乐班则全部传授、演出皮簧。
大庆乐班、小庆乐班常演出于济南的鹊华居、大舞台、富贵园、上舞台。1920年
前后,小小庆乐班在新建的商乐舞台成班并演出多年。商乐舞台后毁于1928年“五三
”惨案的炮火之中,艺班人员无栖身之处,30年代,大部分到进德会京剧场组成班底。
山东省易俗新剧社创办于1917年,取移风易俗之意而命名,社长杨新斋。该社是一
个兼有艺术教育和经营演出双重性质的改良型京剧科班,办学性质为私立公助,省教育
厅每月给其拨补助款400余元。易俗社1925年解散,其间只招收了一届学生,约60余人
。学生年龄一般在10~13岁之间,修业期限为6年。报考易俗社的考生须具有小学文化
程度,经考试后择优录取。所设课程除京剧专业课外,还设有文明戏课和一般文化课。
修业期间,学生的衣、食、住均由社方负担。同时,社方组织的营业演出收入归社所有

该社所聘请的教师多为当时梨园名家,还特地从北京聘来教文明戏的教师。教务
主任林历山系晚清秀才,思想激进,文思敏捷,该社所演的新编京剧,如《风波亭》、《
指鹿为马》、《胭脂》、《庚娘》、《细柳娘》、《胡四娘》、《青梅卷》、《步步
难》、《看看新知县》等,均由他编剧。该社学生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有邱步武
(艺名王芸芳,曾有“江南梅兰芳”之称)、马润生等。
山东省立剧院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夏的山东省立实验剧院。1930年阎锡山军队进
攻济南时被迫停办。1934年夏恢复重建,定名山东省立剧院。院址设在济南城内贡院
墙根街和芙蓉街义庙两处,院长王泊生。该剧院是当时国内规模较大的新型戏剧艺术
专业学校,教学重点侧重于京剧。办学宗旨是“整旧创新,创造新中国戏剧”,即从整
理改造京剧入手,从培养新型的戏剧艺术人才起步,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戏剧。该院所
招的学生分为高级、低级两部。高级部招收学生70余人,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经考试后择优录取,修业期限为5年(含1年实习);低级部招收60余人,要求学
生必须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经考试后择优录取。高级部分表演和音乐两系,低级部以教
习专业课程为主。该院师资阵容整齐,许多教员都是蜚声国内剧坛的名家,如戏剧史
、戏剧理论教师有:王泊生、马彦祥、刘念渠、李一非、吴瑞燕等。京剧教师有:郭际
湘(艺名老水仙花,曾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老师)、孙怡云(曾是尚小云的老师)等

1935年,剧院演出由王泊生编导并主演的大型新歌剧《岳飞》(即改革后的京剧)
。该剧在唱腔、音乐、表演、服装、布景等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改革,在音乐方面
取消打击乐器,首次使用了中西合璧的乐队,演唱方面保留了京昆的基本唱法。这一改
革对国内剧坛产生了较大影响。1937年11月中旬,由于日军南侵,省立剧院被迫南下流
亡,经开封、汉口、长沙而至重庆。1942年,在重庆改名为“国立歌剧学校”,1946年
解散。
省立剧院学生中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原高级部学
生)和著名京剧演员高玉倩、徐荣奎(原低级部学生)等。
济南市京剧团1949年3月1日正式建团。其前身是常驻济南第一剧场的民间京剧班
社--共和班。建团之初称济南大众平剧团,后改称大众京剧团。1956年转为国营体制
,更名为济南市京剧团。
1949年初,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到该团指导工作,帮助排演了三部大型新编历史剧《
闯王进京》、《木兰从军》、《关羽之死》。建国初期,该剧团是济南市旧戏曲团体
实行民主改革的试点单位,在“改制、改戏、改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50年代前期,排演了不少新编历史剧,如《三打祝家庄》、《猎虎记》、《好汉李
逵》、《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经常上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连台本戏,如《西游
记》、《封神榜》、《济公传》、《红须客》、《牛郎织女》等。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中期,是该团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以出色而齐整的演员阵容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演出
剧目闻名省内外。先后巡演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赢得较高荣誉。影响较大的剧
目有:《闹天宫》、《闹龙宫》、《金钱豹》、《三进士》、《岳母刺字》、《大名
府》、《响马传》、《钟馗嫁妹》等。到70年代,先后自编或移植演出的京剧现代剧
目主要有:《白毛女》、《刘连仁》、《林海雪原》、《南海长城》、《春雷》、《
焦裕禄》、《黛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
、《红嫂》、《杜鹃山》、《龙江颂》等。是全省率先编演京剧现代戏的专业团体之
一。
1978年,上演了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在济南产生
极大反响,连演百余场。此后,恢复上演了一批传统京剧剧目。
该团历年主要演员有:孟丽君、孟丽蓉、李幼麟等。
新声京剧团共和京剧团新声京剧团建于1950年。系民间职业团体。共有演职人员
50余人,常驻济南天庆剧场,靠邀请外地主角维持演出。
共和京剧团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由若干清唱茶社组合成的共和京剧班。全团有
演职员40余人。
1959年初,市文化局将新声京剧团整编为济南市京剧二团,共和京剧团整编为济南
市京剧三团,并抽调两团的部分业务骨干,充实到济南市京剧一团。同年秋,市京剧二
、三团合并为济南市京剧二团。1960年该团调往新汶市,改为新汶市京剧团。
山东省京剧团1950年建团。由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和中共鲁南区党委京剧团合编而
成。初名山东省实验剧团,1954年改称山东省京剧团。1956年,山东省军区京剧团和中
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并入该团,分为山东省京剧一、二团。1957年合并为一个团,下辖
一个青年队;1958年又编为两个团、一个队;1961年整编为两个团;1962年再次合并成
一个团。1985年全团有演职员247人。建团至1985年创作、改编上演了许多优秀剧目
,如《虎头牌》、《阿侬女》、《奇袭白虎团》、《红嫂》等。其中《奇袭白虎团》
晋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1964年后又被列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在全国产
生极大影响。保留的传统剧目有:《铡美案》、《将相和》、《玉堂春》等。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过该
团的演出并予接见。1982年,曾以中国京剧团的名义到新加坡参加艺术节演出。
该团的主要演员有方荣翔、宋玉庆、张春秋、薛亚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