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8&rec=115&run=13

清朝末年, 一些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维新派开始接受和传播一些西方社会科学学
说,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仍然在思想界占着统治地位。济南同全国一样,真正具有现
代含义的社会科学研究, 是在经过了“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才逐渐开展起来。
“五四”运动前,济南的社会科学研究处于萌芽状态,其主要内容仅局限于兴办教
育、图书馆等。1901年9月,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请朝廷,于济南设立大学堂,这一行动,
开了各省兴办大学堂之先。1906年,山东政法学堂正式开学。1917年,基督教共合大学
改名齐鲁大学,设文、理、医三学院。1909年2月,山东图书馆于大明湖畔创办,馆藏四
库善本及各种图书。1914年,济南成立教育图书社,专售社会科学书籍。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书店的兴办,为济南地区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四”运动期间,各种新思想在济南迅速传播。1919年10月,国民党激进派王乐
平在济南开办齐鲁通讯社(翌年改称齐鲁书社),介绍和经销《新青年》、《每周讨论
》、《新生活》、《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研究》、《俄国革命史》等进步社
会科学刊物和书籍,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青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济南地区的传播。
以王尽美、邓恩铭为代表的先进知识青年,以书社为基地,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逐
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于1920年夏秘密建立了“康米尼斯特学会”,研究探讨共产主义
理论。12月,王尽美等又发起成立了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
1921年5月,王尽美与王翔千等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王翔千任主编。9月,王尽美、
邓恩铭等发起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
义。马克思主义在济南地区的传播,对促进济南的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925年春,齐鲁大学国文系改称国学系。1929年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这是济南地区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该所在古代哲学研究、山东方言研
究、中国农民运动研究、先秦典籍研究等方面,皆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济南地区的学术研究活动不得不中止。抗战胜利后不
久,即爆发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故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济南的社会科学研
究,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展开。
50年代,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和市委讲师团,是济南市社会科学队伍的骨干。济南市
委党校的前身市委党训班成立于1949年7月。1955年,市委党校正式配备理论教员,设
立研究室。市委讲师团于1956年成立(其前身为市委宣传部学习室),该团名称和人员
后经多次变动,1962年一度撤销。市委党校和市委讲师团的理论教育工作者,在宣传马
列主义基本原理,对干部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同时,也在
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使济南市的社会科学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高校长期停课,市委党
校一度撤销,一些理论工作者受到了迫害和打击。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直到197
8年在全国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才使济南市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恢
复并进入正常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济南地区的社会科学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山东省社
会科学院、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山东省文学研究所等省属专业研究机构先后在济
南成立。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科学事业的规划和领导,自1979年
,先后成立了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济南市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济南市经济研究中心等社会科学专业研究
机构和工作机构,获得了一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