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物理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7&rec=6&run=13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山东大学堂在济南创立,所设20多门课程中即有物理
课。1909年在该学堂内设立山东理化器械制造所,能生产理化仪器200多种,供教学
实验用。1917年,齐鲁大学理学院开设了普通物理课程,主要讲授力学、声学、热学
、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普通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在山师等大、中学校得到充实
。1958年山大自青岛迁来济南后,使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到60年代初
,已出现了理论物理学、无线电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金属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
、铁磁学和近代光学等深层次的分支学科。在此期间,山大、山师、山工、山医和其
他专科学校都加强了物理学深层次的分支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8年,山大还协
助省科学院在济南建立了物理研究所,从事专门研究。1962年8月山东物理学会在济
南成立,开展学术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相继恢
复和重建了理论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磁学、光学和无线电电子学等分支学科的教
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并创建了凝聚态物理学、宇宙射线物
理学、材料科学、超导技术、离子束技术和电子束技术等新的分支学科及研究机构,
使济南的物理学得到了新的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对高能多重产生领域、强子结构等进行理论性研究。1982年在国际
著名物理杂志《物理评论》(英文)发表了《共振介子的内含产生》和《关于普适假定
的强子--强子多重性》等论文,在国内《高能物理》等有关刊物发表了《软强子效应
的阻止成分》等10余篇论文。1977年,山大高能物理学教研室科研人员参加了国家在
西藏甘巴拉山(5500米)设立的大型乳胶室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宇宙线超高能粒子与大
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1980年,又与日本科学家在甘巴拉山乳胶室开展1015
~1017eV的强子相互作用研究。同年又与美国费米研究所合作,对强子产生的
夸克现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杂
志及第16~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上,共有40余篇论文。山大是国内第一批
高能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78年以后磁学发展较快,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都十分活跃。国家教委、国
家科委和科学院基金委员会共同资助山大磁学研究室科研经费,专门进行非晶态高导
磁薄膜和非晶态合金的理论研究以及磁记录介质材料的研制。其研究成果《Fe-Co非
晶薄带的低场磁性》(英文)发表在美国《应用物理(T·A·P)杂志》(1979年)上,《
磁场热处理对于非晶薄带Fe78Si101312的磁特性和损耗的影响》(英文)发表在
西欧《磁学与磁材料(J--mmm)杂志》(1982年)上,《高性能磁粉的制备》发表在《磁
性材料与器件》(1983年)上,《溅射高导磁非晶薄膜》1984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该研究室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
半导体物理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
微波隧道二极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成功地用于国内第一颗人造通讯
卫星。“六五”期间,山大半导体研究室对廉价太阳能电池材料、非晶态半导体基础
理论和透明导电膜的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先后在《J·Noncrgst-solid》、《中
国物理快报》、《半导体学报》、《太阳能学报》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60余篇。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参加了第15(1980年日本)、16(1982年法国)、1
7(1984年美国)次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1985年参加了在意大利召开的11届国际非晶
态和液态半导体会议,并宣读了学术论文。
材料科学。70年代开始研制的钽酸锂单晶体,KDP晶体、PbTiO3电子陶瓷等新
材料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山大从回收的重水中生长的DTGS晶体填补了国内空白,处
于国际领先地位。用于声表面波PbTiO3压电陶瓷材料,已应用于黑白电视机,198
1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在新材料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声表面波器件
基础》(1980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压电石英晶体》(1980年,国防工业出版
社)、《陶瓷滤波器》(1980年,科学出版社)、《石英谐振器的设计与制造》(1981年
,国防工业出版社)、《压电测量》(1983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压电与铁电材料
测量》(1984年,科学出版社)、《压电陶瓷应用》(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等10多
种专著。
强流电子束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山工研制的SDS型电子束曝光机,获1978年全
国科学大会奖,电子束激光精密定位仪,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80年代已发展到电子
束引发核聚变与激光引发核聚变。离子束技术,是材料科学研究和材料精密细加工的
新技术,山大研制的60KeV离子注入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00KeV注入机,
1983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