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科研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7&rec=58&run=13

1903年12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山东第一个农业科研机构--山东农事试验场
(又称济南府农桑会农业试验场)在济南创建。初建时在城东七里堡以北购官地180余
亩,后又陆续购民地500余亩。该场聘用日本人谷井恭吉担任技术指导,主要进行土
壤、肥料、农业气象、作物良种及其栽培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引进国外农机具进
行试用,并在燕子山、马鞍山和千佛山开辟三处山场,供造林用。该场隶属山东农工
商务局,1909年(宣统元年)划归设于场内的农业学堂兼管,作为该校学生实习场所。
1903年还聘用日本人川上京一在济南城东创办桑园,专门从事蚕桑试验,为山东
最早的蚕桑改良机构。1930年为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接管。
1904年,青岛树艺公司曾在济南城东设林业试验场,从事林业的研究与改良。
1912年,在济南南大槐树建立山东农事试验场(亦称山东省立济南农事试验场),
1929年改称山东省立第一农事试验场,隶属省实业厅(原农矿厅)。1936年进行机构调
整,其农艺系划归省立第一区农场,仍以小麦和花生育种为主,本场则改称为山东省
立农业实验所,设有化学、园艺、病虫害三系,在东关外还设有“民生果园”。193
8年,实验所与第一区农场组建为中央农事试验场济南支场,1940年6月又改称华北农
事试验场济南支场。1946年撤销后分建为南大槐树农场、桑园农场及小辛庄合作农场
,并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在建场30多年历史中,虽数经战乱之摧残破坏,但在作物品
种的引进、育种和栽培技术等研究方面,依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民国初期,北京政府农商部在长清县五峰山设立农商部第二林业试验场,从事山
区育苗造林试验和营建林场。
1919年建立的山东省立工业试验所是济南最早的工业科研机构,隶属省建设厅。
除从事化学、染织、土木机械、窑业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外,也为厂矿企业进行诸如矿
石、金属、织物、肥皂、水、酒等原料及产品的分析测试鉴定。1947年1月与祥阳火
柴厂合并为济南化工厂。该所在30年代研制的成果有烟幕弹、供电话和收音机使用的
干电池、可燃用植物油而且耗油少的毛管式爱国油灯等。
1929年,齐鲁大学建立农事试验场,1933年又与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胶济铁路
局合办农事试验场,在齐鲁大学设总场,在周村和青州设分场。主要从事小麦、粟、
大豆等作物的育种和良种繁育,选育成功的116号大豆、齐大195号小麦、济南8号谷
子等品种,均获增产效益。1938年后,各项实验中止。
1935年9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将其在辛庄筹办农场(未成)的680亩官地与金陵
大学、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共建济南农事试验场(或合作农场),由金陵大学负责技术
指导,进行作物育种及供乡村建设研究院学生进行农业训练。
1939年,日伪济南市公署曾将黄台林场改为济南农林试验场,后因面积狭小、地
势不适,1941年停办。1939年11月,山东省立济南畜养试验场成立,以分配推广优良
种畜为主,1945年12月又与绵羊改良场组建为山东省畜牧改良场。
1940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在济南新东门外护城河畔建养鱼场,进行养鱼技术试
验,1945年改称为山东省水产试验场济南淡水鱼养殖场,1948年停办。
1948年济南解放后,建于解放区的山东省农业实验所由益都迁至济南,1950年改
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又扩建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科技人员的增多,
各类专业科研机构相继建立,到1985年的36年间,经历了两次大发展。
1958~1959年为第一次大发展。1958年9月建立济南市科学研究院(初称济南市科
学研究所)后,开始建立隶属该院的专业科研机构,到1959年,市属科研机构已有11
个,部、省属科研机构也由1957年的7个发展至19个。
1960~1962年对各专业科研机构进行精简调整,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合并、改建
,到1965年,济南共有28个科研单位,其中部、省属21个,市属7个。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科研机构大多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1971年后
方逐渐有所恢复和发展。
1978~1979年为科研机构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两年中新建科研机构33个。到1
985年,济南已有独立科研机构98个,其中部属9个、省属64个、市属25个;有非独立
科研机构129个,其中大专院校属55个,区县属8个,厂办科研单位66个。此外,还创
建民办科技实业机构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