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医学科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7&rec=28&run=13

济南的医学科学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济南的中医药已蜚声国内。自1882年西医
镶牙技术传入济南后,英、美等国的传教士相继来济开设诊所、医院。1900年建立官
办中西医院,设病床,建病历,分科施治。1913年,杨瑞卿在南关挂牌行医,推行新法接
生。1914年,济南开始应用X光机、显微镜,把临床诊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21年,齐
鲁大学医科创办《齐鲁医刊》,定期介绍国内外及本校的先进医疗技术。后来,中华医
学会在济南设立编辑部,出版《中华医学杂志》;齐鲁大学医学院主编、主译了50多种
专业书籍;齐鲁医院于复新编著的国内最早的检验学专著《实验诊断汇编》,于1929年
出版,记述了对梅毒、疟疾、黑热病检验方法的技术改进。若瑟医院眼科发展为主科
,已能开展白内障、眼球摘除及假眼植入手术。1933年,省立医专主办的《新医学》杂
志,倡导婚前检查,论述早婚与近亲结婚的危害。1945年,省立医院附设传染病研究所
,开展细菌检查、疫苗制造及食品、药品成分的测定;市青年疗养院袁清洁研制的“袁
氏杀痨素”,经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验证,可增强结核病人的抵抗力。1947年,齐鲁医
学院耳鼻喉科教授孙鸿泉在国内首先进行内耳开窗术。
1948年前的济南,医疗条件极差。全市仅有8处官办医院,110名卫生技术人员。6
台X光机中最大的为200毫安,无专门的医学科研及卫生防疫机构。各种传染病蔓延,人
口死亡率高达12.5‰,平均寿命只有35岁。
1948年后,医疗队伍和技术得到发展。为加强医疗、科研和教学力量,1949年从北
京、上海聘请了30余名专家教授来济工作。齐鲁医学院皮肤科教授尤家骏在国内首次
发现黄色酿母霉菌病,并对麻风病的分型和治疗作出显著贡献。1952年,省立医院外科
已有普外、胸外、骨外、泌尿外之分,并能实施脾、肾、肺叶切除手术,膀胱、前列腺
、食道、脊椎手术及子宫全剔等手术。原齐鲁大学医学院、省立医专和华东白求恩医
学院合并为山东医学院,开办了国内首批耳鼻喉专业班,成为全国的进修基地。全市推
广组织疗法、睡眠疗法,为慢性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1954~1958年,市立医院进行了角膜和腮腺管移植,眼科主任许吉生对眼的前房轴
深度与解剖生理因素的关系做了研究;外科施行了关节成型、骨及输尿管移植,并在省
立医院协助下成功地进行了肝脏手术。市属各医院广泛开展针灸、封闭及溶血疗法,
综合性医院吸收中医并设立中医科。省立医院于1954年使用心电图机、人工心肺机,
开展了省内首例二尖瓣分离术。1958年,省医学科学院及其所属放射、沙眼、流行病
、肿瘤、职业病研究所,市科学研究院所属医学及中医药研究所,以及省中医医院院长
刘惠民创办的省中医药研究所相继建立,济南从此有了独立的医学科研机构。山医附
院杨仁中等研制成功中国人工喉,建成中国第一个无喉者残疾人语音康复基地。
1959~1965年,各医院推广蒸汽疗法、推拿、太极拳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病,并开
展群众性科研与革新活动。市中心医院进行了心导管造影,建立了同位素室,钴6
0照射机应用于临床,在市级医院中率先开展了食道癌切除结肠代食道手术、脾肾静
脉吻合术、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等;孟广铠等创制“将军散”治疗消化系肿瘤,论
文收入中国医科院食道癌资料汇编;卢信义等研制成功眼科吸杯仪、眼压计测微仪等
。市立四院检验科血清铁测定等项技术改进,被定为市级科技成果。省、市卫生防疫
站对2号病菌培养基的改进及快速诊断的方法,全省推广。1965年,市立二院为发展眼
科,充实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医疗仪器设备。眼科副主任陈智慧改进多种手术方式及器
械,开展了冷冻摘除白内障、弱视训练等新业务,诊断符合率及治愈率大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济南市卫生科技事业惨遭破坏,医学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被
迫停止工作,许多科技资料被焚毁,大批科技人员被下放。在逆境中广大献身于科技事
业的医务人员仍做了大量工作。市中心医院成功地进行了全头皮及眼面部皮肤严重撕
脱伤再植。市立一院乌头治疗肝癌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市立二院与工厂协作研制成功
两种型号的激光眼科治疗仪并在眼科率先应用,卢信义修订的激光照射眼底后的反应
分级和照射部位,被列为全国眼用激光基础研究成果;眼科青光眼滤帘切除术成功率达
95%以上。市立三院在国内首创股动脉注射二氧化碳结合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有效率达98.6%;中药加椎管内注射治疗破伤风,治愈率达92%。市传染病医院创制
紫茵糖浆,对病毒性肝炎治愈率达98.5%,配方推广全省并收入《中药大辞典》。市卫
生防疫站完成了布氏病血清学实验研究、流脑(A群)反向血凝试验等,并首先引进乙肝
免疫诊断方法。
1975年,在省立医院内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独家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医附院在国
内施行首例全喉切除喉再造术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喉癌切除硅橡胶喉成型术、游离空
肠移植喉咽颈段及食管缺损重建术、喉次全切除及颈部皮瓣Ⅰ期整复术。1976年3月
,建立了省耳鼻喉科研究所。《中国人工喉》电影译制片发行百余个国家。省交通医
院年内共做心脏手术10例,开胸术近百例,均获成功。这期间,全市还开展了肿瘤、结
核、皮肤病等普查普治及冠心病、肺心病与针麻研究,创办了《医药卫生》杂志,在全
国交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学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医科所正式恢复并新建科
研办公楼,设立了肝炎、肿瘤、医学情报研究室,确立了科研方向任务;在异种免疫核
酸的研制、乌头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等方面,
均获创新性成果;董立山等研制的微量试剂多孔加注器,1985年鉴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经技术转让批量投产,并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第15届国际博览会上获优
秀发明奖。市中心医院继人工晶状体、精制硫酸钡研制成功后,又着手烧伤及四肢整
形专科建设,大面积烧伤的抢救、异体异种植皮、切痂植皮等项研究均居省内领先地
位;心内直视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成功,填补了市内空白;与其他单位共同利用家兔
、家禽加工生产的下脚料,研制出“止生凝”和“消石利胆”胶囊,被评为1985年全市
重大科技成果。市二院激光周边虹膜分层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青光眼的研究,其方
法及病例数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研究论文被美国眼科杂志转载;由卢信义主编的国内
第一部《激光眼科学》,已被美国学者译成英文出版。为发挥市二院眼科优势,推动眼
科技术进步,1985年在该院建立了市眼科研究所。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紧密结合防病
治病实际,大力开展应用医学的研究。市卫生防疫站吕炳俊于1980年首先在国内报告
了酶标检测肝吸虫病和应用酶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以后又在省内首次从甲肝病人粪
便中分离出甲肝病毒;甲肝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及应用杂交瘤技术产生抗甲肝病毒单克
隆抗体的研究,均在短期内获成功。市三院显微外科成功地进行了残肢切除再植、自
体脾组织移植。济南卫校等研制成功的眼部电生理检测仪,经鉴定为国内首创,已进入
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行列。“六五”期间,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41项
,有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项为国内领先水平,2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市
属综合性医院分别确定了重点专科发展项目。
中央及省属驻济单位人才集中,设备先进,是济南医学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立医院
引进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十多种纤维内窥镜及DSA全脑血管造影陆续应用,诊治条件大
为改善;全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即设在该院;肝肾移植、法乐氏四联症矫正、带血管游
离腓骨移植等手术相继开展;皮肤科对霉菌病的治疗具有国际水平;山东医科大学耳鼻
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研究所及十多个研究室,承担国家和本省下达的科研任务;该
校编著的百余种教科书、参考书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江森教授主编的《实用
妇科学》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针麻原理的探讨等项成果,也分别
受到国家或省级奖励。其附属医院对氯丙烯和环氧氯丙烷中毒性神经炎的研究、大蒜
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研究等项成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围产医学的研究已独树一帜
;心血管外科先后开展了低温心内直视手术、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手
术等;国内第一个电子助讲器问世、喉癌及喉咽癌切除Ⅰ期喉功能重建的研究,使病人
的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得到较好地恢复;喉癌切除硅橡胶成形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山东中医学院对古典医籍进行了整理研究,《针灸穴位解剖图谱》译成英文、日文
发行;《中医基础学》、《伤寒论语释》等专著相继问世;贲门癌吞水音图诊断方法及
音图描记仪,荣获国际发明及新技术展览奖。该院附属医院在省内最早应用中药麻醉
、推拿麻醉及耳穴疗法,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不孕症”门诊;省中医药研究所参加青蒿
素治疗恶性疟疾的研究,1979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1年,在省医科所的基础上恢复
建立了省医科院,先后建立或扩建了职业病、皮肤病、肿瘤、寄生虫病、放射、药物
、医学情报、基础医学等8个研究所,承担研究课题110多项,其中全国人口死因统计分
析、氯丙烯慢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研究,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已在国内推广
应用。省千佛山医院继1978年在省内首先开展肺叶支气管袖状切除后,又成功地进行
了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术、临床电生理检查,并建立了省内第一个临床免疫科及全省肝
病会诊中心。
济南军区总医院于1982年在国内首先提出B超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并利用B超诊
断胎儿畸形,准确率达98.5%;烧伤整形科以猪软骨移植兔耳作支撑物,进行全鼻再造成
功,属国内先例;该院神经科是全军神经专科技术中心。
济南的卫生事业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1985年,全市各种卫生机构达1093个,病
床1.31万张,医院122所,各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47万人。医疗设备逐步更新,县级医
院已普遍应用心电图、脑电图、纤维内窥镜、大型X光机;市级以上医疗、科研和教学
单位相继购置了心电监护仪、高级型显微镜及冰箱、多功能生化检测仪等;电镜、直
线加速器、原子吸收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应用,在国内同行业中起步较早;全市已
有B超诊断仪90余台,头颅及全身CT机6台。济南在全省医疗、卫生防疫、医学科研、
医学教育等方面中心地位的作用,日益得到发挥。随着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
水平明显提高。除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早已绝迹,白喉多年没有发生外,许
多常见传染病也基本得到控制。全市人口死亡率降至6.56‰;平均寿命1982年已达69
.2岁,其中市区人口平均71.1岁,男69.3岁,女72.9岁,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