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交通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7&rec=23&run=13

一、公路交通

1917年前,济南的交通运输主要靠扁担挑、牲口驮或使用轿子、手推车、黄包车、
畜力车等。1917年,设在经二路纬三路的风记汽车行开业,率先采用汽车运输。1923
年,山东省路政总局修筑了济南至韩庄的汽车路,名“济韩路”,系济南最早的公路。
1926年利菏汽车路局成立,并拥有载重1.5吨的飞得禄、道济、福特和载重2.7吨的通
用汽车。至济南解放时,全市共有各种进口汽车627辆。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华东运输公司济南营业所(今济南汽车运输公司)随即成立
,年底组建客、货两个汽车运输中队。1949年济南市区拥有大道奇、小道奇、介姆西
等牌号的营运汽车190辆。解放初期,针对帝国主义的石油禁运,该公司将汽车改装
上“木炭代油炉”,以烧木炭作动力,时速达到30公里。1959年,济南市第一运输公
司(以下简称市一运)起重队调入四部吉尔车,后改制成吊车;还自制负荷2~20吨特
种大地排车、手摇吊车、人推绞磨等20多种起重机具。
1961年,改制载重20吨的18轮汽车1部,装卸也有了铲车。1963~1966年,济南
市第二运输公司(简称市二运)先后改制简易客车,自制轮胎自动化作业线等;市一运
将人力地排车改为以柴油机作动力的2.6千瓦载重1吨的三轮机动板车60辆,提高效率
2倍。1965年,市公路段在段店至机场路、大杨庄路段上首次试修成功沥青渣油路面
,减少了养护用工,提高了运输效率。1967年,省交通科研所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系
研究的成果“沥青渣油组合的分析方法”,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0年,市公路段与重型机械厂研制成功移动式沥青混合料拌合机,每20分种可
拌料2.5立方米,加速了公路施工进度。同年,市三运革新小组在上海同行协助下试
制出济南第一台虎头铲车。1971年又推广三重喉管节油技术,5年共节汽、柴油851万
公升。1976年,济南汽车运输公司制造成功QG-16型160吨平板车,解决了大型成套设
备的公路运输。1977年济南公路段在段店至周王庄路段建成山东第一条一级公路路段
,设计时速100公里。1978年,省交通科研所与济南汽车运输公司研制成功汽车底盘
综合试验台,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该所与市公路段完成了大交通量
黑色路面结构的研究,使路面平整、稳定、抗滑、耐久、强度高,提高了运输效率。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结构合理,具有防洪防震能力,工程施工工艺先进,主桥跨径220米,为当时亚洲
跨径最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属国内先进水平。获1982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
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3年省交通科研所同济南市公路段研究成功利用
粉煤灰筑路技术,适应建筑路段土质、水文条件不良和大交通量沥青路面基层需要,
既化害为利降低筑路成本,又增加路面使用年限。同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
省交通科研所研制出AT阳离子沥青乳化剂,改善了施工条件。同年,济南公路段采用
阳离子乳化沥青养路新技术,翌年,在章丘县建成乳化沥青车间并投产,铺筑试验路
和生产路5.1万平方米,后在济南各公路站推广,提高了养路质量和运输效率,节省
了工时和成本。1989年被评为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乳化沥青推广先进单位

二、内河航运
(一)黄河航运
1.航道黄河自清光绪初年始,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增高。济南河道于同治末年始
建堤防,到1884年(光绪十年)建成。民国时期内战频繁,航道失修。1949年后,加强
了航道整治疏浚,清除障碍。1957年,黄河航运办事处设航道扫障队,配备木帆船,
采用木绞关拔除航道木桩、树根,用爆破法清除石坝头、石坟、石碑等,并设标导航
。1975年,在主要航道西河口进行人工改道44公里,使淤积减缓。1985年,航道队有
机动航标船6艘,双体工程船1艘,保障山东河段除西河口至海口53公里外可正常通航
500吨级以下的轮驳船。
2.船舶山东境内黄河形成后主要靠木帆船运输。1909年(宣统元年)德国博克威桥
梁公司在济南泺口修建黄河铁路大桥时,曾使用“津义”、“泰山”两艘功率同为1
8.375千瓦,长20米、宽5米的蒸汽拖轮作业,为济南河段最早采用的机动船舶。到1
937年,过往济南的木帆船已有千余艘,最大木船可载重50吨,大宗货物在泺口港集
散。1938~1946年山东河段断航,船舶损失殆尽。1949年后,航道发展迅速,船舶不
断增加。1952年,济南泺口渡口58.8千瓦机动船下水,可载运4辆汽车。1953年各类
木帆船发展到2647艘,29818吨位。同年4月由小清河调入29.4千瓦和44.1千瓦的山东
1、2号木质内燃机拖轮试航成功。1958年,济南黄河泺口渡口将两只摆渡船并牢连结
,上下船桥板改为桥盒式,实现了“马车不卸套、汽车不摘挂”安全渡河,并在各渡
口推广。1966年6月,由黄河航运局船厂设计、威海船厂制造的载重80吨钢质双体渡
轮,能装运5辆拖挂汽车,上下船安全方便,并可原地回转调头。这是山东黄河渡口
使用的第一艘大型双体渡船。1968年,黄河航运局船厂造出150吨客货钢质船,主机
为66千瓦柴油机2台,双桨双舵,有客座158个,载货45吨,为黄河山东段第一艘自制
钢质客货船。1970年,该局船厂研制出山东内河第一艘机驾合一的钢质货轮,载重1
80吨;1972年又设计建造了500吨级的吃水超浅型货轮,舵机、机轮均系电磁液压式
遥控,运输效率高,千吨公里成本仅32.51元。1978年,其遥控装置获全国和部、省
科学大会奖,1984年获交通部优秀船型二等奖。1977年9月,研制成功了无触点操舵
手柄和主机调速跟踪箱;1978年设计建造了液压舵和电液遥控装置的甲、乙、丙型三
种双体渡轮;此后,又专为农村小型渡口设计建造载重40吨的丁型双体渡轮。其中甲
型和丁型1984年获交通部内河优秀船型二等奖。为克服黄河浅滩障碍,黄河航运局由
济南军区、省政府交通战备领导小组、省交通厅等单位协作,1978~1985年研制成功
新型渡河器-85双体承压舟,1986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在济南主
持鉴定并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12月获国家专利权。
(二)小清河航运
1.航道1403~1893年,历代对小清河进行过大小11次整治,全用人力。1931年,
省建设厅委托山东交通水利机械厂试造成功“济南号”联斗式挖泥船,功率16.2千瓦
,每小时挖泥35立方米,配泥驳船4艘循环输泥。这是小清河首次使用机船疏浚。19
35年,济南陆大铁工厂试制成功功率88.3千瓦“黄台号”、“石村号”挖泥船2艘,
每小时挖泥160立方米,用输送带输泥。日军侵占济南后,被劫往天津。济南解放后
,1953年将原“济南号”挖泥船修复投产,改名“鲁链201号”。1964年自制功率59
.2千瓦挖泥船。同年向上海张家浜船厂订制绞吸式挖泥船,每小时绞吸40立方米。1
980年从江阴、镇江订制鲁吸202~204号和鲁链202号挖、吸泥船和购进挖泥船各4艘
,用于疏浚,使小清河河口段可乘潮进出800吨级顶推船队。
2.船舶小清河航运始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初用小木帆船(俗称湖撇子)、燕
尾船。光绪末年,天津船民自北运河引进了对槽式木帆船。1929年至“七七”事变前
,小清河民船达千余艘。客运始于1931年。商人李天相集资万元,在黄台板桥成立济
渤汽艇社,备有功率8.8和11.8千瓦木质机器船两艘,各载客20人和60人,往返于黄
台至岔河101公里之间。1933年,商人王华亭在黄台成立华通汽艇社,备木质机器船
4艘和功率8.8千瓦船2艘,各载30人。
解放后,华东联运公司沿小清河在黄台、湾头、羊角沟等地设联运站。1950年省
交通厅在黄台组建小清河航运公司,并建造12艘木帆船。1952年委托上海船厂建造2
9.4千瓦和44.1千瓦(山东1、2号)拖轮,但吃水大不适用,次年调往黄河。1956年,
小清河对槽民船达506艘9288吨位。为改变靠拉纤运行的状况,以功率10.3千瓦和22
.1千瓦的浅水拖轮编为平排一列式队形,反复牵引试航。同年,省航运局请华东内河
局设计小清河浅水拖轮(山东3号),首批29.4千瓦7艘陆续建成下水,实现了小清河首
次拖带化运输。1971年造出性能良好的2艘58.8千瓦水泥拖轮,比木、铁质拖轮造价
低,维修简便。1976年,小清河航运局和威海造船厂、烟台航运公司船厂协作,制成
功率368千瓦推轮和800吨级顶驳船,比拖带运输用人少、航速高、节能、安全可靠。
“莱州湾海河顶推船组”1981年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1年,小清河航运局、青岛橡胶制品厂研制出滚动橡胶气囊,用于船下水代替滚木
,工艺简便,节省原材料,劳动强度低,安全可靠,为国内首创,1982年获省科技成
果二等奖,并在全国约100家小型船厂推广。1985年,小清河航运局有铁质拖轮15艘
,水泥、木质拖轮各2艘;顶推船4组,计功率1176.8千瓦,3200吨位。科技人员56人
,其中中级职称的13人。

三、铁路交通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山东首条铁路--胶济铁路,由德国山东铁道公司总办
与总工程司勘测设计修建,靠人力施工,路基填土不打夯,预留沉降量保持标高。铺
设每根10米、每米30公斤F型钢轨和钢枕,扣板螺栓联结。1904年6月全线通车,蒸汽
机车牵引。区间通讯采用电报、电话闭塞方式。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津浦铁路山东路段动工修建。由中、德、英三国工程
师共同勘测设计,南北分段施工。路基不打夯,预留沉降量。铺有类型不一的德、英
和中国汉阳轨。由德国设计施工的济南泺口黄河铁桥,1909年秋施工,1912年11月竣
工。是山东境内黄河第一座铁路桥,全长1256.95米,宽9.4米,12孔双线钢桥,载重
E-35级。桥墩采用桩基、沉井、气压沉箱基础,梁部结构9孔为简支桁梁,第9~11联
三孔,由悬臂和简支梁组成164.7米主跨悬臂梁,为1949年前全国跨度最大的钢桁梁

1911年,济南火车站建成。编组场为一平面调车场,担负胶济和津浦线上下行编
解。津浦线通车后采用电气路签闭塞方式,联锁箱联锁。1914年,日本强占胶济线后
,行车调度和长途通信,由莫尔斯电报改用音响电报;1917年大站始装进出站和远方
信号机;1918年采用电气路牌闭塞方式;1921年济南至青岛开通长途电话。1929年济
南设1000瓦无线电台。
1940年,胶济和津浦线分设的济南站合并后,咽喉区设东西信号楼,采用电气集
中联锁方式集中控制。中信号楼则采用电控转辙机,控制各进路道岔、信号。这是山
东最早的铁路大站电气集中。1945年,开通了济南北至天津、南至徐州的日本式三路
载波机。
1949年,津浦线增设预告、出站、通过信号机。1951年安装进站信号机第三位臂
板,满足了进侧线要求。
1953年, 铁路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当年1月济南铁路局成立设计科,翌年成立技
术馆,加强了铁路勘测设计、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新技术推广。1955年济南站在省内首
先采用集装箱运输。1956年,济南铁路局配备和平型货物蒸汽机车,设有加煤机、给
水预热器、风动摇炉等,比改造前的机车提高功率70%、牵引力40%以上。同年,津
浦、胶济线使用自动路牌(签)授受机,提高了通过能力及安全可靠性。1957年,济南
至泺口、至北关间安装继电半自动和路牌半自动闭塞。济南局编制出跨分局运输方案,
后推广全路。年底,济南站形成南北编组场,日编组1900辆。
1958年,济南局在济南北关间试验铝热焊焊接长钢轨成功。9月,济南铁路局科
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科研所)成立。成立初期研究成功线性规划在货场合理分工上
的应用、地面机车信号接触器、线路尖轨保护器、机车节煤等成果。同年,津浦线首
次大修告竣,每米41公斤轨更换为50公斤轨,木枕更新为钢筋混凝土枕,使线路每小
时允许速度由75公里提高到90公里,过站速度由45公里提高到60公里。1958年后,济
南站建成分别采用机械化驼峰、咽喉区电气集中和简易驼峰的上下行编组场,编解能
力分别达2437辆和2587辆。路局调度电话改为按分区汇接,实现了通路辐射、个别呼
叫。1959年3月,济南局将技术计划的内容形式改革为完整而科学的定型化图表系统
,后在全路推广。1963年,科研所和铁道部电务工程总队研制成功双频点式机车信号
,可将车站信号和预告信号复示于机车驾驶室,使信号了望不受天气影响,行车安全
度提高。
1966年初,济南局应用法国SEA3900型商用小型计算机编制月度货运和技术计划
程序,开全国铁路运输使用计算机之端。10月,济南局工程机具修配厂采用气压焊机
焊轨成功。同年,济南局配件厂研制出中磷闸瓦,获1978年部科技大会奖。济南局和
山东工学院研制出晶体管接近连续式机车信号,在兖州、泰安间运行良好。1968年9
月,济南局工程总队试制成功全国首台揭盖式大型道碴清筛机,清筛深度为枕下200
毫米,工效达150米/小时,可代替300人的笨重劳动。
1972年6月后,科研所陆续研究成功机车矩形通风装置、合成闸瓦、驼峰自动化
等成果。同年工程机具修配厂研制出大型枕底道碴清筛机,获部科技大会奖。1973年
,济南机务段首次使用功率1324千瓦、构造速度100公里/小时的国产东风3型内燃机
车,开始双机重联,后改单机牵引。1974年,津浦线兴建时空间隔相统一的移频自动
闭塞工程,移频信号由钢轨传输,自动指挥列车运行。1975年开始使用2427千瓦东风
4型内燃机车,两端设驾驶室,可单独操作。1976年,机车始装无线电话,实现了司
机、车站、调度之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同年,济南局安装布线控制准电子式400线长
途自动交换机,津浦沿线分装配套大站终端机,部、局和各站点相互间可直接呼叫。
1977年,济南局购置DJS-C4计算机系统,旋即投入单机应用。同年,济南分局装卸
管理所、装卸机具厂研制出三用装卸机;局直属通信段研制出战备微波通信反射网天
线。1978年下半年,济南西编组站铺轨;津浦复线中段建成自动闭塞工程,实现信号
自动化。1979年,济南局电子所成立,设硬件组、软件组、数传组。次年,引进意大
利OLIVET公司SP634计算机系统,并按“京沪线网络总体方案”,把济南局PDP-11/1
4计算机与分局智能终端TC-800相联,构成远程终端系统,开始进入联机应用阶段。
1981年,采用机械化施工的津浦线二次大修告竣,铺设每米50公斤和60公斤轨,
并逐步改为无缝线路。紧接第三次大修全部更换为60公斤及崮山、万德间75公斤轨,
向铁路重型化迈进了一步,允许速度由每小时9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1981年7月1日
,曹家圈黄河大桥(1960年5月始建,中途停顿)投入运营。该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设计施工,是山东省第二座跨越黄河的双线铁路特大桥,全长5698.30米,163孔。正
桥为长530.65米四孔连续钢桁梁加一孔简支桁梁,采用机械拼装架设。南北引桥均为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基础工程采用沉井、管桩、钻孔桩等。1982年下半年,单向二
级四场型济南西编组站建成,设半自动化驼峰,采用DK-76、TJK、7501型减速器、晶
体管测速雷达、半自动调速机、压磁测重、测长器及计轴器、驼峰无线机车信号及驼
峰道岔自动集中、燕尾式编组站尾及峰尾平面调车电气集中等新技术、新设备,自动
化程度居国内先进水平。1983年7月1日,济南铁路枢纽建成启用,使津浦干线直达列
车经过济南站,提高了济南站通过能力。1984年10月,济南西机务段配置美国GE公司
C36-7(国内ND5)型2943千瓦内燃机车,使机车日产由134万吨公里提高到147万吨公
里。同年,济南局建立PDP-11/34和引进美国PDP-11/44组成的四机系统,形成了部、
局、分局三级计算机网络,开发应用程序67项,获明显经济效益。1985年,济南局与
济南、青岛、徐州分局以DECNET网络软件联成计算机网格,开发了以“运统一”为信
息源的车流预报、货运和技术计划编制系统等应用项目,收效显著。济南局电子计算
技术中心开发成功微机控制的调车作业单传输系统,并推广全路;开发的计算机十八
点统计报告系统,代替了繁重手工统计作业。同年,科研所、运输处、总工程师室、
青岛分局完成胶济线车流组织方案及技术作业站分工研究,提供了胶济双线开通优化
方案,年均获益500多万元。科研所完成微机列车牵引计算程序,已推广全路。“六
五”期间,开通小同轴电缆300路载波机,构成了京沪、沈沪、津沪长途链路。
四、民用航空
1921年2月,北洋政府筹办平沪航线的北平-济南段,当年7月1日通航,这是济南
民航的开端。1931年4月15日和5月31日,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分别开辟南京
-北平、上海-满洲里航线,均途经济南。济南航站通讯设备有电台,气象设备有气压
表、温度计,可报告天气实况。
1958年4月,济南民航站在济南张庄机场重新组建。至1959年12月,先后开辟5条
航线(含由济南始发的2条)。航站设有指挥调度室,指挥范围以航站为中心,半径为
50公里。通讯导航使用国产402、403电台,进行地空指挥联络。1963年增设了区域指
挥调度室,通讯采用航路特高频对空话台,使指挥范围扩大。1964年4月又开辟途经
济南的沪-沈航线。为解决原有通讯导航设备不适应远程对空联络、无线电讯号弱的
问题,1978年组建泰山导航台,使用3M电台导航。1966年,开始采用国产55型电传机
。1977年,采用国产71Z气象测雨雷达。气象预报准确率60年代达到85%,80年代提
高到90%以上。
机务维护。航站开航时,只能对运五、伊尔-14等飞机进行短停时的维护。1963
年7月,民航第25(1965年改为第13)飞行大队在济南张庄机场组建,下设机务中队,
增强了飞机维护能力。运五飞机除大修需到上海进行外,一般故障均可在济南排除。
1984年,济南民航第13飞行大队研制成功农林化飞行时间/架次显示器,能准确
累计飞行时间和作业架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获民航上海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同
年,研制成功运五药液数字显示器,1985年获民航上海管理局科技进步四等奖。197
8~1985年,济南民航获上海管理局科委奖励的科研和技术革新共有49项成果,其中
三等奖1项,四等奖10项。
1985年,济南民航引进英国肖特-360型飞机4架并投入营运,使济南由过去基本
为中途过往航站变为始发航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