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一轻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7&rec=19&run=13

济南的一轻工业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兴办了大公石印馆,1913年建立了振业火
柴有限公司,随后陆续出现了肥皂、骨粉、制糖等工业,先后引进、应用了近代技术。
1921年6月建成的山东溥益糖厂,采用美、日近代机器设备,以甜菜为原料制糖试产成
功。为了利用制糖副产物制造酒精,又引进法国双重酒精蒸馏机,于1922年底建成附属
酿造厂(今山东酒精总厂)。同时,由年轻技术人员陈声研究成功“甜菜糖蜜特殊处
理发酵生产酒精新工艺”,使该厂成为中国酒精的发源地。30年代,济南开始生产锌锰
干电池。一轻工业的技术发展非常缓慢,长期停留在技艺性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水平上
,技术人员多是能工巧匠。
1949年后,一轻工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近代技术和设备采用量增多。195
0年济南开始用机器生产铅笔,出现了山东省生产铅笔的最早厂家。1951年采用人工吹
制法生产白炽灯泡和玻璃杂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企业进行了技术革新、技术
改造,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1954年在肥皂生产过程中进行综合利用
研究,提取甘油成功并投产。同期,研制成功了安全火柴,淘汰了硫化磷火柴,使火柴的
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58年,济南新中印刷厂研制成功了陶瓷贴花纸,填补
了省内印刷行业的一项空白。1964年9月,济南机动脚踏车厂研制成功了发动机容积为
50毫升的轻骑牌轻便摩托车,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生产轻便摩托车的厂家。1965年
技术上已能保证生产日光灯和高压水银灯,为山东开辟了一种新型电光源。同年,省内
唯一的油墨厂研制并开始生产油墨及部分颜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和生产,使一轻
工业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1967年试验成功了大薄膜陶瓷釉上贴花纸,并不断改进
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始终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1969年,济南印刷二厂印制成功木纹
纸和各种墙壁纸。同年,济南制胶厂试制成功食用胶。1970年,济南牙膏厂掌握了生产
洗衣粉的关键技术。同年,济南开始生产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电镀、烤漆工艺上
采用了国内较先进的生产线。70年代后,济南灯泡厂对白炽灯的玻壳、玻管生产工艺
、技术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吹泡机和拉管机代替落后的人工吹制,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1979~1985年,济南一轻系统共研制新产品282项,投产215项,创产值3.6亿元。1
985年新产品产值占全系统总产值的11.7%。完成科研成果91项,其中牙膏复合软管、
QAFTB-500型紫外线杀菌灯、50A型轻便摩托车、按摩乳、加酶牙膏、缩醛类香料等2
0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无硫纸蜡梗火柴、低温搪瓷制品等9种新产品被评为1983
年全国新产品金龙奖;小鸭牌液体洗涤剂等5种新产品被评为1985年轻工业部优秀新产
品;火柴生产连动线、粉刺露等6项被评为轻工业部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搪瓷家用煤
气灶、胶印金银油墨等3项新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产品;紫外线杀菌灯等51种新产
品获1982~1985年山东省一轻厅优秀新产品奖。电子计算机已应用于玻璃窑炉的工艺
参数控制,济南保温瓶厂的窑炉微机控制系统,可对10个热工参数进行巡回检测、定时
显示和打印,并能进行异常报警和记录,保证了优质高产,使能源利用率提高60%。高活
力糖化酶菌株μV11-Ju5选育成功,并应用于酒精生产,其酶活力比原菌株提高60%以上
,且热稳定性好,耐贮存。1985年山东酒精总厂用该菌株与1984年原菌株相比,经济效
益增加20.1万元。菌种在全国30多个厂家推广应用。济南火柴厂的火柴生产流水线,
采用全国火柴行业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设计,于1982年5月建成投产,接近国际80年
代先进水平,使企业每年节约木材720立方米,节电22万千瓦时,效益增加69万元,同时
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成为国内火柴生产的样板厂。
济南市轻工研究所研制的牙膏复合材料软管节约大量铅锡,获1981年济南市科技
成果一等奖;加酶牙膏等6项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加酶牙膏已发展成为主导产品
;在合成香料方面,已成为山东省科研和生产基地。钟表、轻便摩托车、日用化工、酒
精、啤酒、玻璃搪瓷、油墨、瓷用花纸等厂建立了厂办科研所。紫外线杀菌灯、达到
国内先进水平的糖化酶菌种的选育、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石英钟开发等,均为厂办科研
所取得的成果。
到1985年底,济南市一轻系统共有职工31936人,其中技术人员549人(高级职称4人
、中级职称239人、初级职称3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