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山东中医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45&run=13

山东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9月。当时由于院址未定,暂设在山东省立中医院内。
1963年3月迁到原山东省济南市卫生学校校址(经十路东首)。1970年9月与山东医学院
合并后搬迁到新泰县楼德镇。197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中医学院建制并迁
回济南原校址。
创办初期,设中医医疗专业,分本科(6年)和专科(4年),1958年招收本科生46人、
专科生33人,开设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2年),1960年先后开办中医夜大、函授和中医
进修班、短训班。1961年专科停止招生。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高教六十条
的贯彻,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院各项工作走上正轨。1965年在校本科生445人,教职工
193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招生5年。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3年。197
5年恢复中医学院建制后,设中医系、中药系和西学中系,学制分别为3年、2年和1年。
1977年恢复统考招生制度,招收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和中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共232人。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首次招收中医研究生,学制3年。1981年10月,被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学士和硕士学位的首批授予单位,同时定
为省重点高校。1982年,中医基础学、中药方剂学、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含金匮)、
中医外科学、中医文献学、针灸学等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中药化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各家学说也先后招收研究生。1985年,中医系增设针灸专业,学制5年;创办中医
少年班,学制8年(预科3年、本科5年);试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班。
1985年,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130人、研究生63人、少年班生47人,教职工685人
,其中专任教师328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讲师127人、教员1人、助教183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加强科研管理,调动和保护科研积极性,开始陆续制定
《山东中医学院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方法》等管理条例和办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使科研工作逐步由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轨道。1978~1985年,完成科研项目21项,
其中贲门癌的吞水音图研究及听诊音图描记仪的研制获198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牌
奖;正式出版学术著作39部,其中1部获1983年华东地区优秀作品二等奖、4部分别获山
东省高等学校1985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三等奖。1981~198
5年有20篇论文在全国或省获奖。
学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校图书馆拥有图书、中外文
期刊18万余册。《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及与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共同主办的《
山东中医杂志》,均为公开发行期刊,至1985年两刊共发行38万多册。1985年又创刊供
内部交流的《山东中医学院报》。

附:私立齐鲁大学简介
私立齐鲁大学前身是美、英、加拿大等国的10个教会于1904年创办的山东基督教
共合大学。这所学校是由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和济南共合医道学堂组成
。民国成立后,仍在三处设置文理、医、神、师范4科。1915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学生
46人、青州共合神道学堂110人、潍县广文学堂208人。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
共合神道学堂迁济,同济南共和医道学堂合并,正式改名为齐鲁大学,分设文理学院、
神学院和医学院,共有学生303人,教职员53人(外籍36人)。1930年改设文、理、医三
院(文理学院分设两院,神学院独立设校)。学制为文理科预科2年、本科3年,医科预科
2年、本科5年。1931年学校被教育部核准立案。立案前共毕业18届本科生1044人(文
理科747人、医科297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师生迁往成都复课,济南校址及附属医院被日军侵占。1
931年至抗战前,毕业6届学生,共324人(文本科129人、理本科79人、医本科102人、无
线电专科14人)。
抗战胜利后,南迁师生于1946年8月陆续返济,10月在原校址正式复课。仍设文、
理、医3个学院共11个系。1947年在校生442人,教职员70人。
解放后,学制为文理本科4年,医科预科2年、本科5年。1952年医科取消预科,本科
仍为5年。同年9月,根据华东高等学校调整方案,撤消齐鲁大学,理科及文科部分人员
并入山东师范学院,部分文科人员并入山东大学,医科并入山东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