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山东大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41&run=13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官立山东大学堂在省城济南原泺源书院处创办,此即省
内兴办高等教育的开始,也是我国早期创办的官立大学之一。1914年官立山东大学堂
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山东公立工业、商业、法政等专门学校。山东大学堂建校的14年
中,共培养毕业生770多名,其中59名分赴欧美(11人)或日本(48人)留学。
1926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指示山东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6
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设文、法、工、农、医5科、13个分科(系),共有
一年级学生1088人;大学部教师330余人,其中教授约200人。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
,省立山东大学停办。不久,奉命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原省立山东大学校产划归国立山
东大学。1929年6月又奉部令将国立山东大学改名国立青岛大学,并以停办的私立青岛
大学为校址。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两个学院,共7个系,在校生
176人。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又改名国立山东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山东大学内迁四川,1937年3月教育部指令山东大学暂
行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
山东大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20年代前期,罗荣桓在青岛大学学习时,曾领导
进步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该校进步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
饿、反迫害运动和迎接青岛解放的斗争。1951年合并于山东大学的华东大学,是在解
放区共产党创办的革命大学,在解放战争中和开展新解放区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大学在军管小组领导下开展组织、思想、教学三方面的
初步整顿工作,组建以丁西林为主任的校务委员会,迅速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并取得较
快进展。1949年全校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下分15个系,在校生1132人、教
师220人、职工489人。1951年3月与华东大学合并,仍设5个学院,共有18个系,在校生
2366人、教师486人、职工524人。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政治系、
艺术系以及工学院、农学院的部分系迁往外地,并入相关院校,同时,取消院的建制(
仍保留医学院),改成文理科综合性大学。1953年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和医学院,在校生1148人,教师380人(教授62人、副教
授38人)。
1958年,山东大学划归地方领导,并由青岛迁回济南。1960年,全校设置10个系14
个专业,在校生3640人、教师368人(教授29人、副教授20人、教员12人、讲师54人、
助教253人)。1961年归教育部领导,并定为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1965年,在校生3
631人、教师586人(教授22人、副教授26人、讲师139人、教员19人、助教38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1967年改名鲁迅大学
。1970年,数学、物理、电子、光学、化学5个系组建成山东科学技术大学,留在济南
;中文、外文、历史、政治4个系迁往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称山东大学;生物系迁
往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1974年外迁的各系全部迁回济南,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19
71~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共毕业3267人。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当年录取新生953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
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并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招生分配
以及教学等诸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晶体生长、凝聚态物
理、微生物学、红外器件物理和遥感技术、宇宙超高能物理、胶体化学、解析数论、
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方面,都取得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有的在国际上
处于领先地位。潘承洞教授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邓从豪教授的“配位场理论”
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定期出版《文史哲》、《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及社会科学版)、《美国文学研究》及《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等学术期刊。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威海建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设文理科10个专业。1985年
,全校设置17个系共36个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基
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高能物理、磁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30个硕士学位
授权专业。设有9个研究所、室(文史哲、美国文学、数学、理论化学、晶体材料、红
外遥感、微生物、古籍整理、高等教育)和理化实验、电化教育、计算中心,以及近百
个实验室。在校本科生7518人、研究生564人(内含博士研究生29人),专任教师1281人
(教授33人、副教授108人、讲师557人、教员25人、助教558人)。1980~1985年,共有
20多个国家的7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主办了义和团运动学术讨论等大型国际学术
会议,同美国哈佛大学、印地安那大学、日本山口大学、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加
拿大里贾纳大学等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
山东大学历来师资力量较强,许多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如杨振声、闻一多、老舍、
沈从文、洪深、梁实秋、丁西林、王淦昌、傅鹰、丁履德、韦悫、薛暮桥、钱俊瑞、
尚钺、吴伯萧、王统照、赵太侔、陆侃如、冯沅君、华岗、童第周、余修、成仿吾、
罗竹风等都曾在校工作过。1985年在校执教的著名教授有吴富恒、邓从豪、潘承洞、
萧涤非、王仲荦、王祖农、郭贻诚、王承瑞、郭大钧、谢力同等。
学校占地面积68万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0万册(中
文书籍125万册、外文书籍35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