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师与学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29&run=13

一、教师
清末,师范学堂设监督,统辖堂内各员,主管教育事务。监督由巡抚委任,1902~1
909年山东师范馆及山东师范学堂,先后由山东巡抚委任监督10人。监督以下设教务长
、斋务长、庶务长,协助监督分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和行政事务。具体负责教学、
管理和行政事务的工作人员有教员、掌书、文案、会计、庶务、学监等。教员除由留
日回国学生担任外,多系聘请日本人充任。
民国成立后,师范学校校长由省政府或省教育厅任命,教职员由校长聘任并报省教
育厅核准。1930年颁布的《山东省立中等学校校长任免及待遇规程》规定校长资格为
:“大学教育科或师范大学毕业,得有学位,曾任大学(专门学校)教职员1年以上,著有
成绩者”或“大学、高等师范或专门学校毕业,对于教育学科素有研究,曾任中等学校
教职员3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后师校长月薪140~300元,简师校长100~260元。《
山东省立中等学校教职员聘任及待遇规程》规定教职员必须具有下列资格:国内外大
学(师范大学)或大学师范科毕业并有学位的,或国内外高等师范、专门学校毕业的,或
者是国学或艺术上富有研究,经教育厅审查合格的。教师每周任课15~18小时。后师
和简师的月薪标准,主任(教务、训育、事务)分别为60~80元和50~70元,教师分别为
100~130元和60~100元。
日伪时期,济南不少教职员失业,就业艰难,生活困苦。据1942年的《济南师范概
况》记载:“员工待遇差,入不敷出,生活困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济南的师范学校,仍实行教职员聘任制,教职员职业
毫无保障,而且物价暴涨,教职员终日为职业与生活忧虑。
解放后,济南特别市政府接管济南的3所师范学校,对原有教职员采取“争取团结
”、“分别对待”的方针。“反动的及压迫师生的校长、主任一律停用”,“军训教
官、训育主任、训育员一律解职”。进步的教职员人民政府委以重任,有的担任了学
校领导工作;一般教职员登记后经市教育局审查任用。政府同时也委派一批有较高政
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或教学工作。1949年,济南市区2所师范
共有教职员159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
建国后,师范学校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得到改善,政治、业务素质逐步提高。教
职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实行公费医疗和离退休制度,生活、工作稳定。1958年,济南
市区2所师范学校有教职员工113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大学毕业的24人、专科及大
学肄业的27人、专科肄业及中专(高中)毕业的9人、初中毕业的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济南师范教育得到恢
复和发展。1985年,全市有中等师范学校5所(市区2所),教职工453人,其中专任教师2
39人(内副教授1人、讲师55人),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为1949年的2.85倍和4.1
倍。市区教职工280人、专任教师152人(内副教授1人、讲师37人),分别为1949年的1
.76倍和2.58倍。1985年4人(市区2人)被评为省优秀教师。
1985年济南市各中等师范学校教职工情况
┌────────┬────────────────────┐
│校名 │教职工数(人) │
│ ├──┬─────────────────┤
│ │合计│其中专任教师 │
│ │ ├──┬───┬──┬──┬────┤
│ │ │合计│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
├────────┼──┼──┼───┼──┼──┼────┤
│济南师范学校 │133 │63 │1 │22 │28 │12 │
├────────┼──┼──┼───┼──┼──┼────┤
│济南幼儿师范学校│147 │89 │- │15 │74 │- │
├────────┼──┼──┼───┼──┼──┼────┤
│历城师范学校 │73 │37 │- │6 │28 │3 │
├────────┼──┼──┼───┼──┼──┼────┤
│章丘师范学校 │49 │26 │- │6 │5 │15 │
├────────┼──┼──┼───┼──┼──┼────┤
│长清师范学校 │51 │24 │- │6 │13 │5 │
├────────┼──┼──┼───┼──┼──┼────┤
│合计 │453 │239 │1 │55 │148 │35 │
└────────┴──┴──┴───┴──┴──┴────┘

二、学生
1902年,山东师范馆考取廪生、增生和附生104人。第二年秋培训完毕,派往北京
师范学堂10人、保定直隶师范学堂44人,并有50人赴日本宏文书院留学,这是山东最早
的一批留日师范生。
1903年,山东师范学堂初建时,除从举人、贡生、监生中考取60名外,从山东高等
学堂选取“年长学优者”20人。此后,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1905年8月,师范学堂
选拔优秀毕业生32人,再次送往日本留学。1907年设公共科,从完全科中遴选优秀生1
10人,培训1年,选入优级分类班学习,达到优级师范预科水平,为1909年开办山东优级
师范学堂准备了条件。到1909年,山东师范学堂先后有完全科毕业生167人、简易科毕
业生305人。师范学堂学生享受官费,毕业后发给凭照或文凭,可充任小学堂教员。
山东师范传习所,吸收塾师、童生及原校士馆年龄在30岁以上、50岁以下的诸生
入所。招内班(住所)20人,学习简易师范课程;外班(不住所)60人,按课程表在家诵习
,定时到所听讲,并允许“老生寒儒”旁听。内班毕业考试合格发给副教员凭照,准予
在小学堂任职,外班中优秀的准许参加毕业考试;旁听生中“学业精勤、行为敦笃”的
,可暂任小学堂教习,也可由传习所保送学务处。山东单级教员养成所,1907年招收学
生240人,由山东107个州县各选送2人(每人随带膳宿费平银48两),其余由省城济南招
选补充。学习1年,毕业考试合格发给正教员凭照,可派充各级单级教员养成所或高等
小学堂任教员。
民国成立后,设立于济南的省立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1914年省立师范学
校调整后,按省规定主要从岱北道内27个县招考新生。据1929年统计,省立第一女师3
14名学生中,来自历城17人、济南3人、外省21人,其余均来自省内各县。
师范生入学须经二次考试,一试考国文、理科、算术、历史、地理,二试考讲读和
体检。入学后免收学费并酌情免收全部或部分膳宿费。学生入学需交保证金,毕业时
发还,无故退学或被开除学籍不予退还。日伪时期除交保证金外,还要有保证人,并须
交艺术费110元、讲义费50元、体育费100元、预偿费40元、卫生费30元、住宿费50元
、校友会费50元、教育用品费100元、膳费活动金400元,合计930元。
解放后,师范学校学生一律享受助学金,对品学兼优学生另发奖学金。1949年,济
南的2所师范学校共有在校生1587人(初师273人)。建国初期,师范学生积极参加政治
活动,1950年应届毕业生160多人参加农村土地改革,60余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号召,参加军事干校。建国后至1985年,两所师范学校共累计培养毕业生1.22万人
,短期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300余人。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大部分担任小
学(幼儿园)教师,少部分任中学教师。

1910年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学生毕业文凭
1929~1985部分年份济南市区师范教育基本情况

┌──┬─────┬───────┬─────┬──────┬──────┐
│年份│学校数(所)│在校学生数(人)│招生数(人)│毕业生数(人)│教职工数(人)│
├──┼─────┼───────┼─────┼──────┼──────┤
│1929│3 │940 │ │ │100 │
├──┼─────┼───────┼─────┼──────┼──────┤
│1936│3 │1096 │ │ │112 │
├──┼─────┼───────┼─────┼──────┼──────┤
│1944│2 │601 │ │ │54 │
├──┼─────┼───────┼─────┼──────┼──────┤
│1949│2 │1587 │275 │403 │159 │
├──┼─────┼───────┼─────┼──────┼──────┤
│1952│2 │1358 │412 │291 │168 │
├──┼─────┼───────┼─────┼──────┼──────┤
│1957│2 │1282 │251 │238 │146 │
├──┼─────┼───────┼─────┼──────┼──────┤
│1962│2 │712 │ │ │110 │
├──┼─────┼───────┼─────┼──────┼──────┤
│1965│2 │1127 │307 │ │123 │
├──┼─────┼───────┼─────┼──────┼──────┤
│1980│2 │883 │400 │452 │233 │
├──┼─────┼───────┼─────┼──────┼──────┤
│1985│2 │1568 │545 │143 │280 │
└──┴─────┴───────┴─────┴──────┴──────┘

附:部分师范学校简介
一、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前身是山东师范馆,1902年为选送京师、保定和赴日留学的师范生而创建,是全省
最早的师范学校。第二年改为山东师范学堂,1904年校址由贡院旧址迁至泺源书院旧
址。1909年12月改为山东优级师范学堂。1912~1934年先后改名国立山东高等师范学
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解放后,1949年8月与省立济南
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定名山东省立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校址迁至北郊金牛山下。1950年
8月又与山东省立济南第二师范合并,成立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
该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1年7月,学生王尽美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在上
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中共省立一师支部成立,庄龙甲任
第一任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中不少学生加
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为民族民主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30年代初的省立乡师礼堂

解放后至50年代初,学校除设后师班外,还开设了初师班、速师班、幼师班、中学
教师训练班及艺体科,至1954年,以上各班(科)共毕业学生722人,适应了教育事业迅
速发展的需要。1953年确定为省重点师范学校,开始专办后师教育,并对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进行改革。1960年起,确立以教学为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教育质量
逐年提高。
1969~1973年停招师范生,改招中学生。1973年恢复师范招生,但不设师范教育专
业课程,实际教学内容仍同普通中学,毕业生难以胜任正规的教学工作。
1977年恢复新生入学考试制度,除设中师普通班外,增设中师单科专修班,均招收
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1年起,中师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并举办在职中小学教师培
训班。
80年代以来,陆续制订了处室工作、学生管理、总务工作规章制度和教学、行政
管理规范化要求,使学校管理向科学化、正规化转化。在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了数学“
四环节”教学法和政治“三段”教学法,1983~1985年,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经验
总结文章52篇,在省、市教育年会上6篇论文获奖。1名教师评为省优秀教师。
1985年有在校生580人,教职工133人,专任教师63人(副教授1人、讲师22人、教
员28人、实习教员12人)。1902~1985年共毕业学生12532人,解放后至1985年累计培
养毕业生9500余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8%。
二、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
1929年8月,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在北园白鹤庄创办,鞠承颖(思敏)任校长
,教职员24人,专任教师12人。9月开始招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特科(学制1年)1班40人
,从高小毕业生和中学肄业生中招收本科(学制3年)1班40人。第二学期本科改招初中
毕业生,学制改为4年(预科1年、本科3年)。1934年,改校名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
校。
学生多数是省内农村的贫家子弟。1931年共有在校生171人(内女生20人),其中除
3人来自历城,其他均来自外县;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5岁。
课程设置,必修科中除党义、国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生
理卫生和心理学、伦理学、教育概论、普通教学法、教育测验与统计、学校行政、教
材研究、健康教育及艺体科外,还有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学;实习课除教学实习外,还
有农场实习。选修科除有教育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史、教育思潮、应用工艺、家事
、人生哲学、修辞学、应用文、比较教育、科学概况等科外,还有农业经济、社会与
社会问题、社会思潮与社会调查等。实行学分制,必修科204学分、选修科26学分。
教员的学历较高。据1932年统计,24名教员中大学毕业9人,专科毕业6人,师范学
校毕业8人。当时不少知名教师曾在校执教,著名爱国志士范明枢曾任校图书馆主任。
学校在坚持正常教学的同时进行义务教育试验。1930年在北园附近村庄办民办学
校7处;1931年春又将附近19个村庄划为学校义务教育试验区,并在黄台附近租赁土地
10亩,作为农业试验场地,学生须到试验区和农场实习。
建校后不久,中共一乡师支部成立,乡师遂成为中共组织进行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党支部领导下,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3年山东各级中共组织遭到严重
破坏,一乡师党支部对山东党组织的恢复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突出贡献。
日伪时期,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1947年10月奉命复校,改为省立历城乡村
师范学校。
济南解放后,省立历城乡师与省立三临中及一、二临中师范部合并,改建为省立济
南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8月改名省立济南第二师范学校,1950年8月与省立第一师范
合并为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