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25&run=13

一、队伍
清末中学堂设监督,由巡抚任命,主管学堂教育行政;教员从留学生和优级师范学
堂毕业生中选用。
民国成立后,监督改称校长。公立中学校长由省政府或省教育厅委任;教职员实行
聘任制,由校长聘任、呈报省教育厅核准,其中党义教员及训育主任的聘任,根据教育
部《聘用党义教员及训育主任规则》规定,“以曾受检定合格人员为限”,军训教官须
派“专门训练之人员”充任。校长及教务、训育主任也须兼课。
“七七”事变后,在日伪统治下,济南普通中学数量锐减,教职员大量失业。据19
44年统计,济南市区仅有中学教职员263人(其中私立中学99人)。各校设有日籍教官控
制学校事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济南各中学,教职员就业仍很困难,在职教职员薪
金微薄,生活艰辛。
解放后,济南特别市政府对原有教职员采取“争取团结,分别对待”的方针,宣布
“反动的及压迫师生的校长、主任”和“训育员、军事教员一律停用或解职”,一般
教职员进行登记,经市教育局审查后任用。在教职员中有影响的进步教师,有的担任了
学校领导职务。另外,政府委派一批新的领导人和教师。经市教育局批准复课的私立
中学的校长多为原任,教师基本按旧编制供职。至1948年10月,相继复课的中学共14所
(其中私立7所,短期复课的私立中学未计算在内),教职员426人(内私立中学10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师队伍不断扩大。1949年,济
南市区教职工为693人,其中专任教师371人,1985年市区教职工7616人,其中专任教师
5285人,分别为1949年的11倍和14.2倍。
1985年,全市教职工16077人(教育部门办12349人、其他部门办1212人、集体办2
516人),其中专任教师11917人(教育部门办8821人、其他部门办871人、集体办2225
人);城市中学的教职工共7616人(专任教师5285人)、县镇1113人(专任教师862人)、
农村7348人(专任教师5770人)。

1949~1985部分年份济南市区中学教职工人数增长情况

┌──┬────────────────┬────────────────┐
│年份│教职工 │专任教师 │
│ ├───────┬────────┼───────┬────────┤
│ │人数(人) │增长比数 │人数(人) │增长比数 │
│ ├──┬────┤ ├──┬────┤ │
│ │合计│其中私立│ │合计│其中私立│ │
│ │ │(民办) │ │ │(民办) │ │
├──┼──┼────┼────────┼──┼────┼────────┤
│1949│693 │205 │ │371 │113 │ │
├──┼──┼────┼────────┼──┼────┼────────┤
│1952│1266│256 │为1949年的182.7%│657 │137 │为1949年的177.1%│
├──┼──┼────┼────────┼──┼────┼────────┤
│1957│2416│ │为1952年的190.8%│1377│ │为1952年的209.6%│
├──┼──┼────┼────────┼──┼────┼────────┤
│1965│3440│119 │为1957年的142.4%│2249│94 │为1957年的163.3%│
├──┼──┼────┼────────┼──┼────┼────────┤
│1985│7616│ │为1965年的221.4%│5285│ │为1965年的235% │
└──┴──┴────┴────────┴──┴────┴────────┘

二、培训
解放前,没有对教职员的在职系统业务培训。
济南解放后,党和政府除对教师在政治上关心培养外,大力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水
平。
解放初期,坚持对教职工进行革命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及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
教育,提高广大教职工的革命觉悟和政治热情。建国后,又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参加“
抗美援朝”、“土改”、“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在斗争中
进行自我教育和思想改造,同时组织广大教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时事政
策学习。
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加强教师文化业务培训。1948年11月至1949年9月,济南特别
市政府教育局先后举办3期教育研究会,参加学习的中学教师约350余人。1953年正式
成立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到1954年底,先后有1857名中学教师进学院学习。1956年济南
教师进修学院学员达1352人(含小学教师),参加山东师范学院旁听和数学补课班学习
的教师150余人。1958年市属各县分别建立函授师范学校(函授站)、广播大学,1959年
参加各种形式培训学习的在职教师7000余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
基本停顿。1977年恢复培训工作,至1983年,济南教育学院(原济南教师进修学院)中文
、英语、政治以及数理化专业毕业733人,单科结业873人,另有1666人通过电大、高师
函授等业余学习,领取了英语、数学等单科结业证书。1985年,济南教育学院在校生5
85人,毕业175人;市属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在校生共4875人,毕业199人。教师的文化业
务素质较“文化大革命”期间有所提高。1985年济南市区中学教师18篇论文和教改经
验文章在全省获奖,4篇论文在全国获奖。
1957~1985部分年份市区教育部门办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
│类别 │1957年 │1962年 │1985年 │
│ ├─────┬─────┼─────┬─────┼─────┬─────┤
│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
│ ├──┬──┼──┬──┼──┬──┼──┬──┼──┬──┼──┬──┤
│ │合计│比重│合计│比重│合计│比重│合计│比重│合计│比重│合计│比重│
│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
├───────────┼──┼──┼──┼──┼──┼──┼──┼──┼──┼──┼──┼──┤
│大学本科毕业以上 │134 │14.5│145 │45.7│181 │14.9│283 │50.8│564 │16.9│788 │47.4│
├───────────┼──┼──┼──┼──┼──┼──┼──┼──┼──┼──┼──┼──┤
│专科毕业及大学本科肄业│245 │26.5│117 │36.9│435 │35.9│220 │39.5│1606│48.2│662 │39.8│
│二年以上 │ │ │ │ │ │ │ │ │ │ │ │ │
├───────────┼──┼──┼──┼──┼──┼──┼──┼──┼──┼──┼──┼──┤
│大专肄业未满二年 │297 │32.1│17 │5.4 │301 │24.9│30 │5.4 │74 │2.2 │35 │2.1 │
├───────────┼──┼──┼──┼──┼──┼──┼──┼──┼──┼──┼──┼──┤
│高中毕业 │248 │26.6│38 │12 │275 │22.7│23 │4.1 │1032│31 │178 │10.7│
├───────────┼──┼──┼──┼──┼──┼──┼──┼──┼──┼──┼──┼──┤
│高中肄业及初中毕业 │- │- │- │- │19 │1.6 │1 │- │54 │1.6 │- │- │
├───────────┼──┼──┼──┼──┼──┼──┼──┼──┼──┼──┼──┼──┤
│合计 │924 │- │317 │- │1211│- │557 │- │3330│- │1663│- │
└───────────┴──┴──┴──┴──┴──┴──┴──┴──┴──┴──┴──┴──┘

三、待遇
1930年省教育厅制订的《中等学校校长、教职员委任、聘任待遇规程》规定,高
级中学校长月薪140~300元,各处主任60~80元,其他职员45~60元,教员100~140元
;初级中学校长月薪100~260元,主任50~70元,其他职员30~45元,教员60~100元。
日伪时期直至解放前,教职员待遇微薄,更由于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实际收入迅速下
降,生活境况艰难。
解放后,济南特别市政府教育局根据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对原有教职员“照常供
职、听候审查、分别录用”。对参加复课的教职员,发给必要的救济粮和临时生活费
。1949年1月,对1948年10月至1949年1月教职员工的欠薪,按《清算积欠的临时办法》
标准,全部补发。清算标准为:高中校长110铱、主任100铱、教员90铱;初中教员84铱
、职员69至75铱(每铱60.76元)。职员兼课每周9小时以上按教员标准。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颁发公费医疗及退休退职制度等一系
列有关教职工福利待遇的规定。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进行工
资改革,济南市中学教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46.36元提高到57.62元,增长24.29%,其
中教员由原来的52.36元提高到66.36元,增长26.74%。此后,教职员工资又进行了部分
调整。
1977年后,教师工资进行数次调整。1985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工资改革,中
学教师月平均工资107.99元,比改革前增长40.9%,另加工龄、教龄等各种补贴及奖金
,教职工实际收入较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建国后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
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纠正“左”的错误,认真落实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平
反冤假错案,解决教师亲属“农转非”和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切实解决部分教师
住房问题,改善了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调动了教师积极性。几年来,不少教师
担任了学校领导职务、当选为市、区人大代表或任政协委员。1985年市教育局直属中
学有174名教职工加入中国共产党。教师中的中共党员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据统计,
市区教育部门办中学专任教师中,1957年有中共党员92人,占9.9%;1962年有132人
,占10.9%;1985年有588人,占17.6%。
1979~1985年,全市中学教师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2人、全国
模范班主任4人、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5人、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人、全国
优秀科技辅导员2人;评为省劳动模范9人、省优秀教师38人、省园丁奖1人、省先进儿
童少年工作者5人;11人评为特级教师。1985年9月,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在庆祝第
一个教师节大会上,表彰优秀教师700人(其中中学、职业中学、职业中专教师125人)
,尊师重教先进单位70个、先进个人30人。

各历史时期代表年份济南市区中学教育基本情况
┌──┬───────┬────────┬────────┬────────┬───────┬───────┐
│年份│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招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员数(人)│
│ ├──┬────┼───┬────┼───┬────┼───┬────┼──┬────┼──┬────┤
│ │合计│其中私立│合计 │其中私立│合计 │其中私立│合计 │其中私立│合计│其中私立│合计│其中私立│
│ │ │或民办 │ │或民办 │ │或民办 │ │或民办 │ │或民办 │ │或民办 │
├──┼──┼────┼───┼────┼───┼────┼───┼────┼──┼────┼──┼────┤
│1910│6 │4 │500 │ │ │ │ │ │ │ │ │ │
├──┼──┼────┼───┼────┼───┼────┼───┼────┼──┼────┼──┼────┤
│1929│14 │10 │2400 │ │ │ │ │ │ │ │ │ │
├──┼──┼────┼───┼────┼───┼────┼───┼────┼──┼────┼──┼────┤
│1936│24 │17 │5100 │ │ │ │ │ │ │ │ │ │
├──┼──┼────┼───┼────┼───┼────┼───┼────┼──┼────┼──┼────┤
│1944│10 │7 │2500 │ │ │ │ │ │263 │99 │ │ │
├──┼──┼────┼───┼────┼───┼────┼───┼────┼──┼────┼──┼────┤
│1949│15 │8 │9594 │3541 │4545 │1937 │1650 │533 │693 │205 │371 │113 │
├──┼──┼────┼───┼────┼───┼────┼───┼────┼──┼────┼──┼────┤
│1952│16 │5 │18616 │5267 │9102 │2415 │3951 │1264 │1266│256 │657 │137 │
├──┼──┼────┼───┼────┼───┼────┼───┼────┼──┼────┼──┼────┤
│1957│28 │ │33518 │ │12670 │ │5229 │ │2416│ │1377│ │
├──┼──┼────┼───┼────┼───┼────┼───┼────┼──┼────┼──┼────┤
│1962│43 │5 │36281 │3083 │14959 │2185 │8929 │308 │2722│105 │1653│76 │
├──┼──┼────┼───┼────┼───┼────┼───┼────┼──┼────┼──┼────┤
│1965│47 │5 │52119 │4652 │19371 │ │12381 │ │3440│119 │2249│94 │
├──┼──┼────┼───┼────┼───┼────┼───┼────┼──┼────┼──┼────┤
│1970│62 │ │84647 │ │ │ │ │ │4400│ │2845│ │
├──┼──┼────┼───┼────┼───┼────┼───┼────┼──┼────┼──┼────┤
│1975│84 │ │87528 │ │43401 │ │55888 │ │6301│ │4271│ │
├──┼──┼────┼───┼────┼───┼────┼───┼────┼──┼────┼──┼────┤
│1980│81 │ │78066 │ │29744 │ │30319 │ │7096│ │4799│ │
├──┼──┼────┼───┼────┼───┼────┼───┼────┼──┼────┼──┼────┤
│1985│113 │ │75100 │ │26700 │ │27700 │ │7616│ │5285│ │
└──┴──┴────┴───┴────┴───┴────┴───┴────┴──┴────┴──┴────┘

附:部分中学简介
一、山东省实验中学
1948年10月原山东省立第一、二临时中学合并,成立济南特别市市立第二中学,校
址在经四路206号。1949年1月改名华东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7月又改为山东省实验中
学,直属省文教厅领导,王大彤任校长。1953年定为山东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校名未
改)。1957年归济南市领导。1960年8月迁至经七路纬一路东(现址)。1963年重归省教
育厅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为济南第二十二中学,归市领导。1978年恢复
原校名并归省厅领导。
从建校起,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前提,进行学制、思想教育和教学等方面的实验
。建国初在继承老解放区教育传统的同时,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在建立新的
教育教学体系方面取得系统经验,1950年在华东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取得的经
验在全省和华东地区推广。1958年开始在学制(五年一贯制)、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
实验,并实行厂校挂钩,建立生产基地,勤工俭学活动制度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各种实验被迫中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改革实验活动又活跃起来。1980年起进行校长负
责制试点,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总支保证监督、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新
建学生思想教研室、教学研究室,制订校长、党总支、教代会、工会工作条例,从组织
上理顺关系,增强了学校领导工作的向心力和透明度。实行以教职工选聘制、岗位责
任制、奖罚制相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教育、教学、体育卫生、总务等项工作管
理目标,形成新的动力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进行以提高人才素质
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位改革探索,建立以课内为基础,课内外结合,必
修课、选修课、劳动技术课、课外自选活动同步进行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把着眼点
放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上,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阶段,建立以
练为主,读、讲、练结合,多课型单元教学和以实验带动教学的不同课堂结构。考试增
加实验操作、听说录音、论文答辩等内容,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学
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科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德育的
整体效果。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制订学生品德规范实施细则
,采取课内外、校内外、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三结合的办法,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
有的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建立班级档案,实行德育量化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面
貌有了较大改观,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连续被评为省市“教书育人
”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79年因“成绩优异”,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80~198
5年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2420人,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学
习成绩都比较好。几年来,学生参加市、省、全国及国际性各类学科竞赛99项,642人
次获奖,其中97人获全国性奖。许力耕获全国数学竞赛第一名,黎锦晖获国际奥林匹克
物理竞赛二等奖。体育也取得好成绩,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5%以上,体育竞赛获市以上
团体冠军88次,获单项比赛第一名501人次,其中全国比赛前六名6次,傅小娟获亚洲青
年田径邀请赛女子1500米和3000米两项第一名。
二、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1903年,设在西公界寿佛楼的济南书院改为济南府官立中学堂,这是济南最早的官
办中学堂。1912年改称济南中学校。翌年,又改称山东省立第二中学校。1914年与省
立第一、第三中学合并,命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校址在贡院墙根。
学校初创时,学生享受官费,膳食、操衣及书籍等均由学堂供给。学制5年,民国成
立后改为4年,1923年增设高中部,开始实行“三三”制。1926年高中部并入山大附中
。1929年校址迁至杆石桥。1934年改称山东省立济南初级中学。
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兼职教师王翔千、学生邓恩铭等积极宣传进步思想,192
0年和一师学生王尽美秘密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邓恩
铭和王尽美作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1925年春中共省立一中支部成立,李宣之(学生)任支部书记。在中共济南市委
领导下,省立一中党支部成为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中心和指导学生运动的据点之一。
“七七”事变后部分师生南迁,辗转到四川绵阳、梓潼等地。1937年底济南沦陷
,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日伪当局在鹊华桥西成立省立济南中学(1939年校址迁至运署
街)。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仍沿用原校名。
济南解放后,1948年10月人民政府委派王祝晨任校长,教职员61人,在校生500余人
。1949年8月改称山东省立济南第一中学,后又改称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建国以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1951~1956年高考成绩均为全
省前列。1958年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60年济南十八中并入,同时试行五年一贯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错误影响,教育、教学工作遭受严重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试行教职员聘任制
,学校工作逐步实行科学化、正规化管理。教学改革取得可喜成效,1985年中考合格率
97.9%,1986年高考升学率由1983年的40%提高到91.2%。
1949~1985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2972人、高中毕业生8514人。
三、山东省立高级中学
前身是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创办于1926年。1929年6月单独建校,以原山大附中文
理两科学生为主体,省立第一女中,省立第四、第五中学的高中班相继并入,青岛大学
预科、商业预科和山大机织工科、医科、法科商学系、法科预科的学生也先后编入该
校,又招收新生200余人,在校生共510人,定名为山东省立高级中学。1929年7月,校址
由原来两地(文科在白鹤庄、理科在东门外)迁至杆石桥外前山东高等学堂旧址。193
0年,在校生18班、611人,其中文科9班、289人,理科6班、226人,商科3班、96人。19
34年改称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
该校师资条件较好。初有教职员60人(男55人、女5人),其中教员45人(专任教员
34人、兼任教员11人)。教员中的高等学校毕业者38人(内留学生6人)。先后在该校任
教的著名教师有胡也频、楚图南、李何林、季羡林、董每戡、卞之琳等。教师教学态
度认真,经验较丰富,教学质量较高。历年考入大学的毕业生较多,得到社会各界的好
评。
“七七”事变后,该校部分师生南迁。济南沦陷后,校舍被日军占据,学校被迫停
办,此后一直未能复校。
30年代,在中共济南市委领导下,省立高中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九一八
”事变后,学生成立“国难救援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告山东学生书》,组
织集会、游行,印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12月,学生黄来兴任总指挥,组织全市学生
2500多人赴南京请愿。当时在校任教的胡也频、楚图南等都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1
932年3月,中共山东省立高中支部成立,朱丹亭、尹桂章(林浩)、梁玉振、程重远先后
任支部书记。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与全市进步学生一起,先后成立济南学
生救国会(后改为山东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该校学生林浩、孙玺
琪(孙明光)、赵修德曾是“救国会”和“民先”的组织者和领导成员。“七七”事变
后,许多“救国会”、“民先”成员,奔赴延安或参加抗日游击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
党,成为党的优秀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四、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
创建于1951年4月,是全省第一所少数民族中学。1960年秋更名山东省济南第六中
学(仍以招收回族学生为主),1981年12月恢复原校名,1983年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建校初,暂借清真南大寺为校舍,济南市文教局社教科长马次唐(回族)兼任校长。
1951年9月招收回族学生214人,设初中3班、简师1班,教职员25人。1952年3月校址迁
至经七路纬九路,同年9月又迁至永庆街,济南市政府拨专款修建教室、图书馆、实验
室、学生宿舍、食堂、礼堂和大操场,学校初具规模,招收济南、益都、临清、聊城、
德州、泰安及河北省沧县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学生。1957年秋,增设高中部。1959
年秋迁至民生大街霸王涯新校址。
1985年,在校生1238人(内有回、藏、满、哈萨克、壮、汉族学生),其中回族学生
占38.5%,教职工141人。1986年增设藏族班,代培西藏藏族学生100人(男60人、女
40人),学制4年,达初中毕业水平。
80年代以来,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及一套新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体制日见改
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语音室,添置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等电教设备
,为进一步办好民族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1984年被评为省、市民族团结先进单位。
五、济南育英中学
1913年3月,在李允峰、朱建桂、李秉元、杜友芬、刘清沂的倡议下,得到孔祥柯、
丁惟椽、张介礼、李传煦、曲卓新、邵晋蕃的支持,共同创办山东私立育英中学校,省
公署拨前布政司经历厅署为校址。校董事会推选孔祥柯为校长。1919年春, 迁至前山
东高等学堂旧址西偏院,黄炎培为学校书写了校匾。1928年因“五三”惨案停课,翌年
2月复课, 改称济南私立育英初级中学。“七七”事变后,该校百余师生南迁。济南沦
陷后, 校舍被日军占据,学校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成立新董事会,推选刘
幼亭为校长, 在原校址复校。济南解放后随即复课,曲涵三任校长。1956年4月由人民
政府接办为公立, 定名山东省济南第十六中学。1985年3月1日经济南市政府批准恢复
济南育英中学校名,在校生高初中26班、1588人,教职工151人。
学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0年在校任教的王翔千与省立一师学生王尽美、省立
一中学生邓恩铭等人先后成立励新学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并
创办《山东劳动周刊》和《晨钟报》,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该校成
立中共小组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34年重建中共组织,李秀海(学生)为负责
人。在党组织引导下,该校进步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其中不少人受到锻炼和考
验,走上革命道路。
学校历来注意聘任较有素养的教师任教,教学质量较高,在全省会考中成绩突出,
1935年的两次会考均获第一名,其中一次有3名学生列前四名(第一、第二、第四),第
一名获平均96.4的全省最高分。
解放后认真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为公立后,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创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注意吸取原来的好传统和办学经
验,取得较好成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取得可喜进展,
1983年中考升学率居全市前列。在济南市小红花征文活动中获集体奖,11名学生获个
人奖。该校为山东省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全省排球赛,屡
获第一名;1971年参加市中学生排球赛获男、女队冠军,1983~1985年参加市中学生“
三好杯”排球赛,男、女队连续3次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