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学制、教学内容及方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24&run=13

一、学制
1901年,公立东运中学堂及山东大学堂正斋(中学),学制均4年。1903年清政府制
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学制5年。民国成立后中学学制改为4年,1922年颁布
《学校系统改革令》采用“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济南各中学遂实行“三三”制
,直至解放。
解放后各中学仍采用“三三”制。1958年开始教育改革,部分学校先后进行新学
制试点,济南师专附中、济南一中、泰安一中、历城五中试行五年一贯制;济南第十三
中学(制锦市小学并入)试行十年一贯制;济南五中(青龙街小学并入)和大金庄学校分
别试行九年和七年一贯制。另外,济南二中、十二中、十四中、二十八中试行“厂校
合一”,二十一中试行“社校合一”;济南九中、二十四中试行半工半读,学制仍为“
三三”制。试行“厂(社)校合一”和半工半读的中学,因领导管理体制、教学实习等
诸多问题不好解决,于1959年停止试验。1966年,学制改革试验也全部停止,仍实行“
三三”制。1969年改“三三”制为四年一贯制,济南市区中学全部改为四年制中学。
1978年后,改为“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1981年重点中学首先恢复“三三”
制,1982年起全市中学逐步恢复“三三”制。
二、课程、教材
清末,济南各官立、公立中学堂课程按《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置修身、读经讲
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博物(动植
物、矿物、生理)、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体操等科,“读经讲经”每周9课时,占
周授课36课时的1/4。1909年,中学堂一度仿效德、法学制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
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
物为主。教材使用学部颁行的教科书。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读经讲经课,规定课程
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女子中学加设缝纫、家事。1923年9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提出中
学采用选科制。初中必修科设公民、国语、外国语、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图画
、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又分文理两组。
公共必修课程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普
通科文组(文科)课程有特设语文、心理学初步、伦理学初步、自然或数学;普通科理
组(理科)课程有高中代数、高中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大意以及物理、化学、生物(
任学两科)。各组设选修课程。职业科设商科。1929年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课程
有所变动:修身改为公民及党义,初、高中分别增设童子军和军训(高中女生设军事看
护实习)。
日伪时期推行奴化教育,设修身科,列日语为必修科,其他课程较“七七”事变前
变动不大。教材大部分采用“新民印书馆”和“东方文化会”出版的课本。
抗战胜利后,恢复战前课程设置。
解放后,济南特别市政府教育局明令废除“公民”、“党义”课,改设政治常识课
;取消“童子军训练”、“军训”课。教材基本使用省编新教材,暂用的旧教材删除
违背新教育方针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省教育厅规定,1950年初中一年级课程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
、地理、历史、自然、音乐、美术、体育。其他年级课程有国语、政治常识、数学、
地理、历史、自然、理化、生理卫生、音乐、美术、体育。高中设国文、政治常识、
数学、理化、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体育。1951年使用省编各科教材。
1952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课程设语文、数学(初中为算
术、代数、几何,高中增加三角、解析几何)、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
(初中为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高中为达尔文理论基础)、政治(初中为中国革命常识
、时事政策,高中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等)、农业常识、算术、音乐、体育
;高中不设音美科,增设制图课。数理化及俄语等科使用苏联翻译教材。
1956年课程略有变动,初高中语文分设汉语和文学(1958年后不再分设),初中政
治改为政治常识,高中政治包括社会科学常识和宪法。教材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另增
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
1963年执行部颁《全日制中小学计划(草案)》,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学科的
课时比重由原来的48.5%增加到58.6%。初三增加生产知识课、高三设农业知识课,每
学年劳动8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代数、几何、三角合为数学,取消动物、植物、生理卫生,
设农业知识,物理、化学合为工业基础知识,外语改为英语,体育改为军体,音乐改为革
命文艺。
1976年10月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外语以英语为主。1978~198
0年执行省教育厅初高中“三二”制或“二二”制教学计划。初中课程设政治、语文
、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
高中除不设地理、生理卫生、美术、音乐,增设农业基础知识外,其余学科与初中同。
1980年,省实验中学等省重点中学开始进行六年制试点。1981年4月,教育部颁发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分单
科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两种安排),省、市重点中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开始从高中
二年级起实行分科性选修(在文科或理科方面有所侧重的选修),文科课程有政治、语
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理科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体育。

1981年济南市中学课程周课时
┌─────┬──────────────┬───────────┐
│学科 │初中 │高中 │
│ ├───┬───┬──────┼───┬───┬───┤
│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
│政治 │2 │2 │2 │2 │2 │2 │
├─────┼───┼───┼──────┼───┼───┼───┤
│语文 │6 │6 │6 │5 │5 │5 │
├─────┼───┼───┼──────┼───┼───┼───┤
│数学:代数│5 │3 │4 │3 │3 │5 │
├─────┼───┼───┼──────┼───┼───┼───┤
│几何 │5 │3 │2 │2 │3 │5 │
├─────┼───┼───┼──────┼───┼───┼───┤
│英语 │5 │5 │5 │5 │5 │5 │
├─────┼───┼───┼──────┼───┼───┼───┤
│物理 │- │3 │3 │4 │4 │4 │
├─────┼───┼───┼──────┼───┼───┼───┤
│化学 │- │- │4 │3 │3 │3 │
├─────┼───┼───┼──────┼───┼───┼───┤
│历史 │3 │2 │- │3 │- │- │
├─────┼───┼───┼──────┼───┼───┼───┤
│地理 │3 │2 │- │- │2 │- │
├─────┼───┼───┼──────┼───┼───┼───┤
│生物 │2 │2 │2 │- │- │3 │
│ │ │ │(生理卫生课)│ │ │ │
├─────┼───┼───┼──────┼───┼───┼───┤
│体育 │2 │2 │2 │2 │2 │2 │
├─────┼───┼───┼──────┼───┼───┼───┤
│音乐 │1 │1 │1 │- │- │- │
├─────┼───┼───┼──────┼───┼───┼───┤
│美术 │1 │1 │1 │- │- │- │
├─────┼───┼───┼──────┼───┼───┼───┤
│人口教育 │- │- │- │- │- │1 │
├─────┼───┼───┼──────┼───┼───┼───┤
│总时数 │30 │32 │32 │29 │29 │30 │
└─────┴───┴───┴──────┴───┴───┴───┘

注:初中每学期另有2周劳动课(每天4节);高中每学期另有4周劳动课(每天6节);高
中二、三年级每周另有4节选修课。
1982年按教育部规定,在初、高中政治课中依次开设法律常识、青年修养、社会
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高中增设人口教育课。
1983年11月教育部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基本要求和较高要
求)的教学纲要。较高要求的学校使用“甲种本”教材,基本要求的学校使用“乙种本
”教材。重点中学和部分条件好的中学从1984年起使用“甲种本”,其他中学使用“
乙种本”。
1984年9月,省教育厅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山师大附中、济南一中进行开设计算机
选修课的试点,每校配备计算机20台。高中一年级列入课程,初中在课外活动学习,使
用省统一编写的教材。另外在实验中学高一增设化学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工程,高
二增设流体力学、分子物理学、文学诗歌、历史和劳动技术等选修课;济南七中在初
二开设电子计算机、英语听力、基础物理、代数、趣味几何、花卉栽培、音乐欣赏、
书法、史地等选修课。
三、教法
清末教育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堂增加自然科学学科,同时开始采用
以班为单位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以注入式为主,博物、理化科注意实物、标本演示等
直观教学。一般教学过程有预备、提示讲解、总括、应用等环节。
30年代初,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济南教育界较有影响,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
求学生在实践中学好本领。
解放后,提倡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强调结合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的实际进
行教学,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1952年贯彻执行部颁《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并借鉴
老解放区和苏联的教育经验,改造旧的教学体系,逐步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强调在教学
中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批
判、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五个教学原则和实行“五环节”教学,实行五
级记分法。同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听课、观摩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组织教学检
查(查教学计划、教案、作业、教学效果等),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但
也出现了某些形式主义、公式化的偏向。
1958年,济南市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掀起教育革命热潮,教材和教法都有较大改动。试点学校使用新编教材,非试点学校
仍使用原教材,但采取砍、换、补、合方法进行“改革”。教法上提出打破课堂教学
常规,试行现场教学、讨论辩论和集中连堂上课等教学形式。同时开展电化教学与教
具革新、制作活动。这些改革实验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扭转教育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倾向,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师生参加政
治活动和生产劳动过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忽视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
用,降低了教学质量。
1961年起教育事业进行调整,1963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恢复和建
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上贯彻“少而精”的原
则,采用启发式教授法,克服“注入式”、“满堂灌”教法,实行“文道结合”、“精
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
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盘否定建国后17年教育工作成绩,批判“智育第一”、“
师道尊严”,搅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工作拨乱反正,逐步开展教学改革。1978年贯彻《全日制
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恢复学校以教学为主的正常工作秩序。教学工作重
新重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因材施教”原则,各中学根据学生程度不齐的实
际情况,采取按学生入学成绩分别编班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济南
市教育局在1982年提出加强初中五项措施,1984年秋又提出“三个要点”和“四个转
化”的教学改革要求。三个要点是废止满堂灌、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重视学生能力的
培养;四个转化是:在课堂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正确处理教与
学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讲授为主向讲授与学练相结合转化,正确处理讲与练
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掌握知识向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转化,正确处理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形式上,从单一的教学渠道向两个以上的教学渠道转化,正
确处理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关系。市教学研究室除举办各种类型的备课会、专题讲座
、观摩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外,直接指导学校教改实验班(1985年共200个实验
班)。经过努力,取得初步成效。198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统考合格率,由1982年
的19%提高到51.4%;高考大专升学率为26.5%,比198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1984年全
国中学生数学联赛,济南市有25人获奖,占全省获奖人数的49%;同年全国中学生电子计
算机竞赛,济南市69名学生参赛,45人获奖,占全省获奖人数的88%;全省中学生物理竞
赛,济南市获笔试、实验及总分3个第一名。省实验中学许力耕和黎锦晖分别获1985
年全国数学竞赛第一名和1986年第18届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