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教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20&run=13

一、队伍
清末,官立、公立小学堂初办时,教师主要来源于县学的生员(廪生、增生、附生
),乡试得中的举人,候选县丞、教谕,塾师,中学堂附设师范班的毕业生,以及少数保定
师范学堂毕业生、留学日本师范(速成)毕业生。据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统计,薇垣
、正始、义务3所小学堂共有教师27人,其中候补知县1人、拣选知县3人、候选经历1
人、候选教谕1人、贡生1人、廪生候选教师1人、附生候选县丞师范毕业生1人、候选
同知山东客籍学堂正斋毕业1人、候选县丞山东客籍学堂肄业1人、廪生师范学堂毕业
1人、廪生2人、监生1人、附生2人、保定师范毕业1人、登州文会馆毕业1人、山东高
等学堂毕业、肄业各1人、师范传习所毕业1人、南洋练将学堂毕业1人、日本普通科
或速成师范毕业4人。
民国初期,小学教师分为本科正教员和副(助)教员、专科正教员和副(助)教员。
1930年又规定小学教师分小学正教员、初级小学正教员、小学专科教员、初级小学专
科教员。1933年又分为级任教员、专科教员和助教员。各种教员凭学历和资历确定,
并须持有许可证。教员实行聘任制,由校长聘任,初聘任期1学年,续聘任期2学年,聘定
后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1915年历城县有高等小学教职员8人、两等小学教职员
20人、初等小学教职员247人。1925年济南有省立小学教职员142人,其中教员124人;
历城县有公立小学教职员381人,其中教员368人,另有私立小学教员65人。1934年济南
市区有市立小学教职员271人(内初级小学教职员54人)。1939年有省立小学教职员66
人,市立小学教职员280人,私立小学教职员214人。1947年省立小学教职员增至173人
,市立小学教职员增至540人,私立小学教职员增至338人。民国时期,教师数量增长缓
慢,文化素质也较低。1931年济南市举行小学教员“实验检定”(文化及专业知识考试
),合格教员只有94人(“免试”73人、“试验”及格21人),约占公立小学教师的40%。
抗战胜利后,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略有提高,据统计,1946年济南市区小学教职员中师
毕业以上的约占58%,简师毕业及中学程度的约占39%。
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扩大,1965年小学教职员为1949年的
3.8倍,教学人员为1949年的4.15倍。教师文化素质情况:1955年,中师、高中毕业以上
约占61.7%,简师、初中毕业约占34.9%,小学毕业约占3.4%;1964年,中师、高中毕业以
上约占60%,中师、高中肄业和简师、初中毕业约占34.6%,初中肄业以下约占5.4%。
“文化大革命”中,小学教师人数略有减少,兼课教师人数大量增加。1976年,济
南市区小学工农兵兼任教师达492人。
“文化大革命”后,教师队伍迅速扩大。1985年,全市小学教职员共计20206人(其
中专任教师18263人),市区(含郊区)教职员达7446人(其中专任教师6187人),为1949年
的4.4倍。教师的政治文化素质也有提高,市区(不含郊区)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高中
毕业以上学历的有3618人,占79.48%,中师、高中肄业及初师、初中毕业的866人,占
19.02%,初师、初中肄业以下的68人,占1.49%。全市尚有879人学历在初师以下,
37.32%的教师达不到中师毕业水平。市区教师中中共党员949人,约占市区小学教职
工总数的16.9%。小学教师存在年龄老化问题,全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
。1985年,历下区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310人,占全区小学教师总数的28%。
从1983年起,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整顿,经县(郊)教育局统一考核,对不适合做教
学工作的予以辞退。经过两次整顿,辞退不合格民办教师近5000人,民办教师队伍素
质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按照国家专用劳动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骨干分期分批转为
公办教师。
1949~1965年市区各类小学教职员人数

单位:人
┌──┬──────┬──────┬──────┬──────┐
│年份│总计 │教育部门办 │其他部门办 │私立(民办) │
│ ├──┬───┼──┬───┼──┬───┼──┬───┤
│ │合计│其中教│合计│其中教│合计│其中教│合计│其中教│
│ │ │学人员│ │学人员│ │学人员│ │学人员│
├──┼──┼───┼──┼───┼──┼───┼──┼───┤
│1949│1709│1473 │1148│981 │116 │102 │445 │390 │
├──┼──┼───┼──┼───┼──┼───┼──┼───┤
│1950│1764│1522 │1229│1052 │139 │120 │396 │350 │
├──┼──┼───┼──┼───┼──┼───┼──┼───┤
│1951│1928│1664 │1300│1102 │165 │139 │463 │423 │
├──┼──┼───┼──┼───┼──┼───┼──┼───┤
│1952│2508│2084 │2051│1700 │225 │184 │232 │200 │
├──┼──┼───┼──┼───┼──┼───┼──┼───┤
│1953│2686│2182 │2135│1748 │325 │204 │226 │230 │
├──┼──┼───┼──┼───┼──┼───┼──┼───┤
│1954│2736│2255 │2173│1817 │379 │271 │184 │167 │
├──┼──┼───┼──┼───┼──┼───┼──┼───┤
│1955│2683│2298 │2133│1860 │389 │292 │161 │146 │
├──┼──┼───┼──┼───┼──┼───┼──┼───┤
│1956│2618│2306 │2301│2052 │310 │247 │7 │7 │
├──┼──┼───┼──┼───┼──┼───┼──┼───┤
│1957│2882│2543 │2535│2280 │338 │254 │9 │9 │
├──┼──┼───┼──┼───┼──┼───┼──┼───┤
│1958│3188│2641 │2683│2292 │366 │254 │139 │95 │
├──┼──┼───┼──┼───┼──┼───┼──┼───┤
│1959│3372│2915 │2605│2258 │397 │337 │370 │320 │
├──┼──┼───┼──┼───┼──┼───┼──┼───┤
│1960│4311│3640 │2840│2380 │846 │645 │625 │615 │
├──┼──┼───┼──┼───┼──┼───┼──┼───┤
│1961│4525│4279 │3119│2980 │831 │726 │575 │573 │
├──┼──┼───┼──┼───┼──┼───┼──┼───┤
│1962│4869│4587 │3238│3083 │905 │782 │726 │722 │
├──┼──┼───┼──┼───┼──┼───┼──┼───┤
│1963│5819│5461 │3915│3697 │1111│974 │793 │790 │
├──┼──┼───┼──┼───┼──┼───┼──┼───┤
│1964│6320│5805 │4423│3980 │1048│984 │849 │841 │
├──┼──┼───┼──┼───┼──┼───┼──┼───┤
│1965│6489│6109 │4621│4320 │1082│1006 │786 │783 │
└──┴──┴───┴──┴───┴──┴───┴──┴───┘

二、待遇
清末,小学堂教师的薪金没有统一标准,各学堂之间悬殊较大。如薇垣公立两等小
学堂教员年薪银180两,历城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一般教员年薪银300两。各小学堂中都
有部分义务教职员。义务教职员没有薪金只领取车马费,如薇垣公立两等小学堂有教
员5人和堂长、教长各1人为义务教职员,学堂每年共支车马费银240两。
民国期间,小学教师待遇微薄,职业没有保障,生活困苦。1930年济南的市立小学
教师月薪为:专任最高50元、最低30元、平均40元,兼任最高30元、最低20元、平均2
5元。小学教师要求提高薪金的呼声很高。
日伪统治时期,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1940年出版的《文教月刊》一
卷五期登载的《教育实际问题之一》中说:现在济南市小学教员最高薪金每月36元,而
面粉10.5元一袋,“夫妇二人最小限度之生活不能维持”。
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小学教师的实际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不少人为了糊
口不得不外出兼课,疲于奔命。1947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承认:“市立小学经费
均由市政府统筹统支,惟本府经费支绌,故各校教职员之待遇,未能遵照中央规定数目
发给,各校长薪俸每人每月十三万五千元,职教员每月十一万元,际兹物价昂贵、待遇
菲薄之情势下,教员生活自属清苦”。
解放后,逐步改革调整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制度和标准,实行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
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特别是1978年后,教师工资多次调整,月平均工资水平
明显提高。1985年市区小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为88.34元,比1977年平均增加42.28元
。1983年民办教师报酬开始实行统筹工资制,1985年各县(郊)民师人均月工资为52元

解放后在教师中多次进行“评优”工作,济南市小学教师多人获得全国先进生产
者、省劳动模范称号,特别是1982年后,不少小学教师受到省、市及全国有关部门的奖
励和表彰。据统计,1982~1985年有4名教师评为省劳动模范,32人评为省优秀教师,8
人获省园丁奖。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全市4名小学教师评为特级教师。同时,市内4区3
6名小学教师分别当选为省、市、区人民代表,40人任省、市、区政协委员。
1978~1982年,市区建成小学教师宿舍3951平方米,215户搬进新居。天桥区在19
79年以前基本没有教师宿舍,1979年至1985年底,新建教师宿舍3153.41平方米,翻修2
500平方米,269户教师调整了住房,全区教师人均住房面积6.95平方米,是市内各区小
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最多的。
三、培训
解放前,基本没有教师在职培训。
解放后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受到重视。1948年底至1949年,市教育局先后举办3次“
教研会”,学习基本革命理论、政策以及新教育方针,参加学习的教师共667人(新招学
员159人,余为在职教师)。另外,有105名教师在华东大学讲习班进行短期培训。
1952年秋,市文教局与市教育工会联合试办济南市教师进修学院,院内设小学教师
进修部,1954年招初、中师语文班各4班,中师数学班3班,参加学习的教师共355人。
1959年9月市内各区成立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要求90%以上的不及中师水平的
高小教师和不及初师水平的初小教师参加学习,每周政治学习2~4小时、业务学习(研
究)2小时、文化学习4小时。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
1978年市内各区重新成立教师进修学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区教师在职培训工
作。1978~1980年历下区、槐荫区先后分别办进修班4期(共232人)和6期(共420人);
市中区、天桥区1978~1981年分别办进修班5期(共205人)和4期(共150人)。但教师的
文化业务水平仍然偏低,1981年市区小学教师26%未达到中师、高中毕业程度,农村小
学教师52%未达到中师、高中毕业程度。
1981年3月,市教育局根据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下达《济南市小学教师进
修培训工作规划》,对小学教师进修培训工作的要求、措施、组织等作了具体规定。
同年9月,济南师范学校受市教育局委托设小学教师进修班,根据中师标准开设必修课
程,使用统编教材,学制2年。至1983年,共举办3期6个班,参加学习的有228人。
1978~1985年,市内4区参加业余进修的教师共1120人,离职进修的475人,保送大
专院校学习的14人。1986年经过全市自学统一考试,1752人获中专毕业证书,其中市
区673人、郊区224人、4县共855人。市和区还分别举办了短训班、讲座、报告会等。
各区普遍举办教师多种业务培训班,开展业务辅导活动。1979~1984年,槐荫区连
续6年培训卫生教师,1983年开始举办美术、音乐教师业务培训班;市中区1981~1985
年,有524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短期业务学习班,参加专题讲座、教材辅导的教师达1100
人次。1983年秋,市教育局举办教学骨干业余读书班,市、区(县)的教学骨干和部分学
校领导干部300余人参加学习。1984年春市教育局又举办逻辑读书班,语文、数学骨干
教师、教研员及部分学校的领导干部200多人参加学习。
各县对民办教师也加强了培训,各师范学校从1983年起,在计划招生数内招收二分
之一的民办教师;各县(郊)教师进修学校,举办函授班、短训班80多个,参加学习的小
学教师达5000人次;历城县还在其下属各区举办业余师范学校,全县有1590人参加学习
,占县教师总数的55%。
经过离职或业余培训,全市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有所提高。1985年全市、市
区及各县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如下表:
1985年济南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
│ │合计 │中专、高中毕业 │中专、高中肄业以下│初师、初中毕业以下│
│ │(人) ├────┬────┼────┬────┼────┬────┤
│ │ │合计(人)│所占比重│合计(人)│所占比重│合计(人)│所占比重│
│ │ │ │(%) │ │(%) │ │(%) │
├─────┼───┼────┼────┼────┼────┼────┼────┤
│总计 │18236 │11430 │62.7 │5927 │32.5 │879 │4.8 │
├─────┼───┼────┼────┼────┼────┼────┼────┤
│其中:市区 │4552 │3618 │79.5 │866 │19 │68 │1.5 │
├─────┼───┼────┼────┼────┼────┼────┼────┤
│郊区 │1635 │922 │56.4 │612 │37.4 │101 │6.2 │
├─────┼───┼────┼────┼────┼────┼────┼────┤
│历城 │2686 │1363 │50.7 │1085 │40.4 │238 │8.9 │
├─────┼───┼────┼────┼────┼────┼────┼────┤
│章丘 │4728 │2612 │55.2 │1873 │39.6 │243 │5.2 │
├─────┼───┼────┼────┼────┼────┼────┼────┤
│长清 │2584 │1568 │60.7 │872 │33.7 │144 │5.6 │
├─────┼───┼────┼────┼────┼────┼────┼────┤
│平阴 │2051 │1347 │65.7 │619 │30.2 │85 │4.1 │
└─────┴───┴────┴────┴────┴────┴────┴────┘

附:部分小学简介
一、济南市经五路小学
建于1946年,称第一中正小学,是当时济南市第五区的中心小学。1948年秋在原
校址新建济南特别市经五路小学,校长刘伯舆。1963年暑假迁至新校址经五路纬三路
95号,改称济南市经五路第一小学。1975年秋改现名。
1953年学校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王秀云的识字
教学成绩突出,其《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点滴》一书于1954出版发行。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师
生走出校门参加砸矿石、炼钢铁等劳动,同时在“生活军事化、食宿集体化”的口号
下,数日内办起学生食堂。1964年,贯彻省“烟台会议”精神,纠正了学生劳动过多、
影响课堂教学的偏向,开始减少学生劳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并建立起以教学为主的
正常工作秩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64、1965年两届实验班升学考试,数学成绩在全
市名列前茅。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严重摧残,教学质量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80年起在全面贯彻教育
方针思想指导下进行一系列改革。学校管理方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
教学为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管理制度化、科学化。1982
年开始实施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制。教学方面强调端正教育思想,从爱护学生、对学生
全面负责出发,“面向全体,打好基础,狠抓后进,拔出尖子”,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课堂教学要求体现“四自三为主”的原则,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引导其自己学,凡
是学生自己能读明白的引导其自己读,凡是学生自己能说清楚的启发其自己说,凡是学
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其自己做;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同时,进行数学、
语文、音乐等科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实验。1983~1985年,为省、市、区组织观摩
课、公开课、对外开放课120余次。
1980年后青年教师逐渐增加,1984年约占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提高教师,特别是
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采取派出去、请进来或结合日常工
作加强对教师培训。1983~1985年,先后32人次参加师范、教育学院、区培训班、市
干训班进修,3人参加电大学习;参加省内外短期学习班的有7人次。另外聘请专家来校
办讲座,并结合听课进行评课指导。校内坚持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议和经常总结介
绍教学经验。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保证了教学质量。1978年
以后,升学率一直是百分之百,1983年升入重点中学的占45%。
1983年5月,进行语文教改实验的教师陈莉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读写研
讨会;次年6月,又参加中央教科所在温岭举行的小学高年级读写研讨会,并做书面发言

1984年,在原有课外活动安排的基础上,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全校设25个兴趣小组
,全体学生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小组活动。学生在知识竞赛和体育比赛中获
得好成绩,1980~1985年,共有9人次和21人次分别获市“小红花征文”一等奖和二等
奖;1980~1985年,学校乒乓球队蝉联市“三好杯”男女团体冠军;1983年国家体委、
教育部授予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称号;1984、1985年,学生王璇分别获全国青、
少年报社举办的中小学书法比赛小学乙组二等奖和中日书道协会文化交流奖;1985年
实验中学《从小爱数学》邀请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全市总分第一名;1985年学生钱海燕
获《读写知识报》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
学校教学设备不断充实,建有自然常识实验室、音乐室、电教室、电子计算机室
、图书阅览室和乒乓球训练房。1984年学校配备微机10台,1985年起在课外活动时间
对15名学生进行培训,经过一年时间,基本掌握了BASIC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成分以及
赋值、打印、键盘输入、无条件转向、条件转向,并且可以编制简单程序。
1985年,在校生23班、1093人,教职工73人。
二、济南市制锦市小学
前身是镇武庙学堂,创办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校址在镇武街镇武庙内。191
1年改称官立镇武庙学校,校长贾子厚。1916年改名山东省立制锦市小学,有20余个教
学班,每班学生30多人,校院面积约6000平方米(后扩大至2万平方米)。1929年又改名
山东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在校生15班、608人),1939年改称山东省立模范小学(教职员
30人,在校生16班、1146人),1946年又改为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教职员41人,23个教学
班)。
解放后改名济南特别市制锦市小学,马次生任校长。校院面积1.5万多平方米,教
职员工49人,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802人,并设有职工业余学校。1955年划出校院约
7000平方米新建济南第十三中学;同年,新建一座有8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校院面积约
8800平方米。
50年代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秩序正常。60年代初的“生产救灾”期间,学
校工作一度受到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受到围攻、批斗,学校“停课闹革命
”,秩序混乱,教室门窗、桌凳被毁,教具、图书损失殆尽。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
,学校发生很大变化,相继建立图书馆、阅览室、教学实验室、教具管理室、电化教育
室、卫生保健室、文体活动室等。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开
始在一年级进行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从开发儿童智力出发,对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以及
教法、考试进行综合改革,效果较好。
1984年起开辟第二课堂,设有科技、文体课外小组,不定期举行演讲、智力竞赛、
书法展览,以及趣味数学、棋类、体育等比赛活动。每天增加10分钟演讲和天天练书
法活动。在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孙谦1986年获全国青少年华罗庚数学竞
赛第五名,单涛1980年获希腊国际少年儿童画奖,契晓峰1981年获泉城少年儿童书法第
一名,韩冰获省武术比赛猴拳第一名。学校歌舞队连续4年获全市表演、创作一等奖。
1980~1985年,6名教师获全国、省、市荣誉称号,2人分别任省政协委员、区政协
副主席和当选为区人民代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有
中共党员14人。
1985年,在校生17班、885人,教职员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