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2&run=13

济南的教育事业历史悠久。济南的书院建立较早,第一所书院(也是山东早期书院
之一)闵子书院建置于元朝天历年间(1328~1329年)。明、清时期又有历城县学和诸
多书院创办。据统计,元至清代先后兴办书院30余处,仅清末光绪年间济南书院就多达
13处,其中泺源书院是当时省内最大的书院,其他如景贤书院、济南书院、尚志书院、
龙章书院也都很著名。清末兴学堂前,济南教育除府学、县学及书院外,主要是数量较
多、分布较广的私塾。这一时期的办学宗旨,主要是灌输“忠君尊孔”、“三纲五常
”等儒家思想。清末封建教育,特别是各级官办儒学空疏、腐化,只是封建科举制度的
附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起,清廷推行“新政”,陆续颁行政令,提出改良科举制度
及兴办新式学堂。泺源书院于1901年改为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山东新式教育的先河。
随后,景贤书院、济南书院相继改为东运中学堂和济南府中学堂。1905年(光绪三十一
年)8月,清廷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制度完全废止,新式学堂进一步发展。
据统计,1909年(宣统元年),济南有高等学堂6所,官立(公立)中等学堂9所(师范学堂2
所、中学堂7所),官立(公立)小学堂30所(高等小学堂4所、两等小学堂5所、初等小学
堂21所)。历城、章丘、长清、平阴4县共有小学堂58所(高等小学堂4所、两等小学堂
2所、初等小学堂52所)。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西学东渐,青年学生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中的
先进分子接受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主张,参加同盟会,从事反对清政府的
革命活动。当时山东师范馆革命党人的秘密活动活跃。1906年同盟会员刘冠三等创办
山左公学,作为革命党人活动基地,宣传民主,鼓吹革命,吸收不少学生参加同盟会组织
,不久山左公学遭清政府查封。此时期出洋留学的人也日益增多。济南的师范毕业生
先后赴日留学的达80多人,历城县赴日留学生也有10余人。由于兴办学堂的需要,济南
的师范教育发展较快,自1902年在济创办山东第一所师范--山东师范馆起,至1911年(
宣统三年),先后设立师范学堂(传习所)7所(其中女子师范1所)。这是济南历史上师范
学校最多的时期。
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废除1906年清朝学部颁布的“忠君、尊孔、尚公
、尚武、尚实”教育宗旨,颁发“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宗旨。同年,济南各级学堂均依部令改称学校,并改革
课程和学制,取消读经讲经课,改小学学制为高小3年初小4年,改中学学制为4年。袁世
凯篡权后,于1915年颁布“教育要旨”,规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
戒贪争、戒躁进”为教育宗旨,恢复祀孔典礼和读经课程,实行国民学校、预备学校分
设的双轨制教育。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1922年民国政府公布实施“新学制”,提出“适应社会进化之
需要”等7项标准,课程取消读经,学制改为小学6年,初、高中各3年的“六三三”制。
从此教育制度趋于稳定。1929年,国民政府提出“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
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
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的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将实利教育(职业教育)列入教育宗旨,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1915~1920年,在济南先后创办的省立职业学校有:乙种工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
模范蚕业讲习所、乙种商业学校、模范染织工业讲习所、模范职业学校。1922年职业
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此后经过调整,至1937年济南职业学校共有6所(其中私立2所
),占同年全省职业学校总数的60%。师范教育也受到重视,据统计1936年济南尚有省立
师范学校3所,在校生共1096人。1931年以前,有私立师范学校和附设师范班的私立中
学多所。
民国成立后,在清末随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开始兴办的教会学校进一步增加,并逐渐
形成从学前教育到大学乃至出国留学的独立教育体系。据统计,1936年济南市有教会
幼稚园1所(广育)、小学8所(正德、进德、真光、崇德、黎明、乐实、四育、淑德)、
中学4所(齐鲁、懿范、德育、真光)和大学1所(齐鲁大学)。这些学校由教会出资兴办
,校内宗教气氛浓厚。齐鲁大学设有神学院,专门培养以宗教为职业的神职人员。同时
,女子教育也有发展,在清末创办官立女子小学堂的基础上,女子小学又有增加。全省
第一所公立女子中学--山东省立女子中学也于1922年在济南成立,1926年又增设高中
部。职业教育也有女校建立。原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从民国建立到“七七”事变,济南教育有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据1936年统计,济
南有小学124所(主要是初级小学),中学22所(其中私立16所),师范、职业学校9所(其
中私立2所),大学3所(其中私立2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部分师生南迁。年底济南沦陷,市区大、中、小学全部停办
。日伪政权建立后,陆续设置以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为宗旨的中、小学校,强迫进行日
语教育,实施“强化治安运动”教育。各校驻有日本教官,控制学校事务。高等学校和
高级中学的发展受到压制,小学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儿童入学率只占38%左右。据
统计,1937年济南市属中学8所(私立中学7所),在校生4832人(私立3818人),其中高中
生市立中学374人、私立中学741人;小学67所(私立小学28所),在校生23740人(私立9
584人)。省立中等学校有中学1所、师范2所。高等学校只有省立日语专科学校1所。
在历城、章丘、长清、平阴等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内,创办了一批抗日小学和
民校、夜校、冬学等成人学校。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济南教育渐次恢复,并有所发展。1947年有高等学校4所,在校
生1243人,教职员216人;中学39所,在校生16934人,教职员1027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
在校生2291人,教职员198人;小学108所,在校生29127人,教职员820人(不含私立)。
国民党政府接管济南后,在各级学校开设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课程,在中
学实行“导师制”,推行“训育”制度,宣扬封建道德,禁锢学生思想,同时在大、中学
校普遍建立国民党、三青团组织以及特务组织,师生言行受到严厉监控。这一时期,大
片农村和部分县城相继解放,不少青年学生由于受国民党反共宣传的欺骗,聚集济南,
私立中学随之大量增加,有些县的私立中学也先后迁济,1948年解放前夕,济南的私立
中学增至27所,比1944年增加2.37倍;私立小学也增至60所,比1944年增加1.14倍。另
外,还有私立职业学校5所,占当时职业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校生700余人,占在校
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学校大部分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教学条件差,虽能满足部分
青少年的求学要求,但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人民政府对教育采取迅速恢复的方针,各校积极复课,到194
9年初,公办学校复课的有中学7所(教育部门办6所、其他部门办1所)、在校生6053人
、教职工488人,小学67所(教育部门办62所、其他部门办5所)、在校生34506人、教职
工1264人;私立学校复课的有中学13所、在校生2530人、教职工169人,小学60所、在
校生10233人、教职工445人。另有6所高等学校(其中私立1所)相继复课,在校生2973
人。
解放初,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发展工农业余教育。1949年职工业余学校和
农民业余学校学员分别为10290人和4842人,以后逐年递增,至1956年职工和农民业余
学校在校学员分别达51166人和8957人,比1949年分别增加3.9倍和0.85倍。另外,各高
等院校成立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建立了第一所市属工人子弟中学,各级学校也优先吸收
工农子女入学,学生中工农子女比数增加。
1952年开始接办私立学校。首先接办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收回教育主权。
1956年又由政府全部接办其余私立学校。至此,济南市接办私立学校工作全部完成。
1953年起,在中小学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
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方法,推行“五个教学环节”和“五个教学原则”,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958~1960年,济南教育一度出现盲目发展局面。1960年市区各级各类学校总数
达328所,比1949年和1956年分别增加1倍和近1倍;在校生达213770人,比1949年和195
6年分别增加2.7倍和0.4倍多,当年共招收新生79384人,超出应届毕业生70%多;教职工
达15254人,比1949年和1956年分别增加了3倍和2.5倍。幼儿教育发展更快,1960年幼
儿园达264所,入园儿童19290人,园数比1949年和1956年分别增加21倍和1.6倍,入园儿
童数比1949年和1956年分别增加26.7倍和2.1倍。学生人数不适当地增长,超出了学校
自身承受能力,学校各方面条件满足不了学生陡增的需要,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
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以勤工
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在此期间,各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
动,但是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师生参加生产劳动过多,停课过多,冲击了以教学为中
心的正常工作秩序,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61年,济南市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布局,压缩招
生人数。当年市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总数比上年减少近2万人,其中高等学校招生人数
比上年减少一半多,中、初级技术学校招生人数比上年减少四分之三多。中学主要减
少高中招生人数,小学减少民办小学的招生人数,分别比上年减少三分之一和近一半。
幼儿园减少到222所,入园儿童减少到18415人。
1962、1963年,先后开始贯彻执行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重新建立学校
以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教学质量逐渐回升。1964年,济南市根据“两种教育制度,两
种劳动制度”的精神开始创办半工半读学校,并成立济南市第二教育局主管半工半读
教育,全市半工半读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至1965年已创办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37所(
不含民办)。
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济南市的教育纠正了工作中某些
失误,又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据统计,1965年高等学校在校生13992人,中等学校
在校生67228人(内中学52119人、师范1127人、中专6153人、半工半读中等技校7829
人),小学在校生19382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73%。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学校“停课闹革命”,大、中学校学生外出“
串联”,同时各校“造反派”在“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揪出走资派”等口号下,大搞“打砸抢”,一时武斗迭起,派仗频仍。全市教育领导体
制瘫痪,学校工作停顿,秩序混乱,设备、仪器、图书损失严重。1971年4月出台的《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对建国以来17年的教育工作做了极端错误的“两个估计”,全
盘否定教育战线17年的成就,学校干部、教师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迫害。由于不断批判
“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宣扬“读书无用”,致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始终未能
建立,学生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急剧下降。高等教育遭到尤为严重的破坏。1970
年在“开门办学”、“调整布局”的口号下,实行“大搬迁、大裁并”。1975年济南
高等学校减少到4所,比1965年减少一半。1971年,高校在停止招生5年后,开始实行“
推荐制”,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工农兵大学生毕业1957人,仅为1965年大学毕业
生人数的一半。中学则盲目发展,在城乡不适当地普及包括高中在内的四年制中学;师
范、半工半读学校和部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改办为普通中学,形成中等教育结构和办
学形式的单一化,破坏了“文化大革命”前基本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给济南市的教育
事业造成不良后果。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推倒“两个估计”,清除“
左”的错误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开始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快恢复、整顿教
育工作的步伐,学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从1983年起,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入进行各项改
革,济南市各级各类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从1977年起,恢复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和培养研究生制度;陆续恢复“文
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合并的高等院校。1980年,驻济高校有10所,共招生12665人
,在校生达43779人。1983和1984年济南市先后创办济南职业大学和济南师范专科学校
,结束了没有市属普通高校的历史。
1979年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试点工作,先在两所普通中学开办4个职业高中班
。1982年有4所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1984年创办第一所职业中专,职业教育逐年发
展。1985年市区有职业中专5所、职业中学33所,在校生共8183人,市属各类职业技术
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8%。4县共办农业技术中学14所,在校生共2977
人。
1981年起,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进展迅速,至1985年底,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8.5%,在校生巩固率99.1%,毕业生合格率97.1%,12~15周岁少年儿童初等教育普及
率99.2%。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同时,幼儿教育、特
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也都有相应的发展。1983年开始,在市区首次创办弱智教育,1985年
有弱智儿童辅读学校2所,在校弱智儿童187人。1983年,济南第六中学恢复为回民中学
,永长街小学、西青龙街小学等6所小学恢复或改为回民小学。1985年有回民中学1所
、回民小学11所。1985年和1986年,先后在十四中学和回民中学创办代培西藏学生班
,两校共有西藏学生200人。
“文化大革命”后,成人教育迅速发展。1981年,全市开展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
术补课,至1985年底,全市18.7万名初中文化补课对象中,累计合格15.8万余人,约占8
4%;13.6万名初级技术补课对象中,累计合格11.3万余人,约占83%,均达到国家规定的
要求。全市11.7万名在职干部中,有2.4万余人参加各类岗位职务培训和技术业务培训
,有1.2万余人参加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学校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参加各类
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达14538人(内离职学习的4471人),其中已毕业或结业249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6年来,济南市教育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1985年,全市有幼
儿园1645所、在园幼儿99711人、教职工7289人,其中市区464所、在园幼儿45101人、
教职工4976人,分别为1949年的38.7倍、64.8倍和19.3倍;小学共2232所、在校生
371634人、教职工20206人,其中市区273所、在校生104369人、教职工7446人,分别为
1949年的2.1倍、2.3倍和4.4倍;普通中学429所、在校生183251人、教职工1607
7人,其中市区113所、在校生75100人、教职工7616人,分别为1949年的7.5倍、7.8
倍和11倍;中等专业学校31所、在校生14599人、教职工共4281人,分别为1949年的
5倍、7.2倍和18.3倍;高等学校17所、在校生31477人、教职工12283人,分别为1949年
的2.8倍、10.6倍和10.3倍。1985年全市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在校生16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