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教学内容及方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19&run=13

一、课程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教授科目分为必修科和随意科两类。初等小学
必修科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随意科为图
画、手工。高等小学必修科增加图画,随意科为手工、农业、商业。1909年(宣统元年
),初等小学减历史、地理、格致3科目,增乐歌1科目为随意科;高小则增加乐歌、英文
两科目为随意科。济南各官立、公立小学堂课程设置与上述规定基本相同。
19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读经科,女生增加裁缝科。
初小科目有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裁缝、手工、唱歌,后两科为随
意科;高小科目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
工、体操、游戏、裁缝、唱歌、英语、农业、商业,后4科为随意科。同年,教育部又
颁布《小学校令》,取消随意科,各科目均为必修课(裁缝限于女生,英语限于男生),博
物、理化两科合并为理科,其他没有变化。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同时制定小学课程纲要,规定小学课
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形象艺术、音乐、体育1
1科;初小将卫生、公民、历史、地理4科合并为社会科。一二年级每周课时至少1080
分钟,三四年级至少1260分钟,高年级至少1440分钟。
1927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推行“党化教育”,规定课程标准总目,把童子军、党义
等列入学科。1930年,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根据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初等教育目
标,制定并公布《山东省市县区立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小学课程以“三民主义之
精神,完成儿童本位之教育”为依据,并提出“补助儿童身体之发育,并增进抵抗疾病
之能力”,“启发儿童生活必需之自然及人事的知识”等10项具体目标。小学课程设
置有较大更动,高年级设职业常识,国语科包括谈话、读文、作文和写字,体育科包括
童子军、舞蹈、国术,社会科包括党义,工艺科包括农艺、烹饪、缝纫,形艺科包括图
画、剪贴、塑造;音乐科改乐歌科。到1937年为止,济南市各小学基本执行这一课程标
准,只是低、中年级的社会科改称党义科,高年级的社会科改设党义、公民两科目,并
增设童子军训练科。
日伪时期,增设修身、日语科,取消党义、公民科,改工艺科为劳作科,其他学科
与“七七”事变前同。
日本投降后,各小学按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设置的教
学科目有:团体训练(训育及卫生习惯训练)、国语、算术、体育、音乐、图画、劳作
,初级加常识,高级加自然、公民、历史、地理4科。1948年小学课程标准又进行修改
,将原来的团体训练改为公民训练,图画改称美术,一二年级音乐、体育合并为唱游科
,美术、劳作合并为工作科;规定课外集团活动低年级120分钟、中高年级180分钟,课
外运动每天10至15分钟。
解放后,教育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课程设置亦随之变化。1948年11月,济南特别市
文教局宣布废除“公民”课,设政治常识课;取消“童子军训练”、“纪念周”,设
周会。
194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小学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小学的课程
设国语、算术、常识(五年级起为政治常识)、体育、音乐(低年级设唱游)、美术,从
三年级开始设珠算、劳作,高年级设历史、地理、自然。
1952年下半年,开始执行华东区四、二制小学教学计划,课程没有大变动,只是低
年级唱游改为体育、音乐两科;美术、劳作两科改为美工,从一年级起开设;珠算不单
设,包括在算术科内,仍从四年级起每周1节。同时,对每周集体活动也作了规定:各年
级朝会(包括晨操)或课间会(包括课间操)120分钟,周会60分钟;校内课外活动,初级1
20分钟,高级180分钟;校外社团活动,初级40分钟,高级50分钟。
1952年,全市从一年级起实行五年一贯制,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
案)》中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一年级科目为语文(每周14节)、算术(每周5节
)、体育(每周2节)、图画(每周1节)、音乐(每周2节)。1953年11月根据政务院《关于
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暂行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制。
1955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教学计划》,同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教学计划增设手
工劳动科,音乐科改为唱歌科,并规定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每年要有半
个月的生产劳动时间。同时,根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适当减少
每周上课总时数。
1957年11月教育部颁发《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在五六年级增设农
业常识课,每周1节。1963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各年级
设周会、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等科,一至三年级增设手工,五年级增设地理
,五六年级增设历史、自然,六年级增设生产常识科。语文课包括讲读、作文、习字。
时间安排为:讲读一二年级12节,三四年级11节,五六年级8节;作文三至六年级各2节;
习字一至四年级3节,五六年级2节,加强了写字教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批判“智育第一”,实行“开门办
学”,开展“学工学农”。1970年市区小学学制全部改为5年。1975~1976学年度教学
计划安排为:政治,一至五年级每周2节;语文,一至三年级各10节,四五年级各9节;算术
,一至三年级各6节,四五年级各7节;常识,四五年级各2节;体育,一至五年级各2节;音
乐,一至三年级各2节,四五年级各1节;美术,一至五年级各1节。周上课节数为一至三
年级23节,四五年级24节。全年学工、学农、学军时间各年级4~5周。低年级政治课
与语文课合并,高年级政治课选学《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著作,并“经常开展革命大
批判”。四五年级每周班会(校会)1至2节。文化课教学受到削弱。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课程安排为:政治课,四五年级每周各2节;语文,一二年级每周13节
,三四年级11节,五年级8节;数学,一二年级每周7节,三年级6节,四五年级各7节;英语
,三年级每周4节,四五年级3节;自然常识,四五年级每周2节;体育,一至五年级每周各
2节;音乐,一至三年级每周各2节,四五年级各1节;美术,一二年级每周各2节,三至五年
级各1节。各年级每周授课均26节。
1981年秋季起,市区小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一半学生(年龄小的)改为六年制,执
行《济南市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课程设置为:思想品德、语文、
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四至六年级另设自然,五六年级分别另设地理、历史
。另外在规定课外活动时间内,各年级每周安排自习2节,科技、文娱活动2节,体育活
动2节,周会、班队活动1节。四五年级和三年级另一半年龄较大的学生,仍为五年制,
执行原部颁教学计划。各年级停开英语课。
1984年1月市教育局制订并下达《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主要变化为:城
市小学在讲读课时内,一二年级包括1课时说话写话课,三至六年级可安排1课时阅读指
导课,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周授课时数增加1课时,以加强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三
年级增设自然课,每周2课时;劳动课从四年级开始设置,每周1课时;农村小学四五年级
可根据需要,单独开设珠算课,每周1课时。各学科授课时间所占比数为:思想品德课4
.1%,语文39.4%,数学24.5%,自然4.1%,地理1.4%,历史2%,体育8.2%,音乐8.2%,美术6.
1%,劳动2%。
二、教材
清末,各小学堂多采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科书。1909年学部把部编初小国文、
修身各第一、二册教科书,招商承印,这是我国部编教科书的开始。1911年,学部图书
局又编纂了初等小学、女子初等小学教科书及教授书,高等小学、女子高等小学教科
书及教授书。
民国成立后,济南各小学选用教育部审定教材。另外,各校根据需要由教师选编补
充教材,补充教材须经市教育局统一审查。实验小学的某些年级(主要是低年级)根据
实验要求自行编印教材。
日伪时期,小学教科书实行“国定制”。1939年2月,伪教育部公布《修正教科图
书审定规程》,规定:“小学教科书应完全采用编审会自行编纂之课本,外来者概不予
以审定”。对教材的使用控制极严,各校只能使用日伪政府编印的教科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学各科必须采用部编教材,“不得歧异”。1
946年9月,济南供应组成立,全市小学所用教材均由该组统一印刷、供应。
解放后,1951年以前采用山东自编教材,1952年起陆续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57年,各小学在六年级增设“时事政策”课,进行正确对待毕业后出路的教育和
劳动教育,教材由市统一编印。
1960年进行的教学改革,批判教学上的“少慢差费”和“形而上学的科学知识体
系”,提出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统帅处理教材”,使之“紧密联系当前社会主义
建设、阶级斗争实际”,要求根据“政治标准、科学标准和份量适当”的原则,对现行
教材采用“删、换、补、增”(删去重复的、多余的,换掉陈旧的,补上不足的,增加新
的内容)的办法进行处理。1961年烟台山东省教育会议后,停止了上述作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把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深入教学领域”、“划清教学
上的路线是非”等口号下,批判教材、教学大纲的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思想体系
和反动实质”,对教材随意删减,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统一的、科学的依据。
1979年开始恢复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三、教法
清末兴学堂以后,开始实行新式教学方法,强调“循循善诱”和“讲解”、“领悟
”的重要,较之旧式的私塾式教学法前进了一大步。
民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西方教学方法开始传播。30年代
初,济南各省立小学,对以儿童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大量的
研究实验。特别是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在校长陈剑恒倡导、主持下进行的低年级中心活
动教学,在当时影响较大。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的实验成果和经验,通过本校编辑出版
的《一实月刊》较广泛传播,对推动当时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活跃教育思想,有一定积极
作用。
日伪时期和日本投降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基本上因袭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解放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受到重视,教学方法逐步改进。1952年3月教育
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教导的基本原则:实行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
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启发儿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注意提高儿童学习
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这些原则成为当时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50年代初
,全市小学掀起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热潮;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学
校工作秩序,注意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五大教
学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强调五个教学
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三和街小
学教师许静、经五路小学教师王秀云分别在算术和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她们的教学经验推动了全市小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这一时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学生课外作业繁重、考试过多,影
响了学生健康。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指示》
,济南市教育局随即在全市推广了经五路小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具体作法,并发出《
关于废除月考加强平时成绩考查试行意见的通知》,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严
格控制作业量,同时开始普遍试行五级记分法,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有所克服。
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
展以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1959年9月召开的市普通
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一切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中实行政治挂帅,通过系统的马列主义理
论教育、各种政治运动、形势任务教育以及参加生产劳动的实际锻炼,广泛地进行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建立生产劳动基地,市区小学主要进行手工劳动和
服务性劳动。1960年下半年,以“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
加劳动”的精神为指导实行教学改革,试行以五年一贯制为主的新学制,全市确定35所
小学(市区19所、县16所)试验五年一贯制,非学制试验学校根据“四个适当”的精神
对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进行改革。这一阶段由于学生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和教师
的主导作用,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各校在总结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贯彻执行《条例》,建立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学校工作秩序。在教学
方法上,针对“满堂灌”(整个课时由教师讲解、灌输)的现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
以致用,课堂上要有讲有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倡导启发式教授法。要求教师必
须练好基本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通过广泛开展以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技巧)教学为内容的教学研究,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陆续复课,但由于强调
“以朝农(辽宁朝阳农学院)为榜样”,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学校与工厂、学校与农
村生产队挂钩的“两挂”活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一直没能建立起来。在教学上全盘
否定建国17年来的改革成果,对教学大纲、教学方针和方法一律贬斥为“修正主义”
,开展“大批判”,颠倒了教育、教学上的是非,摈弃了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质量
严重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学校工作重点开
始转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逐步恢复、健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克服教学上的
无政府状态,严格控制停课。同时,围绕加强“双基”开展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对
学生的辅导和补课,减少差生。
1981年开始围绕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改进教法,并在教学中验证
赞可夫、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的“发现法”、“追踪法”,同时开展在教学大纲规
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
教学改革实验活动。市区不少小学锐意改革,教学实验取得较好成绩。例如大明湖路
小学的默读训练实验、山东省实验小学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的实验、经五路小学
的集中识字实验、纬九路小学的低年级说话朗读训练实验、纬十路小学加强字词句教
学培养说话能力实验、济师附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实验、制锦市小学的在语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验、洪家楼小学注音识字提高读写的实验、黑虎泉西路
小学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改革应用题教学的实验、解放路第三小学的数学教学追踪实验
以及经四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结构改革等五项专题实验,都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受到
广泛好评。
1985年,济南师范附小、制锦市小学、经七路第一小学从一年级起,进行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教材调整、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课外活动等项的综合改革实验。制锦
市小学的改革实验报告,在该年度召开的山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
介绍。
为推动教学研究的开展,1984年和1985年,市区先后举行两次语文、数学青年教师
汇报课评课活动。评课活动先在各区进行,由区选派代表参加市的评选。根据掌握教
材、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最后分别评选出语文、数学一、
二等奖。
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在全市普遍开展,发现
并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其中不少获得区以上各级奖励。据统计,1980~1985年仅
市区就有177项科技、文艺、征文等方面的作品(或演出)获市一等奖或在省、全国获
奖。
1980年起各校电教设备和教学仪器逐渐增加,配备并训练了电教人员和教具管理
员,在教学中注意发挥电教器材和教学仪器的作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成果
增多。1982~1985年,市内四区为省教研活动提供公开课24节,为省承担备课任务13次
,在省及全国有关会议交流经验29份,交流课堂教学录像8节,在省有关报刊发表经验、
论文26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