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6&rec=18&run=13

济南的小学教育最早始于山东大学堂的备斋(小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省城
济南设简易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第一公立小学堂和义务高等小学堂。1905年创建省
城公立正始两等小学堂、教养局附设初等小学堂。1906年又创办薇垣公立两等小学堂
和公立端本高等小学堂。1909年(宣统元年)济南有官立、公立高等、两等小学堂9所
,即省模范高等小学堂、山东师范学堂附设两等小学堂、优级选科附设两等小学堂、
客籍附设高等小学堂、第一公立两等小学堂、薇垣公立两等小学堂、东运公立高等小
学堂、义务公立两等小学堂、官立女子小学堂,在校生共535人;教养局附设初等小学
堂1所,在校生60人;学务公所官立初等小学堂20所,在校生803人。历城、章丘、长清
、平阴4县共有小学堂58所(高等小学堂4所、两等小学堂2所、初等小学堂52所),在校
生610人。
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随即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
各学堂改称学校。1912年底至1913年,山东省依照部颁《小学校令》,将24所济南官立
小学堂和历城县小学堂改为省立小学校,这些学校的名称及地址是:山东省立模范高等
小学校(贡院墙根)、山东省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新街)、山东省立第一初等小学校(新
街)、山东省立第二初等小学校(莪雅坊)、山东省立第三初等小学校(卫巷)、山东省
立第四初等小学校(天齐庙)、山东省立第五初等小学校(制锦市)、山东省立第六初等
小学校(柴家巷)、山东省立第七初等小学校(杆石桥)、山东省立第八初等小学校(后
营坊)、山东省立第九初等小学校(三和街)、山东省立第十初等小学校(红墙庙)、山
东省立第十一初等小学校(三官庙)、山东省立第十二初等小学校(山水沟)、山东省立
第十三初等小学校(东门里)、山东省立第十四初等小学校(司家码头)、山东省立第十
五初等小学校(阎公祠)、山东省立第十六初等小学校(城隍庙街)、山东省立第十七初
等小学校(祭坛巷)、山东省立第十八初等小学校(长春观)、山东省立第十九初等小学
校(西公界)、山东省立第二十初等小学校(东城根)、山东省立第二十一初等小学校(
东流水)、山东省立第二十二初等小学校(十王殿)。
1915年,济南的省立小学增至27所(高等小学1所、两等小学2所、初等小学24所)
;历城县立小学251所(高等小学1所、两等小学5所、初等小学245所),在校生6899人
。1917年济南的省立小学大量减少,只保留8所,其余全部改为历城县立。8所省立小学
是:省立第一师范附属第一小学、省立第一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
学、省立模范高等小学(包括附属国民学校)、省立制锦市高等小学(包括附属国民学
校)、省立莪雅坊高等小学(包括附属国民学校)、省立新育小学(包括附属国民学校)
、省立竞进女子高等小学(包括附属国民学校)。历城县立小学292所(高等小学并设国
民学校4所、国民学校284所、女子高等小学并设国民学校1所、女子国民学校3所)。
1925年,济南的省立小学仍为8所,历城县立小学增至338所(高等小学13所、初等小学
325所),在校生11932人,另有私立小学8所,在校生692人。
军阀张宗昌主鲁后,学校数量锐减。1928年历城县小学减至288所,在校生减至79
54人。“五三”惨案期间,济南地区的小学全部被迫停课或停办。1929年市内小学渐
次恢复,同时省立小学除师范附小外,均改为省立实验小学。省立模范小学改为省立第
一实验小学(学生410人,校长陈剑恒)、省立制锦市小学改为省立第二实验小学(学生
599人,校长梁竹航)、省立竞进小学改为省立第三实验小学(学生745人,校长秦文郁)
、省立莪雅坊小学改为省立第四实验小学(学生457人,校长孔缦卿)、省立新育小学改
为省立第五实验小学(学生417人,校长李芸阶)。1931年,市区(不含郊区)有省立小学
4所(省立第一、第二实验小学,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省立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市立
小学16所(包括由原省立第三、第四、第五实验小学移交济南市并改称的市立第一、
第二、第三实验小学),在校生共3700人;城立小学2所及私立小学21所。1934年市立小
学增至34所(其中初级小学18所),在校生共6844人(内初小学生1497人)。在此期间,还
有以区“地区公共资财”设立的区立小学。1930年全市区立小学3所,1931年和1933年
分别为19所和16所,全部是初级小学。1932年市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8%。
1937年底济南被日军侵占,市内小学全部停办。第二年4月伪市公署教育局接办由
“维持会”办的小学9所,并开始设市立小学。1940年,有市立小学34所,在校生共987
3人;私立小学25所,在校生共54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8.74%。1944年,市立小学39
所,在校生共14156人;私立小学28所,在校生共9584人。日伪政权向市内主要小学派驻
日本教官“监督一切校务”,在小学中强迫实行日语教育,推行“强化治安运动”教育
,加紧实施殖民地奴化教育政策。
自1938年起,历城、章丘、长清、平阴等县先后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民主
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内先后创办并逐渐发展抗日小学。历城县先后在仲宫区创建泉沟
、核桃园、北丘、孙家崖、西老泉、西乐园、商家等初级小学,在柳埠区创建刘家峪
、窝铺、桃科、套门、李家塘、拐把湾、尼东等初级小学。1940年,平阴县黄河北四
区(牛角店)、五区(旦镇)的抗日小学(初级小学)发展到80余所;黄河南平阿山区在抗
日县政府教育科领导下,成立抗日小学(多为初级小学)70余所。同年6月,章丘县民主
政府成立,县文教科根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的教育纲领,发展抗日小学教育,
下半年在南明、官营、双峰、横河一带成立抗日初级小学30余所,在校生1000余人;1
942年抗日小学发展到近百所,在校生2000余人。规模较大、校史较长的抗日小学有:
历城县的高而小学、东泉小学,章丘县的南垛庄小学,长清县的济北抗日高小和平阴县
立抗日高级小学。抗日小学师生经常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教育复员法令,1945年10月,济南市教育局派
员接收原日伪办的39所市立小学(共242个班,学生14390人,教职员405人)。1947年1
月,“为积极推行国民教育起见,依部令规定”,济南市县西巷小学等22校改为中心国
民学校,阁子后街小学等24校改为国民学校,并新增国民学校4所。据统计,1947年济南
市的公立小学有市立中心国民学校及国民学校50所、教学班373个、在校生23667人、
教职员647人,省立小学6所、教学班91个、在校生5460人、教职员173人。这一时期私
立小学激增,1946年有私立小学43所,第二年增至52所,济南解放前夕(1948年4月)私立
小学已达60所,约占市区小学总数的一半。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人民政府对小学教育采取“迅速恢复”的方针,号召原教职
员及学生登记报到,开学复课。年底,公立小学除原警员子弟小学、北宁小学、中正小
学、建国小学停办和其他4所小学因房舍被毁未复课外,其余全部复课。1949年市区公
办小学共67所(教育部门办62所、其他部门办5所),在校生34506人。对私立小学,政府
采取扶持改造的方针,1949年市区60所私立小学(内有聋哑学校1所、儿童识字班7所)
全部登记复课,在校生共10233人(高小2147人、初小8086人)。1950年上半年,私立小
学有4所停办,4所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尚余51所(即天光、海星、耕莘、黎明、乐实
、淑德、培真、普育、善导、齐鲁大学附小、三育、进德、四育、光华、育德、真光
、明光识字班、恤养院附小、化育、道化、诚善、新育、宏德、道德识字班、明湖、
正宗、惠工、穆德、穆光、兴建、工商、永庆、新文、育群、仁爱、辅育、正光、平
民、建美、育才、仁丰、成大、成通、宝丰、振兴、培文、中达、平庸、三营、惠元
及聋哑学校),其中教会小学15所。1956年,以上私立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1952年,
小学教育有较大发展,教育部门办的小学比1949年增加34所,达96所;在校生增加23
951人,达55382人;教师增加611人,达208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22.02%,
达72.62%。同时,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工农家庭出身的学生由占学生总数的4
0.12%,增加到67.29%。
1953年,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控制招生人
数,动员1952年招收的不足龄儿童退学或编入预备班,市区公立学校的在校生比上年减
少1473人。同时整顿教师队伍,削减不称职教师及非教学人员。1954年采取合并人数
不足的班级和扩大二部制(把学生分为两部分,轮流上课的制度)等措施,市区公立小
学招生数略有增加,在校生达到56253人,师生比数为1:25.26。
1958~1960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市区小学有较大发展。1960年增至249
所,在校生增至138214人,教职员增至4311人,分别为1957年的194.5%、153.4%和14
9.5%。由于不切实际地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超越了经济负担和教育自身承受
能力,师资、设备等各种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
1961~1963年进行调整,济南市小学教育的发展逐步趋向正常。1965年与1949年
相比,小学在校生增长3.33倍,专任教师增长3.17倍,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45.13个百分
点。
解放初期至1964年,济南市先后有保育小学11所(省市各1所、部队9所)。这些小
学主要吸收干部子女入学,在校食宿,家长所在单位供给学生在校生活费。1955~196
4年,保育小学先后移交市教育局,改为教育部门办,有的并入市区普通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纷纷增设“戴帽”初中班,1969年市区和历城县有80所
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达5466人。1968年底,各县农村的公办小学教师全部“下放”回
原籍,出现了各地区师资力量的不平衡,严重削弱了山区教育。同时,农村小学改由“
联中”管理,打乱了独立的小学管理体制,骨干教师多被调到“联中”,削弱了小学的
教学力量。这一时期教学秩序紊乱,并曾一度“停课闹革命”,教师被冲击,学生厌学
,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毕业的学生多数远未达到合格标准。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拨乱反正,清除“左”的错误影响,小学教育得到迅
速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市小学共2232所,其中市区273所,县城106所,各县农村185
3所;教学班共11833个,其中市区2769个,县城617个,农村8447个;在校生共371634人,
其中市区104369人。1985年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

解放后,少数民族教育受到重视,1950年接收私立穆光小学并改办为济南市回民小
学。1952年改称济南市第一回民小学。同时,另建第二、第三、第四回民小学。1985
年全市有回民小学11所,其中市区3所,在校生882人。

1949~1980年部分年份济南市区小学教育基本情况

┌──┬──────────┬───────────┬─────────┬─────┐
│年份│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教职员工数(人) │备注 │
│ ├──┬───────┼───┬───────┼──┬──────┤ │
│ │合计│其中教育部门办│合计 │其中教育部门办│合计│其中专任教师│ │
├──┼──┼───────┼───┼───────┼──┼──────┼─────┤
│1949│127 │62 │44739 │31431 │1709│1473 │ │
├──┼──┼───────┼───┼───────┼──┼──────┼─────┤
│1952│128 │96 │67894 │55382 │2508│2084 │ │
├──┼──┼───────┼───┼───────┼──┼──────┼─────┤
│1957│128 │117 │90042 │81847 │2882│2543 │ │
├──┼──┼───────┼───┼───────┼──┼──────┼─────┤
│1962│404 │282 │155048│103055 │4869│4459 │ │
├──┼──┼───────┼───┼───────┼──┼──────┼─────┤
│1965│394 │282 │193828│136449 │6489│6109 │ │
├──┼──┼───────┼───┼───────┼──┼──────┼─────┤
│1970│151 │106 │186077│105333 │3803│3615 │不包括郊区│
├──┼──┼───────┼───┼───────┼──┼──────┼─────┤
│1975│150 │100 │93408 │72124 │5801│5094 │不包括郊区│
├──┼──┼───────┼───┼───────┼──┼──────┼─────┤
│1980│153 │100 │77583 │59322 │5776│4879 │不包括郊区│
└──┴──┴───────┴───┴───────┴──┴──────┴─────┘

1985年济南市小学基本情况
┌─────────┬──┬────┬───┬─────┬────┬───┐
│ │校数│教学点数│班数 │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
│ │(所)│(个) │(个) │(人) │(人) │(人) │
├─────────┼──┼────┼───┼─────┼────┼───┤
│全市 │2232│322 │11833 │371634 │31172 │62521 │
├───┬─────┼──┼────┼───┼─────┼────┼───┤
│其中:│教育部门办│99 │- │1355 │59208 │11296 │9970 │
│ ├─────┼──┼────┼───┼─────┼────┼───┤
│ │集体办 │2070│322 │9937 │294509 │16516 │49640 │
│ ├─────┼──┼────┼───┼─────┼────┼───┤
│ │其他部门办│63 │- │541 │17917 │3360 │2911 │
├───┴─────┼──┼────┼───┼─────┼────┼───┤
│市区(含郊区) │273 │76 │2769 │104369 │20797 │17483 │
├───┬─────┼──┼────┼───┼─────┼────┼───┤
│其中:│教育部门办│95 │- │1311 │56730 │10840 │9478 │
│ ├─────┼──┼────┼───┼─────┼────┼───┤
│ │集体办 │122 │76 │956 │30989 │6841 │5285 │
│ ├─────┼──┼────┼───┼─────┼────┼───┤
│ │其他部门办│56 │- │502 │16650 │3116 │2720 │
├───┴─────┼──┼────┼───┼─────┼────┼───┤
│县城 │106 │11 │617 │21441 │4389 │3352 │
├───┬─────┼──┼────┼───┼─────┼────┼───┤
│其中: │教育部门办│4 │- │44 │2478 │456 │492 │
│ ├─────┼──┼────┼───┼─────┼────┼───┤
│ │集体办 │98 │11 │548 │18022 │3728 │2718 │
│ ├─────┼──┼────┼───┼─────┼────┼───┤
│ │其他部门办│4 │- │25 │941 │205 │142 │
├───┴─────┼──┼────┼───┼─────┼────┼───┤
│县农村 │1853│235 │8447 │245824 │5986 │41686 │
├───┬─────┼──┼────┼───┼─────┼────┼───┤
│其中: │教育部门办│- │- │- │- │- │- │
│ ├─────┼──┼────┼───┼─────┼────┼───┤
│ │集体办 │1850│235 │8433 │245498 │5947 │41637 │
│ ├─────┼──┼────┼───┼─────┼────┼───┤
│ │其他部门办│3 │- │14 │326 │39 │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