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4&rec=3&run=13

济南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区
之一。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标志,济南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0
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开始
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建立了康米尼斯特(共产主义)学会,为济南党组织的建立进
行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不久,王尽美等人又发起建立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进
步学生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发起建立
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于5月创办《济南劳动周刊》。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
共产主义小组参加党的“一大”。1922年5月,建立中共济南独立组,王尽美任组长。
7月,建立中共济南地方支部,王尽美任书记。1923年10月,建立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
会(简称济南地委)。同年,济南党组织先后派党员和团员赴青岛、张店、淄川、齐河
、青州、寿光、广饶等地,从事工人、学生、农民运动和建党建团工作,使这些地方的
党团组织相继建立。继1922年6月山东第一个产业工会--津浦大厂工会成立后,又先后
建立了济南印刷工人同志会、济南纺织工人会、女权运动同盟山东支部等群众团体。
“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共济南地方支部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在津浦、胶济铁
路之间组织后援会,发表通电,声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斗争,并组织领导津浦铁路和津浦
大厂工人举行罢工和怠工斗争,进行募捐,积极援助京汉铁路工人。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共济南地委
和团地委所属党、团员均在所在地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积极帮助所在地区的
国民党改组。同时,以国民党员名义,发动和组织以反帝反军阀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为主
要内容的国民革命运动。1925年,“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山东
地委和团济南地委组织党、团员,通过各群众团体积极开展声援活动,高潮时,有8万余
人在商埠公园举行声讨大会,举行大游行。1927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济南党组织广泛
发动群众声讨北洋军阀,大力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
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山东地区党组织处于奉系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
夹击之中,活动十分艰难。
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左”倾盲动
主义的影响以及党内不坚定分子的叛变投敌,山东省和济南的党组织屡遭破坏,大批共
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其中不少人壮烈牺牲。1930年7月,山东省委派李敬铨到济南
建立中共济南特别支部,李敬铨任书记。1931年1月,李敬铨被捕,特支遭破坏。3月,省
委又派胡萍舟来济南恢复中共济南特支。此后,特支在市内建立了南关、东关、商埠
3个区委共6个支部。1931年4月5日,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刘谦初,临时省委
书记卢一之和中共济南特支书记李敬铨等22名党的领导干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6
月,中共济南市委建立。“九一八”事变后,在市委领导下,济南市14所中等以上学校
2000多名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此后,1932年1月、11月,由于山
东省委由青岛迁至济南,济南市委两次被撤销,济南基层支部由省委直接领导。1933年
2月和7月,因叛徒出卖,山东省委和临时省委两次遭到破坏,济南基层党组织与上级组
织失去联系。在此情况下,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党员赵健民等自觉坚持斗争,于
1934年5月重建中共济南市委,并派人去北平、上海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1936年5月
,北方局派黎玉来山东重建中共山东省委并任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市委响应北方局和省委“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积极
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参加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1月,济南市委随省委转移到泰安后即行撤销,留在市内的部分党员建立中共
济南工作委员会,继续坚持斗争。1939年2月,工委被日特破坏。3月,中共山东分局派
王见新等打入济南,重建中共济南工作委员会。工委在日伪严密统治下的济南市区,以
合法职业为掩护,开展地下抗日斗争。之后,济南工委又先后于1942年1月和8月两次被
日特机关破坏。1943年7月,山东分局总结经验教训,在市外建立新的中共济南工委,同
时建立济南抗日民主政府办事处,武中奇任主任。1944年1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
决定建立济南市抗日民主政府,并任命肖华为市长。抗日战争时期,长清、平阴、章丘
、历城4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大峰山、平阿山等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县委、
县政府,开辟大峰山区、平阿山区和章丘、历城南部山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济
南党组织的城市地下抗日斗争。
1945年8月,中共山东分局执行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准备收复济南。当月,中共山东
分局决定建立中共济南市委和济南市政府。新建立的市委、市政府以历城南部解放区
为依托,选派大批干部打入市内,准备配合部队里应外合接管济南。由于9月初大批国
民党保安队在日伪军掩护下抢占了济南,加之驻济日军拒绝向八路军投降,蒋、日、伪
合流局面形成,使我接管济南的计划未能实现。济南市内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后,继续
领导全市人民,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进行反摊派勒索、反甄审、反苛捐杂税
等斗争,并发动领导工人进行罢工,不断派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在工人、学生和文化界
以及上层人士中开展工作。济南战役前夕,济南党组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搜集到大量
情报、资料,并在中共华东中央局领导下,抽调集训大批干部,为解放和接管济南做了
大量准备工作。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开始后,济南党组织发动群众护厂护校护店
,给部队带路、送弹药、抬伤员,并积极开展瓦解敌军工作。24日,济南解放。
济南解放后,中共济南市委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全市人民,安定社会秩序,建立
和巩固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贯彻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继而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
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等运动。经过4年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以及民主革命的遗
留任务。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并超过解放前最高水平。1953年,随着党在过渡
时期总路线的宣传贯彻,济南市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委
以生产为中心,坚持自力更生,把原有一些以手工工场为主的行业,逐步发展为机械化
和半机械化,并扩建了一批重点企业,基本形成市内4个工业区;围绕生产和人民生活的
需要,进行一系列城市建设和改造工作;开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省城济南经过解放后的9年建设,
从一个凋敝衰败、伤痕累累的旧城市,初步变成为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新
城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市委领导全市人民努力奋斗,使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工业门类日臻完善,全市逐步形成以采矿、炼焦、炼钢、炼铁、轧材为主的具有
一定规模的冶金工业体系;机械工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初具行业规模,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器件的品种、产量居全省第一;
轻纺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花色品种增多;化工、煤炭、电力工业也都有较快发展
。农村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工作,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
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交通运输和科教文卫体等事业也都取得显著成绩。同时
造就了一支经济、文化建设的干部、职工队伍。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市委在全党“
左”的指导方针影响下,产生了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
大化的错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党员、干部错
划为“右派分子”。随后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搞高指标、高估产、
高征购和瞎指挥,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1959年在党内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在
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产生了不良后果。1960年冬开展的农村整风整社运动,虽对纠正“
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错误起到了一
定作用,但一度把错误归咎于基层,错整了大批基层干部。1961年,市委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其他一系
列正确决策,使全市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逐步得到恢复。但由于当时“左”的指导思
想并未得到彻底纠正,1964年开始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使一批基层干部遭到不
应有的打击。在对待知识分子、统战对象以及文化教育工作方面,也都产生了一些偏
差。
“文化大革命”时期,济南党组织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
坏,给全市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运动从批判文化教育领域的“封、资、修”和“破
四旧”开始,逐步展开。市委试图按正常方法进行领导,但运动开展之后,“红卫兵”
等群众组织纷纷成立,炮轰所谓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并把矛头直接指向市委和各级
党组织,以致到1966年底,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全市陷入内乱
之中。1967年1月24日,9个“造反”组织夺了市委、市人委的权,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
驻济部队奉命“支左”,建立了“济南市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革命委员会”,2
月26日改称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市以下各级党政机关也相继被夺权,成立了由“军代
表”、“领导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但局势并未稳定
,时有反复,群众组织之间派仗、武斗不止。运动进入“斗、批、改”阶段后,济南市
革命委员会和1971年4月恢复的中共济南市委,按照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错误部署,在
全市开展了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
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等运动,使一大批干部、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遭到错
误的批斗和处理。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1974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批林批孔”
继续制造混乱,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经济建设再次遭受冲击。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
中央日常工作,市委进行全面整顿,全市形势一度好转,生产大幅度回升。但1976年2月
开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全市再度陷入混乱。直到1976年10月江青
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济南市的这场大灾难才得以结束。
十年动乱中,济南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文化大
革命”造成的损失。全市国民经济虽遭受严重破坏,但粮食生产仍保持比较稳定的增
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与此同时,长达1
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从反面教育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从中汲取了沉痛教训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市委领导全市人民,一方面深入揭发批判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一方面以极大热情投入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但由于受
“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
终不渝地遵循)的影响,全市各项事业只能在徘徊中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市委认真贯彻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摒
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清理“左”的影响,拨乱反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
重点转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
文明建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经济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一系列重要指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全面发
展的政策,使全市国民经济逐步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政治方面,平反
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恢复和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在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整党,加强
党风和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进行机构改革,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专
业化、知识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较好地实现了新老
干部合作交替。在改革方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地为城乡经济注入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经营者和生
产者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市委提出“立足
现有基础,发挥省会优势,以城带乡,全面开放,梯次推进,跳跃发展”的总体思路,并通
过增强全市整体开放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等措施,大胆引进利用外资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市委早在1985年就提出“当文明市民、
创文明单位、建文明泉城”的口号,并坚持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精神文明等群众
性活动。1991年,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先进城市活动的决定》,制定了
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90~
1992年,济南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1991年底和1992年初荣获全国
、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1992年又获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称号。到1992年
底,全市省、市、县(区)级文明单位已达2000多个。
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济南城乡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经营机制逐步改善,企
业活力不断增强,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城市辐射力、吸引力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
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0多年来,济南党组织领导全市人民,走过了艰苦曲折的道路,经受了血与火的洗
礼。据不完全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7489名党员干部群众(包括济南战役3764
人)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建国后,在抗美援朝等斗争中又有1674名党员干部群
众先后牺牲。但是,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胜利和挫折的考验,终于战胜了前
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今天的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