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就业安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3&rec=60&run=13

清朝末期,济南只有极少数官办工业和一些设备简陋、基础薄弱的私营工商业、
手工业及服务行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人数少,城镇劳动力就业困难。
民国初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1912~1927年,是济南近
代工业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除在生产规模和企业数量上有较大发展外,又出现一些新
的行业。1927年,济南有主要工业企业120个,从业人数8087人。1928年“五三”惨案
后,日本侵占济南,使济南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工商业纷纷停产歇业,造成大批工人失
业和半失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浪潮兴起,促进了济
南工业的发展。1932年,济南工业企业总数达449个,从业人数25000多人,当年失业
人数4189人。1938年起,大批民族工业被迫停产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到1943年
,全市工业手工业从业人员只有13594人。1945年9月到1948年9月,济南的社会经济
秩序混乱。解放前夕,济南经济出现全面崩溃状态,广大市民的生活濒临绝境。
1948年济南解放初,市区失业人员达21153人。为此,济南市采取六条应急措施
。①对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职工和国民党军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采取“包下来”的办法
安排就业;②对私营企业,实行扶持的政策,防止企业倒闭而解雇工人;③以工代赈
,组织失业工人参加市政工程建设;④组织生产自救,主要是对生活困难和年老体弱
的失业工人采取生产自救的方法,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⑤政府根据生产需要
,招收一部分人就业;⑥动员农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2年底,经政府介绍就业和
自己找到工作的工人16618人,占登记失业、无业人员总数的78%;组织以工代赈83
83人;生产自救工厂、小组安置1843人;组织转业训练1620人,动员及自动回乡生产
3190人。到1952年底,闲散在社会上的失业、无业人员仅剩4635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市区共安置34462人就业,占登记失业、无业人员的96%
;以工代赈7442人次;组织生产自救工厂安置1229人。另外,为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
,1952年起开始组织零散建筑工人从事基本建设。1952~1956年,4年共调配瓦工、
木工等167570人次,先后承建20多个工程。到1957年底,全市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
下来的失业问题。
1958~1960年,国家放松了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管理、大批农业劳动力涌入城市
,市区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223722人猛增到1960年的408995人。1961~1962年,根据
中央精简职工的指示和山东省下达的减员计划,济南市大批精简职工。1963年,市区
职工减少至274005人。
1965年,为妥善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济南市采取“三条线”安置办法。一是由
区街组织劳动学习班和劳动学校,将16~25岁的未婚青年组织起来,一边参加生产建
设,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为上山下乡作准备。同年,市区共组织4个劳动学校,40个
劳动学习班,先后通过劳动学校上山下乡和参加其他建设的青年达2万余人。二是成
立劳动服务队,把26~55岁的男性劳动力组织起来,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临时工和承
包一些宜于发包的工作。市区共有4个服务队,44个中队,共安置劳动力13000余人。
三是由各街道办事处成立劳动生产组,组织街道辅助劳动力和其他人员参加街道生产
和社会生活性服务。市区共建立这种组织160多个,分散的家庭副业生产项目280多种
,经常参加生产的达37000人。并使数百名盲、聋、哑、残疾人得到适当安置,街道
妇女和半辅助劳动力也都有所安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打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大量50年代出生的人口
陆续达到就业年龄,使城镇青年就业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济南市采
取了以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主,就业安置为辅的措施。十年共安置待业青年171
023人,平均每年安置17000多人。尽管如此,市区仍有大批闲散劳动力。
1975~1977年,市区闲散劳动力9.1万余人,其中按政策留城、回城的青年4.9万
余人,街道闲散劳动力4.2万多人。对留、回城青年49354名,全民所有制单位招工9
365人,补充自然减员15031人,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19762人,街道生产服
务企业安置病残留城青年2106人,以上4项共安置46264人,占93%。对42000余名街
道闲散劳动力,采取了通过街道发展集体生产服务事业安置闲散劳动力的措施,根据
“三就四为”(即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人民生活、为工业、为农业、
为外贸出口服务)的方针,大力发展街道生产服务事业,全市416个居民委员会,409
个居办起了生产服务厂、组1310个,安置街、居闲散劳动力37000多人,占42000人的
88%。
这些留、回城青年和街道闲散劳动力的安置,对缓解当时的社会压力,发展安定
团结的政治局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减轻了居民家
庭的经济压力。1977年,有固定收入的人数与供养人口的比例,由1974年的1:1.88
降低到1:1.6。1979年,济南市将下乡到德州、聊城、泰安、临沂、济宁、济南地区
的知识青年20516人全部收回,一次性安排到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基本解决了济
南下乡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
1980年,市、区(县)劳动服务公司先后成立,济南市开始通过劳动服务公司,将
待业人员组织起来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亦兴办起集体经济的劳动
服务公司、网点、厂组。1980~1985年,先后在劳动服务网点就业的青年达61153人
。1985年底,全市有劳动服务公司204个,其中市属1个,区属5个,县属4个,机关企事业
单位194个;劳动服务公司网点871个,其中生产网点66个,商业、饮食、修理服务公司
网点627个,建筑、运输劳务网点178个。这些网点1985年末实有从业青年9001名。从
事个体经营的青年1073人,在街道生产生活服务厂组从业的青年3660人,尚有待业青年
4125人。
根据1984年5月全省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工作会议精神,1984~
1985年,在130个劳动服务点中办理集体企业固定职工1440人。
劳动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起了调节社会劳动力的作用。1980~1985年,共调
节劳动力222307人次,其中吞(吸收)121319人,吐(输出)100988人。
1977~1985年城镇待业人员安置去向

单位:人
┌──┬───┬───────┬───────┬────┬────┬──┬───┐
│年份│合计 │全民单位 │ 匾陨稀 々值腊臁々投瘵Ω鎏濠α偈毙冤
│ │ ├───┬───┼───┬───┤ │公司办集│劳动│安置 │
│ │ │ 泄ぁ々匀患酴泄ぁ々匀患酴宓ノ哗μ宓ノ弧々Α 々Α 々
├──┼───┼───┼───┼───┼───┼────┼────┼──┼───┤
│1977│28552 │3228 │1704 │11640 │1104 │2788 │- │- │8088 │
├──┼───┼───┼───┼───┼───┼────┼────┼──┼───┤
│1978│40143 │10430 │6079 │7489 │2428 │3646 │- │- │10071 │
├──┼───┼───┼───┼───┼───┼────┼────┼──┼───┤
│1979│50109 │15903 │3389 │18301 │1624 │2000 │- │472 │8420 │
├──┼───┼───┼───┼───┼───┼────┼────┼──┼───┤
│1980│37732 │12706 │4984 │7395 │1651 │- │2540 │879 │7577 │
├──┼───┼───┼───┼───┼───┼────┼────┼──┼───┤
│1981│36436 │4970 │5862 │1935 │2602 │742 │10625 │945 │8855 │
├──┼───┼───┼───┼───┼───┼────┼────┼──┼───┤
│1982│28898 │7125 │1865 │5024 │643 │1724 │6885 │259 │5373 │
├──┼───┼───┼───┼───┼───┼────┼────┼──┼───┤
│1983│24923 │10727 │1685 │5230 │415 │456 │4600 │1542│268 │
├──┼───┼───┼───┼───┼───┼────┼────┼──┼───┤
│1984│34492 │13531 │1050 │8916 │327 │1067 │7727 │1455│419 │
├──┼───┼───┼───┼───┼───┼────┼────┼──┼───┤
│1985│37969 │16290 │817 │5500 │179 │185 │10357 │1096│3545 │
├──┼───┼───┼───┼───┼───┼────┼────┼──┼───┤
│合计│319254│94910 │27435 │71330 │10973 │12608 │42734 │6648│52616 │
└──┴───┴───┴───┴───┴───┴────┴────┴──┴───┘

注:①劳动服务公司办集体单位栏中1977~1984年的数字,系年末劳动服务网点数字
减去上年末网点数字而得,故小于网点实际数吸收安置数字。②1980~1985年全民、
集体单位的招工,补员数字,含从街道生产劳动服务网点、个体经营青年中招收的人
员,故安置总数中有重复计算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