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侨生安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3&rec=170&run=13

一、安置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侨居海外的华侨向往祖国,纷纷把子女送回
国内学习深造。1953年,分配来济侨生36人,分别安置在济南一中、三中和省实验中
学学习。1953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济南五中和济南市工人子弟学校作为安置侨
生的学校。 这一年有48名侨生被安置在以上两个学校就读。1955年,安置侨生达224
人,学校增至4所。至1958年,济南市有侨生334人,是全市归侨学生最多的一年,这
些侨生除2人来自苏联外,其它242名均来自东南亚,其中60人在大专院校就读,其余
安排在济南一中、三中、十五中、省实验中学等5所中学学习。
1960~1965年,国民经济困难和恢复时期,一部分归侨学生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
回侨居地或转往他地,有的侨生毕业分配就业,济南市侨生逐年减少。1960年在校侨
生332人,1963年减为230人,1965年只有132人。
1967年,由于印度尼西亚推行反华排华政策,济南市又接受安置侨生201人。分
别被安置在山东省实验中学80人,济南一中45人,济南二中36人,山师附中37人,山
师附小3人。这批学生中最大23岁,最小12岁,多数是16~18岁的青少年。这部分侨
生分到学校不久,便“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1988年
,济南市再未接受新侨生。
二、培养
侨生来济学习期间,学习、思想和生活均由所在学校全面负责。市侨务部门将其
作为一项主要工作经常检查、督促、指导。各学校都配有专职干部负责侨生工作,并
将其列入工作计划。对侨生的思想教育,除与国内学生一起进行社会教育外,还采取
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及个别访问等方式进行教育。在生活方
面,各大专院校的侨生普遍享受助学金。1958年,山东中医学院每月补助每个侨生1
8元,1959年增至每月28元,后经侨生要求降至每月15元。山东农学院、山东医学院
、山东师范学院的侨生与国内学生一样,每月享受伙食费10.50元、补助费1.50元。
山东水利学院和山东师范专科学校除补助伙食费外,其它费用随时解决。在中学学习
的侨生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较多。他们大部分靠侨汇或归国时带来的侨汇生活,还有
部分侨生或因家庭生活困难、或因侨居国限制较多,无法汇款而中断侨汇。对他们,
学校均做到衣、食、住、病全面关心。对无侨汇或侨汇不足以维持生活的侨生,学校
分别给以生活用品和助学金。1957年,解决侨生冬季被服用布2500余米。1958年,在
中学享受助学金的侨生约占全部侨生的35%。对生活困难的侨生,冬天则给以解决棉
布、棉花、烤火费等。1960年,为解决新安置的79名侨生,制作棉衣148件,棉被12
床,棉毛衫裤138件,共用布691.2米,棉花114.1公斤。并解决全部侨生吃大米
问题。在学习上,把侨生编入任课教师教学质量高的班,并安排国内学习成绩好的学
生与其同桌,有的学校还指定同学分工帮助侨生。对侨生升学“同等成绩优先录取”
,对落榜高中生介绍到文化补习学校学习。初中生未考上高中的给予升学试读。学校
的共青团组织积极培养侨生入团。1958年,在全市119名侨生中,有35人入团,占侨
生总数的29.5%,还有2名侨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寒暑假期间,市侨务处和有关部门统一安排组织侨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195
6~1962年几乎每个寒暑假期都安排侨生活动。先后有4次分别在假期将侨生统一组织
起来,一方面帮助侨生补习功课,一方面组织游览参观,听形势报告,搞联欢,开展
文化体育活动;有6次组织侨生赴烟台、泰安、曲阜、青岛、北京、高唐开展假日活
动,每到一地游览的同时,都要与当地驻军、共青团、公社社员等进行联欢,并安排
一定时间补习功课,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人生观教育。
二、分配
建国初期,来济南学习的侨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参加祖国建设,其中,大学毕业
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中学毕业生未升入大专院校的由济南包下来安排工作。1958年,
为8名中学毕业落榜侨生分配了工作,其中安排在济南五新机器铁工厂4人,仁丰纱厂
3人,济南科学仪器厂1人。1963年,济南市安排高考落榜生11名,其中4人分到工厂
企业,3人从事小学教育,4人安排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60年代以后,归国学习的侨
生毕业后,大部分回侨居地工作或继续深造,部分留济南工作。